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传》有感

时间:2019-05-14 06:5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李鸿章传》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李鸿章传》有感》。

第一篇: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

几周前,我购买了苑书义的《李鸿章传》来进行阅读。这本书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关于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学术性传记,通过时间顺序记述了李鸿章这位著名历史人物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半个多世纪。

在生前和死后,人们始终对李鸿章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的给他戴上“东方俾斯麦”、“中国近代化之父”的桂冠,有的则斥之为“乱世之奸雄”、“卖国贼”。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通过了解李鸿章的人生轨迹,我们也能看到晚清政局的动荡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作为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李鸿章的一生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晚清中国的命运也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少年的李鸿章在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家庭出身的影响下,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他很快在科举中脱颖而出,任翰林院编修,本想稳稳地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但是一场突发的社会震荡——太平天国的兴起,使他不得不以儒生起家军旅,帮办安徽团练,投身湘军幕府,到后来编练自己的淮军。

在扩军的同时,李鸿章“讲求洋器”,积极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机器生产,并聘请外国军官训练军旅。由于李鸿章坚持“练军练器”,使淮军超越湘军成为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淮军“用沪平吴”,又转战苏南,给太平天国造成严重危害,为扑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在转战黄河、运河之间,取得了“剿捻”的胜利,完成了曾国藩难以完成的任务。镇压农民起义之后,李鸿章被封为直隶总督,疆臣之首。“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在汉臣中权势为最巨。李鸿章由原先的军事败北、仕途碰壁一步步成长起来。“以儒生而起家军旅”,可谓是“时势造英雄”。

李鸿章残酷屠杀苏州无辜居民,纵容淮军官兵在苏南为非作歹,肆意焚杀掳掠;他争权竞势,好结内援,固宠求荣,被讽刺为 “拼命做官”;他在“饥黎满目,生计毫无”的形势下,为自己举办了“铺张陈设为一时之盛”的祝寿大典„„书中在讲述其“一路扶摇”的仕途时所描写的这些细节,也表现出他的残暴果断、事故老练、虚荣耽逸等特点,令我印象深刻。

我们平日提及李鸿章时,最多谈到的,是他在洋务运动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外交方面的重大失误。在这本书中,对于这两点,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说明。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与同时代的其他官员相比,他不仅对中外的形势和中国的出路认识深刻,而且采用西法、举办洋务新政数量之多、成效之大,也无人能望其项背。

当历史跨进七八十年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变。中国国内农民起义逐渐平息,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加紧侵略中国。此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李鸿章,把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概括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扼要中肯,发人深思。他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揭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积极发展洋务,经营军工企业,同时兴办民办企业,筹建北洋海军,兴学育才,以求强国。然而,他排斥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近代军工技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但毕竟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李鸿章曾长期跻身于晚清“外交第一冲要”,然而晚年时期的他却为自己的外交错误付出了巨大代价,“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李鸿章主张对外“和戎”,他明确指出:中外实力相距悬殊,列强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他正视当时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但却由此而推衍出一种错误的结论:由于中外实力相距悬殊,中国无法决胜于疆场,“即暂胜必终败”,因而在应对列强欺凌时,不可轻言战争,而应进行与虎谋皮式的道德说教,并实施 “以夷制夷”之策,继而不惜在权益上作出某种限度的让步,以期“驯服其性”,谋求“中外相安”之局。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争取并利用和平环境“借法自强”。从李鸿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实际看,有得有失,而失远大于得。由于他对待日本侵略实行了“避战主和”“消极防御”的措施,导致甲午战败,赖以支撑其权威的北洋海军溃灭殆尽。此时的李鸿章更是已从权利顶峰滚落了下来,因主和辱国而群议指摘,“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官复原职后,他又亲手与外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加速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这也是他在生前与死后最受人争议的“人生污点”,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一致声讨,“叛国者秦桧,卖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他出洋访问,对外谈判,许多不平等条约又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以天下为己任,挽大厦于将倾。”李鸿章是腐朽的大清王朝的忠臣,是封建社会的补天者,是一位临死仍眷念着国家危局的老人。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新政、推行“和戎”外交,无一不是为了拯救面临倾覆的“大清广厦”。身为晚清重臣,他忠实于传统封建主义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因而有时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阻挡历史车轮。概言之,李鸿章是个过渡时代的重要人物,既促使中国向半殖民社会沉沦,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二篇: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4月1号

读《李鸿章传》有感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

——梁启超

近日,学习了《中国近代史》这一课程,讲课中老师多次讲到李鸿章,并且给我们播放了关于李鸿章的视频,因此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鸿章到底是一根什么样的人呢?

