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物理概念教学(国培计划)

时间:2019-05-12 01:1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讲座物理概念教学(国培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讲座物理概念教学(国培计划)》。

第一篇:专题讲座物理概念教学(国培计划)

专题讲座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 卓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物理概念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二)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在概念的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物理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掌握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物理概念

1.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是表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能够区分不同物理概念的判断,称为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概念 的表达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建立的概念只能随着教学层次的提高而深化,学习的不同阶段,建立的概念允许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含糊性和表面性,但必须是科学的。如电压的概念,初中只能叙述为电路中要有电流,两端就要有电压;而高中则定义为电势差。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由于物理概念的发展性,其定义不是唯一的。如质量的概念,初中定义为物体含物质的多少,高中定义为物体所受外力与其获得的加速度之比等等。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分定性和定量两种。定量的物理概念称物理量,它按描述对象是状态还是过程分为状态量与过程量。状态量是描述状态的物理量。研究对像的状态一定,它就有确定的量值,如速度、加速度、动量、能量、压强等。过程量是描述过程的物理量。力学中的位移、功、冲量,热学中的热量等都是过程量。

定性的物理概念是用来揭示某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物理本质特征或用来表示该概念的基本类别、归属或性质的物理概念。例如机械运动、平衡、电磁振荡等。

2.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与物理概念的定义不同,它是指物理学引入和建立某一物理概念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对象的物理属性,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或生产实践有什么意义。如,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阻率是为了区分不同材料导电性能的强弱,所以,它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再如,密度概念的意义是,引入密度是为了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是描述物质本身含量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场强度是为了反映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3. 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由概念的定义来表示。例如,速度 V = S/t, 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的还有 ρ =m/v、p =F/S 等等。这些定义是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在惯性系 F=ma,适用于宏观低速。关于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等都属于力这个概念的外延。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的形成包括两种层次:其一,是科学家们创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其二,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两种层次的物理概念形成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应用到逐步把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下面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方法。

1.物理概念的形成基础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而建立的。必须通过日常的感知活动或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这是物理概念的形成基础。

(1)日常的感知活动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的过程。比如关于运动的认识、关于力的认识、关于电的认识,这种感知活动获得的感性知识是形成概念的巨大财富。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学生获得的观点、认识可能存在误解、错误、形成隐概念,前概念和初概念,比如摩擦力,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经验只注意到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于是形成摩擦力都是阻力的错误认识,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充当动力的例子,最后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2)观察实验是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它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实验可以是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如在建立弹力概念时可采用一系列演示实验:弹簧受力形变、泡沫受力形变而产生了弹力。对于形变不明显的实验,例如玻璃瓶受力形变,可以在瓶内部装满水,瓶口塞上连有细玻璃管的塞子,采取放大的方法,观察细玻璃管液柱高度变化显示固体受力形变,然后归纳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3)经验事实是指前人在研究物理问题或从事生产实践中的典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些经验事实,对物理概念形成具有突出现象、本质的特点,但是学生又不很熟悉,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观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育软件和教师的讲授,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例如,介绍“核能”时要模拟原子核的链式反应。我们可以摆火柴进行模拟,但不形象、不生动。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动态地展现出链式反应的过程,效果就好得多。2.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的形成要经过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概括为感性具体 — 思维抽象 — 思维具体。

(1)感性具体

人们在提出物理问题之后,就通过观察和实验或经验事实,搜集物理思维的材料,获得对物理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关于物理事物的表面、片面、外部联系的认识,但这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感性过程,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感性活动过程。

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物理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资料与数据,此即感性具体,它是物理抽象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逻辑起点。

• 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是对物理事物的感性具体,运用思维方法,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物理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抽象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形式。

1)分析与综合。物理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把它们分解成不同的方面、部分、或层次,把完整的表象和有关材料与数据分解成不同的规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理事物的本质认识。

2)分类与比较。物理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类和比较,寻找同一种事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抓住同类物理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找到不同物理事物和相同物理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物理思维可以获得关于某种规定的一般认识。

3)抽象和概括。物理思维舍弃感性具体中的非本质属性和特征,抽出本质属性和特征,形成抽象规定,再把这些抽象规定概括起来,形成关于物理事物的一般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思维往往从不同的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东西,形成同类物理事物的共同规定性,达到某种抽象的、一般的认识,即建立物理概念。

例如,建立力的概念,首先向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力的现象的经验事实:人提桶;马拉车;书压桌,这就是感性具体。然后对这三类物理事物进行思维抽象,通过分析、比较、分类,我们发现“人、马、书”是同类事物,可以抽象为“物体”;“桶、车、桌”也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抽象为“物体”;“提、拉、压”则是另一类事物,它们的本质属性可以抽象为“动作”或“作用”,于是,我们可以给“力”下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力的概念推广到所有的同类事物中(即概括过程),从而达到对力的一般认识。

在定义概念后,还要讨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途和适用范围,定义式和量度式的区别,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深化和扩展。如力的概念,它是矢量,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力的外延是,按力的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按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力可以分为压力、张力、向心力等。

(3)思维具体 物理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物理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结果获得了对物理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建立了物理概念。物理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所谓具体化,就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概念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如应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即为具体化。例如,经过思维抽象建立了力的概念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概念认识各种具体的力,这就是思维具体的过程。

3.物理概念形成的方法

研究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物理概念形成的方法,其中包括问题解决、科学方法、观测证实三个要素。

(1)问题解决是指应用已知的物理概念去解决新问题,它包括如下含义:物理概念建立是为了解决某个物理问题,反过来,在已建立的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又去研究新的物理问题,从而再建立起新的物理概念,这样链锁式的问题解决,形成了物体概念体系。例如为了解决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问题,用已知的概念路程、时间,建立新的概念速度。有了速度概念,又可以进一步建立加速度概念。

(2)科学方法是指在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既要用科学方法的逻辑方法,如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也要用科学方法的直觉方法,如灵感、机遇等。科学方法在物理知识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知识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观测证实是指一个物理概念不仅能与已知的经验事实相符,而且,由这一物理概念能演绎或预言的新内容,能被新的观测所证实。一个物理概念被观测所证实,说明这一物理概念能解决更大范围、更为深刻的问题。例如由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可见,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感知、实验、经验基础上,通过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采取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直觉思维、观测证实等方法 , 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现象、实验、思维和应用的过程。概念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提出问题 , 讨论问题 , 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和基本要求

