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13: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作者:莫似园

摘要:江西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之一,但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农业生 态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改善消费者的饮食健康状况和食品安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江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有 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从而提出了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江西;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江西是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经济中历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依托全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深度加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后,江西省政府围绕“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 转移的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劳动力输出的基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既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江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 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连续8年均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 产品数量达916个,比上年增加205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有机食品数量415个,比上年增加94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前沿,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理念。有机农业产业化走的是 “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是建立在专业化、区域化、规范化、制度化基础上的契 约性经营,是贯彻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方针所应达到的最高标准。江西的有机农业 之所以发展平稳,关键在于江西省具备了有机农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基地优势以及组织成本优势。

(一)制度优势

江西重视发展传统农业,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 好的制度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激励机制。江西素有发展农业的传统,农业在江西的经济总量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江西省政府确立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从资金 支持、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各环节为农民分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基地优势

江西的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基地优越,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全 国最大的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矿泉水和纯净水基地以及国家环 保总局认定的江南唯一的“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都在江西。截至2006年上半年,农业部公布的首批创建 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单,江西省有23个县的25个基地列入创建计划,占全国基地总数的 29.8%,列全国第1。可以说,江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非常适合产业化经营需求。

(三)组织成本优势

从江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成本优势较明显:第一,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都是建在 远离污染的生态园区,生产基地周边环境较好,缩短了有机转换期的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所在地 的农民一般没有使用化学、农药的习惯,这使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和普通产品在产量上不会有较大的差距。第二,相对于华东其他地区,江西有充裕的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一般为20元/天,远远低于上海等发达城 市的劳动力价值。第三,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江西分中心(COFCC)的认证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同几 家世界闻名的国际认证机构达成了协议,凡通过COFCC认证的有机食品,可“一次认证,颁发四个有机证书”,即获得中绿华夏有机证书、瑞士SGS有机证书、日本OMIC有机证书、绿色食品AA级有机证书,从而大大 降低了企业的认证成本。

因此,无论从产业组织还是从生产成本来看,江西实行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均具备较好的市场竞 争条件。

三、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江西有机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江西省工业基础薄弱,导致有机 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品牌竞争力不强;有机农业发展遭遇 人才瓶颈,相关生产技术较为缺乏;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有机食品生产流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针对上述问题,江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有机农业的技术支撑与制度创新

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要加大生产力,必须抓好、抓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加工利用转化程度,使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 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利用农业推广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绿色、有机品生产者的科 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政府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扶持有机农业发展,在税收、贷款上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适当给予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一些补贴;要重点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监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各地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省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 做法,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争取和吸引社会各方资源,参与有机食品 开发,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

(二)强化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运作

做大做强本地有机产品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存在的 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尤其是目前有机食品的高额利润已经吸引了不少非正规的假冒伪劣食品混 淆有机食品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在已有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区域发展为框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有机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对品牌有机产品的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和有机农 业的“双赢”。

(三)抓好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

迅速扩大示范辐射能力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投入科技化” 的“五化”要求,积极创建全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场),创建全国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县。根据江西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江西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总数将达1200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产 品环境监测面积(含山林、水面、耕地)达5000万亩;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为完成这一目标,江西省 将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开发与管理,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 加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集群。

(四)调整政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水平

现阶段,我国农民自发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能力仍然较差,要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关键 环节的扶持上,使优质农产品生产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农民培训、优质农产品生产协会 启动、知名品牌的创建等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扶持。由于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往 往心存疑虑,通过在关键环节的扶持,降低农民的风险成本,使农

民的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等发展成 熟后,逐步减少支持力度,让其自我发展,缩短优质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五)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有机农业技术性强,有很高的条件限制,而且发展有机农业都需要相当长的转换期,一些企业和 农民有意愿发展有机农业,但是又担心发展的收益问题,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相应的金融政 策保障有机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主要应该发展有机农业的目标与对策,从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对有机农业 进行调控。一方面应尽快实现信贷政策的三个转变,实现扶持数量型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按农业结构 调整规划来确定信贷政策,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做好扶持工作;实现由支持初级农产品加工 向综合型、种养加、贸工农等内外结合的有机农业产业方面转变,支持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实现由支持粗放型、密集型产业项目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效益出口创汇的有机农业转变,大力支持开发名、优、特、新的农产品,不断增强有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江西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构。研究和制定江西省开展 有机农业风险保障的计划和措施,确定风险保障的范围和项目,组织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防灾、承保、理赔等有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保险双方履行各自职责,研究和促进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的改革和 完善,对有机农业风险资金实施监管。其次,制定农业风险保障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有机农业风险防范和 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应发挥的职能作用,避免政府支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工作的随意性,提高农民的风 险保障意识,建立一个有利于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再次,建立有机农业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 只能用于有机农业保险受灾后赔偿,不能挪作他用,要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结余留存,逐年滚动积累。

