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时间:2019-05-14 16:5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第一篇: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安陆市融入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前景与策略选择

近年来,安陆市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生态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滨河园林城市”的目标,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安陆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呈提速提效态势。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3亿元,增长14.9%;完成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23.3%;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总收入9520.4万元,同比增长15.7%。

一、发展前景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一是先天的地域优势。安陆位于鄂东北部、武汉西北,地处江汉平原与大洪山,桐柏山余脉交汇地带,是鄂中腹地的交通枢纽,距离特大城市武汉仅110公里,距离天河机场80公里。境内有汉丹铁路纵贯,南达武汉,西连襄樊、宜昌,东接京广铁路大动脉;有316国道经过,连通鄂中鄂西;有汉十高速穿境而过,南接武汉,北达十堰;有府河自北而下,南通长江。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

对新的发展机遇,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使安陆成为东承武汉城市圈,西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双覆盖区域,区位优势凸显。

二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安陆的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安陆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春秋时的楚令尹斗子文、东汉的 “天下无双,江夏神童”黄香、西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昌、唐代“酒饮安陆,蹉跎十年”的诗仙李白,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宋庠两兄弟、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耿丹等等,成就了安陆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基础。“别有天地非人间”,既是诗仙对当时安陆秀美山川的赞誉,也是现在安陆生态保持的写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白兆山旅游风景区,留下了诗仙27—37岁风华正茂10年的足迹,形成了桃花崖、绀珠泉、读书台、祖师殿、洗笔池、洗脚塘、白云泉、桃花林等与诗仙有关的遗址遗迹18处。省级森林公园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银杏群落,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银杏 48 株,五百年以上的古银杏 1648 株,百年以年的4683株。“五

师建军旧址”、“新四军豫鄂边区司令部”、“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新五师医院”、“七七报社”、“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旧址和文物,为安陆披上“红妆”。

三是完备的配套设施。近年来,我们按照“基础先行,立体开发”的总体思路,从基础设施入手,逐步提升安陆旅游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汉十高速和汉丹铁路复线的建成,缩短了安陆和武汉的空间距离;旅游循环公路的贯通,景区交通更加便捷。2008年,我们又引进香港金陵控股有限公司,在我市注册成立了金林旅游风景开发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开发银杏产品、精美食品、书法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制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引进安陆籍回归客商投资近3亿元,新建了金榜大酒店、恒坤大酒店、桂竹庄园、六福庄园等食宿设施,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招商,吸纳社会资本3600万元,开发长寿园、桃源山庄、长架山生态农庄等体验式农家乐旅游点21个。全市拥有中高档宾馆饭店15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修缮景区6处,景点120多个,可供游客休闲、观光、娱乐的场所63处,大型购物中心10余家,能够满足不同档次的旅游消费需求。2008年,全市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安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虽然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但与圈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正视差距,才能正确决策,创造有利条件。总体上看,安陆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在于规划设计滞后、开发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促销乏力,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等因素制约。规划设计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生态旅游项目的档次和内涵。开发意识不强。重点建设的旅游景点还没有形成特色,立意不高、引导不够、开发不足、产业链过短,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规模扩展。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通信等保障设施的资金投入都非常有限,还不能与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匹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发和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包装旅游产品不够,旅游轰动效应还未形成,导致当前知名度小,不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尚未成为旅游热点。产业规模偏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司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旅游资源向旅游品牌转变的步伐不快,资源优势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三、策略选择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圈内城市各有特色。安陆要在圈内异军突起,就必须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培育市场,建设文化生态游胜地。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立足于安陆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厚重和交通便利的比较优势,明确旅游经济的“四个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打造“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山水安陆”的城市旅游形象,创建华中文化旅游名市。二是旅游市场定位:成为武汉至丹江口(武当山)旅游链条上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成为武汉都市“后花园”的重要一极。三是开发重点定位:定位于“一点四线”,“一点”是指以白兆山旅游风景区为中心,附带李白纪念馆及其它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安陆特色的李白故里游;“四线”是指太平寨旅游线、钱冲古银杏群落旅游线、本地文物古迹、革命教育基地旅游线,府河沿岸景观旅游线。四是功能定位: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以白兆山、钱冲、太平寨、李白文化为龙头,挖掘景点历史文化内涵,建立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聘请专业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和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制《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白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陆市河滨公园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槎山民俗风景区规划》,做到建设一个景区,彰显一个特色,造就一个精品。

