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

时间:2019-05-12 01:2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

第一篇: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

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要基于小学教材中的例文引导小学生进行品读感悟。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以文为例,品味文本语言

通过对一定文本的品读,体会和学习文本字词的表达,形成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提高,是运用教材要达成的目的。因此,用好例文,要在对文本的鉴赏上下功夫,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例如,在教学《回声》一文中的“波纹”一词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一颗小石子落到平静的水面上的情境。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波纹。

师:是呀,我们刚才看到的波纹是很美丽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美丽的“纹”。(大屏幕再一次给学生呈现斑马身上的斑纹、老人脸上的皱纹)

生:老师,我发现了水面上的波纹、斑马身上的斑纹、老人脸上的皱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一圈一圈的,所以很漂亮。

文章是由字词组成的,作者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是以基本的字词来实现的,读者通过阅读字词,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感受文章的美。

二、立足全文,触摸文本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立足全文触摸课文的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写作时谋篇布局的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是这样引导小学生立足全文,触摸文本结构的。

师:同学们,这一篇课文写了秦兵马俑的哪一些特点?

生1: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2:还写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那么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时候是这么样写的呢?

生: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时候是围绕面积和数量来写的。

师: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是围绕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兵车俑等展开写的。

师:是呀,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特点时就是用先分后总的方法进行描写的,这样的描写方法能够把一件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接下来,学生根据课文的文章结构方法,发挥想象,在模写的过程中,实现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课堂的生成和发展。同学们在自由的探究中,实现了教学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没有海阔天空的渲染、抽象的情感传递,仅仅是围绕教学的目标,指向明确地进行探究、体验和生成。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用教材“教”,教材是为“学”服务的,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这样的选择,是教师教材处理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

三、适度拓展文本,引导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对文本进行适度拓展,以文本中的某一个点为基点,引导小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抓住了课文结尾处“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这一句话,引导小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让他们根据这一个句子进行拓展性练笔。这样,小学生通过想象小木偶各种各样的表情以后,对小木偶精彩离奇的人生进行想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文本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笔者运用教材达到了随文练笔的目的,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例”,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增加阅读的体验,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再穿插有效的小练笔,就能够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写双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文为例,引导小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要立足全文,引导小学生触摸文本结构;要适度拓展文本,引导小学生随文练笔。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品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三门县沙柳街道中心小学)

第二篇: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让语文课堂充盈灵气

江镜下和洋小学:翁云 感悟的情境营造——用“心” 体验,激情感悟。

课堂上应该远离课堂上教师的权力意志,还给学生舒畅的、情感共鸣的感悟。有些感悟教学的预设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蓄意安排,匠心独运的结果。

1、在“意境”中体味。要展现意境,从而诱发感悟,首先要“打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合理的感悟预设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听一位老师上《万里长城》,其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老师见状,多次提醒学生要有感情地读,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于是老师以身示范,强调要重读两个“多少”“一个个困难”“血汗和生命”,到此时,学生虽然读出了老师所需要的感情。但我们不禁要想:难道这样让学生读好了这句话,学生就真能读懂广西的内涵了吗?这句话真的已经读到学生心里了吗?而王崧舟老师上的《万里长城》,在这个环节的指导上,则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强化理解,情感上再推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我想课堂所生成的这一切均是缘于老师对课文意境的熏陶,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2、于关键处“补白”。有些课文中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的空间,它能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课堂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地方进行富有个性的填补,从而开启思维,激发感悟。

请看最近听过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一段精彩的片断: 老师先投影出示文本内容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什么事情啊? 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对话表面上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学生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时,老师要求学生补白对话中的人物神情、动作;其次是表演,小组成员一同分角色表演,发表自己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将自己补充的词语放到课文中体会揣摩,看其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中心,同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等方式感悟用得传神的词句,以体会其文字表达的精准和文章内容的精神魅力。之后,学生所写的感悟后的言语表述之精妙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边跑这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闻声走出卧室,走到孩子跟前,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什么事情呀?”孩子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道:“竺爷爷,杏花,杏花开啦!”竺爷爷激动不已,良久,声音竟显得有些颤抖:“什么时候?”孩子脱口而出:“刚才!”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认真地问:“是第一朵吗?”孩子用力地点点头:“是。” 这一片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应抓住“空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留给学生表现自我,表达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解读,自我感悟。