依托农垦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建立有机农业的资本市场,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资本市 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集液成裘,直接转化为发展有机农业的 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直接融资手段,为有机农业类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化投资提供有力 的资金支持,这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崭新模式,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有机农业产 业化经营,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减轻政府与银行的压力,具有融资额度大,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促进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还可以凭借资金优势和成功经验,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 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和改造,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获得低成本、超常规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N].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2002(1).2、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N].环境导报(南京),2003.3、江西农业发展现状概述[DB/OL].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07-25.4、绿色农业是江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DB/OL].大江网,2007-02-12.5、江西:打造绿色产业品牌[DB/OL].品牌万里行网,2006-07-25.6、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7、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8、陈双溪,魏丽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江西农业产业结构[J].江西气象科技,2002(3).9、郑斌,张平.绿色农业为江西现代农业领航成为亮点和优势[N].江西日报,2008-04-22.(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学生工作处)

第二篇: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斌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摘要: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意义,科学地分析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4—0067—02

一、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有机农业始于80年代,过去10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从有机农业在国外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形成正说明了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加以解决,而发展有机农业正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发展有机农业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报告,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农业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利用面积、单位劳动力还是农户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方式生产的同类农业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购入物资成本较低。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积极开拓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通过开发有机食品帮助部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3、发展有机农业可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走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邻近南京的江苏省溧水县共和乡原为贫困乡,近几年靠发展有机农业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客商到该乡投资,现在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已经初具规模,预计不用多久,该乡就将甩掉贫困乡的帽子。在我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有机农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并且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污染等问题突出。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市场层面

第一、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

小,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中国国内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目前中国有机农业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缺少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畜牧和水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市场不够规范,假冒有机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市场问题对有机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只有规范了有机产品的市场,才能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泛滥,也才能使消费者信任有机产品。

2、政府政策层面

第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

第二、政府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而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缺少项目与经费,国内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较少,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影响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和水品的提高。

第三、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策略2010年4月

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其依据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既要靠有形手的调节又要靠无形手的调节。而就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来说市场和政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而当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探讨就变的十分必要。

1、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有机农产品。面向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拓展有机食品市场,并开展有机食品的深加工。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有一定创汇基础的能形成品牌的天然食品、特色食品。采用国际标准,积极策划开发欧盟、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加大对国内消费水平较高的居住区和高档超市,以及特殊性消费集团和群体为主的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2、在制定有机农业的标准上要与国际接轨

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把认证机构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单位或机构脱离开来,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开展工作;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权威的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另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地方有机标准体系和有机认证机构。

3、政府要正确引导与扶持

要认识到我国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及农民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还不够高,积极宣传开发有机食品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

义,扩大有机食品在市场上的影响。有机农业虽然节省了化学农药,化肥等的投入,但在生产过程中用工较多、产量较低,在生物治虫等科学管理方面投入较多,成本较高,而且从现代农业向有机农业过度的初始几年,有可能导致减产减收,降低了农业从事者的经济利益,我国应该对此进行相应经济补偿。

综上所述,为顺应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首先了解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意义,然后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对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春学、王玉林、李华臣:开发有机农业实现农业

可持续发展[J],垦殖与稻作,2006(2).[2]吴大付、李东方、刘大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

状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5(2).[3]李祥云、王瑞英、宋朝玉等:

第三篇: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谢立勇陈岚贾燕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重视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加快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等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对策

随着现代农业对环境、食品质量的影响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保护环境、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有机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时间短,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很全面。本文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有机农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有机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有机农业的基本含义

