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期间,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少或没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强化: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映概率的手段或措施。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护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举例: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问题:给定的信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创造性:指个体产生出信其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16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 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的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内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环节: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4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先行组织者:是先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心向与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陈述性知识: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程序性知识: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心智技能:也称作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如写作构思的技能、语言翻译的技能、速算的技能等等。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特点:凝聚力强、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收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标准参照评价: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是一种用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标准去比较,而不是比较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环境。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个基本特征:1.差异性,2.不平衡性,3.连续性与阶段性,4.顺序性与定向性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运动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
让位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转,有守恒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学生性格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
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差异:对现实的态度,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 表现在性格类型的差异:依据个人活动的心理倾向,分为内倾向和外倾性,依据一个人的独立和顺从程度,分为独立性和顺从性。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种类型,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语言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简答)
①学习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由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将来可以提取或应用;所谓有意义学习是需要具备主观条件才能产生的。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安特金森,动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种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的所占的强调,可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需要层次论?最高,最低的知道。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五种基本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优越性体现在它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上。客观性:由于检测在编制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特别的技术手段,控制很多的指标,其客观、严谨的程度要远高于教师自编的测验。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 需的时间和经费,并规定了测验的施测程度,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 划性。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局限性: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检验结果的不当使用。
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的途径: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② 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 教师的专业基础③ 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区别:活动对象不同、活动结构不同、活动要求不同
②联系:两者学习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基本相同,都是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一个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中,需要两种机能协同活动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①外部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同伴群体 ②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亦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②主观条件: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亦即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有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
与原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相联系。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①内部条件:
一、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二、成熟与年龄特点;
三、性格特征与个性差异;
四、学生的抱负水准;
五、学生的焦虑程度②外部条件:
一、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二、教师的榜样作用 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① 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② 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过工作记忆的负荷 ③ 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的组织信息,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 ④ 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⑤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工作记忆效能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 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2学校教育环境3社会环境 ② 智力因素③ 已有的知识经验④ 动机⑤个性因素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①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② 群体的领导方式 ③ 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④外部影响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有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①工作满意度②人格特征③角色冲突④学校管理⑤社会的影响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①增强自我保健意识②应付压力③社会支持④专家的处理⑤教师的休闲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性格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2教师首先要熟知每 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性格特征中积极的因素提高其学习效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0分钟后遗忘率为42%一天之后为66%;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基本不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小学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外貌、能力、相似、互补、邻近、性格特征 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
作为家长的代理人,老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易接近;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具有业务精通,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 作为领导者,公正,平等,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 作为模范公民,言行一致,幽默,开朗,守纪律; 作为朋友,同情,理解,真诚,值得信赖; 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优秀教师驾驭知识,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学能力。开展微格教育,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更加直接和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进行专门训练,例如每天进行回顾,有效的布置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等。反思教学经验,经验+方式==成长。专家型教师与新型教师的差异有哪些
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只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型教师可以很好的预见学生将要发生的情况,而新教师往往更多的想到自己做什么,却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什么。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包括课堂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
课后评价的差异,新教师更多的关注课堂中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多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很少谈论课堂管理的问题。简述在学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论述)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3.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论述)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即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解除个人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和创造精神;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即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反之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与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基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的基本内容,并谈谈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论述)
