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1:3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安全的生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教材简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课所讨论的第一个小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系统全面接触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确处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实际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成果将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等)。

2.知道当火患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

3.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火患。

【教具准备】

准备火灾自救等常识性图片和灭火的小常识挂图。【教学过程】

过渡:亲人的痛爱,同学的友情,快乐的校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可是,一场意外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现

(播放一段火势蔓延、浓烟滚滚的情境画面)。我严肃地问大家:“如果我们身处火场,周围已经烟雾弥漫,应该怎样防烟呛呢?”

观看资料片,感悟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恐惧。提问: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生交流)

是啊,火灾令人恐惧,损失让人痛心。以上案例确实让人们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鸣。看到这一切,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过渡:正像你们所说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火灾的隐患呢?

二、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模拟演练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在上课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么办?(警报响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拟:当火灾发生时,怎样的拨打电话119?

红红是一名小学生,一天,他家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例:红红家住在5楼,一天傍晚,爸爸、妈妈都没有下班,红红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闻到了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发现楼道里已经浓烟弥漫。)谁来帮帮红红呢?生自由地说。(师: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护自己;了不起,看到火这样大,想到红红是个小孩,他应该先报火警。)

对,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迅速报警、灭火与逃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119,怎么打?

适时指导学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师生互动演练

你会报火警吗?想一想报火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报警内容清楚、明了:⊙家庭住址 ⊙电话 ⊙起火原因 ⊙火势。②.现在,你能正确拨打火警119了吗?假设你家现在着火了,你该怎样打火警电话呢?这样吧,我们先练习练习,一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试看,比比谁报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们,现在我来做消防队员,你们向我打进电话报警,行吗?

③.同学们,遇到火灾你首先应该拨打119火警电话,但火警电话能随意拨打吗?(不能。)老师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随意拨打!)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应防患于未然;但当无情的火患发生的时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还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自救和逃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上得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成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这堂课,教师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力争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生动,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发生在 小学生红红身边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演示,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约束,灵活、生动地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形象的教学环境。它能够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激发内在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火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防患未然、学习自救”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于是,我收集了各种火灾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录像场景,把它们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可见,适当的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教学反

《集体的事谁说了算》这一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下的研究性学生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时间相结合,一系列的小组研讨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在集体中,有事大家商量,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吗,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耐心听取别人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知道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和自己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学会了商量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说话时态度大方,语言文明。从而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使教育教学落实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上完本课,我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同学对集体的事情不爱发表意见,不关心、不参加商量的现象。我想尽办法激发他们的热情,用恰当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同大家一起,在商量集体的事情中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意见。

本人在教学时,不仅努力营造一个集体的事大家商量的氛围,而且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也注意营造这种有事大家商量的民主氛围,让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还注意让学生学习一些在集体中商量事情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对学生学习做人有帮助的。

《我的祖国多辽阔》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多辽阔》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第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促使儿童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个文字资料框、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及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教材体现了一种“引领”的功能,既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

本课综合了地理和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教育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文中以“地图”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同时,把地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熟练掌握。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祖国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学生既近又远,因为毕竟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力求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地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倡导动

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打破单

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建自主、互动、积极、向上的综合活动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各民族的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等风土人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此,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名称、民族服饰、民居、礼仪习俗的资料。

在课上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听歌曲,激发情感。课前我播放了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导入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课题。二是利用地图了解民族的组成、分布和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这一环节时,由于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指导不够,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范围,耽误了很多时间。我在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时发现学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于是灵活处理,让一个学生在电脑上勾画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范围,其他学生再照着完成。

第三个环节是民族知识展示会。由于在第二个环节耽误了时间,在这一环节时,学生准备的资料没能很好的发挥。总结这一节课,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得到突破。但是也有几

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对学情掌握不够。五年级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地图,没有读图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对学生资料的整理指导不够。课前我只是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准备的资料要很多,但在交流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只是照着资料读,耽误