对李鸿章的了解,大致是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然而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

军事方面

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而之所以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也是因为他的军事用在了对国内人民的镇压,而不是用之于入侵的列强。

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成功固然也要仰仗着偶然的运气,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以及曾国藩的因素: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将一切建立在对敌人有足够了解与判断上;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必然有曾国藩等湘军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曾国藩作为

李鸿章的良师益友,在军中对李鸿章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教育,譬如推诚布公、团结部下的行军用兵之道以及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

可以这样说,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始终是随着曾国藩的,而李鸿章的造诣也是曾国藩的教育。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以奕在中央、以李鸿章为首地方大臣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

当时世界的背景是英法美日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国内经济政治发展进而崛起,李鸿章等人正是看到此般情形才萌生了洋务的念头。

所谓洋务,在李鸿章眼里看来就是洋人办的事务,他只懂得洋务,却不懂得国家事务,他所行洋务之事,主要在军事和商业两个方面,而商业方面却由于官督商办的性质决定了其本着为军事服务而非为国家富庶服务的本质,因此李鸿章也不可能使洋务运动成功,洋务运动也注定不可能使中国富强。

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成为炮灰宣告解散,也令李鸿章从前的好名声一扫而空。洋务运动李鸿章失败的原因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就像梁启超所言:“李鸿章的问题就是他不学无术。”如此,便也足够解释李鸿章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有民政;只知道自上而下的“改良”,却不知道西方列强改革多是自下而上的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

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湮灭,他本可以就此死去留下一世英名,却苟活了下来,艰难、忍耐着又走了几年才到了人生的尽头。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李鸿章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不想主动挑起战争误用友好策略应对战争而延误看战机;由于用人不当、骄傲轻敌而接连败退;由于海军战略失误而致全军覆没„„

也有说甲午战争,各处将领闻风丧胆不敢应战,果真如此便是李鸿章一个人与日本帝国在作战。就算是一人之力相较一国之力必败,若当时倾举国之力也犹有不可胜之之势,所谓国力相差甚远,未战而强弱胜负已定矣。

外交方面

在外交上,李鸿章有着“如果我死了对国家有好处,那么我就去死!”的血性;李鸿章有着会隐忍、有着精湛的外交技巧,但是外交的决定权不在于参与者,而在综合国力,因此建立在摇摇欲坠之大清帝国上的李鸿章,外交生涯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生涯。

李鸿章之于外交,主要在于《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满洲条约》,其实前两者实在处于被动,姑且只能说他是凭借自己个人能力去跟西方列强讨价还价而已;后两者则是以他为代表主动争取的,即牺牲北方大面积领土、铁路修建等权利与俄罗斯联合。

也许有人会把李鸿章《中俄密令》等条约中的外交行径看做是一种卖国的行为,把他看作是宋朝时的秦桧,然他的这些行为充其量只是利害得失的问题,不是正邪的人性问题。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有一位日本人却这样对他做了公正的评价:“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代表。他就像是一直纯粹的冷血动物,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他那种唯强是从,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强大的容忍力,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的厚脸皮和坚强个性,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善于辞令,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狡狯却又有城府,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自信、自大的性格,还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没有管仲那样经世济民的见识,也没有诸葛亮那样治国的胸襟,不过他也不像王安石那样古板,学究气。他能够以逸待劳。凭借机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地从容解决各种艰难、纠纷,找遍全世界,都很少见能与他相比的。”在我看来,李鸿章缺乏学识却饱含阅历;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却显得苟且偷生没有魄力;能言行一致担负责任却始终孤独挣扎着;责备别人看不清时势却无法利用时势。

