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操作心得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实践操作心得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是审计署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计算机现场审计软件,必将对审计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笔者根据实际运用情况,以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所必经过程为主线,结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一些浅见和看法,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从而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开展了审计,共同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根据有关规定,运用AO系统开展计算机同我们经常进行的常规项目审计一样,整个审计项目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在登陆A0系统点击“准备管理”→“系统管理”→“人员管理”完成增添审计人员(最好指定专人统一编号录入,其他审计人员在弹出“人员管理”窗口中,点击“操作”选择“导入所有人员信息”,找到统一编号的人员信息文件,点击“保存”后即可);从国家审计署“金审工作服务网站”上下载并安装“AO容许项目编码的字母”的补丁程序;点击“辅助管理”→“模板管理”,打开“文档模板管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中选定 “审计文书模板”(依据自己模板应当存放的阶段确定),再点击“操作”→“添加”,视其文件或文件夹选择添加模板分类或文件,选定自制模板存放位置并确定引入自己常用模板以及安装相关数据转换模板等初始化工作之后,随即进入计算机审计。下面笔者就将这三个阶段所需要做的工作及其流程和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一、准备阶段
1、审前调查。运用AO系统开展审计,同常规审计一样,首要的必须进行审前调查。所不同的是运用AO系统开展计算机审计,除了必须按审计署六号令的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管理体制、人员编制、财政财务隶属或国有资产关系、职责或业务经营范围、财务会计机构设置、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其变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以及以往接受审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外,还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编码、使用采用计算机系统的部门包括财务会计机构及相关业务部门所使用软件名称、版本号、软件开发商名称以及相互间数据传输关系、会计电算化后台数据备份方式,即是数据库备份还是财务软件备份等方面的情况。如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程度,财务会计机构进行会计电算化以及与会计电算化有密切关系的其他部门,使用计算机方面的情况,即哪些部门使用了计算机,且与会计电算化有密切关系,财务会计机构或与会计电算化有密切关系的部门使用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商名称和名称及其版本号。这点尤其要注意。一是因为许多计算机使用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此不一定很清楚。而必须向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了解,审计人员为图省事而容易被忽略。二是与会计电算化有密切关系的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相关部门不在一个系统或者一个单位,如现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会计核算在一个机构,而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工资等费用支付又在另一个部门。如果考虑不周或者疏忽,只了解了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情况,那么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的情况就可能无从进行审计。因此在按常规审计的要求进行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同时,还必须了解会计电算化以及与会计电算化有密切关系的相关部门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方面的情况。
2、建立项目信息。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之后,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审计项目信息。因为只有建立了审计项目信息之后,才能使用AO系统相关模板制作相关审计业务文书。这是计算机审计的必经过程(初次审计尤其应当如此)。因此要按照AO系统的要求建立审计项目基本信息。打开AO系统,进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点击“准备管理”→“建立项目”→“手动建立项目”,进入“新建审计项目向导”,依次输入审计项目信息所需的内容,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执行单位及被审计单位编号、被审计单位名称以及审计内容、范围、立项依据、审计目标、重点等相关内容,最后点击“完成”,系统会建立起所需的项目信息,将此保存至“审计项目文档”文件夹内,项目信息就算建立起来。退出现场审计实施系统,重新进入,这是你就会发现已经有了项目信息。点击“准备管理”→“导出项目信息”,另存为新的文档(可以被审计单位名称为新的文件夹名,同时在这个新的文件夹内建立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审计疑点、已核实审计疑点、存在问题等子文件夹备用)。需要指出的是项目编号为32为数字,需按照审计署的规定进行编制,否则便无法依次建立项目信息。这是计算机审计的关键之一。所以这点很重要,少了一个步骤都是无法完成的。也只有建立了项目信息,才能开始着手实施计算机审计。
3、编制审前调查记录与审计项目实施方案。这点可能与常规审计有点不同,常规审计首先是要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制作审前调查,然后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而计算机审计却不一样,首先是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建立项目,然后才编制审前调查记录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因为这是只有建立了项目信息,打开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才能使用系统中的相关模板编制这些相关文档。使用系统中的模板编制好审前调查记录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后,将此存放于“审计项目文档”内,同时导出存入以被审计单位名称命名的文件夹内。并打印这些文档,按规定程序报送项目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批后准备照此实施。因为目前并没有全部安装AO软件,相关配套工作还不具备直接使用系统软件在局域网内实行网上审核,所以必须将此打印成书面文档供相关领导审批。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中与项目信息中相同的内容,如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内容及重点等可以将项目信息中相同的内容直接复制到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以减轻文字录入的工作量。