了其他同学交流的时间。

三是对学生的掌控不够。在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没有听,还是一味的沉浸

在自己的思维中,教室里有点乱。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

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料为手段,以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为了达到让学生感受爱的目的.,我运用影视文件、歌曲欣赏、配乐诗朗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得到爱的体验。

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以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载体,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这堂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品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老师知道很多学生说谎都是有难处、有这样和那样不得已的原因,这也就是说谎的借口,不能说是说谎的理由。在遇到麻烦时得想办法积极解决而不是撒个慌简单了事,撒谎暂时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还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我们绝不能撒谎!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关于诚实的.话题。既可以启发家长自觉地加强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也可以促进家长对自己教育的方式进行反思、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父母沟通,给予正确的导向。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近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真善美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近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谢谢,感悟谢谢,学会谢谢。

教学准备:

1.动画片《拔萝卜》、教材图片、歌曲《感谢你》《感恩的心》、诗歌《感谢》等。

2.学生准备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能和你们一起上课,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觉非常快乐,你们快乐吗?为了感谢大家给我带来的这份快乐,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拔萝卜》,看的时候可要仔细点,看完以后还要帮助老爷爷呢!

播放动画片《拔萝卜》,生欣赏。

师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多人帮助老爷爷拔出了萝卜,可老爷爷忘记对大家说什么了?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说谢谢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告诉老爷爷吧!老爷爷,你应该对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小花猫、小老鼠(说声谢谢)齐读课题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活动一:回忆生活中的谢谢:

1.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说“谢谢”,你在生活中说过谢谢吗?你在哪些情况下说声谢谢,给大家讲讲你的故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板书:得到帮助)

2.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谢谢呢?(出示大屏幕图片)你可以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片,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对他们说谢谢,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观察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3.学生汇报。(接受别人的服务)(板书:接受服务)

4.师小结:是呀,这一声轻轻的“谢谢”太神奇了,它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还有哪些你不认识的人在关心你、帮助你、默默地工作为你提供服务呢!

出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

师小结:

1.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服务,他们的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请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声谢谢。

2.是啊,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接受别人的服务后,都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活动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1.我们经常送出自己的感谢,老师想知道,你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你帮助别人得到感谢的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我相信同学们做过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都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心里感到很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两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那有没有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

4.学生汇报。师相机问: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5.师小结:生活中,有的.人觉得为别人做了好事说不说谢谢没什么,因为他们很善良,很大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活雷锋,是不求回报的。不过一句简单的谢谢会使帮助你或为你服务的人感到更加快乐,所以请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有时,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感谢会让人终生遗憾的,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学,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想当面向恩人致谢,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这一心愿,三年后,他专程按汇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没想到恩人已在几天前去世了,临死前,还给他汇去了最后一笔助学款。

他后悔万分,悔不该一拖再拖,使这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成了自己精神上永远的负担。他含泪在纸上写了一万个“谢谢”,泪流满面,跪在恩人的坟前,点燃了这一万个谢谢。

6.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忘记说谢谢,是多么遗憾呀!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会及时说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活动三:谢谢大行动

1.送出感谢:

①、师:这位同学的话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记说谢谢的时候,上课前,班主任老师把你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我还没有对他说谢谢呢!

②、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也要对他们说谢谢。

③、同学们,你们有没忘记对别人说谢谢,你们想对谁说“谢谢” ?(生说)

说出了谢谢,心里感觉怎样?

