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童心不泯》有感
读《童心不泯》有感
读《童心不泯》有感
昨天下课,偶然间看见几个学生在跳皮筋,心里便萌发了小时候跳皮筋的情结。于是过去问能不能跟他们一起玩,孩子们很开心。跳皮筋的间隙,几个平常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主动和我聊起了天,他们问我一些生活中的事情,我都一一回答。他们也主动说起了自己的事情,聊兴趣,生活,他们少了一份拘束,在我面前变得轻松起来。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这种相处的方式,其实更为舒适。而在这种氛围中,教育才能起到作用。
恰好读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童心不泯》,“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让我心生感触。于老师的童心不泯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是一种大家的风范,是为人师的智慧。他说:“小学老师最好没长大,没长大就是童心不泯。”
童心不泯对于小学教育至关重要。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才能教会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带着孩子在大自然在生活中体会与感受;珍惜一份孩子气,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走近孩子,教育才能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理解和体谅学生,理解学生的错误,体谅学生的差异,善待后进生,才能让教育充满希望与人情味;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尝试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让教育不至于成人化,不至于给孩子的年龄不该有的压力与重负。
我身为一个小学教师,也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怀抱着一颗童心?并非到了深沉的年龄,更不该故作沉稳,将自己本该有的年轻与活力释放出来,这才是该有的模样。与孩子多谈心,与孩子玩在一起,与孩子多做一些类似的事情,做一个孩子愿意交往的老师,孩子喜欢的老师。
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学生看见我拿着于老师的书,问我:“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我答道:“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那个学生笑道:“我们已经很喜欢你了啊。”
我回答:“我想做一个你们更喜欢的老师。“孩子们,老师想做一个跟你们一样”长不大“的老师。
第二篇:幼儿教师演讲稿:不泯的童心 眷眷的爱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一名平凡的幼儿教师,自从戴上“孩子王”的桂冠,我就注定要与平凡相伴。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奢华的享受,有的只是生活的忙碌和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在这平凡的幼教岗位上,我已度过了16个春秋,我无怨无悔,以 “不泯的童心,眷眷的爱心”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和孩子们一起,把长方形、正方形筑成高楼大厦;带米老鼠、唐老鸭走进千家万户;用红粉笔、绿蜡笔描绘未来世界;拿碎花布、细丝线编织美丽的童话。就这样,青春的光亮在孩子们的金色童年中褪色,然而,我的童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作为战斗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能天天接触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是一种幸福。在他们的眼里,我是朋友、姐姐、妈妈------他们喜欢粘在我身边看我画画;喜欢趴在我腿上听我讲故事;喜欢围在钢琴边和我一块儿唱歌……记得初春时节,爱美的我穿上了漂亮的衣裙,特别羊毛衫领圈上的毛很吸引人。小伟摸摸开心地说:“真舒服!”他的话引来了一大群孩子围着我,抢着用手摸一摸,有的索性把小脸蛋凑了上来,有的还问:“这是不是小猫咪的毛?”------望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回答着一连串充满关心、充满好奇的问题,我感觉自己的心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阳阳是我班的“小汽车迷”,有一次区域活动时,我发现他没有到任何一个区域去活动,而是饶有兴趣地摆弄着自己的一辆汽车。我上前与他聊起来,渐渐地我发现在这方面阳阳懂得很多,我自叹不如。于是,我快乐地称他为“阳阳老师”。在后来的好几次活动中,我都会安静地听阳阳讲述汽车的事情,还请他给小朋友讲述呢!在班级的电子邮箱中,我收到了阳阳妈妈的来信,她告诉我:阳阳非常喜欢你,因为你拜他为师,认真听他讲汽车的事。此时此刻,我恍然大悟。原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是让人喜欢,让人敬重、让人难忘的。
