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建设总结[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01:3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建设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建设总结》。

第一篇: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建设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公寓文化环境建设总结

本学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公寓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围绕“和谐之家”创建、学风建设、寝室安全、健康心理状态培养等方面开展,一学期以来工作成效显著,公寓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在“和谐之家”创建方面,我学院将所有学生寝室均列为了创建寝室,要求每个寝室填写了“和谐之家”申请表,制定了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和谐之家评估标准。通过对学生寝室进行定期卫生检查、晚间巡查、上课期间抽查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和谐之家”创建意识,让广大同学认识到了“和谐之家”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学院“和谐之家”活动开展主要以班级为主体,由团总支学生分会以及学生工作室对各班级进行指导,其中涌现出了油储07、资勘08等一大批优秀创建班级。

我院开展学风建设活动以来,我院公寓方面形成了以老师为核心,以学生党员与学生自律委员会干部为主体的学风建设小组。公寓学风建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完善学生组团内部自习室、荣誉室、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二是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牵头,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体对学生寝室进行晚间就寝纪律巡查。

我院通过对学生组团内部自习室的完善,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学习区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公寓学习环境。自我学院自习室开放以来,学院自习室人数逐月增加,学风建设成果显著。荣誉室与心理咨询室的定期开放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荣誉室以“红岩精神”与“石油精神”为主题,对全院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与红色教育。心理咨询室以心理辅导为主要方式解决部分同学的思想问题。通过学生公寓内部荣誉室与心理咨询室的完善,基本上解决了广大同学学习上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推动了整个学院的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活动开展后,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每天晚上坚持在熄灯后对学院全体学生寝室进行夜间巡查,自夜间巡查工作开展以来,违纪寝室数目逐月减少,从5月的25间减少到6月的9间,学生寝室晚间就寝纪律明显好转。通过夜间巡查活动的开展,学院学生纪律意识明显增强,为广大同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寝环境,保证了广大同学足够的休息时间,为提高广大同学白天的学习效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学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寝室安全方面,我院结合由校党委组织的安全大检查,于4月29日中午,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主办、资源勘查08承办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在禾园二号大门口举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书记杨敏、副书记戚志林、团总支书记邓艇、学生办公室主任曾瑜、资勘08辅导员谭先锋老师等一行观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横幅校园游、安全知识视屏播放、现场安全知识有奖竞答、安全知识小传单发放以及现场签名几个环节组成。12:10,由四辆自行车带队,签名横幅及锣鼓队随后的近四十人组成的游行队伍从禾园二号门口出发,经图书馆、教学楼、四食堂、女生寝室最后回到禾园二号寝室门口。沿途进行横幅签名和小传单的发放。

与此同时禾园二号门口进行有关安全知识视频的播放、小传单的发放、现场有奖竞答、现场签名以及现场采访系列活动。活动期间戚书记等一行来到活动现场,戚书记现场签名并参加了安全知识的回答。本次活动于当天中午1:00结束。

这次安全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了我院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通过此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将安全意识根深蒂固地融入日常生活,减少了潜在的安全危机。

在寝室成员健康心理培养方面,我院在禾园二号公寓内部开展了““加强团队合作,塑造自信人生”团体心理辅导。2009年5月20日下午4点,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心理部举办的加强团队合作团体心理辅导在禾园二号F0006心理辅导室举行,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和心理专干王艳碧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了西南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两名心理学博士来开展此次心理团体辅导,本次的团体辅导共进行了“叠罗汉”、“棒打薄情郎”、“信任之旅”和“盲人哑巴”等五个项目的训练。此次活动训练旨在塑造团队精神,增强合作能力,强化沟通意识,增强交流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迎接挑战的正面态度。

团体辅导最后一个环节,是分享感悟,很多同学深有感触,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让他认识到协作意识的不足,明白了团队的真正含义。有同学说“以前觉得人际关系好就是好团队,现在看来团队与集体是不同的,它有共同目标、组织和决策机制,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再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团队才能成为一个好团队”。也有同学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感受最突出的就是做人做事要有责任心,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一个团队才会出成绩,创造价值”。此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还意犹未尽,觉得玩得很开心,和同学们在一起感到很快乐,让他们真切地到了团结、沟通、领导、信任的重要性。此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相信他们会以此去超越自我,塑造更加灿烂的人生。本学期我学院在公寓文化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做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下学期我们应该通过更为丰富多彩的公寓社区活动使广大同学扩展见识,树立良好的“和谐之家”创建思路,扩大“和谐之家”的宣传力度,改进“和谐之家”的评选标准,通过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方式为广大同学服好务,创造一个优雅的公寓文化环境。

第二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部分 第一二章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和数量不等的固态烃类和非烃类物质。

3.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5.: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6.临界温度: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 无论压力有多大, 都不能使气态物质凝为液态。7.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 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8.逆蒸发:在地下较高温度(即物系的临界温度和最高凝结温度之间)的特定条件下, 随压力增加液态烃可以转变为气态,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狭义):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解气。

15.致密地层气:主要指致密砂岩和裂缝性含气页岩中的天然气,广义的致密地层气还包括煤层气,统称为非常规天然气。

16.伴生气(狭义):仅指油气藏中的气顶气和油溶气,广义上还包括油气田范围内分布于油藏及油气藏之间或其上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气藏气。

17.非伴生气:指那些与油气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工业价值,以天然气占绝对优势的气藏气。18.天然气的相对密度:是指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或者说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同体积的天然气与空气质量之比。

19.油田水:广义上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上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相互联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20.沉积水是沉积物堆积过程中充填于沉积物颗粒间隙并保存在其中的水。21.渗入水是指来源于大气降雨时渗入到浅处孔隙、渗透性岩层中的水。

22.深成水:特指来源于地幔及地壳深部的高温、高矿化度、饱和气体的地下水, 包括初生水、岩浆水和变质水。23.成岩水:来源于矿物成岩转化脱出的结晶水(结构水)和有机质演化伴生的水。

24.吸附水:成薄膜状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在一般的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运动的油田水。25.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只有当作用于水的力超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的油田水。26.自由水: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油田水,也称重力水。27.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层相接触,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28.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

29.同位素分馏作用: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其组成元素的同位素发生变化、转移或分离,或者说是在同位素比值不同的两种物质间进行的同位素分配作用。

30.同位素效应: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中,由于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外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叫同位素效应。31.同位素类型曲线:把原油不同组分的δ第三章

32.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在其中储存并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是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场所,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

33.储集层的孔隙性:指储集层孔隙空间的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34.孔隙度: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3C值变化连成曲线,称为碳同位素类型曲线。35.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称为总孔隙或绝对空隙)和岩石体积之比。36.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37.流动孔隙度: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38.储集层的渗透性: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39.渗透性岩石: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较快的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

40.非渗透性岩石: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称之为非渗透性岩石。

41.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一定的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42.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43.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44.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

45.毛细管压力曲线(压汞曲线):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的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汞饱和度的压力曲线。

46.排驱压力:是指压汞试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换言之, 是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的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47.饱和中值压力:是指非润湿相的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与饱和中值压力相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称为中值半径。

48.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49.油、气、水的饱和度:储集层的孔隙油、气、水充填,油、气、水的含量分别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饱和度。50.原生孔隙:是指在沉积时期或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

51.次生孔隙: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52.粒间空隙:碎屑颗粒支撑的碎屑岩,在颗粒之间未被基质充填,胶结物含量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53.机械压实作用: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岩石逐步致密化的过程。

54.压溶作用:是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相互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55.胶结作用:是碎屑颗粒相互连接的过程。松散的碎屑沉积物通过胶结作用变成固结的岩石。

