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19-05-12 01:3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篇: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1月21日在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陈良贤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艰巨复杂形势,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聚精会神谋发展,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抓改革,全力以赴惠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胜利完成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取得新进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末,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9.1%;工业增加值1566.2亿元,五年累计693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0.4%;服务业增加值131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9.5%;现代农业稳健增长,村均集体年收入1634万元,是2010年的1.6倍。固定资产投资1055.4亿元,五年累计突破45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0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5%;外贸出口280亿美元,是2010年的1.2倍,年均增长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化率提高到88.1%。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翠亨新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粤澳合作示范区以及首批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列为省重大战略发展平台。“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从2.7:58:39.3调整为2.3:54.2:43.5,轻重工业比从59.8:40.2调整为55.5:44.5。对外投资规模是“十一五”时期的9倍,境外工业园实现零的突破。全市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从12家增至45家,净增上规上限企业391家,发展总部企业49家。实施“新三百”战略,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首个汽车整车项目落地中山。中心商务区建设成效显著。认定服务业新兴业态企业201家,亿元楼宇13座。中山美居产业园成为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7.7万亩,建成农业标准示范基地60个,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33个。设立4个市级产业发展平台,火炬-板芙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被认定为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计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约束性指标。2015年,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2.6、1.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9.5%。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5%,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427家,增长近1倍,增速全省第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增至24和27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6.4%,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单一行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构。成功创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至33家。启动众创金融街和“中山创客·众创空间”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4.5%和9.7%。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中山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获批。与澳门签署游艇自由行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跨境电商三大平台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名列“电商百佳城市”第5位。全省十大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中山占2个。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三证合一”,在全省率先推出电子执照,“十二五”时期净增市场主体9.75万户,办证效率提高65%。成为全省首批“三单管理”试点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率先颁证,建成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交易平台。启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通“信用中山网”。组织16家市属国企开展股权招商。长江路改造PPP试点项目落地。完成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取消调整比例超过50%。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权责“三张清单”。建成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推行审批职能“三集中一分开”改革,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建成中介服务超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有序推进,下放镇区1793项行政审批和执法事项。解决南区、西区“一区两制”问题。实行镇区“大部门”体制。实施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实行“督考合一”政府绩效管理模式。创建“法治广东建设示范市”,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圆满完成省对口帮扶计划。

基础建设得到新提升。城市总规(2010年-2020年)修编基本完成,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三规合一”协调机制。“十二五”时期,投入230亿元推动交通大发展,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深中通道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深圳、中山两侧连接线动工。广珠西线、翠亨快线、福源路、沙古公路、105国道跨线桥、阜港公路、中环路、省道S268横栏段等建成通车,中开高速等动工建设,广中江高速、古神公路二期、纵四线等加快推进,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近700公里,达261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2010年的106.5公里提高到145公里。广珠城轨建成通车。启动翠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加快推进。镇际“断头路”全面打通,建成村级公路545公里,1349公里主干农路实现硬底化。智能公交加快推进,建成快速公交首期示范线,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26%。市级土地储备保有量1.98万亩。完成“三旧”改造1.3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31万亩。完成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镇区雨污分流工程有序推进。全市“供水一盘棋”加快推进,建成张家边大型泵站等8个重点水利工程。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加快建设。嘉明三期、中山火电上网发电,南部500千伏加林线全面打通,110千伏白鲤、永益变电站顺利投产。

生态环境实现新改善。开展全民绿化行动,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四年获“优秀”等级。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镇镇均有生态示范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值提前两年达标,位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十二五”时期,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0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2000辆。476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倡导绿色出行,建成慢行绿道751公里,投放公共自行车8890辆,年均使用600多万人次。加强水环境修复治理,综合治理内河涌1052公里,岐江河“一河两岸”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6%和100%。“十二五”时期,投入绿化资金近50亿元,森林蓄积量32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9.1%提高到22.5%。125个村居成功创建秀美村庄。新建树木园等18个公园,改造紫马岭等23个公园,彩虹绿洲公园、金字山公园等建设稳步推进。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高。每年省市的十件民生实事均圆满完成。财政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平均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68%。预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11.6%,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53: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4%。五年新增就业2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3%以下。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8个。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建成国家级卫生镇15个。居民人均预期寿命78.8岁。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城乡统一提高到579元。新增保障房近2万套,改造双低家庭及优抚对象危房2480套。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个,发放高龄老人津贴7000多万元。五年累计投入310.9亿元发展教育。2015年,高考本科和重点本科录取率双双高居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督导评估认定,成为全省第三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市。第四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民修身行动成效显著。体育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获国家通报表扬。建成市镇两级食品药品检测体系,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全省首个国家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积分制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7.2万名务工人员及子女获得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资格。

社会治理取得新进步。推进十大社会治理工程,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扎实推进,成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社区建设“2+8+N”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最佳案例,建成社区综合服务大厅286个。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特别委员制度。连续5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成功创建“无医闹城市”,基本实现“无三非”、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无三害”。禁毒工作获全国先进。成功打造“中山人才节”等品牌,培养引进各类人才约27万人,其中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571人。获得地方立法权,建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24小时线上法律服务平台。行政执法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在法检两院的支持下,“法治中山”建设迈上新台阶。信访、调解、应急管理等工作有序开展,矛盾化解取得新成效。双拥优抚工作扎实推进。外事侨务港澳工作获全国先进。台务、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国防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疫病防控、安全生产、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气象、人防、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我市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的五年;是我市城市品质加速优化,生态环境新提升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的五年;是我市社会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的五年。这五年转型发展的探索十分艰辛,经验弥足珍贵,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这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内外需求总体疲软,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依赖要素驱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培育;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资源碎片化与低效利用并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亟待加快;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镇村发展不平衡,发展动能有待释放,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有待增加,交通、环境、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与百姓的期盼仍有差距;一些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我们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切实加快解决。

“十三五”时期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步时期。综观国内外大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国全省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市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的发展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发展新平台,为“十三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期、动力转换关键期、收入陷阱跨越期,既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又要善于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宏观意识、前瞻意识、创新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实干开创未来,以创新推动中山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任务部署,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总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依法治市为保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完成《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时期,我市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实现如下主要目标。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确立2017年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97%以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力争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转方式与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质量持续提升,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更加得力,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更加平安文明和谐。

——基本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框架。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法治中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完备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努力建成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监管安全高效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9%,实现创新创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倍增目标。

——基本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拓展发展新空间,建设智造强市、网络强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发展,到2020年,翠亨新区起步区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成为推动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基本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坚持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构建“四纵四横”的高速路网和“三环十射”的快速路网框架,加强对内对外交通对接,推进市内轨道建设,优化港口布局。提前谋划和做好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开通后的应对准备工作,积极迎接“大桥时代”到来,打造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省前列。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巩固,水环境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我市“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牢记责任和使命,以更宽的眼界、更大的担当,抢抓新机遇,汇聚正能量,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筑牢有利于中山长远发展的基石。

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出口总值增长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2016年,我们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升“三个适宜”城市发展水平,致力社会善治和兜底社会民生,努力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优质高效,让创新驱动更加强劲有力,让双向开放更加多元包容,让城市发展更加集约协调,让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舒适,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提质增效,促进经济稳增快转

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到实处,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促进消费模式升级,助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高端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扩大有效投资。把握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安排市重点项目210项,年度计划投资381亿元。围绕发展“高精尖”装备的产业定位,引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光电装备、新能源装备及医疗器械等,保持工作母机企业数量及质量处于全省前列。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发展创意经济、文化经济。优化投资服务,推动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实施精准招商,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用好开发性金融支持政策。加快宽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智能电网、充电设施建设。发展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推进11个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拓展内外市场。深耕发达国家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境内外互设贸易合作平台,在南非、印尼、尼日利亚等国家建设中山产品展销中心。多渠道扩大消费,引导商贸聚集区差异化发展,鼓励连锁商业、便利店、电商企业进社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好“一节一促消”主题活动。打造“中山好生活”掌上惠民服务平台。推动展览业市场化,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展会。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着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沙溪、小榄、南头、西区等镇区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丰富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民营服务,壮大健康养老消费。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建设工业强优城市,探索都市型工业新路子。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5亿元。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负担。落实中央和省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免涉企规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鼓励发展社会化、集约化、网络化生产性物流,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用好15亿元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打出政策性担保、助保贷等“组合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新型专业镇发展,选择2-3个专业镇,实施“一镇一策”行动计划,打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破除准入限制、项目审批等制度性障碍。抓好企业上规上限,重点解决骨干企业用地和用人问题。关爱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为困难企业提供分类指导帮扶。加快产业平台开发建设。继续推动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镇区资源配置,加快高产出区域生产要素投放。加大对欠发达镇区转移支付力度,安排8亿元用于镇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安排12亿元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安排3亿元用于镇区临时财力补充。实施差别化供给政策,推动土地、环境等宝贵要素与先进生产力高效匹配。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开发融资方式,提高支出效益。运用娱乐体验、时尚文化等要素,改造提升存量商业物业。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引导建设单位整合利用碎片用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加大建设用地收储力度,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统筹解决一批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制度。有序推进锌铁棚改造,盘活闲置工业厂房。科学调控、综合施策,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扩大务工人员居住需求,吸引广深港澳房产投资。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发展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新型业态。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做好政策储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规划建设为带动,加强与深港澳对接合作。培育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家庭服务、健康服务、体育赛事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仓储智能化水平。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培育壮大一批亿元楼宇。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年内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净增超百家。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市本级财政安排11亿元,用于农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上规模、带动性强的现代家庭农场。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民住房、承包经营权抵押,加大金融对农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广运用农业物流网等智能技术,创立花木研发中心。建设农业公园和农业综合体。推动连锁经营进社区,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建成动物检验检测体系。

二、坚持创新引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努力把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形成一系列创新驱动的制度安排。加大吸引人才力度,获取更多人才红利,发展分享经济,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城市充满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施企业研发费补助、创新券等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超100家。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重点建设若干个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孵化器专业镇全覆盖。重点围绕健康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实现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4年翻一番。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行动计划,推进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等云服务平台建设。率先在优势传统产业建立智能示范工厂,提升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产品、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普及应用水平。设立技术改造设备融资租赁基金。推进火炬-板芙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小榄智能制造示范镇建设。

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并完善深中协同创新体系。探索“一园多区”发展模式,强化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启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组建广东省科学院中山分院、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山分中心,办好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巩固提升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南头家电创新中心、小榄和古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发展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做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建设众创金融街和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组建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支持企业上市挂牌,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私募债。

