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李鸿章故居有感
观李鸿章故居有感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中段。文革期间,故居曾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原址重建。现存的故居占地2500平方米,仅为原址的十二分之一,但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青砖黛瓦,板门镂窗,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故居由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和内宅。正门上高挂着有“李府”字样的红灯笼,两只石狮雄踞在台阶两侧。过厅内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陈列了与其有关的各种图片与实物,展示了其风云变幻、毁誉参半的一生。中厅又名福寿堂,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时期私人住宅厅堂。厅里摆放着屏风、镜子和座钟,取“终生平静”之意。室内从地面到屋梁高达9米,显示了主人极高的权利和地位。内宅是回字形结构的二层楼房,楼下有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楼上的走廊宽可走马,因此又名“走马楼”。故居东侧的外院新设了淮系集团展馆,以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展现了李鸿章主导的淮系政治军事集团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和贡献。
由于参与了对农民运动的镇压,以及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很长时间内,李鸿章的形象在正史中被高度脸谱化地定格为“刽子手”和“卖国贼”。平心而论,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是其阶级属性使然,而太平天国主要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因为它并没有建立比清王朝更先进的生产关系;至于签订不平等条约,则是以战败者的身份去行“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换任何一个人去也未必能取得更好的结果。历史上对李鸿章作出中肯评价者不乏其人,如梁启超说“吾
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时,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叹其生不逢时,“水浅而舟大”;他的对手伊藤博文则称其为中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近年来随着学术氛围的宽松,对李鸿章的认识和评价趋于客观和全面。作为晚晴重臣,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对于近代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不正确认识李鸿章,就不能真正读懂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倡导和主持了洋务运动。他从与农民起义军的殊死搏斗中,以及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中,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要想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江山,就必须变革图存,再也不能死守祖宗成法了。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他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主张,对外企图利用列强的矛盾使之互相牵制,为中国争取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对内则倡导和实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培养近代化人才。李鸿章敢于冲破顽固派的阻力,与同属统治阶层中的守旧势力展开不调和的斗争,这说明他对于国家和民族是有担当的,他为求强求富所作的努力是实实在在的。李鸿章曾创造过许多的“中国第一”,包括第一条铁路,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等等。这些记录充分说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中国的近代化做了有益的尝试,给近代中国的军事、民用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个人的缺陷,更由于时代的缺陷,李鸿章所毕生
追求的富国强兵的事业均以失败告终。甲午之战,外强中干的大清国一败涂地,李鸿章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他作为全权代表赴日谈判,尽管唇焦口燥甚至声泪俱下地进行争辩,仍避免不了割地赔款的结局。《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国内群情激奋,国人皆曰可杀,李鸿章因此失势,退出了权力中心。直到数年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朝统治者在逃亡途中,才想起这位外交老手,急调其进京收拾残局。李鸿章虽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北京,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接受了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按中国人口人均一两)这样的强加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耻辱。几个月后,李鸿章就带着无限的愤懑和悲哀,在指责与唾骂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后不过十年,他所勤勉效忠的大清王朝便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走到了尽头。
李鸿章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判断失误,用人失察,策略失当,对战争的失利难辞其咎;他本人也有封建官僚贪污腐化、利欲熏心、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通病。可是,把战争失败的责任全部算在李鸿章的头上,是既不公正也不全面的。归根结底,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前提下的不彻底的改革。统治者允许一定程度的改革,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可是一旦改革触及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否定和打压。不仅如此,改革的成本由国民大众来承受,而改革的成果则大部分被统治阶级所占有。李鸿章及其洋务派作为旧体制内的力量,无法对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作出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无法完成带领中国
走向民主富强的历史使命。对于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统治阶级是罪魁祸首,深受封建思想禁锢的沉睡着的广大国民同样有责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没有全体国民的觉悟和奋起,独立自强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变为现实。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时光荏苒,甲午又至,而那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正在其右翼政府的把控下,在危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难道历史的轮回真是无法跳出的怪圈?历史是否会重演也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却是我们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国与国关系中颠扑不破的真理。李鸿章和清政府的失败,只不过是为这个真理提供了多一份佐证。中日两强作为近邻,却不能情如手足,合作共赢,同执世界潮流之牛耳,令人遗憾和痛心。但是,美好的愿望不能代替严酷的现实,既然上天安排与狼为伴,就要学会与狼共舞。善者不等于弱者。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如何能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中国在近代饱受欺凌,遭受了太多的苦难,这沉重的历史怎能轻易忘却,而沉痛的教训更应铭刻在心。国人当自强,国人必自强,因为没有人愿意再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中国永远不再是大清国,中国人决不再做李鸿章!