56.砂岩体:是指在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 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 并以砂质岩为主的沉积岩体。砂岩体的分布及特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57.沉积环境,:即介质的水动力条件, 是影响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58.重结晶作用:指碳酸盐岩被埋藏之后, 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 岩石矿物成分不变, 而矿物晶体大小、形状和方位发生了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使致密、细粒结构的岩石变为粗粒结构、疏松、多晶间孔隙的岩石。59.白云石化作用:指白云石取代方解石、硬石膏和其他矿物的作用。

60.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烃类流体向上逸散的岩层。

61.盖层的物性封闭:也叫毛细管封闭。从微观上讲, 盖层的物性封闭实际上是通过盖层的最大喉道和储集层的最小孔隙之间的毛细管压差来封盖圈闭中的油气。

62.盖层的压力封闭:与物性封闭相比, 压力封闭的特点是具有能封闭异常压力的压力封闭层;压力封闭层不仅封闭地层中的油气, 而且还能封闭作为地层压力载体的水;能对烃类和水实现全封闭。

63.盖层的烃浓度封闭:在物性封闭的基础上, 主要依靠盖层中所具有的烃浓度来抑制或减缓由于烃浓度差而产生的分子扩散。64.区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性岩层。

65.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性岩层,又成为局部盖层。66.隔层: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性岩层。第四章

67.油气圈闭: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

68.油气藏: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在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界面,也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69.工业性油气藏:如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即有工业规模,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非工业性油气藏)70.产层: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

71.闭合的油气低势区:储集层顶面背斜高部位闭合区, 或储集层顶面构造等高线与储集层上倾方向非渗透性遮挡(断层面、不整合面、非渗透性岩层或岩体)联合封闭的高部位闭合区。72.圈闭的有效容积:圈闭能够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73.闭合度: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圈闭可能容纳油气的最大高度。

74.溢出点:圈闭能够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要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溢出,是圈闭内有其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75.闭合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所交切构成的闭合区的面积。

76.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具有工业性产油气能力的那一部分储集层的厚度。77.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

78.油气藏高度:指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正交距离。油藏高度:若有气顶时,油水界面和油气界面之间的正交距离。

气顶高度:油气藏顶点到油气界面的正交距离。

79.含油(气)边界:通常把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作含油(气)边界,。

与油(气)层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油(气)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若油(气)藏的高度小于油(气)层的厚度时, 则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底面不相交, 这时油(气)藏的内边界就不存在。

80.含油(气)面积:由相应的含油(气)边界所圈闭的面积分别称作内含油(气)面积和外含油(气)面积。通常含油(气)面积是指外含油(气)面积。

81.气顶:在油气藏中存在游离气时,油、气、水按密度分异,气总是占据圈闭的顶部,称为气顶,油居中间,水在最下面,在这种情况下,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为油环。

82.油气藏的驱动力:油气藏中的油气流到井口必须有一定的压力,这种驱动油气流出油层并经井筒达到井口的动力称之为油气藏的驱动力。

83.构造圈闭:储集层的顶面发生局部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84.***油气藏:在***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称为***油气藏。

85.背斜圈闭:储集层顶面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四周倾伏的背斜,其上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而底面和下倾方向被具有高油气势面的水体或其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的闭合低势区。

86.断层圈闭: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87.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的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被非渗透性岩层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88.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刺穿沉积岩层时,使储集层发生变形,并直接以刺穿岩体遮挡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89.地层圈闭: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变化,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90.盐体(岩浆)刺穿油气藏:地下深处的盐体(岩浆), 侵入并刺穿上覆的沉积岩层, 形成刺穿圈闭, 其中聚集了油气则称为盐体(岩浆)刺穿油气藏。

91.岩性圈闭:储集层因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其四周或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92.沉积圈闭: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因岩性变化所造成的岩性圈闭。

93.透镜型岩性圈闭:储集层四周均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94.上倾尖灭性岩型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95.成岩圈闭:在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性圈闭。

96.不整合圈闭: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97.潜山油气藏:是指位于区域不整合面之下较老地层的凸起含油气体。98.基岩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

99.礁型圈闭:是指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礁体,上方和四周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100.沥青封闭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岩层是由沥青组成的。

101.水动力圈闭:凡是因水动力形成倾斜或弯曲的等油气势面,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

102.复合圈闭: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103.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凡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由任一种构造和地层因素联合封闭所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

第五章

104.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

105.原始有机质的保存条件:指生物死亡后的沉降、沉积和埋藏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条件。106.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107.地温梯度:地壳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温度的增加值。

108.门限温度(深度):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时所对应的温度(深度)值。

109.未熟—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成石油之前,经由不同的生烃机制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烃和气态烃。

110.煤成油: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生成的液态烃类。

111.有机成因气:分散的沉积有机质或可燃有机矿产,在其成岩成熟过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热解作用形成的以烃气为主的天然气。112.生物成因气: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下,主要由微生物降解、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有时也包括部分早期低温降解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和数量不等重烃气。

113.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干气。114.煤型气:指腐殖煤及腐殖型煤系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然气,又称煤系气,煤成气。

115.无机成因气:是指与地球深部岩石圈和地幔及岩浆热液活动有关,沿深大断裂上升至沉积圈中的天然气,其中占绝对优势的组分或各组分均是无机成因的。

116.煤系:又称含煤岩系,是指以含有煤层和煤线为特征的沉积岩系。当腐殖有机质高度聚集时便形成腐殖煤, 而当其分散存在时便形成暗色泥岩和炭质泥岩, 一般把有机碳含量≤15%的称暗色泥岩, 在15%~30%之间称炭质泥岩, > 30% 时叫煤。117.烃源岩: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细粒沉积。118.烃源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烃源岩与非烃源岩的岩性组合。

119.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表征其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是地温和有效加热时间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

120.镜质体反射率:也成镜煤体反射率,是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数,且具有不可逆性,也是确定煤化作用阶段的最佳参数之一。121.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经历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有机化合物。122.油气地球化学对比:从广义上说应包括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气岩对比,油气岩对比和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其中油岩对比和气岩对比是核心问题。第六章

123.油气运移:是指地壳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某些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置迁移。

124.油气初次运移:指油气在烃源岩中的运移及向运载层或储集层中的运移——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烃源岩内的运移,又称排烃。125.比表面: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内表面的总和。

126.润湿性:是吸附能的一种作用,指液体在表面分子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流散的现象,一般用在固体表面分散流体所需的功来度量。127.毛细管压力: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流体的弯曲界面上,由由于两边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不同,在凹面承受较大的流体压力,毛细管中的这种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压力。

128.孔隙流体压力(地层压力):是指作用在岩石或地层孔隙中流体上的压力。129.异常地层压力:是指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

130.异常高压:烃源岩由于其岩性致密,成岩压实过程中由于排液不畅普遍造成异常地层压力的现象。

131.剩余压力:指发生在正常压实过程中的异常高压力。由于其随着孔隙流体的排出仍保持正常压实状态, 故又称瞬时剩余压力。132.构造应力:指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地应力,或者是由于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地应力。133.连续烃相:是指油气呈游离的连续油气相从烃源岩渗流排出。

134.渗透作用:是指水由盐度低的一侧通过半渗透膜向盐度高的一侧运移的作用。

135.地震泵效应:即在断层张开和闭合的过程中, 由于体积的扩张和压缩, 流体压力的降低和升高, 致使断层两盘的流体流入和排出。这样, 断层的活动就像是插入烃源岩中的吸管, 将烃类和流体吸入和排出。

136.溶解气效应:烃类物质从烃源岩进入储集层时压力降低, 溶有气体的石油体积增大, 密度降低, 使驱动力增加。137.裂隙(缝):是指在岩层中没有造成位移的各种缝隙。138.有效通道空间:运载层中真正发生了运移作用的通道。

