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涂胜华
2010年第8期 ——文化建设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储量,蕴藏着发展旅游业潜在的优势。抢抓后危机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随州当前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设旅游强市的坚实基础
旅游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随州有奇山异景,有千古编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物质文化资源独一无二。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在随州这块土地上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开辟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是我国迄今出土数量最多、音律最全的整套编钟,距今2400多年历史。随州文物遗存富集。地上地下文化遗存星罗棋布,目前已发掘历史文化遗址168处、古墓葬(群)137处、古建筑144处、石刻30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26处。其中,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25处。随州还有国家一级文物78件,居市州前列。
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神农祭典、花鼓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洪山打锣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神农传说自春秋以来屡见于150余种历史典籍,历朝历代祭祀神农香火不断。自1993年举办全省公祭炎帝活动后,祭祀活动渐成规制。特别是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由省政府主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使随州神农祭典在全球华人中影响深远,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州花鼓戏距今有200年历史,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人文资源灿若群星。随州自古是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多少名人大家与随州结下不解之缘。有春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季梁。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因封地在随而立国号为隋。“诗仙”李白在广水寿山吟诵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随州长大学成,留下“芦荻学画”的美谈。元末红巾军领袖明玉珍在家乡随州起兵抗元。如今,韩国和朝鲜多有明氏后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陶铸、陈少敏、张体学等,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浴血奋战的足迹。随州有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江汉公学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
生态文化资源领秀华中。随州山清水秀,生态富集。境内有四大名山(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大贵山),两大秀水(徐家河、封江),随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峰峻、林幽、洞奇、泉醇、湖美,“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九亿年火山温泉和千年银杏画廊享誉华中,山内名刹洪山寺是禅宗曹洞宗发祥地,为佛教重点丛林。大洪山、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被称为“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一福地”桐柏山,风景如画。全市700多座水库镶嵌在青山翠岭之间,徐家河水库跻身全国十大水库行列,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高擎文化大旗,注入旅游产业文化魅力
随着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随州作为“两圈节点”、“鄂西圈门户”,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突破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探索出一条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把挖掘文化内涵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编辑出版《文化随州》系列丛书,拍摄《春秋五霸》、《精卫填海》电视剧和电影《凤舞天下》,编演《编钟敲起来》、《炎帝大歌》、《梦随心动》等精品曲目;主办“编钟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炎帝神农文化高层论坛”、“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神农印象名人名家书画展”;举办“接‘楚楚’、‘曾侯乙’回家”、“国际旅游小姐巡游随州”、“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 等大型主题活动,不断拓展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今天,编钟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同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1997年香港回归,以编钟演奏交响乐《1997:天地人》启动交接仪式;2007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敲响编钟开幕,八艺节吉祥物“楚楚”以曾侯乙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独角立鹤为原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奏响编钟拉开序幕,编钟玉磬原声合奏《茉莉花》作为颁奖曲;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示了编钟、铜鉴缶和建鼓底座在内的多件随州出土文物,受到参观者热捧。
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随州注重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修建大型城市雕塑——乐都旋风、大型城市市标——鹿鹤、大型城市公园——神农公园、大型文化设施——编钟博物馆,完成滨河风光带生态文化景观长廊、市民中心、图书馆、神农大剧院、滨湖体育公园、白云山森林公园等建设工程,提升了城市旅游文化品位。随州通过持续不断的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平安城市、“楚天杯”优胜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荣誉无不彰显出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推进随州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坚持把办节会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平台。2008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随州)编钟文化节,2009年举办“共拜始祖·祈福转运”盛典,2009年、2010年连续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使随州声名远播,士气大振。随州结合乡村旅游,举办兰花节、桃花节、银杏节、香菇节、茶叶节等,每场节会都是一场文化盛会。这些文化节会为随州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魅力,为建设随州、发展随州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坚持把提升接待水平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手段。