现在的人、今后的人对李鸿章是褒也好,是贬也好,但对于他“文忠”的谥号以及梁启超所题“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势的英雄”的评价想是当之无愧、无可非议的。

第三篇: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

李鸿章字渐甫,号文忠,是19世纪中国由封建专制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巨变中,颇受争议的一位清末大臣。

他一生先后参与征剿太平军,发起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参与甲午中日战争,并且在晚年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悲惨覆灭和后来在外交上的连连失败,把李鸿章定义成了卖国贼。

读了李鸿章传,我对他的生平经历和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不同角色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观点。

李鸿章的一生在我看来可以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角色部分:军事家,洋务运动倡导者,甲午战争中以及后来的外交长官。

李鸿章在入朝为官的早期,受曾国藩的委任,与左宗棠,曾国荃共同负责镇压太平军。当时官军的衰败和粮饷的缺乏使得清廷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全国各地的乡绅豪杰们自发组织创建的团练,在抵抗洪秀全大军的侵扰下,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曾国藩的湘军是很有名气的。战事的焦点首先围绕处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松江展开。当时江苏浙江两省是全国税收重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李鸿章奉命返回家乡招募淮勇,建立淮军。后来又接手统领常胜军。在争夺松江府一役中李鸿章的淮军大败太平军,随后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负责江苏南部,左宗棠负责浙江,曾国荃负责最重要的南京。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荃的湘军巧妙配合,在经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之后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太平军中最猛之将当为李秀成。李秀成作战勇猛,气势恢弘,是洪秀全最得力的一员战将,也是李鸿章最难对付的对手。洪秀全缺了李秀成便不值一提,而曾国藩缺了李鸿章也玩不转。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较量,就是曾国藩与洪秀全的较量,也就是李鸿章与李秀成之间的较量。所以说,祖国的未来最需要的是人才,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科技强国,教育兴国,当为恒久不变之基本国策。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即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较量,智慧与智慧之间的比拼。当一个国家人才济济豪杰辈出的时候,那么这也是这个民族最值得最骄傲和自信的时候。话说回来,从松江保卫战开始到同治3年4月嘉兴常州的攻坚战结束,历经12年时间太平天国最终走向了灭亡。后来李鸿章在平定稔军的战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治太与平稔基本上构成了李鸿章作为军事家的职业生涯,也使得他从翰林院的儒士,变成了征剿叛军的名将。内乱被平定对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来说似乎与太平安定够不上什么必然的联系。当时的中国无论从经济水平,政治稳定还是科技发展上来说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瓦特的蒸汽机催生

了让中国人无话可说的升级版坚船利炮,使得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于是后来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扮演了倡导者和执行总裁的角色.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并扩建苏州机器局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同治十一年,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后来的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物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及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李鸿章曾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学习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可见李鸿章对于学习西方科技文明上认识的深化和他不同与众多迂腐愚昧,思想落后的顽固派大臣的独到见解。而他的贡献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洋务运动来看,暂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论其对于日后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李鸿章是优秀的,是勇敢的,而且是勤奋的。我的观点认为,李鸿章在充满动荡和变化年代中,在大多数人迷茫踌躇的时候,他能够勇敢的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认清时局,并采取积极暂不论是否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令人措手不及的变化,这些都应该让我们至少给予他最基本的肯定和赞赏。

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李鸿章就在对待朝鲜的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按国际法的规定,藩属国不具有与其他国家独立交涉的主权。野心勃勃的日本早已觊觎朝鲜多时,但又缺乏理由与中国正面交锋,他们在等待一个借口。李鸿章或许是因为不想让朝鲜的隐患危及到中原,于是他在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若朝鲜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须事先知照,因而为甲午战争的爆发结下祸胎。1894年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忙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立刻出兵直至8000余人(我觉得日本的理由可能是既然你作为一个非主权国家可以赫然派兵到朝鲜,那么我也有权作为另一个非主权国家派兵赴朝“维护和平”),李鸿章无奈只能增派军队入朝与日本抗衡。6月23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众所周知,中国当时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当属北洋水师。而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全军