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并没有接触过,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往积累的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可以形成对某种问题的解释。并且这种解释是从他们以往的经验中推理出来的,是合乎逻辑的解释。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从以前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用于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学习。简述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动机说,同化说。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变式,科学的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哪些?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的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的过度学习,合理的进行复习。认知发展与教学有什么样的关系?(论述)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个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同,所以不可以将高等数学等学科放到小学的教学中,无论讲的再好,学生也学不会。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要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的转换速度。
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教育者应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作为一名新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论述)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教师只有全面,有效的了解学生,才可以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全民进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教师预测并敢于学生,教师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方向,并采用相应的干预,达到预期的效果。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的,灵活的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教学中。可以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将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总之,掌握并运用教学心理学理论影响实际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工作中尽快的成长和成熟。怎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预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题
一章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影响教学方面A群体差异B个体差异)(2)教师(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课程、教材)(4)教学媒体(特性:是实在传媒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教学过程中知觉、认识活动对传媒的要求)(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或反思过程(包括:预测和评判、监督和分析、检验与反思)
3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践)作用表现:(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二章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发展的共同性、典型性和主导性活动将个体发展分为8个阶段。3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略好坏之分。(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5专家分析性格差异的依据:(1)对心理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6智力: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他在吸收、存储和应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7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及对教育的启示:A认知发展(1)发展十一中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4)个体的心理发张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B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启示: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三章
1(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或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社会生活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过程。2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历史经验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3学习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5加涅教育事项:(1)提示教学目标(2)引起学生注意(3)唤起学生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回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6简述奥苏泊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1)认知的内驱力(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自尊心,荣誉感,胜利感)(3)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依附感)。
7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3)学习应广泛使用发现法。
8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9意义学习应具备的条件:意义学习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客观上,学习材料被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心理是可以理解的(2)主观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
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将新知识转化为实际意义的知识即心理知识。四章
1动机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基本成分:(1)学习需要(2)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种类(1)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近景的直接性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外部与内部学习动机 3需要层次理论五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相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需要
4成败归因理论责任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5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形成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2)影响爱那个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A个体成败的经验B个体的归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是中介(2)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五章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种类:(1)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水平与垂直迁移(3)迁移内容的划分:一般与具体迁移(根据内在心理机制分:同化。顺应与重组迁移。六章
1知识类型:(1)根据深度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分陈述性与程序性
知识直观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语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性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比例和反比(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5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2)客体的性质(3)智力活动方式(4)阶梯式的心理状态
@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低智商不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底的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人之上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原理: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冬季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冬季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注意的功能:(1)选择(2)维持(3)调节和监控
@多元智力的主要观点
及其现实意义: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成分:(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社交能力(7)自知智力
@影响人格形成因素: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殊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遗传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他所关注的人格特质主要属于气质层面。双生子研究表明了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2)环境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有:产前环境、出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研究表明了环境对人的人格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塑造方法:(1)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算术方式 优点能成功的解决问题,缺点,费时费力。启发式:优点省时,缺点有可能无法成功。(2目的分析法:把大的目标分成子目标然后进行算术搜索。(3)目标递进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焦虑症产生原因:(1)学校的统考,开学的持
久、过度压力(2)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的期望(3)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4)血液多次失败的体验
@教学目标设计原则:(1)教育方针制约性(2)活动分析(3)类化经验(4)系统化(5)明确化原则 意义:(1)知道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班集体特点:(1)教育系统的一个组织细胞(2)组件有强制性(3)成员水平相仿(4)有共同目标(5)教师处于核心地位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A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B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C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D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E做学生的朋友。
第三篇:江苏教育心理学考试整理总结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精神分析学派①弗洛伊德②研究对象:无意识;③研究手段:自由联想,分析梦境行为主义学派(反馈)①华生②研究对象:行为③手段:实验法3,认知心理学派 奈塞尔 计算机模拟的方法;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学习中心)马斯洛 罗杰斯 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主张“人化”反对把人“神化”或“兽化”或“病态化”
