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一
新寨店镇中学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2013-2014第二学期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课改培训。
1、进行通识理论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我校在今年暑假,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明确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利用每月双周三午后集中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新课程教学设计》引导教师进入新课改实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分组参与培训,系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教师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关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探索与研讨。
1、我们成立了课改指导小组,与实验教师一同分析教材,研究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我们发挥实验指导组的作用,每学期定期安排集中备课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备课研讨机会,指导组阐述备课思路及说明、教学案例及设计思路,帮助教师设计典型课例,提高备课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上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解决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同时引领其它年组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使用旧教材。着重探讨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知识教师要讲解,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2、组织和指导实验教师按照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每周相互听一节课,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典型教案相互交流。组织教师对进行教学自我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促进教师在自省自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
逐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过分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行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实行口试与笔试结合,在成绩表述上采取等级评价,以激励性和指导性评价为主。促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感到成功的喜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实验教师备课时不再只是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能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驾驭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实验,教师 1 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时,把生字的组合编成儿歌,在课堂上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实验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通过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在教数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即不重复又不遗漏的分出来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五、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侧重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的角色转变,要求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现在大多数教师上课都与学生商定教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目标,问学生这节课你还想学点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第二篇:2008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2008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赵州镇西门小学
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遵照湖北省改精神和市、县教育局的要求,全体师生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积极参与,稳妥推进”的原则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学校总体工作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继承传统,大胆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而使新课改在我校得以顺利实施。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些经验,留下了教训,经历了痛苦,存在着困惑。现将我校一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实施准备阶段
(一)成立课改小组,拟定我校新课改实施系列具体方案,确保新课程正常有序地开展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小组。接着,年级牵头组织高一各备课组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学习并借鉴全国其它省份课改经验,根据我校实际,拟定了中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实施方案。
(二)着力开展了新课程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践的主体,是最关键的课程实施者。新课程实施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为此,2008年暑期,学校和年级组织进行了系列新课程教师培训。
1、组织管理者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在暑期,学校主管教学的校、处干部、高一年级负责人、各备课组组长、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先后参加了了省、市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新课程理论培训学习。
2、依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2008届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员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过通识培训,全体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内容和实施策略。学科培训包括学科课程标准培训、新教材培训和专题培训。培训的方式采用了网上专修,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
二.实施阶段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制定好年级工作计划,严谨、扎实、细致、创新地抓好教育教学管理,积极落实新课改实施方案。
德育方面,为了落实普通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目标、新内容,一年来,年级以爱国、爱校、爱班、爱师、责任感和诚信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其中,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情感教育为纽带,狠抓常规落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年级以班会、晨会、讲座或观看视频等形式,组织进行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教育等等。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新生入学教育(2)选拔、培训年级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3)制订了班级管理十条建议和有关学生违纪的三条禁令(红线);(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调动和指导学生参与年级管理,设计班务日志,每周反馈各班纪律、卫生、学习等情况,一周一通报,强化日常常规的管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新的高考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的提高靠的是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新课程无论怎么“新”,课程改革无论怎么“改”,教学质量仍然是我们的生命,扎实有效、大胆创新地开展了新课程实施的系列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方面
(1)集体备课常抓不懈,贯彻好备课组长负责制,全组一盘棋。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全新的考验,加强备课组建设,发挥集体教研和备课,汇聚集体智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课堂教学狠抓精讲精炼。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讲要精,重在练。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参与程度。要求教师上课提高激情、增加趣味、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3)落实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本着打好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作业实行分层练习,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大型考试后及时做好试卷和成绩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4)两个学期中,各备课组围绕新课程先后开展了组内的研讨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的讲授活动,还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一课多讲,一人多讲的教研活动在各组竞相开展。
以上是一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评价制度如何操作、落实
新课程评价制度是课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想把评价制度落实到位,可谓困难重重,因为我们面临着操作上的诸多的矛盾。如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已有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校长和教师)与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之间的矛盾等。再加上新课改评价制度强调采取“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而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这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新课改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而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中的很多方面都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老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难度,即使有评价结果,效果也未必理想。许多评价仍流露于形式。
2、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测评,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差;评价体系过于庞杂,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家长强烈追求分数的愿望,使教师和学校课改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学校“以分取人”的观点与新的人才观错位,教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与新的教学观错位,社会、家长的以“升学率看学校”的现实与新的教育观错位。显然,这些传统的观念对课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阻力。
(二)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精神
1、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衔接问题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或用课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改进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要开发校本课程。以我们现在的客观情况,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怎样才能与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高考能力相结合等方面,我们一无经验,二无借鉴。
4、课程教学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关系到教师将来的工作岗位,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的氛围,全体教师都要燃起参与新课改的热情,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但目前不但氛围不浓,老师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新课改,仅教师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也不到位。并且存在着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教材、课堂的操作层面,但如何搞,怎样搞,搞到什么程度,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对这些问题教师困惑,年级也困惑。由此,因教师素质不高,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难以得以充分地体验、体现,对新课改的精神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的实质掌握不到位,对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不够、宽广拓度处理困难等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6、.缺乏与课改教材与教学相配套的难度和量都适中的学生训练资料。目前,市场上资料繁多,但都是训练量大,难度偏高,每天几科作业布置下去,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苦不堪言。用这些资料要慎之又慎,更何况我们的备课组每学期在选订练习资料时竟是局外人,要解决!