第二篇:李鸿章故居新导游词专题
李鸿章故居2007年重新布展后的解说词
2007年夏
杨春雷整理
合肥学院
旅游系
2004级英语导游班 各位朋友:
欢迎来到李鸿章故居,故居的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小姐楼。在没有开始我们的讲解之前,让我来为大家李鸿章的生平。
李鸿章,字子黻(fú),号少荃,今安徽合肥市人。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合肥一个书香门第,24岁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李鸿章编练淮军镇压农民起义,后形成淮军集团,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成为影响清政府军政外交各方面的关键性人物。他主持修建铁路、通电报、设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企业,建立北洋水师,培养新式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为中国资本主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因此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1901年卒于北京,谥号文忠,1903年归葬于合肥老家。
好了,首先,让我们从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开始说起。
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清政府面临着全面的统治危机,当时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方列强将侵略的势力扩展进神州大地,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勤奋好学,24岁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风云变幻的仕途生涯。
[李许一家]李鸿章先祖本姓许,明朝由江西的湖口展转迁来庐州府的合肥县,当时的许氏后人慎所过继给合肥李家后,从此许家李姓,并将李氏发扬光大,所以至今在肥东地区还流传着“李许是一家,两姓百世不通婚”的说法。他们自改姓以来,传到李鸿章这一代已经是第7代,李鸿章共兄弟6人,他排行老二,而三弟李鹤章的四代孙就是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先生。自李鸿章父亲李文安开始便有了明确的辈份表,它是按照“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的顺序排下去,目前比较多的集中在道、永、昌三个辈份,最小的是传到福或寿字辈。
[祠堂郢村图]这幅图是李鸿章出生地位于今合肥市磨店乡群治村祠堂郢。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在民间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李鸿章生有异相,刚一出生便长有上下门牙个一对,父亲李文安也非常高兴,特地刻在樟木板上留念。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也是名进士,因此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幅是[李文安家训图]:勤俭、和睦、公正。这幅是[李母像],李鸿章母亲也善于持家教育子女。
[金榜题名]少年李鸿章天资聪颖,七岁启蒙,八九岁念完《四书五经》,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文安面前夸奖他。李文安将疑,便找来小鸿章,出了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考他,小鸿章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一听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十分大气,非常高兴,便给李鸿章发蒙将本名“章铜”改为“鸿章”,希望他“鸿图大展,文章经国”。勤奋好学的李鸿章[科举考试]一帆风顺,24岁考取考取全国第25名进士,成为安徽省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进士之一。由于成绩优秀,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虽然只有七品,但按照清朝制度,一般高官大多出身于翰林,而且只有当上翰林,死后才有谥号,享有较高荣誉。
李鸿章与淮军
李鸿章本想可以在翰林院安心做学问,但是一场突发事件把清政府统治重心卷入到镇压农民起义中去了。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很快攻占了六朝古都南京,1853年打到了安徽地区,李鸿章受咸丰皇帝之命回家乡办团练以对抗太平军。但是,李鸿章翰林从戎,没有实战经验,加上地方官员的排挤,他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曾经一度非常消沉。[曾国藩像]直到入曾国藩幕府才走出这段政治生涯的低谷。大家知道曾国藩也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不仅镇压了太平军起义,还是一位理学大师,主张以理学经世,被奉为桐城派的后期领袖。他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科进士,两人私交甚好,很早就赏识李鸿章的才干,对李鸿章十分的器重,精心培养。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曾国藩遂派李鸿章仿照湘军营制,招募淮勇。1862年,在安庆组建了一支13营的军队,相继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因军队的主要将领大都来自江淮地区,故名淮军。[淮军13营详情表]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便是刘铭传,他在1885年中法海战中保卫台湾,后任台湾第一任巡抚,他也是今合肥肥西刘老圩人。另外还有张树声、郭松林、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著名将领。淮军成为晚清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也是李鸿章独掌兵权和政治生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起点。
随着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的官绅害怕了,[玻璃柜内这个运兵合同]就是1862年上海官绅吴煦(xù)等与英国麦坚齐公司订立的合同,用英国轮船将淮军由安庆运到上海。1862年3月,淮军跟随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上海正处于内外交困之时[江南战场形势图],在这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李鸿章显露出高超的军事才能,他大力扩军备战,澄清吏治,并用灵活的手段控制了戈登的洋枪队为己所用[戈登像],迅速稳定了上海的局势。同时,李鸿章[大力推行军事近代化],积极购买洋枪洋炮,聘用外国军官训练淮军。[这是淮军初建营制表]淮军初建时还是土枪土炮,[这是淮军新建营制表]可以看到使用的已经都是洋枪洋炮,[这是德国军官培训淮军图],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淮军的近代化和发展壮大,到1865年淮军已达6万余人,取代了八旗、绿营,成为国防军。在实战中,李鸿章看到西方军舰和枪炮的威力,内心受到很大震动,由此萌生了兴办洋务的念头,大家看到的这杆枪就是他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制造的,这杆枪是原物,枪上还刻有“光绪丙申天津南局造”,枪长2.2米,使用起来要两个人配合,前面一个人扛着当作枪架,后面一个人扣动扳机进行射击,虽然使用起来如此麻烦,但射程为100米,在当时算是先进的了。