139.烃源岩的排烃量:二次运移开始时的数量。如果运移途中有圈闭存在则终止时的数量就是圈闭中的聚集量。140.排聚率:(聚集量/ 排烃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也可用生聚率(聚集量/生烃量的百分数)来表示。141.排烃效率: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的百分比。

142.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在原岩中排出并进入邻近的运载层以后沿储集层、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

广义的二次运移泛指油气脱离母岩后所发生的一切运移,包括已经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所引起再运移。第七章

143.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圈闭中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包括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144.充注:油气不断进入圈闭有效空间的过程。

145.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146.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同时它们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匹配,有利于油气的高效输导,富集和保存,形成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147.最佳组合型式:输导能力和效率最高的组合型式,表现为生储盖的时空跨距和生运聚作用的连续性。148.时空跨距:是指在一个生储盖组合中,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彼此在地质时代和空间剖面上的间隔距离。149.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结晶过程中捕获的成岩成矿流体。

150.成烃坳陷(凹陷、洼陷):是指盆地中分布有成熟烃源岩的深坳陷区,应具有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环境,较高的沉积速率和较长的沉积时间,有利于有机质在较短时间内成熟并排出油气。151.原生油气藏:是指烃源岩及相邻近或一定距离内储集层中, 油气第一次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152.次生油气藏:油气藏遭到破坏后,未消亡的油气在再运移过程中遇到新的圈闭而聚集形成的油气藏。153.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机理不同于一般常规的油气藏,包括深盆气藏、煤层气藏、甲烷水合物。

154.甲烷水合物:特定的低温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固体水合物,又称固态气体水合物,多呈白色、浅灰色,通常以分散状的颗粒或薄层状的集合体赋于沉积物之中。

155.深盆气藏:是指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的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因分布于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故称为深盆气藏。

156.煤层气藏:主要指煤层中甲烷相对富集具有工业价值的层段或部位。

157.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 以甲烷为主, 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它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 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和溶解气。

158.油气藏的破坏:是指由于外界地质条件的变化,原来形成的油气藏逐渐消亡的地质过程。其最终结果是油气藏在三维空间上不复存在或部分残存,油气藏中的油气完全逸散或部分残留变质。

159.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有选择地消耗某些烃类成分。该过程大体上按正构烷烃、异戊间二烯烷烃、低环的环烷烃和芳香烃的顺序先后发生。在有氧条件下,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和强烈,结果造成原油在降解前后成分有很大变化。

160.水洗作用:是在地下水沿油水界面运移的过程中,溶解原油中某些易溶的成分,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总体上轻烃比重烃更易溶解,由此使原油的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161.油气藏的再分布:若油气藏中的烃类流体在新的环境下分布发生某种改变,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油气藏,称为油气藏的再分布。162.油气地表显示:是油气藏遭破坏后的油气再运移,或未经成藏的油气直接从烃源岩沿通道运移至地表的产物,可以有气态烃、液态烃、和固体沥青三种相态和产出。

163.宏观油气显示: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地表油气显示,通常是油气沿断层或储集层直接运移到地表或是含油气层被剥蚀出露地表的产物,有油苗、气苗、含沥青岩石。

164.微观油气显示:只能用仪器检测的油气地表显示,通常是由天然气扩散或油气的微渗漏所形成的。

165.油气的微渗漏:主要是轻烃以胶粒大小的“微气泡”在浮力作用下通过油藏上方地层的节理裂缝网络运移到地表的现象。第八章

166.地貌盆地:指被天然高地所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167.沉积盆地:指在地球表面具有相当厚沉积物的一个构造单元。168.构造盆地:是受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而形成的盆地。

169.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成烃过程,并已经发生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170.裂谷:是指由于整个岩石圈减薄和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 并且常常是一侧为正断层限制的断陷盆地。

171.陆内坳陷盆地:位于克拉通内部,平面上呈近圆形, 剖面上为碟状。构造一般比较简单, 主要为长垣隆起和弯窿。

172.大陆边缘盆地:位于离散型板块边缘, 也称被动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滨岸区、陆架区和陆坡区, 常发育良好的含油气盆地。其下部常为裂谷期陆相沉积, 上部为向海推进的陆相或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三角洲和水下扇,也称为冒地斜棱柱体。

173.陆间裂谷盆地:当内陆裂谷进一步拉开、地壳强烈减薄、形成过渡壳时, 内陆裂谷就演变成陆间裂谷。174.新生洋盆:当大陆完全被拉开, 形成以洋壳为基底的新生盆地时称为新生洋盆。

175.前陆盆地:是指位于线性收缩造山带前缘和相邻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盆地。根据前陆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

176.残留洋盆:洋壳板块消减末期, 陆壳板块发生碰撞, 碰撞缝合线走向上结合的时间不一致, 使部分地带残存老洋盆,这种收缩大洋盆地叫残留洋盆。

177.拉分盆地:发育于区域性走滑断裂带附近, 由于两侧断块的相向运动而形成。这种盆地平面上常呈菱形, 走滑断层为两个长边边界, 正断层为短边边界。由于强烈走滑运动使地壳下弯, 因此在走滑断层一侧往往为沉降中心。

178.关键时刻:在连续沉积的含油气盆地中, 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过程是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期, 而油气生成的时间往往覆盖了油气运聚的时间。因此, 该时期是研究含油气系统内油气运聚成藏最重要的时间,即称关键时刻。179.山间盆地:是指以逆断层为盆地边界的断陷盆地。180.长垣:系指巨大而狭长的不对称背斜构造带。

181.滚动背斜:在同沉积正断层控制下, 沿断裂走向上在其下降盘常发育一系列逆牵引背斜(又叫滚动背斜), 逆牵引背斜的成因主要与尚未完全固结的下降盘地层在断裂发育过程中在自重作用下的“ 回顾” 或和铲形断层在深部顺层滑动有关。182.含油气系统:一个包含有效烃源岩及其相关的油气,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天然系统。183.有效烃源岩:是指正在大量生排烃或在过去某一地质时期曾经大量生排过烃的原岩。184.油气聚集带:是指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控制的油气田带,其中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聚集带的范围相当于盆地内的三级构造单元,但不是盆地内所有的三级构造单元均能形成油气聚集带。

185.油气田:是指一定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综合,该产油气面积可以是受单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质单位,也可以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复合的地质单位。

186.背斜型油气聚集带:指油气田带在构造上为一背斜带,其中油气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背斜构造控制。187.一定的产油气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188.构造型油气田:系指产油气面积上受单一的构造因素所控制, 如褶皱和断层。

189.背斜油气田:背斜油气田中控制产油气面积的地质单位, 是褶皱变形所形成的背斜构造。

190.断层(断块)油气田:系指在区域均斜背景上, 其上倾或各个方向都由断层所控制所形成的油气田。191.地层型油气田:指在区域均斜或单斜构造背景上,由地层因素(不整合和岩性)所控制的含油气面积。

192.盐(泥)丘型复合油气田:不论是刺穿还是隐刺穿盐(泥)丘构造,只要存在构造和地层两大类油气藏复合而形成的油气田,则为盐(泥)丘型复合油气田。

193.潜山型复合油气田:其深部为潜山油气藏, 而其上覆岩层则可能由于披覆、压实形成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 在不整合面上还可能伴有向潜山尖灭或超覆的地层型油气藏。如果仅有叠合的地质体, 而没有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叠合, 则不能称之为潜山型复合油气田。194.复合型油气田:指在油气田范围内不同层位和深度的油气藏受构造.地层.水动力诸因素中的≧2种因素控制的油气田。

