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中的第一个话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走进残疾人》、《假如我是他》、《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人》和《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四个话题组成,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有爱心和同情心,并愿意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关怀行为和相关政策,体会社会上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走近残疾人》侧重于体会残疾人的困难与不易,感受残疾人的坚韧与顽强,培养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人格。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也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和认识这一弱势群体,没有形成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善良的本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但往往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设计思路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走近残疾人”为切入点,以“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观察生活、收集资料、模拟体验、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近残疾人,体会他们的不便与困难、不幸与烦恼,感受他们的顽强的性格和抗争精神,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并化为实际言行。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残疾人的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和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培养体察他人,观察社会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体验,从而理解、尊重残疾人,树立关注残疾人的意识,培养关爱残疾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形成对残疾人的真切体验。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残疾人,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典型事迹;制作课件;准备体验残疾人的道具。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玩“雨点变奏曲”游戏
老师边叙述边带领学生做动作:一个夏天的傍晚,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动作:①两手拇指和中指互相敲击),慢慢地雨越来越大(动作:②两手交叉轮拍肩膀),越来越大(动作:③鼓掌),紧接着电闪雷明,下起了狂风暴雨(动作:④跺脚),都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不一会儿,越过天晴,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
【设计意图:玩“雨点变奏曲”游戏,目的在于收扰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新课活动做好铺垫——我们眼明耳聪,肢体健全,而残疾人是一个多么特殊的群体。】 活动一:走近残疾人
1.播放课件:我们身边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2.揭示课题:走近残疾人
【设计意图:这里以一组特征较为明显的残疾人图片撞击学生柔软的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残疾人的与众不同,感受他们的悲伤与不易,为后续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3.交流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残疾人的情况 4.观看残疾人生活不便和困难的视频课件
【设计意图: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已观察到的身边的残疾人的一些生活情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播放教师精心采编的一组关于残疾人生活不便和困难的视频课件,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同情与关爱之情。】 活动二:体验残疾人
1.体验盲人活动(戴眼罩感受、“盲人上街”),谈感受
2.体验肢残人活动(单手系红领巾,不用手取书、翻书和藏书比赛),谈感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设置情境,进行三次模拟体验,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残疾人惊恐、茫然、无助和渴求,以获得对残疾人最真切的体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充分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真实感受,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关爱。】
活动三:学习残疾人
1.播放课件(课文76页中的三幅图片),讨论: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残疾人,遇到歧视、嘲笑,你的心情怎么样的? 假如,其中的残疾人是你的亲人、朋友、你又会怎么做? 假如这些残疾人既不是你的亲人,也不是你的朋友,那你又会对扔石头的人说什么?
【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图上所示的情形,但存在着对残疾人等弱势人群漠不关心的情况,通过换位思考,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端正学生对残疾人的正确态度。】 2.交流介绍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 观看汪伊美的事迹视频
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资料 交流心得体会
3.进一步渲染:播放一组身残志坚的图片课件
【设计意图:残疾人既是生活的弱者,又是生活的强者。通过活动,让学生同情、理解、关爱残疾人仅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层面。教师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残疾人顽强不屈和坚忍不拔的一面,从内心深处萌发对他们的崇敬和景仰。】
活动四:关爱残疾人
1.小组交流:如何以实际行动关爱残疾人 2.填写、粘贴、展示爱心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萌生对残疾人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情感之后,教师随即让学生将其化作能够付诸行动的言语写在爱心卡上,进行交流共享,做到知行统一,将教育落到实处。】
活动五:拓展升华
1.根据板书小结,提升认识:伸出你的手,伸出你的手,让教师这双温暖的双手给残疾朋友理解、关爱、尊重、鼓励吧!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据老师了解,我们福安市政府经常开展手拉手关爱残疾人活动,在09年政府还专门投资1000多万,兴建一所面积达18亩的特教校,为残疾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我们学校的同学也经常到特教校开展献爱心活动„„ 2.以《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为背景,在观赏福安市各界关爱残疾人的图片资料同时,教学生学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3.课外拓展——为身边的残疾人做件好事:孩子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即将结束,但关爱残疾人的脚步将永远不会停息,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教师一起来关心身边的每一位残疾人朋友做起,把教师爱的手伸向社会,伸向远方,让世间所有的残疾朋友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深深的爱,为了使大家对残疾人朋友有进一步的了解,老师还专门为你们收集了相关网站和热线电话,在课余时间请你们可以登入相关网站,然后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吧!