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爱心”。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爱的蕴涵与奉献。教师的心、教师的情,应该似雨露沐浴着嫩叶花朵,只有在爱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灵才能是纯洁的、美好的,其长大后才能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人说:爱幼儿,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教师对幼儿的爱,有时甚至要超越对自己孩子的爱。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我的搭档怀孕后又一直请假,园领导考虑到孩子的安全,与我商量后,决定让我独自担任班级工作。此时,我爱人由于出差在外回来被观察性隔离,女儿也一直咳嗽,心中自然是十分担忧。但一想到班里那三十一位孩子,我只能“忍痛割爱”,在我的工作表中也没有早晚班之分,也没有上下班之分。工作中我处处留心,事事用心,付出更多了:孩子背上有汗了,我会用干毛巾给他插去;发现孩子的衣服穿少了,我会打电话通知孩子的家人拿衣服来;孩子感冒了,我会记在心上,提醒她多喝开水;孩子洗手马虎了,我形象地教孩子数三个10(这样保证了孩子有30秒洗手时间)------一次,丁丁突然不来园, 家长也没请假,我及时联系,可每次拨的电话号码不是“空号”就是“打错了”,这下怎么办呢?我抱着“今天一定要找到他”的信念,拿了地址撑着雨伞出发了。几经周折来到孩子家中看到孩子健健康康的,“只不过看见别人不来园,我们也不来了”,我的心落了地。孩子家长十分感动,连声道谢,我只是淡然一笑。说实话那段时间,我真的感到筋疲力尽,好几次下班回家就倒头睡去,累得饭都吃不下。可是,只要看到孩子们的天真笑颜,我又充满了工作的激情。
蓦然回首,我和孩子们已经一起走过了酸甜苦辣十六年时光。多年的幼教生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过来了,没有半点懈怠、没有半点退缩,有的只是我对这片沃土的深深眷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愿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同踏出一条色彩斑斓的美丽之路!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不泯是人心论文
小说的主体情节讲的是魔王沃兰德和他的随从来到人间微服私访,考验莫斯科居民人心的故事。在这一主线之中,穿插了罗马总督彼拉多与耶舒阿的历史故事以及这一历史故事的作者——书名中的“大师”与他的恋人玛格丽特的非凡遭遇。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奇妙的作品,每一位读完本书的读者都能感受到小说带来的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但是在兴奋之余我们似乎难以总结出更多的东西,因为书中有太多的元素值得回味,如同多棱的水晶从多重的角度放出璀璨的光彩。不过细心体会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众多的棱面中,最鲜明也最耀眼的,是作品对恶与善、丑与美、虚无与永恒、真理与信仰价值的探讨和追寻。
“黑暗世界之王”沃兰德是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ETA霍夫曼笔下《挑选未婚妻》中伦哈德的形象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有强大的力量,都秉持公正,都帮助善良的一方惩罚作恶的一方。魔王作为文化观念中“恶”的化身,被作者派到人间,可所作所为却并非恶事,他不是“善”的对立面,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和惩戒者,他的工作是“管理”那些作恶的人。沃兰德不是“恶世界”的代表,而是“恶世界”中公正的王。大魔王来到20世纪的莫斯科,他的目的,不是来考察现代人类世界的发展成果,而是来检验人心,检验人心在现代化世界中的转变。作品一上来就写柏辽兹和无家汉与巴松管的对话,柏辽兹告诉巴松管苏联人都是无神论者,这使后者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对这一变化产生的效果,在作品第十二章“表演魔术,披露内幕”中,作者借魔王的口给出了答案,魔王说:“这些人呀,人毕竟是人嘛。他们喜欢钱财,这也是历来如此的……慈悲之情有时候也会来扣他们的心扉……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凡人……总的来说,很像从前的人……只是房子问题把他们给毁坏了……”无论柏辽兹和无家汉对无神论观点有怎样的自信和自豪,还是报幕员孟加拉斯基在舞台上宣称的“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妖魔。相信妖魔,那是迷信。只不过是沃兰德先生会变戏法,技艺非常高超而已。”都不能阻止人们对于明明白白的“戏法”的相信,经过“卢布雨”和“巴黎时装店”的渲染,作者把现代社会中人心丑陋的一个侧面——对物质的贪婪赤裸裸的摆在了读者的面前。
如果说时代的进步未能对普通人的心灵产生多大的撼动,那么对本应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引领人类灵魂方向的文学创造者们有什么影响呢?