4、发出审计通知书。准备工作基本完毕之后,就要按规定发出审计通知书。首先点击“项目管理”→“资料管理”→“引入一份资料”,从文档模板中选定审计通知书,“确定”(从系统引入模板下同)。存放于“审计公文”文件夹内,然后“确定”,打开选定的模板格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然后保存,系统会将原模板修改为相应文档并保存在资料树下相应位置。此时尚需导出存入以被审计名称命名的文件夹内,并按规定程序报请有关领导审批,打印装订送被审计单位签收。需要指出的是常规的审计只需送达被审计单位审计通知书以及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八项纪律,被审计单位承诺书。而使用计算机审计除此之外,还必须向被审计单位送达数据需求说明。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向审计组提供审计所需的书面资料的同时,还必须提供相关电子数据和文档。而这个需求说明就是根据审前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具体提供哪些方面和要求的电子数据与文档。如果会计电算化与其有关的业务电子数据不在同一个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工资支付等,电子数据需求说明在送达被审计单位的同时,还必须送达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当然这个电子数据需求说明越具体、详细越便于所涉及部门和单位执行,以利于这些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准确地提供审计所需的电子数据和文档,以便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就进入审计实施阶段。
二、实施阶段
1、数据采集与转换。依照事前送达被审计单位及其核算机构的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在向审计组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要的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一切资料的同时,还按审计数据需要说明的要求向审计组提供了电子数据和文档。此时审计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采集与转换,以便按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审计。这也是计算机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数据转换成功,那么计算机审计工作即可开始。否则便如同常规审计没有打开账页一样,自然无法进入下一步。由此可见数据采集与转换之关键。所以审计组在接收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尤其是电子数据的同时,就要着手进行电子数据的采集与转换。当审计组主要是主审人员接收审计资料后,将被审计单位或其统一核算机构提供的电子数据与文档复制到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内的“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文件夹中。准备工作做好后,打开AO系统,点击“采集转换”。如果要转换财务数据,则选择“财务数据”,再根据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从中选定是财务软件备份数据或者数据库备份数据依次进行数据转换。如果是财务软件备份数据,选定采集数据后窗口就会自动弹出“电子账簿管理”,点击新建电子账簿(可自行命名。注意如果所审计不是仅一个会计年度,如经济责任审计或者有代下属单位核算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以审计年限或者下属单位名称来命名)确定后,进入选择数据转换模板,从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定(系统备有21种不同的数据转换模板可供选择)。注意同一名称的高版本软件可兼容低版本,反之则不行。数据源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原始电子数据。即如果模板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模板则选择相同名称数字较大的版本或者登陆“金审工作服务网站”看是否有相应模板,若有下载并安装后就可进行数据转换。或在“金审工作服务网站”发贴寻求帮助。进入下一步,注意所审计年限如不止一个会计年度,则要在会计年度中写明,否则便无法进行。如果是数据库备份数据,则点击“财务数据”→“数据库数据”→“采集数据”,进入数据导入向导,输入以被审计单位名称命名的目标数据库,进入“下一步”,选定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原始数据,进入“下一步”,选定将此文件存放到“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文件夹内,点击“确定”。进入“下一步”,选择“新建数据导入定义”,窗口会弹出相应对话筐,从中选择确定。进入下一步,弹出“数据源定义”,选择相应的数据源类型。如果实在不清楚,直接选择“自动识别文件”也可以。完毕后自动进入数据转换,点击下一步,数据转换导入成功。选定“生成财务数据中间表”,这时就会弹出“电子账簿管理”,新建自己命名的电子账簿完成数据转换。完毕后点击“财务账表重建”,数据转换即告成功。这时需要检查“科目余额表”借贷方发生数是否一致,并由此来判定相关单位提供的数据是否完整,采集转换是否正确,如果双方相等则说明完全,可以进行审计了。同时导出电子账簿存入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文件夹内。业务数据转换以此类推。数据采集转换成功就进入了计算机审计的下一步。
2、分发数据包。完成相关数据采集与转换后,审计所需的电子数据也基本齐备,接下来的就是正式的审计实务阶段。但在上面所说的大多是审计组组长或主审人员的工作。一个审计组还必须有其他审计人员,因此还需要将上述资料分发给审计组其他同志,以便审计组组成人员共同按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各自分工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首先将原备份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项目信息包、人员信息包以及经过数据转换后的电子账簿等审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分发给审计组全体人员。非审计组组长或主审人员接到这些电子数据和文档后,首先打开AO系统,点击“准备管理”→“导入项目信息”,点击“审计分析”→“账表分析”→“电子账簿管理”,分别将项目信息以及经过转换后的电子账簿一一导入AO系统,按照各自分工及要求实施审计。
3、实施审计。进入AO系统,首先点击“准备管理”→“审计事项管理”→“审计事项编制”,在弹出的“审计事项维护”中,将鼠标指针指向项目名称,按鼠标右键“新建”,在弹出的事项名称中输入要建立的审计事项名称。按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分工,建立审计事项(最好以会计科目建立审计日记所需的审计事项,问题建立审计工作底稿所需审计事项以便于归类汇总,撰写审计报告)。然后打开电子账簿,如果所审计年限不止一个会计年度,如经济责任审计等或涉及若干代为核算较小规模的下属单位,这时就需在弹出的“电子账簿管理”中选择相应的电子账簿名称,然后确定打开所需要的电子账簿,进入实质审查。点击“科目明细账审查”弹出“科目余额表”,按照各自分工选择审计项目,双击打开所需要的明细账,进而打开记账凭证,从中发现审计疑点。根据审计经验来判断,如果值得怀疑,点击“生成疑点”,写明理由。同时点击“导出资料树”和“导出Excel”,并以问题来命名存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文件中的“审计疑点”中。接着点击“审计分析”中的“疑点管理”,选定疑点并打开,通过查阅相关电子数据以及纸制财务会计资料,审计调查核实来逐一落实审计疑点。如经过审计核实,排除了问题,则在审计疑点前点击一下,同时选定疑点按右键写明落实情况,同时“导出资料树”和“导出Excel”,存放到“已落实疑点”文件夹内。若通过审计,认定是问题在填表说明中写明事由,导出将此存入“被查出的问题”文件夹内,同时点击“审计底稿”,打开审计证据新建审计证据,依次确定证据类型等(注意应从下拉菜单中选定,无法直接输入)。并确定存入完毕点击下方的“应用”,这时弹出“证据附件”,在下方空白处按右键,点击增加从“被查出的问题”选定,这样就形成了审计证据,并以问题为名存入“审计证据”文件内。