8.我们的学生从小学都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的,许多学生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上他们不主动,不参与。教师该怎么调动?
(三)学校管理及资金投入与课改不能匹配
1、以人为本,尊师重生。新课改要求一切管理以“以人为本”,开放管理,走向社会,这与当前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相矛盾。
2、学校对课改年级的投入与当前课改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存在矛盾。社区资源的匮乏、学校部分硬件设施不到位都制约着课改的顺利进行。
3、学校发展过程中缺少专家支撑体系的指导,更多的是自己摸索实践。如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课改指导机制,使其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经验指导,刻不容缓。
四,后期工作思路
1、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我们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作为。近两年我校学生学分认定通过率较高,其中优秀率(A等)人数较多,从而证明了我校新课程教学效果明显。
4.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规范化体育操场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新课程资源。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增强意识,克服困难,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把我校的课改工作做实、做优,为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2010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2010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小寺沟中学
2010学年在课程实施方面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继承传统,大胆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而使课程实施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些经验,留下了教训,经历了痛苦,存在着困惑。现将我校一年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实施准备阶段
(一)成立小寺沟中学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拟定我校课程实施系列具体方案,确保课程实施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2010年暑期,学校成立了以邢克玉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实施小组。接着,在邢校长的直接带领下,年级牵头组织各备课组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河北省的课程实施实施方案,学习并借鉴全国其它省份课程实施经验,根据我校实际,拟定了《小寺沟中学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方案的指导思想,全年级制定了新学期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工作计划,确保了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着力开展了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最关键的课程实施者。初中课程实施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广大教师对三级课程的理解与实践。为此,2010年暑期,学校和年级组织进行了系列培训。
1、组织管理者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在暑期,学校主管教学的校中层以上领导、各备课组组长、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先后参加了了市、县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课程理论培训学习。
2、依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体教师深入了解了三级课程实施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课程实施的教育理念、结构、内容和实施策略。培训的方式采用了网上专修,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通过观看课程实施专家的系列讲座,学习《河北省中小学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培训,全体教师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掌握了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相关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为新课程实施在新学期的开始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实施阶段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制定好年级工作计划,严谨、扎实、细致、创新地抓好教育教学管理,积极落实新课程实施实施方案。德育方面,为了落实普通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目标、新内容,一年来,年级以爱国、爱校、爱班、爱师、责任感和诚信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其中,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情感教育为纽带,狠抓常规落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小升初的衔接。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年级以班会、晨会、讲座或观看视频等形式,组织进行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教育等等。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军训、学习《小寺沟中学学生一日常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新课程培训介绍;(2)选拔、培训年级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3)制订了班级管理十条建议和有关学生违纪的三条禁令(红线);(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调动和指导学生参与年级管理,设计班务日志,每周反馈各班纪律、卫生、学习等情况,一周一通报,强化日常常规的管理。(5)举行了“三管七不”和在校期间学生“禁止携带和使用手机”签名活动;(6)协助政教处,在寝、教室进行了多次管制刀具清查,消除安全隐患。并邀请县公安局法制科干部来校为学生做了两场法制讲座;(7)结合新生军训,学生实践周,并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和布置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8)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一是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同学做报告,让同学们从他们的成功经历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二是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全体同学学有方向,赶有榜样。(9)每次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试之前,以聚会或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诚实做人,诚信应考,端正学风,严肃考纪的教育。(10)多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按我省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设计,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些要求,学校依据《平泉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各班已按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语、班级审查、年级审查、学校认定等六个方面的程序进行了一次综合素质评价,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课程实施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平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的提高靠的是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新课程无论怎么“新”,课程改革无论怎么“改”,教学质量仍然是我们的生命,迎考仍然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风向标。为了使新课程的实施和三年后的中考能有最大的交集,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始终不忘“积极参与,稳妥推进,瞄准中考”的原则,扎实有效、大胆创新地开展了新课程实施的系列教学工作。
1.在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河北省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开设了语、数、外、.体、音、美、研究性学习等课程。
2.教学管理方面