围绕“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拜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投资建成炎帝神农故里核心景区、随州博物馆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及25公里的旅游专用通道;投资建成五星级凤凰大酒店和白云山国宾酒店,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四星级、三星级酒店,旅游接待水平开始进入全省一流;建成擂鼓墩文化景区、大洪山温泉景区,筹划实施50平方公里中华文明园项目。目前,全市以炎帝、编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大洪山、中华山、淮河源、徐家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游,以新五师纪念馆、江汉公学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洪山寺、大贵寺、桐柏山云台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以兰花、桃花、银杏、香菇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游持续升温。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线跻身全省5条精品旅游线路,2个景区跻身全省6大核心景区,炎帝故里、玉龙温泉跻身4A景区。2009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0%。旅游产业已成为随州新的支柱产业。
坚持把创新投入机制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推力。发展旅游业,软硬件设施建设都要投入。钱从哪里来?随州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有效缓解资金难题。争取到省有关部门对“两区一路”文化景区开发建设支持;得到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所筹资金的支持;依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设立炎帝神农故里建设基金会,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依托城发投公司推进开发合作项目,为文化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等等。随州还与鄂西圈投资公司、三特公司签订协议,对大洪山整体开发等4个重大旅游项目进行全面合作,有效缓解了旅游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三、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正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时期。随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文化、潜力在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旅游产业培育成随州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实现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目标。
(一)转变观念,确立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要实现打造旅游强市目标,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开展工作。要突出战略性、前瞻性,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旅游产业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把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致富产业来培育,真正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支持,促其发展。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聚全市力量,做到城市乡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围绕科学发展、整体推进上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由旅游景区向旅游产业聚集区转变,由单一资源型主导,向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型产业并举转变,向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最终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按照《随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开发各类旅游文化资源,科学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是充实传统老景点的文化含量,塑造随州旅游文化特色品牌。通过挖掘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候乙墓编钟出土地、玉龙火山温泉等景点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 “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拜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的旅游线路,努力开辟可与兵马俑、少林寺、桂林山水媲美的旅游精品。二是建造旅游新景点,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抓好编钟音乐城、中华农耕文明园、大洪山宝珠峰慈恩寺、桐柏山淮河源漂流、大洪山漂流、千年银杏谷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三是注重城市建设的文化包装,走城建旅游一体化发展之路。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理念,将城市作为最大的文化旅游展示区、最好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经营,实施旅游业“三个一”工程:一条走廊,即沿316国道打造20公里专用汽车走廊,展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风采;一河两岸,即沿白云湖两岸营造生态宜居城市景观;一线穿珠,即依托绕城公路,擦亮炎帝神农、古乐编钟两张旅游“名片”,形成“一河两岸”观城市、“一线穿珠”赏文化、“一条走廊”看专汽等特色景观带,使之成为展示“文化随州”的重要窗口。四是提炼城市精神。随州 “刚韧自强、兼容开放、重信尚德、锐意创造”的城市精神,要作为时代的、历史的、发展的文化去弘扬。
(三)品牌营销,不断提高文化节会知名度。三分旅游七分卖。现代旅游是天然资源和美好的典型形象相结合的产业,必须用大手笔进行策划运作。一是城市品牌营销。随州有“炎帝神农故里”、“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编钟之乡”、“中国惠兰之乡”、“中国银杏之乡”等品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叫响一句广告词、唱红一首歌、出版一本书、制作一部影视剧、举办一场大型文化节会的“五个一”活动,宣传随州形象,放大品牌效应。二是节会品牌营销。打响“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文化节”,做大兰花节、桃花节、银杏节、香菇节、茶叶节,以节会促旅游发展。三是整合文化资源品牌营销。组建文旅集团,把始祖文化、编钟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乡村农家游等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对外营销,舞动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先导作用。要加强与鄂西旅游圈城市的协作,不断营造旅游亮点。
