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泗阳经济的研究
泗阳县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作为产业分工高端环节,总部经济是城市从提高产业竞争力转向增强功能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是经济中心城市一种快速高效发展的模式,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关键举措,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对于加快向全面迈进的泗阳县来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题中之义。本文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区基本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泗阳经济发展实际,阐明了泗阳县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泗阳县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及对策措施。
一、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发展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符合城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符合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
(一)发展总部经济是助推泗阳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举措。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的内容。泗
(三)发展总部经济是市场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随着新型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泗阳的资源要素禀赋和城市功能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发展总部经济,引导工业企业把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外移,而把总部留在泗阳,采取“总部—基地”分离的企业运作模式,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区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从而使市场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泗阳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按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发展要求、具有泗阳特色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服务环境和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主导行业明确、空间布局科学、综合功能强大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力争实现区域内总部数量明显增加、规模明显扩大、税收贡献明显提高,总部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业态,将泗阳打造成为宿迁总部经济的发展高地,为加快迈向现代化核心城区提供支撑。
(一)重点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遵循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力度,不断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2.功能培育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立足于提升城市综合服务
宿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总部。
2.重点类型。根据总部企业承担的功能,重点培育综合型和销售、研发、结算、管理等职能型总部。鼓励企业设立综合型总部,承担企业决策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结算、研发、采购等总部职能。鼓励企业设立销售总部,进行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等。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总部,进行研发活动、研发业绩管理等。鼓励企业设立结算总部,进行资金管理、投融资等。鼓励企业设立管理总部,进行战略决策、行政管理等。
3.重点区域。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努力打造优势总部基地。加快东部新城功能培育,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和会展企业总部。加快和丰创意广场企业集聚,完善基础配套服务,努力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总部。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突出规划引导、功能提升、资源整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等总部集聚。加快存量资源盘活,积极打造特色楼宇,培育都市工业和建筑业总部。
三、加快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实现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全市领先,泗阳县必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落实,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培育一批本地企业总部,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重点要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招大引强选优。更加注重产业导向与产出贡献,积极动员各街道、各部门全力开展总部经济招商。瞄准发达地区招商,积极承接功能辐射和产业转移,瞄准世界
部经济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中央生态商务区和滨河CBD等功能性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功能培育,着力吸引金融、航运物流、会展贸易类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打造形成汇集三大产业的总部基地。重点做好银行总行或分行进驻工作,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稳步扩大主体规模与能级。以功能区块和重点楼宇为依托,推进大平台和大企业互动发展,加快总部企业向重点区块、重点楼宇集聚,培育形成若干个功能配套完善、总部企业集聚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总部基地。深入研究总部企业的投资及选址要求,引导开发商加快打造一批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商务楼宇,加快改造原工业厂房发展总部楼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个性服务,提高楼宇品质,提升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水平。
(四)大力推动总部企业模式创新。围绕总部企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三大能力提升,全力以赴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夯实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大企业培育“1212”工程,增强组织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步伐,重点抓好企业上市工作,鼓励优势企业以技术、品牌、资本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创新型城区建设,抓好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阵地的创新主体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为主要领域,以提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为目的,推进总部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服务业创新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行动。增强市场拓展能力,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原则,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
第二篇:【报告】2014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全文)
【报告】2014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全文)
