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
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
——《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蜗牛的奖杯》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和“在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与第二幅伏在地上爬行的两只蜗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的教学我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使学生在趣味中发现、研读、品味,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激趣导入引导发现
1、猜谜导入: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师相机板书:蜗牛)
2、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蜗牛?(板贴:蜗牛爬行图)
3、师设悬念:蜗牛原来可不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样儿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学生交流(板贴:蜗牛飞行图)
5、指导朗读一自然段。(突出“有力”“自由”)
6、读到这儿,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想法呀?
△蜗牛的翅膀怎么变成了一个硬壳?
△蜗牛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翅膀怎么没了,硬壳哪里来的?
7、蜗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同学们都想知道,读了《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你们就会明白的。(相机板书:的奖杯)
8、读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材,应敢于进行大胆的处理,以一自然段的内容引发学生形成新旧认知矛盾的冲突,引领学生去发现,激发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自读课文(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读(分小节读),相互评价。
4、小组展示读,相机评点。如:生字新词的轻声、前后鼻音的读法。
5、默读,想想刚才的问题,能不能读懂?
6、交流(蜗牛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夺得了冠军奖杯,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生怕被别人夺了去,晚上睡都睡在奖杯里,天长日久,蜗牛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设计意图]:在“我要读”这一动机的导引下,学生的初读是高效率的。同时,唯有在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深入的对话。
三、精读课文读中见悟
过渡:蜗牛的硬壳原来是奖杯变的呀!让我们一齐好好读读故事的二、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一)品读故事
1、学习二自然段
①指读二自然段、齐读
②假如你就是这只蜗牛,手棒着冠军奖杯你会怎么想?(多媒体显示比赛场面。)
△相机感悟“遥遥领先”“甩”“所有”“……”这些词、标点的内涵。
△师渲染:蜗牛凭着自己有力的翅膀,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飞行本领,捧到了冠军奖杯。此刻,它有激动、有兴奋、有得意、有自豪。
△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三自然段
蜗牛是怎样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奖杯的呢?
①自由朗读三自然段。
②交流,多媒体相机显示:
从此,蜗牛得意洋洋。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别人偷了去。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多个学生交流
a相机品悟“惟恐”“生怕”这一组近义词
b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四自然段
天长日久,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同学们想想,课文最后小节该怎么读?
①试读→指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②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出发,认知需求出发,推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对话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语感。
(二)创设情境体味形象
1、多媒体显示画面: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散步,一群蜻蜓、蜜蜂、蝴蝶……飞来了,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这时老蜗牛叹了口气,对小蜗牛说:“唉,……”(配音)
①老蜗牛接着会说些什么呢?小蜗牛呢?
②同桌分别扮演老蜗牛、小蜗牛,说一说
③交流,评议
2、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小朋友们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3、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凭借媒体的直观形象,创设情境,进行角色间的换位、移情体验,让学生在演、说、评、议中体味蜗牛的形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在学习小组内自学生字,你认识哪几个生字,说说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体会,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第二篇: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6 引导发现自主品读体味形象——《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蜗牛的奖杯》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和“在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与第二幅伏在地上爬行的两只蜗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的教学我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使学生在趣味中发现、研读、品味,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文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激趣导入引导发现
1、猜谜导入: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师相机板书:蜗牛)
2、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蜗牛?(板贴:蜗牛爬行图)
3、师设悬念:蜗牛原来可不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样儿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文的第一自然段)
4、学生交流(板贴:蜗牛飞行图)、指导朗读一自然段。(突出“有力”“自由”)
6、读到这儿,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想法呀?
△蜗牛的翅膀怎么变成了一个硬壳?
△蜗牛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翅膀怎么没了,硬壳哪里来的?
7、蜗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同学们都想知道,读了《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你们就会明白的。(相机板书:的奖杯)
8、读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最重要的程资源。对于教材,应敢于进行大胆的处理,以一自然段的内容引发学生形成新旧认知矛盾的冲突,引领学生去发现,激发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听文录音。
2、自读文(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读(分小节读),相互评价。
4、小组展示读,相机评点。如:生字新词的轻声、前后鼻音的读法。、默读,想想刚才的问题,能不能读懂?
6、交流(蜗牛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夺得了冠军奖杯,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生怕被别人夺了去,晚上睡都睡在奖杯里,天长日久,蜗牛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设计意图]:在“我要读”这一动机的导引下,学生的初读是高效率的。同时,唯有在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深入的对话。
三、精读文读中见悟
过渡:蜗牛的硬壳原来是奖杯变的呀!让我们一齐好好读读故事的二、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一)品读故事
1、学习二自然段
①指读二自然段、齐读
②假如你就是这只蜗牛,手棒着冠军奖杯你会怎么想?(多媒体显示比赛场面。)
△相机感悟“遥遥领先”“甩”“所有”“……”这些词、标点的内涵。
△师渲染:蜗牛凭着自己有力的翅膀,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飞行本领,捧到了冠军奖杯。此刻,它有激动、有兴奋、有得意、有自豪。
△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三自然段
蜗牛是怎样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奖杯的呢?