(四)提升素质,造就旅游专业人才。一是坚持先进的用人理念,引进高素质旅游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旅游业研究、规划、营销专业人才。二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培训,加强对导游员、文博员的历史文化知识、文物古迹知识培训,提高接待水平。三是健全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考核机制,开展不同等级的从业资格认定,不断提升旅游队伍整体水平。■(作者系中共随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第二篇:关于仙居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仙居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旅游业是效益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逐步凸现,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5月24日,市委书记张鸿铭同志在仙居视察时,明确提出仙居要坚持旅游兴县,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如何做大旅游产业,推动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建设,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我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仙居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自然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旅游开发潜力大、前景广,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这一目标,加强旅游规划编制,重视旅游资源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构建大旅游格局,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旅游门票收入2160万元,综合收入达9.2亿元。
(一)旅游发展目标明确,旅游规划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在全面分析仙居自身优势和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并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为我县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今年8月,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了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建设问题,作出了《中共仙居县委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决定》,明确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我县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旅游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重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规、专项规划等多个层次规划的编制,先后编制或修编了《仙居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仙居县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仙居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仙居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仙居县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及雪洞景区修建性详规、蝌蚪崖景区控制性详规等,为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景区建设不断推进,旅游产品逐步丰富。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力度,积极鼓励民资和外资投入旅游业。目前,已开发了神仙居、永安溪漂流、景星岩、皤滩古镇(桐江书院)、高迁古民居、响石山、淡竹原始森林等七大景区,初步形成了“山、水、古、月、林”五大特色景区框架。在理清思路、修编规划的基础上,重视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大神仙居”品牌景区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神仙居景区于2002年5月被列入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又被命名为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淡竹休闲谷景区获市级科普景区称号。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快休闲度假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县共有农家乐特色村点25个,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
(三)市场营销不断拓展,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立足浙江,主攻苏沪,拓展闽京”的总体目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方式,以产品策划包装巩固扩大老市场,以区域合作开发拓展新市场,稳扎稳打,广泛合作,确保仙居旅游市场的快速拓展。通过举办“杨梅节”等大型活动和邀请记者、摄影家、电视剧来仙采访、拍摄外景等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得以提升,神仙居景区被评为浙江十大游客喜欢的景区之一。不断推出“暑期快乐游”、“果园观光游”、“仙踪探秘游”、“逍遥清凉游”等特色游线路,游客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3.4%。
(四)配套服务不断完善,行业管理得到加强。台金高速公路和35省道改建工程的相继建成,县内各主要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正在规划,旅游专用道已动工建设,对外旅游交通瓶颈将得到缓解。东方、月塘等大酒店完成创星、创绿工作,全县有挂牌的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绿色饭店3家,宾馆不断增加,总床位达5000多张。旅行社已发展到11家,取得各种导游资格的导游人员300多人,旅游汽车公司1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5000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旅行社综合考核”、“优秀导游评比”、“饭店星级评定”、“行业技术比武”、“行业培训”、“诚信旅游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监管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探索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旅游企业的体制创新。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培训班、引进人才等形式,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氛围不够浓厚,整体合力有待强化。有的部门对旅游产业功能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把旅游看成是旅游部门的事,职责意识不够强,没有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一些乡镇(街道)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大环境、大产业的理念。有些旅游企业只顾及眼前利益,特别是宾馆酒店在节假日期间存在大幅度抬高价格现象。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大旅游的认识不够到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二)无序开发仍然存在,精品景区还不够多。一是规划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虽然编制了不少规划,但随着形势发展,有的规划已落后实际,存在不够科学、合理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分期分批开发规划尚未编制,近期优先开发不够明确。二是无序开发现象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全县一盘棋思想,遍地开花、无序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三是精品景区较少。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普遍存在“小、散、低”现象,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景区知名度较低。一些景区人气不够旺,经营较困难。神仙居景区投入不够,深层次开发缓慢,景区容量较小,游客还是走“回头路”。蝌蚪崖景区开发前期政策处理虽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未启动。