凭借这些赫赫的战功,李鸿章得到了清廷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从1847年考取进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任福建廷建邵道道员赏带花翎荣衔,1862年,官至江苏巡抚,授太子太保荣衔赐黄马褂,两年之后又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1865年,任两江总督,到1870年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整个京津地区,而且在这一高位一坐就是25年,1874年,又任文华殿大学士,这是六大学士之首,我们知道清朝是不设宰相的,这大学士也相当于宰相了。20年之后呢,又赏戴三眼花翎,这是晚清时期汉人的最高荣衔,但是同年由于黄海海战的战败,李鸿章也受到了革留处分被拔掉了三眼花翎。
接下来看到的这组精美的绣品叫做补子,咱们在古装戏中看到的清朝官服,在前胸和后背上各有一块,它是用来区分官职的级别,文官以飞禽表示,武官以猛兽表示,李鸿章是文官正一品,所以他的补子绣的是鹤,依次类推二品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云雀,五品白鹇(雄的背部白色,有黑色的纹,腹部黑蓝色,雌的全身棕绿色,产于我国南部各省,是有名的观赏鸟),六品鹭鸶(si)(白鹭),七品鸂鶒(xīchì)(古书上指像鸳鸯一样的一种水鸟),八品鹌鹑,九品练雀也就是今天说的确小麻雀。
1870年李鸿章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围绕着他呢,淮军系统的将领和幕僚更是逐渐向政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淮系集团。[淮系成员]当中,有家族成员、陆军、海军、文员和洋员。在李鸿章家族成员当中,长兄李瀚章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三弟李鹤章率领淮系亲兵营,陕西甘凉道道员,六弟李昭庆官至记名盐运使,长子李经方是李鸿章的外交助手,首任邮政总局局长,侄子(李鹤章三子)李经羲担任云贵总督,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陆军方面在淮系集团中仅次于李鸿章地位的两广总督的张树声,前面我们提到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文职官员方面邮穿传大臣盛宣怀,创办铁路电报航运事业,是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得力助手,只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海军方面我们熟悉的就更多了,如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大翻译家严复,定远舰官带刘步蟾,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邓士昌,而任驾驶二副的谢葆璋虽说被人提到的并不多,但是提起他的女儿就是我们熟悉的冰心谢婉莹女士,民国时期谢葆璋也出任海军部长一职。除此之外,李鸿章还聘请了一些洋员担任顾问,当时美国退职国务卿科士达就被李鸿章聘为私人顾问,由此可见,淮系集团可谓人才辈出。在下方展示的是清朝部分直隶总督名单,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说雍正时期的李卫,乾隆年间的刘墉,后来的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但是任期最长的就是李鸿章,在这位子上一任就是25年。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主掌清朝政府的内政外交实权,逐步的推行洋务运动,在1875年花费11年的时间建立了北洋水师,[海军公所]就是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现位于山东省威海的刘公岛上,旁边是[部分致远舰部分船员的合影],中间的这一位就是管带邓士昌大人。在1882年的时候,丁汝昌向李鸿章提交了新的[水师印花图案],它不再像以前在水兵服上绣上“XX军舰”的字样,而是根据水兵的具体分工,进行具体细化的设计,例如,管灯的则画一个油灯,木匠则画一把斧子,更有意思的是管鱼雷的则画一条大鲤鱼,另外按照级别还分三等、二等和一等,虽说这些都是简单的象形,但在当时表明了海军的正规化远远大于陆军,而且规模在当时位于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排到了第四位。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海军建成以后,军费被长期挪用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没有添置过一门炮,更不用说军舰了,当时被挪用的军费可以重建一个北洋海军,相反,日本在这一时期,疯狂的扩军备战,实力很快超过了北洋海军。[黄海海战图]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再加上清廷消极避战的思想,指挥上的失误等等原因,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最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日本舰队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北洋海军以定远舰和致远舰为主采用的“人”字型,日本的舰队采用的是“一”字型战略,速度要比我们较快]。1895年2月威海卫失陷,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为求国强民富,李鸿章在国内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其中就包括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将电报遍布全国,纵横三万里的天津电报局,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它是由唐山至胥各庄的,全长11公里,虽说这段铁路不太长,但当时受到顽固派的阻挠,铁路的第一次运行还是用马来拉的,因为他们认为铁路震动,会惊动皇灵。在建立海军和兴办近代企业的同时,李鸿章还认识到任用新式人才的重要性,他倡导科举改制,建立新式学校引进西方科技,培育出一大批新式人才。在1872年,首倡用官费公派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先进科技。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参与国家的发展事业,颇有建树,这里有我们熟悉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是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大翻译家严复,皖系军阀国务总理段琪瑞,留往德国的段琪瑞也是合肥人,外号称“段合肥”。此外,李鸿章还留下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在这里只列举了其中的17条,例如:第一家大型的综合军工企业、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甚至连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龙旗,也是由他创意奏请由原兵船旗改用的,当中最鲜为人知的第一个近代平等条约——1875年《中秘条约》,主要保护中华劳工在秘鲁的合法权益,通常呢我们对他的不平等条约了解的比较多。