点击标题下【软件定义世界(SDX)】可快捷关注 【报告】2014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全文)【编者按】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以“信息经济”为主题,围绕信息经济的概念、测度、影响、趋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共识。《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是百人会对信息经济研究的第一份报告。2015年2月7日,在主题为“信息经济:全球趋势 中国选择”的中国信息经济年会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5年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安筱鹏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报告的主要内容。
【安筱鹏】受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委托,由我来发布《2014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史,是一部新技术不断挑战人类传统认知、理念、规律的发展史,是一部新产业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的发展史,是一部新规则重新定义生产、生活、交易的发展史。进入新世纪,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人们从不同视野的观察不断激发我们对未来社会图景的新思考。我今天从五个方面来介绍报告的一些基本结论和主要观点。
一、信息经济的概念和测度
信息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当前,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融合、扩散所带来的人类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以及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的沟通方式、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一)信息经济的定义
综合国际社会关于信息经济概念的研究成果,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信息经济是全社会信息活动的经济总和。理解信息经济有三个关键词:(1)信息是一切比特化的事物,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人类赖以利用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2)信息活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信息生成、采集、编码、存储、传输、搜索、处理、使用等一切行为,以及支持这些行为的ICT制造、服务与集成。(3)信息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媒体属性和经济属性,我们所讲的信息经济,关注的信息活动的经济属性,是信息活动的经济总和。
(二)信息经济的类型
信息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关键资源,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紧密融合,形成了五个类型。一是传统的信息产业构成了基础型信息经济,它是信息经济的内核。二是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信息设备不断融入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传统产业中的信息资本存量带来的产出增长份额,构成了的融合型信息经济。三是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普及,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产出增长份额,构成了效率型信息经济。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称为新生型信息经济。五是信息通信技术普及所带来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等正的外部效应,构成了福利型信息经济。
二、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
基于现有统计体系、数据来源和实证分析方法,我们现阶段重点对基础型信息经济和融合型信息经济进行了定量测算。基础型信息经济的规模测算,可通过现有统计体系直接测算。对于融合型信息经济采用增长核算方法进行测算,把资本投入分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并测算了信息资本存量对产出贡献,作为融合型信息经济的规模。根据对1996年以来中美英日四国,以及中国金融保险、机械设备等六个重点行业信息经济规模结构的测算,我们观察到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体,但信息经济在GDP比重较小
2013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体。但中国信息经济占GDP的23.7%,在中美英日四个国家中的比重最小。
图ES-1 中国与主要国家信息经济规模及占比比较
中国信息经济占GDP的比重呈现加速上升态势,从1996年以来提升了18.7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首次突破9000亿美元,超过英国(6334亿美元);2013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1.58万亿美元)。
(二)中国信息经济规模增长迅猛,但信息经济资本效率较低
中国信息经济总体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增速是其他主要国家的4倍以上,其中融合型信息经济增速是其他主要国家的5倍左右。
图ES-2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增速比较
1996年至2002年,中国融合型信息经济的年平均增速为18.5%;2003年至2008年,这一增速为27.5%;2009年后,这一增速则上升到30.7%。融合型信息经济在中国不同时期内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加速增长的显著特征。
但中国信息资本效率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仅为其他主要国家的1/2。
图ES-3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资本效率变动趋势
(三)传统产业的信息经济呈现服务业高于制造业、离散型制造业高于流程型制造业的特征。
中国六个传统中信息经济比重从高到底依此为金融保险业(55.43%)、批发零售业(33.82%)、机械设备制造业(24.4%)、金属工业(12.4%)、化学工业(11.7%)和纺织工业(10.4%)。
图ES-4 中国重点行业中信息经济所占比例
(四)信息经济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增速显著高于本国GDP增速,信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信息经济周期波动性低于GDP波动,起到了经济波动稳定器的作用,信息经济有利于熨平宏观经济波动。
图ES-5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和GDP的增速与波动
(五)融合型信息经济增速高于基础型信息经济增速
全球主要国家融合型信息经济增速高于基础型,在整个信息经济的比重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2010年以后,发达国家融合型信息经济占比都始终维持在80%以上,中国融合型信息经济占整体信息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72%。主要国家融合型信息经济占信息经济规模的比重
中国的融合型信息经济呈现指数增长态势,1996年至2013年间,其总体规模从2170亿元提升到9.57万亿元,名义规模增长超过44倍,年平均增速约为同期GDP的两倍。相对应的,融合型信息经济对GDP的比重超过17%,较1996年大幅提升了14个百分点。
(六)基础型信息经济继续保持软化趋势,且具有天花板效应
从1996年到2013年,中美日英四国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基础型信息经济的比重分别为分别提升了34、17、30及2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比本国历史最高点分别回落17、24、35及19个百分点。
从过去近二十年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基础型信息经济占GDP比重变化的趋势来看,这一比重在达到一定峰值后呈现递减态势。美国、日本、英国均在2000年前后出现峰值,三个国家的峰值分别为8.49%、8.22%和6.13%。中国的峰值出现在2006年,这一比重达到7.31%。此后,这一比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13年,中美日英基础型信息经济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63%、8.49%、5.49%及5.49%,相比于各国历史峰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态势。图ES-6 主要国家基础型信息经济规模及其在GDP中的比重
三、信息经济的百人会共识
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快速、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转型方向、规律、特征、路径和模式的多元化认识,带来了社会各界对信息经济形成共识的挑战。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试图构建一个对信息经济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深入讨论平台,我们尝试着从信息经济的历史地位、根本特征、趋势判断、发展经验、根本经济规律、规则体系等方面来回答信息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找到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提出了信息化百人会关于信息经济共识的1.0版。