(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一是旅游内部交通较为落后。通往各景区的道路普遍过窄,旅游旺季交通堵塞、停车难现象时有发生;景点专线班车较少,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影响车辆的通行。二是城区市容市貌较差。“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内大中型停车场缺乏,交通秩序拥挤混乱,严重影响旅游形象。三是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较低。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建设项目进展不够理想,工程未真正启动。星级宾馆酒店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住宿冷热矛盾突出。如杨梅节期间,许多旅行社因住宿紧张而推辞了接团业务。娱乐设施缺乏,适合游客娱乐消遣的场所较少。四是以游兴贸还不够明显。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尚未充分挖掘我县的优势,开发出档次高的工艺纪念品和特色鲜明的农果特产品。旅游购物缺乏,特产商场较少,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旅游总消费的2%至5%左右,旅游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仍然较低。
(四)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管理体制亟需理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扶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县委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决定》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正在拟订,尚未出台。对旅游资源开发中涉及政策处理、部门(乡镇)协调、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招商引资等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生态公益林保护开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对旅行社考核办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旅行社之间无序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森林公园开发机制有待完善,相关部门职责有待明确。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0%,优秀管理人才、旅游策划人才和优秀导游较少。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宰客、不诚信经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良好氛围。旅游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县政府要牢固树立旅游兴县理念,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全县性的协调管理机制,总揽旅游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要及时总结我县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景区所在地乡镇的积极性。各部门、乡镇(街道)要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积极做好各自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品牌培育。要以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抓好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制定旅游开发重点。每年要有计划地推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新景点或新项目,增强吸引力和关注度。要增强精品意识,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充分利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加快蝌蚪崖景区开发,打造“神仙居”大景区的景观链,提高旅游景区的品位,提升旅游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抽水蓄能电站这一项目,做好相关旅游规划,带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仙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做足“仙人居住地方”文章,深入挖掘道教文化,重视大佛洞和第十洞天等景点的开发,提升旅游业的文化档次。要积极扶持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同时,要紧紧围绕“立足浙江省、主攻长三角”的宣传促销思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仙居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完善配套服务,做大旅游产业。要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健全景区配套功能,实现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旅游休闲胜地档次,繁荣旅游经济。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启动景观大道、游客集散中心等建设,开通主要景区之间的旅游班车。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增设游客接待厅、司机休息处等。要精心编排旅游线路,积极探索开拓具有文化风情特色的娱乐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要积极实施以游兴贸、以贸促游战略,把“旅游经济”发展摆上突出的位置,充分挖掘我县各类工艺品、农果特产品优势,大力开发旅游农副产品、旅游工艺纪念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强化支撑体系,优化旅游环境。一要坚持政策引导。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旅游业发展涉及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项目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的推动作用。要健全旅游业的投融资体系,大力鼓励本地和外来资金投入旅游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二要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快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把景点推向市场,推进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要制定和完善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工作流程和开发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加强监管,规范工作,防止旅游资源无序开发。三要优化发展环境。要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环境摆上重要位置,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要建立健全旅游休闲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仙居旅游良好形象。
第三篇:关于安康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安康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卢杰火