好了,我们继续来看[李鸿章的外交]。可以说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一生评价争议最大的就是他的外交生涯了,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清醒地认识到大清王朝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敏锐地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本意是争取国际和平环境,变法求强。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最终“和戎外交”和“变法”都归于失败。自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之后,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先后签定了《中英天津条约》、《中法新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对日外交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的重要部分,在很早以前他就认识到了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他希望签定《中日修好条约》可以联为外援,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力由弱变强,他们希望“取之东方,施之于西方”。从中国来获取更大的利益,于是,就通过藩属国琉求、朝鲜等事物,寻找突破口进犯台湾,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之后,日本人点名要李鸿章作为议和大臣,李鸿章赴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与仪藤博文进行谈判,李鸿章是个很有口才的人,在谈判的开始他还据理力争,但谈判到了第六天却遭到一名日本浪人的行刺,脸部中弹,险些送命[这张就是他遇刺一年后的照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脸上的枪伤。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李鸿章发誓再也不踏进日本的领土,但是在4月17日他还是在清政府同意下签定了《马关条约》,回国后就受到全国人民的指责,骂他是卖国贼,因此他也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只保留大学士的闲职,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起伏,道出了他生为人臣的太多苦衷和无奈。但是,李鸿章这位大清王朝的权臣,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1896年3月,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74岁的李鸿章受命赴俄致贺,顺道访问了欧美主要国家,[地图上的蓝线]就是他当时出访的国家,环球一周行程约2万里,历时近200天。下面这些图片是他出访欧美国家留下的,有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别墅、参观克虏伯家族山庄、下方海牙大饭店、在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与英国首相沙侯会面,在美国时候接受了纽约时报的专版,对中西方教育作了详细的回答。可以看出,李鸿章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各国极高的礼遇与欢迎,李鸿章在访问欧美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西方真正的先进之处,在于政治体制的先进,而非仅仅在于船坚利炮。有人说,李鸿章如果早出国30年,也许洋务运动就不会失败了。
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他们将和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78岁的李鸿章身上,当时李鸿章担任的是两广总督,接到和谈命令之后一路北上,在1901年的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定了人生中最后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辛丑条约》,两个月后郁抑成疾,病逝于北京的寓所贤良寺,在病逝前由其子代为笔录的七律中,李鸿章表达了一种忧虑国事,壮志未酬的心情:“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死后海内外的各大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纽约时报》就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他病逝的报道。
李鸿章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李鸿章所处的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他做的不是平庸的官,得过且过,而是在晚清社会的舞台上纵横捭阖,时而游刃有余,时而勉力支撑。他为官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处理事务之繁,所受议论之多,均是同时代其他官僚所难以企及的,清廷视李鸿章为“中兴重臣”,李鸿章也对清廷忠心耿耿。作为一代重臣清廷也给予了极高的褒奖,死后谥好文忠,追赠太辅并封一等侯爵。1903年,他的灵柩展转运回合肥,葬于东郊的大兴集,李氏后人为了祭祀他出资修建了享堂,享堂通常是指墓上建筑群,战地面积约14000平方米,2003年5月1日正式修建并对外开放,这三座高达4米的谕旨碑就是当年的光绪皇帝所赐。李鸿章作为19世纪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重要人物,难免会受到众多名人的褒贬不一的评价。毛泽东在早期的《讲堂录》里提到李鸿章说“水浅而舟大也”说明他生不逢时。邓小平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提出:“如果香港问题不能在1999年回归祖国的话,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清朝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他是第一个为李鸿章立传的人,在开篇他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时,吾悲李鸿章之遇”这算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历史学家陈俊路在《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分析道“一方面,我们承认李鸿章是近代化途程中的开头人物,另外一方面也看到他本人还是封建“体”里面的人,他本身还没有超出这个“体”。
[李鸿章家族]李氏家族原本世代耕种,直至李鸿章父子相继考中进士之后,才逐步发展成为江淮地区名门望族。1838年,李鸿章父亲李文安进京会试考中进士,时年37岁,1847年,24岁的李鸿章高中丁未科进士,之后1849年,大哥李瀚章朝考被朝廷授同进士出身,因此,李家父子有“一门三进士”之称,也是由此之后李氏家族才开始逐渐兴旺发达。李鸿章有两位正式夫人,原配夫人周氏于1861年过早病逝,继室赵小莲,出身安徽太湖的名门望族,清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是其祖父,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翰林”,且都是直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出身于赵家,是赵氏夫人的侄曾孙。李鸿章兄弟当中,他和大哥都身居高位,其他几个弟弟都各不相同,五弟凤章曾在江南制造居等处任职,后居芜湖经营地产,商贸和典当业,也是兄弟当中最富的一个。长子李经方本是六弟昭庆的儿子,后过继给他,一直随侍他主持外交,后来也担任了邮政总局的局长。小女儿李经绶,因李鸿章爱财心切将小女儿许配给张佩伦,由于两人的传奇婚姻曾受世人关注,他们的孙女就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所以,张爱玲是李鸿章的重外甥女。李鸿章的侄儿李经楚曾经出资参股了中国交通银行,并担任了首任总经理,李氏家族自改宗以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在这里我们只是做了一部分的介绍,李国光是现在辈分最高的一位,长期从事航运工作,现居住于香港,李家旋是著名桥梁设计家,曾经主持设计过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李谠原是陕西省省长助理,现在是中国通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道?现施教于现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咱们发现现在的李氏后人大部分都是从事的工商业或者教育,而从政的却寥寥无几。李鸿章在晚年用20个字概括他的一生,他说到“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是,他没有想到甲午中日战争的烽火使他的一生事业倒地无余,所以晚年他形象地把大清王朝比作破屋,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个裱糊匠,裱糊匠只能将其外表打扮的光鲜漂亮,却无法改变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屋。