然后点击审计底稿新建底稿,弹出审计底稿,点击上方的编制页,输入或选定相关内容,再点击“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在下面按右键选定增加,找到相关的审计证据引入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审计日记和审计证据与此相同),并以定性的问题命名存入“审计底稿”文件夹内。需要注意的是结论或摘要的拟写,需要写明审计名称、时间,违规事项和金额等来龙去脉,违反的法律、法规可按右键直接从中选择调用。如没有则需要输入,越具体明了越好,否则后一步工作编制审计报告提纲就很麻烦。同时点击“准备管理”→“资料管理”,从中引入“审计证据汇总记录模板”,编辑审计证据汇总记录,在弹出要保存的文件夹选项中,将鼠标移至审计项目名称按右键新建“审计证据汇总记录”文件夹,点击保存至新建的文件夹内,便于符合现行文书档案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审计日记的撰写,从接收资料和电子数据,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开始,就需要逐日分项记录审计情况,并将此保存至“审计日记”文件夹内。首先要建立审计事项,因为审计日记不仅要按时间,而且要分事项制作,所以必须建立审计事项。其次不仅是审计日记需要审计事项,而且审计底稿同样需要审计事项,所不同的是审计日记中的审计事项应当按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项目,如会计科目。这样便于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便利。
4、审计抽样与数据分析。说到底,这本身也是一个审计分析的问题。将此单列,一是显示其重要性。二是审计抽样与数据分析可能是AO系统除数据采集与转换之外的另一个核心与关键,有了这两个审计分析方法就变得容易得多了,大有去繁化简,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与质量之神奇作用。下面我就来一一说道这两个问题。一是审计抽样,过去审计抽样很麻烦,工作量很大,虽为现代审计不可缺少的审计方法之一,但实际工作却很少使用,现在把它融入到系统中就简单得多了。首先点击“审计抽样”,进入抽样管理新建抽样,根据需要选择需要进行审计抽样的项目和抽样向导一步一步完成审计抽样分析,并将抽样分析评价存入“审计抽样数据”文件夹内,作为进一步审计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方法简单多了,但样本数必须大于100,否则无法进行抽样分析。二是数据分析,利用排序表、分组表、图标、自由表以及数值分析与我们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基本一致,就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说一下SQL查询器,SQL查询的关键主要在于掌握其语法特点、结构,正确编写查询语句。所以首要的是掌握SQL语法特点和书写方式。SQL书写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流水账”式,这种方式比较繁琐,而且出错了查找很麻烦,初学者较少使用。二是“结构化”式,具体作法是分行书写,每行代表一个意思,错了容易修改。
5、整理审计证据并取证。由于目前尚不具备在计算机网络中完成审计取证,所以必须将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证据整理成便于人们阅读和核对的书面审计证据。于是在按事前审计调查或据实调整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及分工完成审计后,接下来就应当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首先将鼠标放在系统左方的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文件夹上,并打开这些文件,将其全部内容逐一导出到以被审计单位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的相关文件夹内(为以示区别,可以在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的文件夹内建立起以审计人员的名字的文件夹)。然后预览并打印所有资料,将审计证据提交给被审计单位,让其核实签字,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复核,最终形成书面审计文档。
三、报告阶段
1、归并审计底稿。审计组全体审计人员按照各自分工实施审计,并规定取得审计证据,打印相关审计文档后,就要将这些审计文档全部集中到审计组组长或主审人员手中,以便形成审计报告。于是除主审外其他审计人员需要将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日记、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复制到U盘,提供给审计组组长或主审或者通过局域网获得这些审计文档,然后将这些审计文档导入到相应的文件夹内。点击“审计底稿”→“生成底稿汇总表”,选择所需要的汇总标识进行汇总,并将其保存至“审计项目文档”内。
2、编辑审计报告。在“审计底稿”菜单中,点击“审计报告”→“编辑报告提纲”,弹出审计报告提纲窗口。点击“操作”,在弹出的窗体中选定“选择报告提纲模板”,这时窗口就弹出报告提纲模板,左方是报告提纲模板的类型,右方就是该提纲的结构。点击“确定”,这时窗口就一分为四:上面显示区为鼠标指向显示的具体内容;下左为报告所需的审计日记、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3个文件夹及其相关内容;下中为报告的提纲结构,如果提纲模板中没有审计人员需要的提纲模板格式,可以将鼠标移到所需要修改的文件夹上,点击“新建”或“重命名”进行修改;下右为编辑后的报告提纲。按照报告提纲,逐一按照选定的内容将下左的审计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审计日记相关内容引入下中的各个文件夹内,完毕双击下中的各个文件夹,查看引入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则选定该条按右键在弹出大对话筐中选择“删除”,该内容就又回到下左相应的文件夹内,然后再引入到相应的项目内。完成后点击“操作”——“生成审计报告提纲”,这时下左的全部就到了下右区域内,但还需要对问题金额进行合计,选定问题类别按右键点击“问题金额合并”,分项问题金额就也显示在问题之后。
3、生成报告初稿。完成上述工作之后,点击“操作”——“生成审计报告初稿”,AO系统会自动完成。将其保存到“审计项目文档”文件夹内(为显示审计报告修订过程及区别不同的审计报告,可以在此内建立“审计报告”文件夹,并将其保存在该文件夹内)。再点击“审计项目文档”下的“审计报告初稿”,按右键导出至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相关文件夹(与上述同)。预览打印交由审计组全体成员讨论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并使用AO系统模板将会议记录保存至“审计项目文档”和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内。
4、完成审计扫尾工作。根据审计署六号令的要求,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要以审计机关的名义进行。所以在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后,除按审计文书处理程序和规定进行外,还必须在AO系统中得到反映。调用相应模板制作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业务会议记录,修改后保存至“审计公文”和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内,打印送被审计单位征求书面意见。被审计单位书面意见回来以后,审计组需要讨论是否采纳这些意见,根据讨论情况使用AO系统模板形成“采纳被审计单位意见说明”和“审计业务会议记录”,同样要保存至“审计项目文档”和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内。提交由审计机关负责人主持召开的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报告,使用AO系统模板制作“审计业务会议记录”。根据审定结果代拟审计报告等相关文书,连同审计资料交由审计机关法制机构复核。依据复核情况对代拟稿再次进行修改形成审计报告等相关文书的送审稿,送审计机关负责人审批。然后使用AO系统模板制作审计报告等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其保存至“审计公文”和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内。点击“审计台账”——“底稿数据确认”,AO系统弹出底稿数据确认窗体,依据《审计底稿汇总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对数据进行确认,将数据分别填入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和审计处理情况内,预览并确定,然后点击“审计台账”——“生成审计台账”,选择台账类型,打开相应台账,填入提交审计报告时间审计单位个数、审计通知书时间及文号,完成“审计台账”,点击左上角的“文件”——“保存”,将此保存至“审计台账”文件夹内,并导出至以被审计单位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内,打印送交有关人员。最后点击“准备管理”——“交互管理”,选择“生成项目档案数据包”,打包并导出以项目名称命名的数据包,由此形成了审计电子档案。至此审计工作全部结束。