【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和活动视频再次完整地让学生感受如何以实际行为去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并以学哑语进一步升华主题。以做好事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引向生活,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走近残疾人 同情 理解
残疾人 尊敬 关爱
【设计意图:用“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将“残疾人”紧紧拥抱,并用一双以不同颜色、传递着浓浓爱意的心形卡装扮的大手将它们高高托起,鲜明地表达了本课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以热诚的心,走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 [简评]
本课紧扣生活、体验、资源、行动四个关键词,以“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观察生活、收集资料、模拟体验、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近残疾人,体会他们的不便与困难、不幸与烦恼,感受他们的顽强的性格和抗争精神,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并化为实际言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生活背景,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该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本课时,老师以学生原有的认识,原有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设置“交流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残疾人的情况”、“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资料”等环节,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再次引发学生对残疾人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景,以及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事迹的回顾,从而激起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重视体验感悟,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本课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残疾人”的环节,教师设置“戴眼罩感受”、“盲人找座位”体验盲人和“单手系红领巾”、“不用手取书、翻书和藏书比赛”体验肢残人的活动,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残疾人惊恐、茫然、无助和渴求,以获得对残疾人最真切的体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各种角色(扮演者、旁观者)的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在交流互动中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千层浪,将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与关爱化作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冲动,一种“不这样做不行”心理需要。同时,在“学习残疾人”的环节,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了课文中作弄、欺负残疾人的三个画面,以“假如我是图中的残疾人”、“假如这位残疾人是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想法,教师会怎么做?“即便他不是教师的亲朋好友,当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去做?”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触动孩子们最柔软的心,进一步帮助孩子们树立关心爱护残疾人的意识,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发展孩子们的主体人格。
三、截取最佳资源,让感受得到最有力的提升
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十分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审慎地根据教材内容和活动目标,截取最佳资源,让孩子们得到最生动、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在“走近残疾人”即导课揭题环节,播放的“身边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图片,和“残疾人‘穿衣’视频”;在“学习残疾人”环节,播放的“汪伊美与残奥火炬手语对话”的视频和为了进一步渲染而播放一组“广州亚洲残运会”中国残疾人选手为荣誉而战的视频以及张海迪、霍金等人的图片课件;在结课环节,截取的平潭各界关爱残疾人的活动图片,无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最切合本课主题和教学环节的经典资源。由于它们的介入,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感受到残疾人朋友的困难与不易,感受到残疾人的坚韧与顽强,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最有力地提升了孩子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
四、强化实际行动,让教育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本课教师十分关注这一做法,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弱者”和“生活的强者”感受和认识残疾人,获得对残疾人同情与悲悯、尊重与景仰双重感受后,老师话锋一转:在千千万万残疾人中有几个像张海迪、像霍金、像汪伊美、像刘伟一样,即便都像他们一样,毕竟身有残缺,生活有诸多的不便,引导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引导到作为健全的教师该如何以实际的行动关心帮助他们,让学生分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从加入志愿者组织、给残疾人捐款捐物、帮他们过马路、扶他们上公交车等方面将满腔的尊重与关爱化作实际的言行,并写在“爱心卡”上,装点“爱之手”。在结课拓展的环节,老师以“福安各界的关爱行动”、老师加入“义工协会”的事实,加强真实性和可仿性,并以提供“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福建残疾人在线”网址、福安市残联电话和要求学生为身边的残疾人做件好事的等形式,进一步将学习引向实际,引向生活,落到实处。
点评:福安市逸夫小学 黄锦国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设计
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刘
颖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第4课《友爱残疾人》第一课时。《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教材的活动安排即是虚拟的社会生活也是现实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便于操作。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辛苦。(2)、能力目标: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的思想。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残疾人,走近残疾人。难点是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4、教学准备:
去盲聋哑学校,将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片断录制下来,制作成教学课件;学生收集有关残疾人的资料等。
二、说教法学法: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我在设计《走近残疾人》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儿童了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走近残疾人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这时将画面定格,让学生说说在你们身边也有一些残疾人,你了解他们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走近残疾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认识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在学生了解残疾人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模拟活动。同时,提出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提供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