195.侧向叠合型复合油气田:系指在油田不同层位中以构造型为主的油气藏和以地层型为主的油气藏之间不是垂向叠合, 而是侧向毗连, 或含油气面积有一定的叠合, 而构成统一的油气田。196.油气资源:指蕴藏在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197.油气储量:指已经探明或基本为人们所了解控制的,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开采的那部分油气数量。198.油气资源量:指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理论,推测地下可能存在的,总的油气数量。

199.探明地质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200.控制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201.预测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求得、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202.潜在原地资源量:在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对已发现的、有利含油气的圈闭或油气田的邻近区块,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203.推测原地资源量:主要在区域普查阶段或其他勘探阶段,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区带等推测的油气聚集体,根据地质、物化探及区域探井等资料所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第九章

204.克拉通盆地:位于克拉通内部,常呈碟状大面积稳定下沉,体面比(沉积物体积与沉积物分布面积之比)低、地温梯度低、构造形变小、断裂活动少的盆地。

205.油气资源评价:指计算或分析某一特定区域地下油气富集量的过程,主要回答该特定区域内有无油气?有多少?分布状况如何?能否勘探开发?是否值得勘探开发?如何进行勘探开发等一系列问题。

206.含油气大区评价:是一个石油大国或大的跨国公司为制定远期勘探规划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分析含油气大区的含油气特征与对比选择,包括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资源量预测和经济决策分析三部分。

207.盆地评价:是区域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是国家或石油公司为制定中期战略规划而进行的评价工作。208.区带评价:是盆地勘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产生的,适宜局部评价和预测的分析方法。

209.区带:是盆地的同一区域内有相同成因联系的所有圈闭或潜在勘探目标的总和,是盆地内油气聚集的基本场所,是为了适应局部油气勘探和评价而产生的过渡性地质单元。

210.圈闭评价:是各级油气资源评价中最具体、最实际的工作,也是勘探阶段的最终目标,其目的在于拟定勘探井位,直接发现油气田。211.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以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通过各种定量参数的分析研究,用数学模型或者用推理求解的办法,针对各种勘探目标进行评价,使其逼近客观实际,以求得评价的系统性结果。增补:

212.系列圈闭:沿一定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213.TTI:即时间—温度指数,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214.CPI:碳优势指数,反应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215.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总和。216.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流体在力场中所受到的力。217.生油窗:指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即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218.氯仿沥青“A”: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够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219.有效圈闭:曾经聚集并保存了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

220.自生伊利石:是高岭石和钾长石在储集层酸性水介质中溶解沉淀出的一种成岩矿物。221.重质原油:通常把相对密度大于0.9的石油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222.二次成烃:是指烃源岩在二次沉降过程中, 时、温效应达到的成熟度超过一次沉降最大埋深时曾达到的成熟度, 由递增成熟度所生成的烃类(可以是油或气)。

第三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石油地质学的内容

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天然气:

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1)聚集型天然气 游离气

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气藏气

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气顶气

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凝析气

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

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油溶气

任一油藏内总是溶有数量不等的天然气,含气量低时,分离出的天然气利用价值较小;含气量高时,收集起来可作动力燃料及化工原料.水溶气

包括低压水溶气和高压地热型水溶气.煤层气

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致密地层气

主指致密砂岩和裂缝性含气页岩中的天然气。气水合物

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的固态似冰气体混合物,又称气水化物或叫固体气.(3)伴生气与非伴生气 所谓伴生气与非伴生气,主要是指天然气的产出与液态石油或油藏的分布关系。狭义的伴生气仅指油气藏中的气顶气和油藏及油气藏中的油溶气;广义的伴生气还包括油田范围内分布于油藏及油气藏之间或其上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气藏气。

非伴生气指与油藏及油气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工业价值、以天然气占绝对优势的气藏气。

第二部分

油气生成理论与烃源岩

油气的成因是一个长相争论的基本理论问题。

由于:(1).石油、天然气是流体,其产出地与生成地往往不一致,受多种因素控制。(2).化学成分均很复杂(3).油气水常常伴生。

无机成因论

碳化物说(门捷列夫):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如果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比较冷却的部分,冷凝下来形成石油。

宇宙说(索可洛夫):同其他天体一样,地球上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后来为岩浆所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

岩浆说(库得梁采夫):认为石油的生成同基性岩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高温生成说(切卡留克):油气是上地幔中的氧化铁和水反应所得.无机成因论者的致命点:(1)是脱离了地质条件来讨论油气的成因,而且将宇宙中发现的简单烃与地球上组成复杂的石油等同起来。(2)无法解释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3)无法解释为什么石油具有只有生物有机质才有的旋光性,生标物等问题.有机成因论的主要论据:

①世界上99%以上的石油产于沉积岩区;

②油气中先后鉴定出很多与活生物体有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③油气中烃类与生物体中类脂物、沉积有机质在元素组成、化学成分及结构上都存在着相似性和连续性; ④实验室中模拟地下条件,从多种有机质中获得了烃类。

早期生成论和晚期生成论之争

早期成油论主张:油气是地质历史时期中生物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中转化而来。依据:

(1)脂类、蛋白质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烃类;

(2)用放射性碳同位素C14测定了烃的年龄,证明它们是现代生成的;

(3)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化为烃类的媒介,这一过程完成于沉积物埋藏不深的阶段,说明烃类能在早期生成.早期生油论存在的问题:1)世界上发现的原生油气藏几乎都在上新世以前;2)现代沉积物中烃类的性质与石油不同。

晚期成油论:生油层埋深>1200~1500米、地温超过50~60℃时,烃类才会大量生成。晚期成油论的主要依据:

(1)世界油气的分布有一定的深度范围,太浅、太深都很少;

(2)世界油气分布与地温的关系更加密切。据统计,世界上99%的油田,油藏温度<148.9℃;(3)世界油气分布的温度,又随生油层的年代而变化。

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

①成岩作用阶段早期(生物化学作用阶段):各种生物有机质经过缩聚作用和非溶解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干酪根”;

②在成岩作用阶段晚期和深成作用阶段早期:随着温度升高,沥青和烃类脱离干酪根核的束缚,从“不溶”转入“可溶”状态,“游离”在生油岩中成为“原始”的石油烃和“游离”沥青组份;

③深成作用阶段后期和变质阶段:在更高温度下,烃类则从长链断裂成短键,最终变成CH4气体;与此同时,干酪根的核则不断缩合,最后只剩下碳原子,变成石墨。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论的依据:

①现代沉积物中干酪根多;古代岩石中干酪根少,因为消耗于生成石油;

②从干酪根到可溶沥青到原油,元素组成有规律地递变,说明它们之间有成因联系;

③观测发现:随埋深增大、温度压力增高,干酪根逐渐因消耗于生油而减少,含O、N、S化合物略有增多; ④实验室同样模拟出干酪根生成石油的过程。干酪根在人工加温热降解过程中,先是生成液态烃,然后液态烃裂解,生成气态烃。

储气机理——页岩气:

(1)页岩气以吸附气和游离气两种形式存在,高演化程度页岩含水饱和度较低,孔隙主体被游离气占居,其聚集量与孔隙空间的大小有关;

(2)大部分游离气储存在岩石骨架中。但在高演化页岩储层中,由于岩石骨架孔隙极其微小,游离气储存在有机质孔隙中;

(3)不同成熟度页岩含水饱和度对甲烷吸附量影响不同,低演化程度含水饱和度对对甲烷吸附量影响较大,高演化程度关系不明显;

(4)在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吸附气、游离气及总储集气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

气藏特征-常规天然气(1)具有明显的含气边界;(2)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3)具有统一的气水界面;(4)气藏的形成主要靠封盖气柱。气藏特征-煤层气

(1)煤层中含气性是多与少的关系;(2)无统一的压力系统;