④、师小结:说出了谢谢,心里感到轻松愉快吧,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一声“谢谢”真是太神了,它能给人带去感动和快乐。

2.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对于那些为我们提供帮助或服务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制作一份感谢卡,送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上你们最想说的话。

3.老师这里有几张我学生做的感谢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

出示感谢卡,生读,是适当指导感谢卡的制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图画,写上你最想说的话,这样你的感谢卡才更美观。)

4.生制作感谢卡,课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师巡视。

5.展示感谢卡,(谁愿意展示你的感谢卡,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人展示,师相机鼓励

6.谢谢同学们真诚的话语,那么除了送感谢卡,你还想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你的谢意呢?(写信、去看望他们、给他们表演节目等)

五、总结生活,心存感谢

1.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才能使生活变的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感谢吧!请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朗读《感谢你》

2.课件出示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诗歌《感谢你》

3.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感谢的话题是永恒的,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诚挚的行动去感谢吧!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二、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

(一)故事导入,引出“谢谢”;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五)总结升华,心存谢谢。

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 力求很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故事导入,引出谢谢这一环节,我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童话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使得课题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忆生活,说声谢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亲身经历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往事,学会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服务、鼓励和关爱,让学生感到在接受别人帮助和服务后需要说声“谢谢

3.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个环节,我主要抛出两个问题,“你得到过别人

的感谢吗?和有没有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体验到得到别人的感谢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同时也懂得了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得到什么,提高了人的文明素养。并且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说谢谢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达谢谢这一环节,我注意了学科整合,把用于美术课制作感谢卡用在品德课上来抒发情感,将美术课与本堂课联系起来。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的谢意更加细腻、感人。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感谢》,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懂得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谐。

5.在挖掘课堂资源方面,我灵活运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图片,并且搜集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图片,还配上了有关感谢的歌曲和诗歌,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体验、感悟、学会谢谢。我还特别注重课堂生成的资源,把自己的在课堂的亲身经历,对班级老师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忘记谢谢补上谢谢。对小组长帮忙分发卡片忘记说谢谢,也补上谢谢。从而影响了学生,当学生说忘了对自己班的同学说谢谢时,我马上给他机会,叫他主动补上谢谢。把握好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孩子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设计了提前留心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发现、做感谢卡、诗朗诵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动心”到“动情”再到准备“行动”,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深情的话语。

7.三年级的孩子是低年级刚到中年级的第一年,他们的注意力的时间还不长久,所以也要注重课堂的组织教学,所以在课的始终,我用小组竞赛的手段调动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在课的结束,也有总结奖励。

存在的问题:

1.《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教学时感情投入不够,缺少教学激情。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肯定是教师要能在教学时自己打动自己,特别是品社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动感染自己,也很难打动感染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我这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我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制作感谢卡时,我只定格在一张感谢卡,所以学生也定式思维,大多都只写给父母,思路不广,所以在这里边听音乐,边制作时,可循环播放几张给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谢卡,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4.学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效果就更理想。如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在现,学生的感谢就更加深刻。

5.教学评价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个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总结,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我体会到,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要幸福得多,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让他们在学校里开开心心的学,快快乐乐的学。

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力求让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参与调查、访问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点:

1、找准切入点。

2、抓好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抓好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3、注重知识点。课程标准尽管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仍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学习目标。

4、挖掘出德育点。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以社会知识为主的课文学习时,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结合课程与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在小学阶段,低段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它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中高段3-6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显然,它们来源于生活,知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视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你,喜欢这门课!

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自尊是立人之本,没有自尊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活动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义和要求,让学生树立初步的自尊意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形象具体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过主题故事,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那些行为会损害自己的名誉,怎样做才是维护了自尊,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检查自己和他人还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现。在这些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抱宽容的态度,尤其不要耻笑、侮辱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发孩子对这些事实、行为进行反省,知错并改正错误。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充满笑声,活动贯穿始终。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种课的类型都适合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或者说教学活动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全身活动起来,如果能通过某种形式在让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那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中,我从整体上对本课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我认为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

1、介绍小伙伴:教师能够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给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中,教师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伙伴间发生的有趣、难忘的经历,回忆体验与小伙伴交往的快乐就显得很自然,孩子们有话可说,这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必要的。