好了,到这里咱们就介绍完了李鸿章的生平,接下来咱们继续参观他的中厅。
各位小心台阶,请随我来。在过去客人来访,先是在刚才的过厅等候,待佣人通报经主人同意之后才来到这里的中厅,这里就是主人会见客人的地方,也叫会客厅。我们从柱体和雕刻可以发现,这里还都是以前的老房子,整个房子的框架也都是原先保留下来的,是现存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从屋梁到地面的垂直距离9米,它显示了李氏家族极高的权利和地位,现在,我们看到的会客厅的摆设也非常具有南方的特色,东边是一面屏风,西边是一面镜子,中间则放置一座钟,取其谐音就是“终(钟)生平(屏)静(镜)”,在南方家家户户都会这样摆设,寓意家宅平安、生活美满。这个会客厅也是比较大,共五间,明三间暗两间,四个柱子就围成的叫做一间,后面高达4米的部分叫做屏门,在过去客人来访时屏门要全部闭合,以避免客人看到后面的内宅。
请大家小心随我来,现在咱们看到中间还有一道墙,墙中间的这个门,便是过去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了。它把里面的内宅也就是小姐楼与外面严密分开,过去男士来访,到这里就要止步了。这里咱们看到这两层木雕楼就是李府的内宅,四、五进相连呈“回”字形,整个房子的框架也是原先保存下来的,过去主人就是住在楼上的,下面的一层是用人所住的地方,据说李鸿章的女儿曾经在这里住过,故称“小姐楼”,又因走廊宽可走马又称“走马楼”。大家现在看到的李府只不过李府宅院的十二分之一,在过去像李府这样的宅院共有六栋,李家兄弟也都聚居在此,后面都一个比咱们看到大李府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当时有“李府半条街”之称,也就是说这条步行街的北街都是李家的,但是后来由于文革时期和城市改造,多半都被拆掉了,这个小姐楼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也就是因为这里曾经作为中国银行的集体宿舍使用过。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各界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相当一部分人仍将李鸿章划作“卖国贼”之列,历史评价较低,文物部门也只好对李鸿章故居的保护采取了审慎态度。直至1985年,故居才被批准为合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随着舆论的介入和学术界对晚清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李鸿章故居的文物价值被日益看重,1998年,故居进一步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李鸿章故居所在的淮河路位于繁华的合肥市中心地带,这里曾是解放后合肥唯一一条商业街。街道两边多为老店和老民居,道路狭窄、房屋破旧,改造势在必行。合肥市政府早在1987年就开始规划淮河路的改造工程,1993年,市政府正式决定实施改造。按照改造计划,第二期工程将拆除了李鸿章侄孙李国衡的故居,第三期工程将要拆除李鸿章故居异地重建。但是迫于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压力和文物部门的力争,最终还是进行了原地保护“修旧如旧”,199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工程对外开放,也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很是难得!好了,大家请随我上楼接着参观一下。咱们这楼梯夜是原先保留下来的。由于原先这里被隔成了一间一间的宿舍,所以格局也是被破坏了,后来从民间收集来一些红木家具,根据想象重新布置一下,展示了当时小姐居住的场景。这是收集来的梳妆镜、衣柜、木床布置的一间厢房。这个地方是琴棋书画室,在里面摆放了一架古琴和一张书桌。这间是会见客人的地方,这里摆设了一张紫檀木的桌子和大理石的圆圆凳,咱们看到上面雕刻的一串串的葡萄,意味着多子多孙的意思。这间就是棋排室,这张就是过去打骨牌用的牌九桌。最东边的这间也是厢房,这间厢房比我们刚才看到的规格要高,在过去是以东为贵,东边为大,按理说这间应该由大小姐来居住的。
好了,大家请随我来看最后一个展厅,也是咱们馆去年刚开放的一个展厅——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大家先小心随我下楼。大家现在走的这条道呢叫做备道,在过去女子的地位比较卑微,不能够随意的抛头露面,如果他们外出的话就不能从我们刚才走的官道走,只能和用人一样从这个备道走出去,它与每一进相连,通到大街,所以也起到放火通道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安全通到,这个通道与中厅的高度一样高也是9米。
咱们这个东外院占地1500平方米,2006年5月正式修建对外开放的,过去这边属于他三弟鹤章的房产,在国民党时期曾经作为国民党的军部使用过,现在我们就在这里新扩了一个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好了,在这里就让咱们来了解一下淮系集团与中国的近代化。19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内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当时的清王朝陷入困境。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合肥地区的团练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在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制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系集团,他们也是积极倡导并参与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广泛地涉及到中国近代化的各个方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淮系阵容开始说起。