(一)创设物理情境 提出概念问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引出概念问题。

1.以 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要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该方法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的新课程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具体事例时,既要选择与概念有着明显本质联系的事例,又要注意防止经验中不正确观念的干扰。(例如流体压强)

2.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有些概念所涉及的现象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类概念的可以借助实验来引入。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

例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筷子提米)

3.利用物理经验事实创设学习情境

物理学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事实,对物理概念形成具有突出现象、本质的特点,但是学生又不很熟悉,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观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育软件和教师的讲授,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物理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引入物理概念,也是创设物理情境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

4.由复习旧知识创设学习情境 往往 新概念与学习过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方法很自然地引入概念,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抽象概括思维 形成物理概念

获得建立概念的感性认识或相关知识以后,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不同的概念,它们引入和建立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在中学阶段建立物理概念主要是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物理概念,也包括其它几种方法。

1.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法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此法要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做基础,因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一般不是很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故选择感性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此法是建立概念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前面介绍的建立力的概念,如果能顺利地由人、书、马以及桶、桌、车抽象出物体的概念;能由提、压、拉抽象出作用的概念,那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建立,就是水到渠成了。

2.用实验法测定物理量形成物理概念。如悬挂法测重心;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插针法测折射率,等等。此种方法是在研究物理问题的产生和应用时常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使用仪器的具体方法,实验具体操作的方法等。3.用隔离法忽略次要因素或影响,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这种类型的抽象,特别是用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用得很多,如 ρ =M/V, V=S/t, V ,.R=U/I, E=F/Q, B=F/IL 等等。

4.用等效法从效果上对外等效定义物理概念。这种等效是指在某一方面等效不一定各方面都有等效。如交流电电流的有效值的定义,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定义的;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是对端钮的伏安式等效的;合力与分力是力的作用效果等效。

5.用理想化模型法建立物理概念。这是抽象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理想化、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物理过程理想化所建立起的模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纯电阻等属于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光滑平面、绝热容器、匀强电场、无限长导轨等等属于条件理想化模型;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光的直线传播、自由落体运动等等属于理想化过程。通过理想化的方法建立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

(三)理解内涵外延 明白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建立以后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明白其物理意义。

1.理解概念内涵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的内涵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例如,“密度”这个概念,要弄懂对于不同物质,其质量和体积之比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之比却是一定的。只有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才能使学生明白:对一种物质来说,不管其质量和体积大小如何,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这种比值不变性,就是物质的某一种本质属性的反映,叫密度。理解了这点,学生才不会把 ρ=M/V 看成 M 越大 ρ 越大,V 越大 ρ 越小了。

物理概念的内涵除了用语言文字把它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定性地表达以外,对于物理量,还要用数学公式给予严密、精确,概括的定义,定义式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反映物理量的内涵。学生应该把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结合起来理解它的内涵。一般用比值表达的定义式,是物理量的量度公式,不是它的决定式。如 R=V/I 是电阻的量度式,而 R=ρ.L/S 是电阻的决定式;;a= Δ V/ Δ t 和 a=F/m 等。

物理概念的外延是指物理概念适用的范围与条件。例如力的概念的外延是所有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落力等等;能的概念的外延是各种形式的能:动能、势能、机械能、核能等;功的概念的外延是各种力做的功:正功、负功,各种能量的变化总和。只有了解概念的外延,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在知识的概念体系中明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白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还应当注意不要把概念的物理含义(内容)或定义当作概念的物理意义。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并不是指它的内涵,也不是泛指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而是侧重指出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对象的某一物理属性,即建立或引入该物理概念的原因。例如,电阻率 ρ 的物理意义是为了描述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的强弱。ρ 的物理含义则是长度为 1 米,横截面积为 1平方米 的导体的电阻值。

(四)解释物理现象 解决物理问题

运用阶段是直接应用初步理解了的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由感性到理性,建立概念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应用,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在实际运用概念是发现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完善和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是学习概念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例如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将一整块砖,切去一半,其密度

是否变化了?将一块砖平着放和立着放,它对支持面的压强是否变化了等等。只有有目的地解答一定量的练习题 , 才能强化概念的理解。由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学生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也会增强。教师要注意例子不要太难,干扰因素要少,注意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 不要企图一次把概念讲深讲透。

四、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研究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常见问题,对于教师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的放矢地排除学生学习概念时的障碍与干扰,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多方面的,又是因人而异的,但总的来说,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感性知识不足、相关准备知识不足、前概念的片面或错误干扰、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维定势负迁移、不会应用等几方面。

(一)感性知识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对感性材料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是物理思维的材料,是检验物理理论真伪的标准,是理解概念的基础。

感性知识不足,就无法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就不能顺利地、正确地形成物理概念。如果没有足够地把有关的物理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学生就很难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影响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造成学习的思维障碍。如,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在建立电磁感应概念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逐步揭示现象间本质联系的实验基础让学生观察,就很难建立电磁感应这一概念,对这些规律也就很难理解。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加强实验教学,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多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知识基础也有限,应注意从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的,具体、形象思维入手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二)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

物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掌握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先学的知识是后学的知识的准备,如果以前学的概念掌握不好,就会影响以后学习的概念的理解,而概念理解的不准确,又会影响规律的学习。如不理解功的概念,就难形成功率、机械效率等概念。物理概念之间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因此,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就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另外,在建立概念时,常常还要用到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如果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准备不好,也会给学习物理概念带来困难。例如,研究和运用质点运动学的一些规律时,涉及到时间、时刻、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也涉及到坐标系、函数图象、代数运算、矢量等数学知识,如果学生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使新内容的学习和运用难以进行。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除了需要感性材料和相关基础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方法不足,实验技能的欠缺,也属于相关准备知识不足之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相应的问题处理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能,这是开展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

(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点干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其中一些感性经验中形成的观念是错误的或片面的,就必然干扰正确概念、规律的形成,例如,在力和运动的关系上,认为物体受力才运动,不受力就不动;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摩擦力总阻碍物体运动;上浮的物体比下沉的物体浮力大等等,这些错误观念,严重影响相应的概念、规律的建立,所以,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建立正确的规律,必须排除错误观念的干扰。教师要认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熟悉学生容易在哪些问题上形成错误观念,以便有的放矢,排除干扰。排除干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实验,因为物理实验是纯化了的物理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少,有利于观察、分析,形成正确的观念。

