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头甲村双学活动规划进展
头甲村“双学”活动规划及进展
乡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乡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各类组织的“主心骨”,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自市委开展“乡干部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的“双学”活动以来,我支部结合本村实际精心策划、部署工作。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小康上水平、项目出效益、城市展形象”这一奋斗目标,坚持不懈的抓好“双创”这一关键举措,加快新农村建设。
立壮志,坚持三个不动摇
第一,要始终坚持艰苦创业、加快发展不动摇。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以“困难难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的执着追求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生产,要像吴仁宝老书记那样,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建设新农村。第二,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动摇。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根据本地情况发展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借鉴华西的发展经验,立足现有条件,加快发展,创新发展,不盲目地、机械地照搬、照套,更不能固步自封,沾沾自喜。第三,要始终坚持心系群众、造福百姓不动摇。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诚心诚意 办实事,尽心悉力谋发展。
夯基础,加快富民强村进程
学习华西、学习吴仁宝,就是要把富裕农民、造福群众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支部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帮助农民致富、带领群众共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来,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理思路、谋发展,制定全村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全面提升小康建设新水平,全力以赴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组织全村干部群众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实现强村富民目标,我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富村有果。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实现收入超120万元。为了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产出,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我支部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2011年,流转100亩大葱基地,30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和30亩的生态葡萄园现代农业基地,这些项目的落成,为今后的大规模农业项目的实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农产品实现了由单纯数量向追求质量方向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加快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有效的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我支部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惠民生,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学习华西、学习吴仁宝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找准定位,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和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立足长远,尊重民意,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的实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务求取得实效。我村扎实推进惠民工程,改善村民生活,各项社会事业效果显著。支部一班人共同努力,得到在外能人的资助,出资50万修筑了一条长930米,宽4米的海林路,进一步完善了我村硬质水泥道路的建设,同时,投入3万余元对全村所以的晴雨路进行了铺砂修筑,如今头甲村形成了以中心路为主轴,向两侧辐射的村级道路网,实实在在的为村民交通提供了方便。环境整治方面,我村仅2011年就投入1.5万元,进行全面整治,村境内企业无违法排污现象,农业生产无高剧毒农药使用,农作物秸秆无露天焚烧的现象,全面形成了秸秆返田利用的良好态势;招募了3名专职保洁员,全天候奋战在保洁的工作岗位上,农户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并做到日产日清;实施河道常态化管理,落实以各村民小组长为首的属地管理网络及村保洁员常年整治的组织机制,同时投入1万元对43、44组交界河进行了开挖疏浚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农田灌溉;开展绿化亮化工作,对主干道路两侧、河道两旁进行绿化,共投入2万余元,优化了村容,为村民营造了绿意盎然的生活环境,通过了市级主管部门的验收,被评为 “海门市绿化示范村”。
第二篇:头甲村“三资三化”主要事迹材料
头甲村“三资三化”主要事迹材料
自“三资三化”示范村创建推进会以来,头甲村坚持以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拓展监管内容,在全面实行“三资”信息化监管的基础上,构建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了“三资”管理规范化、运营制度化和决策民主化。三资三化水平不断提高,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万元,债务化解率达90%,基本实现零债务,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强基础,扎实推进制度化管理。一是落实农村财务收入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取得的收入不坐收坐支、不报假帐、不做假帐、不公款私存、不挪用公款、不私设小金库;严格现金限额管理,支出实行“一卡通”直达收款人,不将款项转入与支出无关人员。二是坚持开支审批制度。村集体资金的使用实行报批制度,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并签字、村民委员会写出专题报告并报镇长签字批准、财政所审核后拨付。
抓落实,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一是统一程序。规范了村级资金划拨及报账等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统一审核。头甲村成立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村级支出进行会审。三是统一公开。统一规定了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形式。四是统一归档,“三资”档案由镇农经站统一建档、集中管理,设立档案柜。
增透明,不断深化民主化管理。一是加强民主理财。二是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头甲村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按照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程序,执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三是加强公开力度。镇农经站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公开表后,村委会将村干部报酬、工程项目建设、应收应付款项、资产资源处置等纳入必须公开的内容,做到常规事项定期公开、急重事项即时公开、群众点题事项随时公开。
第三篇:市头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市头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品牌,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被师生认同,能使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精神家园。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及主旨
主题:传承学校历史,培育市中精神,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打造文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创设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宁静有序、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无疑是广大师生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提高素质的良好平台,也是一所学校提升档次、扩大影响、形成特色的理想载体。具体表现为:
1、群体凝聚。市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严谨、务实、团结、进取”的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师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师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
2、陶冶情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有序、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始终能够给师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师生热爱学校、发奋学习、勤奋工作、弘扬正气、崇尚健康、追求高雅的情怀。
3、规范言行。通过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触动心灵、荡涤思想、约束言行,无形、无声的校园文化就是无处不在的道德准绳,当这种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时,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就会自然而然成众矢之的,没有市场。校园文化建设一旦形成规模、养成习惯,就会变成传统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当师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和集体舆论的要求时,文化氛围就会促使他自我调节矫正。
4、培养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5、树立集体意识。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这要求师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师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朝气、友好团结的集体会使师生亲身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6、增强竞争意识。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应是倡导一种“求真、尚德、明理、达智”的文化,能使师生在竞争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基本理念,倡导无处不在、人人参与、赏心悦目、奋发向上的文化渗透,提倡高效、简明、主题突出的组织形式,力求多层次、全方位、精构思,不断造就具有市头村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象。
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在优化硬件建设的前提下,侧重精神产品的打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六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气息,使人身在其中而有一种美的享受;四是时代性。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五是独立性。市头村中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六是经济性。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强调绿化、美化、净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倡导特色,注重环境;把握舆论,营造氛围;活动引领,学科渗透;校外延伸,丰富载体。
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更是一种思想的建设,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中特别强调的是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要赋予市中以生命的活力,体现市中的文化底蕴和市中人的精神面貌,突出“严谨、务实”的功能,彰显“团结、奋进”的功效。
(1)确定教师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教师新的评价机制,使激励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将激励渠道多样化,满足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师,以及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做出的不同贡献,给予不同形式的激励。创造良好的干事业的氛围,用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全体教职工,增强教职工的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发挥我校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作用,重视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通过校园精神、传统的弘扬,倡导“严谨、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创设“团结、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人格健康、品学兼优的学生群体。
(3)注重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容校貌、校园内部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自然景观的建设,重视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时代雕塑、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的设置,重视道路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的设计,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①设立孔子浮雕像
在现有大厅内设立孔子浮雕像,通过名人引领、激励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勤学、善学、乐学、博学”。
②悬挂“一训三风”
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确定市头村中学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让师生处处见到、时时提醒,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形成共识,在校训的引领下,逐步靠近、达成目标。
③张贴文明用语
规范的言行要靠思想引领,文明的习惯养成要靠舆论支持。在教室、走廊、寝室等公共场所张贴一些励志用语和文明用语,既是对师生的一种提醒和督促,又是明确做人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是做成事的态度和责任。
④重新布置文化长廊
在教学区和教师生活区的隔离带上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开辟宣传栏,对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度的报道和宣传。搞好读报栏,扩大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中外最新政治、经济动态,介绍中外科学文化名人、介绍科技成果。做好校务公开,及时张榜公布日常工作重点和学校重大事项,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⑤设置校园小景
根据校园现有的整体布局,结合校园环境整治,进行科学的合理规划,分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达到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使学生所能到的地方都带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让校园的每一块地方都会“说话”,形成整个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4)活动引领,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求真、尚德、明理、达智”的人生追求。在文化活动中,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成丰富的教育面,形成有机的教育平台。每学年开学召开开学典礼,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教师节、元旦节都要开展专题教育,一个节日一个专题,以座谈会、辩论会、演讲会、征文、书画展、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推进高雅
文化进入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5)构建校园文化新载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的技术支持和优势,重视把握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构建具有时代特色校园文化新载体。巩固市头村中学网站、广播站、校信通等宣传教育平台的建设,筹划校园报刊、班级周报等新的媒体,营造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舆论宣传格局。