自1924年德国Rudolf Steiner提出生物动力农业(Bio-dynamic Agriculture)和1940年英国Howard提出有机农业(Organic Farming)以来,有机农业逐渐被广泛接受并且有不同表述。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认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使农业和环境各方面质量都最完善的目标,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药品而极大的减少外部物质投入,强调利用强有力的自然规律来增加农业产量和抗病能力。通常认为有机农业就是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

可见,有机农业生产是一种强调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并拒绝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特点为:其一,建立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其二,把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看成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应得到人们的同等关心和尊重;其三,采用土地和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按照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

1.2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40年代,欧洲建立了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携手介入了有机农业的领域。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世界有机农业组织和有机农业得以发展迅速。美国的有机产品市场以20℅的速度增长,据报道,从1995年到1997年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60℅,欧洲2000年有机农业面积比1985年增加20倍,比1991年增加6倍。过去10年间,全世界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额迅速增长,根据统计资料,1998年11个最大市场的有机食品零售额达130亿美元,2000年的销售额接近200亿美元,两年期间增长了50℅左右。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主要消费国。

我国有机食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4年开始研究工作,1994年开始开发和认证管理工作。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章程》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截止2001年底,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基地和有机转换基地的面积分别

为1.01万hm²和1.73万hm²(不含水面和野生),获得认证的品种近200种。我国的OFDC已于2003年正式获得IFOAM认可,OFDC已实现与多数IFOAM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的互认,标志着我国标准已与IFOAM基本标准完全接轨,为我国有机食品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保证。

有机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各省区。从数量和面积上看东北三省最大;从产品、市场开发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看,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省份较占优势。贸易公司加农户,即有机订单农业的模式,是最普遍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管理模式。1999年之前,中国95%的有机产品供出口,主要是日本、欧盟和北美。近4年中,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01年,中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产品生产总额约12亿元,其中50%是作为商品销售的,销售额中出口与内销分别约占80%和20%。

在有机食品开发的同时,1992年我国农业部农垦司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环境优良的地方进行绿色食品的生产。目前,绿色食品为了与国际有机食品的要求接轨,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等同于有机食品,而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部分农药、化肥,相当于有机转换期产品。

2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发展有机农业的首要目的是建立一种综合的、健康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使农业生态实现自我调节,农业资源实现再生利用,而不是为获得纯粹的经济利益。因此,过分的利益驱动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都不利于发展有机生产和实现有机生产的目标。还有人认为环境污染的经济发达地区不能发展有机农业,这也是一种误解。1999年,上海在松江区义济堂农业科技公司园艺场进行的有机蔬菜生产实践,及后来在奉贤、崇明、青浦等地进行的实践,不仅成功地培育了有机农业典型,起到示范作用,还通过实践,发展了有机农业的理念,实现有机化或半有机化的栽培方法,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农业的污染。

2.2需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多在落后地区,投入较少,资本的有机构成偏低。土地生产力偏低,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外来污染事件、农产品市场的非规范性、农民的弱势地位等,使得从事有机农业的风险大为增加。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机农业发展中心2001年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向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换期内,收入增加的占18%,持平的占9%,收入比常规种植方式下降的占46%,不能确定其收入是增加或减少的占27%。有机生产转换完成后,收入增加的占36%,持平的占9%,收入比常规种植方式下降的占9%,增加或下降不能确定的占46%。可见在转换期间多数生产者的收入是下降的,转换完成后,才有可能增加农户的收益。

2.3扩大生产经营单位规模,改善生产结构

农业生产工序多、可控性不强,生产的监控程序多,检测、监测费用高,使得有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大发展。广为采用的“公司+农户”模式在实践中也显现了许多问题。当市场价格有所波动时,农户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而农民的经济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从而损坏了农民生产积极;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单个农户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生产措施,结果往往损坏整个有机生产行业的利益。公司联合单个零散农户,有机地块的整个生态环境得不到维持。

2.4需要健全有机农业产品市场

有机农业产品的标准虽然有章可循,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有机农业产品市场更不健全。有机农产品与无机农产品混合经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机农业产品目前市场总体份额很小,加上严格的环境条件限制,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也难以急剧扩张。有机食品目前仍以出口为主,生产的品种以出口市场需求为导向,而难以按有机农业原理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作物轮作安排,所以急需开拓和培育国内市场,才能使有机食品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2.5需要解决技术依托问题,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