(四)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维方法不当,使思维受阻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离不开抽象思维过程的,经常要用到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方法。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正处于由经验型的具体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向转折时期,学生思维发展程度上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没有形成逻辑思维习惯,造成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学习时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例如建立速度概念,要经过以下思维过程:首先确定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个物理量来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即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同时我们看到运动的距离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因为他们所用的时间可能不同。进一步考查 S /t,对一个物体是常数,并且这个比值越大的物体在同样时间运动距离越大,这个比值能反映运动的快慢,叫速度。速度这个概念的建立,采用的是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的方法。对于这类抽象概念的教学,教师应仔细分析其建立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思维形式,只有分析学生可能在哪些方法或思维方面受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五)物理概念的混淆

物理概念的混淆是学生学习物理常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于相关概念只注意到它们的相容部分,而忽略了它们的相异部分,造成了概念之间的混淆。例如将压力与压强、电势与电势差、匀速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混为一谈。再如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错误地认为:① 热的物体比冷物体热量多。② 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质量越大,含有的热量越多。③ 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变化大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多。④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等等。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定义没有理解。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积累经验,熟知学生容易出现的易混问题,在课前的准备中预设有针对性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又能灵活地处理生成问题。

(六)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思维定势是人们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按着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既具有积极的意义,又具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用于学习和理解新的物理知识,解决新的物理问题。消极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不善于变换思考的角度,引起错误的认识,造成负迁移。

在中学物理教学时,有些学生由于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反映物理规律的公式及其变换,往往从纯数学的度角加以理解,忽视了它的物理意义,导致一些错误结论。例如导体的电阻 R=V/I 仅是计算式,当 I 趋于零时.,从数学角度 R →∞,但从物理角度,R 是不变的,此时是 V → 0 的结果。

从初、高中两个阶段来看,由于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

段,其感性认识、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也很有限,因此教学时,对于物理概念或规律只能侧重于学习某一方面,侧重于应用某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模式;而高中阶段,要逐步体现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那么原来的思维方式就会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干扰。还有,不同的物理概念,在建立过程中不完全应用相同的思维方法,这样,先接触到的方法和模式会对新方法和模式产生影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些方法偏爱也是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的原因。在学习物理时,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注意知识、方法的正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拘泥于某些原有的思维方式、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七、不会用物理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的过程。学生往往在建立和理解过程,即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并不会感到太困难。但在第二次飞跃的过程中往往束手无策。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知识不足、思维能力不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不能排除多余的信息干扰、不能挖掘与问题有关的隐蔽条件等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不了解和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想策略。了解和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并将之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去,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以后,要训练学生用物理概念科学地表述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概念去分析、判断简单的物理现象,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注意尽量多地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善于总结概括各种学习过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观察实验,自己动手进行小设计、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引导学生总结实际问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但要注意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阶段性,避免急于求成,要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第二篇:物理国培计划

2017年物理国培个人研修计划

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确实让自己学有所得,特制定一套自我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和学员的互动,快速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2、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打造高效课堂。

3、通过培训,改变教学方法,由先教后练到先学后教。

4、通过培训,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5、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自己课题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学习新知识,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心得。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探求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物理教学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言,博采众长,在交流中碰撞思想。

5、加强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6、多写些教育研修日志,在反思中完善。

四、研修内容

1、物理教学理论知识。

2、物理教学新课程新理念。

3、全新的物理教学方法。

4、研究问题的专业能力。

2017年物理国培个人研修计划

张 恒 茂三佳中学

第三篇:物理国培计划感言

大家好,我们知道已经掌握的低级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先决条件,或者说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种准备可以有效的保证学习的成功,并使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就应该有所感知衔接的重要,在此我仅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衔接艺术问题的个人理解略做阐述。

关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我们分两个内容来讲,这一讲讲第一个大问题,新与旧的衔接。第一个问题,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小学科学课的部分知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科学课程开设得如何,关系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如果能把科学课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机的衔接起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则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一个小问题,课程标准的衔接。不管是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的物理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了解一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究竟做了哪些衔接。课程标准我们分四块来看,第一块课标结构,不管是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的物理课程,课程标准的结构都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从课程性质来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序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一段不难看出,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我们再看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是如下表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我们不难看到,不管是小学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物理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我们再看课程理念,小学的科学课程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那么作为初中的物理课程,它也同样也在六个方面关注学生。先看第一方面,小学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而初中物理课程的标准中,它写到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这两点的比较可以发现小学的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做了很好的衔接,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他们关注的对象也是一样的;第二方面,小学的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而在初中的物理课程标准中,说要让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第二点上他们的课程理念也是相通的,他们都是让学生感受物理中的生活、生活中的物理,他们不希望儿童脱离生活而学习物理,都希望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去体会物理的存在;第三点在学习方式上,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方式为核心,而初中的物理课程更是要注重物理的探究,提倡科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它是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事实在教材中也是这样做的,而作为初中的物理课程,除了提倡探究以外,还提出要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四点无论是小学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物理课程,课程资源都要注重学科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定理或者公式,应该让学生广阔的利用各种资源自主的学习,包括网络、报刊、书籍等等,这一点上小学与中学也做了很好的衔接。第五点不管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物理过程,都要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只有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使孩子在课程的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第六点纯属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不管是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是中学的物理课程,我们都应该呵护孩子的兴趣,都应该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物理也许到年龄长大以后,物理知识已经记不得多少了,但是他应该具备了学习的基本能力,他应该学会自主的学习。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课程结构还是在课程性质,或者是课程理念上,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课程的衔接是非常好的。我们再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三个要求:小学中学都是相一致的,都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孩子提出了培养的目标,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课程标准的衔接,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下我罗列了两个图片,一个是小学的科学教材,一个是初中物理教材,当然这一套科学教材只是若干版本中的一个,那么现在东城区,因为我是东城区的老师,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的物理教材,这是小学的科学教材,是若干版本中的一个,右侧的图片是我区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

这是我收集了一下各个版本的小学科学教材的图片,有来自于各个出版社的、比如省师大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等,我们统观这些小学的科学教材不难发现,他们是具有相同的地方,当然每一种教材也都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我们谈到是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在课标上的衔接。