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 基本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顺序不可变。先满足最低的需要,才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以学习为中心 罗杰斯 1.强调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2.认为学习是愉快的事情3.学生学习必须首先懂得怎样去学习4.强调学生学习中自己评价自己5.主张学生自我引导6.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名副其实的促进者,同时作为老师要虚心接受学生正确的建议甚至是批评意见,与此同时,要保持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缺陷进行教育补救措施。
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19.结合自身体会谈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②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③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⑤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20.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
21.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到。主要指相对强度。音量、板书、教师光线等。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活动律:一般来说,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板书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3、动机强度,动机虽不直接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但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定势作用,定势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0.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柯尔伯格的研究 “两难故事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级水平共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
2、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
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41.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体上的反应,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才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中最具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1.态度定势的形成,定势是由先前经验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性,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要点概括:①知、情、心②自我独立③人际适应④人格。具体:①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②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③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④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⑤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⑥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⑧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3: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要点概括:①成长理想②独立争强③闭锁性具体:①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②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③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④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⑤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⑥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55: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构成。
56:智力多元结构理论(重中之重,一共八种)①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的能力。)②言语智力:(水平高的人,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③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动作有关,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发展水平高。)④空间智力:(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这种智力与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的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22.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例如,鸡、鸭、鸽子、鹦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习与教鹉、鸵鸟都是“鸟”的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6.教师威信的形成⑴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⑵渊突出本质特征。
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⑶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23.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瞬作风和习惯⑷平等地对待学生(5)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不同系统。短时记忆:信息教师威信的维护:⑴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⑵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1分钟,储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⑶不断进取的敬业精是5~9组块。
神⑷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2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特点:先快后慢.启示:5.结合自身体会讲出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①威信效应—对所学内容及时复习的必要性,不要等到知识遗忘后再复习。作相同内容的不同人宣传,威信不同,效果也就不同;②名片效25.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
1、审题,审题又称为分析课题,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观点一致,则教育效果较好;③“自己人”这是应用知识解决课题的第一步。
2、课题规类,学生在审题效应—由于有若干相似之处,使所述观点较易于接受;④好感效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应-----有好感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拒绝的或所经历过的相关的知识信息发生联系。
3、重现知识,当以上启示我们,要使学生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学生对当前课题进行规类后,他就需要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寻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找解决这一类课题的有关知识,只有把与解决课题有关的知识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主意与学生交心。提取出来,使他们从原来的长时记忆转入工作记忆中来,才能6.三种教学水平(填空,或,简答)①尝试式教学:没有经够为下一步的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4、解题,解题使根据重过教师理论的学习或正规培训,虽然掌握了某些学科专业知现的有关知识,在对课题进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识,知道该“教什么”,但不懂得“如何教”。——不合格的教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育②因循式教学—知道如何教,但不懂得如何有效教③策略式
26、技能的形成:⑴动作技能①认知阶段②动作分解阶段③动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教 作联系阶段④自动化阶段⑵智力技能①原型定向阶段②原型7.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1)操作阶段③原型内化阶段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训练指导:⑴动作技能①使学生明确动作技能学习的目的和任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学习方法上的特点务②给学生以正确的动作示范③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联系方(两自一结合):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法④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⑵智力技能①促进学生形成程序化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知识②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③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习相结合。
训练④指导学生科学练习
8.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创始人:桑代克(也是行为主义2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2.利用心理学的创始人,1903年<<教育心理学>>出版标志其独立)学线索的减少;3.动觉控制的加强(视觉减弱);4.运动图式的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形成;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备,他就愿意学,学习效果较好。(学习的动机)练习律:刺28.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元认激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便越牢固。练习律=知主要包括原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使用律+失用律 效果律—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29.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9.条件反射说的几个规律性现象1.强化;2.消退;3.自然恢复: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抓反复,反复抓的心理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之后,虽然构成:认知、学习方法、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整。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出现某种自然的恢复。但如果继30.记忆编码策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组块、替续消退这一反应,这种自然产生的恢复效果也即消失。4.泛化换、联想、理解、记忆术。组块化:记忆容量单位,指将输入——重点,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不但对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替换: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内。5.分化——重点,学习者只对特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记忆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6.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之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高级条件反射----相信所有学习全有条件反射构成,习惯即由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
连串的条件反射所养成。3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10.布鲁纳认知发现说①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学习的影响。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构。(内容);②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过程)③教学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3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心原则④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⑤鼓励学生进行知觉思维(核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心、最宝贵)