(一)信息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经济形态
信息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基本生产要素,信息与材料、能源构成信息经济的“资源三角”。工业经济中“用机器生产机器”模式被信息经济“由智能机器控制智能机器”所取代。宽带、泛在、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新型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中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催生了信息生产力,信息生产力成为放大全部生产力的“乘数型”生产力。物理的“时间-空间”因信息之力而压缩;人际的世界因信息之力而更趋于平等化。信息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将成为重塑全部经济的基因层面的变革性力量。
(二)普惠性是信息经济发展的根本特性
提高所有人的福祉是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可以而且应该达到的目标,开放、包容、协作、共享、共赢等的共同交集是普惠性——让更多的人受益,确保人人都能从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带来的机遇中受益。普惠性即“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一理念与世界信息社会高峰会WSIS所提倡“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一脉相承。信息经济应当能够让每个人享受更多的健康、自由和幸福。
(三)信息经济可预见的趋势是泛在联接与全面智能化的叠加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设备、机器、数据和人的实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感知无所不在、联接无所不在、数据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的新时代,一个所有行为都被记录的时代,一个“万物互联”(IOE)时代,其将推动个体智能向系统智能、从局部智能向全面智能演进。“时间-空间”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的网络”三者高度融合。
(四)信息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既独特又具有普适意义
中国信息经济在部分领域具有赶超的经验独特。中国在面向个人的电子商务、及时通信、搜索引擎等领域有可能率先走到世界的前列,成为带动整个信息经济发展的先遣部队。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生型的信息经济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替代、补充和增益,弥补传统经济形态的不足。发展中国家可以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愈落后愈“革命”的逆袭。
(五)最具创见的思想是信息经济最稀缺的资源
信息经济的根本经济规律是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发生了变化,资本的稀缺性降低,最具有创见性思想的人才成为比资本更稀缺的资源,资本的支配地位要让位于最具创意的人力资本。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决定了信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自下而上的万众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正在构建新的创新体系。鼓励“积木式”创新与“果实类”创新相结合。“产业公地”将成为孕育创新的肥沃土壤。信息经济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六)信息经济彰显劳动者自主性
信息经济可以实现超级细分工,不仅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还会更加彰显劳动者自主性。工作对象的基本单位将会变成活动片段。对活动片段的精益求精可以最大地发挥个人的天赋。就业的多样性、个性化和自主性将会得到增强,工作家庭化成为可能。超级细分工会引致组织的去中心化。社区式、群组式劳动力组织方式将会兴起。
(七)信息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融合
信息经济时代产业融合表现在产品的融合、产业的融合、生产方式的融合、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乃至竞争规则的融合。信息经济对产业渗透与融合有一定顺序。“信息密集度”将成为产业观测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将是每个行业的主流生产方式。将出现生产、服务、消费的一体化。基于经济活动分解的全球化替代原有的基于产业链分解的全球化,基于生态的经济本地化不断强化。
(八)信息经济需要适应性的新规则体系
财富有可能进一步集中、全球性和国内不平等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加深、隐私更容易被侵犯、信息技术风险与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赢者通吃加大垄断的暴利、国际贸易规则可能被改写。需要在创新、税收、反垄断、国际规则、信息技术风险与安全等方面建立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新规则体系。安全阀、红线管理模式,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基于数据的“汇集—预测”的事前干预等将成为新规则构建基础。
四、全球信息经济发展展望
信息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技术的持续扩散、日益复杂的生态系统、不断重构的产业价值链、新竞争规则形成,对世界经济版图、国家创新体系、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组织方式和个人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我们提出了全球信息经济的五点展望。
(一)信息经济正在重构世界经济新版图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系统的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带来的最大变革是,制造及服务的全流程中,感知无所不在,联接无所不在,数据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其带来了结果是,产品、机器、人、业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功能产品到智能产品,从智能装备到智能工厂,从供应商到供应商协同网络,从独立单元走向系统,从一个小系统走向大系统,一个超级复杂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形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都带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此消彼长。
(二)网络化创新平台重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和企业创新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国家创新平台正在兴起。“产业公地”成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制造系统和创新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砥砺、相互反哺。良好的制造生态系统也可以凝聚创新资源,形成“产业公地”,成为孕育创新的肥沃土壤。多主体、跨空间、泛资源协作模式成为企业创新重要形态。
(三)新型生产组织不断孕育、演进和扩散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边界和交易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企业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不断深化,企业组织在裂变与重组、继承与创新中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平台化、生态化等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兴起,垄断型平台与依托型群体的不断演化中,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管理与被管理、协作与共生等新的组织关系。产业生态系统化正在重新定义企业的边界、不断重组企业间的关系。一批超级产业联盟正在兴起,正成为主导产业竞争规则的新主体,引领着行业技术变革的方向,决定着标准规范和产业竞争新格局。
(四)数据驱动型企业引领产业未来变革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扩散,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并引领技术、生产、商业模式的持续变革。其带来了数据驱动的服务;数据驱动的创新,对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水平已成为企业新型能力的分水岭;数据驱动的生产;数据驱动的决策。
(五)信息经济正在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