第二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介绍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介绍
1.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作用
随着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一些矛盾日益突出: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审计力量和时间却相对不足;审查数据量日益庞大,资源利用率、工作效率却相对低下;被审单位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审计技术方法却相对滞后等。这些矛盾,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实施和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审计实施系统》是金审工程应用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审计业务实施方式的要求,《审计实施系统》又分为《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两个子系统。金审工程一期建设中,完成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建设,研究和试点了《联网审计实施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又分为单机版(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5版)和服务器版(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5加强版)。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5版》是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现场审计软件,包括审计项目管理、数据采集转换、审计抽样、审计分析、审计底稿、辅助工具、系统管理等七个方面的功能,还设计了实现审计现场与审计机关信息交互功能。该系统根据审计功能的通用性、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一体化的要求,采用了集各类数据采集和审计分析于一体的通用审计功能、集广大审计人员各类审计业务经验于一体的审计经验数据库和自动审计功能、集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管理于一体的质量控制功能。它采用Access数据库(最大数据处理2GB),方便处理中小数据规模的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截至2005年底,该系统已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部署应用5万多套,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5加强版》是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5版》基础上改造、升级而完成的。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05加强版》的客户端,保留、完善了单机版原有的主要功能;服务器端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存储、处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并通过客户端分析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在服务器端通过安装SQL Server数据库,以全面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从2006年2月起该系统正在审计项目中试用。
《联网审计实施系统》是按照金审工程提出的“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要求规划的,是对关系国计民生且需要经常性审计的重点行业和单位开展网络环境下审计的系统。金审工程一期建设中重点进行试点和研究。为了研究解决联网审计中诸多的关键技术,审计署开展了国家863计划《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课题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联网审计技术》课题研究;审计系统内部开展了《海关联网审计》、《中央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社保联网审计》等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实验成果。金融联网审计的多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海关联网审计试点应用引起了海关系统的高度关注;《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滚动支持。金审工程一期联网审计试点和研究为金审工程二期重点实施联网审计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持。
AO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共享
主要表现在数据资源共享和审计成果共享
数据资源共享:审计组长在AO中建立项目,编制了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前调查资料,在审计实施方案中,确定对计算机系统审计的步骤方法,确定重要审计事项和关键环节的计算机审计步骤和方法,明确电子数据采集转换的方案以及数据安全措施等,并明确了审计组成员的分工。然后根据方案,在AO中编制审计事项,设置了人员分工,导出项目信息文件给其他审计人员建立项目。使用AO数据采集功能导入,生成中间表,转换成电子账簿,导
出电子账薄分发给其他审计人员。
审计成果共享:一是审计人员在利用AO审计过程中的审计方法可以通过SQL语句或审计方法固化下来,并导出给其他审计人员使用。二是审计证据、疑点等打包导出给其他审计人员使用。三是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文档和数据打包导出,便于查阅和相互学习。
质量控制
利用AO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表现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1.审前调查阶段。审计过程中,常常因审前调查的时间受到限制等原因,对财务数据调查不充分而难以确定审计工作重点,运用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将能使该问题得到改善。审前调查,审计组对其机构设置、人员状况、主要职责、预算编制程序及有关法规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后,一般无法对会计报表、账簿以及重要凭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可以采回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利用 AO 系统转换成电子帐套,通过账表分析、数据分析、审计抽样等功能进行筛选分析,抽查可疑电子凭证,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了解该单位资金来源和资金走向,对审计疑点进行分类管理,并具以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及所需延伸审计的对象,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提供充分可靠的资料。