(二)整合资源,区域合作。旅游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实现无障碍旅游。一是要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的区域整合。在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古银杏群落旅游环行公路,将李白文化游、古银杏风光游、红色教育游串成片,连成线,抱团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突出发展一批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商店、民俗娱乐基地等旅游配套产业,推进“行、食、住、游、购、娱”整体突破,形成完整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二是要实现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区域合作。“大九寨”、“新三峡”等成功的旅游区域合作实践证明,景区独立接待游客的能力有限,跨地区的区域合作大势所趋。安陆比邻随州大洪山风景区,西接襄樊古隆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相呼应,西南可往荆门明显陵。各旅游景点如珠散玉盘,又可联缀一体。随州大洪山、京山大洪山、安陆大洪山具有地理位臵相近、旅游特色相同、文化底蕴相似的整体旅游区域合作基础,实现同类相聚,品牌共享,交通互通,市场互供,客源互动,对安陆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大有裨益。三是要实现与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当前要把市场开拓的主攻方向放在武汉及周边县市,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市场。要依托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合作契机,巩固汉安合作成果,加强与武汉各旅游公司 的战略合作,推介安陆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安陆休闲度假。

(三)传承文化,开发产品。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文化是旅游持久生命力的灵魂。文化不仅赋予旅游丰富内涵,也需要借助旅游业把潜在的核心价值挖掘转化,加以弘扬传播,使二者形质和谐,流美久远。安陆文化和旅游的持久竞争力来自于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生物活化石的古银杏群落等“异质性”资源。传承文化就是要寻求独特文化资源的旅游传载之途,对白兆山盛唐李白文化、钱冲古银杏群落等素材精雕细琢,挖掘文化资源中那些吸引人眼球的素材,找到卖点,为游客提供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体验等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讲头,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引导游客以文化审美鉴赏的心理参与到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服务之中,获得独特文化历史体验、人生感悟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保护和修缮现有文化遗迹,选择性复建和修复一批古建筑,开发各种能使游客亲身参与的文化审美鉴赏活动形式,设计制作一些精美而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将虚幻的文化具象化、实体化,借助实体的遗迹、物件、旅游活动形式来实现传播。

(四)加大宣传,创建品牌。文化不等于景观,山水不等于旅游产品。安陆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占领一席之

地,必须把文化与旅游资源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底蕴的作用,着力打响李白牌、银杏牌、漫画牌和红色牌,提升了安陆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要借助传媒的辐射力。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为主题,精心制作各类介绍安陆历史遗产、旅游景点及风土人情的宣传画册、明信片、音像图文资料,运用报刊、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让安陆的历史文化走出去。二是借助文化的吸引力。借助《李白在安陆》、《安陆李白文化》、《李白在安陆十年诗文选注》、《李白在湖北诗文选注》等李白文化学术著作,和即将在安陆召开的全国李白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李白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全国银杏学会年会和全国第十八届银杏学术研讨会、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等重大文化交流盛会,把安陆文化旅游的名气传出去。三是借助节庆的影响力。积极鄂西生态旅游圈举行的各项推介活动,强化市场营销,制作宣传车,布臵旅游商品展台,推介我市旅游景点和配套旅游产品。积极承办“李白文化节”、“银杏旅游文化节”等特色以文化节会,挖掘文化内涵,邀请安陆在外知名人士、学术界专业人士和游客参加,按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原真性、精致化的要求,精心编排线路,让客人把安陆旅游的名气带出去。

第二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小丽 张英 汪瑾

来源:《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摘要】 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建立协作关系后,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州、林区)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8市(州、林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

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武当山—神农架)公路竣工,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可以经由宜万铁路,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三国文化园)—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猇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整体扩大知名度,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州、林区)及其县(市)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鄂

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旅游企业各自为营,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企业定位不清晰,角色边缘化,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预期收益越大,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制度,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以体现合理、公平,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范春: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5(33).[2] 赵丽华:环青海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机制探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高明、刘俊杰: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

第三篇: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吕东升等

2009年第1期 ——构建“鄂西圈”

2008年11月10日,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林业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解放思想、协调发展、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等领导、专家,在论坛上纷纷建言,纵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 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

