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
实施体验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
——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陆金华
一、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今天的教育是在为明天培养人才”。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所教的学生就不能只是个知识的容器,而必须是有见识、有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勇于体验,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有用人才。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真正确立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中,出现了种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实践性的做法。
1、重管束,轻放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强调的是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管束也有消极意义。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佚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实则这种儿童终生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可见,放手在某种程度上比管束更为重要,它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管束不是管制,不是以强制的手段压学生,应重在启发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各种规范。而放手也不是放任、放纵,它是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放手。有管有放,才能形成一种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要求又有个性发展的成才氛围,才能增强学生体验生活的积极性。
但是,在我们学校工作的实际中,有不少老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严格管制,为的是不出重大事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否则工作成绩将一票否决;搞活动搞的是包办代替:黑板报自己亲自上阵,队活动自己亲自设计,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在这种管与被管的单一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长此以往,必定扼杀学生的天性,埋藏他们的内在潜力,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要对小孩子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日消化所学和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唯有解放,学生才能有积极主动的体验,生动活泼的发展。
2、重灌输,轻引导。
“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能后启发为说之。”我们不能只凭 自己的主观愿望,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道德思想的容器,不顾他们的积极性和承受能力,向学生灌输知识,进行道德思想的说教,要求死记硬背。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老师常以道德长者身份自居,注重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教,品行规范的灌输与行为的约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被动受控的消极客体,成了教育改造的对象。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因循守旧,盲目服从,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已有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不能切实形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重灌输说教,轻启发引导,必将会使学生参与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健康成长。从我们一项调查可发现,现在的教育对象与学校教育之间有着五高五低的矛盾: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学习自理能力不断降低间矛盾;家长对其独生子女期望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降低间矛盾;•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坡度提高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降低的矛盾;学校对两个文明建设要求的提高与学生抵制负面影响能力降低的矛盾;同时全面发展素质的要求提高与学生家长怎样做人标准降低的矛盾。
3、重惩罚,轻激励。
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向往未来,上进心强,勇于体验、探索。但又缺乏知识和经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自控能力较弱,在体验尝试过程中会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时只要讲清道理,循循善诱,就会抵制假恶丑,追求真善美,产生积极体验。对学生必要的惩罚是可以的,但以惩罚为主是不可能得到应有教育效果的,只能使学生感受失败的体验,放弃上进的努力,就象众所周知的“跳蚤”实验。一些学生由于内心积极追求平等欲望长期压抑、而导致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体验,郁郁寡欢,终至自暴自弃。成为后进生,这不能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悲哀。
4、重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
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学生体验的广阔天地。我国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专门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以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工农,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社会现任感。”但长期的家庭、学校两点的一线的“单行道”,家长的重智轻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重新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这样教育环境使儿童成了笼中之鸟,即使打开笼门,也没有胆量和能力去展翅翱翔,去体验生活。
二、思考
今天的教育是在培养明天社会的主体。对于对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小 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体验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活动。“体验教育”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在“体验教育”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营造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实际,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实践,也是对说教、灌输、包办代替等教育弊端的摒弃。
如何实施好体验教育,开展好体验活动?
1、引导主动参与。
体验活动离不开参与,没有参与,学生便不可能得到体验。但参与有积极主动参与和消极被动参与之分。积极参与是我们寻求的赖以提高活动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参与。在体验活动中,表现为儿童对活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并能不因活动的难易,不因问题的趣浓与否而间或参与,而是全程、深层次的参与。但小学生年龄小,识别能力差,自制能力差,他们往往对活动目的不明确或意志力薄弱,抱无所谓的态度,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消极被动地参与。这势必影响了学生体验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同时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体验活动的主题、内容、方法、方式,以排除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与动机,产生持久的动力。
2、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体验活动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加节制,没有约束。首先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制订活动内容。比如组织春游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景色的美丽,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如我校组织学生到十几里外的芳茂山远足、到国防教育基地参观、到电台与驻军包饺子联欢„„这些活动既经济又安全,效果很好。
3、坚持实践中育人。
体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要让学生要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做到“七个一”。按照这七个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当一日小小警”活动,体验当交警的酸甜苦辣;组织“军营一日游”活动,体会我是一个兵的感觉;组织“一日打工”活动,品尝挣钱的艰辛;组织“我是小卫士”活动,激发大家环保意识;组织“今天我当家”活动,感受一下父母付出的辛劳;组织“下乡留学”活动,看到小伙伴学习条件的困难;组织“法庭听证”活动,增强法制意识; 组织“实践课题调查研究”,体会当小科学家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4、知、情、意、行相统一。
体验教育活动是体验生活,感情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的一个完整过程。学生对生活实践起初的体验、感受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同时通过体验与感悟,促使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曲直,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对学生今后的行为加以引导,产生深远的影响。组织体验活动要注意活动的系列性、连贯性、经营性,要善于挖掘教育功能,同时要运用激励原理,吸引更多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5、构建社会化网络。
体验教育活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多模式,多功能,多样化的社会化网络,必将极大地推动体验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连结所在社区的部分工厂企业、事业系统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中心工作,及时反馈社会信息,筹集活动基金,以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也可以以社区为中心,•由街道办事处或由区、•镇政府及派出所机构牵头,社区所有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所在地区的工业、城建、部队、公、检、法、科、教、文、卫、体等企事业单位和领导共同参加,组成街道一级或区镇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各方关系,为学生体验教育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体验教育重在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通过体验教育,学生将回对做人做事道理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这些道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达到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程度,达到了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并逐渐实现了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运用“体验教育”的理念作向导,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参与的原则,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获得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张先翱:《体验教育的辅导艺术》