2.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组根据审前调查的结果,统一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定重要审计事项和关键环节,明确数据采集转换的方案及数据安全措施等,明确审计组成员分工。在AO中编制审计事项,设置了人员分工,使用AO数据采集功能导入,生成中间表,转换成电子账簿。这样保证了审计项目基础信息的完整和统一,为后续的审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审计抽样。对于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审计来说,审计统计抽样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量化和控制审计风险、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审计技术方法。特别是在内控制度较为健全、审计对象呈现海量数据、经验判断往往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采用该技术方法开展,审计效果尤为显著,AO系统为我们采取审计统计抽样进行审计提供了可能。利用审计抽样与经验判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审计可以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账表分析和数据分析功能。AO提供了强大的账表分析和数据分析功能,电子账簿分类和业务数据查找、筛选、抽样、整理等工作都能方便实现。审计人员可以结合传统审计经验,利用AO中科目明细账审查和会计科目审查及SQL编辑查询器的功能,直接审阅电子账簿和记账凭证,并通过设置查询条件,查询和筛选出所需要的数据,再针对抽查内容发现疑点,查阅纸质原始凭证,或询问有关人员,逐项落实。这样一来,不但有效减少了收集基础性资料数据的时间,使审计人员从大量的手工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大大提高了审计判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手工审计条件下无法做到的详细审查成为可能,给查错纠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审计人员还通过导出资料,整理后生成底稿或证据,同时每日编写审计日记,及时将资料打包给领导,领导可以随时掌握审计过程,确保审计方向和质量。同时也使得项目组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审计综合分析和开展项目交流,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报告复核阶段。
审计实施过程中,因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测重点不同等原因,可能会造成审计问题的遗漏。如果能将被审计单位财务帐套和审计工作底稿一同报送复核机构审核,复核人员在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的同时,能够利用从被审单位采集的财务账套从不同侧面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核分析,针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遗漏,可以在最后的复核阶段予以发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证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AO功能简介
综合AO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我认为AO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
1.完整的账表自动转换功能
AO软件具有对用友、安易等多种较常用会计软件备份数据的采集和转换功能,审计人员可以一次性把被审计单位的备份数据,转换成审计人员可以识别、审计软件可以处理的账表数据;审计人员还可对其他非常用的财务软件通过采集数据库数据的形式或自定义模板形式将采集的财务数据转换成所需的帐表数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采集与转换。
2.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
一是利用账表分析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二是利用SQL查询器、图表分析等通用分析器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三是利用AO软件提供的审计专家经验和审计方法进行分析,可自动选择用一条方法或多条方法进行审计,也可以由审计人员自己编制方法进行审计;四是审计抽样。
3.极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功能
一是审计事项等基础信息以及审计日记、底稿和证据的编制和审计台账和报告的生成,二是采用标识关联技术,可以把电子审计证据方便地附在相关的日记和底稿之后。三是对日记、底稿和证据的修改、复核进行了权限规定,如:只有审计组组长、主审等具有复核权限的人,才具有审计底稿的复核权。实现了审计组内部、审计现场与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交互。这不仅强化了对审计项目的管理,而且丰富了审计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管理水平,实现AO系统与OA系统的信息交互,该办还要求每个审计项目都必须利用AO系统提供的审计底稿、审计日志、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等各种标准审计文书模板进行审计文书的管理。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利用AO系统提供的功能完整记录审计的每一过程,定期上传到OA系统,便于办领导及审计组其他人员随时通过OA系统查看审计项目进展情况。年底,该办还以审计项目为单位,将各个项目信息收集、汇总、整理后打包上传,丰富了OA系统的信息资源。
二、系统管理
三、项目管理
第三篇:数据库审计系统
数据库审计系统
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在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等外部审计工作中的逐步应用。审计组织,审计手段和审计管理等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特别是“政府金审工程”实施以来,已硕果累累:在审计组织方式上,从审计现场的单机审计,发展到审计现场的局域网审计,以及目前正在试点实施的远程联网审计;由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实施分散审计发展到对电子数据实施集中审计。在审计手段上,从利用计算机检索,关联,计算等功能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发展到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审计人员的经验,技巧,方法智能化,进而利用分析性测试等先进审计方法系统分析电子数据。在审计的客体上,从单纯审计电子数据,发展到既审计电子数据,又对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或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相关的数据信息等的合规性,经济性实施审计监督。在计算机运用的范围上,实现了从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到运用计算机管理审计项目的跨越。
数据库审计子系统的网络审计功能通过对数据包中数据操作语法的分析,可以知道对数据库中的某个表、某个字段进行了什么操作,并可对违规的操作产生报警事件。
数据库审计系统功能
数据库审计系统采用网络传感器组件,对特定的连接数据包(数据库远程连接)进行分析,从数据库访问操作入手,对抓到的数据包进行语法分析,从而审计对数据库中的哪些数据进行操作,可以对特定的数据操作制定规则,产生报警事件。
由于数据库系统的种类比较多,所以数据库审计从网络方面入手,监控数据库的操作。可以审计所有的远程数据库操作,通过旁路技术实现审计。如下图所示:
问题与挑战
在E系统和S系统中,业务数据存储的审计是。所以,我们在分析了审计管理项目的要求之后,建议。