加大产业组织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融合,垂直整合中山美居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抱团发展,凝聚政府和社会组织帮扶合力,加强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联盟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并购重组,整合低效产能,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四个一批”战略工程,加快市属国资商业类资产整体上市,推动镇属企业改革,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众包研发设计和网络化制造模式。

吸引创新人才聚集扎根。全面梳理人才政策,放宽入户条件,简化落户程序,清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入户的制度障碍。实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新企业家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打造创新企业联盟与人才服务联盟平台。鼓励多方共建新型专业镇“产业(人才)学院”,培养产业集群紧缺适用专业人才。探索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建设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巩固“三集中一分开”成效。落实“三张清单”。加强“中介超市”管理,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拓展网上办事大厅功能,提高网上办理率和办结率。对接国际经济管理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促进办事准则与国际接轨。培育壮大各种中介和专业服务机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治理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灯饰等产业市场秩序整治力度。优化企业服务,打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

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培育自主品牌。推进古镇、南头等国家和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完善跨境电商政策扶持体系,打造跨境出口电商产业功能区。发展旅游购物、综合外贸服务等新型外贸模式。加强口岸信息化建设,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化“三互”通关合作,提高通关效率。加快推进中山港口岸扩大开放验收。推广出口退税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

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支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投资发展,打造境内外“双平台”互动服务模式,支持企业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建设“走出去”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制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争取用好广东丝路基金。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抱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培育一批有影响的跨国企业。发展中瑞(欧)工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发挥侨乡优势,涵养和运用外事侨务港澳资源,推动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对外交流。加强中山驻欧洲等经贸代表处、人才工作站、美国硅谷中山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对接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以最快的速度运用自贸区可复制的政策,推进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实现澳门-中山游艇自由行。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开展深中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加强产业对接,共建“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深化与周边城市合作,打通一批市际“断头路”。

四、坚持统筹协调,构筑现代城市新格局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加强“五个统筹”,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形成城市发展新动力,加快建设“精明增长、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型城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建设。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修编,推进“三规合一”,形成新的土地管理和项目落地机制。完善主城区、副中心、各大组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双核两副”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推动翠亨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海绵型城市。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开发试点。加快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地籍调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年内80%以上村居建成秀美村庄。加快地质灾害整治。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动工建设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加快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广中江高速等建设。争取深茂铁路深圳-中山-江门段尽快启动。启动一环、二环贯通工程,动工建设一环长江路、二环东段,推进二环南段(南外环延长线)和北段(沙港公路)、广珠中线二期等。实现中山港大桥扩建、古神公路二期北段等建成通车,改造番中公路、105国道南段、康华路等,动工建设大沙南路、富康北路等。启动市汽车总站升级改造。推进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加快推进城市轨道环评、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争取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做好广珠城际站场周边TOD项目开发。全面完成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着力解决医疗机构停车难问题。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综合服务大厅规范化和标准化,打造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发挥枢纽型组织的引领服务作用,推进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镇区全民公益园等实体平台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发展民生服务智慧运用。完善城市微管理制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优化交通组织方式,加大堵车点治理,建设安全顺畅的通行环境。探索出租车行业改革,规范电动车管理。加强交通道路工程建设和维护的现场管理。统筹镇区相邻地带的开发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建设休闲旅游城市。加强全市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休闲农业、特色工业、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传媒娱乐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旅游新业态。力争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建成国家5A级景区,启动红木文化景区、灯饰文化景区创A计划。建设金钟湖风景区。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擦亮菊花会、灯光节、特色展会、“周末去哪儿”等旅游品牌。倡导休闲度假游,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扩大中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碧水蓝天美好家园

让绿色低碳成为发展底色,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打造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严格落实生态控制线,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损害问责制度体系。实施差别化环保准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控“三高”项目上马。加快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改造。推进重污染工业园区环保设施改造。加强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核查,开展镇区碳强度年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机动车减排,坚决淘汰“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环保执法监察力度,设立“环保警察”,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土壤分类管理和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截污、清淤、补水”多措并举,大力开展内河涌整治,改善和修复水环境。落实“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推进以岐江河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狠抓跨镇区河流污染整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行动。严格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南部三镇取水口上移工程。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收尾工作,有序推进镇区雨污分流工程。推进水浸黑点整治。

创建更多绿色空间。维护城市发展天际线,强化城市空间设计,让市民看得到蓝天白云。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大尖山、蒂峰山、铁炉山等森林公园建设,推动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彩虹绿洲公园、联石湾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古香林公园、金字山公园、树木园三期建设,推进公园儿童体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儿童主题公园。扩大城乡绿化,推进景观林、公共绿地和沿河沿路绿化带建设。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优化生态空间景观结构。加强绿道网建设,推进城区主干道可视范围废旧石场复绿。

六、坚持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按照“普惠共享、补齐短板”的原则,厘清政府与社会服务边界,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加快朝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完善就业社保体系。安排8.3亿元用于医疗、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支出。完善医保支付和大病医险制度,保持养老金正常增长,推进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施“十百千万”创业工程,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健全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完善医疗救助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双低家庭及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制定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全面完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提升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高集约化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全市统筹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争取国内外知名理工科大学落地中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发展家庭教育。放宽积分入学条件。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深化“医联体”试点,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采取综合政策,放宽准入,加快社会办医发展。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和区域注册制。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扎实推进妇幼健康服务。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升中医医疗、中西融合与“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建设。办好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推进中山纪念图书馆、市博物馆群、小榄文体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强镇(区)创建。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加快“两城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实施“版权兴业”工程,支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山服务中心、红木产权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强古建筑、古村落、名人故居、优美乡村和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探索把“慈善万人行”打造成最具中山味道的新民俗节庆。扩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办好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发展校园足球。

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加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力度创建“无医闹城市”、“场所无三害”、“无传销城市”、“无刑案村居”等系列“创无行动”,打造“平安中山”升级版,争创全国最平安城市。深化“全民禁毒”工程,完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创建“全国禁毒工作示范市”。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重点解决涉农、涉劳资纠纷、涉环保、涉金融、涉房地产等问题。加强出租屋管理,提升服务流动人口水平。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深入实施村居法律顾问制度。提升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服务水平。做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加强隐患排查与综合治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推进全民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和无假药城市工作,保障百姓饮食用药安全。

做好其它各项工作。做好扶贫工作,加大对欠发达村帮扶力度。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智慧气象”,建设气象公园,提升气象现代化及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做好人口计生、台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防、地震、档案、方志等工作。

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今年全市统筹投入9.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饮水安全工程,二是放心食品工程,三是健康惠民工程,四是交通畅通工程,五是城乡环境优化工程,六是关爱老人工程,七是关爱儿童工程,八是创业促就业工程,九是全民禁毒示范市创建工程,十是政务便民工程。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人民政府为人民,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推进试点小区政务服务点建设,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平台,提升“智慧中山”APP应用功能。推进务工人员办证简易化。完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功能,加强政民互动沟通。二是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落实协商民主,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意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制定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目录。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统筹政府效能建设,探索试点开展重大活动行政成本评估。加强政务公开。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开庭审理、公开听证制度。深入推进镇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做好普法工作。三是建设高效政府。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健全履职问责机制,坚决纠正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四是建设学习型政府。大兴学习之风,形成学习进步的浓厚氛围。加大公务员队伍培训力度,拓展干部视野,推进思想解放,克服知识能力、队伍结构上的不足,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五是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加强对公务消费开支的监督检查,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围绕项目招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在中共中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体人民智慧,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加快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再创新辉煌,再谱新篇章!

附件12016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1.饮水安全工程。强化饮用水水源、管网、终端三级安全保障机制。完成古镇新水厂、稔益新水厂、全禄水厂、南部供水总厂、东海水道、东升水厂、大丰水厂、南头水厂、新涌口水厂等9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物理隔离防护设施建设,提高饮用水源安全性。改造中心城区陈旧供水管网1万户,提高供水水压和水质,解决陈旧管网引起的水黄、管网漏损等问题。加快推进南部三镇取水口上移工程。加大供水水质检测力度,检测结果每季度向用户公布。

2.放心食品工程。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建设工程,创建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市场30家、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店30家、餐饮服务示范单位100家、市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10条。创建100家“阳光厨房”示范单位,通过公示大宗食品原料来源和打造开放式、透明式或视频监控式厨房,向消费者呈现餐饮食品处理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看得明白、吃得放心。开展“你点我检”工作,每季度征集群众最关心的前10个食品品种进行100批次监督抽检,抽检过程、结果及处理情况及时在媒体公布。

3.健康惠民工程。家庭医生式服务覆盖全市所有镇区,由医护人员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等)签订服务协议,重点人群签约率不低于40%,为签约群众提供方便、综合、连续、个性化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公立医院统一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诊疗信息互联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微信、APP、网站、电话等预约渠道,方便市民预约就医;启用诊疗“一卡通”,持卡可在全市公立医院就诊、缴费。

4.交通畅通工程。加快城镇干线公路建设,翠亨快线辅道及地方道路连接线匝道工程、中山港大桥扩建工程、古神公路二期工程北段完工通车。推进道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105国道沙朗至古鹤段、长江路、大沙南路(东华路至起湾道段)、富康北路改造工程(一期)、康华路和博爱路-翠景南路立交工程,完成城桂路改造工程(孙文公园至南外环段)。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优化调整线路5条,新增清洁能源公共汽车100辆,更新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优化城区兴中道-中山路等13个路口交通信号灯设置。强化路面监管,重点在长江路、康华路、博爱路等3条改扩建道路施工期间增强交通指挥疏导力量。加强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赔的宣传推广,引导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迅速撤离交通事故现场。优化调整道路施工、保洁、绿化工程的组织实施时间,严禁在上下班高峰期进行管养作业。

5.城乡环境优化工程。实施城区两站一屋一厕“211”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市汽车总站、城轨中山北站升级改造工程,优化市汽车总站、城轨北站交通组织。将中心城区约740间垃圾屋改造为环保型垃圾屋,升级改造中心城区70间公厕和新建改建80间旅游厕所。清理“城市牛皮癣”,集中清理中心城区139个路段建筑立面上的乱涂画、乱张贴、张挂物。建成三乡镇、五桂山、坦洲镇和民众镇4个秀美村庄连片示范带,打造4个以上主体村,突出岭南文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居风貌、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推进东区齐乐路等6个城区街头公园建设。彩虹绿洲公园(一期工程)、古镇灯都公园对市民开放,加快金钟湖湿地公园建设,动工建设沙嘴湿地公园和濠头涌、六涌修复型湿地公园,完成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立项以及南朗崖口湿地公园、坦洲联石湾湿地公园规划编制工作。