(6)校外延伸。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校园内外安全管理,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家校联合”,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举行专题讲座,拓宽认知的窗口。
文化造就,千秋功业。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和完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将极大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市头村中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第四篇:头甲村“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主要事迹
头甲村“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主要事迹
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科学指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我村严格按照创建先进党支部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跟进,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力争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齐争创优,开创产业快速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争先创优”活动扎实开展
村党支部支作为作为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开展“创先争优”的主阵地,继续保先争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村“创先争优”活动。
1、及时召开村“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部署工作,并邀请镇领导干部参加会议作指导;
2、通过印宣传单、制作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3、积极配合上级抓加强党建工作、提高村干部工作和理论水平;
4、开展党支部、党员星级评定量化活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评定,并对创建工作建言献策,使创新活动得到广泛好评。
二、党组织建设不断扩展
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结合“争创”活动,以“五个好党组织和五带头共产党员”为内容,狠抓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首先,突出党建工作,设立了党务公开栏,及时将总支工作情况和自身建设情况定期公开,并能广泛听取、征集群众对党务公开的意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同时密切联系群众,开展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办制度,结合实际确定每位党总支成员联系2―3名党员、每位党员联系1―2名入党积极分子或生活困难群众,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1 方针、政策,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村上优秀青年入党意愿高涨,村党组织每年吸纳新党员不少于两名。
三、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1.夯实基础,加强经济建设
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理思路、谋发展,制定全村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全面提升小康建设新水平,全力以赴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组织全村干部群众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实现强村富民目标,我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富村有果。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高,收入超120万元,主要来源有:在外能人陈卫生捐资50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8万元;闲置村部出售20万元;头甲市场商品房开发9.5万元(到账7.5万);土地流转服务费0.92万,水面河道发包0.6万元,争取上级部门扶助,以奖代补合计12万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收缴率达91%。同时,班子成员充分发挥各种人脉关系,为镇财政引税5万余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我支部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调整结构,实施现代农业
为了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产出,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2011年,我支部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流转100亩大葱基地,30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和30亩的生态葡萄园现代农业基地,这些项目的落成,为今后的大规模农业项目的实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农产品实现了由单纯数量向追求质量方向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加快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生态高效的现代 2 农业转型的步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有效的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3.扎实推进,完善惠民工程
2011年,我村扎实推进惠民工程,改善村民生活,各项社会事业效果显著。年中,支部一班人共同努力,得到在外能人陈卫生的资助,出资50万修筑了一条长930米,宽4米的海林路,进一步完善了我村硬质水泥道路的建设,同时,投入3万余元对全村所以的晴雨路进行了铺砂修筑,如今头甲村形成了以中心路为主轴,向两侧辐射的村级道路网,实实在在的为村民交通提供了方便。环境整治方面,我村今年共投入1.5万元,进行全面整治,村境内企业无违法排污现象,农业生产无高剧毒农药使用,农作物秸秆无露天焚烧的现象,全面形成了秸秆返田利用的良好态势;招募了3名专职保洁员,全天候奋战在保洁的工作岗位上,农户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并做到日产日清;实施河道常态化管理,落实以各村民小组长为首的属地管理网络及村保洁员常年整治的组织机制,同时投入1万元对43、44组交界河进行了开挖疏浚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农田灌溉;开展绿化亮化工作,对主干道路两侧、河道两旁进行绿化,共投入2万余元,优化了村容,为村民营造了绿意盎然的生活环境,通过了市级主管部门的验收,被评为 “海门市绿化示范村”。
4.创新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2011年,我支部转变思路,开拓创新,3月,被镇定位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村后,村支部一班人多方学习,学习创新理念,学习为民服务技巧,把为民办事、便民办事作为工作出发点,开展群众事务党员 3 干部代办,建立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打破传统农村管理结构,改变人管人的体制,寓管理于服务中,我村将社区服务进行网格化,形成四级网络,建立四长负责制,即以村长为领导,下设六个片,每片设一片长,协管各个村小组,和各中心户长互动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积极排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民事纠纷,今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起,按照镇综治办的统一部署,进行夜间巡逻和农忙值勤,积极做好民政优抚、扶贫帮困、居家养老、反邪教工作,以及计划生育等一系列工作,努力营造了一个居住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优良、各项基业协调发展的生活环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阵地,是党员永葆先进的“加油站”,群众致富的“发动机”,农民身心陶冶的“好舞台”,新农村建设的“孵化器”,为此,我村投入7万元对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添置了一套完整的健身器材,建成了一个健身场所,完善了硬件设施,有效地发挥了公共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建立了一流的服务窗口,树立了一流的服务形象,创造了一流的服务效率,使得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能够有效的落实到位,真真切切让老百姓体会到实惠。