课堂体验5分钟:
1、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或到指定地点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2、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复述,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3、体验肢残者:让学生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模拟体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
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这时过渡到“尊重残疾人”这部分内容,将录制好的影片放给学生们看,进一步感受他们的同龄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板书:同情)随后,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学习课前收集的有关残疾人(程杰、桑兰、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的结果。
(三)、畅谈思想,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在结束部分我再次播放“千手观音”,随着悠扬的乐曲、优美的舞姿,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板书:理解、尊重)尊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让学生们设计自己今后的行动计划,避免空喊口号)对这些残疾人,党和政府又会怎样关爱他们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使学生这种关爱残疾人的思绪一直延续下去。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遇事分清是非》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第二课《遇事分清是非》。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自尊自爱”德目中有关要求编写的。侧重对学生进行分清是非的教育。
课文叙述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在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冷静分析并正确处理的事情。在第一件事情是讲,当本班同学和外班同学发生冲突,请小强帮忙去打架时,小强不仅拒绝了错误的请求,反而摆明道理劝阻了双方;第二件事情是讲当小强的表弟和同学小刚发生矛盾时,小强没有袒护自己的表弟,而是坚持明辨是非。通过以上两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小学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认知目标,知道要遇事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能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荣辱感和羞耻心;让学生对分清是非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
(三)行为目标,让学生做到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坚决不做。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表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针对本课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讨论学习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表现形式。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对思辩性很强的问题情有独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和讨论,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德育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巧设悬念,诱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情景,能起到激情诱趣的作用。
于是,在一开始,我先带学生进入“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由本班的班长担任审判长,请同学分别扮演审判员、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和证人。等审判长宣布“案件审理开始”后,先原告陈述其提起诉讼的原因:由于被告挥拳打伤了他的鼻梁,他要求被告向他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用。而被告却辩称,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用绰号辱骂他,并请来证人出庭作证。
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时有发生,案例的真实可信,加上“模拟法庭”这个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高度集中,他们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案件的审理。当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陈词完毕,案件悬而未决时,我示意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我向学生提出:“法庭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案子如果让你来当审判长,你会怎么判呢?”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法庭的最后判决,而是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做好一个铺垫。于是,接着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遇事分清是非》一课,待会老师再请你们对此案作出合理的判决。”(教师板书课题:遇事分清是非)
(二)感知教材,激情明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于新授课,经过老师的点拨与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因此,不需要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以简驭繁。我决定通过三步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把握文理的关键。
第一步,自学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方小强身强力壮,是学校武术队学员,而且非常乐于助人。可是,最近两次有人请他帮忙,他却没有帮,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小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强的行为中得到启示,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此这般去处理。无形中,就渗透了本课行为导向的要求。
第二步,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
(1)
如果小强去帮助本班同学打外班同学,事情会怎样?(2)
如果小强不问清情况,把小刚打一顿,事情又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假设联想,进一步认识到是非不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三步,我再让学生自由地谈一谈:通过小强的事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思品学科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在这里,评价方小强的行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方小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遇事分清是非”这种道德知识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强能被评为“分清是非的好队员”与他平时的行为道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誉同他的言行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评价小强,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把分清是非同爱惜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板书并作简短小结: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说完,教师板书:冷静分析