覆没,使得李鸿章背上了半个千古骂名。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北洋海军在荒谬的作战方针和消极态度的残害下最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1850年代起洋务运动技术改革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至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

失败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舰船火炮的技术水平,作战方案上的疏漏,作战方针上的错误,主要将领态度不端正等等都可能导致失败,但是这些并不能为李鸿章开脱咎责。因为以他当时的地位,权利,和身系中国未来的重大责任,我们已经不能再以一个普通人的标准来评判他。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导致不幸的结果。他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决定,以及他消极避战的作战态度,导致了敌人的得逞和灾难的发生。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是思想不正确,他迟早会招致祸患。或者这样说,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决策,准确的判断,恰当的方法,积极的态度和灵敏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打磨从而获得的优良品质。和平年代里真的就那么和平吗?从宏观来说,国家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事频发,国家危机不断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越发多元化,除了熟悉的由战争带来的危机,现今社会中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哪一样不需要我们谨慎小心反复思虑的应对。从微观来说,就业的不易,越发激烈的竞争,房价的飞涨,对自己未来前途命运把控的迷茫,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复杂选择,如果没有清晰的头脑,正确的思路和积极的热情,恐怕就只能庸庸碌碌无为而终了。所以,李鸿章的教训告诉我们,时刻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尽量作出正确的抉择。

让李鸿章背上另一半千古骂名的,就要归咎于其后来在外交上的连连失败了。这种失败也许有着更多的客观原因,比如清廷的衰败,官员的无能,军事上不堪一击的实力,经济上大差距的落后,最致命的是照比人家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都使得李鸿章这个处于特殊时期的外交家难于挺直腰杆。关于他在交涉中签订的各种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不想赘述,随便拿一本中学历史课本就可以基本上查清楚。大多数人知道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丧权辱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让人欲哭无泪,心如刀绞的条约,割地无限赔款无数,仿佛中国人民在列强蹂躏和这些无耻条约的捆绑下从此永不见天日。人们恨之入骨,把一切罪过都归于这个老头子的软弱无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可以理解的,是不

可以当作大肆宣扬的事实的,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李鸿章出于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默默无闻的当着清廷的替罪羊,背着本应该由慈喜或者整个清廷承担的罪责,收拾着谁到避之不及的残局,得罪了广大人民背上千古骂名不说又反过来被慈禧撤职解聘,投置闲散。一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窝囊到了如此地步,他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忽然想补充大致准确的一个细节,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根据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灯点时分,口干舌燥的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到目的了又说减少两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苦苦哀求。至少,李鸿章心里是装着国家的,至少他是善良的,是尽力的。一个善良的并且尽力弥补过错的人,不应该再受到无休止的指责。也许有人会说,宁死不签不就结了,或许轮到岳飞,项羽,屈原等人来此,他们会大义凛然无视生死的将条约撕成碎片然后悲壮的结束生命,但人和人是不同的,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大家公认的优点和高尚无私的节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抱着现实的心态和公平的标准来评论一个人,才有意义。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有功有过有得有失,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生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他在他的生活里碰见了瓦特蒸汽机和慈禧太后,洪秀全的造反给了他生活的激情和得到赏识得以重用的机会,列强的入侵使他见识了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产生了变法求存的救国意识并付诸实践。日本的阴谋诡计使得他本来不够敏锐的神经成了他的致命伤,导致他铸成大错给了日本机会发动战争。列强的无情和慈禧的无耻让他无路可走,无计可施。最终老人家气恼交加,呕血不起,于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含恨离世,死不瞑目。

从李鸿章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难一一道出。我深切的体会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时局左右着人们的选择,而当他的作为或者说是经过无数次选择后得到的结果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时,会引法大众的评判。而评判必然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有再大的本领也无法改变某些人的想法和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自己的热情,智慧,乐观,勇敢和良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波澜,那是一条属于自己的波澜,或壮美或细腻,或豪迈或婉约,任画家捕捉,任诗人抒情,任评论家去评论。而留给自己的是那份回忆起来感慨万千的充实和幸福。

