第一篇: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意义。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进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二是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主要是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中央财政先后投入8000万元,通过专家挑选、政府采购,配送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图书已达680万册。三是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策划实施新的项目。
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深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从业资格制度。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莲花镇党委书记 王翊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莲花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做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镇现有行政村26个,建有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6个,实现了100%全覆盖。农家书屋内书柜桌椅和读书音像等相关资料较为齐全,借阅登记和读书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配有投影机、音响等设备。2009年按照市县安排,镇上建成了建筑面积310平方米的标准化综合文化站一处,内设多功能厅、文体活动室等6个功能室,并配备了音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站点设备1套,全镇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目前,我镇文化产业已初见端倪,组建了冯沟、吴湾等村业余秦腔演出团体3个,演职人员60余人,年均演出20场以上;有秦腔自乐班8个,利用农闲时间开展秦腔演唱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众文化需求。
3、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成为文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通过实施“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分配政策,将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至乡镇基层文化站工作,但由于艺术类专业人才较少,分配至乡镇的文化专干均为非艺术专业,严重影响着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此外,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受经济利益驱动,已有部分人员退出文化队伍,严重制约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4、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进展不够平衡。多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欠账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十七大召开之后,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倾斜,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但进展还不够平衡。
三、几点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供给和政府筹措。但建成后,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拓宽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希望上级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经费投入力度,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投入一定的运行经费,确保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正常运行。并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将农家书屋管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或建立专门的资金账户,为其发放一定的报
第三篇: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
舒标治
怀化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湖南是农业大省,但全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以为,推进全省统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又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 “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由农业大省实现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选择。
因此,笔者建议“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将网络体系不断延伸至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网络覆盖面;推进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行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产品市场供求、农业科技、病虫测报等信息,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样化的需要。
1、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议以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心,建成集农村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求助受理、疑难问题解答、科技素质提升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网络服务、上门
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提供涉农政策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市场等方面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打造我省“12396”科技服务品牌。
2、建成全省统一的“12396”语音服务平台。建设集农业政策、法规、科技、生产、生活、金融、产品流通、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涉农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语音服务平台,扩展农村电话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当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拨打“12396”服务热线进行咨询,“12396”户联网省中心资源库和本地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即时为农户进行语音在线解答、远程指导。
3、在全省范围内开通“12396”服务热线。如果遭遇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需要专家现场上门服务的,“12396”户联网省中心资源库即时联络当地专家,及时奔赴现场,现场解疑,开展服务。
4、建立融合、共享、互补的合作体系,实现与各涉农信息系统的应用接入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电信、移动、联通和农村气象的短信平台,通过“农信通”、“金乡通”、“惠农通”等多种载体,发布由“12396”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的涉农政策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信息。其中,农村气象短信平台负责农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报及突发性疫情等公共信息的发布;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负责其他经营性涉农信息的服务。
5、建立快速高效的技术支撑团队。集成省、市、县三级各类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建立全省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库);统筹协调和组织农业科技专家、科
技特派员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等,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及时解决通过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等收集到的相关技术、信息需求。
6、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其一,省、市、县要分别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其二,要明确责任。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由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实施,并负责筹措专家团队赴现场开展服务、解决问题所需的差旅费等;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分别建立以农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技术支撑团队,并负责做好管理、派遣和服务安排;各涉农部门要紧密配合科技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其三,做好经费保障工作。财政投入是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考虑到农村信息化的公益性质,以及市、县财政比较困难的实际,建议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网络建设、软硬件配置、值班人员补助和派出专家的差旅费等大项开支列入省财政预算,统一买单。
说明:本建议之所以以星火科技“12396”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心,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一是因为科技部门是综合部门,可以统筹和整合涉农部门资源,协调和组织相关涉农部门的专家开展工作;二是因为科技部门有相关的工作经费,可以安排派出专家的差旅费等开支;其三是因为科技部门有相应的工作需求,便于建立稳定的、长效的工作机制,不致于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四是打造我省“12396”科技服务品牌,还可以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支持。
作者单位:怀化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第四篇:西和县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西和县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和讯(通讯员 阳芳)紧紧围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目标,西和县进一步加快完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覆盖全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
把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西和县先后投入资金653万元,建成了长道大寨和大桥龙凤2个高标准的文化大院、筹建了长道镇川口村等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完善了长道、十里、石堡、何坝4个文化站的室内设施,并将洛峪、大桥、蒿林、太石河、石峡、西高山6个乡镇的文化站、10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列入了西汉水流域整体开发项目规划。在全县城乡安装了662个阅报栏。2008年一年共完成了长道西团村、姜席镇张山村、十里青羊村、六巷乡上巷村等200家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为全县206个农家书屋配发图书26万册,书架600个,办公桌、椅200套,书架200个。今年17个乡镇185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还在继续建设,到年底将实现全县范围内“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如今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已成为西和农村传播知识,进行娱乐的主阵地,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此外,西和县把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目前已对农村文化活动场次从业人员举办了3期培训班,培训文艺干部26人。与此同时,西和县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室、图书室,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促进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日益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塑造着新时代的农民,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篇: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
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
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2008年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县文
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镇)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 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xx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2002年5
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求文思乐的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近十六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镇乡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作用,采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