(3)无气水界面,水遍布在整个煤层;(4)气藏的形成主要是靠保压。

常规天然气:

动态平衡控制气藏聚集量; 成藏关键时刻决定成藏期; 气势控制天然气高部位聚集。煤层气:

温压场控制含气量; 后期保存是成藏的关键时期;

水势和压力场控制着煤层气向斜聚集。

第三部分

输导层与油气运移

油初次运移 运移方式大致可归为水溶运移说、连续油相运移说、气相运移说 1水溶运移说:

(1)分子溶液或真溶液:分子溶解中,随烃类的分子量的增大溶解度显著减小,石油以真溶液运移不失为一种可以肯定的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

(2)胶体溶液:呈胶体溶液运移即使有也只是在很局限的范围。(3)乳浊液:该运移方式很难实现。

以水为媒介的运移,要有使运移发生和所需运移量得以满足之水量的存在。以水为载体的运移是困难重重。2油相运移说:

压实作用、油气生成作用以及流体热膨胀作用克服毛细管压力作用和储层吸附作用发生运移。3气相运移说:

毛细管压力的阻碍;气体溶液所能运移的石油组分是很有限的;再说油藏中并非总有巨量的气体,所以气相运移很难实现。

综观上述石油初次运移的各种相态,以连续油相运移为主要运移相态,石油初次运移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不同机制将有机而谐调地发挥其作用。气初次运移:

1水溶气-很常见的方式,气态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2、油溶气-很常见的方式,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极大

3、独立气(气泡、分子扩散、连续气相)气泡-气泡运移主要是早期生物成因气 分子扩散-浓度差引起扩散

连续气相-气体生成量大,加上天然气运移可利用的载体减少,促成连续气相运移成为天然气运移的主要相态。

综观前述,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必须结合成烃演化阶段、相应的压实程度、水的丰度、增溶因素,以及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通盘考虑。

油气初次运移通道-异常高压导致生油岩产生微裂缝

引起油气初次运移的因素: 以压实作用初次运移的主要因素;当生油岩埋藏到较大的深度时,温度可能成为另重要因素。其它因素都可能只有局限或局部的意义。

如油气生成、粘土脱水、水热膨胀,其共同点是:都有增加孔隙流体体积和压力的潜势。除上所述之外,温度还有助于解脱被吸附的烃类;有助于降低流体粘度,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在主要深度范围内还有助于气烃的溶解;以及有助于烃在水中的溶解等。

初次运移发生在晚期压实阶段。

初次运移的距离:垂向运移,初次运移的距离最大极限就是生油层厚度;油气侧向初次运移阻力应该小些,运移距离也理应长些,生油岩渗透性所限,估计油气侧向初次运移距离也不会很远。

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是指向储集岩的

碳酸盐岩油气初次运移机理:

压实作用、热增压(干酪根热增压、烃热增压、水热增压)、初移的通道─裂缝 其中热增压作用是碳酸盐生油岩的主要初次运移机理。二次运移的阻力:油气二次运移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阻力就是毛细管压力。

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浮力,水动力方向与浮力F1方向一致,促使石油运移的动力为浮力+水动力,反之,水动力方向与浮力F1的方向相反,水动力反成为油气运移的阻力,阻力变为毛细管压力+水动力。

油气二次运移普遍认为是以连续烃相运移为主要相态。

二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渗透性储层、断层和不整合面。

二次运移的距离取决于运移通道的通畅程度、母岩油气供给的富足程度、沉积盆地的岩性岩相变化、盆地的大小以及盆地构造格局的展布等因素。

二次运移方向:在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要动力的驱动下,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总是循着阻力最小的路径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石油在二次运移中的变化:二次运移过程中吸附作用显著时,石油成分变化的总趋势是:胶质、沥青烯、卟啉及钒镍等重金属减少,轻组分增多;而烃类呈现烷烃增多,芳烃相对减少;烷烃中低分子烃相对增多,高分子烃相对减少。反映在物理性质上,表征为比重变轻,颜色变淡,粘度变低。氧化作用可使石油的胶状物质增加,轻组分相对减少;环烷烃增加,烷烃和芳香烃减少;比重和粘度也随之增大。其效果大多与吸附作用相反。因此二次运移中氧化作用通常会被吸附作用所抵消。如果石油经二次运移到达地表附近,氧化作用更为显著,石油将全部变为沥青。

第四部分油气储集层与盖层

一 储层非均质性

(一)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垂向上粒度韵律; 层内垂向上渗透率差异程度; 层内垂向上最高渗透段位置; 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层内不连续泥质薄夹层的分布; 层理构造序列(二)平面非均质性

1、砂体几何形态

2、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

3、砂体的连通性

4、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三)层间非均质性

1、分层系数(An)

2、垂向砂岩密度(Kn)

3、各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四)微观非均质性

孔隙、喉道的大小与分布,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微裂缝,岩石组分、颗粒排列方式、基质含量及胶结物类型等

盖层封闭烃机理:

机理:⑴毛细管力封闭─具有较高的排替压力而阻止烃类逸散 ⑵超压封闭─异常高的孔隙压力而阻止烃类逸散

⑶烃浓度封闭-生烃地层以高浓度阻止下伏油气向上扩散

特点: 毛细管力封闭:

(1)一般只能遮挡游离相的烃,难以封堵水溶相及扩散相烃;(2)对于石油比天然气更重要,气易溶于水;(3)在泥岩压实阶段的晚期更为重要。异常高压

(1)可以封闭任何相态的烃类;

(2)对天然气的封闭作用比对石油更重要;(3)在泥岩压实阶段的中期更重要; 烃浓度封闭

(1)主要封闭以扩散方式向上运移的烃类;(2)盖层的烃浓度越高,封闭扩散的能力越强;(3)本身是烃源岩,同样具有毛管压力封闭;

泥质(页)岩类盖层

特点:分布广、数量多、最常见,几乎产于各种沉积环境中。影响该类盖层的因素:

(1)膨胀性矿物(尤其是蒙脱石)越多,盖层质量就越好;(2)粒度组分:分散性(粉碎程度)越高,遮挡能力就越强;(3)含砂质、粉砂质等杂质会大大降低泥质盖层的遮挡能力;(4)矿物成份:蒙脱石吸收容量大,因此遮挡力强; 岩盐、石膏(硬石膏)类盖层

该类盖层是高质量的盖层,可遮挡高压气藏。只有石膏与岩盐结合或成互层,才能大幅度提高遮挡能力。碳酸盐类盖层

碳酸盐岩占半数至纯由碳酸盐岩组成的一些非渗透性岩石,如泥质石灰岩、石灰岩等。砂岩盖层:致密砂岩或饱含水砂岩。冰冻成因盖层:见于永久冻土带。

评价盖层遮挡能力的一些常用参数指标:

1.厚度:泥岩厚25m为理想厚度

2贯穿压力(P贯)与贯穿压差(ΔP贯)这两个数值越大,盖层遮挡能力越强。3渗透率数值越小,说明遮挡能力越强; 4遮挡系数,数值越大,遮挡越强;

5孔隙管道的直径,d越小,盖层遮挡能力就越强; 6泥岩中膨胀性矿物的含量,蒙脱石含量越高,遮挡能力越强;

7泥质盖层的砂质、粉砂质百分含量,盖层中的砂、粉砂含量越高,遮挡力越差; 8盖层中交换Na+含量,Na+含量高,则膨胀性、吸水性、塑性都好,遮挡能力强; 9盖层的分散度,分散度(粉碎程度)越高,其渗透率就越小; 10盖层岩石塑性,塑性大,盖层好——不易产生裂缝 11孔隙毛细压力(PK),PK越大,遮挡越强。