①自由朗读三自然段。
②交流,多媒体相机显示:
从此,蜗牛得意洋洋。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别人偷了去。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多个学生交流
a相机品悟“惟恐”“生怕”这一组近义词
b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四自然段
天长日久,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同学们想想,文最后小节该怎么读?
①试读→指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②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文的整体感悟出发,认知需求出发,推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对话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语感。
(二)创设情境体味形象
1、多媒体显示画面: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散步,一群蜻蜓、蜜蜂、蝴蝶……飞来了,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这时老蜗牛叹了口气,对小蜗牛说:“唉,……”(配音)
①老蜗牛接着会说些什么呢?小蜗牛呢?
②同桌分别扮演老蜗牛、小蜗牛,说一说
③交流,评议
2、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小朋友们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3、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凭借媒体的直观形象,创设情境,进行角色间的换位、移情体验,让学生在演、说、评、议中体味蜗牛的形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在学习小组内自学生字,你认识哪几个生字,说说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体会,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第三篇: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蜗牛的奖杯》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和“在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与第二幅伏在地上爬行的两只蜗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的教学我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使学生在趣味中发现、研读、品味,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激趣导入引导发现
1、猜谜导入: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师相机板书:蜗牛)
2、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蜗牛?(板贴:蜗牛爬行图)
3、师设悬念:蜗牛原来可不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样儿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学生交流(板贴:蜗牛飞行图)
5、指导朗读一自然段。(突出“有力”“自由”)
6、读到这儿,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想法呀?
△蜗牛的翅膀怎么变成了一个硬壳?
△蜗牛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翅膀怎么没了,硬壳哪里来的?
7、蜗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同学们都想知道,读了《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你们就会明白的。(相机板书:的奖杯)
8、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自读课文(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读(分小节读),相互评价。
4、小组展示读,相机评点。如:生字新词的轻声、前后鼻音的读法。
5、默读,想想刚才的问题,能不能读懂?
6、交流(蜗牛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夺得了冠军奖杯,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生怕被别人夺了去,晚上睡都睡在奖杯里,天长日久,蜗牛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设计意图]:在“我要读”这一动机的导引下,学生的初读是高效率的。同时,唯有在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深入的对话。
三、精读课文读中见悟
过渡:蜗牛的硬壳原来是奖杯变的呀!让我们一齐好好读读故事的二、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一)品读故事
1、学习二自然段
①指读二自然段、齐读
②假如你就是这只蜗牛,手棒着冠军奖杯你会怎么想?(多媒体显示比赛场面。)
△相机感悟“遥遥领先”“甩”“所有”“„„”这些词、标点的内涵。
△师渲染:蜗牛凭着自己有力的翅膀,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飞行本领,捧到了冠军奖杯。此刻,它有激动、有兴奋、有得意、有自豪。
△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三自然段
蜗牛是怎样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奖杯的呢?
①自由朗读三自然段。
②交流,多媒体相机显示:
从此,蜗牛得意洋洋。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别人偷了去。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多个学生交流
a相机品悟“惟恐”“生怕”这一组近义词
b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四自然段
天长日久,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同学们想想,课文最后小节该怎么读?
①试读→指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②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出发,认知需求出发,推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对话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语感。
(二)创设情境体味形象
1、多媒体显示画面: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散步,一群蜻蜓、蜜蜂、蝴蝶„„飞来了,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这时老蜗牛叹了口气,对小蜗牛说:“唉,„„”(配音)
①老蜗牛接着会说些什么呢?小蜗牛呢?