6.关爱老人工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服务对象拓展至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的居家养老户籍老人,在条件成熟的镇区逐步增加助餐、助洁、助安、助乐、上门探视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紧急援助信息平台,呼叫系统服务项目从紧急救援拓展至家庭医生、预约挂号、用药提醒、陪护就诊、物品配送、社区活动等。各村(社区)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咨询、指引等服务。各镇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对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当场审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场受理、当天指派律师。

7.关爱儿童工程。推进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全市公益普惠性幼儿园达到360家,占全市幼儿园的比例达到75%。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5000个,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实施家长素质提升工程,举办家庭教育讲堂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培训家长140万人次,普及宣传家庭教育、儿童保健、心理辅导等知识。开展家教骨干培育工程,培训家庭教育工作者500名,提升家庭教育队伍人才素质。推进家庭社会组织培育工程,培育样板家长互助组织10个、“雁阵飞”家长互助组织领袖100名。开展特殊家庭帮扶工程,对孤儿、单亲、特困、父母犯罪服刑、行为偏差等特殊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帮扶和家庭教育指导。

8.创业促就业工程。对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补贴。新增镇区级创业孵化基地2个,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个,创业孵化基地内创业者累计达到1000名。举办创业集市25场、创业大讲堂50场,资助100名初创企业经营者提升经营水平。发挥大嫂工作坊、农业工作坊等社区就业服务基地作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1000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9.全民禁毒示范市创建工程。全面落实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涉毒违法犯罪人数占涉毒违法犯罪总人数比例不高于0.3%。加快建设新型市禁毒教育基地,建立大型户外禁毒公益广告阵地。全面落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推广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信息管理平台,各镇区100%购买禁毒社工服务,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扩建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收治病残特殊吸毒人员床位增加100个。培育和扶持禁毒社会组织10个。创建一批市、镇两级“无毒企业”、“无毒场所”。

10.政务便民工程。推进市、镇、村(社区)、小区四级公共服务提升。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功能,设置微信预约取号、微信远程查看等候人数等服务,开通政务服务和投诉微信平台,新增出入境签注等业务自助办理服务机5台。建立集文化体育、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民政、人口服务于一体的镇、村(社区)二级多功能服务平台,促进基层公共服务便利化、统一化、网络化。推进政务便民服务进小区,在全市50个居民生活小区建设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业务办理的咨询指导、收件送件等服务。

附件2名词解释

1.“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具体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2.“三集中一分开”:是指在不新增机构编制的前提下,原则上将所有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科室先向各单位办事窗口集中,然后再进驻到市行政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推行审批权和监管权分开,承担行政审批的科室,不得同时负责审批事项的监管工作,而承担行政审批事项监管的科室,则不再从事具体行政审批工作。

3.“三规合一”:是指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4.“2+8+N”:“2”指各村居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8”指各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党员服务、群团和志愿服务、民政残联、劳动社保、人口计生、文化体育、国土城建、综治信访维稳等8项职能;“N”指NGO,即根据各村实际设立的社区社会组织。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精明增长”:最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是指一种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7.“'四个一批'战略工程”:是指清理一批、整合一批、剥离一批、培育一批,旨在提升效益、扩大规模、打造平台、促进发展,实现市属国有经济保值、增值、创值。

8.“单一窗口”:是指参与国际贸易和运输的各方,通过单一的平台提交标准化的信息和单证。

9.“三互”:是指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10.“2511”试点:是全省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部署,具体是指选择2个地级市、5个县区、10个建制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选择10类项目作为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

11.“TOD项目”:是指公交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具体是指广珠城际轨道南头站、东升站、南朗-翠亨站、古镇站周边沿线土地公交导向型综合开发。

12.“十百千万”:是指2015—2016年新增10个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组建100人创业导师团指导创业、扶持1000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入园创业(孵化)、3万人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

13.“两城一园”:是指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广东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760文化创意产业园。

14.“创无行动”:是指创建无医闹城市、无“三害”城市、无“三非”城市、无假药城市、消防无大灾城市、无传销城市、无邪教镇区、无命案镇区、无毒害社区、无刑案村居、无黑恶(势力)镇区。

第二篇:中山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07年1月23日在中山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三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张德江书记视察中山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难而上,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已经实现,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初显成效。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034亿元(预计,下同),年均增长20.2%,户籍人均生产总值 73100多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1:61.1:35.8。2006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66.4亿和329.1亿元,比2003年增长81.5%和63.4%。工业保持较快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年均增长2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三年超过130%。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趋势更加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2003年增长 174.8%和108.1%,2006年重工业在轻重工业总量所占的比例比2003年提高7个百分点。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增强,拥有2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1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三年来共安排2.3亿元用于技改贴息、扶持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名牌战略,其中投入技改贴息补助资金1.04亿元,带动投资79.4亿元,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4个,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与阳江、韶关、河源等市合作建设规划总面积达3.8万亩的4个产业转移园区。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服务业加速发展,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长74.7%,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 60%,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亿元,比2003年增长13.4%。

外经贸增长方式有新变化,内外源经济协调快速增长。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泛珠合作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66宗,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其中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54宗。坚持扩大外贸出口和进口相结合,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575亿美元。坚持完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反倾销预警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取得成效。口岸设施不断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8万家,个体工商户11.2万户,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3.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5%。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按照城乡一体、彰显特色、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思路,投入18亿元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城市化率达 74.3%。交通方面,加快建设干线公路网,配合省建设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公路,南外环城南路以东段、城桂公路二期等重点项目完工。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公交站场、线路建设成效明显,完成博爱路和起湾道等城区道路改造。“畅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通过验收,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665.8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13万标准箱,中山港继续位列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强。能源方面,完成香山50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南朗、永安电厂和天然气管道主工程相继建成,三年间全市供电总量达353.7亿千瓦时。信息化方面,全市光纤总皮长1.3万多公里,互联网用户59.9万户,信息化指数达 78%。环保方面,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工程基本建成,新增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1100吨/日和15万吨/日。水利方面,投入 11.7亿元建设276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成功抗击2005年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民生方面,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市职业技术学院二期、中心粮库一期、疾控中心等工程,博览中心、新中医院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启动。完成16个“城中村”共1.2万户的供水管网改造,长江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市级投入1.3亿元推进“农村五项工程”,新建4米宽以上农路703.4公里,农桥335座,涵闸142座,整治低产鱼塘20万亩,整治内河涌593 公里,完成“一区三线”林相改造4万亩,“四旁”绿化1735公里。东部开发、组团发展方面,中山港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和港区总体规划编制,临海工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部“一区三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3.1%。

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体制创新活力增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五桂山街道办事处,推进火炬区与南朗镇资源整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有企业累计清减债务57.5亿元。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及绩效评价等工作全面推进。积极增加财政收入,三年来共实现市级非税收入95.1亿元。积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正加大力度退出市场,农信社改革取得成效,全市共有3家公司在国内上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城市公共设施代建制等投融资建设模式。积极开展城市经营,采石场经营、出租车运营、公路广告经营等公共资源通过招投标或拍卖等方式进入市场。全面实施农村“三个一”工程,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实现农民农业税赋零负担。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有95.4%的村(居)、组建立了农村股份合作制。

关注民生有新进步,富裕安康工程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全市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全市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690元,比2003年增长53.3%。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达 371.2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37.4%。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至2006年底参保人数分别达34.9万人和19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7.1%。实施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工程,投资6300多万元改造扩建11家镇级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41%。推进扶危助困工程,设立“扶困助学基金”,累计建设“双困户”住房2.4万平方米,改造低保危房3.9万平方米。为促进镇区协调发展,三年间财政共转移支付 3.2亿元,向镇区提供各类贷款贴息资金1.1亿元。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扶持力度,12个集体经济欠发达村实现经济纯收入达5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32.8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006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53.2%、25%和38.1%。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文明法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市级投入科技发展经费3.17亿元,建成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1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火炬区创业中心被授予“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称号。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共67.7亿元,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近80%,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5.3%和43.8%,对全市户籍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香山文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一批博物馆建成开馆,成立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05文化产业会议。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称号,获得团体及个人世界冠军5个、全国冠军25个。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市,设立五桂山自然生态保护区,推进“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治污保洁,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继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急救体系,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共有国家、省级卫生镇18个,社区卫生服务面达81%。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成功防控禽流感等疫情。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全面开展清理违法建筑和查处取缔无证照经营活动。扎实推进现代公民教育,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推进“平安中山”建设,“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共71个,信访网络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有效缓解。抓好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起市、镇、村(居)三级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启动建设政法网(金盾工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获得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称号,社会大局稳定。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88‰,计划生育率为93.67%。

政府自身建设有新气象,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得到加强。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制定和颁布了一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设立政府法律顾问室。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市人大报告制度,建立市政府领导牵头办理重点议案、提案制度。完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网络办理在线系统”,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95件、政协委员提案490件,答复率100%。推进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963项,35个部门的210个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政报》、“政府之窗”网站等平台不断完善,整合开通“12319”行政服务咨询热线,城市论坛成为了解民意、汲取民智、调动广大市民参政议政的新亮点。成立市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委员会,不断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健全公开征求意见、专家咨询论证和决策听证等制度,就污水处理费征收等多项公共事务进行了听证工作。坚持市长接待日制度,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事项1.1万宗,办结率达95%以上。加强公务员队伍和机关自身建设,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新提高。深入推进先进性教育和排头兵实践活动,建设为民、务实、勤政的公务员队伍。大力推进廉政制度建设,基本完成公车改革。

此外,外事、侨务、台务、审计、统计、老干、气象、国防、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老区建设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三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三年,是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三年,是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的三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民生明显改善的三年。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体会: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理性发展、协调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通过加快发展不断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着力解决好事关全局的长远性和战略性问题;三是必须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着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中山特色”和比较优势;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组织保障,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用辛劳和智慧、务实和拼搏,谱写了中山发展史上一篇又一篇精彩华章。三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市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我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城乡间、镇区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资源和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政府自身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需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今后五年的展望和2007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和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的关键时期。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重任,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以新的思路谋划发展,以新的举措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和跨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实现富裕安康为总目标、总任务,巩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果,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增强综合实力,建设经济强市。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1年户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初步建立“高、重、集、内”的新型产业体系;东部开发和带动作用成效明显;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城市。交通、水利、能源等功能性、枢纽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78%以上;城市生态及环境指标处于较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夯实科教基础,建设文化名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事业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和人才实力,全面提高文化竞争力,促进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谐中山。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市民更加充分和有序地参与城市发展及管理;社会保障网基本实现全社会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推动民生工程,实现富裕安康。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6%,广大市民普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普遍得到更多实惠,普遍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形成较完善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健康城市建设卓有成效。