李鸿章曾经在手谕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淮部子弟亲若同胞”他希望淮军将领能够像亲兄弟一样团结起来,共同的抵御西方的列强,所以就运用手中的权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系集团,包括了将领、官僚、幕僚三个子系统,将势力渗入到清政府的国防军、中枢机构、各省督抚等各个层面,由于长期的洋务实业以来,他们还囊括了一大批汉员和洋员,淮系集团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对淮系将领多次嘉奖,展柜中的这道圣旨就是同治皇帝所颁给淮军将士的家人,这是真迹,质地为绢,长达3米,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这道圣旨共有5种颜色,我们知道在过去圣旨的颜色与官职的高低有关,官职在五品以上颜色相对比较丰富三色、五色或者七色,而官职在五品以下颜色就比较单一。这道圣旨是肥东县文物局捐赠过来的。接下来咱们转身看一下这个展橱,展橱介绍的是清代的战袍,中间的这部分是叫做护心镜,战袍上绣了很多的铜镜,这套战袍只有四品以上的官职才能穿,而旁边的刀就是士兵们骑在马背上用的叫做马刀,长1.5米,大约量在30斤,所以一般人很难提起来,这两件都是安徽省博物馆捐赠过来的。在19世纪政治舞台上,先后火热了以弈钦为首的中央集团,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及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随着李鸿章逐步进入权利的中枢,以他为核心的淮系集团,也逐步发展壮大,为了加强淮系成员与军事的密切联系,在李鸿章的带头捐资修建了安徽会馆,它的修建标志了晚清淮系势力正式崛起,这个会馆现位于北京市的宣武区。之后,集团的势力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在昌盛时候遍布全国各地,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南及沿江的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淮系势力还延伸到海外,占据驻外使节的绝大多数,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就担任驻日公使,这位是咱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张爱玲的爷爷张佩伦,与李鸿章同科进士的郭嵩焘,他担任了首任驻英公使,这也是我国对外驻公使的开始,江苏无锡人士fuchen担任了英、法、比、意四国公使,他是李鸿章海军发面最得力的一个助手。李鸿章在同治三年四月分致总理衙门的一封信中说道: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要想自强,必须学习制造先进武器的方法和培养制造先进武器的人才。19世纪60年代,淮系集团便创造了洋务运动,这些都是他们集团成员所创办过的企业分布图,至今还有些企业保存着,比如南京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就是现今的南京辰光集团,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就是现在的江南造船厂,还有萍乡煤矿、枣庄煤矿和昭远金矿等等。为求自强,他们还创办了一些近代军工企业,其中就包括曾国藩创造的中国第一所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军械所,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天津、金陵、江南三家早期都是由淮系成员一手创办,虽说福州船政局早期是由左宗棠创办的,但是到了后期由沈保桢接管,淮系势力也是漫漫渗透进去。在求强的同时他们逐步认识到了求富的重要性。1872年,由李鸿章主持成立轮船招商局,改革开放之后,轮船招商局先后创办了水口工业区、平安保险公司、招商银行等企业,现在总部设在香港。此外,李鸿章还创办河北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矿务局,号称东亚第一总厂的汉冶平煤铁 公司,咱们发现当时已经实行股份制,旁边就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股票实物,烟台缫丝局发行的股票,它是中德合办。与此同时,淮系集团也十分关注关于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引发了铁路大讨论。基本上分为三块,一块是以刘铭传为首的,他认为修铁路是一项利国便利之事;顽固派是以刘锡红为代表,他认为修铁路会导致不固不渝,第三派中间派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骑墙派,最有代表的是刘坤一,他主张参酌异同,权衡轻重。虽说受到一些阻挠,但后来还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同时还创办了北洋译学堂,仁和保险公司,第一家有发行纸钞特权的中国工商银行。在1885年台湾建省之后,刘铭传担任了第一任巡抚,他修铁路,创办电报邮政,发展航海贸易,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做出极大贡献,所以台湾人民称他为“近代化之父”。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台湾人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铭传国立小学、铭传国立中学、铭传国大学以及刘铭传路。淮系集团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积极传播西方文化,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用人最是及务,储才就为远图”,传统的科举考试已经过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在原来考试科目基础上另开洋务这一科。咱们知道,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唐宋清逐步完善,而到了晚清成了死八股的境地,现在我们看到下方的这幅图是位于南京夫子庙的江南XX,这一排就是一个考童,一人一间叫做号舍,号舍分三场,每一场是三天两夜,共需考九天六夜。下方是丁未上榜图,这次考试有两万多人,但是最后考取的却只有145人。为了培养新式人才,清朝用官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张照片就是首批留美幼童合影,我们看到这一位就是詹天佑,当时他仅11岁,后来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在当时共送四批120多名学生,年龄大概都在9-12岁,而且这些幼童学制是15年,到了美国之后,他们寄居在美国友人家里,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下面这幅图就是是他们在美国组成的东方人的棒球队,我们看到的一位就是詹天佑,和出国前已经有很大的改观。1876年,李鸿章会通沈保桢将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分三批赴欧美留学。当中就培养出了第一批的海军名将刘步蟾,第一位在法国取得语言学学位的马建忠等人,他们所学的专业也是非常的广范,除了涉及到造船和驾驶之外,他们还学会了绘制海图、万国公法、船身制造等等专业。淮系集团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盛宣怀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洋大学,也就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校馆上的四个大字就是北洋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1898年,盛宣怀还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也就是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还有现在上海格致中学的前身格致书院。在展柜中展示了当时格致书院出的一份考题,李鸿章在其中出了两道题,一道是化学,一道是国际电子类,其他人也涉及到了经济和科技类的题目,传播一些新的思想。除此之外,淮系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了学习西方的著作,其中就包括严复的《天演论》,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化学界元”是由徐寿和hu莱雅共同所议,书中提到的64元素,咱们现在的初中课本依然在学习。李鸿章在筹议海防中分析到清政府的实际问题“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兵则东南海千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席汲京师及各省赋税,养污和之糜,一国生事,诸国共商,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淮军的布防这幅图中我们发现,当时淮军是从东南沿海一直延伸到了北洋门户,成为中国近代国防军的一只主力,逐步代替了八旗和绿营。