第二个问题我们谈谈他们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纵观小学科学教程,刚才我好像已经提到了,它所涉及的物理内容是非常全面了,基本涵盖了力、热、声、光、电、磁各部分,应该说为初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非常良好的认知基础,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进行实验、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是我截取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部分目录,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俨然设计到了力、声、机械与工具、热与生活、光与生活、电与磁、电与生活、磁与生活、能源与生活、飞行与空间技术、设计与制作。

我们任选了一套小学科学教材,这是他目录中的一部分,当然小学的科学课程涉及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各方面的知识,我们仅研究物理部分,不难发现,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已经相当全面了,那么我们分着来看一下,力与生活俨然在小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了推力和拉力、浮力、摩擦力以及我们身边的力;在声与生活中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以及燥声与防止;机械与工具中介绍了杠杆、滑轮、轮轴以及斜面;热与生活中介绍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勺柄是怎么热的,暖和的房间,以及介绍了太阳怎样向地球传热、保温和散热的相关问题;在光与生活中介绍了光和色、光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以及透镜;在电与生活中介绍了正电和负电、电池、点亮的小电珠、导体和绝缘体;磁与生活中介绍了磁铁的性质、指南针、电磁铁,以及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磁控玩具;在能源与生活中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规能源同时介绍了太阳能和风能;在飞行与空间技术一章中,介绍了降落伞、飞机、人造潜艇;在设计与制作中,专门就自行车的问题,介绍了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究竟涉及到了哪些相关的物理知识,应该说很好的把物理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尽管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自行车,其中涵盖的物理知识就已经很多了。

统观我们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这些内容,应该说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初中物理将要介绍的几大块,在小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对于一些现象、对于一些物理的原理、对于一些物理的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应该说开启了他们求知科学的大门,他们正怀着很大的好奇心,开始物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非常有效的呵护这种好奇心、去维系这种好奇心,让他把这种好奇心一直延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因为兴趣毕竟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希望孩子们说觉得物理乏味,觉得物理没意思。因此还是这些知识,只不过在初中阶段我们要换一种方式,我们的要求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相应的知识块、小学跟初中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初中,一会儿我们会谈到要求的更加全面和详尽。

小学的科学知识都是通过感性的认识向学生展示的,也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得到或者接触得到的感性素材,到了初中阶段,课程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深度,概念更具体、逻辑性更严密,我们应当把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中学的物理知识之中,这是我从小学的科学教材中所截取的图片,是一些有关实验的。比如像学生在平常梳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干燥的时候会发现梳头会产生静电,如果学生在说话的时候有意的摸摸你的喉咙,会发现它在振动,我们取一个烧杯,把筷子斜插入烧杯,当里面柱入水的时候我们发现似乎筷子折了,这些现象都是孩子们很容易能够看得到、感知得到的,小学的科学教材就有效的利用了这些可以直接得到的现象。第一个小问题教学内容由零散向系统过度,小学跟初中相比,虽然知识块差不多,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教学的内容上,是由零散向系统过度,科学教材共分八册,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是分散其中的,因为小学的科学教材还涵盖地理、化学等等其它的知识,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到了中学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中学物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呢?举个例子,这是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我们以科学中的电与生活中的一些实验为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使学生能够了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在小学的教材中,它只演示了现象,让学生知识有这样的事,但是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更没有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是小学的科学教材中在讲导体和绝缘体的时候提供的一张图片,他们力证让孩子通过实验去感受,哪些东西是导体?哪些东西是绝缘体,和材料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内容中,介绍了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让学生观察现象,但是并不解释有关物质结构不同的相关知识,也不涉及到半导体的知识,只分导体、绝缘体,而初中的电学却要系统的介绍,电荷、电路、欧米定律,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因此就更加全面。

磁与生活,也是从生活实验中出发,介绍磁铁的性质,指南针、电磁铁这是小学所介绍的内容,初中介绍的则是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小学的感性知识为主,中学抽象概念及规律明显增多,这是在小学过程中,学生所做的与磁有关的实验,我们不难看到学生俨然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而且也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它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科学课本中也介绍了电磁铁的有关知识,也鼓励学生自行去绕制一个最简易的电磁铁,去感受电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小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第二: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相比较,在教学内容上由粗略向严谨过度,刚才我们提谈及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由零散向全面系统过度,这个问题谈到是粗略向严谨过度。

初中的物理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程里都学习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找出这些规律概念的讲解方法与初中物理所学的定义、概念、规律存在的联系和区别,注意概念规律和客观限制条件和表达方法。

因此也就是建议各位老师在初中教授物理的时候,您首先应该去找一下当地的小学所使用的科学教材,在孩子真正学习初二物理之前,首先您要明确,学生在小学阶段,他都曾有过哪些物理知识、做过哪些物理实验、了解哪些物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有效的衔接。我们举个例子,在科学的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个阻碍物体的力,这种力是摩擦力。

比如像讲授演播法、情境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为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育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改进,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会教师所授知识,而且在课外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小点,激发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的时候科学课本上基本上都是从实验引入介绍物理知识的;中学的物理实验不仅要继续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同时要使学生通过物理现象的观察来发现规律,从小学只做定性实验,到中学会用控制变量变等做好定量实验,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务必在课上做好演示实验,重视学生实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这才符合中学生爱动的特点,我们要充分把握和运用好这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设备,尽量开拓学生眼界,增大信息量。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初中物理的部分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也涉及到这个实验,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初中这个实验是具有重复性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介绍的知识应该是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更加系统的。第二个实验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这个实验简单易行,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没准就已经做过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知识上的认知,也不知道怎样和物理联系起来,我们应该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明确物理离生活并不远。

这个实验把原本不易观察的事情变得易观察,当我们敲击音差的时候,音差会震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离得远,同学们就看不到这种振动,他们只能听到一些比较小的声音,但是当我们用细线吊一个乒乓球,当音差振动的时候我们让乒乓球去靠近它,远处的同学也能看到,橘黄色的乒乓球被一下一下的弹起,从而证实音差在发生声音的同时在震动。