以上两个课例集中体现出课前的一种思想预设。虽然我们无法料到课堂会生成些什么,或者不能追求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绚丽精彩,但至少我们通过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感悟的前提,为学生发表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提供条件,从而增强体验,丰富内涵。

感悟的方法选择——追求“灵动”,动态感悟。

老师只有引导学生乐于“机敏”的倾听,追求“精彩”的意外,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使新课程呈现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特点。

1、强调“倾听”。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材改革,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更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典型的正确引导学生倾听的成功案例:

师:老师为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说说你听出了什么。(教师范读)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听出了老师在“船夫的驾船技术特别好”这一句后和“还能作急转变”后停了很长时间。

生:我觉得老师在第一处停顿的时间比第二次还要长些。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明白了,这一段的中心句是“船夫的驾船技术特别好”,老师在停顿中告诉了我们这一段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师:你说得很好,你听到老师重读哪几个字吗? 生:特别好。

师:哪些地方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生:遇上拥挤的地方,他也能挤过去。

生: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写了行船速度快,也表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师:看来,这一段的第一句总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那老师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一会呢?

生:前面一部分描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描写了“我们”坐船时的情况。

生:前面一部分通过描写了船夫如何驾船来表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通过描写了“我们”坐船时的感受来表现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你们说得真好。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明白了这段所写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描写的不同方法。我们再读读这个段落,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主动倾听、质疑,自己体会老师想问的问题,在自我质疑解难中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描写的精彩,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自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

2、引导“纠编”。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事物特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易被文本的表现现象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内在统一点,理解容易偏离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类语句,设置话题,巧用意外,引导感悟,与作者产生默契。

例如《草原》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马上读课文,不一会儿课堂里小手如林,个个面露喜色,急于发表自己的“发现”)生:一开始刚进入草原,草原十分辽阔,一碧千里,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还是望不到边际,觉得车开得特别慢,所以课文用“走”。

生:后来看到蒙古族人民那么热情,走了那么多的路,身穿节日的盛装迎接他们,作者的心情激动极了,也就觉得车子开得很快,所以课文用“飞”。

生:其实不是车子在飞,而是作者的心在飞。“飞”表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其实,“走”和“飞”在课文中是两个极为平常的字,然而教者却从中抓出了一对矛盾,以自己对课文的敏锐的感知力,为学生的深入研究,探索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感情到隐含在两个词语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老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学习障碍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感悟的时机把握——深谙文本,多点感悟。

1、在文本的“质疑点”感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月光曲》有这样的内容: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教学时,有的学生会问,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为了让学生感悟这个内涵丰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各种原因,让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3)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佳境,没有听到问话。(4)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5)贝多芬认为遇上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2、在文本的“分歧点”感悟。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教师要坚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有着不同的理解,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悟。有的学生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他紧扣“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这句话,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的,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这样,工期才会缩短。而另有学生此时又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既然中部凿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我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不是工期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越好,那究竟打几口比较合适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来有个学生说,肯定是打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长度。同时又有学生提出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为什么不也采用“中部凿井法”来增加工作面呢?经过一番探究,他们明白了,原来居庸关的特点是“山势高,岩层厚”如果采用“中部凿井法”太花时间,所以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此,有的学生还一画了示意图加以说明。

正是这一系列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补充,思维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求异思维得到逐渐升华。我们可以看到在对话中,学生由于有了表达个人感悟的途径,情感就会更加投入。因此老师要用好文本所显现的“分歧”点让学生充分感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争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感悟,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感悟中体会,感悟中获得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第三篇: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爱是化解仇恨的最佳武器,能融化世界上最冷酷的心,能遮掩一切过错;爱是上帝赐给人最珍贵的礼物,使人不再受到怨恨的捆绑,而能享受心灵真正的自由。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所作为,不积极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你的一生应此也就会被限制住。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激发冲天的干劲;没有宏伟的报负,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了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去干,就一定惠获得成功。