(1)集体备课常抓不懈,贯彻好备课组长负责制,全组一盘棋。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全新的考验,加强备课组建设,发挥集体教研和备课,汇聚集体智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制定了制定了《备课组工作细则》和《小寺沟中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办法》,规范和强化了各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一年来,依照细则各备课组已基本形成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主备说课—集中讨论—完善个案—公开课—评课”的教学模式。每一备课组年级均设一名年级干部蹲点,年级组每位组长坚持每周下班随堂听课。每周每组确定一主备人(公开课主讲人)。各组集体备课、公开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情况,每周年级均通过几种途径(巡查、学生反馈、上交相关资料等)进行考查并详细记录在案。总体看,各备课组都已形成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工作风气,集体备课分工明确,认真到位,教研气氛浓厚。(2)课堂教学狠抓精讲精炼。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讲要精,重在练。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参与程度。要求教师上课提高激情、增加趣味、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3)落实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本着打好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作业实行分层练习,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周测周练要求选好题目,全收全改,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加以反馈。大型考试后及时做好试卷和成绩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4)两个学期中,各备课组围绕新课程先后开展了组内的研讨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的讲授活动,还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一课多讲,一人多讲的教研活动在各组竞相开展。(5)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着重点。初一教师队伍中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和新进教师,因此,我们始终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开学初,对新进教师进行了座谈、培训。同时,结合学校教研室的工作部署,年级组织所有新进教师逐一讲授了一堂过关课并进行了考核评定。组织实施了师徒结对,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对“师”的“指导”和“徒”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6)按照《河北省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平泉县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并发放给所有任课教师,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循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模块结业考试成绩等,按一定比例和程序,对学生的学科学分进行4次严肃、科学、公正、公平地认定,并及时公示学分认定结果。(7)组织进行了系列学科竞赛和其它课外活动。其中有语文组举行的“迎中秋,庆国庆”诗歌朗诵比赛、数学和英语学科竞赛,英语组的英语单词竞赛和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活动。(8).加强校际间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去学习。期间,学校先后派老师到黄土梁子中学、洼子店中学、等地学习、听课。把别人的经验带回来,并传达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以上是一年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评价制度如何操作、落实
课程评价制度是课程实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想把评价制度落实到位,可谓困难重重,因为我们面临着操作上的诸多的矛盾。如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已有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校长和教师)与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之间的矛盾等。再加上新课程实施评价制度强调采取“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而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这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新课程实施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而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中的很多方面都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老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难度,即使有评价结果,效果也未必理想。许多评价仍流露于形式。
2.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测评,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差;评价体系过于庞杂,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家长强烈追求分数的愿望,使教师和学校课程实施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学校“以分取人”的观点与新的人才观错位,教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与新的教学观错位,社会、家长的以“升学率看学校”的现实与新的教育观错位。显然,这些传统的观念对课程实施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阻力。
(二)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课程实施精神 1.课程的开设与中考模式对应的问题
面对新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原有教材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何把握好深度、广度;怎样解决好课时紧张与知识延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客观存在的追求升学率使新课程实施理念的实施、提高与中考成绩之间形成的矛盾。这些都是新课程实施与中考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目前难以找到有效的结合点。显然中考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力度。
2.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衔接问题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或用课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改进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要开发校本课程。以我们现在的客观情况,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怎样才能与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高考能力相结合等方面,我们一无经验,二无借鉴。
4.课程教学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关系到教师将来的工作岗位,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的氛围,全体教师都要燃起参与新课程实施的热情,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但目前不但氛围不浓,老师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新课程实施,仅部分教师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也不到位。并且存在着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教材、课堂的操作层面,但如何搞,怎样搞,搞到什么程度,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对这些问题教师困惑,年级也困惑。由此,因教师素质不高,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难以得以充分地体验、体现,对新课程实施的精神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的实质掌握不到位,对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不够、宽广拓度处理困难等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5.学习方法、中考备考反映在教学进度方面的矛盾
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严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课程量大,教学任务重,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要求。总体体现为时间越来越少,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学习蜻蜓点水,没有时间训练、落实、巩固。教师为了赶进度,没有办法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6.缺乏与课程实施教材与教学相配套的难度和量都适中的学生训练资料。目前,市场上资料繁多,但都是训练量大,难度偏高,每天几科作业布置下去,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苦不堪言。用这些资料要慎之又慎,更何况我们的备课组每学期在选订练习资料时竟是局外人,要解决!