2、儿歌补充:形式新颖,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请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儿歌补充完整,再一次强调伙伴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同时在游戏中具体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故事明理:恰当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这样的同学才能结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戏创设: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在共同解决“如何选择游戏”这一问题时,巧妙的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当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商量着解决,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互相谦让等原则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过互赠交流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感谢、歉意和愿望。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感受,并表现出与伙伴交往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去体会、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初步交流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设疑问供学生做选择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当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学习怎样才能与伙伴交往的快乐?并将“听故事”作为奖励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静静体会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乐,能够投入其中去感受,这样再请学生去交流,去领悟时他们便有话可说,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虽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辨析,这才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伙伴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效果好得多。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思考与伙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当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进行故事续编活动,就更有意义,故事内容也更活泼,更生动了。这才更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我讲授了《吃穿住话古今(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认识到了建筑的地域特点,了解了我国的服饰文化,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孩子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笑得是那样开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多在学习中找到一些乐趣。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我体会到,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要幸福得多,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让他们在学校里开开心心的学,快快乐乐的`学。

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力求让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参与调查、访问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点:

1、找准切入点。

2、抓好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抓好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3、注重知识点。课程标准尽管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仍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学习目标。

4、挖掘出德育点。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以社会知识为主的课文学习时,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结合课程与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谢谢,感悟谢谢,学会谢谢。

教学准备:

1.动画片《拔萝卜》、教材图片、歌曲《感谢你》《感恩的心》、诗歌《感谢》等。

2.学生准备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能和你们一起上课,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觉非常快乐,你们快乐吗?为了感谢大家给我带来的这份快乐,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拔萝卜》,看的时候可要仔细点,看完以后还要帮助老爷爷呢!

播放动画片《拔萝卜》,生欣赏。

师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多人帮助老爷爷拔出了萝卜,可老爷爷忘记对大家说什么了?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说谢谢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告诉老爷爷吧!老爷爷,你应该对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小花猫、小老鼠(说声谢谢)齐读课题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活动一:回忆生活中的谢谢:

1.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说“谢谢”,你在生活中说过谢谢吗?你在哪些情况下说声谢谢,给大家讲讲你的故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板书:得到帮助)

2.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谢谢呢?(出示大屏幕图片)你可以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片,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对他们说谢谢,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观察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3.学生汇报。(接受别人的服务)(板书:接受服务)

4.师小结:是呀,这一声轻轻的“谢谢”太神奇了,它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还有哪些你不认识的人在关心你、帮助你、默默地工作为你提供服务呢!

出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

师小结:

1.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服务,他们的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请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声谢谢。

2.是啊,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接受别人的服务后,都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活动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1.我们经常送出自己的感谢,老师想知道,你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你帮助别人得到感谢的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我相信同学们做过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都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心里感到很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两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那有没有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

4.学生汇报。师相机问: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5.师小结:生活中,有的人觉得为别人做了好事说不说谢谢没什么,因为他们很善良,很大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活雷锋,是不求回报的。不过一句简单的谢谢会使帮助你或为你服务的人感到更加快乐,所以请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有时,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感谢会让人终生遗憾的,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学,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想当面向恩人致谢,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这一心愿,三年后,他专程按汇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没想到恩人已在几天前去世了,临死前,还给他汇去了最后一笔助学款。

他后悔万分,悔不该一拖再拖,使这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成了自己精神上永远的负担。他含泪在纸上写了一万个“谢谢”,泪流满面,跪在恩人的坟前,点燃了这一万个谢谢。

6.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忘记说谢谢,是多么遗憾呀!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会及时说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活动三:谢谢大行动

1.送出感谢:

①、师:这位同学的话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记说谢谢的时候,上课前,班主任老师把你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我还没有对他说谢谢呢!

②、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也要对他们说谢谢。

③、同学们,你们有没忘记对别人说谢谢,你们想对谁说“谢谢” ?(生说)

说出了谢谢,心里感觉怎样?