镇坪素有养猪传统,但长期停留在副业型水平,养殖规模一直徘徊不前。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在深入研究县情的基础上,把生猪产业确定为富民、兴企、强县的立县之业,通过生猪养殖的率先突破实现了三次产业的结合和联动,有力地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扩张基地强基础,率先突破生猪养殖规模
基地是产业基础。针对我县传统养猪产业基地规模小,良种繁殖能力弱,产业效益低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做大基地规模,建好“第一车间”作为助推生猪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先导工程来抓,围绕建设25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县,迅速作出了《率先突破生猪产业,加快发展一县一业建设的决定》,研究制定了《生猪一县一业建设规划》和标准化圈舍、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保障四个配套规划,探索形成了以行政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为主要特征的“镇坪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的快速突破。一是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坚持“龙头引领、大户带动、适度规模、整体推进”的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建成钟宝、小曙河、牛头店3个生猪养殖强乡镇,13个万头生猪专业村,9个万头养殖场,培育出栏2000头以上的育肥场9个,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480户,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07户,发展10000头仔猪繁育场5个,1000头以上规模良繁场24个,良繁大户150户,良种母猪存栏1.11万头。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总量达到23.8万头,出栏13.05万头,人均养猪达到4.8头,实现产值9572万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55%、66%和89%。二是养殖效益大幅提升。结合我县高寒山区特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生猪养殖先进理论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镇坪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等技术规程,探索形成了以“良种繁育、圈舍规范、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为主的“镇坪标准化养猪”技术规范体系。通过推广普及以“良种自繁自育、人工调温圈舍、封闭喂养、程序防疫、全价配方饲料、圈沼园配套”为主要特征的“镇坪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圈舍面积16.75万平方米,较2006年增长139倍,专业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户良种普及率100%,圈厕沼一体化普及率100%,养殖周期由原先12个月缩短到4个月,生猪出栏率提高300%,平均养殖效益每头猪80元左右提高到200元左右。三是产业投入持续加强。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生猪一县一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等10余项政策措施,除省农业厅每年安排500万元陕西省生猪“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外,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专项资金,争取生猪贴息贷款2000万元以上,扶持标准化圈舍、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鼓励、引导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三年全县共捆绑产业资金3000余万元,投放贴息贷款5000余万元,撬动民间资本2.3亿元投入生猪养殖,推动了基地建设规模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二、培育龙头拉链条,加速发展肉食品加工业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生猪产业,在抓好养殖基地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升值,实现了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个,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5638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8%。一是加快发展猪肉食品加工工业。以县屠宰厂为基础,进行兼并重组、产权置换,培育组建了以生猪屠宰、分割肉加工、腊肉食品开发为主的镇坪腊肉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满足养殖基地快速扩张的需要,按照屠宰、加工、配送、食用全程控制的理念,镇坪腊肉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了两次技改扩能,建成年屠宰生猪10万头、生产分割肉5000吨、加工系列腊肉食品1000吨的生产线各一条,自主开发腊肉系列产品10个,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被评为省级二星级屠宰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镇坪腊肉”品牌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9年,完成生猪屠宰45000头,加工分割肉950吨,腊肉食品71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600万元,较2006年增长15.5倍,年均递增155%。今年上半年,完成生猪屠宰36000头,加工分割肉613吨,开发腊肉食品669吨,实现产值5158万元,同比增长145.3%,占到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的40.1%,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2亿元,将成为我县历史以来首个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二是突破发展饲料加工龙头。随着基地规模的快速扩张,生猪饲料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以县饲料加工厂为基础,组建了渝康饲料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政策扶持,加强引导,技改扩能,企业产能呈现跨越式发展,三年产能增长10倍,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0吨,成为我县生猪养殖发展催生的第二家规模企业。今年,企业又投资500万元进行二次技改,将于8月正式投产,年饲料加工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年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津元春”食品有限公司抢抓市场机遇,突出腊肉礼品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目前正在进行技改,扩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