在格里鲍耶陀夫之家,莫文联的会员们大谈特谈餐厅里的种种美味佳肴,开会的同志们在讨论去哪里度假才合适、房子的分配问题,午夜十二点整,爵士乐队开始演奏,人们疯狂的跳起舞来,一切热闹非凡,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总之,这里变成了一座地狱。”莫文联的会员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和代言人,也是这个时代理所当然的“精英”阶层,他们职责本应为社会生产精神财富,然而在小说中,他们无疑和市侩一样平庸、势利。一群本应引导时代的人物却如此精神堕落,为名利和权势所左右,他们又怎能创作出真正的精神财富呢?而在这个时代中坚持信念,真正献身于文学创作的大师,在呕心沥血地完成了作品之后,却遭到了同行的围攻,他的作品不被理解,房产又被小人侵占和变卖。绝望的他不得不焚毁手稿,躲进精神病院。“一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却导致了人类精神更加的贫乏和堕落,甚至令高尚者无处安身,这本就在证明,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并不可能取消人们非分之想和无尽的贪欲,任何时候人的“原罪”都没有消失,而否定了一切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和人们心中的“上帝”——“善”的立法者,“丑”与“恶”将必将在物质的簇拥下肆无忌惮地增长。贪欲、谎言、懒惰和自私将战胜人的尊严。作品越是荒诞,这种现实就越是真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心的善恶是亘古不不变的,放弃永恒,那就接受虚无,放弃对精神家园的求索,那就接受物质的奴役,而一个虚无的物质主义者,是怯懦的。
二、怯懦是人类缺陷中最可怕的一种
“勇气”与“怯懦”是这部小说重要,也最摄人心魂的一对主题。小说中第一次明确提到“怯懦”一词,是在彼拉多向大祭司该亚法打听耶舒阿遗言的时候出现的:“在人所具有的各种缺陷中,耶舒阿把怯懦看作是主要的缺陷之一。”此时的比拉多正因自己出于怯懦而下令处死耶舒阿的缘故而感到悔恨,而大祭司转达的这句话无疑宣布了他的罪行,尽管他想逃避,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彼拉多作为一位罗马战功卓著的英雄,在战场上他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在总督府前中,他却因在私念前的怯懦而违背了良知。善与恶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们内心良知与私念的较量,彼拉多的怯懦使他在扼杀了义人的生命之后,让自己付出了长达两千年的内心煎熬的代价,这既是作者对于彼拉多的惩罚,也是对读者的告诫,时代的发展固然无法消除人类善恶并存的本性,但是作为每一个个体,面对善恶的选择,应当勇敢坚定,千万不要因一时的怯懦而终生悔恨。
与怯懦者相对应的,作者刻画了几位勇者,他们意志坚定,勇敢地追求“善”与“美”。他们的勇气正是与对“善”的信念联系在一起的。
为信念献身的耶舒阿是“善”的化身,他身上具有某种巨大的力量和永恒的性质,他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平和而纯净的道德勇气,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善”的意志的影响下,彼拉多才因此被赋予了救赎的可能,“善”的意志使他对自己因怯懦而犯下的恶行忏悔千年,忍受着良心的折磨,在最终得到宽恕时,他还在追问那个被他处死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行刑,是不是?”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大喊一声“那我就别无他求了!”并最终得到解脱。可见在他的灵魂中善与恶一直在交锋,而善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恶,勇气战胜了私念,如果没有耶舒阿身上这种至善力量的感化,彼拉多是不可能得到宽恕的。
小说中另一位勇气的体现者是大师的情人玛格丽特。玛格丽特身上无疑体现了俄罗斯女性的优秀品质,她那炽烈的爱、善良的心、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勇敢的献身精神都强烈地感染着读者。勇气在她的身上同样体现为一种善的意志,她为了拯救大师而甘愿与魔鬼订约,在变成魔女拥有超能力的时候她没有丧失善的信念;在她完成了做魔鬼舞会女王的使命后,她的请求不是与思念已久的大师见面,而是替女鬼弗莉达求情,善的信念使她放弃了私欲而赢得了意志。正是这种善的意志,使玛格丽特拯救了大师,也拯救了他的手稿。
三、“善”的法则——救赎之径
“善”的信念是是勇气的源泉,同时也是给人得救的必由之路。作为文学家批评家中的头号代表——莫文联主席柏辽兹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原因何在呢?这并非是因为他不相信耶稣基督的存在,而是因为他否定了“善”的根基。没有“善”的根基,“善”的信念就一触即溃,那么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是出于自利而不是出自道德时就变得无可厚非了。犹大为了三十个金币出卖了耶稣;莫文联的会员汲汲于物质利益;小卖部的经理出卖劣质罐头;柏辽兹的姨父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继承外甥的住宅;莫斯科的芸芸众生在沃兰德试探人心的魔术表演中丑态百出———他们不是有意作恶,但由于灵魂的虚无,非道德的动机总是能压倒“善”的法则,结果他们全都受到沃兰德的戏弄和惩罚。
在魔鬼舞会上,沃兰德把无神论者柏辽兹变为虚无,又把他的头变成了一只颅骨杯,柏辽兹失去了复活的机会,彻底的丧失了自我拯救的可能。沃兰德由此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信仰什么,他就得到什么。”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布尔加科夫的道德倾向,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守“善”的信念,这是个人得救的唯一途径。
四、结语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凝结了作家对世界的看法和心灵探索的作品。在意识形态统领文学的时代,作品以震撼人心的真挚和坦率,思考和捍卫真理,反对堕落的物质主义和丧失灵魂追求的生活。作者对于读者的鼓励和告诫是无比的热切和真诚的,他赋予读者的,是一种求“善”的力量和勇气。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大师和玛格丽特》就是这样一本经典,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中,它必将与作者的人格力量一道,放射出永恒的光彩。
注释:
(1)《大师和玛格丽特》,钱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本文以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这一版本,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2)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6页.参考文献:
[1]常培艳:《<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神话原型探索》,《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2]夏晓方:《<大师和玛格丽特>与俄国宗教哲学思想》,载《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5期.[3]吴雪梅:《<大师和玛格丽特>人物的宗教文化阐释》,《西南大学》,2009年.