1,数据的分级管理审计管理,主要由数据文档构成,其间的计算部分非常少。把数据根据不同的类别,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时间分别管理好,就是本系统的主要目的。
2,数据的输入,查询,修改
我们知道,一个系统的使用方便与否,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质量及使用价值。因此,在考虑系统的使用方便性方面,本系统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第二,所有标准的名称,代码都预先输入,设置等,这即可以减少输入的困难,也避免了出错。
第三,外部文件输入时,采用选择与直接拖入两种方式,选择方式,主要针对单个文件进行处理,而直接拖入方式,则可以对一组文件进行处理,一次可以处理多达数十个文件。而且,这两种方式,都不需要用户输入文件名,而是直接从外部文件的系统名称直接获取。这样,不仅快速,也更准确,安全。
第四,CS与BS的工作方式。利用传统的CS计算机程序语言,在CS模式下,完成本系统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对于内部人员来说,这种方式具有安全与快速的特性,同时也便于各种基本数据的输入与修改,对数据的追加,修改置于防火墙的保护之内。但CS方式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不可忽视的:就是,它需要对相关的计算机安装必要的程序及控件。为了便于查询,特别是相关领导,他们只需要看数据,报表,或仅仅对数据作极为少量的修改,如确认等,我们对这样的用户,提供了BS格式的访问方式,也即标准的互联网访问方式。这样,即可以不安装相关控件,也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显得十分的方便与快捷。
建议
建议购买一套适合专利局两大系统业务的数据库审计系统
第四篇:审计系统思考
[摘要]本文就如何将系统的理论引入审计质量控制这一课题,试图从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作业过程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以及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审计质量 系统 控制
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并提倡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的开展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探索更加具体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讲求审计工作质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依法审计能力的一个必然结果。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人员素质和技术、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审计准则的规范体系及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环节,因此,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也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才能是有效的。本文从系统的原则出发,对审计质量控制作一些探讨。
一、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审计质量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因此,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Montgomery‘s Auditing 12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Inc.1998),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直到1981年,美国DeAngelo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公司舞弊的联合概率,即审计质量被区分为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联合概率(Watts and Zimmerman,1981)。近几年,我国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可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无论那一种定义,我们都不难看出审计质量不同于其他产品的质量,它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由诸如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实施程度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审计质量的基本含义中,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系统性是审计质量的一个内在特征,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与研究审计质量的控制问题。尤其要首先来认识与研究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审计活动系统性的相关联系。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L.Von.Bertalanffy)。Bertalanffy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有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等,这些保障审计质量的要素都自始至终地、联系地存在于审计这一过程之中,并且只有全面保障各个要素,才能保证审计质量,如果某一要素出现了问题,所导致的可能是审计项目的失败。
二、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是系统控制
审计组织为使其所承担的工作能够按照审计的基本原则进行,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实施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按照规定的审计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活动。系统性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显著特征,由于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横向看,系统性表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纵向看,系统性表现在审计质量
贯穿审计作业过程的始终。鉴于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性这一显著特征,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控制体系,该体系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理论、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审计管理的要求,它的建立必将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它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采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事中控制,即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在事中控制的同时也结合采用一些事后检查和事前计划等方法。由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性,也需要考虑控制主体的作用,因此也结合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等。
(一)对人员素质的控制