最具创见的思想是信息经济最稀缺的资源,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决定了信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去中心化和网络化,创新主体逐渐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向个人延伸,大众创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万众创新成为创新的新兴形态,知识型创新人才成为财富积累的新生力量。
五、信息经济:战略与选择
面对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需要树立全新的信息经济发展观,打造国家产业治理新型能力,建立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数据驱动型企业,构建创新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环境,是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战略与选择。
(一)树立信息经济发展观。作为全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需要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引领,倡导建立信息经济发展观。一是树立信息资源观。就是把信息资源放到与劳动、资本、土地等其它财富创造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信息资源作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来源。这需要在微观上研究如何将信息资产纳入会计体系中,在宏观上研究如何将信息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体系,并基于此研究基于信息资产的投融资、财税等制度,以及信息资产管理的新模式。二是树立万众创新观。三是树立企业生态观。企业需要在产业生态系统中重新认识价值链分布、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重新找到发展的方向。在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中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功能定位,在定位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链。四是树立产业融合观。用融合的产业发展观重新审视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二)打造国家产业治理新型能力
信息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产业治理能力,这一能力将内嵌在国家竞争体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新型能力包括:一是适应性制度的创新能力。重要性不在于构建了什么样的适应性制度,而在于这种适应性制度形成的效率以及自调整自反馈机制,构建一个制度激励—技术扩散—社会转型的良性自激励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新技术冲击—经济社会影响的快速感知、精准评估、高效决策、实时调整并不断验证优化的新机制,并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形成的土壤。二是复杂经济的管理驾驭能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需要实现从科层管理、部门管理向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的转变,把信息流从纵向为主转为向横向、纵向并行的网络结构方向发展。三是“产业公地”的培育能力。
(三)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如何围绕构建可控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各种资源和政策聚焦的重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大国产业博弈的主阵地。一是强化基础技术支撑能力。二是推动生态系统观落地。在宏观战略规划中,把构建可控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融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中,作为指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作为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作为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构建新的国家创新体系。四是支持产业联盟创新发展。
(四)培育数据驱动型企业
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对资源争夺的较量,竞争的内在动力决定了企业需要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巩固和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数据驱动型企业要培育三个基本能力:一是数据集成能力。要打破工业经济时代传统固有的流程规范,打破长期以来固化僵化数据流通模式,增强企业高效研发、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二是资源整合能力。三是组织变革能力。没有组织及流程的持续变革,就不会有数据驱动型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信息经济时代,组织变革的方向感、动态性、适应性将成企业竞争力差异化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构建创新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环境
信息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一是构建数据开放的理念、政策和机制。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步伐,研究数据开放的基本原则,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制度规范,建立数据开放平台,编制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积极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开发。二是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理性务实面向信息经济发展带来的传统利益格局的冲击和挑战,以及法规冲突与矛盾。建立更加宽容和鼓励创新的理念,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推动建立安全阀、红线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三是重构面向信息经济的统计观测体系。
【完】
(本报告由安筱鹏主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何伟、孙克,中国人民大学石晓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李艺铭,阿里巴巴集团游五洋等参与研究。)转自中国信息化百人会
第三篇:文山州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研究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按照县这个行政区划为单元,根据地域情况、资源总量、产业分布等因素,对县域的行政区域内实施的一体化经济。云南省文山州情况特殊,集边疆、多民族、贫困、山区、原战区等特征于一体,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对推动文山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云南省文山州现辖文山、砚山、麻栗坡、西畴、马关、丘北、广南、富宁等8县市,地理位置方面,文山州区位优势独特,北回归线横穿文山州东西全境,因此境内有优越的光、热、水条件;政治文化方面,文山是壮族苗族文化交汇地,海洋彝、回、布依等民族在此聚居,具有良好的资源与文化条件。在发展环境方面,文山州是云南省参与3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文山州发展受到地域、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文山州的工业相对落后,经济外向度低、建设资金相对匮乏、贫困落后地区多,这都给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目前,文山还是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概况而言,困扰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贫困县多
文山州的县市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文山市、砚山县为第一梯队,发展相对较好,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等相对落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存在较多的贫困县。以马关县为例,虽然马关县是云南省18个生态保护县、全国闻名的草果之乡和三七之乡,但马关属全省73个贫困县,属老、少、边、穷地区,其自然资源和劳动要素的发展受到县域经济的限制,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文山州地理位置优越,北回归线横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文山州的矿产资源丰富,砚山县富含锰矿、老君山盛产锡、钨、锌等矿产。其次,文山州特色自然资源丰富,包括三七、八宝米、辣椒、草果、八角、华红李、糖房蜜桔等,尤其是三七的种植遍布文山州各个县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良好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文山州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各个县域的项目开发、产业进步、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因此,文山州各县域自身发展受限、老少边穷地区多、整体县域经济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特色自然资源,注重市场开发,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三、文山州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研究