④、师小结:说出了谢谢,心里感到轻松愉快吧,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一声“谢谢”真是太神了,它能给人带去感动和快乐。

2.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对于那些为我们提供帮助或服务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制作一份感谢卡,送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上你们最想说的话。

3.老师这里有几张我学生做的感谢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

出示感谢卡,生读,是适当指导感谢卡的制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图画,写上你最想说的话,这样你的感谢卡才更美观。)

4.生制作感谢卡,课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师巡视。

5.展示感谢卡,(谁愿意展示你的感谢卡,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人展示,师相机鼓励

6.谢谢同学们真诚的话语,那么除了送感谢卡,你还想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你的谢意呢?(写信、去看望他们、给他们表演节目等)

五、总结生活,心存感谢

1.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才能使生活变的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感谢吧!请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朗读《感谢你》

2.课件出示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诗歌《感谢你》

3.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感谢的话题是永恒的,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诚挚的行动去感谢吧!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二、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

(一)故事导入,引出“谢谢”;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五)总结升华,心存谢谢。

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 力求很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故事导入,引出谢谢这一环节,我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童话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使得课题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忆生活,说声谢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亲身经历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往事,学会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服务、鼓励和关爱,让学生感到在接受别人帮助和服务后需要说声“谢谢

3.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个环节,我主要抛出两个问题,“你得到过别人

的感谢吗?和有没有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体验到得到别人的感谢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同时也懂得了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得到什么,提高了人的文明素养。并且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说谢谢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达谢谢这一环节,我注意了学科整合,把用于美术课制作感谢卡用在品德课上来抒发情感,将美术课与本堂课联系起来。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的谢意更加细腻、感人。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感谢》,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懂得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谐。

5.在挖掘课堂资源方面,我灵活运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图片,并且搜集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图片,还配上了有关感谢的歌曲和诗歌,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体验、感悟、学会谢谢。我还特别注重课堂生成的资源,把自己的在课堂的亲身经历,对班级老师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忘记谢谢补上谢谢。对小组长帮忙分发卡片忘记说谢谢,也补上谢谢。从而影响了学生,当学生说忘了对自己班的同学说谢谢时,我马上给他机会,叫他主动补上谢谢。把握好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孩子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设计了提前留心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发现、做感谢卡、诗朗诵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动心”到“动情”再到准备“行动”,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深情的话语。

7.三年级的孩子是低年级刚到中年级的第一年,他们的注意力的时间还不长久,所以也要注重课堂的组织教学,所以在课的始终,我用小组竞赛的手段调动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在课的结束,也有总结奖励。

存在的问题:

1.《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教学时感情投入不够,缺少教学激情。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肯定是教师要能在教学时自己打动自己,特别是品社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动感染自己,也很难打动感染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我这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我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制作感谢卡时,我只定格在一张感谢卡,所以学生也定式思维,大多都只写给父母,思路不广,所以在这里边听音乐,边制作时,可循环播放几张给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谢卡,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4.学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效果就更理想。如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在现,学生的感谢就更加深刻。

5.教学评价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个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总结,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身边的案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得出启发,明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我是分成两大部分四小部分进行的。

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对待别人的生命的态度

2,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一个个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对残缺的生命我们更要给予关心帮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课堂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结束。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有一些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一:课堂上还是我自己讲的过多,总是担心学生们说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应该学生说的东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说出来了,整堂课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学生紧张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自己的引导没有到位,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好的激发出来。

二: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板书过于简单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适合初中学生接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四: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思维没有能够很好的被启发开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加强教师的引导。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乐永伴老师和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三课。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为本”。尽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熟悉了解各行各业。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比较流畅,先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然后给各行各业分类,最后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上课如流水般哗哗哗下来了但自己没留下印象,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没落到实处,比较肤浅。从备课到上课感觉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闪光点。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切身体会。最后一个“创建工厂”环节比较乱,准备好的小组跃跃欲试,都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汇报交流。总体上讲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的很仓促,没有解决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用力导致课堂没有闪光点,没有突破重难点。