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2、相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
二、社会学习论(班杜拉又称,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论)①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个机能的提高。
3、经验概括说,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
4、关系转换说,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
三、道德价值观辨析论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产生。
5、认知结构说学生的认价值观是蕴涵在品德心理结构中的一向内容,个体价值观一旦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1)认知结形成就会成为个人评价事物的标准,成为唤起或调整自己的态构的概括性,表现为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度、意向和行为的依据。是否驹哟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2)认知结构的11.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可辩识性,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由知形式——适用于中国教育环境。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3)认知结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已有知构的巩固性,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主要是由学生所掌握的事实、33.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所谓具概念、命题等构成。——固定点或起同化作用的观点。先行组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合理编排教学内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12.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的组织特点,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者的个体性。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的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容,并掌握学些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得自己的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
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13.奥苏泊尔-内驱力——把动机等同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34.创造性与类创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定产品的能力——以求知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中最重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产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要、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外部动机)——个体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与类创造都是一种产生了某种独创性由自己学业成就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产品的活动。对真创造而言,它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获得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好的需要。
创性产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产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14.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学习效率与动机关系),中等它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35.创造的心理过程:
1、准备阶段,收集有关资料,并对问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意识地致力于创造问题的解决。
2、酝酿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阶段,可以借用“背景加工”这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一个人激起水平越低。启示: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表面上是在休息或做别的事,但头脑中关于某个要解决的问题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的信息却在无意识状态中得到加工。
3、豁然开朗阶段,经过较困难的课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较长时间的酝酿,突然发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4、验紧张和焦虑
证阶段,验证、核对问题解答的各种细节,最终证实问题已经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1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了解解决。36.创造性的心理特征: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学生规律,进行有效教学3把握学生风格,进行个性化教学4性、独创性。创造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1.兴趣广泛,对创造根据教学内容性质,进行针对性教学5适应教学情境变化,进有强烈的好奇心2.目标专一有毅力3.独立性强4.自信心强5.行灵活性教学6改善自己教学风格进行创造性教学7及时反思情感丰富6.一丝不苟
教学过程与结果,调控教学策略
37.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15.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效价——自己估计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目标的价值。激励力量=效价x期望值 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16.(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两种不同动机的人的选择: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1)联系:1,.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2.能力是个体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历史经验的总结个概括,作为个体的知识是人们头脑里的经验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2.避系统;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2.知识的掌握不必然导致能力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人物。大学生学的发展,二者的发展不一定同步
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3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17.成败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1、问题表征,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个因素:能
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2、情绪状态,它在有意无意中影响个体的后继心理状态。
2、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1)了解道德规范,2)进行道德评价。
3、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情感起到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作用。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获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4、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
5、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
6、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柯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42.过矫正的含义:这一方法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过矫正分:1恢复行为环境的原有状况,而且要比以前做得更好。2坚持适当的练习,训练与原有不良行为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行为。2)防范协约3)强化暂定4)表征性奖励5)榜样示范
4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①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②自我意识的结构(三个维度)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信等层次。自我调控是指一个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和控制等。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等。理想自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想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收此而产生的自我感。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青年中期自我意识经历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的过程。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主要表现在学习、社交、前途等方面:①以学习成都为中心的自我研究②以交往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③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④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统一集中体现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上,获得这种统一的途径有三:①坚持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标准,努力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②一方面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另一方面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二者接近。③放弃理想自我的标准,以迁就现实的自我。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①自我肯定型②自我否定型③自我矛盾型④自我扩张型⑤自我萎缩型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44全面认识自我:
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1)积极地评价自我(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45: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47: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影响因素;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凝聚力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主体认识 个特征 48:集体舆论与集体规范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49:人际吸引的因素(大题目,简答题)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人。人际吸引受到相似性、互补性和仪表价格等因素的制约。①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问题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的。可表现为在籍贯、经历、兴趣等 方面。在交往过程中当双方意识到彼此有相似性时,就易相互吸引。②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③仪表吸引。仪表包括个人容貌、穿戴、风度等因素,它会影响人们彼此的吸引力。④人格吸引。主要是价格魅力的作用,最本质因素。