这两个实验都用了示波器,用示波器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知识是有形可以抓到的,而不是不可琢磨的。规则的声音波形也很规则、燥声的波形也很杂乱,通过示波器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燥音和乐音的不同,这些实验都很小,也很容易做,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从小学到初中,这样认知上的过度,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他完成知识上以及能力上的飞跃,这两个实验一个是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一个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他在一两岁的时候可能就观察到了,不光是学生,即使是小动物也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好奇,但是究竟平面镜成像符合什么样的规律,我们可以用初中课本中的这个实验,非常明确的让学生得到,再说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听起来并不显得很陌生,但是究竟它的反射定律我们具体去讲,怎样才能严格并且准确的去形容它,我们可以借助有效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这几张图片,有几张我们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铅笔放在水里,我们从旁边观察发现好像笔折断了;通过三棱镜我们会看到光的色散现象,这两个图片我们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也曾看到,相关的知识也有所了解。但是在初中的过程中,我们再次拿出来,第一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重复,但是也是知识上和思维上的衔接,下面两个图片,左边体现的是透镜对于光线的作用,一个是发散一个是汇聚,右边很多小男生在小的时候就玩过这样的游戏,拿一个放大镜聚光烧蚂蚁或者点燃纸张,但是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通过凸透镜,我们可以把光线聚集到一个点上,在一张纸张去承接可以得到一个很亮的光点,这些实验简单易行,而且道理能够说得非常明确,这是电学实验。

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学物理有其内在的逻辑系统及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教师在新课开始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指明思维方向、自然过度,引出新知识,使新知识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展开,以达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介绍了小学科学到初中物理的衔接,在这里我们介绍第二个,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虽然这一讲的主题是物理中新旧知识的衔接,但这里的新与旧,我个人认为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小学的旧和初中新的衔接,还有一个衔接应该是初中物理本身旧知识、新知识的衔接。

第一小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上要创造物理情境,使学生亲身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得到鲜明的真实的感性材料,不能让物理脱离生活,要让学生真切感知物理就在身边,要搜集大量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第二小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串联电路中开关位置不同会造成影响,滑轮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等。我们应当及时的利用实验的方式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第三强化知识网络,我们应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让学习过程顺理成章,让学生把书越读越薄,因此每介绍完一章知识,应当带领学生总结出知识结构,让他们清楚知识并非分割裂开,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和各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获得提高,这就像进房子取东西一样,如果房里物品摆放有序,自然容易记得东西存放在位置,存取比较方便,更使人赏心阅目,因此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有机的物理知识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脉络体系,让学生在整理中获得巩固和提高。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像我们如果讲完了力的种类,我们在课堂上跟学生介绍的时候是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节介绍的,但是当我们把三种力都介绍完之后,我们应该及时的给他一个知识的脉络,让他了解到这三种力都属于力的分类中各节的内容,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都介绍了什么,这样可以把几页甚至十几页的内容浓缩成一小块,让学生明确了解知识的脉络和体系。

再比如讲物质世界的时候,可能会花费相当的课时,介绍完之后学生会觉得讲了很多知识点、讲了很多相关内容以及公式计算,但是我们把相关内容介绍完之后,如果我们给他一个知识的脉络,就会让他知道知识点之间彼此的联系,以及每个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把书越读越薄。

浙江的一位陈老师曾经建议,初中物理学习不妨做五化:知识结构网络化、问题解决程序化、学习反思经常化、物理模型迁移化、方法学习显性化,恰当有效的衔接将时分有助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衔接是我们对学生的负责,是物理教学中寻求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我们今天这一讲,主要是围绕着物理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而展开,当然这里的新与旧包含了小学的旧、初中的新,包含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真实的旧和真实的新。

谢谢大家。

第四篇:物理国培计划感言

物理国培计划感言

大家好,我们知道已经掌握的低级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先决条件,或者说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种准备可以有效的保证学习的成功,并使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就应该有所感知衔接的重要,在此我仅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衔接艺术问题的个人理解略做阐述。

关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我们分两个内容来讲,这一讲讲第一个大问题,新与旧的衔接。第一个问题,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小学科学课的部分知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科学课程开设得如何,关系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如果能把科学课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机的衔接起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则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一个小问题,课程标准的衔接。不管是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的物理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了解一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究竟做了哪些衔接。课程标准我们分四块来看,第一块课标结构,不管是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的物理课程,课程标准的结构都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从课程性质来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序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一段不难看出,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我们再看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是如下表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我们不难看到,不管是小学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物理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我们再看课程理念,小学的科学课程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那么作为初中的物理课程,它也同样也在六个方面关注学生。先看第一方面,小学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而初中物理课程的标准中,它写到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这两点的比较可以发现小学的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做了很好的衔接,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他们关注的对象也是一样的;第二方面,小学的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而在初中的物理课程标准中,说要让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第二点上他们的课程理念也是相通的,他们都是让学生感受物理中的生活、生活中的物理,他们不希望儿童脱离生活而学习物理,都希望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去体会物理的存在;第三点在学习方式上,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方式为核心,而初中的物理课程更是要注重物理的探究,提倡科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它是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事实在教材中也是这样做的,而作为初中的物理课程,除了提倡探究以外,还提出要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四点无论是小学科学课程还是初中物理课程,课程资源都要注重学科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定理或者公式,应该让学生广阔的利用各种资源自主的学习,包括网络、报刊、书籍等等,这一点上小学与中学也做了很好的衔接。第五点不管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物理过程,都要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只有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使孩子在课程的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第六点纯属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不管是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是中学的物理课程,我们都应该呵护孩子的兴趣,都应该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物理也许到年龄长大以后,物理知识已经记不得多少了,但是他应该具备了学习的基本能力,他应该学会自主的学习。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课程结构还是在课程性质,或者是课程理念上,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课程的衔接是非常好的。我们再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三个要求:小学中学都是相一致的,都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孩子提出了培养的目标,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课程标准的衔接,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下我罗列了两个图片,一个是小学的科学教材,一个是初中物理教材,当然这一套科学教材只是若干版本中的一个,那么现在东城区,因为我是东城区的老师,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的物理教材,这是小学的科学教材,是若干版本中的一个,右侧的图片是我区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共7页,当前第1页1234567 这是我收集了一下各个版本的小学科学教材的图片,有来自于各个出版社的、比如省师大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等,我们统观这些小学的科学教材不难发现,他们是具有相同的地方,当然每一种教材也都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我们谈到是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在课标上的衔接。