2007年是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12%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外贸出口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下。

2007年要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实现新的发展。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确保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二是发展动力中 “外”与“内”的关系,实现内外源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城市建设中“建”与“管”的关系,把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有效的管理结合起来;四是社会管理中“宽”与“严”的关系,形成宽严有度、文明法治的管理秩序;五是利益协调中“收”与“放”的关系,既要加大对资源和财力的统筹力度,又要体现利益向下。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才能有效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要坚持创新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市财政安排6700万元用于技改贴息、扶持装备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工业向高集聚、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变。培育和发展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和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步伐,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产、新药产业化方面开个好头,切实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并在今后几年内成为我市具有发展潜力、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增长点。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争取在装备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以及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今明两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500万元投入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参与各级各类标准的制定占领行业制高点,加快建设国家级灯具产品、五金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品牌产品占有率和竞争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特别是精密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建设好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和汽车电子产品,加快发展软件、动漫及数字视听、数字家电产业,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6%。全面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水平,增强承载大产业、大项目的能力。

继续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专业镇发展水平。专业镇是我市产业的一大特色,是凝聚我市工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载体。要围绕产业集群目标,把专业镇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引导各专业镇产业聚集区根据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巩固薄弱环节和弥补断裂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专业镇各类专业市场集群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交易平台。扶持和吸引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鼓励中小企业联手打造区域品牌。积极引导西北部家电、五金、灯饰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强强联合,加快创建全国集群创新试点。设立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专业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专业镇从简单的产业集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强专业镇共用基础设施及需求的研究和投入,完善技术研发、职业教育、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物流配送、设计创意、金融法律等产业服务平台。

提升产业组织效率,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推动产业价值链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以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为重点,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和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快东部、中部、西北部物流集聚区、物流市场和市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水平,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化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建设长堤路、富华道等商业圈,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外资、民资开发旅游资源。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培育会计、法律、科技中介、信息咨询、广告策划等中介服务业,引进一批境内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建设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和商务集聚区,推动写字楼经济加快发展。壮大会展经济,继续办好3·28招商经贸洽谈会及休闲服装、灯饰、电子产品、食品等专业会展。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促进汽车、住房、康体、教育、文化、信息等消费增长,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突破资源、能源等要素瓶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做到科学布局、集约利用,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调控房地产土地供应,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工业厂房的建筑容积率,确保土地供应向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少的大项目倾斜,提高土地产出率。切实提高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综合协调能力,加快电源电网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电力和成品油稳定安全供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继续做好产业向市外及在镇区间的转移工作。完善能耗指标公布和考核制度,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农村、政府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工作,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构筑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好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培育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协会,设立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物流业专项资金,鼓励镇区依托生产基地建成一批专业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政府投入,激活社会投入,引导农民自主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稳步增长。继续推进“农村五项工程”,加强农村危桥(涵)改造和内河涌整治。推进“村改居”、城中村改造、中心村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加强镇村环境整治,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业农村投入和保护政策体系。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鼓励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逐步建立多样化的农业农村投入新机制。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股份合作组织向现代企业、社会经济组织法人过渡。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镇区实行村级核算,推动社区经济事务与社会管理事务相分离。积极化解镇村集体债务,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在两年内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村现代文明水平。深入推进“三个一”工程(每个农民都有一份工作,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努力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外出承包土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继续推进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建立覆盖全市、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有效的农民教育方式,引导农民树立公民意识、勤勉意识、自立意识、合作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

三、加快建设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着力建设对经济拉动力强的重大功能项目,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按照优化布局、配套成网、提升功能、适度超前的要求,促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全面提升。改革路桥建设体制,成立投资主体明确、融资能力较强、责任职能清晰、资产管理科学的路桥集团公司,统筹推进全市路桥建设。完善交通设施体系,全面建设 “四高速五横六纵九加密”干线公路网,构建立体化、区域化、功能化的公路平台体系,努力实现与周边城市道路的“无缝”对接。确保古神公路年内全面通车,完成南北外环线建设,全面启动新沙水公路、福源路建设和岐江公路改造等工程,配合省建设好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太澳高速公路(中山段)等项目。建设总面积达4 万平方米以上的若干个大型停车场,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组织和交通形态,继续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标本兼治,有效解决“行车难” 问题。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深化公交体制改革,实施“公交一盘棋”,优化线网布局,提高公交智能化水平。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各级财力投入,市财政累计投资20亿元按照“50年一遇”标准建设中顺大围达标加固及西河水闸重建等水利工程,进一步增强防洪和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完善能源设施体系,加快嘉明电厂扩建、市域天然气利用工程、500千伏桂山(三乡)变电站及德隆、宝山、菊城等三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和中山站改造工程。完善民生设施体系,加快博览中心、市一中初中部建设,启动纪中、二中扩建及拆迁改造,从2007年起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预制构件公房改造,完成新颐老院建设和东门、南门、泰安市场改造。继续推进“供水一盘棋”,加快实现全市安全优质供水。年内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以东部开发带动组团发展。加快四大组团特别是东部组团的战略研究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各组团的战略措施、战略重点,优化组团产业布局,统筹组团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联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东部组团在我市产业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一港一路八园”建设,构建有利于使东部组团形成以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绿色能源基地、石化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工业基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包装印刷、精细化工材料、汽车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掘岸线和港口资源,推进中山港二期扩建工程,进一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优先推进镇际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组团对生产要素的承载功能,加快西北部、中部、南部组团发展。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市,坚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构筑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继续加强以岐江河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打造“绿色”健康河流。继续大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积极筹建工业污染源、汽车尾气、河流水质、空气质量等在线监测系统,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五桂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管理,推进第二重山森林改造、湿地保护和红树林建设。重点推进北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珍家山污水处理厂一期等重大环保工程。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全面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限期完成省下达的污水处理任务。继续推进“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加快文笔山大风车公园、古香林郊野公园、大尖山公园、马山公园、五马峰公园建设,使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9%,人均公共绿地达10.8平方米。

切实提高城市经营和管理水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城市公共设施政府项目代建制、BT、BOT、TOT及直接融资等多种建设模式,引导商业银行、商业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解决好城市建设资金问题。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管理的调控作用。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促使城市交通畅顺通达。强化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年内实现新增土地储备1万亩。加强城市风貌建设,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古文物。加强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场馆的科学管理和运营。积极推动城管重心下移,完善以镇、村为管理主体,多部门综合治理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

四、坚持“内外并重”,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积极参与“泛珠三角”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合作,提高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力争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亿美元以上。继续推动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从“以地招商”到“节地招商”,从项目招商到产业招商的转变。坚持“引资”与 “引智”相结合,鼓励外商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健全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和公平贸易支持体系,支持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和商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和国际市场波动。优化进口结构,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重要原材料。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理,促使其规范、有序发展。继续加强“电子口岸”建设,提升“大通关”水平。

积极推动本土经济发展壮大。继续深化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监督体制,确保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公有资产要加快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大型国有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带动本土经济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激励优质企业上市,加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担保经济”。积极引进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促进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多元化,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配套、战略合作和投资参股等形式,实现与外资产业链的联接。加强引导和培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和实力。

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和资源的调控力度,完善市镇两级利益机制。深化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激励型转移支付制度,开展市级财政对镇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财政支出更多向“三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收支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监管体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五、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增强科教实力,建设创新型中山。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大中型企业组建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健全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社会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完善的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建设特色产业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成果中试基地。安排科技经费1.9亿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 “人才强市”,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科技、高层次和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安排6100多万元用于落实好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校长),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和校长队伍。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支持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二、三期建设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扩建,努力形成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超常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建设市级实训中心,加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建设,使中高职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4万人以上。规范发展各类非普通教育,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成人教育机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高广大市民文化素养,重点建设和启动博物馆群、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工程。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推进香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工作。启动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发展。培育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产业。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利益导向型人口控制计划,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教育,巩固双拥工作成果。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做好老龄、残疾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务、老干、统计、气象、人防、档案、地方志、文史等工作。

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

完善分配制度,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发展社区就业。安排1800万元作为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实施城乡青年技能培训、创业富民工程和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年培训城乡劳动者3万人次,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市高级技工学校。鼓励企业吸纳本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城乡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救助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年内安排1.74亿元专项用于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提升基金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扩大社保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参保达380万人次以上。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参保农民达38万人以上,逐步推进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险并轨。加快推进 “金保工程”。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安排2600多万元用于城乡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继续推进建设“双困户”住房、扶困助学、救助困难群体等工作,完成农村低保危房改造。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大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健康水平,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着力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推进镇村医疗卫生管理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年内完成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加快推进新中医院、人民医院和博爱医院(扩建)等重点医疗卫生工程。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推进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力争2007年底前参保人数达35万。继续推行济困助医及廉价医疗服务,完善有利于广大市民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巩固创建卫生城镇成果,继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平安家园”

提升全体市民道德素质,大力倡导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弘扬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知荣辱、树新风、求和谐、促稳定。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倡导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综合活动场所管理。

发挥社区和各种社会组织作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城乡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志愿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四级信访网络,努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化解各类矛盾。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完善劳动仲裁制度,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加强征地管理,严格落实“三条红线”,避免征地拆迁问题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健全一把手负总责的“大综治”机制,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平安中山” 建设,重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治安重点场所、出租屋、特种行业的管理,加快推进“五张网络”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系统。实施“科技强警”,年内建成3000个以上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和快速反应系统。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充实一线警务力量。力争破案绝对数增幅在5%以上,命案破案率达89%以上,有效维护公共安全。

继续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始终坚持“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进一步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及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全市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10%以上。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严格安全执法,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加大交通、消防安全监管力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打造“阳光政府”,着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府机关。在政府工作中全面推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制度保障、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使政府的每一项工作有目标要求,有责任主体,有工作进度,有监督考核,有奖惩机制,有责任追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推行行政问责制,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全面落实重大建设项目责任制和政府投资项目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和行政效能监察,鼓励行政部门进行工作创新。加强行政监督监察和责任追究,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打造“阳光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以及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行政许可,建立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继续做好督查、督办和群众投诉调处工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政务公开水平。继续规范和完善重大决策出台的程序和规则,建立完善重大问题立项调研、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切实做到科学行政和民主行政。积极畅通依法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坚持市政府领导牵头办理意见和议案提案制度。扩大人民群众在法律范围内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政报》、政府新闻发布、城市论坛等公开渠道的作用,加强与群众互动交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完善市长接待日和市长下访日制度。