心灵的真诚是人性最为宝贵的底色。自然真情的流露,最为真挚。只有真情,才是最感人的。真诚的付出定会有丰硕的回报。真诚相对,则会有如沐春风,如啜佳茗,如晤故人之感。权势、金钱、武力不是万能的,它们也有苍白无力的时候。

打开不同的窗,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善良的人之所以生活得更简单、更轻松、更快乐,因为善良的人从来不会背负任何死心与贪婪的包袱。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只要心从希望,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自己才是一支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他的都只能是自己。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连结在半空中。他的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他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的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得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创造的。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就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自信、执著、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虽然屡遭挫折,却能够坚强地百折不挠地挺住,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第四篇:品读经典感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无疑的,我们正生活在太平盛世,而且,很幸运地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思想的复杂化又使这个世界变得有些物欲横流、光怪陆离、人心浮躁。然而,有一种力量,却能够净化心灵、锤炼精神、提升品味,这就是——品读

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经岁月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最终传承下来的最具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文化的精品、文明的精髓,体现着普世的价值、道德的追求和写作技艺的极致,已成为人类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面对经典,她让人赞叹,令人顶礼膜拜;品读经典,她让人深思,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犹记得,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筑起了无数少年人天真浪漫之梦;《三国演义》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英雄篇章激荡着多少人心中的热血;《水浒传》梁山好汉义薄云天、血性儿女的生死传奇也勾起了我们对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典的力量正在被漠视,网络文字消费已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人们日渐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翻看网络小说,在路边的杂志摊上浏览各种诡异志怪故事,而图书馆中一部部经典作品渐渐蒙上了越来越厚的灰尘。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们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民族的强大无不扎根于文化的繁盛。我们已经不太习惯从佶屈聱牙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了。

前不久,著名法学家梁彗星教授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斥资数百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图书馆,希望家乡人民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图书馆建成开馆后却常常无人问津,有时一整天也没有一个读者。这样的结果让梁教授不解和寒心。在梁教授看来,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经典书籍不断蒙尘,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梁教授卖房兴建图书馆试图弥补家乡与时代的文化鸿沟,好像是以堂吉珂德式的理想主义来挽救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这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虽败犹荣;梁教授此举说明世间文人的执著还在,文化复兴的希望尚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梁教授的图书馆会人来人往,日渐红火,书声书香会在古镇飘浮,经典之作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之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贫瘠的精神沙漠正在覆盖心灵;这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典作品的光芒正积蓄着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珍惜经典,她是先人最好的赠予;我们要经常品读经典,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品读经典,方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承古人遗志,续昨日辉煌。品读经典,终将塑造我们的人格:若为匠,腐泥成瓷,再现千古唐三彩;若为士,苍劲笔力,挑灯执笔书写千年的篇章;若为医,悬壶济世,制药施针救万民于死伤;若为师,因材施教,抚育学子桃李芬芳。

第五篇: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 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易中天曾说:学习是谋生,读书是谋心。看来,人生在世,无需为谋生而一生学习,却需为谋心而终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倘若读书甚少,必将是终身的遗憾!

下载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心品读 感悟精华

    用心品读 感悟精华 ——名师古诗词教学带给我的启发 陈海燕 连续参加了四届“聚焦课堂 相约名师”小学语文教学的观摩活动,大师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品读好书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

    品读西游感悟人生

    品读西游感悟人生 大凡喜爱读书的人,都曾对我国的一些古典名著有过深刻的研读,只是对其喜爱程度不同,理解各异。笔者认为:在从多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注重描写“情”,《三国演义......

    品读论语,感悟生活

    品读《论语》 感悟生活宋朝宰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给予了儒家这部经典非常高的评价。《论语》这部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产生的影响使得中国几千年......

    品读论语,感悟人生

    论语感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上的泰山之作,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作品或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

    品读感悟凸显主题

    品读感悟凸显主题──人教版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中心小学张思凯《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

    品读感悟 升华情感

    品读感悟 升华情感 ——《桥》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剑阁县元山小学苟彩霞 一、 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第十六课,作者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