62、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目标的制约性、人际关系的道德评价、人际关系的文化蕴含。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6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6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66、1989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包括环境适应教育、智力发展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健康恋爱观教育、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67、心理健康的标志:⑴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⑵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⑶有幸福感⑷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50: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①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②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5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
工作密切相关。)⑤音乐智力:(指感知、欣赏、表达、创造音调旋律的能力,这是音乐工作者最必需的能力。)⑥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适合。⑦自我内省的智力:(指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⑧观察自然的智力启发:①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同学个性化的发展。③用多元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使他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扬长避短。57: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操作和言语量表。
59:气质的类型特征: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粘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里脆弱,具有内倾性。60:性格的四个特征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制: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人格: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构成: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智力: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气质: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人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促进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1)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毕生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
3、经典性条件反射:任何一个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强化)若干次后,它能引起无条件刺激所能引起的反应,这标志着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的那个刺激,叫作条件刺激。
4、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
5、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的科学。
6、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7、图式:是对范畴中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是对一般的真实性而非特例的真实性所作的编码。
8、同化: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9、平衡:
10、最近发展观: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Л.С.Выготский)提出了全新的学习准备观念。
11、习得性无助: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12、机械学习:
13、有意义学习: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二、简答
1、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9):主要是译介国外的教育心理学。
第二阶段(1949——1966):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
①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②引入了与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列昂节夫与加里培林等的学习活动理论等。
③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④重视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问题,研究了入学年龄、学科教改等问题
第三阶段(1976——今):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1)研究者对人本主义、认知派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引进和研究;
(2)在教学心理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许多教学改革实验;
(3)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进行了研究;
(4)对学习策略、学科教学心理、学习动机、品德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5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加大。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70年代):
(一)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兴未艾。
(四)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异军突起
(4)完善时期(80年代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前苏联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阶段性又连续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逐渐分化和统一
5、皮亚杰的智慧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前运算阶段(2 ~ 7岁):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现象学因果性、自我中心言语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获得了守恒性、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6、加涅的两种学习分类
7、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三、问答
1、为什么说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遗传和环境。
关系: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其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再次,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理论A)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点(1898-1930)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
2、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3、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率
(3)准备律
(二)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
1.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2.他的学习律,对了解的进程是有意义的。
3.依据了实验事实,反映了学习活动的部分实际。
4.以试误说概括所有的学习,轻视意识,轻视主观能动作用。
5.有生物学化的倾向。
6.强调原本趋向的作用,低估学习的作用。
二、条件作用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任何一个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强化)若干次后,它能引起无条件刺激所能引起的反应,这标志着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的那个刺激,叫作条件刺激。
刺激——反应(S—R)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可用白鼠学会按压杠杆以获得食丸为例。
(二)强化理论
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
学习: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律(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S-R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强化的程序
在连续的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这可用“辨别假设”来解释。
(三)习得性失助感
当强化的结果不依赖于有机体的反应时,有机体学会的是“反应是无用的”观念,这将导致习得性失助感。
1.概念与实验
习得性失助感: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2.LH效应分析
动机缺失
认知缺失
情绪缺失
3.LH与应付紧张、神经症性抑郁
LH状态与神经症性的抑郁表现相同,故LH可作为对抑郁症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之一。
为了摆脱习得性失助感:
〇要改变失败结局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认识(归因方式)。
〇要使当事人相信他的努力是有效的。
(四)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明确说明学习目的2.小步子的逻辑系列
3.学习者主动地作出反应
4.信息的及时反馈
5.低的错误率
6.按学生自己的速度完成教学程序
程序教学可以使用程序课本也可用教学机器进行。程序教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CAI。
4、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学习的完形说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而非形成S-R联结。
(二)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
顿悟说:认为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偶然的成功,而是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而突然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观念为中介。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学习动机的构成、培养和激发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和条件。
培养:
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教学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教学提供的信息量应符合学生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的反馈:学习反馈指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了解与知悉。
学习反馈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激励动机作用、(2)提供信息作用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的、充分的。
四、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一般来讲,奖励、表扬比惩罚、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奖惩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1)奖惩由何人来实行(2)奖惩次数的多少(3)学生的年龄特点(4)学生的个性特征(5)学生对奖惩的认识(6)学生对奖惩的期待(7)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五、合理的组织竞赛:竞赛是鼓励进取、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竞赛中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得最为强烈,因而可以提高学习成效。
竞赛的消极作用:(1)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2)竞赛助长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3)竞赛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合理的竞赛组织方式:团体赛、对手赛、分组竞赛、自我竞赛。