第二个问题我们谈谈他们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纵观小学科学教程,刚才我好像已经提到了,它所涉及的物理内容是非常全面了,基本涵盖了力、热、声、光、电、磁各部分,应该说为初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非常良好的认知基础,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进行实验、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是我截取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部分目录,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俨然设计到了力、声、机械与工具、热与生活、光与生活、电与磁、电与生活、磁与生活、能源与生活、飞行与空间技术、设计与制作。

我们任选了一套小学科学教材,这是他目录中的一部分,当然小学的科学课程涉及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各方面的知识,我们仅研究物理部分,不难发现,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已经相当全面了,那么我们分着来看一下,力与生活俨然在小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了推力和拉力、浮力、摩擦力以及我们身边的力;在声与生活中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以及燥声与防止;机械与工具中介绍了杠杆、滑轮、轮轴以及斜面;热与生活中介绍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勺柄是怎么热的,暖和的房间,以及介绍了太阳怎样向地球传热、保温和散热的相关问题;在光与生活中介绍了光和色、光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以及透镜;在电与生活中介绍了正电和负电、电池、点亮的小电珠、导体和绝缘体;磁与生活中介绍了磁铁的性质、指南针、电磁铁,以及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磁控玩具;在能源与生活中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规能源同时介绍了太阳能和风能;在飞行与空间技术一章中,介绍了降落伞、飞机、人造潜艇;在设计与制作中,专门就自行车的问题,介绍了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究竟涉及到了哪些相关的物理知识,应该说很好的把物理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尽管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自行车,其中涵盖的物理知识就已经很多了。

统观我们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这些内容,应该说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初中物理将要介绍的几大块,在小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对于一些现象、对于一些物理的原理、对于一些物理的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应该说开启了他们求知科学的大门,他们正怀着很大的好奇心,开始物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非常有效的呵护这种好奇心、去维系这种好奇心,让他把这种好奇心一直延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因为兴趣毕竟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希望孩子们说觉得物理乏味,觉得物理没意思。因此还是这些知识,只不过在初中阶段我们要换一种方式,我们的要求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相应的知识块、小学跟初中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初中,一会儿我们会谈到要求的更加全面和详尽。小学的科学知识都是通过感性的认识向学生展示的,也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得到或者接触得到的感性素材,到了初中阶段,课程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深度,概念更具体、逻辑性更严密,我们应当把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中学的物理知识之中,这是我从小学的科学教材中所截取的图片,是一些有关实验的。比如像学生在平常梳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干燥的时候会发现梳头会产生静电,如果学生在说话的时候有意的摸摸你的喉咙,会发现它在振动,我们取一个烧杯,把筷子斜插入烧杯,当里面柱入水的时候我们发现似乎筷子折了,这些现象都是孩子们很容易能够看得到、感知得到的,小学的科学教材就有效的利用了这些可以直接得到的现象。第一个小问题教学内容由零散向系统过度,小学跟初中相比,虽然知识块差不多,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教学的内容上,是由零散向系统过度,科学教材共分八册,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是分散其中的,因为小学的科学教材还涵盖地理、化学等等其它的知识,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到了中学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中学物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呢?举个例子,这是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我们以科学中的电与生活中的一些实验为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使学生能够了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在小学的教材中,它只演示了现象,让学生知识有这样的事,但是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更没有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是小学的科学教材中在讲导体和绝缘体的时候提供的一张图片,他们力证让孩子通过实验去感受,哪些东西是导体?哪些东西是绝缘体,和材料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内容中,介绍了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让学生观察现象,但是并不解释有关物质结构不同的相关知识,也不涉及到半导体的知识,只分导体、绝缘体,而初中的电学却要系统的介绍,电荷、电路、欧米定律,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因此就更加全面。

磁与生活,也是从生活实验中出发,介绍磁铁的性质,指南针、电磁铁这是小学所介绍的内容,初中介绍的则是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小学的感性知识为主,中学抽象概念及规律明显增多,这是在小学过程中,学生所做的与磁有关的实验,我们不难看到学生俨然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而且也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它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科学课本中也介绍了电磁铁的有关知识,也鼓励学生自行去绕制一个最简易的电磁铁,去感受电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小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第二: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相比较,在教学内容上由粗略向严谨过度,刚才我们提谈及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由零散向全面系统过度,这个问题谈到是粗略向严谨过度。

初中的物理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程里都学习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找出这些规律概念的讲解方法与初中物理所学的定义、概念、规律存在的联系和区别,注意概念规律和客观限制条件和表达方法。

因此也就是建议各位老师在初中教授物理的时候,您首先应该去找一下当地的小学所使用的科学教材,在孩子真正学习初二物理之前,首先您要明确,学生在小学阶段,他都曾有过哪些物理知识、做过哪些物理实验、了解哪些物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有效的衔接。我们举个例子,在科学的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个阻碍物体的力,这种力是摩擦力。共7页,当前第3页1234567 这是小学中的定义,我们再看中学,中学定义为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大家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中学多了相对二字,我们知道相对显示出概念的严谨性,因此我们在初三的物理课堂上讲解时就要认真强调,同时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相对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摩擦力的实验,他们在初中阶段再接触此类实验的时候并不陌生,而恰恰是在不陌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着重向他们强调相对的含义。

又如,在讲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的时候,小学讲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有关,中学则讲,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重力和压力是不同的概念,初中讲法的严谨性应该说再次体现。第三教学内容由定性向定量过度,科学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刚才我们在前一个问题中已经涉及过了,这些大量的图片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动手做小实验,这样能够得到很多的结论性的知识。学生的认识是表象的、定性的,基本不设计定量计算,而初中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定量计算的要求提高很多,力、热、声、光、电,都涉及大量的定量计算。

这是小学教材中的一个记录表,要记录的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的记录,也就是说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试图让孩子利用测量工具来记录一些数值,但是对于定量的要求明显还没有拨得很高,在小学过程中孩子们也曾做过杠杆平衡的条件,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方程,而是对杠杆平衡条件有一个分析和认识,同时他们也接触了动滑轮和定滑轮,但是对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为什么是这样?也许原因讲得并不是那么明确,他们还设计过斜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在初中的物理中,讲简单机械我们会设计到斜面、滑轮和轮轴,这些简单机械在孩子小学的过程中、科学课程中都有设计,但是只不过感性认识居多,定量分析偏少,这是在小学科学过程中,他们所做的关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以及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震动完成的,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物体热胀冷缩,这些认识都是通过实验可以非常明确的得到感性认识的。