为打开中国西南门户,1883年法国策划了,以越南为跳板发起中法战争,展柜中的两把军刀就是刘铭传在这次抗法战争中亲自缴获,这两把也是原物,所以,刀剑上还刻有法文。虽说这场战争是清朝三大反侵略战争唯一次战绩辉煌的一次,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这次战争还是以不败而败告终,签定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奉行积极对外扩张政策,1894年7月,日本海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的手段偷袭了中国的运兵船高升号,首先挑起了甲午战争。9月,为夺取黄海的制海权,它们又发动了黄海海战,这场海战持续了5个多小时,涌现出了一批爱国将领,如邓士昌、刘步蟾等人。与此同时,日本陆军配合海军,在11月占领旅顺后对当地的中国居民进行了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全城仅剩下36人收尸。李鸿章苦心经营16年,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军港也被日军占领,威海卫失陷后北洋水师丁汝昌在刘公岛上吞服了大量鸦片自杀,他是安徽庐江县人。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旁边这张是当时(1902)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名为“列强宰杀中国龙”,躺在地上不会作任何挣扎的中国龙就代表清朝政府,手持东洋刀的是日本,短帽是法国,双头鹰是德意志,山母大叔的形象是美国,大胡子是俄国,身穿燕尾服的是英国,背对的这位就是意大利,咱们发现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丑恶嘴脸表现得非常形象。就在清政府面临西方列强武力挣扎的时候,活动在山东地区的义和团出现了,他们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掀起了一场生势浩大的反帝运动。1901年6月,八国联军以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为借口,在瓦德希的率领下进犯天津,7月14日,天津失陷,8月初北京陷落。聂士成在1901年奉命保卫天津,也壮烈牺牲,他也是安徽合肥人。咱们看到展柜中的这两把枪就是中法战争之前清军使用的短枪,这两把也是原物,装火药的,只能打一枚子弹,射程大概再50米。在寻求近代化过程中,淮系集团作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贡献,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封建体制严重束缚,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最终没能完成引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历史使命,而他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咱们后人深思的。好了,到这里咱们这个展厅就介绍完了,再次欢迎来到李府居参观,感谢您的光临。
2007年夏
杨春雷
第三篇:观林则徐故居有感
观林则徐故居有感
伟大的名族英雄——林则徐
今天是2016年12月8日,一个天气很好的中午,说是晴朗却不见太阳,说是多云却少了阴天的压抑,所以在我看来天气是好的。来到福州快有3个月,还没出过远门,军事理论课也马上要进入尾声,才决定要去林则徐故居,于是,这个中午我背上书包,出发了,用了一个多小时,车到站了,这也算是出了一次远门。
欢快地下车,忘记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鸟儿出了笼似的,环看四周,步行大概5分钟踏上了用大块古老石头铺成的大路,身后的水泥路变得模糊,向前望,崭新的建筑出现在我眼前,说是崭新其实是眼前一亮,看多了高楼大厦,这里的阡陌交通,别有一番感觉,再低头,铺路的石缝间仿佛能生出一朵花来,错落而有致,看似凹凸却平整。迎面而来的人流,与我同行的人流,叫卖声,吆喝声,不是手里紧紧攥着手机,一定以为自己来到了京城夜市,这里大概就是三坊七巷吧,一条大路,时不时看见一个小巷,我深知这次我是为了完成任务才来到这里的,这些勾起我好奇心的小巷,我只是极目远眺,我所看到的是一面又一面白墙,可能是我方向感不好,也可能是我使命感太重,我终究没有走进去。
沿路,看到了麦当劳,屈臣氏,星巴克等等都是大品牌吧,没有一点冲动,像是道边长得大而鲜艳的花,都是这样的美艳,反不及,那些无名野花,生得娇小,却芬芳可人,我期待的是转角处的小屋,或是树后的小铺,其实应该是我的目的地——林则徐故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能是这样吧,转角处我遇见了一座小屋,刚进门,是奶香,温暖的空气将我包裹,精美的挂件,复古的信笺,碎花的纸片,触动我的心,仿佛回到初中那年,那份安逸与不羁,随手翻开一张明信片,那数字让我回到了现实,今天不是那年,走出小屋,走进人流,沿途,一些风景是值得停留的,最美的莫过于人了。
对我来说,到处都是新的看点,我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只是漫无目的地摇头,再步行大概15分钟,走过一个红绿灯,红墙上有一副大而长的石雕,林则徐三字尤为显眼,总算到了目的地,在入口不远处取了票。跨过一道门槛,豁然开朗。
映入眼帘的是四门火炮,由大到小排列,后面叠放着炮弹,显而易见,这些火炮是林则徐部下的武器,也是清朝重要的武器之一,清代火炮以材质分,有铸铜炮和铸铁炮。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炮、铜心木镶炮。由于铜炮多铸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以重量分,有重炮和轻炮,《清文献通考·兵考》:“重自五百六十斤至七千斤,轻自三百九十斤至二十七斤。”以形制分,有前装炮和后装炮,前装炮又分为红衣炮型和冲天炮型,后装炮主要是子母炮型。清代火炮多有铭文,常铭炮名、年款、监造官员、工匠、重量等。清代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清初时定制于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并令八旗操演火炮。清人制造火器始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康熙时期,火器的规模、质量、工艺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顶峰,有些火器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但是清代中期之后,由于国家承平日久,统治者越发不重视武备,火器的发展渐趋停顿,以致鸦片战争时,清军仍然使用旧制火器。面对外国列强先进的火枪火炮,清朝政府只能用着落后的武器还击,输局已定,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便是从此开始,可见,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这个国家自强,不受屈辱的基础,而先进的武器又是强大军事力量的前提。
向后看,便是伟大爱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字,行云流水,苍劲有力。继续向前,走过一扇圆门,来到大堂前,一尊林则徐雕像屹立于此,高大伟岸,前方,有两大缸露天池水,满满的水与缸面齐平,想必是每逢雨天雨水便会装满水缸,向水缸里看,水尤其清澈,缸底的钱币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面值都一目了然,向水缸扔一枚硬币,面对林则徐的塑像许一个愿望,一定是满腔热血,只是手头上唯有的一枚是用来回去乘车的。来到塑像前,细细端详,栩栩如生,英魂犹在,仿佛能看见其抵抗外辱的雄姿。
往左,像是来到了后花园,视野变得狭窄,却不拘束,红花绿树装点着,多了几分生机,继续前行,仿佛能听见潺潺流水声,走近,有一面石桌,四把石椅,后边是池塘。走在这,有点疲倦的话,坐下来与朋友聊聊天,看红花绿柳,听水声潺潺,池里还有成群的鲤鱼,扔下一小片食物,便会簇拥而上,像一朵盛开的花。