建设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公务员队伍。完善政府采购有形市场、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制度。深入贯彻《公务员法》,切实把机关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健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反行政纪律和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在建设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上迈出更大步伐。

2007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市政府把今年确定为“工作落实年”,要总体规划、全面协调、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十项重要民生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一是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二是“平安中山”工程;三是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四是全民健康工程;五是全民宜居工程;六是“绿色中山”工程;七是职业技术教育“超常规发展”工程;八是城市文化工程;九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十是旧城改造工程。

各位代表,中山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新一届政府面对新的挑战,肩负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站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务实拼搏,把全部心思倾注到干事业上,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真正下到抓落实上,在真抓实干中开拓前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建设“两个适宜”的和谐中山,为建设富裕安康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范文模版)

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焦兰生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侯卫东官场笔记

过去五年,是我们积极应对严峻复杂形势,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和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过去五年,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3202.8亿元,比2011年增加超千亿,年均增长9.1%。人均生产总值9.95万元,是2011年的1.4倍,居珠三角前列。工业增加值1606.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457.3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4倍和1.6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2.9%,比2011年提高6.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149亿元,五年累计近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5.8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5%。外贸进出口2237.7亿元,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5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9.9%。城镇化率提高到88.15%。过去五年,是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五年。翠亨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发展平台。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2.7:55.8:41.5优化为2.2:52.3:45.5。农业发展更加高效,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五年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7.8万亩。工业高端化、智能化趋势更加明显,五年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8.3和6个百分点。骨干企业成长加快,亿级企业达1188家,十亿级企业超100家。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6.5万元/人。服务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五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1.1%。金融活力更加强劲,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从2011年的15家增至81家,建成众创金融街。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工业技改投资达205.5亿元,是2011年的2.5倍。民间投资占比从2011年的59.1%提高到69.4%。出口产品更具竞争力,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70.7%,五年来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过去五年,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五年。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在2015创新驱动发展考核中居全省第4。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火炬区“一区多园”模式启动实施,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国家重点对德合作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从2011年的236家增至884家,近两年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和第2。科技孵化器增至48家,其中国家和省级15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增至46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2011年的5.6倍和3.1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6%,居全省前列。人才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五年来培育引进各类人才27万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8人。成功创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平台增至42家,创新创业基地增至26家,省市创新创业团队增至27个。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中获奖数居全省第2。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五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3500万米,减少商品房库存面积200多万平方米,降低企业各类成本约92亿元。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取得突破,3家市属国有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推行审批职能“三集中一分开”改革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建成市、镇、村三级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费用和时限分别压缩20%和50%。成为全省首批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试点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有序推进,五年来下放镇区1793项行政审批和执法事项。解决南区、西区“一区两制”问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五证合一”,在全省率先推出电子营业执照,五年来净增市场主体12.1万家。建立全省首个综合性网上“银税互动”平台,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3亿元。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监管走在全省前列。建成投资贸易双平台,设立“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和采购服务中心。中山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与澳门游艇自由行。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获国家支持,落实粤港、粤澳框架协议考核居珠三角前列。过去五年,是基础建设快速推进的五年。城市总规(2010-2020年)获国家部际联席会议通过,建立“三规合一”协调机制。五年累计投入250亿元推动交通大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23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2011年的106公里提高到180公里。深中通道动工。广珠西线、广中江高速一期、翠亨快线、三角快线、沙古公路、105国道北段、阜港公路、中山港新桥等建成通车,古神公路二期北段、城桂路中心城区段等完成改造。S111、S365中山段升级为228国道。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改造和建设村级公路608公里。五年来改造危桥343座,完成主干农路硬底化888公里。黄圃港开港运营。能源、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光纤入户率达90%,连续四年居全省第1。五年来改造“三旧”项目197个,处置闲置土地5.7万亩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文章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古镇入选国家住建部首批“中国特色小镇”。过去五年,是生态环境得到提升的五年。成为国家生态市。五年累计投入51.3亿元用于绿化,建成大尖山森林公园等25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完成和提升道路绿化1100多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06%。成功创建广东名村12个、生态示范村247个,秀美村庄创建实现全覆盖。五年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超10万辆。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国前列。完成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南粤水更清行动综合得分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5%,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

过去五年,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五年。财政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平均占财政支出比重近七成。每年十件民生实事均顺利完成。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712元,是2011年的1.5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省最小。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2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3%以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超千万人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提高到每月人均2494元,低保、低收入标准分别提高到629元和943元。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现户籍居民全覆盖。五年累计投入13.1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1.26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846户,发放租赁补贴2641户。五年累计投入462.5亿元发展教育,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79.4%,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和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16年高考本科、重点本科和总上线率均居全省第1,高中阶段学校实现市级统筹办学,中山职院、火炬职院进入省首批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名录。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逸仙杯”国际马拉松赛等一批重要体育活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实现检查结果互认、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分级诊疗、”医联体”、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得到上级充分肯定,2016年新增民营医疗机构98家。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建成国家级卫生镇18个。全面两孩政策稳步落实。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43岁。建成市、镇、市场三级食品药品检测体系,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投入使用。

过去五年,是社会建设不断进步的五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承办两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蝉联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积分制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近8.2万名流动人员及其子女获得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资格。建成286个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和82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有序推进,村(居)委会特别委员、监督委员会建设得到省的肯定。信访秩序持续好转,”诉访分离”效果明显。社矫安帮服务中心实现镇区全覆盖。实施”全民治安”工程,第五次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第三次捧得”长安杯”。深入推进”飓风2016″等系列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突出刑事犯罪,2016年刑事发案下降12.2%,电信诈骗案件下降超3成。连续三年在省消防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连续两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17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外事侨务工作获外交部”服务国内发展突出贡献奖”。扶贫”双到”成效显著,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开局良好,对口帮扶潮州、肇庆和支援云南昭通、西藏工布江达等工作有序开展。检验检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国防建设、海洋渔业、老龄、妇女儿童、残联、红十字会、气象、人防、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过去五年,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加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市政府党组主体责任,出台实施市政府党组全面从严治党相关制度。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联系,五年来办理大会议案4件、人大代表建议665件和政协提案1148件,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成效显著。推进阳光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地方立法有序开展。建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24小时线上法律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网上记录和行政执法信息化机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管理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省依法行政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深入推进”督考合一”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提升政务工作实效。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加强对公务消费开支的监督检查,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强化监察审计等监督,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监督全覆盖

WiseMedia

各位代表!发展来自于真抓实干,成绩得力于凝心聚力。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地感到,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传统动能乏力,新的增长点尚在培育;社会创新活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有待加大;营商环境有待改善,市场活力没有充分释放;重大项目不多,土地碎片化和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交通拥堵、水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治理任重道远;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改善民生还须付出更大努力;部分行政人员担当意识不强,行政效能与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123456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第四篇:201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中山市市长 陈良贤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沉着应对复杂形势,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全市人民和海内外乡亲,大兴实干之风,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三重两大一保障”为重点带动全面工作,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优化经济发展,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提高市民福祉,着力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发展在应对挑战中稳中向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8.34万元,增长9.4%。工业增加值1404.2亿元,增长11.6%。服务业增加值1108.4亿元,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5.3亿元,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962.9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0.6亿元,增长10.4%。出口总值264.8亿美元,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6.46亿美元。开拓新兴市场取得突破。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成效明显,全部考评指标完成省的任务,其中5项指标排全省前列。成功举办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澳合作考核排全省第3。

质量效益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55.5:42,轻重工业比为54.7:4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5.8%。“新三百”培育企业产值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百亿级企业增至8家,十亿级企业增至98家,百亿级产业集群达9个。1.9万户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新增中环广场、小榄金融商务区两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国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平均立项投资额分别上升6.35%、29.7%。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4%和15.7%。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一般贸易、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分别提高1.9和1.8 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增长22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3%,境内外上市公司达23家。全年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5万多人,增长18.6%。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28%,省科技奖特等奖、省发明专利金奖实现“零”的突破,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地级市第5。

城乡建设在统筹推进中更加协调。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编制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翠亨新区进入实质开发建设阶段,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制定 “十二五”后三年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深中通道上报国家立项,广中江高速中山段动工,东部外环高速、中开高速中山段及小榄支线纳入省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和省重点项目,中环路建成通车,古神公路二期、十水线、翠亨快线、105 国道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黄圃港区多用途码头建成运营。全市19条断头路已接通14条,完成70座危桥改造。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128公里。实现公交“一盘棋”。有序开展闲置用地处置,成为省统筹城乡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获得省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二等奖、“三旧”改造考核二等奖。

环境保护在生态建设中不断加强。加强水体治理,雨污分流城区工程提前完成任务,镇区工程加紧推进。启动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建立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开展二氧化硫、碳排放等主要污染物综合防治。实现镇区垃圾转运站全覆盖。秀美村庄建设有序推进,投入13.5亿元建设783个农村项目。三年累计投入37亿元,“绿化大提升”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分获全省第1和第2。

民生福祉在群众生活中稳步提高。财政民生支出 163.3 亿元,占财政支出68.8%。向社会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下,新增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考核全省第1。建成社区就业服务基地186个,在全省率先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社会福利普惠水平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1.6%,改造双低家庭和优抚对象危房500户。制定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完成新社会福利院首期工程,新建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近800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705套,新开工建设2968套。建成平价商店203家。实现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完成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高考录取率连续八年全省第1,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出台“1+N”系列医改政策,公共卫生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化等工作稳步推进,新增4个国家卫生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化场馆免费服务群众373万人次。中山籍运动员参加第12届全运会获3金2银1铜。扶贫工作巩固提升,对口帮扶潮州工作开局良好。