7.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的,许多学生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上他们不主动,不参与。教师该怎么调动?
8.资源匮乏
农村资源的匮乏、学校硬件设施的暂时不足、专任教师的不到位,通用技术、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等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难以大张旗鼓或根本无法实施。
四、后期工作思路
1.在课程实施教学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中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中,组织论证教学模块的教学顺序、前后衔接要点,确立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我们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作为。4.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经常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请外地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交流课。与此同时,还经常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观摩,吸取先进,增长见识。学科教研组活动中大家研究新标准,分析问题,反馈意见,解决问题,注重青年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5.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规范化体育操场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新课程资源。
6.进行评分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1)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学籍袋和成长记录袋,改进考试的方式,减少次数,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生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过去的一味看成绩,而变为现在看综合发展的评价模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增强意识,克服困难,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把我校的课程实施工作做实、做优,为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寺沟中学 2010.12
第四篇:实施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一
实施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一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实施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二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缺少一种活跃性。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数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严密,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 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的不太好。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数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我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实施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三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 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新课程改革下: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第五篇:XX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写写帮整理)
XX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XX年秋季,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乘着湖北省新课改的东风,我校XX届高一年级在以南学中校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遵照湖北省课改精神和市、县教育局的要求,全体师生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了《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等纲领性文件,反复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和核心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部署和管理中,本着“积极参与,稳妥推进”的原则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学校总体工作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继承传统,大胆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而使新课改在我校得以顺利实施。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些经验,留下了教训,经历了痛苦,存在着困惑。现将我校(年级)一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实施准备阶段
(一)成立浠水实验高中课改小组,拟定我校新课改实施系列具体方案,确保新课程正常有序地开展实施。
XX年暑期,学校成立了以熊伟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小组。接着,在熊校长的直接带领下,年级牵头组织高一各备课组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湖北省的课改实施方案,学习并借鉴全国其它省份课改经验,根据我校实际,拟定了《浠水实验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浠水实验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学生指导手册》、《学分认定实施办法》等十二个具体实施方案。根据这些方案的指导思想,高一年级制定了新学期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工作计划,确保了新课程正常有序地在我校的开展进行。
(二)着力开展了新课程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践的主体,是最关键的课程实施者。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为此,XX年暑期,学校和年级组织进行了系列新课程教师培训。
1、组织管理者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在暑期,学校主管教学的校、处干部、高一年级负责人、各备课组组长、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先后参加了了省、市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新课程理论培训学习。
2、依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XX届高一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员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过通识培训,全体教师深入了解了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内容和实施策略。学科培训包括学科课程标准培训、新教材培训和专题培训。培训的方式采用了网上专修,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通过观看课改专家的系列讲座,学习《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培训,全体高一教师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认识到了新课程“新”在何处,了解和掌握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掌握了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相关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为新课改在新学期的开始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实施阶段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制定好年级工作计划,严谨、扎实、细致、创新地抓好教育教学管理,积极落实新课改实施方案。