第五章

1、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 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 和保存六个要素。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足的油气来源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3、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4、良好的保存条件(一)充足的烃源条件(1)烃源岩的体积: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2)烃源岩的质量: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3)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①有效排烃厚度大②良好的烃源岩层系岩性组合Ps.只有与储集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生油层中的烃类才能排出来,这段厚度即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度(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 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三)有效的圈闭。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 1)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的关系(时间上的有效性)2).圈闭位置与油气源区的关系(位置上的有效性)3)水压梯度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四)必要的保存条件(1)良好的区域性盖层(2)稳定的构造环境(3)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4)岩浆活动不强烈

2、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生储盖组合类型 :(1)根据三者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正常式组合:生下、储中、盖上 侧变式组合:指由于岩性、岩相在空间上的变化而导致的生、储、盖在横向上渐变而构成。顶生顶盖式(顶生式):生油层与盖层同属一层,储层位于下方。自生、自储、自盖式:本身具生、储、盖三种功能于一身。(2)根据生油层与储集层的时代关系划分为新生古储式、古生新储式和自生自储式三种型式。(3)根据生、储、盖组合之间的连续性可将其分为连续性沉积的生、储、盖组合和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的输导能力,油气的富集条件就不 同。生、储互层式组合,生与储接触面积大最为有利。生、储指状交叉的组合,生油层与储层的接 触局限于指状交叉地带,在这一带最有利;向盆一侧远离此带,因缺乏储集层,输导能力受限;而 另一侧则缺乏生油层,油气来源又受限制。砂岩透镜体从接触关系上来说,应该是油气的输导条件 最为有利,但油气的输导机理,至今还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三种组合关系是最有利的或较为有利 的。生储盖组合是否有利主要是看是否具有最佳的排烃效率,它与组合型式、烃源层的单层厚度和 砂岩百分率有关。单层厚度在 30~50m 的烃源层排烃效率较高,而砂岩百分率适当的区带则有利于 油气由烃源层排入储集层进入二次运移。

3、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机理1)渗滤作用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圈闭,毛细管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2)排替作用Chapman认为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因此产生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4、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条件、过程、结果 原理:静水条件下,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油气源充足,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油气在圈闭中依次排替作用的结果,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水→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条件(1)具有区域性长距离运移的条件:区域性的倾斜;岩性岩相稳定,渗透性好,连通性好;(2)连通的圈闭的溢出点依次抬高;(3)油气源的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油气源充足;(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石油和游离气一起运移。过程第I阶段:油气进入圈闭,油气水按重力分异,气在上油在中水在下;第II阶段:随着油气的不断进入,依次由较高部位向较低部位聚集,同时油水界面不断下降,当油水界面下降到溢出点时,部分油从圈闭中流出,圈闭中只含油和气;第III阶段:若仍有油气供给,油无法再进入圈闭,只能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溢出,气则可继续进入,并将聚集的油排出,直至气、水在溢出点直接接触为止,该圈闭的油气聚集已最后完成,圈闭只含气。结果(1)离供油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距离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可能形成纯油藏或者油气藏;溢出点更高、距油源更远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有水(2)充满石油的圈闭,仍可以作为有效聚集天然气的圈闭;但是充满天然气的圈闭,不再是聚集石油的有效圈闭(3)若油气按重力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的油气密度小于离供油区较远、溢出点较高圈闭中的油气密度(4)形成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数目,取决于油气供应充分程度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影响因素:(1)支流油气源的存在(2)天然气的溶解和析出(3)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4)区域水动力条件、水压梯度的大小及水动力的方向,直接影响油气的分布规律

5、油气差异渗漏原理如果在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盖层封闭能力差的岩性圈闭,油气在圈闭中依次渗滤作用的结果,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6、天然气成藏方式(1)天然气脱溶成藏(2)水溶对流运移成藏(3)多源复合成藏(4)聚散动平衡成藏

7、油气藏的破坏和油气再分布油气藏的破坏和油气再分布:是指已经处在物理、化学上的稳定性和平衡状态的油气藏在各种地质、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油气圈闭或油气本身的物理化学稳定性遭到部分或全部破坏,致使油气在新的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油气藏破坏的结果使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或因各种微生物降解或氧化作用产生变质,失去工业价值。油气再分布的结果使原来较大的油气藏分散成若干小油气藏,或者若干小油气藏富集成一个较大的油气藏。

一、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引起破坏(1)地壳运动使油气藏整体抬升:一方面使盖层遭受侵蚀,残留厚度减小,封闭性变差,另一方面由于油层抬升,油气藏压力下降,溶解气溢出,将石油排剂出圈闭,原来的油气藏变成气藏(2)地壳运动可使储集层不均匀抬升:致使原来的圈闭溢出点升高,容积变小,使油气藏中的油气溢出向上倾方向运移,散失或再聚集形成新的油气藏(3)地壳运动使盖层遭受断裂:断裂是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的主要因素。断裂会使油气沿着开启的断裂系统大量流失,使油气藏遭受破坏;或使油气在不同储层间进行再分布。破坏的结果使单一富集的油层,分解成若干个油气藏,也有可能使多油层的油气向主力油层富集。2.热蚀变作用引起的破坏(1)热事件:岩浆侵入、埋深增加(2)高温岩浆侵入油气藏能使油气裂解、变质,形成沥青,常使油气藏遭受破坏(3)地层温度增加也会使油气发生热变质作用或裂解,变成气藏 3.生物降解作用引起的破坏:在油气藏埋藏较浅的地区,地下水中的氧和微生物相对较多,微生物会有选择的消耗某些烃类组分而使石油的成分发生改变,这就是生物降解作用。随着降解作用的增强,原油的烷烃,特别是正构烷烃含量变低,而多环和复合环烷烃、芳烃、N、S、O的重杂原子化合物变多,旋光性增强。因此,微生物降解作用会使油藏内原油轻组分逐渐减少,重组分相对增加,最后形成重质油4.氧化作用引起的破坏:近地表环境(运移过程中和成藏以后)中,由于与大气的连通,使原油中的烃类组分遭受氧化5.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用(1)水动力的冲刷作用:强烈的水动力使油水界面变倾斜,甚至将油气冲出圈闭(2)有选择性地溶解可溶烃:溶解度高的组分如苯、甲苯等会被水溶解,被水带走(3)形成沥青垫:有选择性地溶解可溶烃后,可能导致在与水接触的地方形成沥青垫,从而使油藏变小,但也可使沥青垫以上的油藏免遭破坏

二、油气藏的再分布1).次生油气藏:先期存在的油气藏由于各种地质作用遭到破坏,其中的油气发生再运移,在新的圈闭聚集形成油气藏,这样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2).次生油气藏形成方式①断层破坏了原生油气藏,油气发生垂向再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②构造运动造成圈闭溢出点的抬高,原生油气藏中的油气发生再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③地层倾斜方向发生变化,油气发生再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3).形成油气地表显示:油气藏被破坏以后,会以各种方式运移到地表,在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显示,常称为油气苗。常见的油气显示:油苗、气苗、石油沥青。

8、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的确定①根据圈闭形成的时期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只有形成了圈闭,油气才能在圈闭中聚集。因此,油气藏形成时间不会早于圈闭的形成时间,即圈闭形成的时间限定了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通过地层层序关系、古构造演化等方面,做出圈闭形成和演化的平面和剖面分析图,可有效地分析圈闭的形成史②根据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由于生油层达到主生油期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进而排出。显然,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只能晚于主成油期,而不可能更早。因此,生油岩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就是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下限(最早时间)③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期次和均一温度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④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分析。

第六章

1、含油气系统:

一、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含油气系统:被定义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包含活跃的烃源岩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1.关键时刻是指含油气系统中大部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2.含油气系统展布范围3.基本要素4.持续时间:是指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所需的时间5.保存时间:是指烃类在该系统内被保存、改造或被破坏的时间段,它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完成之后开始6.可靠性等级及命名