再向前,是一条狭窄的走廊,穿过走廊,便来到了林则徐故居的核心部分。这里有他的生平,人生阅历,主要成就,生活百态,书画作品。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最初所认识的林则徐是因为虎门硝烟,这也是他主要成就之一,也验证了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里所说的“烟”指的是鸦片,一种毒品,吸食鸦片后,可以初致欣快感、无法集中精神、产生梦幻现象,导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长期使用后停止则会发生渴求药物、不安、流泪、流汗、流鼻水、易怒、发抖、寒战、打冷颤、厌食、便秘、腹泻、身体卷曲、抽筋等戒断症;过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压、瞳孔变小,严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清朝中后期,更是有集体吸鸦片的现象出现,鸦片虽小,却削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斗志,“东亚病夫”鸦片战争,都是它带给我们的教训。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走过一面有一面墙,在一个角落里又是一门火炮,偌大一个清朝,没想到能出手的武器只有火炮,那些长枪,尖刀,弓弩,也同样拿不上台面,面对高大外国列强的洋枪洋炮,真是螳臂挡车,觉得可惜,惋惜当时怯弱的百姓,有点痛恨,痛恨当时无能的政府,想要强大,必须自强,想要屹立于民族之林,必须与时俱进。火炮对面的壁橱里放着两套军服,一套是清朝军长的,另一套是同时期外国军长的,两个鲜明的对比,觉得一种耻辱,快步走过,没有拍照,不知不觉便走到了林则徐故居的出口,也到了此次行程的尾声,与犹未尽,若是时间足够,想再来一次。
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渲泄仇恨,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远离战争,远离野蛮,呼唤文明,呼唤和平,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告慰,这是生者对后来都的承诺,历史不能忘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江泽民主席的一句话来结束:要想跨入世界强国之林,赢得世界的尊敬,只有自强不自己奋斗,让我们背负着耻辱铸成的历史,用哪怕几代人的奋斗,也要实现一个伟大的承诺:和平,富强!
第四篇: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贡献的人很多,值得我们铭记的人举不胜数,但名列前茅的是我们毛泽东同志,接着是我们的邓小平同志。父辈级别或者说爷爷级别的老人在提到毛主席时总是热泪盈眶,感谢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挽救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远离了战争的纷扰。感受不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绝望,对于毛主席的尊敬也仅仅停留在仰望层面。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可能更怀念邓小平同志,因为是他的提出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人民富起来了,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所以我们对于邓小平心怀感激。带着这样一份心情,在2013年6月4日这样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们全院的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四川省广安市的小平故里。
还未踏入小平故居所在地,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平同志深受四川人民的爱戴,我们以他为榜样,教育者子子孙孙,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小平的魅力。广安的街道整齐,干净,似乎随时等候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过来瞻仰伟人的气息。在说到游小平故居有感之前,我们先简单谈谈对于这样一位伟人我的一些认识。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波折还是比较大的文革期间遭受过重创,但是他从未屈服于“四人帮”的折磨,几经沉浮,几次复出,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带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怀着这样一份了解与认知,我们游玩了整个小平故居。当然步入故居所在地,我们有个感受,小平家还是挺有钱的,邓家老院子宽敞,明亮,据导游介绍整个院子占地833.4平方米,共十七间瓦房,很有历史文化的气息。这里曾经生活过小平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浓缩着小平的童年时光。人们络绎不绝地到故居参观,都是为了缅怀这位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百折不挠,终于以自己无比的智慧和胆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民强国之路的卓越领袖,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他的伟大思想、伟大实践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树信心、立大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许多外国人也怀着敬佩和渴望更深了解的心情,到这里参观访问。
今天,我们依旧带着一份崇敬之情踏上这片土地,虽然小平也离我们远去,但是来到这位伟人诞生和度过少年期的地方,我们依旧感受到了力量,他将指引我们不断向上。
第五篇:观鲁迅故居有感(模版)
观鲁迅故居
本周末,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虽然已过多年,但依然挺拔、茂盛。四周的房屋是锁着的,只能通过窗户远远观赏。屋内的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院外的墙上还刻着三句话: 鲁迅精神依然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思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鲁迅性格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榜样。可见鲁迅先生对我们的影响是何其的大。
参观完鲁迅先生的故居后,我感受颇深。首先,从鲁迅先生栽种的丁香树看出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每一棵树都是那么认真栽培,可见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的爱并且渴望接近大自然。鲁迅先生屋内的家具摆放整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每个生活小节都很细致。鲁迅先生的书房也让我感觉到他对知识的渴望、对书籍的热爱及对社会的、国家的关心、关注,也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佩。
我还得知鲁迅先生因弟弟娶日本人为妻而与其失和,才搬到此处居住。鲁迅先生这种爱国情怀是我对他更加敬佩、钦佩他。
这次到鲁迅故居的游览使我对鲁迅先生更加了解,也使我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佩,也深深地记住了他。
C100502 陈寂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