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社会依然需要解放思想,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北更需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基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具有三个重大创新:其一,找到了加快鄂西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鄂西与鄂东不同的区情,决定了两地不同的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切入点,推动鄂西科学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一条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其二,找到了湖北发展新的战略支撑点。省委、省政府在着力抓好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同时,一直在谋划如何使湖北的发展由“一点支撑”变成“多点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跳出了过去非均衡发展的思维定势,使湖北发展战略覆盖了全省区域,有利于调动鄂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湖北发展新的支撑点,从而使“战略支点”更加稳固。其三,找到了落实“五个统筹”的结合点。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兼具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开了先河。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统筹规划上,要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决不能走低水平、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在整合资源上,要破除小农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加大对旅游企业改造整合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形成对内畅通、对外辐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

缩短鄂西与世界的距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提出和构建,实质上是将鄂西圈内的8个市(州、区)从地理概念转变为实体上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念,使之与武汉城市圈彼此呼应,在全省形成两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经济共同体是立圈之基。8市(州、区)要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区域联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地区行政界限,消除区域市场分割,整合区域发展资源,调整产业分工与布局,形成特色产业与完整产业链。在此基础上,通过和衷共济、包容互助、协同协作、共建共享,克服目前各自为政、壁垒森严、资源分散、缺乏竞争力等发展障碍,实现区域治理制度的创新,建成一个资源整合一体化、经济分工合理化、产业发展差异化、市场发育同步化、城市建设层次化和利益分配规范化的一体化实体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并最终实现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共生、共建、共赢、共享。

推进产业创新是发展之本。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圈域,鄂西圈的产业发展必须改变“升级——替代”的传统思路,而采取“升级——优化”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和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产业。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必由之路。要以旅游为切入点,对圈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精心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通过高端旅游品牌吸引国际游客,进而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国际影响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军: 加快规划编制和实施步伐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为我们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路。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为省级规划,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即交通发展规划、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文化保护和发展规划;第二级为市级规划,包括8市(州、区)各自的发展规划;第三级为具体的项目建设规划。

规划的主体内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协同与发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风险管理和控制等。同时,建立省级重大项目库,遴选2008年—2010年优先开发项目。规划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生态文化保护与永续利用相结合。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鄂西圈”成为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系统安全稳固、生态修复保育有效、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得益彰,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圈;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旅游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有序、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富裕安康的科学发展圈。

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编制出一部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符合湖北实际,彰显鄂西特色,可操作性较强的总体规划,做好对圈内8市(州、区)规划的指导,加强各地规划和省级总体规划的衔接。

省文化厅副厅长沈海宁:

把“珍珠”串成“项链”

从文化部门的角度讲,积极投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盘点资源。要对鄂西地区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盘点,在此基础上保护、修复、建设,充分挖掘内涵,有效加以利用,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把发展思路变为具体项目,把软实力变为硬实力。

做好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类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现有的建设、利用力度明显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形象地讲,就像一颗颗珍珠零散分布,没有串连起来。靠什么一线穿珠,把它们变成名贵的“珍珠项链”?那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

整体联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建立密切的协作发展机制,通过市场配置、优势产业来带动各种文化要素的整合。

做强特色。要通过各种集中展示,彰显丰富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百花齐放、蔚为大观的文化生态链,使游客在文化考察中领略不同风采,流连忘返。

打造品牌。要尽快启动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文化建设项目。积极开发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争创名牌的能力。

强化保障。要完善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

发挥旅游业的引擎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地位,是由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鄂西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型产业特征,对鄂西地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进而更好地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作用如何发挥,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质量、效益、速度和水平。要认真编制发展规划,指导鄂西旅游业科学发展。建设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培植鄂西旅游业发展后劲。加强旅游产品系统集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旅游发展范式,提高鄂西旅游业的发展质量。破解重大发展难题,推进鄂西旅游业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将以龙头景区为依托,整合圈内旅游资源,打造三大旅游板块(“一江两山” 板块、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荆楚三国文化旅游板块)、四大旅游品牌(自然景观品牌、历史文化品牌、民俗风情品牌、世纪工程品牌)、五条精品旅游线(三峡黄金旅游线、“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清江民俗生态精品旅游线、世界遗产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炎帝神农大洪山精品旅游线)、六大核心旅游区(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把鄂西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选择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企业集团、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农家乐”、旅游文化节目、旅游商品企业、旅游节庆、导游礼仪队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树立起旅游行业的标杆,使鄂西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就能高起点迈步、高标准运行、高层次推进,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省林业局局长祝金水:

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对象,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展观光度假和多种专项旅游活动,使旅游者享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它与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有所不同,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生态环境问题。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占全省版图面积的70%,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我省森林风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森林资源,90%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64%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林区和林农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社会经济地位显而易见,其所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它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目前应选择鄂西已经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地区进行试点示范,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