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而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因此审计组织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规定,并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随时予以监督。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组织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关系,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本组织独立性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工作。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全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应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保证聘用的人员都能胜任工作;还应建立科学的、严格的、与淘汰相结合的晋升制度,通过有效的竞争上岗、项目招投标、整合内部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即对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指挥,集中调配)等方式,优胜劣汰,以保证各阶层的审计人员都能安其位、胜其任、展其能、出其绩。
在对审计人员各种素质进行控制的同时,审计组织应设立咨询部门,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的信息和有关资料,比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评论,有关新颁布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
(二)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
1.搞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当前,有些审计人员对于年年审或经常审的项目不愿做审前调查或做了调查也只是蜻蜓点水,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待,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容易造成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前认真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2.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次,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研究,基本摸清被审计行业、单位财政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项审计都能在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审计中,由于工作日比较长,不可避免的存在各式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审计现场质量的控制需要建立在规范操作之上。首先,应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审计人员应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它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是规范工作、提高质量的直接手段,对审计人员自身而言,若能在审计期间坚持记录审计日记,也能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逐渐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由于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因此,审计日记既可以体现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即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随时根据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这样一来,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就能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4.优化审计报告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
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对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拿得准又能说明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
这里,将审前调查、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和报告编制于一个部分阐述,因为这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贯穿在审计这一过程当中,对它们的控制又构成了审计作业过程控制的小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审计人员应把握原则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三个原则。
原则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同时把好“三关”,即“深究细查”关、“如实报告”关和“妥善处理”关。“深究细查”就是通过查“死帐”和调查“活情况”,透彻地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现状,特别不能遗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如实报告”既是对审计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更是审计机关能否做出正确结论,提出合理意见、建议的关键,重点是抓住一个“实”字,要把“深究细查”发现的问题如实反映,同时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是在对问题的定性处理上,正确处理现行法规和“三个有利于”的关系,坚持原则,确保客观公正。
灵活性是对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中处理突发问题的考验,审计实施是在一个由审计组织、被审计单位和外部环境等多种部门交织在一起的系统中进行,所遇到的问题也将远远超出审计人员事前的预想和准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灵活应对一切突发事项,如在审计中发现在实施方案之外但却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同时调整人员安排,迅速对新的审计事项做好一套完善的审计准备;同样,曾经复杂的审计事项,随着审计方法的进步,如今已逐渐变得简单化,对这样的审计事项应尽快准确定性,分配审计人员到更为复杂的审计事项中。这样,审计中把握灵活性原则,将有助于审计成果的扩大和审计资源的节约,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创新性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并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与时俱进的审计思路。在经济、政治迅速发展的今天,处在这一系统中的审计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思路已经渐渐不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创新审计思路,提高审计技术,如大胆尝试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同时重视交流的作用,在审计中经常交流审计思路与审计方法,这样,借鉴与创造的结合,更有利于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三)对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