有机农业在生产上采用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选育高抗逆性作物品种,运用天敌进行虫害防治,利用开发天然草药激活土壤养分,在销售上实行现代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等,都需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而对这些问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良好的咨询指导必然影响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的种类和品种都比较单一,局限性比较大,而许多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成功经验便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在世界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类由农户自发组织的有机农业协会为农户开展全面的咨询服务,协调农户间以及生产与市场间的关系,发挥了中介桥梁的巨大作用。我们也应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协会的经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

3促进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3.1重视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首先要科学选定有机农业区域生态系统,根据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地区,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规划有机农业生产核心区、安全保护区,确定合理的面积范围。其次是加强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进一步利用和完善传统农业中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将生物多样性利用、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等技术应用到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去。三是协调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密封性和开放性的关系,建立防治污染的保护隔离带、缓冲带,强化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充分利用有机农业产品资源的有机性性质,减少初级产品的输出和原材科的输入。同时建立严格的商品性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制度,防止原料性污染。

3.2加快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

首先要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封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理、有机农业产业化特点与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为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其次是开发生态系统平衡管理技术,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平衡技术、生物相互关系协调技术、生物与环境关系平衡技术、系统协同进化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生物综合控制等技术的研究。三是努力提升有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生物生产技术,开展复合有机农业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土壤水体生态培肥技术、作物有机栽培技术、畜禽水产有机养殖技术等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产量和品质。四是重点开发化学投入品替代技术,加强高效安全生物农药、非化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高效生物肥科、生物添加剂研制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减少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和抗逆性。

3.3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

首先要加强区域化的基地开发并实行多样化的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大面积生产,充分发挥有机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辐合作用,强化基地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充分利用有机农业的环境资源和有机物资源,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的有机产品。其次要运用生态化的现代化技术,纳入生态农业体系,按照有机农业生产的要求引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手段,推广各种生态技术,强化发展

加工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管理中的强大作用,创造多种形式的循环生产技术流程,实现有机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三是坚持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市场化体制,按照区域产业一体化要求,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各经营单位实行产业化运作,建立高效的经营运作机制。加快有机农业和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建立有机农产品专用市场,强化商业运作规范性,通过市场促进有机农业健康发展。

3.4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

各国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都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大方向,有机农业能更多的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和鼓励,从贷款、税收、外贸、产品保护、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以政策优惠,扶持和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科研示范投入,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建立区域性有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推广有机农业技术,设立农业科研开发后补助基金,激励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同时,加强产业管理和市场监管,积极支持专业技术部门,开展基地和产品认证,扶持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强化有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增强生产和产品督查,加强市场产品质量检查,加快有机产品的标准化建设。

第四篇: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财政投入不足。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当前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并且向农民提供金融支持以鼓励他们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来说,中央政府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资源投入。在中央政府支持的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都有意向发展有机农业,并且已经开始启动一些实验性项目和研究,但是,这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针对的是有机认证方面,并且支持力度较小,难以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我国多数有机农业研究项目是受到来自于国际机构的资助和支持,这些国际机构主要包括: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IFAD)、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ADBI)、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二)生产技术研究工作落后,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当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实际价值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政府支持政策以及有机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三个方面的支撑。在技术方面,尽管现在我们已有一个有机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使得产品符合有机标准的相关规定,但是在生产方面,大量缺乏关于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保持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我国有机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在政府政策制定方面,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层次上的有机农业研究合作平台。在过去30年中,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方面,却没有具体的关于有机农业的研究支持计划。对于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来说,国家既没有政策性的鼓励,也没有财政性的扶持帮助他们获得生产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咨询,这就导致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农民迫切希望获得有机农业生产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一些有机农业咨询服务机构却没有市场和对象开展咨询指导业务。在我国,现在已有将近30家有机认证机构从事有机产品的认证业务,却仅仅只有5家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有机农业咨询组织,并且它们大多数注重于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开展生产技术的咨询服务。同时,地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员来开展有机农业的服务工作,尚未有效发挥对于有机农业技术的推广作用。