正确
敢于坚持
错误
勇于抵制)
(三)辨析导行,扩思深化。
学生经过以上一个明理环节的训练,对是非的认识,也已经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为了有效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我让学生回到“模拟法庭”的现场,请学生当审判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协助审判长审判本案。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的道德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加强学生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
技巧,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
由于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法庭这个案件的处理上,有的同学会认为打人的被告应承担全部的责任;有的同学则提出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出口伤人,原告的责任不可推脱;还有的可能建议以和为贵,双方先检讨自己,再握手言和。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思想互相碰撞,促使他们既引经据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意见,在说服他人的同时,也纠正自身见解的偏差。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审判长记录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然后,审判长宣布法庭的最后判决。当大家看到,原告和被告都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本案的审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且,这还将使学生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凛然正气,这股正气,将促使他们学会从是非高度去待人处世。
接下来,是“帮一帮”行为小训练,我出示幻灯片:
请告诉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1、小牛爱起哄,同伴喊什么,他也跟着喊什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有趣。”
2、在图书馆里,大家正在安静地看书,有人却在聊天。小月也和小芹说起话来。她想:“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说话。” 这是两个反面个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指正别人的同时,把本堂课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
经过上一轮的分析讨论,学生比较了解彼此答案的差异后,很自然就会或多或少修正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些较合理的解决方法。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提示,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定论。
(四)自省内化,回归主题。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品德评价易受外部具体情景的制约。但自我意识成熟得较快,有一些比较朦胧的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倾向。这时,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就比评价别人更有价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谈话,说说自己在分清是非方面做得怎样?把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或者,谈谈自己由于做事太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生活经验,正面的事例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负面的教训也更能引人深思。
在教学的最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还亲自当了一回审判长。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然后再按是非标准作出判断。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格言:是非分清,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希望你们都能象方小强那样,成为“是非分清的好队员”,更加健康的成长。
板书设计:
遇事分清是非
正确
敢于坚持
冷静分析
错误
勇于抵制
在板书设计上,我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鲜明概括出了本课的导行要求。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审判员”的扮演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积极的争辩,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
上进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把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有机结合到一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情理交融中,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走近残疾人》品德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了解残疾人。
1、师:孩子们,音乐给人带来快乐。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猜一猜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怎样的人?(教师随机问)(视频:刘伟弹琴)
2、师:他叫刘伟,小时候因为触碰了高压电线,失去了双臂,但是他却用这双脚弹琴弹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像刘伟这样的身体有缺陷的群体,我们把他们称为?(残疾人)你见过什么样的残疾人?(生:)
3、学生说,老师板贴:肢残人、聋哑人、盲人、(还有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造成的智力障碍的人)。他们,有的是一生下来就残疾,也有的因为遭遇灾难后身体变为残疾的。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生活和学习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走近残疾人。(板书小课题 :走近残疾人)
4、师:请同学们看这三位残疾人,他们会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聋哑人:交流困难,肢残人:能不能向我们一样想去哪就去哪。盲人:只能用手去摸盲点)
5、那除了这些困难,在别的地方还有什么困难呢?(盲人走路,肢残人下楼梯,)
7、师:这些困难对我们正常人来说(随机问:简单,容易),可是却给残疾人带了那么多的不便和困难。现在让我们来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体验残疾人生活
(一)模拟活动,体验残疾人生活
模拟活动一:体验肢体残缺人的生活——单手穿衣服
8、师:小明和我们一样原本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可是在一次车祸中,他永远的失去了一只胳膊,现在我们来体验他的生活。请把你外套脱下来放在桌子上,把你的一只手背到身后,记住,你的手始终不能离开你的后背。请你想尽各种办法把衣服穿上,并且拉上拉链。(中间提醒,帮学生)
9、师问:请用两只手把衣服穿好,坐好。
预设:
1、哎呀,看你都出汗了,你说说你是怎样穿衣服的?(1生)你感觉(困难)
2、你还有什么困难。(2生)
3、当你穿不上的时候,你心里什么感受?(随机问2个学生)。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用一只手还是两只手(随机问)。我们可以有选择,可是残疾人呢?(没有)可是为了了生活,残疾人怎么办?(学习)
师:我们单手穿衣就觉得这么困难,可是残疾人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为了生存,像穿衣服这样生活中小的不能在小的事情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
模拟活动二:体验盲人的生活——盲人回家
12、师::没有了一只手就这么困难,如果没有了眼睛会怎么样呢?生活中的喝水对于盲人来说又是怎样的?讲台上有一瓶矿泉水,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喝水,再回到自己的座位。要求:其他同学用心感受,看看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交流感受:
预设:
1、蒙眼完,问:蒙上眼你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想什么?