这套装置大家并不陌生,这个实验在小学阶段很好的向学生展示了浮力的产生原因,在小学他们也会接触到基本的测量工具,比如说托盘天秤;他们也接触到光学实验,比如像光的色散,这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图片,实验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我们看这里面有了非常精确的测量工具刻度尺,那么实验也由定性到定量做了飞跃,在记录的过程中是需要准确的记录数据的;三,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在年龄上有所增长,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做如何的改进?我们先了解一下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学方法并不等同于教学工具或手段,也不是某种固定的方式或动作,而是一系列的活动,并且是有目的的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活动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相互联系;二是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程序,是一种有秩序的活动方式体系。教师的教法是通过学生的学法体现的,教师具有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演示法、问题法等等,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的,他表现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比如像讲授演播法、情境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为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育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改进,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会教师所授知识,而且在课外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小点,激发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的时候科学课本上基本上都是从实验引入介绍物理知识的;中学的物理实验不仅要继续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同时要使学生通过物理现象的观察来发现规律,从小学只做定性实验,到中学会用控制变量变等做好定量实验,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务必在课上做好演示实验,重视学生实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这才符合中学生爱动的特点,我们要充分把握和运用好这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设备,尽量开拓学生眼界,增大信息量。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初中物理的部分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也涉及到这个实验,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初中这个实验是具有重复性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介绍的知识应该是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更加系统的。第二个实验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这个实验简单易行,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没准就已经做过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知识上的认知,也不知道怎样和物理联系起来,我们应该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明确物理离生活并不远。

这个实验把原本不易观察的事情变得易观察,当我们敲击音差的时候,音差会震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离得远,同学们就看不到这种振动,他们只能听到一些比较小的声音,但是当我们用细线吊一个乒乓球,当音差振动的时候我们让乒乓球去靠近它,远处的同学也能看到,橘黄色的乒乓球被一下一下的弹起,从而证实音差在发生声音的同时在震动。这两个实验都用了示波器,用示波器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知识是有形可以抓到的,而不是不可琢磨的。规则的声音波形也很规则、燥声的波形也很杂乱,通过示波器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燥音和乐音的不同,这些实验都很小,也很容易做,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从小学到初中,这样认知上的过度,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他完成知识上以及能力上的飞跃,这两个实验一个是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一个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他在一两岁的时候可能就观察到了,不光是学生,即使是小动物也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好奇,但是究竟平面镜成像符合什么样的规律,我们可以用初中课本中的这个实验,非常明确的让学生得到,再说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听起来并不显得很陌生,但是究竟它的反射定律我们具体去讲,怎样才能严格并且准确的去形容它,我们可以借助有效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这几张图片,有几张我们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铅笔放在水里,我们从旁边观察发现好像笔折断了;通过三棱镜我们会看到光的色散现象,这两个图片我们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也曾看到,相关的知识也有所了解。但是在初中的过程中,我们再次拿出来,第一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重复,但是也是知识上和思维上的衔接,下面两个图片,左边体现的是透镜对于光线的作用,一个是发散一个是汇聚,右边很多小男生在小的时候就玩过这样的游戏,拿一个放大镜聚光烧蚂蚁或者点燃纸张,但是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通过凸透镜,我们可以把光线聚集到一个点上,在一张纸张去承接可以得到一个很亮的光点,这些实验简单易行,而且道理能够说得非常明确,这是电学实验。学生在小学阶段也有感知,电荷和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那么这里还是体现这一类物理知识,但是引入了一个新的器材,叫做验电器,我们可以通过验电器再次证实小学经验有的物理认识,而且能够更加明确。

这个实验可以体现电荷在金属杆中是在流动的,从而为学习电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引入。磁铁是有两极的,而且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在课本中就有这样的导语,你还记得这样的实验吗?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在初中的课本中又再次看到,他首先会有一种熟悉感,再有就是通过这种熟悉感对知识的难度觉得不是这么难可以接受,可以激发他的兴趣、维持他的好奇心,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深层次的研究磁学的现象,这个在小学中就没有看到了,关于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我们也是借助铁沙来形象的展现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当然周围还摆了一些小磁针,小磁针放在磁铁周围偏转情况会有所不同,在小学的时候应该学生们曾经尝试过,但是用铁沙完整的体现这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应该在初中才会有的,因此他觉得小学跟初中有所不同,这种衔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奥斯特实验,奥斯特实验是指通电的导线周围会存在磁场,我们把通电导线周围摆上磁针,会发现在通电和断电的过程中磁针会发生偏转,如果你改变了电流的方向,磁针的偏转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奥斯特实验也是简单易行的实验,同时可以让他把原有的电学知识跟现有的电学知识做一个连接,并且其中还用到磁针,让他体会到电与磁有密切的联系。

电磁铁的实验,小学曾经做过,而且他还亲手绕制过简单的电磁铁,所以在课程的讲述中就不易多说。

把握好第一次,万事开头难,物理教师要把握好若干个第一次,第一次进课堂、第一节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考试、第一次讲评、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学生实验、第一次演示实验、第一次表扬学生、第一次批评学生,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他的理性思维还不是很强,第一次是好的开头,也会让学生对物理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和感觉,而学生的兴趣也许就从这些第一次中萌发出来,学生的兴趣也许会被这若干个不太好的第一次所抹杀掉,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若干个第一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考试成绩的压力,而是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学生的主要活动在课堂,初中物理各方面要求很高,要求提高、难度增大,我们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习的习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的方法,倡导充分的预习、课上认真的听讲、大胆的质疑,系统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小学科学课到初中物理课的过度。

物理思维,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的分析,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揭示出产生困难的具体原因及本质形式,从而为物理创新教学提供依据,也为教师具体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提供根据、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到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应该除了知识衔接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有意的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习惯,例如大多数学生习惯通过阅读来再现物理情境和物理规律,这是他原有的认知,由于没有画图分析问题,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会弄错情境、过程或者是状态,遗漏条件、降低解决问题的正确率,画图分析问题能够使学生脑、眼、手并用,能使物理情境、规律、条件、过程或状态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直观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将物理情境构建成对应的物理模型图,包括过程图、状态图、示意图等,将物理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应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养成学生画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用图讲课、用图解题、用图答疑,提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画图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和条理性,我们在讲题、讲课的过程中实际上有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这是其中一个例子,比如在讲运动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画类似的小人和小车,帮助学生分析物体运动的过程。