德育方面,为了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目标、新内容,一年来,年级以爱国、爱校、爱班、爱师、责任感和诚信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其中,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情感教育为纽带,狠抓常规落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初高中的衔接。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年级以班会、晨会、讲座或观看视频等形式,组织进行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教育等等。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军训、学习《浠水实验高中学生一日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新课程培训介绍;(2)选拔、培训年级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3)制订了班级管理十条建议和有关学生违纪的三条禁令(红线);(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调动和指导学生参与年级管理,设计班务日志,每周反馈各班纪律、卫生、学习等情况,一周一通报,强化日常常规的管理。(5)举行了“三管七不”和在校期间学生“禁止携带和使用手机”签名活动;(6)协助政教处,在寝、教室进行了多次管制刀具清查,消除安全隐患。并邀请县公安局法制科干部来校为学生做了两场法制讲座;(7)结合新生军训,学生实践周,并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和布置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8)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一是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同学做报告,让同学们从他们的成功经历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二是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全体同学学有方向,赶有榜样。(9)每次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试之前,以聚会或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诚实做人,诚信应考,端正学风,严肃考纪的教育。(10)多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11)邀请本校心理咨询师王凯老师做了“如何适应高中学习”、“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的主题讲座;并由年级女生辅导员南策林老师组织了两场有关女生生理和心理的专场报告。(12)XX年春季,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统一到湖北课改网网络平台上实施。高中学生每学期完成一次综合素质评价。按我省高中课改方案设计,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些要求,年级制定出了《浠水实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各班已按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语、班级审查、年级审查、学校认定等六个方面的程序进行了一次综合素质评价,并已真实完整地上传到湖北课改网学生个人电子成长档案袋。同时,班主任已指导学生收集和保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个性特色的重要实证性材料,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新的高考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的提高靠的是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新课程无论怎么“新”,课程改革无论怎么“改”,教学质量仍然是我们的生命,高考仍然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风向标。为了使新课程的实施和三年后的高考能有最大的交集,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始终不忘“积极参与,稳妥推进,瞄准高考”的原则,扎实有效、大胆创新地开展了新课程实施的系列教学工作。
1.在课程设置方面,在高一上学期,按照湖北省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开设了语、数、外…..体、音、美、研究性学习等14门必修课程。高一下学期虽然进行了侧文侧理分班,但课程并没有减少只是在具体课时设置上文理有个侧重而已。
2.教学管理方面
(1)集体备课常抓不懈,贯彻好备课组长负责制,全组一盘棋。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全新的考验,加强备课组建设,发挥集体教研和备课,汇聚集体智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年级制定了制定了《高一年级备课组工作细则》和《浠水实验高中高一年级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办法》,规范和强化了各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一年来,依照细则各备课组已基本形成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主备说课—集中讨论—完善个案—公开课—评课”的教学模式。每一备课组年级均设一名年级干部蹲点,年级组每位组长坚持每周下班随堂听课。每周每组确定一主备人(公开课主讲人)。各组集体备课、公开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情况,每周年级均通过几种途径(巡查、学生反馈、上交相关此材料等)进行考查并详细记录在案。总体看,各备课组都已形成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工作风气,集体备课分工明确,认真到位,教研气氛浓厚。(2)课堂教学狠抓精讲精炼。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讲要精,重在练。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参与程度。要求教师上课提高激情、增加趣味、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3)落实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本着打好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作业实行分层练习,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周测周练要求选好题目,全收全改,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加以反馈。大型考试后及时做好试卷和成绩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4)两个学期中,各备课组围绕新课程先后开展了组内的研讨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的讲授活动,还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一课多讲,一人多讲的教研活动在各组竞相开展。(5)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着重点。高一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和新进教师,因此,我们始终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开学初,对新进教师进行了座谈、培训。同时,结合学校教研室的工作部署,年级组织所有新进教师逐一讲授了一堂过关课并进行了考核评定。组织实施了师徒结对,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对“师”的“指导”和“徒”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6)XX年秋季,制定了《高一年级英语数学学科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十月中旬,高一全体学生开始进行了英语和数学两学科的部分时间的分层学习。首次进行走班教学模式的尝试,并取得初步效果。(7)研究性学习首先在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开始尝试实施。整个过程为:确定以《论语》作为研读对象——制定《关于《论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和研读《论语》——开题。确定研究论题——学生选题并分组分工实施研究——结题。研究结果展示与评价。目前语文组研究性学习正处在学生各研究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研究性报告阶段。许多小组已将总结报告上传至湖北课改网学生个人电子档案中等待老师和学校的最终评价。语文组的先行为今后研究性学习在其它学科的全面铺开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8)组织高一全体学生进行了4次黄冈市统一举行的模块修习考试,对考试未及格的学生组织进行了两次补考。
(9)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文件精神,年级制定了《浠水实验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并发放给所有任课教师,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循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依照《浠水实验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模块结业考试成绩等,按一定比例和程序,对学生的学科学分进行4次严肃、科学、公正、公平地认定,并及时公示学分认定结果。补考后仍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年级均告之其家长。(10)组织进行了系列学科竞赛和其它课外活动。其中有语文组举行的“迎中秋,庆国庆”诗歌朗诵比赛、数学和物理组组织的国家级比赛的初赛,英语组的英语单词记忆拼写比赛和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活动。(11).加强校际间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去学习。期间,学校先后派老师到南京、武汉、海南、陕西等地外出学习、听课。把别人的经验带回来,并传达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以上是一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评价制度如何操作、落实
