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机车车辆概论的体会
学习机车车辆概论的体会
我以前只看到过火车,简单地知道火车是个什么样子,甚至从未听说过机车这个名词。但是,听了宋老师的机电大类专业导论课之后,我对机车有了新的了解:认识到机车车辆是集机械、材料、电力、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工程仿真等技术为一体的铁路运输装备。
此外,我还了解到机车是牵引或推送铁路车辆运行,而本身不装载营业载荷的自推进车辆,俗称火车头。按运送每吨公里消耗燃料量计算,机车是耗能最少的陆地运输工具。
机车一般由蒸汽机、柴油机、燃气轮机、牵引电动机等动力机械直接或通过传动装置驱动。动力机械使机车动轮产生力矩,同时钢轨又给动轮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各个动轮反作用力之和称为机车牵引力。这个牵引力是由动轮周上作用力而产生的切向外力,所以又称为轮周牵引力。
机车可按所采用的动力装置、用途和走行部形式分类。按动力装置,机车可分为热力机车和电力机车两大类;按用途,机车可分为客运机车、货运机车、客货通用机车、调车机车和工矿机车五类;按走行部形式,机车可分为车架式机车和转向架式机车两类。
机车的类型不同,能源供给的形式也不相同,但各种机车的构造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包括车架、走行部、车体、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和司机室等。蒸汽机车构造比较特殊,电力机车、柴油机车和燃气轮机车除动力装置、传动装置不同外,其他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
机车车辆由车体,走行部(转向架),制动装置,连接、缓冲装置以及车辆内部设备组成。各结构的特点如下:1.车体是容纳运输对象的地方,是安装和连接其他部分的基础;2.走行部(转向架)的作用是引导车辆沿钢轨行驶、承受车体及线路载荷、缓和制动作用力;3.制动装置的特点是可以使列车减速并保证列车准确停车;4.连接、缓冲装置可以使车辆连接成列运行并且可以缓和列车冲动;5.车辆内部设备是为运输对象服务而设于车体内的固定附属装置
另外,机车车辆的特点还包括:(1)自行导向(2)低运行阻力(3)成列运行(4)严格的外型尺寸限制。
与此同时,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高速列车的相关知识:所谓的高速列车一般指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火车。20世纪50年代初,法兰西共和国首先提出了高速列车的设想,并最早开始试验工作。1976年,用柴油电动机车牵引的高速列车在英国投入服务,这是当时英国最快的载客列车,最高时速达200公里。法兰西共和国则以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其高速电力引列车在1978年曾创下时速260公里的纪录。1981年10月,新的高速列车“T.G.V”在巴黎─里昂干线正式投入使用。采用流线形造型的“T.G.V”和和常规列车相比,空气阻力减小了三分之一。它装有大功率动力装置,具有较强的爬坡能力,可以高速爬上35%的陡坡,也可在坡路上起动,使用的仍是普通铁轨线路,曾创下时速380公里的纪录。
目前的高速列车是在现有的柴油机车、电力机车和铁路的基础上,对动力系统、行走系统、车厢外形和路轨系统等加以改进,并没有改变传统火车和铁路和基本面貌。除了在牵引机车方面的改进以外,虽然人们还在轨道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西德、日本、美国等国家修建了一些短程单轨铁路,但由于建造费用庞大,比普通铁路复杂,不能适应长途重载铁路运输的需要,所以没有普遍采用。由于传统牵引机车和路轨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如轮、轨的摩擦难以克服,所以进一步提高车速困难很大。若想使铁路运输有一个大的飞跃,而需在牵引机车和路轨系统等方面采用全新的设计。
这其中,我对高速列车的头型流线化技术比较感兴趣。车身造型设计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风阻问题。
平常说的风阻大都是指机车的外部与气流作用产生的阻力。实际上,流经机车内部的气流也对机车的行驶构成阻力。研究表明,作用在机车上的阻力是由5个部分组成的。
一、外型阻力,指机车前部的正压力和车身后部的负压力之差形成的阻力,约占整个空气阻力的58%;
二、干扰阻力,指机车表面突出的零件引起气流互相干扰产生的阻力,约占整个空气阻力的14%;
三、内部阻力,指机车内部通风气流、冷却发动机的气流等造成的阻力,约占整个空气阻力的12%;
四、由高速行驶产生的升力所造成的阻力,约占整个空气阻力的7%;
五、空气相对车身流动的摩擦力,约占整个空气阻力的9%;
针对前两种阻力,车头应该尽量设计成流线型,横向截面面积不要太大,各部分用适当的圆弧过渡,尽量减少突出的附件。而且玻璃要适当向后倾斜,以及倾角的设计都要适当。此外,还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安装导流板或扰流板。通过研究机车外部的气流规律,不仅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车头结构,还可以巧妙地引导气流,适当利用局部气流的冲刷作用减少机车上的尘土沉积。
可见,机械设计制造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设计师掌握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理论知识。技术书籍上的数据都是在严格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对特定范围的机车进行测试的结果。如倾角的度数、圆角的半径等等,都牵涉到车身设计的整体概念。所以,一个小小的改动往往对整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我们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了解国内外的实事动态,更多地关心一些相关领域的科技发明,学会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遇到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养成多角度、全面思考的习惯,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总之,我们面前的道路还很长,正所谓任重而道远。只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体会
经常的,我们会在书本中看到,甚至自己也会这么写——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共产主义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在自己的心里又会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他就是行动指南了?又为什么他就能给我们动力了?但是当我们学完了这个课程之后,不得不说对他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说,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并且他还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致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本质所决定的。而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特别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和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完这个课,给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让我懂得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认识是要认清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对其本质的认识。并且让我的思想上升了一个层次,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会用哲学的角度去考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第三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体会
姓名:段晓燕学号:2010482119班级:电气9班
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方向。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期,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更全面,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的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问题和现象时,学着去理性的思考,并通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和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的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国家也有其深刻得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深渊和实践基础。第一,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第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我更深刻得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体会
在小学的时候,教师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个伟人的像,其中有两个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应该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开端。但在当时我只是知道他们是外国人,而且很伟大,和毛爷爷一样伟大。可是当时我连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会遇到“马克思主义”,但它究竟有什么内容,为什么会如此意义重大,我却一无所知,只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要繁荣富强必须坚持的。
刚刚进入大学,就听舍友说学长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到9点多才下课,然后就开始讨论这个课。大家都听说这个课如果不学真的听不懂,它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很难理解的,即使你每节课都听也不敢说一定能够不挂科。但是只要不真正接触到这门课,我就一直不能了解“马克思主义”。一个政法学院的同学也警告过我,不要认为文科很好学,那些哲学,不是仅仅背课本就能学会的。
进入大一下半学期我们开始学马克思主义了。看着满本书的原理,瞬间就晕了,真心怕学不会啊。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也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基本的了解,虽然每节课都被课本上的各种专业术语弄得晕头转向,但老师很擅长根据原理举例子,让这些原理通俗易懂。而且老师也挺幽默的,课堂上经常会有笑声,很活跃,但那时老师不提问学生的情况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局限在哲学的范围之内,它基本上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除了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也占有一定比重。比如说我们刚刚学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中就涉及到了我们高中政治课上学的内容,印象比较深刻。其实在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多多少少学过一点。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建立了新中国,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作为目标。无数的理论实践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我们都必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哲学,不是空洞洞的理论,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好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篇: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
------就儒家思想展开叙述
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
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仁政学说。其主张实质有两点:即给每个农户“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在此物质基础上,再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使天下归顺。从公司管理的角度看,无非也是首先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司的文化影响他,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管理顺畅、高效,这是公司内的“仁政”。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