针对前文对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分析可见,文山州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总体呈向前发展的趋势。随着文山州政府提出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规划,文山州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依托现有经济条件,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文山州发展的必由之路。
1.走产业化之路,做好脱贫扶贫工作
产业化是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文山州虽然现有资源丰富,但各产业之间联系弱、未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化程度低,存在多、小、散、乱等县域特色经济发展通病。以文山州的三七产业发展为例,目前文山州境内分布有众多的三七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小的企业不仅规模小,且经营分散、创新能力差,存在低价营销、恶性竞争、假冒伪劣等不正当经营现象,给整个文山州三七生产行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文山州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并购、整合,实现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企业的规模化效益,并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县域其它工作,解决农民就业、脱贫扶贫、经济落后等问题。
2.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文山州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因此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要改变文山州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必由之路。虽然文山州特色资源众多,但发展中存在缺乏特色项目、产业附加值不高、项目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业,就必须给予特殊支持。
首先,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特色项目和产业,应该尽可能的给予重点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产业做大做强,集中财力鼓励特色产业的项目发展和科技进步。其次,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和项目,应该加大产业扶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孕育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度可运用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辅助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做大做强。此外,还应该加强特色农业技术人才引进,鼓励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生产出高产、高质、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山州在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应当立足特有的资源优势,培育地方特色的产业资源,打造特色产品名牌效益,注重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将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最终推动文山州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万禄.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战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33-35.
第四篇: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学习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专题活动
——有感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次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中,我们要克服狭隘视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传输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名传输局的基层员工,我认为解放思想不是一般的学习讨论、一般的提高思想认识,更不是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论,而是通过破除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某种飞跃。因此,解放思想要经过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必然是有破有立的过程。如果不触动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只是大讲要解放思想,或只是一般议论,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和创业激情,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必须敢于直面矛盾和困难,更加注重和谐发展。我认为要实现“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全面推动工作进步,抓住当前工作的重点和焦点,做好做实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发展,解放思想,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执行力。作为一名员工来说,要深入贯彻领导的指导方针。目前,在学习上员工存在应付思想,总以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骄傲自满。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对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认真系统,造成业务知识的薄弱,特别是对政治思想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理论联系思想,结合工作实际上不到位、不紧密,认为日常工作压力大,能较好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就行了,没有更好地从学习理论重要性、必要性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所以要加强自觉意识,在工作中要树立模范带头作用,抢在前,做在前,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长线企业。
二是切实增强线路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抢抓机遇中谋思路。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破难题,抓发展,谋跨越,选好路径最重要。思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发展的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选准、选对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至关重要。但机遇往往稍纵即逝,保守者错过机遇,进取者把握机遇。要做事业的成功者,必须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真正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把握好每一个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通过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寻找机遇中谋取攻坚之策、创新之举、务实之为。
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企业人才的重要方针。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业务知识和各种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知识素养,才能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真抓实干上取得成效,使解放思想成为推动加快发展、促进传输局事业蒸蒸日上的强大动力。
祁东分局
李振军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