新课程评价制度是课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想把评价制度落实到位,可谓困难重重,因为我们面临着操作上的诸多的矛盾。如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已有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校长和教师)与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之间的矛盾等。再加上新课改评价制度强调采取“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而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这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新课改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而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中的很多方面都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老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难度,即使有评价结果,效果也未必理想。许多评价仍流露于形式。
2、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测评,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差;评价体系过于庞杂,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家长强烈追求分数的愿望,使教师和学校课改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学校“以分取人”的观点与新的人才观错位,教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与新的教学观错位,社会、家长的以“升学率看学校”的现实与新的教育观错位。显然,这些传统的观念对课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阻力。
(二)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精神
1、课程的开设与高考模式对应的问题
XX年我省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3年后的我省到底采用哪种高考模式仍不明朗。面对新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原有教材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何把握好深度、广度;怎样解决好课时紧张与知识延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客观存在的追求升学率使新课改理念的实施、提高与高考成绩之间形成的矛盾。这些都是新课改与高考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目前难以找到有效的结合点。显然高考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力度。
2、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衔接问题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或用课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改进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要开发校本课程。以我们现在的客观情况,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怎样才能与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高考能力相结合等方面,我们一无经验,二无借鉴。
4、课程教学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关系到教师将来的工作岗位,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的氛围,全体教师都要燃起参与新课改的热情,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但目前不但氛围不浓,老师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新课改,仅高一的教师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也不到位。并且就高一看,存在着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由这支队伍完成高一到高三的教学相当困难。另外,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教材、课堂的操作层面,但如何搞,怎样搞,搞到什么程度,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对这些问题教师困惑,年级也困惑。由此,因教师素质不高,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难以得以充分地体验、体现,对新课改的精神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的实质掌握不到位,对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不够、宽广拓度处理困难等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5、学习方法、高考备考反映在教学进度方面的矛盾
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严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课程量大,教学任务重,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要求。总体体现为时间越来越少,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学习蜻蜓点水,没有时间训练、落实、巩固。教师为了赶进度,没有办法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6.缺乏与课改教材与教学相配套的难度和量都适中的学生训练资料。目前,市场上资料繁多,但都是训练量大,难度偏高,每天几科作业布置下去,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苦不堪言。用这些资料要慎之又慎,更何况我们的备课组每学期在选订练习资料时竟是局外人,要解决!
8.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的,许多学生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上他们不主动,不参与。教师该怎么调动?
9.资源匮乏
社区资源的匮乏、学校硬件设施的暂时不足、专任教师的不到位,通用技术、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等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难以大张旗鼓或根本无法实施。许多实验仍是在黑板上做。
(三)学校管理及资金投入与课改不能匹配
1、以人为本,尊师重生。新课改要求一切管理以“以人为本”,开放管理,走向社会,这与当前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相矛盾。
2、学校对课改年级的投入与当前课改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存在矛盾。社区资源的匮乏、学校部分硬件设施不到位都制约着课改的顺利进行。
3、学校发展过程中缺少专家支撑体系的指导,更多的是自己摸索实践。如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课改指导机制,使其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经验指导,刻不容缓。
四,后期工作思路
1、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中,组织论证教学模块的教学顺序、前后衔接要点,确立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我们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作为。近两年我校学生学分认定通过率较高,其中优秀率(A等)人数较多,从而证明了我校新课程教学效果明显。
4、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经常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请外地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交流课。与此同时,还经常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观摩,吸取先进,增长见识。学科教研组活动中大家研究新标准,分析问题,反馈意见,解决问题,注重青年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5.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规范化体育操场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新课程资源。
6.进行评分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1)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实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和学分认定指导意见》及《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学籍袋和成长记录袋,改进考试的方式,减少次数,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生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过去的一味看成绩,而变为现在看综合发展的评价模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增强意识,克服困难,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把我校的课改工作做实、做优,为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XX.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