发展鄂西生态旅游的前提,是要树立“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理念。把加强鄂西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来部署和安排,同时还要重视发展绿色产业。鄂西地区有发展木本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中药材、森林食品等产业,增加鄂西地区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双赢”的发展目标。

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吉祥:

精心打造“北大门”

我们决心抢抓机遇,努力将十堰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首先,强化交通先行的观念,加快构建便利快捷的大交通,使十堰真正成为连接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控制点,成为名副其实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北大门”。

第二,要强化经营资源的观念,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十堰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下一步,要按照经营资源的思路,加强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坚持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三区、三线”为载体,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

第三,要强化市场运营的观念,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投资者,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同时,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进一步拓宽客源渠道,拓展旅游大市场。紧紧抓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契机,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港澳台资金,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办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要强化开放合作的观念,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路子。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8市(州、区)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促进“两圈”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 做好旅游产业整合文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旅游产业整合为突破口,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空间布局、打造网络状产业链、实现持续性竞争为着力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先导,引导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各种产业的关联,并依据各种产业区域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自觉地进行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调整,以解决圈内产业之间的低水平重构和无序竞争,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产业结构。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契机,构建和谐空间布局。将宜昌——襄樊——荆州打造成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将土家风情与绿色生态整合起来,做好文化与生态两大品牌,打造“民俗风情恩施州,绿色康体养生园”,形成民俗风情旅游产业集群;将荆州、荆门、随州、襄樊四地的楚文化、三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十堰、武当山、神农架的道家文化、武术、水文化、生态、绿色有机结合,以突出道家养生,大众康体主题的系列产品,形成康体养生旅游产业集群;将已开发成熟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宜昌城市旅游区打包,形成三峡风光旅游产业集群。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基点,打造网络状产业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整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关联性,其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所形成的网络状产业链体系。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手段,实现可持续性竞争与发展。一是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上,确立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产业,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以产业整合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重构资源消费模式;二是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发展上,确立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以生态容量为警戒线,以生态监测为保障,以生态补偿为手段,美化生态景观,强化生态体系培育,推进生态系统建设;三是在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文化发展上,确立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利益协调为切入点,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纽带,以制度创新为支撑,挖掘文化本质内涵,助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黎志: 向5A景区目标迈进

位于恩施州境内的利川市腾龙洞景区和恩施市大峡谷景区,是由香港驰生集团控股投资、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经营开发的两大景区,目前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

2002年,我们引进香港驰生集团先后考察了江西武功山、吉林长白山、贵州梵净山和恩施的旅游资源,最后作出了投资恩施旅游的决策。主要依据是恩施旅游资源禀赋高,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若将资源、资金、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可能做成全国大牌景区。

目前,利川腾龙洞和恩施大峡谷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的目标是,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两个景区建成国家5A景区。在景区建设上,我们计划再投入1亿元,对两个景区进行二期开发。宣传营销将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如果说2008年是我们的精品景区建设年,那么高速公路开通后的2009年就是恩施旅游的市场营销年和起跳年。届时,一个以“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为中心,众星捧月的恩施旅游大格局将会形成。■

第四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01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五篇: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云 南 地 理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就是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措施,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云南人民的勤劳奋斗,云南的旅游一定会适应人们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下载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 推进文化旅游大发展

    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推进沙洋文化旅游大发展 中共沙洋县委 沙洋县人民政府 (2011年9月7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坚持将文化和旅游......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应代明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

    推动全民创业建设经济强市

    文章标题:推动全民创业建设经济强市推动全民创业建设经济强市发展五大经济,打造实力**,位于*省东北部,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省计划单列市......

    关于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分析(范文模版)

    **历史悠久、文化底韵深厚,境内遍布名山秀水、人文古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文......

    商洛:推进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强市

    商洛:推进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强市秦岭最美是商洛。作为关中经济区的生态屏障、西安的“后花园”、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走进商洛,满眼青山翠绿。用商洛人自己的话说,“......

    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召开

    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支柱产业 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召开 陈卫中柳鹏王春生讲话 周伟主持 王扎东周晓红等出席 7月20日,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召开。 市委书记柳......

    长沙市建设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长沙市建设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沙市“312”旅游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建设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 2004年浙江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省委提出要加快把浙江省建设成旅游经济强省。为落实这一要求,浙江省委政研室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