2、油气藏分类(1)构造油气藏:凡是因地壳运动使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构造油气藏。①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②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断鼻油气藏③裂缝性油气藏: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砂岩裂缝性油气藏④刺穿接触油气藏(2)地层油气藏: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称地层圈闭;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不包括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性圈闭。①地层不整合油气藏A.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古潜山)B.潜伏剥蚀构造②地层超覆油气藏(3)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使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在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岩性油气藏。①上倾尖灭型②透镜型③生物礁(4)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称为水动力油气藏。(“悬挂式”油气藏)①背斜型②构造阶地/构造鼻型③单斜型(5)成岩圈闭油气藏:成岩圈闭是在构造圈闭或地层圈闭的基础上,由于成岩作用(主要是胶结作用)及其后的构造运动使油气“冻结”在储集层中而形成的一类特殊圈闭。(6)复合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复合油气藏。

3、地层不整合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1)有利方面①不整合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大规模裂缝溶洞、孔隙带(风化剥蚀、淋滤、溶解)②不整合面附近有利于形成一系列圈闭;(遮挡)③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破碎面)(2)不利方面: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的盖层甚至储层遭受剥蚀,起破坏作用。

第四篇: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团总支工作总结(最终)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2012-2013学年下学期团总支工作总结

本学期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围绕学校工作要点,开拓进取,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同时,以十八大及第三次学生工作大会召开为契机,积极开展团员青年思想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德育为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以十八大召开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为庆祝两会胜利闭幕、更好的学习两会精神,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广大团员青年“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团总支通过组织同学集中学习两会精神,广泛开展“凝聚青春力量”团日活动等方式加强青年学子爱国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同时,在两会召开期间,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特殊学生群体思想稳定工作,确保安全稳定。其中,我院在“凝聚青春力量,共筑„中国梦‟”团组织观摩赛中获得一等奖。

2、以“中国梦”为内容,开展主题教育。

本学期,我院积极以青马工程、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为载体,同时贯彻落实团中央、团市委号召大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先后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助推青春脚步”、“凝聚青春力量,共筑„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加强学生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对学生思想导向进行正确引领;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先后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摄影大赛、青年论坛等活动,努力向广大团员青年传递青春正能量;同时各班级开展主题交流活动,正面引导广大学子青春理想,发挥学生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全面提升了参与支部成员的思想素质。

3.以“五四表彰”为契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本学期,我院积极准备承办了本的“五四表彰暨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及校团委指示,在本次表彰中,我院共表彰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先进团支部12个、优秀团干5人、优秀团员86人。展现了我院广大团员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

本学期,学院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红色影院”、“心理知识竞赛”、“毕业礼仪讲座”、“心语•心缘”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心理专栏”网站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和总结,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活动,多途径、多角度、全方面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在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中获得一等奖。

4、以石油精神为引领,传承志愿服务精神。

根据团市委、市青协文件精神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第四次团代会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我院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结合,通过青马工程培训志愿服务形式以及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深入班级、宿舍进行宣传和学习。先后开展“服务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环保活动”、“青马工程培训实践活动”、“地铁站志愿服务”,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良好精神面貌。在全校范围进行“爱心传递 情暖科院”为刘冲同学捐款活动,共募集善款48934.2元。本学期暑假,我院积极组织开展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团员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学风建设

1、不断进取,考研成绩取得突破。本学期,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举办了“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总结表彰暨考研动员大会”、“考研经验学习交流会”等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参与人数近千人。辅导员全程关注考研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加油鼓气,积极联系调剂信息,为考研同学提供各种平台。2013年考研上线104人,上线率达到14.58%,录取87人,其中22名同学被“211”、“985”重点大学录取,2014届学生报名考研260人为历年之最,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较大的进步。

2、积极组织,科技创新再创佳绩。

(1)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在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获得综合组一等奖、单项组二等奖,获得了三等奖13组、鼓励奖14组,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此外,石油知识竞赛获得优秀奖,图文大赛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取得了新的突破。(2)“石油之星”系列活动形成特色品牌。本学期,SPE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分会、“石油之星”科创中心、“石油之星”艺术团、“石油之星”讲解队作为学院精心打造的平台和载体,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展示学生风采。选拔优秀学生赴京学习,参加国际“SPE”交流活动,与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深圳蛇口分会、威刚石油、法国留学生等开展交流合作5次,承办“SPE”宣讲会等大型活动4次;实训基地接待沙区青年教师参观团、渝中区高中生代表团、国际国内友人参观解说任务9次;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4次;搜集各种资料100余套;动员组织各类比赛、竞赛6次;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热情大增,参加人数、作品质量都有很大的进步。

(3)其他竞赛获奖。本学期,我院学生参加“东原杯”2012重庆新青年创业大赛,进入比赛四十强;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决赛;201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阮刚、张琦两位同学获二等奖,尹浚羽、王迪、杨刚三名同学获三等奖;2012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我院齐志平、刘亚乐等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32名同学获奖,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名三等奖14名。

此外,我院在第七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中成功立项26组,由苏堪华、龙学渊、刘竟成、江宇蓉老师所指导的4支队伍获得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本,学院学生共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2篇(其中一篇为北大中文核心)。第七届体验英语主题情景创意大赛中获得全校二等奖和油储11级文霞同学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3、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院通过邀请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曾凡华教授、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总经理谢玉洪教授、中海油人力服务公司总经理陈平教授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陈和志教授为全院学生讲解最新的石油开采技术、中海油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等内容,使同学们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全院学生专业素养。同时本学期学院有幸邀请到了中原油田冷潜副书记、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油气管理处陈高武处长作客石油大讲堂,通过精彩的报告会,同学们对行业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学风建设。②成功举办“悦读励志,梦飞中国”读书月启动仪式。本学期,我院成功举办学校第三届中华魂读书月启动仪式,活动获得了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好评。

③举办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学院积极与石油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扩大学生工作视野,为培养有石油特色的品牌本科生建言献策。学院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服务平台。在切实用好、用活学校现有的各种服务育人平台基础上,学院结合石油专业和行业特色,大力创新石油特色团学工作内容。本学期,学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都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交流团学共建4次。

④成功承办“中华魂”“中华美德颂”读书月启动仪式。本学期,我院成功承办由关工委、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主办的第三届中华魂读书月启动仪式,活动获得了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好评。

三、坚持团建工作,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

1、坚持基础团务,提升团组织工作效率。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相关规定及校团委通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团总支于本学期3月6日至17日进行团组织关系转接、团籍注册、团员证补办和团费收缴相关工作。同时,继续发展团员青年人数,院团总支本次共发展15名同学加入中国共青团。学期末,团总支还为881余名应届毕业团员进行团组织关系转出。

2、严格“推优”工作,确保党建工作扎实开展。本学年,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团总支向党组织推荐了入党积极分子238名,确定了59名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为我院的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丰富团日活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本学期,应校团委要求,学院共开展团日活动两次,70余个团支部积极响应号召,以学习交流、知识竞答、观看视频等方式开展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广大团员们的内在活力,提升了综合素质。石油学院各支部的同学们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有力地促进了班级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4、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①定期培训,加强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每学期定期召开全院学生干部大会,并参加学生干部素质拓展培训,增强学生干部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两周一次召开班团支书例会和学生分会干部例会;定期开展团总支学生分会学生干部培训。