社会环境在综合治理中和谐稳定。出台社会建设中长期规划。扎实推进全民修身行动“巩固年”工作,中山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位居地级市前列。举办首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设立5000 万元社会管理创新专项资金。积分制管理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超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积分入户入学。率先推行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制度。开展律师法律服务进村(居)活动,律师与村(居)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不断优化。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新增社会组织163家,持证社工人数超过1800人。实施“全民治安”工程,全市110有效警情下降26.4%。成功创建“无医闹城市”,“全民禁毒”经验向全国推广,连续5次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连续3 次获得“长安杯”的城市。化解一批信访历史积案,100%完成省交办的任务。深化数字城管系统应用,市容市貌管理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进社区工作加快推进。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台务、双拥、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国防建设、慈善事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人防、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2件、政协提案190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出台实施“新三百”计划、推进“三重”建设、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营商环境等一揽子惠企政策,实施口岸延时通关,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加强网络问政,深化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大厅中山分厅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新建社区综合服务大厅200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整治“四风”和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严格政府绩效管理,实现公务经费零增长,预算追加经费联审核减60%。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成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设置。建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交易平台。行政复议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旧存在,长期积累的矛盾相互交织,增加了发展难度;项目落地难、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内需乏力更加突出,经济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城市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双重压力,粗放型增长的路径依赖较为严重,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步伐亟待加快;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市民关切的问题比较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任重道远;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维稳压力加大;部分干部不敢担当,开创性不够,研究新情况劲头不足,解决新问题办法不多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的 “深化改革年、项目落实年、效能提升年”。综观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虽然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但仍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胡春华书记寄语我市走创新驱动的工业化之路,为中山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央顶层设计基础上,把握改革的窗口期,深入贯彻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落实《2014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点》,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着重处理好五方面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破除体制障碍与健全制度建设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市域统筹与镇区活力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关系。让改革创新激发中山“二次创业”的蓬勃生机,开创我市改革开放新局面。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进制度创新与发展模式创新,推进城市升级与产业升级,推进社会和谐与城乡和谐,强化生态基底与民生保障,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出口总值增长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既要把根牢牢地扎在实体经济的土壤上,优化存量、提升增量,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更要充分激发内外两个市场活力,打造中山经济升级版。

振兴实体经济。加大市级对土地、环境、水电等资源要素的统筹力度,优先向实体经济倾斜。做强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游艇、风电、光电等装备制造业,推进神湾盛世游艇产业服务集聚区、粤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北斗物联网产业基地、健康产业“一基地、三园区”等项目建设。做优传统产业,建设大涌镇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紫马奔腾、金鹰广场、海雅广场等项目进度。

优化存量。整合44个工业园资源,完善产业发展载体,促进产业园区就地升级。鼓励企业加强技改、更新设备、增资扩产。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年内新增规上限上企业360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落实“新三百”计划,发展“三自一资”企业。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繁荣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标准专利战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移动电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业态,促进实体经营与网上销售、快速物流、消费金融相结合;加快制造业服务环节分离发展服务业;通过提升传统产业文化创意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法依规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提升增量。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今年安排市重点项目94项,计划投资292.9亿元。新增用地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提高经济密度和空间活力。着力破解征地拆迁、立项审批、资金紧缺等难题。落实好创新招商引资纲领,组织开展光电等产业招商行动,推进健康医药产业招商项目落地建设。健全项目流转超市管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利用域外资源发展壮大本土企业。

扩大内需。激发企业创业活力。推动中山产品全国行、网上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上网触电。加快推广“中山美居”,推动电子商务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出台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加快发展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办好中山休闲旅游文化节,启动中山美食“五个一”工程。开展食品游、灯饰游、游艇游,培育产业旅游市场。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科学安排城市综合体的布局和开发节奏。

做强外贸。优化外贸环境,力促出口,加大进口。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发东盟、南亚、非洲、南美、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组织参加国际重点专业展会,引导企业“走出去”建立产销网络。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加强贸易摩擦应诉指导。打造乳制品、红酒、木材等进口交易平台,扩大资源和消费品进口。争取落实中山港向外轮开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模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二、释放要素活力,打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要比别的城市更加开放灵活,更能聚财留人,努力成为全国综合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还权于市场、放权于企业、分权于中介,让社会感觉到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办事效率在一天天提高、营商环境在一天天优化。精简行政审批,在完成专业技术评审、项目招投标及报批资料完备的前提下,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缩短到55个工作日以内,政府投资项目缩短到75个工作日以内。加快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构建网上办事大厅与实体办事大厅相结合的行政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宽进严管”的准入体系。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制定市镇权责清单,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由镇政府管理更为便利有效的审批事项一律下放。稳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清理与改革不相适应的各类文件,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消除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的隐性准入障碍。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建设省企业投资备案制度改革试点。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产业扶持政策改革,安排产业扶持资金6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深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国有资本独立经营预算,探索组建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规范镇属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资源性产品、准公共产品等领域的价格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服务。加快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培育发展地方金融,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探索组建民营银行,推进“五区一平台”建设。加强专业镇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搭建中小微企业与银行的对接平台。加快发展社区金融、物流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务。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鼓励企业增发股权、发行债券,引导企业进入区域股权交易平台。加强金融生态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鼓励协同创新,集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创新资源,开展重点科技攻关。探索建立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完善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和评价成果的机制。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专利保险,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领域。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汇聚优秀人才。安排4200万元,用于人才建设。清除本科及以上人才落户障碍,简化人才落户手续。优化创新科研团队创业环境,加大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深化 “名师名医名家培育工程”。充分利用省部共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契机,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办好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将招才引智洽谈会打造成全国知名人才节。

深化区域合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加强珠中江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推进港澳参与翠亨新区开发,加快实现中山澳门游艇自由行。推动与港澳地区服务贸易自由化,吸引港澳资本发展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

三、统筹资源管理,推动城乡建设升级

建设精品城市,以城市功能完善带动转型升级。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城乡管理,高效用好土地资源,让生产空间更集约充分,让生活空间更宜居适度。

改革规划管理体制。通过改革,优化和理顺规划、国土管理政策,让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更能有效对接。树立规划先行和全域中山的理念,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动“多规合一”。健全城市空间发展权转移机制,促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联动,探索容积率异地转移,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统筹土地使用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发挥规划对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土地统一管理,加强全市土地规模、指标及供应计划的统筹,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三旧”改造,鼓励连片开发。强化用地转功能、容积率调整、公建配套规划管控政策,鼓励建设高层现代厂房,全面实施经营性用地按楼面地价竞价出让。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加快提质扩容步伐。构建全市 “一主两副”和中心城区“一城双核”空间格局,适度拉大框架,提升城市承载力。全面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开展东部地区发展规划,推动东部城镇融入宜居湾区建设。划定市域生态控制线,开展河海岸线规划。实施水系、绿道连通工程。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连片打造烟墩山、西山寺、中山纪念堂文化轴线,保护提升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城市设计、街区设计和重要建筑设计。推进市政管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输变电工程、天然气应急门站等能源项目建设。

加快秀美村庄建设。安排1亿元,用于秀美村庄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活设施配套、乡村景观改造、田园风光维护、绿化美化建设。推进公共服务进村入户,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秀美村庄。制定秀美村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镇村开展创建工作,年内验收一批秀美村庄创建单位。

加快建设发展平台。安排5.5亿元,推动翠亨新区起步区建设。紧扣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和标杆性项目落户,加快翠亨新区先进智造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瑞工业园与文化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中山港东移。用地指标优先向翠亨新区倾斜。加快广珠城轨站场综合开发,实现岐江新城和中山北站、中山站“一新城两枢纽”区域联动发展。

加快发展交通事业。实施综合交通规划,统筹安排35亿元用于交通建设。优化深茂铁路线路及站场方案,开展广中珠澳城轨选线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和干线路网建设,推动深中通道、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前期工作,推进广中江高速建设。加快“改造一环、建设二环、规划三环”计划,完成105国道跨线桥改造工程,动工建设二环快速路东段,加快翠亨快线、广珠中线二期、中山港大桥扩建、横四线西段、纵四线黄圃至东升段、大南公路等工程进度。全面打通重点断头路。推动公交优先发展,建设省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实施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

四、创新社会治理,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着眼于维护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努力营造包容和谐、公平正义、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让人民安居乐业,让社会安定有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通过改革,弥补社会治理领域手段短缺、方式滞后的短板,让社会环境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全覆盖。推动“2+8+N”模式向城市社区延伸。扩宽新中山人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确保实现 “两个80%”的目标。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实施直接登记、分类登记和等级评估,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推动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加快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

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使群众诉求能反映、问题能解决、情绪可排解、权益有保障。加强社情民意的收集和研判,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矛盾化解、信访处置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加强媒体和网络舆论引导,凝聚社会正能量。

深化“平安中山”建设。基本实现平安细胞创建目标,全面实现“村村通视频”。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和灾害治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更加注重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安排6500万元用于食品检验检测,实施食品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人民吃得好、吃得放心。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舒适的美丽中山

强化生态基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青山绿水、呼吸到新鲜空气。

推进环境治理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创建生态示范村(社区)。严格执行新建扩建项目污染物前置审核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培育环保市场,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交易试点,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初步完成排污权初始分配。探索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施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都市农业。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安排3400万元,启动主干农路硬底化二期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设施农业,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发展“三品一标一名牌”产品,加快室内循环水养殖项目建设。探索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发展家庭农场和现代农场,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鼓励大学生开展现代农业创业。

实施绿化中山大行动。推进“135绿色战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安排3.2亿元,用于绿化和公园建设。推进森林进城围城、村庄绿化美化、全民修身绿化“三大工程”,重点建设道路沿线、一河两岸、滨海廊道等绿色景观带,构建市镇村、山河海为一体的绿色景观网络。动工建设五马峰公园,改造紫马岭公园、中山公园,建成一批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

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安排11亿元,用于内河整治。落实“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坚持质量第一,完善工程设计,加强施工管理,推进岐江河流域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落实河段长责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用水“三条红线”管理。加快推进抗咸工程。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用最严厉的措施、最严格的监管,推进节能减排。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项目环评区域限批、挂牌督办、限期整改。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工业企业生态化改造,创建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示范企业。实行阶梯电价、水价、气价,倒逼企业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活,完善城乡慢行系统。

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市民过上更好生活

强化民生保障,既要注重民生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更要突出重点、兜住底线,让民生工作每年都有看得见的进步、感受得到的实惠,让市民更幸福、城市更包容、社会更温暖。

改进民生服务供给方式。通过改革,释放民生建设领域活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新格局。改变民生实事由政府包办的做法,实行 “市民点菜、政府配餐”,让政府的供给与市民的期盼相统一,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实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安排8.6亿元,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方法,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社会救助网上协同平台作用,加大困难群体患重特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力度。实施双低家庭和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推进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改革发展。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实现机制,逐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进入市场。

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实施学校管办评分离制度。实施学前教育惠民扩优工程,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改革高中学校发展机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助推转型升级。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畅通社会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扩大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推进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加快推动省市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优化师资队伍,推动校长教师交流。建设平安校园,保障师生安全。