(三)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创新,营销方式效率低下。在生产营销方面,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是由小规模农户组织生产与管理的。尽管许多小农户被公司通过某些模式组织成生产者群体,但是这些群体是松散的,并没有被很好的组织和管理起来。很多农户根本无法理解有机产品的真正内涵,只是受到经济方面的吸引而与公司进行合作。这些农户缺乏对于有机农业的认识和了解,无法掌握高水平的有机农业生产方法,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量低下,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在有机产品营销方面,小规模的农户处于市场的不利地位,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当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宣传手段和建立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使得目前的有机产品市场具有鱼龙混杂、管理混乱、价格昂贵等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有机产品的信任和消费。

二、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分析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总体来说,我国的有机农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生产系统的知识水平总体低下,管理经验普遍缺乏,有机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发展落后,缺乏专业的生产技术指导,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了解不够,信心不足。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我们应正视我国有机农产品在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上的不足,积极引进、借鉴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实情,将我国巨大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科学地转化成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第一,政府应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完善有机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农业是各国追求的最高境界。日本发展有机农业的基本思想很早就已确立,1971年日本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提出了“防止环境遭受破坏,维持培育土壤地力”的口号。在1994年的“新政策”中,把有机农业作为环保型农业的一种形式,赋予其农业行政支柱地位,颁布“推进环保型农业的基本见解”。为进一步鼓励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于2008年颁布了《有机农业2012年规划》,旨在提高生态农业产量,同时将有机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占可耕地面积的6%。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签署了《2010年有机农业法》,旨在促进有机农业发展。世界上有机农业管理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欧盟、美国、日本、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都有各自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管理方法。我们国家也应该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提高重视的程度,同时抓紧制定有机农业法等法规和管理方法。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创造有机农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国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有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如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而对于有机市场的研究发展更是不遗余力。法国政府设立1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对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菲律宾的《2011年有机农业法》规定,贸易、财政及银行等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有机农业生产和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可免交设备进口税和生产资料增值税,前7年免交收入税。我国也要对有机农业生产和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给予补贴。

第三,科研机构、院校应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工作,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有机农业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等物质,这对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应当集中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国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贸易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和院校应立足我国国情,加强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产品生产企业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针对生产者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着重解决一批诸如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技术突破,丰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加强有机产品生产管理,改善有机产品的品质,提高我国有机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第四,企业和生产者应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许多地区自然环境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病虫害压力小,非常适合有机农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农业结构传统上是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劳动密集型和可持续性耕作,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作物,如茶叶及蔬菜等。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加工经营模式不同,有机农业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及其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技术研发机构牵头带动,应该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有机农业。通过这些新型的合作组织,将松散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联合起来,通过农超对接或者自建销售渠道的方式,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一方面,减少产品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中的质量风险控制难度。另一方面,提高农户和企业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减少中间交易成本,降低有机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使得农民增收,消费者受益。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第五篇: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粮食战略安全、农业环境质量、技术和咨询体系滞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以及“加大投入,确保发展”等8个方面的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2-0042-05

42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2期

了IFOAM国际有机颁证服务机构(IOAS)的正式认可,是迄今全球30个获IFOAM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亚洲仅有的获得IFOAM认可的三家认证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机认证事业走向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万泰、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9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继加入IFOAM,并正式成为其会员;同时,已有4个国际有机认证机构在我国设立了代理或委托部门,负责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在中国的认证。迄今,国家已制定并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准》(OFDC)和4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并积极引用、遵循和执行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力地保障了有机产品的质量水平。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达100多个品种,认证农场、加工或贸易企业(单位)400多家,范围涵盖谷类、豆类、蔬菜、干果、饮品、中药材等各类作物或食品。截至2003年底,全国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203家,产品559个,实物总量17.9万t,占全国的21.7%;年销售额11.3亿元,占全国的44.5%;出口额4 360万美元,占全国的30.7%;认证面积62.86万hm2,占全国的31.4%。截至2004年6月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417家,产品662个,实物总量24.7万t,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3.7%、18.4%和40%;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榜首。由此可见,我国有机农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已初步显现,前景广阔。