②不断规范,青马工程培训工作有效开展。本学期,应团市委、校团委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四月中旬至六月下旬开展了为期四讲的 “第八期”青马工程培训。本次培训,其内容丰富多彩,样式别出心裁。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动手实践,并且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方式,使学员们体会更加深刻。全面提升了广大团员的思想素质和责任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我院这次素质拓展继续借鉴校青马的素质拓展活动,按照专业的素质拓展形式“概述—体验—总结”进行开展,丰富了我院青马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我院青马的质量,完善了素质拓展方面的不足,开启了我院素质拓展的新征程。

③严格把关,做好学生干部换届选举工作。我院团总支、学生分会完善了学生会干部岗位职责表,严格执行值班制度、部门培训制度、例会制度等,为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本学期期末进行了学生干部换届选举,共产生新一届学生会主要干部48人,实现学生干部群体平稳过渡,继续为学院学生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积极创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相继开展了康居西城社区宣传、地铁站义务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并按要求发放《重庆科技学院暑期大学生实践鉴定表》,积极鼓励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同时,本学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经开始启动,激发了广大学生投身实践的热情。

2、顽强拼搏,体育活动再创佳绩。在第六届体育文化节上,经过精心组织,我院学子在9项冠军夺得8项桂冠1项亚军。其中,获得男子田径第一名、女子田径第一名、男篮冠军、女篮冠军、羽毛球冠军、轮滑冠军、女排冠军、啦啦操冠军、男排亚军的优异成绩。3月,学生分会还隆重举办了学院第六届田径运动会,2011、2012级1000余名学生、140余名运动员参与,石油工程

12、油气储运

12、资源勘查12分获冠、亚、季军。

3、多才多艺,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积极组织我院100名同学参加“红五月”系列活动,组织参加合唱比赛、“中华魂”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积极进取的学生风貌,在全校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在排练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努力,发扬石油精神,并且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中华魂”诗歌朗诵比赛中取得总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4、成功举办第七届“感动校园”评选表彰活动。经过宣传、报名、展示、现场网络投票,分别从学习、科技创新、创业、自立自强、文艺、体育、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方面产生10名感动校园人物,校学生会获得特别奖。

五、获奖情况

2013年3月获校心理运动会一等奖、三等奖; 2013年4月获体育文化节8项冠军1项亚军; 2013年5月获“红五月”合唱比赛优秀奖; 2013年5月获“中华魂”合唱比赛第二名;

2013年5月获“凝聚青春力量,共筑„中国梦‟”团组织观摩赛一等奖; 2013年6月获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团体奖。2013年6月获第八届英语情景剧大赛一等奖、最佳组织奖、最具潜力奖。

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总的说来,本学期我院团总支工作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在全院师生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团总支各部门统筹协调方面仍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团总支的凝聚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把团队,工作做细做实,实实在在为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努力使团队的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学校工作大局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共青团重庆科技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委员会

二O一三年七月

第五篇:2015西南石油大学第三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会迎新晚会策划书

第三届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嘉年

华”迎新晚会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金秋十月,落叶纷纷,研一的新同学带着青春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加入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会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会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习氛围,给新同学们一个真正展示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研究生会特举办一场大型迎新晚会,以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集体精神,为崭新的研究生生活描下绚丽的一笔。

二、活动目的:

1.举行欢迎仪式,欢迎第三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会的新成员 2.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帮助新成员快速融入研究生会这个大家庭。3.为研究生会新生提供个人才艺展示的舞台,挖掘新文艺人才。4.提升研究生会组织规划能力,增加各个部门的凝聚力。

三、活动主题: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嘉年华”迎新晚会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5年10月31日晚19:00 地点:教工食堂二楼教职工活动中心

五、活动安排:

(一)前期准备

1.海报宣传

宣传语:石工院研究生会迎新晚会,缺你不可!

要求:标明时间、地点;可适当使用网络热词吸引新生注意,要求海报设计形式体现热情,青春活力的基调。

2.网络宣传

内容:家人有约,就在石工院研究生会迎新晚会!要求:写明时间、地点;可适当使用网络热词吸引新生注意,要求海报设计形式体现热情,青春活力的基调。3.其他准备

(1)节目服装、道具的租借(根据各节目所需)(2)晚会节目策划,筛选及彩排工作(3)舞台布置物品、工具购买以及借用等。(4)节目单的设计与制作(标明赞助商家)

(5)购买请柬,派发给相关嘉宾领导及其他学生组织(6)提前预订需要化妆的地方

(7)准备“奖励盒子”和“惩罚盒子”各一个,里面各有奖励和惩罚办法若干。

(二)节目安排(以教室为活动场所为例)

第一项:组织签到(18:40——19:00),同时播放研究生会宣传视频 第二项:晚会正式开始(晚19:00),主持人介绍嘉宾(老师、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嘉宾老师致辞。

第三项:表演开始

每个部门依次表演:开场舞(文艺部)、生活部(情歌对唱)、小品(三助部)、魔术(办公室)、舞蹈(体育部)、歌曲串烧(组织宣传部)、小咖秀(学科部)、轻舞飞扬(办公室)、吉他演唱(文艺部)。

第四项:互动活动(3个+备选1个):

每2个部门表演结束后进行一个互动活动,增加研会新生交流。主要是:“一人比划一人猜”游戏、“找零钱”游戏、“谁是卧底“游戏(备选:“抢板凳”游戏)。

第五项:抽奖环节:

在8个节目表演结束后,进行随机抽奖。抽奖由进门时领取的号码决定,由老师或者主席抽出幸运者。

第六项:主持人宣布晚会结束,有序离场,各部门负责打扫会场。

六、资金预算

1.多媒体设备(寻找多媒体教室)2.音响2个,话筒3个。(借)3.抽奖箱1个、彩色纸若干、纸杯20个 4.气球、彩带 5.饮料、水果与游戏环节的礼品 6.其他备用支出

七、注意事项与应急方案

(1)注意事项:

1.活动当天,从上午开始安排人员布置会场 2.活动前天联系当到场嘉宾与赞助商

3.灯光、音响、电源、网线控制人员提前一小时到场检查

4.指派一位人员看好电工,以防出现特殊情况,及时解决;指派一位人员专门看好网线

5.参演节目的成员至少提前两小时到达指定地点最终排练,活动流程五点半前过一遍

6.安排好嘉宾和观众的位置,桌椅摆放人员于下午3:00到会场准备 7.晚会开始前15分钟发节目单(2)应急备案:

1.音响:多准备一个音响,以免音响突然失灵

2.灯光:在晚会开始之前确认电的正常使用,并派指定的人联系电工,以免突然停电

3.节目:台上节目演出的同时,后台两个节目一起准备,万一节目出错下一个节目即刻顶上

4.安全通道:发生意外时,保证安全通道畅通,人员有序撤离。

下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建设总结[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建设总结[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研总结(武汉地大)

    名词解释部分(共211个)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石油工程学院2009年度工作总结

    石油工程学院2009年度工作总结2009年是石油工程学院科学、快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校党委提出的“质量为基、学术为本、突出特色、科学发展”十六字......

    浅谈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

    浅谈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 论文摘要: 质量是建设本身的真正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建设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

    山西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办法

    《山西省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办法》业经2015年1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15日起施行。 省长李小鹏2015年2月8日 (原标题: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程序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程序 目录 总则术语办理监督注册手续 3.1 注册机构3.2 监督注册手续监督工作准备 4.1 成立项目监督机构 4.2 监督工作策划4.3 监督工作准......

    石油天然气管道规格型号[范文大全]

    管线管按生产工艺不同分为多种,但油气输送管道主要使用的有无缝钢管(Seamless)、直缝高频电阻焊管(High_frequencyElectric Resistance Welding,)、直缝埋弧焊管(Longitudina......

    石油天然气提供材料清单

    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应提供下列文件、资料: 一、依法应取得的采矿许可证、勘查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复印件)。 三、安全......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基本要求20140505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学术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承担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