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
7、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区别和联系()
第五篇:心理学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5.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6.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7.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9..挫折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10.气质是个人生来就有的心里活动的动力特征。
11.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12.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4.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填空、单选、判断
1、心理学: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
4.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谈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尝梅止渴——无条件反射。
6.“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7.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判断)
8.他人知觉偏差: 第一印象(先入为主)、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坏百坏)、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9.短时记忆特点:
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个组块
意识清晰操作性强
10.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形象记忆(我们看一部电影后对主人公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运动记忆(我们对打乒乓球时一个接一个连贯动作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我们对受人辱骂的痛苦心情、对受人称赞的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逻辑记忆(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
11.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12.遗忘理论干扰说: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3.记忆术:
直观形象记忆法(化学课中“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有位老师在教学时,在一个气球画了许多代表电子的圆点,通过讲授气球胀缩时圆点的密度发生变化而圆点数目不变的道理,讲清了电子云密度变化并不意味着电子数目变化的抽象概念。)
歌诀记忆法(如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编成:“京沪重津,蒙藏新,辽吉黑,云晋冀鲁豫,陕甘宁青,两湖两广台,苏皖赣闽浙。”)
特征记忆法(明朝灭亡于1644,可记为“后两个4相乘等于前两个数16)
谐音记忆法(光速为每秒29.979万千米,可记为:“二酒碘酒汽酒”)
比较记忆法(对形近的己、已、巳三个字和戍su、戌xu、戊wu、戎rong四个字,根据其笔画在空间上占有的位的不同进行比较)
重点记忆法(胆汁质——急,多血质——活,黏液质——稳,抑郁质——慢)
自编提纲记忆法
图表记忆法
14.此题更可能考心理现象解释(思维的种类)
15.梦: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的想象活动。
做梦,是脑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
16.人们看过《阿Q正传》之后,根据作者的语言描绘在头脑里可以想象出阿Q的形象,这是再造想象。
17.鲁迅创作的《阿正传》中的阿、郭沫若创作的《女神》中的女神就是创造想象的产物。
18.科学幻想是有一定科学成分的幻想。例如人们幻想登上火星、在海底建造城市。
19.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例如,青年学生将来想当教育家、科学家或艺术家。
20.空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和不能实现的幻想。有人不干活又想发大财,有人想制造永动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21.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区别;
1、需要及所属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独有。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2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看电视感动到流眼泪)、迁移功能(爱屋及乌)
23.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
24.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25.激情产生的过程十分猛烈、强度很大,并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咬牙切齿、面红耳赤、拍案叫骂、捶胸顿足等,有时还会出现痉挛性的动作或言语紊乱。
26.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7.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28.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29.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30.一个人想调换到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但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了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多重趋避式冲突。
31.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其中执行决定阶段为关键过程。
3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加以认识。客观原因即外在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主观原因包括:个体生理原因(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情况、生理缺陷等)和个体心理原因(自我估计不适当、抱负水平过高、动机冲突、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
33.心理防御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合理化作用、替代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压抑作用、幽默作用,其中幽默作用是最好的心理防御方式。
34.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个体在追求某一个目标失败时,通过夸大目标的缺点,否定目标的优点以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酸葡萄作用
35.狐狸找到了柠檬便说柠檬甜。个体借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否定其缺欠,以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甜柠檬作用
36.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从性和武断性
二、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轻率。
三、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四、坚持性,与坚持性相反的是动摇性和顽固性
37.一目十行——注意的广度
38.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要看教科书、参考书,可能要看笔记或进行演算等。尽管他的行动经常变化,但他的注意却一直保持在完成作业这一总的方向上。——注意的稳定性
39.教师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学生边听课,边观看,边做笔记。——注意分配
40.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个性的稳定性。稳定不是指绝对的一成不变,而是指较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独特性和共同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社会性和生物性
4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而非跳跃式的。——波浪式地推进
2)当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其需要强度减弱,高一级需要强度增加。
3)各种需要的出现及其强度与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
42.兴趣的分类
人的兴趣多种多样,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
按兴趣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兴趣和低级的兴趣。
按兴趣的内容或倾向性的不同,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按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由于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学习,但他又不想考试不及格,这种对学习活动的未来结果发生的兴趣就是间接的学习兴趣。)
43.通常智商在130以上者就确定为超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则为智力落后者。
44.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
二、环境因素(是关键条件)和教育(起主导作
用)
三、实践活动
四、勤奋(是保证)
45.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普洛夫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张飞孙悟空
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王熙凤
强、平衡、不灵活型——黏液质唐僧
弱而不平衡型——抑郁质林黛玉
46.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情绪。
简答题
一、如何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动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4、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5、过渡学习
二、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环境方面: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丰富、科学、系统;避免思维混乱及吃不饱、吃不了现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在教学方法方面:生动、灵活,防止单调呆板,充分贯彻启发教学指导思想。
4、在教学语言方面:音量、速度、节奏适中;说普通话;防止口头禅。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短暂性动机与长久性动机相结合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3、以正面表扬为主
4、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6、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论述题
一、怎样根据气质特征进行教育?
1.依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
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宜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这些方法对胆汁质的人来说教育效果是较好的。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
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在他们对错误能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应当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各项任务。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对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予帮助,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交往中消除疑虑;应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的工作,鼓励他们前进,对他们的要求应逐渐提高,不可操之过急。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教育学生善于认识、改善自己的气质。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品质的可能。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善于驾驭自己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