(是啊,盲人的世界就是黑暗的,他一辈子就生活在担惊受怕里。不要担心,老师会帮助你的。)
2、请问,刚才喝不到水的时候什么感受?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他不是行走在教室里,而是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会怎么样呢?(生交流:2生)
14、师小结:你看走路、喝水这些我们常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于盲人来说都要付出很多很多。那么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还要面临多少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承受着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
三、学习意志坚强的残疾人
15、师过渡:但是他们没有被打倒,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他们甚至做到了我们健全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他们身残志不残,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员。请同学们打开书的75页,自己读一读她的故事。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表情各不相同,听了她的故事,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坚强,身体瘫痪还在学习)
师总结:张海迪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的梦想,没有阻挡他为社会做贡献的决心。正如她说的:(手指大屏幕,说:读)(生读: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师:还有许多残疾人都是身残志坚,可能没有张海迪这么出色,但他们同样勇于面对困难,成为了生活中的强者。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资料,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小组找一个人上来给大家讲讲,你们组的这些故事里哪个残疾人最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讨论
贝多芬:
评价:是啊,他面对困难,毫不动摇。海伦凯勒
评价:是啊,她克服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
残奥运动员们: 评价:是啊,她们有梦想,为国争光。陈州:
评价:是啊,他心怀感恩,回报社会。各个岗位的残疾人
评价:他们和我们健全人一样是平等的。师总结:看了这么多残疾人的故事,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师:残疾人有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自信而乐观的生活着。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人格更值得我们去敬佩。
四、辨析导行、加深理解
师:看,有这样一位残疾人,他叫黄阳光。(视频)
问: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师:他做到了我们健全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拿残疾人的身体缺陷开玩笑,甚至欺负他们。(出示图片)
1、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因为本来就很难过了,嘲笑的话,会很自卑的。)
2、如果我们是残疾人,人们这样对待,我们的心情怎样?(边走边问1生)采访一下刚才那位盲人,刚才你听到别人笑你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
3、请用心倾听一个残疾人的心里话。(课件)
4、师:听了她的话,我们的心不能平静,听了她的话,你还能笑得出来吗?(随即问1个)她心里最渴望的什么?