第四篇: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

摘要:质而言之,则李鸿章实一无学识无热诚之人也。虽然,以中国之大,其人之有学识有热诚 能愈于李鸿章者几何?十九世纪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则吾辈亦安得不指鹿为马,聊自解嘲,翘李鸿章以示于世界曰:此我国之英雄也。呜呼!亦适成为我国之英雄而已矣,亦适 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 人之志。……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 敢断言也。嗟乎: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 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 未知其所终极也。关键词:贡献 斗士 孤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文:读《李鸿章传》有感

初识李鸿章

小的时候,一听到李鸿章和小日本,我就心生愤恨,恨不得咬碎钢牙,以解我心头之恨!我 相信将近70%的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会有同感,因为李鸿章是卖国贼,日本人都是禽兽!随 着我年龄的增加,思维的完善,逐渐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有了不小的兴趣。并且逐渐由对他的主观 的完全否定变为客观的思考辩证。记得 2003 年非典前夕央视播出了一部经典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喜来乐与李鸿章的那段对话似 乎给了我一声霹雷,从此我开始从新认识李鸿章。李邀喜看病,喜拒绝了,看着硕大的中国版图,喜把一个正好大小合适的烧饼放在了台湾岛上,喜说: “我老家沧州很大很大,我骑马绕一圈也 要好几十袋烟的功夫,现在沧州大小正像烧饼上的一粒芝麻,可您却把整整一个烧饼给了日本人!我不给卖国贼瞧病!”望着低着头的喜,李说: “求和是太后让去的,条约是皇上批准的。我身在 其位,朝中上下都逼我签约啊,我能怎么办,我也知道,一百年以后,我准不是个人……”几天 后李鸿章呕血而死。

虽然仅仅几句对话,但这部电视剧应该是第一部正视李鸿章的了。真好!

《李鸿章传》系统客观地开始了解李鸿章其人 正如饮冰室主人所说,“褒之不过其当,贬之不溢其短”本书作者梁启超本着公正客观的态 度为这清末争议最大的人立传,使我这个理科近代史盲,对李文忠顿生敬意和更深的思考。

梁启超并没有像喜来乐那样的老百姓将当时中国羸弱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历史 的角度客观看待。书中所言:“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 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其实他也从侧面 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争议人物——曹孟德。《三 国演义》说过:孟德者,奸雄也!罗贯中把曹操演义成了大反派,老狐狸。而陈寿的《三国志》 仅仅被部分人品过,于是京剧把曹操的脸抹白,眉头紧锁,使其刻画成总想着怎么算计人的奸贼。近两千年以后,终于站出了个易中天,为操平了反。

李鸿章一生中除了签各种条约做各种外交外,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兴起洋务运动。本书用很 大篇幅描写了洋务运动的成果,即所列的军事实力以及各种工厂,但梁启超总结:“以上所列李 鸿章所办洋务,略具于是矣。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 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 也。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我 觉得中国人那是经历了太多挨打的苦头儿,而仅仅有李鸿章及时意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也正是由于中堂大人的率领,一批有志之士紧跟李鸿章开始实业救国。老舍的《茶馆》中的秦仲 义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老佛爷说工厂震了龙脉,但胆大的秦二爷敢于向官府撒谎:“我有中堂 口谕——办工厂。”成功地盖起了工厂,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先进的想法的确给这个 似乎昏昏欲死的大国一支强心剂,让国人意识到国要怎么爱,国要怎么救。

至于谈到李鸿章个人,梁启超说: “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 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李鸿章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李鸿章个人的睿智和深刻、大气和幽默、仪表 和举止都散发出浓浓的个人魅力,博得了洋人对他的敬佩和尊重。日本人的评价是: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 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 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 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不错,不过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使这个国家翻天覆地,原因也许正如他本人所说:“吾被 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 中日海战,在慈禧撤走军资修建颐和园的情况下,李鸿章没有 选择妥协,作为北洋水军的最高统帅,毅然选择开战,哪怕是鱼死网破。外媒评论“日本非与中 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梁启超也感叹:“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指李鸿章),虽 败亦豪哉”我觉得如果说林则徐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那么李文忠当属第一个动手征战世界 的人。他希冀凭自己短暂有生之年,医治好这个大国,重振中华雄威!