2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粮食战略安全的制约

(1)现阶段粮食数量安全的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8类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分别达1.138亿hm2、5 123亿kg和每667m2 300 kg的新水平;199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14.3 kg,是历史的最高年。然而,事实说明,我国农产品虽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可这也仅仅是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局部性过剩和低水平过剩的表象,而真正的粮食数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远未消除。1999—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的下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比1998年减0.13亿hm2、816亿kg和每667 m2 11 kg,人均拥有粮食较1996年减80 kg;同时,全国粮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由顺差转向逆差,呈现净进口格局;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9%,但实际净进口仍达459.8万t;而2005年的粮食缺口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3亿,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面积却只有0.95亿hm2,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且以每年40万~46.7万hm2的速度递减;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0.094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8%,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05hm2的警戒线;同时,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

总量的39%,且以耕地和水为主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资源的刚性约束和人均占有量的快速递减,进一步对粮食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持续增长的要求。

(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所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

国,同时也是政治大国,虽加入WTO也近4年,但在目前国际间尚未达成“禁止将粮食作为武器或筹码来达到政治目的”协议的情况下,与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同样存在着自身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这就决定了粮食供给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只能立足和着眼于长期的自求平衡,粮食的外贸依存度须控制在5%以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从数量型农业真正转入全面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还有一段过程和距离。而有机农业所要求和倡导的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对化肥、化学农药、农膜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拒绝使用,将致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基于此,虽然近年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出于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亦只保持了一定比例的有机农业,而其巨大的有机食品销售市场和消费需求及空间只能通过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进口来满足和填充。故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唤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也就从主观和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要全面进入有机农业的发展尚有难度,而只适于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并保持一定的发展比例,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

2.2农业环境质量的制约

(1)耕地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化肥、化学农药和农膜的用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化肥年使用量已突破4 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使用量高达400 kg·hm-2,其中氮肥年总用量2 500多万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130余万t(成药),单位播种面积用量每667 m2近1 kg,是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2倍;农用塑料年总用量达2 000万t以上,而有近1 000万t的塑料残余物遗留农村,单位耕地面积残膜量每667 m2约3 kg;同时,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接近20亿t,但大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处理。迄今,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达1 000万hm2,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2 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667万多hm2的作物种植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残留塑料膜的污染,等等。

(2)水环境堪忧。由于工业和城市排污,以及农业

面源污染等,全国迄今污水年排放量已达439.5亿t,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175条河流中劣Ⅴ类水质占28.4%,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75%的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污灌区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已占到总灌溉面积的7.3%;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km2,比2003年增加约2.7万km2;3.6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标准等。水污染开始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3)空气质量下降。1952年—1992年40年间,全国大气中的氨通量增加了2.68倍,且目前已有533.3万h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等等。与此同时,全国的治污步履却尤显迟缓,治污形势严峻。譬如“,十五”计划仅剩最后一年,但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 132个项目中,至今仍有1/3的项目尚未开工;而淮河治污的“十年之丑”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治污形势的严峻性。

2.3技术和咨询体系的制约

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虽已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但较完善和系统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咨询体系远未形成,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仍然缺乏较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有机生产上的品种选育,化肥、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病虫草鼠害的自然控制,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灌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有机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依然缺乏,远不能实现技术的配套和集成,这与发达国家已建立的较完整的相应学科体系形成强烈的对比,继而从根本上对有机生产的产量、产值以及发展

产生深层次影响。

2.4地区差的制约

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差异显著,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全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保持以东部地区为主,200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为189亿美元,占全国80.8%的份额,尤其是华东和东北地区等,仅山东省就已连续5年出口额居全国第一。而西部12个省(市、区)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只以个位数来计,仅为7.4%,出口额为17.3亿美元。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亦仅占全国的11.8%,为27.6亿美元。显然,这与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适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实际极不相称。

2.5有机法规、标准及认证的制约

我国的有机法规和标准基本都是根据IFOAM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起点较高,严格程度可以说完全与国际接轨,但均属部委制定和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而出现不能被他国认可的不公现象。

其二,目前全国范围仅有一家有机认证机构(OFDC)获得IFOAM的国际认可,而其他近20个有机认证机构虽已成为IFOAM会员,但并未获得IFOAM的正式国际认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内有机认证与国际相关机构的互认和互信。其三,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务院精神,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开始实现与政府剥离,实行纯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内的有机产品市场远未发育成熟,从而形成有机认证收费难或不能收取或收费低廉的局面,最终影响认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因此,真正全面的实现我国有机认证的国际化尚有一段距离和时间。