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学物理有其内在的逻辑系统及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教师在新课开始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指明思维方向、自然过度,引出新知识,使新知识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展开,以达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介绍了小学科学到初中物理的衔接,在这里我们介绍第二个,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虽然这一讲的主题是物理中新旧知识的衔接,但这里的新与旧,我个人认为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小学的旧和初中新的衔接,还有一个衔接应该是初中物理本身旧知识、新知识的衔接。

第一小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上要创造物理情境,使学生亲身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得到鲜明的真实的感性材料,不能让物理脱离生活,要让学生真切感知物理就在身边,要搜集大量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第二小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串联电路中开关位置不同会造成影响,滑轮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等。我们应当及时的利用实验的方式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第三强化知识网络,我们应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让学习过程顺理成章,让学生把书越读越薄,因此每介绍完一章知识,应当带领学生总结出知识结构,让他们清楚知识并非分割裂开,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和各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获得提高,这就像进房子取东西一样,如果房里物品摆放有序,自然容易记得东西存放在位置,存取比较方便,更使人赏心阅目,因此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有机的物理知识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脉络体系,让学生在整理中获得巩固和提高。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像我们如果讲完了力的种类,我们在课堂上跟学生介绍的时候是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节介绍的,但是当我们把三种力都介绍完之后,我们应该及时的给他一个知识的脉络,让他了解到这三种力都属于力的分类中各节的内容,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都介绍了什么,这样可以把几页甚至十几页的内容浓缩成一小块,让学生明确了解知识的脉络和体系。

再比如讲物质世界的时候,可能会花费相当的课时,介绍完之后学生会觉得讲了很多知识点、讲了很多相关内容以及公式计算,但是我们把相关内容介绍完之后,如果我们给他一个知识的脉络,就会让他知道知识点之间彼此的联系,以及每个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把书越读越薄。

浙江的一位陈老师曾经建议,初中物理学习不妨做五化:知识结构网络化、问题解决程序化、学习反思经常化、物理模型迁移化、方法学习显性化,恰当有效的衔接将时分有助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衔接是我们对学生的负责,是物理教学中寻求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我们今天这一讲,主要是围绕着物理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而展开,当然这里的新与旧包含了小学的旧、初中的新,包含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真实的旧和真实的新。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培计划”巡回讲座心得体会doc

如何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国培计划”——幼教专家巡回讲学项目培训心得体会我是八里小太阳幼儿园的老师,衷心感谢湖北幼教培训中心和县教委、县直机关幼儿园精心组织安排的这次培训,通过这次短短两天形式多样的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习到了新的教育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专家们讲到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在不断阅读理论书籍、倾听理论讲座和其他教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叶澜教授也曾说:“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教授,而一位教师写三年反思可以成为名师。”的确,教师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各种教育理论,参与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分析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教师们相互交流、评价、反思,关注和分享教师们的先进的教育经验;才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幼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那么,怎样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一、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提到理论知识,我们自然就会想到看书、听专家讲座、通过媒体等外界的灌输,而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是自身主动构建的过程,是从自身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吸收外界不同的信息来源,然后不断实践检验、研究中发现,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如:姜瑛琍教授说讲的一种教师个体研究的方式——撰写教育叙事,就是指导我们发现教育

工作价值,重建教育生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主动的成为研究者、探索者,而不再是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专业发展的前提是,能看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愿意不断改进和提高,以自身积极思考、辨别为前提“学习+实践+反思”,然后内化成自己的理论结构,才能使自己的理论得以提高。

二、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提升自身教育技能

在日常的工作中,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差异很大,教师间互动切磋很有必要,因为我们会在浓厚的交流气氛中,吸收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过加工提炼,再到实践中去验证、交流实践„„在这反复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原有的理论经验,使自身的理论水平逐渐加高。如:武汉市育才幼儿园老师的示范课《音乐木头人》,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完成游戏,让孩子自己尝试做各种动作,给幼儿自主发挥、创编的空间;教师只是从中观察,在游戏中扮演自己隐形指导的角色,让幼儿的思维、创造力、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我们看到这样优秀的教案或案例,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优秀教师的教育境界,甚至可能盲目的服从、模糊地效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简单走别人的路,对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在此应促进幼儿哪方面的发展?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等?在县机关幼儿园大班美术创意活动《奇妙的颜色》观摩活动中,让大家通过观察活动的细节和结合现实教育教学的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展开评价、讨论的环节,我们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设计目标的制定,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反思每个环节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是否促进了幼儿发展?反思教育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等等。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深入分析,这不仅使我们增加了说话的机会,提高了说的技巧,激发说的智慧,升级说的水平;而且对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

总之,经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幼儿专业教育者,我们应该具有不断研究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地用教育理论知识,去解释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有效反思;不断借鉴、研究他人的教育经验,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专业化成长。

八里小太阳幼儿园柴慧

2012年1月15日

下载专题讲座物理概念教学(国培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讲座物理概念教学(国培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培物理

    2011“国培”物理置换培训体会 普洱市澜沧县南岭乡中学孙文斌 我叫孙文斌,来自全国唯一的一个拉祜族自治县—澜沧县,我于2000年7月份参加工作,在农村初中教了11年的物理,11年来......

    国培计划初中物理专题报告

    2012年国培置换脱产研修初中物理专题报告 凯棠民族希望中学潘云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及全体同事们: 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给了我三个月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增长了很多......

    物理概念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

    国培汇报讲座

    更新教育理念 诠释语文教学 ——我的国培研修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2013年8月——2013年11月,我很荣幸到新疆教育学院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2013国培计划——......

    物理国培教学设计 (3000字)

    培训期间,学员需按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具体要求及模板如下: 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记 “0”分。 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 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项: 1.请......

    国培计划初中物理研修报告

    国培计划初中物理研修报告 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实施中初中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远程培训,通过学习受益匪浅,现就远程学习报告如下。 十门课程的学习:《《......

    2017国培计划初中物理培训总结范文合集

    初中物理线下培训总结 为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提供师资保障,教育部启动了“国培计划”......

    初中物理国培计划学习总结

    初中物理国培计划学习总结 作为一个工作在农村初中的教师,我深深的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在工作中总结不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如何使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