然而,他的确是一个人在战斗!敌人那么强大,后方却如此羸弱!斗士一样勇敢地与小日本 开战,之后勇敢承担责任,勇敢地来到马关。虽然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这是在国 力最弱的背景下据理力争所能采取的最佳方案,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 正!?!

我突然联想到诸葛武侯,李鸿章与诸葛亮有惊人的相似处。一样的书生,但成为卓越军事家; 一样羸弱的后方,通过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与外国斡旋,舌战群儒,通过谈判,据理力争为祖国谋 取一点利益。一样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血而死……太多的相似,但他们的群众口碑却迥然不 同!为什么?梁启超解释道:“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李鸿章曾去过德国,见了德国首相俾斯麦,谈论干一番事业,如何才能成功。俾斯麦直言:“皇上一人信任足矣。” 李又言:“皇上为别人牵制,无权。”俾斯麦说:"这就难了。”另外“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 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中国自古有得民心 者的天下,李鸿章在这方面的道行就逊于诸葛亮了。才会被唾骂这么多年。

令我最感动的是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皇俄国与大清的条约还没有谈妥,俄国公使竟到李 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署画押《中俄秘约》。可悲可叹呀!为国家鞠躬尽瘁一生的李鸿章,把嘻笑怒骂的一切权利留给了后人,任人评说。真乃斗士也!

另外李鸿章还有诸多令人敬佩之处。“李鸿章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一市 侩,谓彼辈皆以利来,我亦持筹握算,惟利是视耳。崇拜西人之劣根性,鸿章所无也。”表明李 鸿章不是崇洋媚外的人。“李鸿章之治事最精核,每遇一问题,必再三盘诘,毫无假借,不轻然 诺,既诺则必践之,实言行一致之人也。”这更体现了他的认真,诚信。

由此,综上所述,我更感叹李鸿章的生不逢时,那个奢靡羸弱的年代,他多么孤独无助,连 给他一个眼神肯定的人都没有。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黄河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驾鹤而西流,不 会因为一颗巨星的陨落而缄默。

我更庆幸我生在了一个和谐进步的年代,这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无比强大的民 族凝聚力。面对敌人,面对挑战,面对灾难,没有一个中国人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每个人都坚 定勇敢地推动共和国的车轮,让她永不停滞!

李文忠公啊!你看到了吗!中国从新屹立在了东方,你的后人接过了华夏大旗,在高耸的珠 峰上自信自豪地挥舞着!

第五篇: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

(一)高二(4)班 唐柔嘉

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

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

读李鸿章传有感

(二)是功,是过?

2016学年高一15班

执信中学 姜杰

阅读这本书前,我本人对李鸿章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国人痛斥其为卖国贼。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李鸿章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明白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浙甫,号少荃,谥号文忠。出生于1823年的他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谓是少怀奇志,才华出众。然而,这只是他跌宕起伏的开始:随着道光帝的逝去,刚接过这个担子的咸丰帝似乎还是太过年幼,社会矛盾愈加剧烈,轰轰烈烈的天平天国起义就这样开始了。李鸿章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自己的家乡建立淮军,挺过太平天国数次进攻,并在最后打败了顽强的太平军。

从那之后,李鸿章一战成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一度被西方报誉为东方俾斯麦。但其后半生的外交手段却是一大败笔:面对诸多刘强的欺凌,总是想着“拆东墙,补西墙”,却意识不到“两墙都倒”才是最终结果,导致我偌大的华夏古国,被列强们瓜分殆尽,还要赔款。