师:孩子们,残疾人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尊重。(板贴:尊重)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残疾人的家人,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他们呢?(板贴:帮助、关心、安慰)
5、对于残疾人,你想怎样做呢?把它写在爱心卡上(配音乐,写好了就找学生读(找3个,最后集体一起贴黑板上。)
师总结:孩子们,老师看到大家都是用实际行动在帮助和关爱残疾人朋友。当残疾人遇到困难,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伸出爱的手,(贴标题:伸出爱的手)帮他们一把,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幸福、快乐。(出示爱的奉献,志愿者帮忙的照片合集)。
五、社会关注残疾人
幻灯片切换:认识这个标志吗?(残疾人专用标志)。你在哪见过这个标志?(1生:你真善于观察)。除了标志,生活中还有随处可见的残疾人专用的设施。
(生一起说:盲道、残疾人专用厕所、人民币上的盲点、大商场、宾馆、银行等门口的轮椅专用道)
六、作业:出示5月24日今年的全国助残日的幻灯片
师: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威海的爱心组织“长城爱心大本营”准备在这一天为残疾人奉献爱心,他们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助残互残的爱心活动中,现在向全社会招募爱心志愿者,不限年龄,不限职业,如果你想加入他们,就拨打热线电话:5897018。
第四篇:《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模版)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王云
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第2课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学情分析:
经调查,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比较清楚,知道残疾人主要是指聋哑人、盲人、肢残人和智残人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较少接触到残疾人,他们所看到的大多是在路边乞讨或影视上的残疾人,因此,他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怜悯、好奇、畏惧、甚至是歧视的层面。
设计理念: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必须创设融洽的学习气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与分享,从中产生心理认识以及新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从中学会自我追求和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个人感受,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模拟活动需要的简单材料,如蒙眼用的布、体验卡、写字卡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收集一些优秀残疾人的故事资料。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生活体验感受,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学习,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树立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用不同方式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难点:
确保学生的体验真实、深刻,在体验中激发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名字叫《千手观音》,这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舞蹈节目,它荣获当年“最受观众喜爱节目”一等奖,同时荣获“特别奖”。
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生自由发言)
是的,参加演出的21位演员均是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导致听力、言语障碍的聋哑人,也就是我们说的残疾人,他们虽然听不到音乐,却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音乐配合得那么默契,表现的那么完美,多了不起啊!师:是啊,残疾人是一个多么特殊的群体。当你欣赏蓝天白云的时候,当你 聆听美妙动听音乐的时候,当你在操场上快乐奔跑游戏的时候,你可曾想到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残疾人?(出示一些残疾人图片)他们到底是怎样生活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残疾人,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板书课题)
下面,让我们通过两个模拟活动来体验1下吧!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残疾人已有的认识和学习愿望,在课堂上播放录像,引发学生探究残疾人的生活、学习的欲望,使教学寻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为儿童真正走进残疾人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独特价值”的独特理念。)
二、活动体验,理解感悟
(一)活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1、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残疾人,但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多不方便呢,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好,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吧。(多媒出示活动题目)
(1)手势传话。将学生分组后进行“传话活动”。老师告诉单组第一位同学一句话(我想画画),同学们不能动口,只能用手势表述向后传,双组的同学注意观察,双方充分体会聋哑人的生活,最后一名同学说出领会到的意思,师公布
答案。单双组互换、再次体验观察,最后请学生谈体会。
(2)“单手穿衣”。我们再来模仿肢残人,体验一下“单手穿衣”吧!请单数组学生,一只手不准动,只能用另一只手来穿。(双数组同学观察他们是怎样穿鞋、系鞋带的?),单双组互换、再次体验观察,最后请学生谈体会。
(3)蒙眼走路。找几名同学做一下蒙眼走路的体验活动。同学把眼睛蒙住,扮演盲人,在同位同学扶助下从后排座位出发,绕讲台一圈回到原位,单双组互换、再次体验观察,最后请学生谈体会。
通过刚才三个体验活动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同学们自由谈感受)生1:哑巴人心里明白,可说不出来,无法表达,真是太不幸了。
生2:生活在没有阳光的世界里,真是寸步难行,我一分钟也受不了,盲人一辈子这样真是太痛苦了。
生3:一只手做事情真是太不方便了,就连穿鞋这样简单的事也变得很困难,刚才我用了全身的力气还没有穿好时间就到了。
生4:今天我才体会到残疾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以前我还嘲笑过邻居走路一瘸一拐的,我觉得很对不起她,我伤害了她,以后我不会这样做了,我会主动帮助她。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的体验卡上。
(设计意图:这是模拟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换位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它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师:其实今天我们体验到的,只是残疾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实际生活中他们还有许多事要去做,他们需要学习、工作,需要为生存而奔波,需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所以他们遇到的困难还远远不止这些。
三、心灵导行,情感升华
师:尽管残疾人在生活中困难重重,可是仍有许多残疾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比如说微笑面对一切的桑兰,大家一起拿出品德书看书30页关于桑兰的故事。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课前,同学们一定收集了不少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吧,谁愿意讲给大家
听?(学生介绍。)学生讲完之后,老师在播放一段残疾人励志视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体验,我们感受到了残疾人的不易,内心世界重新认识残疾人。最后,请大家把自己体验残疾人后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1、心灵指引。的确,残疾人要像我们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工作,要克服许多我们正常人所难以想像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们。社会也为残疾人做了很多事(出示图片并介绍)。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你打算今后怎样关爱残疾人?(为他们唱一首歌,剪剪指甲等等)。
2、合作探究。出示几幅关于不尊重、不友爱残疾人的漫画后,让学生自由判讨论,请出小法官,进行正确引导。(设计意图:教育的实质效果最终要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行动中去,生活处处是教育,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一种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四、总结,关爱残疾人
播放乐曲:《你是我的眼》
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都伸出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乐园,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让残疾人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更加灿烂美好。让我们做残疾人的眼睛!