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建立审计档案工作,并做好被审计单位资料库的建立工作,为日后的审计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审计后续阶段,建议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评价包括对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项目的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及审计小组的整体情况等;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情况。通过审计质量评价可以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责任追究制度,并不是简单的惩罚措施,而是要通过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把审计质量控制落到实处。
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也很多,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的各项工作和整个过程,审计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均需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使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项目始终,从审前准备到审计后续工作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审计质量。只有重视审计质量,才能规范审计人员在各阶段的行为,保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成为审计精品,同时为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五篇:审计系统工作总结
审计系统工作总结
审计系统工作总结2007-12-07 15:42:4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审计系统工作总结审计系统工作总结(2)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审计系统工作总结县审计局于1984年12月18日成立,已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20年来,广大审计工作者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定地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依法开展审计工作1984~1994年,对80户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定期审计,查出违纪金额万元。1985~1992年,先后对11个企业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查出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资金万元。1986年,清理整顿“小钱柜”,查出挤占
预算内收入乱支乱用万元。1988年,对扶贫支农专项资金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审计金额177万元。1988~1993年,先后对承包经营的75户企业进行了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审计,审计金额万元。1989年,分别对121户企业、行政事业和16户个体工商户进行检查,查出违纪资金万元。1990年,对上街镇财政所1989年1月至1990年10月的财务收支进行了送达审计,查出违规资金万元;对双涧、脉地、太平、顺濞、平坡5乡1989财政预决算和乡镇企业进行了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万元;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19个单位进行了审计调查。1991年,对农村土地罚款、土地管理和耕地占用税进行了全面审计,查出违规资金万元;对1987~1992年新建、更改、改造、扩建等单位58个、基建项目64项进行了全面审计调查。1992年,对全县1980~1991年省州下拨450万元扶贫资金进行审计调查;对县人行、工行、建行等单位1991年财务收支进行
了审计,查出挤占、截留利润万元,对县农行、保险公司等单位1991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查出违纪金额万元。1995年完成审计项目16项,共查处违纪违规金额45万元,违纪单位和违纪金额都比往年有所减少。对县农行1984~1995年上半年的农贷资金情况开展调查;对县工行1985~1995年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查出违纪金额万元。1996年,共完成审计项目27项。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02万元,处予罚款万元,追回侵占挪用资金23万元。审计调查4项,基建自筹资金来源事前审计9项。一是有重点地选择有代表性的17户预算执行单位进行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60万元。二是开展农业专项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尤其对本年我县投入的172万元小农水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作了全面审计。三是对预算外资金、国有企业潜亏和县民政救灾扶贫周转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调查,完成省州下达的4项调查任务,被调查单位23个,走访农户6户。1997年,共完成审计项目15项。查处违纪资金10万元,追回被侵占挪用资金6万元,调账处理4万元,促进以工代赈资金分配60万元,处罚款万元。1998年,共完成审计项目14项。查出违纪违规金额26万元,追回侵占挪用资金4万元,上缴财政7万元。1999年,共完成审计项目18项。查出违纪违规金额933万元,上缴财政12万元,被审单位18户中有14户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行为,违规资金933万元,其中,决定作出处理处罚62万元,上交财政12万元,指明要求纠正871万元。2000年,完成审计项目22项。共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74万元,其中,决定执行处罚47万元,指明要求纠正127万元,上缴财政38万元。2001年,完成审计项目30项。查出违纪违规资金714万元,其中,决定执行处罚5万元,指明要求纠正709万元,上缴财政5万元。2002年,共完成审计项目项。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204万元,其中,预算执行62万元,财政决
算16万元,金融5万元,企业审计917万元,行政事业审计15万元,经济责任审计189万元。违纪违规资金中,上缴财政万元,调账处理815万元。2003年,完成审计项目34项。查出违规金额113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440万元,上缴财政26万元,应调账处理金额48万元,应自行纠正金额481万元。2004年,共完成审计项目58项。查出违纪金额88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56万元,应上缴财政16万元,应调账处理金额51万元,应自行纠正金额366万元。特别是对政府性投资工程,在开展好前置审计的基础上,搞好工程决算审计。年内,共核减虚增工程量、高套定额、核算错误等造成的虚增工程造价63万元,为国家和业主单位节约开支63万元;开展前置审计8项,共核减投资万元,核增投资万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共完成19项19人,查出管理不规范资金180万元。对全县14个行政事业单位2003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进行了重点检
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进行了审计处理,对各单位自查申报的万元按规定解缴同级
审计系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