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加快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落实新一轮医改政策。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启动“医联体”试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推广平价医疗服务,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鼓励社会办医,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繁荣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建设文化强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完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推进中山纪念图书馆、139文化街区建设。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弘扬孙中山精神。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游戏游艺、灯饰、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文化价值。

发展各类社会事业。落实上级计生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妇女事业全面进步和儿童健康成长。完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和优抚对象优待政策,开展社会化拥军。整合外事侨务资源,统筹推进对外合作交流。做好对口帮扶潮州和扶贫工作。做好民族宗教、统计、人防、地震、国防建设、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经过广泛吸纳民意,今年继续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改造(含拆除)锅炉370台,淘汰“黄标车”7000辆。年内建成黄标车限行电子执法系统。施工场地安装监控视频16个,加强扬尘监管,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围挡、砂土覆盖、路面硬化、拆除工程洒水、出车冲洗“五个100%”。建立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道路改造工程,勤学路、东华路完成主体改造工程;动工改造康华路、景观北路、城桂路(孙文公园-南外环段)和博爱路景观路下穿地道;整治北外环南侧8.6公里;岐江桥、光明桥恢复人车通行;完成105国道中山细滘大桥至沙朗段10座跨线桥工程和5个地下人行通道建设。实施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加强道路施工管理,治理改善出行高峰拥堵点10处。实施智能交通三期工程,改造升级城区65个路口交通信号系统。规范城市道路停车秩序管理,增设路内停车泊位1100个。规范改造城区9条主干道路的指路标志,维护完善城区道路交通标线。三是市镇两级设食品快检机构。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投入使用,在每个镇区都建立食品综合快检机构和水产品快速检测点。在市镇两级农贸市场设立市民自行申请食品质量检测服务点72个,食品安全投诉点72个。四是绿化工程覆盖城乡。建成或改造城镇道路绿化100公里、岐江河绿化2公里,山地森林景观改造2000亩。创建森林家园5个,建成森林公园5个、湿地公园3个,完成翠亨新区起步区路网绿化工程。五是推进公交优先及绿色出行。首条快速公交示范线试运营。新建公交候车亭100个,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80辆。为全市23万60岁以上新老中山人提供免费乘坐公交服务。实施“平安公交”工程,全市20个汽车客运站和17个公交枢纽站配备治安设施设备,严厉打击公交违法犯罪行为。新投放公共自行车6000辆,新建桩位3000个。开通公共自行车二维码手机查询系统。新增城市绿道50公里,中心城区绿道循环畅通。六是加大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力度。全面实施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为符合条件的I型糖尿病患者免费发放胰岛素。在两个镇区试点开展社区慢性病患者综合服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行为干预和跟踪随访。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准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七是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个,优惠为800名老人提供上门家政服务。发展社工专业人才300人,设立社工站点达45个。八是创建场所 “无三害”城市。创建全国首个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无三害”(毒、赌、黄)城市,文化娱乐服务场所内刑事治安案件和群众对“三害”举报案件数量大幅减少,基本消除“三害”。创建全国禁毒工作示范市,实现新滋生吸毒人数增长率、涉毒违法犯罪案件增长率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禁毒宣传教育覆盖率、社区吸毒人员知情率、社区戒毒人员帮教率、本地吸毒人员管控率实现“4个100%”。九是建设社区体育公园。每个镇区整合建设2-3个社区体育公园示范点,建设全民健身服务站点24个。农民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40个自然村建有全民健身场地。十是实现村(居)“一站式”服务全覆盖。新建77个村(居)社区综合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劳动社保、民政残联、人口计生等“一站式”服务。100台网上办事大厅自助终端进村(居),为市民提供网上审批、政务公开等便民服务。

各位代表!为政之要,贵在落实,重在行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实干的政风,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做好行政复议。二是建设阳光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制定政府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清单,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实现决策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三是建设高效政府。扩大政府绩效管理覆盖面,创新考核方式,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狠刹文山会海,改进文风会风。加强调查研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四是建设电子政府。推动网上办事大厅向镇区延伸,建设企业法人网页和市民网页,增强个性化功能,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40%,网上深化率达90%。五是建设清廉政府。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稳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土地出让、工程招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资金使用等领域的监管,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和人员编制增长。

各位代表!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将与全市人民一道,在中共中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创新且实干,蹄疾而步稳,朝着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

1.三重两大一保障:“三重”是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重大企业与重大产业集群,加快翠亨新区起步区与市级重要产业平台建设;“两大”是指维护社会大平安、大和谐;“一保障”是指以作风建设为保障。

2.“新三百”计划:力争到2015至2016年间,培育10 家百亿级乃至500 亿级大企业大集团,百家10亿级企业,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5个500 亿级和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健康产业“一基地、三园区”:“一基地”是指国家健康产业基地;“三园区”是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翠亨新区医疗器械装备园区、板芙健康服务产业园。

4.规上限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当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 万元以上(含)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企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

5.“三自一资”企业:是指拥有自有品牌、自控销售渠道、自主核心技术和较强资本运作能力的企业。

6.中山美食“五个一”工程:是指建设一条美食文化街,创办一个美食文化节,创作一台美食文化节目,打造一批美食文化金字招牌,编制一套美食文化宣传资料。

7.一城双核:是指以主城区和翠亨新区为双核,适度拉大框架,强化核心功能,把拓展后的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引领转型升级的核心、集聚高端资源的中心。

8.金融服务“五区一平台”:“五区”是指火炬区、东区、小榄镇、三乡镇、古镇;“一平台”是指翠亨新区。

9.农产品“三品一标一名牌”:“三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一标”是指地理标志农产品;“一名牌”是指名牌农产品。

10.135 绿色战略:“1”是指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一目标,“3”是指以森林进城围城、村庄绿化美化、全民修身绿化“三大工程”为抓手,“5”是指构筑五桂山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西江及长江水库水源地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城市森林绿地体系、道路林带与绿道网生态体系、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体系”。

11.用水“三条红线”:是指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12.村级换届选举“两个 80% ”:是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要达80%,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要达80%。

第五篇:中山市劳动合同

中山市劳动合同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对我们的帮助越来越大,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你知道合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山市劳动合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山市劳动合同1

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 乙方(劳动者):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户籍地址: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经济类型:_________ 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鉴于:

1、甲、乙双方经过充分协商,就甲方聘用乙方到甲方公司劳动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2、甲方已对乙方如实告知甲方的公司情况、工作岗位情况、工作环境、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关系乙方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实。

3、乙方保证其出示的身份资料、学历证明、技能证书等资料真实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一)合同期限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2)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共 年。

2、无固定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法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二)试用期限

双方同意试用期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共 个月。(提示: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一)乙方的工作部门为

。岗位(管理技术岗位或生产操作岗位)为。职务(或工种)为。

(二)乙方确认已理解工作岗位、内容、职责要求并同意严格遵守,否则构成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并构成严重失职,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乙方必须按照岗位职责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或工作任务。根据岗位责任要求,乙方要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以其全部时间与精力来完成甲方指派的工作任务,与甲方签订劳动合同后,不得同时受聘其他公司或个人。只有在甲方指派或征得甲方同意的情况下,乙方才可以在其他用人单位从事兼职或经营行为。

(三)乙方的工作地点为:

甲方厂区内及主管临时安排的其他工作区域。甲方在合同期内因生产经营需要或其他原因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或派乙方到本合同约定以外的地点、单位工作的,乙方同意按甲方调整后的工作岗位或地点工作并变更本合同,双方签章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乙方的工作时间:

1、标准工时制。

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3、不定时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需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4、每月26天工作制。

(二)休息、休假时间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三)关于工作时间的特别约定:工作时间按国家规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但乙方因未能完成工作任务而自愿延长工作时间除外。

乙方因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确需加班的,应当向主管领导提出书面的申请,说明加班的理由和时间,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视为加班,享受加班待遇;乙方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乙方的基本工资;加班时间,以实际发生的时间为准。

(四)甲方严格遵守法定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控制加班加点,保证乙方的休息与身心健康,甲方因工作需要必须安排乙方加班加点的,依法给予乙方补休或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安排乙方加班的,乙方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加班:

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公司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3、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者营业的;

4、必须利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5、为完成国防紧急任务和政府下达的其他紧急任务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劳动报酬

(一)甲方执行中山市最低工资标准规定,按下列第(

1)种方式核发乙方工资:

1、计时工资:乙方试用期月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定为 1510 元/月,试用期满月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定为 元/月。甲方每月支付给乙方的工资已包括加班费在内。

2、计件工资:按乙方岗位计件单价及完成情况计发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已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不另计付加班工资,但经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甲方根据单位的经营状况和工资分配制度、集体工资协商结果,需调整乙方工资的,可与乙方协商后适当调整。

(三)工资计算周期按月为单位,并定于每月

日为发放上月的工资日,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到最近的工作日支付。乙方签领工资时,如认为甲方未按劳动合同约定计算工资或工资计算有误的,应从签收日起3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甲方提出。经核实确实存在错误的,甲方予以更正,该情形不属于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的行为。

五、福利待遇

非工资总额范围的其他福利待遇,由甲方自主决定,甲方可根据盈利情况和其他实际情况,决定给予或不给予。

六、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一)甲方按国家和省有关劳动保护规定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卫生标准的劳动作业场所,切实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如乙方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甲方应如实告知乙方,并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保护乙方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二)甲方根据乙方从事的工作岗位,发给乙方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乙方应根据工作情况需要,必须自行配带好相应的安全保护用品,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

如因乙方不按规定使用劳保用品而导致伤亡事故或职业病,乙方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三)乙方患职业病、因工负伤或者因工死亡的,甲方应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办理。

七、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一)甲方依法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并为本合同的一部份,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乙方签订本合同时已熟知甲方现行的一切规章制度,而后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均应以书面形式向乙方公示。

乙方严格遵守甲方制定的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的分工,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甲方不定期对乙方履行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可依据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直到解除本合同。

(四)任何类别的请假,乙方均应事前向甲方递交请假条,报主管签字备案。

请假三天以上,需经总经理批准。如有特殊情况无法事先请假,需于一小时之内以电话通知主管人员,说明事由,并在上班当日补办请假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

八、合同的变更、解除与终止

(一)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的某项内容,都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并签订变更协议。

(二)甲乙双方解除、终止、续订劳动合同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国家及广东省有关规定执行。

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或者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任何一方在法定条件下均可解除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终止劳动合同。

(四)乙方若要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天通知甲方解除劳动合同。

(五)甲方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时,为乙方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乙方办理档案关系转移手续。