第二篇:创设情境提高实效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品德课是一门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师如果只是凭借课本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那么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培养的学生就会只具有道德认识,而不一定具有道德行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传授的方式趣味化;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从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创设适宜情境,真正提高课堂实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河水”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黑山谷、石林、九锅箐、铜鼓滩等清晰度高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三、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我在上课伊始,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描述一下。学生填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通过上面的交流,你能发现什么?常用来描述男生的话有哪些?常用来描述女生的话又有哪些?有哪些话既可以用在男生身上,又可以用在女生身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男生和女生既有差异,又有很多共同点。从而让男生和女生能够学会在与异性交往中,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提高审美能力。
四、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一课《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请学生自己分析、点评。同时再启发他们思考:假如你是环卫工人,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外商,到中国洽谈、投资,你还会选择中国吗?假如……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历史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古人都是用什么记事的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心存疑惑的学生不解品德老师为什么问了这么一个与本课毫不相干的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仓颉吗?他与我们的汉字有什么联系?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怎样?然后从汉字的背景引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自然,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就会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和乐于学习的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题目:《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学校:砚石台小学
姓名:赵琼英
电话:
48280200
第三篇:创设体验情境 丰富语言表达
创设体验情境
丰富语言表达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荆燕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说话过程中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组织内部语言。所以,我们应该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在情境中自然地交流表达。那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创设情境呢? 借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体验情境,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牵线搭桥,使学生将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鲜活的表象,形成学生个性化理解。因为在语文教科书中,许多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所留下的大量的艺术空白需要读者的个性化体验去填补,由此产生具有个性化的解读,形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在说话时,学生也就能将自己最触动的体验表达出来了。如我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做了一个小鸟的头饰,我自己制作了一幅很大的蓝天图。开始上课了,我让学生看图感受雨后的天空美丽的景色,然后让学生说说这美景引来了谁。学生纷纷说:小鸟。小鸟在哪儿呀?接着,我让学生带上头饰扮演小鸟。在后面的造云房子、欣赏云房子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在让学生说说你造了哪些美丽的云房子时,学生的答案竟是如此的五彩纷呈:
“我造的云房子有的像一顶暖和帽子,有的像一匹正在奔跑的大马。”
“我造的云房子有的像一只可爱的小兔,有的像一把精致又可爱的梳子,有的像懒洋洋地躺在海滩上睡大觉的海星。”
“我造的云房子可漂亮啦!它们有的像背驮大山的骆驼,有的像一棵高大的松树。”
„„ 动手画一画,创设体验的情境。
课文语言具备摹形描状、绘声绘色的特性。让学生依照文字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把它变成画,然后再依画复述或依画创造性地说,这种融动手、动脑、动口为一体的训练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月亮湾》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课文,同时在纸上勾勒月亮湾的景色。学生顿生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色用彩笔画出来。然后,我再让学生把月亮湾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或朗读或描述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出来。这种把空洞说教式的文字变成学生眼前具体真实的形象,既寓教于乐,又有助于提高表达的能力。丰富生活体验,引发学生说话兴趣。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儿童作文离不开生活。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久远地保留在儿童记忆里。”因此,我还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到我们的社会中去体验,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道琢磨如何用语言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引导他们把从生活中,从周围世界中获得的真切体验表达出来。我曾经利用参观电影城科技馆,回来后放手让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说话。学生虽然去了同一个地方,但说的角度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一次平常的参观在他们的心中是如此的有声有色,令人神往,而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也出乎我的意料。
第四篇: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作为数学教师,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做法
1.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认知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已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能否被2、5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数111、234、456、229……问:“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456。”有学生立即反驳:“229却不能被3整除。111、234,个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它们却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2.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画出示一只青蛙的画面,旁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再依次出示两只青蛙,旁白“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自由说下去,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我适时设疑:“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呢?”有的学生说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说用字母表示。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得了新知识,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有的用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铺方格;有的用透明方格直接测量,然后一个一个数方格;还有的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在上面画格……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创设这样的情境,就好比在抽象知识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形象的桥梁。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努力使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演示课件,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屏幕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认知是在无意中完成的,因而对新知的掌握快捷,记忆牢靠。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创设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5.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效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出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3.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一个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合理的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还能够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确实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听《我的母亲》后的反思
耿庄中学张伟玉
10月11日,到新开街学校听了张伟老师和孙志琴老师同课异构的《我的母亲》一课,课后教研的主题是“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两位老师在课前,课中设置了不同的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我通过听课教研有很大的收获。
情境的创设有听觉上的,听觉上的情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情境,也可以是歌词,朗诵词等。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是需要教师有表达的基本功的。情境的创设还有视觉上的,如实物、多媒体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不仅可以导入新课,也可以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文课堂的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提高教学效率,如《我的母亲》教学中要品味母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具体的画面,再用问题引导,触动学生的情感。课堂结束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体会妈妈的辛劳,获得感情上的共鸣。这些贯穿于课堂的情境都很好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