3发展策略与措施

3.1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对粮食生产实行“配额生产、定额补贴”。应根据内需和出口形势确定粮食总量,进而保证有一定或足够的常规农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施“配额生产”,对配额范围内生产的粮食实行定额补贴,从而在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计划控制和农民种粮收入的合理保证,避免、打破或有效遏制粮食生产大幅波动的不稳定格局,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国外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粮食发展长效机制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必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就高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诸如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投入、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以另一种表述开始实践和探索对粮食生产的“配额生产、定额补贴”。结果证明,成效显著,2004年粮食产量增幅达9%。而下一步是应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巩固和完善对作为弱质产业农业的持续和足够强度的财政、技术、人才等支持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长久、稳定的供求平衡。

3.2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

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4年来“,三品”生产突飞猛进,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共有11 812个产品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达6 930.11万t,其中种植业面积429.2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畜牧业和渔业面积125.02万hm2。事实说明,现阶段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粮食安全战略、国内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植保、土肥技术)等国情决定了我国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是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在普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使全国农业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继而在此基础上走有机农业全面发展之路,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步骤。

3.3开展农业环境质量普查,并加大治污力度

通过开展全国范围的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的普查,明确农业种植和养殖区域内土壤、大气和水

环境的污染状况,确定应保护区域、应重点治理区域和应调整的区域,并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三品”生产持续、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国家须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为有机农业的大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庞大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农作物“、名、特、优、稀、新”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种植、养殖业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稳步发展。

3.5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农业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同时并存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性等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大规模发展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必将很高,走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其现实的必然,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或我国东部地区差距的45最为现实的步骤。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发展基础和现状也说明,现阶段乃至21世纪内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中西部地区须牢牢把握中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中部崛起”的号角,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因势利导,发掘潜力,开拓国际市场,在确保粮食“配额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努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3.6提高有机法规和标准层面,实现认证机构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首先,在现有部委级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有机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法规和标准,提高现有有机法规和标准的权威性,增强其国际间的互信和互认度,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其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有机认证体系,不断扩大现有认证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实现国家认可的同时,还须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有机认证水平,不仅要积极推进其加入IFOAM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着力推进其走IFOAM国际认可的道路,尽早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操作方式,打造中国“航母级”的国际化有机认证机构和体系。第三,针对国内有机市场尚未充分发育,有机认证收费难等现实,国家须对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属事业单位的有机认证机构实行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其发展初期正常的启动和运行。

3.7加大投入,确保发展

有机农业由于采取了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主要或完全利用自然过程和物理循环来维持地力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因此,使其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和劳力投入具有高度的集约性,管理等生产成本加大,产量却较传统和常规农业显著下降。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需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和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机,增加对有机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欧盟诸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均为有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如德国的直补农场主;荷兰除直补,还不定期投资建立相应的营销体系等,值得借鉴。

3.8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除水产养殖外,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还须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强化有机农业的生产意识和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市场动态、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不同级次和规模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引入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科技+农户”的有机生产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有机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纪兵,李德波,等.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4).[2]翁伯琦.着眼未来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有机食品[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3]沈旭.全球最重要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J].农业

环境与发展,2005,(2).[4]马光霞.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J].世界农业,2005,(2).[5]刘立仁“.配额”生产定额补贴[J].世界农业,2005,(2).[6]梅旭荣,等.耕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J].半月谈,2003,(15).[7]蔡立湘,彭新德,等.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4,(3).[8]马爱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J].农业质量标准,2004,(6).作者简介:杨曙辉(1965—),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农艺师,长期从事植

下载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1.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概况据Helga Willer在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700万hm2的有机农业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最大的......

    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区体育伴随 着社区服务工作领域的扩大和社区工作重要性的提高而不 断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地认识到......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潜力研究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潜力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常规农业在给人类带来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由于现代常规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

    浅谈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裴兰芝 随着世界各国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有机食品的不断需求,中国做为一个农业大国自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有机农业”发展潮......

    县有机农业发展总结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当代中......

    中国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来源:上海农业网发布时间:2007-11-23 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利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物质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

    有机农业发展分析报告

    有机农业发展分析报告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

    关于有机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是全国有名的“花爆之乡”、“百合故里”。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越。过去因花爆产业而闻名的××,如今以发展有机农业,出口有机食品而出名!1999年,××县的有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