(六)本合同解除或终止,乙方须按照甲方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七)因乙方提供虚假资料导致本合同失效的,本合同自动解除。

九、通知和送达

(一)甲、乙双方在本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相互发出或者提供的所有通知、文件、文书、资料等,均可以当面交付或以本劳动合同所列明的通讯地址履行送达义务。

(二)任何一方的通知、信函、文件、文书、资料等发送到该地址均视为对另外一方的有效送达。

(三)任何一方如果迁址或变更电话,应当在变更后7日内及时书面通知另一方。

否则将仍以本合同记载的通讯地址为准。

十、调解与仲裁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一方可直接向甲方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仲裁,对裁决不服的,可依法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一、其他

(一)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1、甲、乙双方对本合同约定的工时工作制度、劳动报酬标准无异议,并保证在本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甲、乙双方应对月工资金额和加班工资及其标准进行确认,并由乙方签名确认工资已经结清。

2、乙方在签订本合同时,保证没有与第三方存在有劳动合同关系,如乙方隐瞒事实与甲方签订了本合同,甲方因与乙方签订本合同而对此第三方主张权利而造成甲方的所有损失,全部由乙方承担。

3、乙方在签订本合同后,不可与第三方再签订劳动合同,如乙方因与第三方再签订劳动合同而造成甲方损失的,甲方有权追究乙方赔偿损失,并且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而不需支付乙方任何经济补偿。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在合同期内,如本合同条款与国家、省、市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相抵触的,按法律、法规及政策执行。

(三)双方约定下列文件为本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员工自愿不购买社保承诺书;

(四)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自保存一份,互相监督履行。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中山市劳动合同2

甲 方:

乙 方: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使用说明

一,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应认真阅读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二,劳动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和职工(乙方)亲自签章,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或者劳动合同专用章)方为有效.三,劳动合同中的空栏,由双方协商确定后填写清楚;不需填写的空栏,请打上“/”.四,工时制度分为标准,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三种.如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不定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应在本劳动合同第十二条中注明并约定其具体内容.五,本单位工会或职工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可依法就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职工个人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各项劳动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约定.六,双方经协商一致后,对本劳动合同条款的修改或未尽事宜的约定,可在本劳动合同第十二条中明确,或经协商一致另行签订补偿协议;另行签订的补充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一并履行.七,签订劳动合同时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必须清楚,并不得单方涂改.八,本劳动合同不适用非全日制用工使用.甲方(用人单位)乙方(劳动者)

名称: 姓名:

身份证号码: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住址:

住所(地址):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民法典》和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一,劳动合同期限

一合同期限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2.无固定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法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工作(任务)完成时即行终止.二试用期限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内):

1.无试用期.2.试用期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一乙方的岗位(工种)为 ,职务为 ,从事的工作内容为.二乙方的工作地点为.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乙方的工作时间:

1.标准工时制,甲方安排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且必须保证乙方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甲方因生产,经营(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加班或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的条件下,经与乙方协商后进行.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周期内平均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3.不定时工作制,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由乙方自行安排.因生产经营需要实行以上第2或第3种工时制度的,应当依法获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行.二甲方按规定给予乙方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婚假,丧假,产假,看护假等带薪假期.四,劳动报酬

一甲乙双方协商,确定按下列第 种工资形式执行.1.计时工资.乙方试用期月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元,试用期满月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定为 元.乙方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2.计件工资.甲方应当科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并予以公布.乙方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劳动定额的,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二甲方工资支付周期为 月 日至 月 日(工资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个月),定每月 日为发薪日,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到最近的工作日支付.三甲方安排乙方加班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国家及省有关规定计发乙方加班或延长工作时间工资.3.甲方按规定给予乙方享受的带薪假期,按本劳动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及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计算方法支付工资.五,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一甲乙双方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甲方应每月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乙方个人应当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二其它福利待遇:

六,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一甲方按国家和省有关劳动保护规定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卫生标准的劳动作业场所,切实保护乙方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如乙方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甲方应如实告知乙方,并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保护乙方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二甲方根据乙方从事的工作岗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乙方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三甲方按照国家,省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做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工作.四乙方患职业病,因工负伤或者因工死亡的,甲方应按《工伤保险条例》,《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等规定办理.七,劳动合同的变更

一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的有关内容,都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二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并办理书面变更手续.八,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劳动合同解除

1.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其中由甲方提出解除本合同的,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⑴乙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⑵乙方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

⑶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

⑷乙方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

⑸乙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甲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本合同或者变更协议无效的;

⑹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⑺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本合同约定的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⑻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⑼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未能就变更本合同达成协议的甲方按照第⑺,⑻,⑼项规定解除本合同的,需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乙方,或者额外支付乙方一个月工资,并按规定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其中按第7项解除本合同并符合有关规定的还需支付乙方医疗补助费.3.乙方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在试用期内的,应当提前三日通知甲方.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解除本合同,甲方应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⑴甲方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⑵甲方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⑶甲方未依法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⑷甲方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乙方权益的;

⑸甲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乙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本合同,致使本合同或者变更协议无效的;

⑹甲方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乙方权利,致使本合同无效的;

⑺甲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致使本合同,合同附件或补充协议等与合同具有同等效力的文件无效的;

⑻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乙方劳动,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乙方人身安全的;

⑼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甲方有上述第⑻项情形的,乙方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得依据《劳动民法典》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本合同:

⑴乙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⑵乙方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经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⑶乙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⑷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⑸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二劳动合同终止

1.本合同期满或法定终止条件出现,本合同即行终止.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应当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

⑴除甲方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乙方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的;

⑵甲方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⑶甲方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甲方决定提前解散的;

⑷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3.乙方有本条第(一)项第4点情形之一,合同期满的,甲方应当续延乙方合同期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甲方在乙方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三甲方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乙方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四甲方违反《劳动民法典》规定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乙方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甲方应当继续履行;乙方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再继续履行的,甲方应按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乙方赔偿金.九,通知和送达

甲乙双方在本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相互发出或者提供的所有通知,文件,文书,资料等,均可以当面交付或以本劳动合同所列明的通讯地址履行送达义务.一方如果迁址或变更电话,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另一方.十,因履行本劳动合同发生纠纷的解决办法

如乙方认为甲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先向甲方提出,或者向甲方工会反映,寻求解决.无法解决的,可以向甲方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如双方因履行本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应当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自争议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甲方所在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者在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十一,本劳动合同的条款与国家,省,市的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不符的,按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十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十三,双方约定下列文件为本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1.2.3.4.本合同(含附件)一式两份,双方签字后,甲方必须将其中一份交给乙方持有,并按规定办理劳动合同签收手续.如甲方不把其中一份交给乙方持有的,由甲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合同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合同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中山市劳动合同3

甲方:

地址:

乙方:

性别:

生年月:年月日

居民身份证号码: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同意订立本劳动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合同期限

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其中试用期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试用期间录用条件是:身体健康、品行端正、素养、技能、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时间能适应岗位要求。试用期限为_____个月。

第二条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1、根据甲方工作需要,乙方同意从事岗位(工种)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工种)。

2、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3、乙方同意在甲方安排的工作地点从事工作。并根据甲方的工作需要,变更工作地点。

第三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甲方延长乙方工作时间的,应依法安排乙方同等时间补休或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或在年终奖金中给予补偿。

2、乙方在合同期内享受国家规定的休息、休假的权利。

第四条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甲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工具(除须要乙方自带的最基本的劳动工具外)。

第五条劳动报酬

1、乙方试用期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及其他工资)为_________元/月。

2、乙方试用期满后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及其他工资)为元/月。

3、甲方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乙方工资,发薪日为每月20日。

第六条社会保险

1、乙方被正式录用后,甲方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乙方支付综合保险金。

2、乙方工伤待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法规规定执行。

第七条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1、甲方依法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向乙方公示。

2、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制定的规章制度,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直至解除本合同。

第八条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续订

1、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

2、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3、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乙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③.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甲方规章制度的;

④.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⑤.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

⑥.以欺骗手段,使甲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⑦.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⑧.甲方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需要裁员的。

4、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①、试用期内;

②、甲方不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不提供劳动条件;

③、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逼劳动。

5、乙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6、本合同期到期,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劳动合同。

第九条特约条款

1、合同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如实告知对方履行本合同相关的自己的真实情况。

乙方应如实告知甲方有关自己的身体状况、病史、学历、工作经历、技术与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乙方提供虚假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承担赔偿责任。

2、合同终止或解除后,乙方要返还一切有关甲方的包括生产、经营、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财务、人事、市场等方面的资料,不得复制、私藏、使用、泄露或供他人使用。

3、甲方依法制订的公司规章制度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规章制度与合同规定不一至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乙方应严格遵守。

第十条经济补偿与赔偿

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约,应按照《劳动法》规定承担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劳动争议处理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其他

(一)乙方确定下列地址为劳动关系管理相关文件、文书的送达地址,如下列地址发生变化,乙方应书面告知甲方。

乙方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乙方父母或子女(填写壹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住址:,联系电话:。乙方申明:本人保证所填写的全部个人信息均正确无误,所提供的各类证明文件均真实、合法,并同意接受甲方的任何查询。如有虚假,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处罚。

(二)签定员工必须认真看完公司规章制度再签约。

(三)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或另订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四)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下载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山市总工会

    中山市总工会中国工会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在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过程中,发挥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

    中山市南头镇政府

    中山市南头镇政府 全 宗 指 南 (1973—2006年) 全宗号:117 中山市南头镇政府综合档案室编 2007年6月修订 目 录 一、全宗沿革……………………………………………… (一)机构沿革......

    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通知) 中文明委〔2011〕1号 关于印发《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 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市各副处级以上单位,各镇区精神文明建设委......

    中山市计生证明

    证明 兹有**********居委会居民****同志,女,****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码:*****************,****年**月**日与湖南省*******注册结婚,属有效初婚,在****年**月**日政策内生育壹......

    中山市横栏镇政府网

    中山市横栏镇政府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横栏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横栏发展提速之年、改革深化之年、民生改......

    中山市《劳动合同书》范本下载

    劳动合同书甲方 (单位):中山市力升房地产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工商地址: 中山市石岐区兴中道5号901房(01室) 乙方 (个人):身份证号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同......

    中山市乡土地理

    中山市乡土地理要点 1、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临的海洋是南海。 02、 中山市纬度是220 11′--2247′之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每年有两次直射,属于热带。 气候室亚热带季风气......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 月 日在 镇第八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第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