②同桌分别扮演老蜗牛、小蜗牛,说一说
③交流,评议
2、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小朋友们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3、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凭借媒体的直观形象,创设情境,进行角色间的换位、移情体验,让学生在演、说、评、议中体味蜗牛的形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在学习小组内自学生字,你认识哪几个生字,说说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体会,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第四篇:品读感悟,体味语言魅力
品读感悟,体味语言魅力
龙岩市西安小学杨源昌电话:***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 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 实施都应该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回归本色,充满浓浓书香。
一、捕捉文眼,品味魅力语言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
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深入感悟,从人物描写中品味语言神韵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感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
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再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寥寥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变换语气探读,品味不同效果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语文文本的多义性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客观条件,可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来形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处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观望同一个句子同一情景,都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而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正是多元解读所能实现的主体条件。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们采取多元解读策略,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立体感悟。《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如“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问学生,你们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学生会说是惊讶、赞叹等。如果我们刚好坐在这艘小艇上,我们会怎样?学生回答说我们会惊呼起来,会心惊肉跳,叫船夫慢一点。那么如果我们就是船夫,我们又会怎样?学生说我们会
很轻松,很潇洒,谈笑风生,面对乘客的紧张很开心。这样,就从乘客、读者、船夫三个角度进行了多元解读,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这样所得的感悟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第五篇: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具有优美深远的意境。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让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包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了情感的事物。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要想很好体味一首诗歌的意境,欣赏者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二是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三是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登岳阳楼》是杜甫诗中五律的名篇。我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杜甫《登岳阳楼》诗中那种悲壮开阔,博大深远的意境,是跟诗人杜甫开阔的胸襟和思想分不开的。因此,把握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状况以及他当时生活的历史背景,从具体意象入手,是读懂本诗,把握本诗意境的关键。
鉴于上述原因,在赏析诗文之前,我布置学生课前仔细预习和收集了关于杜甫的一些资料及其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历史背景。通过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了杜甫的以下信息:杜甫早年四处游历,仕途坎坷,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对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也了解到,杜甫此次并非专为游玩而登上岳阳楼,而是由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湖南岳阳的,是流浪经过。登上岳阳楼的诗人当时已经不是年轻的小伙子,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登上岳阳楼看到烟波浩淼、壮阔无限的洞庭湖,诗人想到自己晚年的漂泊无定,国家的多灾多难,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感慨良多,老泪纵横。
为了证明杜甫诗中洞庭湖的浩渺无际,我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忆古诗中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诗中颔联“乾坤日月浮”描述的那种广阔湖面场景,与曹操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异曲同工之势。许多学生也许未曾亲临过洞庭湖,未能亲眼看到洞庭湖的广阔,但诗句中“乾坤日月浮”句可使学生想象到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的样子,感受到湖水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宏伟。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漂泊流浪的凄凉身世,“日月浮”似乎又隐含诗人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为下文张本。
诗歌颈联中“老病有孤舟”出现了“舟”这一意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我首先举出诗人在《旅夜书怀》中的诗句:“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其次,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让他们想象自己如果贫病交加,再加上年事已高,乘一叶扁舟在浩渺无边的湖中引导学生总结“舟”这个意象在诗中蕴含的深意,经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舟”在诗中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尾联中“凭轩涕泗流”句出现了“凭轩”和“涕泗”两个意象。“凭轩”即靠着栏杆,“涕泗”即鼻涕眼泪。学生经过思考,找出了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满江红》一词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总结出登楼凭轩在古诗词中有思念故国、故乡、亲人之意。关于“泪”这一意象,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举出历史上很多男人流泪的诗句,我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杜甫此时此刻所流之泪,既不是柳永在《雨霖玲》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男女离别之泪,也非苏轼在《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中的思念妻子之泪,也不仅仅是陆游在《诉衷情》中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雄心无人解,平生不得志之泪,而是有感于个人凄苦身世和伤时忧世的爱国之泪。这样恰好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时空,任意翱翔。这也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年近花甲的堂堂七尺男儿,为什么要流泪的困惑,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见,杜甫在当时看到眼前壮阔的洞庭湖水,不禁悲从中来,诗句中的复杂情感也由此可见一斑。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诗中的几组意象所包含的深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固然诗中有对自己身世凄凉的伤悲,但更多的是对国家灾难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担忧。这样,就为我们把握全诗的意境奠定了基础。杜甫的这首诗,以其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为人称道。而诗中这种阔大宏丽的意境正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生活思想分不开。清初黄生对这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也由广阔转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很好地衬托起来,斤两相称。如果课前学生没有认真地预习、收集关于杜甫生平的资料,光凭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诗中意境由宽到窄又到宽的变化。而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恰好做到了这点,当学生自主了解了杜甫生平时,他们会被诗中沉雄悲壮,博大深远地意境所吸引,产生共鸣,并为之惊叹诗人的创造文才,也会被诗中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年老体衰,处境凄凉的杜甫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尚能不忘忧国忧民,而我们年轻的一代又怎能碌碌无为,胸无大志呢?
本次课的教学通过对“舟”“凭轩”“泪”几组意象做了广泛的联想和思考,学生懂得了联想和想象在诗歌欣赏中的重要性。在了解诗人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诗中几组意象所蕴含的深意,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全诗开阔宏伟的意境,顺利地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怀远县常坟中学
陈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