正如梁先生书中所说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事也是晚晴的历史。一口气读完《李鸿章传》,仿佛切实地看到晚晴在列强夹缝中最后的挣扎。对于李鸿章这一争议人物,梁先生也评价得十分到位:“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成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计划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胜之城,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李鸿章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他仿佛做了一辈子的修理工,想把清王朝这栋残破不堪,摇摇欲坠的破旧楼给修补好,终究还是没能成功,但他似乎已经尽力了。“李是时势造的英雄,并非造时势的英雄”,作为臣子,李鸿章对清朝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一丝谋逆之心,为保全国土日夜操劳,对百姓的饥苦生活于心不忍,对自己的逝去不能再为朝廷效力而感到悲伤与无奈,对祖国的未来感到叹息。

有人说“为什么李不选择像曾国藩一样,激流勇退,把天下交给下一代人?”我觉得,事情总是要有人承担的,也许李鸿章就是选择了承担吧,不管是骂名,诽谤或是指责,他都接下了。功过似乎早已被定好:大败太平军,接任曾国藩,兴办北洋水师,领导洋务运动,最终却一事无成,签订《马关条约》等,或许,这就是李鸿章的命吧。

读李鸿章传有感

(三)历史与文化之不幸

2016学年高一2班 张钰晴

余读任公之《李鸿章传》,感其不幸,痛其衰亡。然细思其人其事,所以有此悲剧者,乃历史与文化所致也。

放眼全球,中国乃四大古国中唯一文化不断者,其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之长远,所涉疆域之宽广,无一国可出其右者。余研习物理,知物体有特性曰“惯性”,然历史无惯性乎?况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数千年矣,又何能于一朝一夕之间改乎?由此,虽外疆渐盛,而国人眼界闭塞一如往昔。元以下之海禁,清特起之锁国,伤人未满一百,自损何止十万!少荃诞于斯时,所见所习唯封建礼教,眼界尚狭,纵年岁渐长,所见所闻不同,其本性已定,再难改矣。任公斥之为“不学无术”,然又如何有新思想、新学术供其幼年所习?合肥行改革,自守旧制,而世间封建余潮尚如泄洪难挡,有成功之法乎?恐非世人所能料矣。此况乃历史与文化共定矣,非少荃一人之悲。

德富苏峰曾言少荃性情如中国人之性情:冷血、自大、隐忍、脸厚、善辩、狡诈,或有过之,然并非虚妄。自古以来,能处高位者,有几人不似少荃?如唐之房、杜,宋之王定国、王荆公,明之严分宜,清之陈午亭,无论忠奸,性格中必有特质似少荃者。此乃中国官场乃至民俗文化所定者,其间玄机,一句“物尽天择”可谓道尽,少荃性格如此,并非偶然。

虽然,少荃亦人杰,若宋则为吕夷简,若明则为徐阶,也可称之一代名相,何至于后期如此不堪?盖其所生时代,新旧交替之时,少荃随旧潮,更被历史所湮灭亦。若晚生数十年,未尝不可如任公一般指点人物,快然自足。若少荃泉下有感,必叹“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尝闻“生不逢时”乃人生一大痛,古之人诚不欺我!

少荃之不幸,乃历史与文化之故,非唯少荃一人。少荃之同辈人,亦遭历史与文化湮灭矣。否则,以中国四万万人,岂会“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乎?此两者威势之可怖,余今日见矣,诚为一叹!

下载读《李鸿章传》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李鸿章传》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

    真实的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不爱学习的小哲 东坡耕读每每读到近代史时,沉重的苦难,屡次的战败和众多不平等条约,无不使我义愤填膺,心绪难平。在近代中国的诸多人......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1 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诋毁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有感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卖国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是我们都熟知的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应当最公正。他的评述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名人列传。 在正统教材中身背“软弱”“卖国贼......

    读《李鸿章》有感[全文5篇]

    读《李鸿章传》有感 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

    读《李鸿章全传》有感900字

    读《李鸿章全传》有感900字xiaopengpeng07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高中学习历史侧面了解了一些这位清王朝大权臣的一些事迹。而自从看了《回到共和》之后对这位历史人物更是......

    读《李鸿章》有感1000字5篇

    读《李鸿章》有感1000字李鸿章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个人介绍: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