板书设计:
战胜困难
顽强、乐观
关爱尊重残疾人
第五篇:《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周继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残疾人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残疾的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体验,使他们获得一种亲身的体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3.知识目标:
知道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方便,初步了解我国残疾人保护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尊重残疾人,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教学用具:
1.课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2.课件:视频、残奥会的图片。3.准备体验残疾人的道具。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我最喜欢的节目,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千手观音》)
师:能告诉我节目的名字吗? 生:千手观音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对这个节目情有独钟吗? 生:(两方面原因一是表演的比较好二是因为表演者都是听不到声音的残疾人)(如果学生答不出二,教师可以自己说)
师:看来我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很难想象,这21个姑娘是怎样将这样一个优美的舞蹈演绎出来的,她们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却能舞出如此动人的舞姿。聋哑人是残疾人中的一种,据统计,我们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称为残疾人吗?
(由于种种原因而有生理缺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生活。请看大屏幕
(二)新授
一、了解残疾人
(播放残疾人生活图片)师: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谈,3-5人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如果想在要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心情,你觉得哪个词最准合适? 生:难过、可怜。。。
师:是啊!他们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适应生活,即使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二、体验残疾人生活
师:下面我们就来真正体验一下部分残疾人的生活。活动一:单手穿衣,(肢残)谈感受。活动二:盲人找座位,谈感受。活动三:聋哑人传话,谈感受。
三、关爱残疾人、关注残疾人
师:这仅仅是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你们就有这么多想法,可见,残疾人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啊!
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许多常人难以做到的本领。(出示纸币)
师:你知道盲人是怎样知道纸币的面值吗? 生:触摸
师:我们也来摸摸看(让学生摸纸币,体验盲人在触摸方面的神奇。)师:你们还观察到哪些残疾人比我们正常人强的地方。生:谈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师:看来大家对残奥会都十分关注,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看一下。(盘点与正常人同台竞技的九个英雄人物)
生:看课件。
师: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体育事业争得了荣誉,除了体育方面,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优秀人物?
生:张海迪、爱迪生等。生:(交流)
师:过去,我们可能并没有在意身边的残疾人,甚至可能看到他们还有些害怕。今天当我们走近了残疾人,亲自体验了残疾人的不便,看到他们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别是他们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同样对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你们对他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新的感受。
生:学生交流。(坚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是生理健全的人,残疾人毕竟与我们有一些差异。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生: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能够理解、尊重他们,当他们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伸出爱的手。)
(三)小结:
残疾人和我们一样有太多的向往,但他们的成功要比我们常人艰难的多,他们身残志坚,为了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精神可佳的残疾人,在满是荆棘的人生之路上奋勇向前。对这些无畏的人儿,我们并不需要特意去做什么,一句鼓励的话、一些关爱的行动、一份真挚的交流,对这些人来说都会是巨大的鼓舞。现在,我们就拿出准备好的心愿卡,把我们的祝福写下来,然后送给身边的残疾人吧!
学生制作、展示
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响《爱的奉献》,让这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板书设计: 走近残疾人
关爱、尊重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