四、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师总在牵着孩子走。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比如:让孩子联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说说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了解各行各业之间关系的时候,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整个过程中牵着孩子走的痕迹特别重,没有在孩子的调查、了解、探究之后进行教学,然后在课堂引导孩子梳理知识。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学科,尽量让孩子从自己身边找到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调查研究,把“球”抛给学生,比如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他们都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他们怎样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以及怎样收看电视节目的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有点塞给学生的感觉,最好让学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收看电视节目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付出怎样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资料,引导孩子自己交流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体现以生为本。

在给各行各业分类时,在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同行业之后给孩子留下时间自己分类,不要强加给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在小学阶段,低段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它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中高段3-6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显然,它们来源于生活,知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视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你,喜欢这门课!

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近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真善美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近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充满笑声,活动贯穿始终。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种课的类型都适合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或者说教学活动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全身活动起来,如果能通过某种形式在让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那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中,我从整体上对本课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我认为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

1、介绍小伙伴:教师能够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给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中,教师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伙伴间发生的有趣、难忘的经历,回忆体验与小伙伴交往的快乐就显得很自然,孩子们有话可说,这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必要的。

2、儿歌补充:形式新颖,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请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儿歌补充完整,再一次强调伙伴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同时在游戏中具体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故事明理:恰当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这样的同学才能结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戏创设: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在共同解决“如何选择游戏”这一问题时,巧妙的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当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商量着解决,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互相谦让等原则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过互赠交流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感谢、歉意和愿望。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感受,并表现出与伙伴交往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去体会、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初步交流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设疑问供学生做选择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当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学习怎样才能与伙伴交往的快乐?并将“听故事”作为奖励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静静体会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乐,能够投入其中去感受,这样再请学生去交流,去领悟时他们便有话可说,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虽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辨析,这才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伙伴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效果好得多。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思考与伙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当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进行故事续编活动,就更有意义,故事内容也更活泼,更生动了。这才更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和深化。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于是,我就根据这次活动的特点,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用手中的笔画家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学生既感受了家乡之美,又学会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时我安排了家乡的变化、引发的思考、笔下的家乡几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认知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在引导学生说家乡的变化时,我又安排了学校的变化、家的`变化、周围的变化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说起,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诸城市科信小学 刘慧琴

(一)自主、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三)、适时适当的表扬激励措施。

老师在讲课前,对学生给予了一定的奖励措施,只不过形式不一样罢了。有的奖励智多星、小五星;有的奖励笑脸、小红花;还有的奖励分数、纸鹤等;不仅给予了小组一定的奖励,还在恰当时候表扬个人,如回答问题到位的同学,老师会赞扬他是“有勇气、勇敢的好孩子”,“长大了,你一定是一名出色的交警”,“你是最棒的”;个别同学说话、坐的有点歪,老师会及时地说:同意自己是聪明的请坐好。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让个别同学及时的坐如松了。可见,表扬的力量有多大!

(四)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我首先重视学生与学生合作:如让学生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百宝箱;小组合作制作送给春姑娘的礼物等环节,鼓励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还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时刻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会合作,也把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小学生。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了一种师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2007年3月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在第一单元中,主要是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为学习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交......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兴趣特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并明白成功需要克......

    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24时记时法》说课材料 时 间:2003-12-1 15:39:00 作者:青岛金水路小学 曲海燕 点击量:13468 上传者 内容: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3至56页的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希望小学 徐先强 教材: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课题: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一、教学目标 1、试自己制定规则,体会规则是大家制定的,或是在征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具有特殊性,教材只提供了教学的方向,没有提供实质上的教学资料,首先,我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收集了一些有关家乡的名人、新闻、传说、故事和传奇等等,再从中教......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一课。教材呈现的是儿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长的过程,旨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龚建华 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学期由我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