第五篇:西十里堡村“双学”活动典型材料
形式多样抓“双学” 推动发展谱新篇
——广饶县经济开发区西十里堡村“双学”活动典型材料
广饶县西十里堡村共178户,578口人,党员数20人,现有耕地面积1200亩。自“双学”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此为契机,创新活动载体,理思路,兴产业,按照“产业富民、事实惠民、民主治村、和谐兴村”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胡萝卜种植业,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振兴特色产业的富民之路,实现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0元。该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市级小康文明村”、“市村务公开示范村”、“市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市级科技示范村”、“五个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创新机制,还政于民,推进村级规范建设
多年来,该村始终把村级事务程序化管理、规范村级工作作为加强村级管理的有效抓手,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宅基地审批、环境卫生整治、安全保卫等20多项村规民约,用制度保障村“两委”科学决策,用制度约束村民的行为,使村级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党员群众参政意识强,凡涉及群众利益的宅基地审批、街道疏通、重大财务支出等村级事务,让群众积极参与,使群众拥有知情权、监督权。近年来,在村班子测评中,该村“两委”班子满意率均超过98%。
今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还结合实际,大胆借鉴推行以“民主议 1
政、规范理政、考核评政”为核心的工作方法,即:第一步民主议政,由村“两委”定期进行民意调查,根据群众意见制定各项工作措施,并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审议和表决各项工作实施方案。第二步规范理政,由村级组织对工作目标实施公开承诺,当众分解落实任务,由群众代表对实施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第三步考核评政,由村民选举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上实施项目进行考核测评,并向全体村民报告工作,公布结果。“还政于民”工作法的推行,使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由群众说了算,有效规定了村级组织执政行为,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昔日一些一家一户难以办成的事情,如今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因地制宜,造福于民,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夏天忙,秋天忙,冬天躺着晒太阳”。这句曾经形象描绘我国北方农民作息时令的谚语,在西十里堡村成了昨日黄花。每年冬天,在西十里堡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士民都要带领着一帮人在他们村的蔬菜加工厂里忙得团团转。西十里堡村胡萝卜种植开始于2000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至2003年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该村胡萝卜基地全部种植五寸参胡萝卜优质品种,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平日不起眼的胡萝卜,为西十里堡的乡亲们敲开了致富门。为进一步推动胡萝卜产业健康发展,该村注册成立了胡萝卜种植合作社,推行“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密切了合作社、基地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依托丰泰等蔬菜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蔬菜”,并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实行各户分散经营、统一组织销售的运作模式,积极为基地内农户提供产
前、产中、产后服务,从根本上保证了基地内胡萝卜产品的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地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胡萝卜种植户交易难的问题,合作社在基地内建起了占地5亩的胡萝卜批发市场,每到收获季节,浙江、福建、江苏等外地客商竞相收购,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年交易胡萝卜、地瓜等瓜菜6000多吨,交易额500多万元。
为了壮大种植规模,扩大市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士民投资500万元创建了胡萝卜协会,探索出了一条“支部加协会、龙头联农户”的科技致富强村之路。自协会成立以来,已发展会员12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胡萝卜种植5000亩以上,基地内每年种植春夏两季胡萝卜,年每亩纯收入在3500元以上。目前,西十里村已有90%以上的户从事胡萝卜种植、加工和运输销售,今年今年仅胡萝卜一项就人均收入就达到9000元以上。每到收获季节,西十里村的萝卜经纪人、萝卜运输户便忙得不亦乐乎。种、销、产一条龙的产业链,让西十里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胡萝卜专业村”。
今年,该村还把开展“双学”活动与“红旗党支部”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实践特色。在原有以胡萝卜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该村肉食加工企业,极积筹划,大力发展肉鸭养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民增收。为搞好产业规划,充分调动村民养殖热情,在县执法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组织村“两委”成员及部分种养大户赴丁庄镇部分先进村进行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了郭王社区肉鸭养殖合作社、李
苍村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及牛圈村食用菌合作社。
三、倾力民生,服务于民,积极构建新型社区
为优化居住环境,该村从群众关心的道路建设、吃水等基础设施入手,以“全面规划、大街硬化、村内绿化”为标准,先后投资150万元,对该村内大街1条、小巷8条,共计2000米,进行了高标准硬化、绿化。清理旧宅基地13处,修建永久性排水沟1200多米,解决了群众建房难、行路难的问题。统一为全部村民安装自来水,实现集中供水,解决了群众吃水的难题。先后投资8万多元,对村主要街道进行了彻底清理,栽植树木2000株,绿化街道长度2000米。调动全村村民实行“门前三包”,定期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清理,确保村内的长期清洁。投资6万元,对村庄内临街墙壁进行了粉刷,建成了文明诚信街,投资16万元建成了集村委办公、幼儿教育、文化活动、小康书屋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文化大院,设立以村务公开、法律法规、农业科普知识为内容的“西十里堡月讯墙”,满足了乡亲们文化娱乐的需求。
在不断改善村民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大力开展“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搭建文化平台,用先进的文化教育群众,凝聚了人心,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近年来,该村依靠村集体积累,共计投资90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5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四室两场”,建有高标准文化娱乐活动室、农家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社区卫生服务室、文化广场、篮球场,并购臵了健身器材、棋牌、门球、乒乓球等文体娱乐设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青年篮球队、老年门球队和巾帼文明队,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节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今年,先后开展
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大力唱树文明新风,共评选出文明信用户10户,好媳妇、好婆婆20对。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大课堂和农家书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利用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理念。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扎实推进平安村庄建设,多年来,村内无任何刑事案件、上访事件发生,村庄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已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