第四篇:理想不泯信念不灭演讲稿
《理想不泯·信念不灭》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理想不泯和信念不灭。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美好的生活”,他的至理名言,让我明白,人应该从小就有理想,理想或大、或小,都可以立下我们的雄心宏志。
人们常常比喻,有了理想就如同鸟有了翅膀。是的,这正如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感受的那样,古往今来,因为有远大理想并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人数不胜数,他们纷纷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例如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从小就有理想,有宏图大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他求学前夕留给他父亲的诗,表达了他的远大理想,并且不断为理想而奋斗,最终成为一代英明领袖。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读书时的那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曾让多少人感叹不已,他的远大理想让他从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也让他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理想、有抱负、并付出所有的努力来实现它。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始终不断尝试着寻找一个心目中的完美,让我们郁结的是,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可怕的是,当理想不能实现时,我们选择退而求其次,再退而求其次,没办法就渐渐的去接受甚至喜欢这个退求来的理想。这一切,不一定是我们当初所要寻找的那份完美。若干年后,当我们回忆起来曾经迈过各型各色障碍的坎儿时,会发现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障碍,有的只是我们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曾经在《意林》中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人有时候应该像水一样前进,如果前面是座山,就绕过去,如果前面是平原,就漫过去,如果前面是张网,就渗过去,如果前面是道闸门,就停下来,等待时机。所以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而在漫漫人生中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远大的理想之外,我们还要有坚定的信念。
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甚至被安排过着怎样的生活……却从来没有真正自己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许多没有挖掘的智慧和才能。而这只凳子,就是曾经闯进你心中的信念。
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创造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奇迹!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才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
有了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后,我们要付出所有的努力来实现理想。我们都知道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
会失败,退一步讲,努力了即使失败,我们还拥有收获的满满经验,这不就是成长么,我们还怕什么?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回忆起我们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某些的时候,肯定是问心无愧、无怨无悔的。
有理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弃,理想与信念不泯不灭。
现在让我们每个人在心里造一座山,让自己永不放弃攀爬的大山。
第五篇: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完了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又一次翻开了书的首页,读了作者的《序》,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他在真挚地呼唤,大声地呐喊,直面现实,怀揣梦想,毫不放弃。
书翻完了,我在想作者是如何分节归类的呢?于是翻开第一章,我想寻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第一章的题目是:永不凋谢的玫瑰。我在想作者为何要用这个题目呢?它下面的10篇小文章又有怎样的共同点被穿插到了一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又大概地阅读了这些文章。有了如下自我的想法:(不管对错,权当自我记录吧)
玫瑰是爱情的象征,是美好情感的一种。这一章节应该是用现象与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拥有哪些永不凋谢的美好情感吧。由此,我总结了这样的短句:有人性美,懂得感恩,尊重老师,热爱祖国,乐观生活,善良是盏灯,放过弱者,懂得奋斗,孝顺父母,有民族的歌。这些应该就是王栋生觉得孩子的内心应该拥有的东西吧,这些美好应该在他们的心中永不凋谢吧!
读着这样的短句,我又问,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小学生守则》里总是把热爱祖国放在最前面的啊。在读,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人首先要有人性,才会有后面的吧,也许根本就没有先后的顺序。
我这个老师真的能将这些美好的感情传达给孩子,去呵护,引导他们拥有吗?这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