三、整体联动促多业,强力带动三产发展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迅速壮大,加速了社会分工分业,在带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催生了新的市场主体。依托规模场家、养殖大户、龙头企业、腊肉烘炕户、营销大户,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经营方式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48个,吸收了90%以上的养殖户。通过合作组织运作,与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强化了养殖场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推动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向专业协会组织生产转变,实现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最大程度地拓展销售市场。今年,在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镇坪腊肉食品有限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保护价进行订单生产,让利养殖户450余万元,既保护了养殖户利益,也增强了产业稳定性。在生猪合作组织的助推下,我县腊肉食品开始走出陕西,远销上海、重庆、湖北、江苏等地。二是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依托生猪养殖,带动了销售企业快速兴起,建立腊肉食品销售网点57个,兽药门市部42家,专业经营腊肉销售商店5个,吸引10余家饲料加工企业来我县设立销售网点51个,年销售饲料20000吨以上,实现销售额5600余万元;拉动了城乡建材市场长足发展,三年来,标准化圈舍建设拉动建材销售2000余万元;推动了物流运输市场持续繁荣,年新增生猪产品物流运输费用150余万元。据估算,2009年,生猪养殖直接带动社会零售品消费额6000万元以上,占到全县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的40%以上。三是带动了农村金融业发展。2007年以来,全县金融企业投向生猪产业的贷款达1.52亿元,村级互助资金社投入生猪产业的贷款达250余万元,实现利息收入180余万元;落实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年完成保费收入50余万元。由政府、龙头企业、养殖户共同出资,建立了镇坪生猪育肥风险基金,补偿养殖户育肥生猪意外死亡损失64000元。四是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在生猪养殖三次产业带动下,新增城镇居民就业100余名,转移5000名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育农村经纪人500余人。生猪养殖开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9年,农民人均实现生猪养殖纯收入259元,占到一产纯收入的32.3%。
目前,生猪产业在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篇: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与思考范文
**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与思考
我县自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广大林农经济收入增加了,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县林业经济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森林旅游业也异军突起,发展提速,成为全县生态旅游业的开路先锋。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兴起的生态旅游大县,我们如何应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把握好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变化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县森林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成为全县生态旅游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森林旅游资源环境日益看好。2004年林改前,全县年造林面积不到2万亩,2005年和2006年,全县年造林面积迅速提高到4.5万亩和6.7万亩。到2006年,全县公益林面积也增加到94万亩。广大群众造林积极性的提高和森林保护意识的增强,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森林旅游的资源环境。据调查统计,我县森林覆盖率达64.19%以上,如今在不经意间,你可能会发现身边走过一群群自发来我县林区登山探险的森林旅游爱好者。我县森林旅游的资源环境已经越来越被各路客商所看好。
2、森林旅游景点建设初见成效。短短几年间,我县已建成开放神雾山、九岭狩猎休闲中心、武陵岩峡谷漂流、长墅源峡谷漂流、武陵岩山庄等10余个森林旅游景点。2006年11月,我县九岭山森林公园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我县各个森林旅游景点已经串成线、连成片,共同把**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风景旅游区。一些旅游景点在周边省区还小有名气,如武陵岩峡谷漂流、神雾山等景点,不仅在南昌、九江等地拥有较为广泛的客源市场,在武汉、黄石等周边省区的大中城市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据统计,2006年,我县森林旅游景点共计接待游客29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景点接待游客的70%。
3、森林旅游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县越来越被看好的森林旅游资源和山水竞秀的自然条件,已经成为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签约旅游开发项目56个,其中依托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山野观光、漂流休闲、避暑度假的森林旅游项目就达40余个,森林旅游开发可谓不断升温。近两年来,宋溪后山景区、杨洲云头洞景区、鲁溪洞景区二期工程、武陵岩山庄二期工程等一大批投资规模较大、品味档次较高的森林旅游开发项目相继落户**。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开路先锋。
二、挑战
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我县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新一轮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林改后,对森林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百姓对森林资源期望值明显增加,森林价值观念取向开始逐渐转变。特别是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老百姓开始由过去以林木采伐为主转向以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这一森林价值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刺激了我县森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然而,在我县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森林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较少的时期,由于林改后分山到户,涉及森林旅游开发的林地流转难度提高,森林旅游开发成本随之增加,这就对森林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林改后,森林旅游资源保护面临严峻考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几年内就遍地开花,一触而蹴。就目前而言,我县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还只能以资源保护为主。然而,由于采伐林木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得更直接、更快捷,一小部分百姓仍然倾向于通过采伐林木来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加之林改后,所有山林确权到户,百姓对山林开发利用的自主权提高了,山林竹木的采伐量可能会继续居高不下。从过去两年我县的林木采伐量来看,每年都在7-10万立方米左右。如果要更好地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就必须加强这些有丰富旅游资源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三、思考
森林旅游一般来说就是以森林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和场所,通过人们在森林中观赏自然风光景色、开展娱乐活动、享用林木产品等行为,达到旅游休闲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我县的森林旅游业还仅仅是刚刚起步,森林旅游景点的开发档次还比较低,森林旅游交通的进入性还比较差,森林旅游的吸引内核还没有形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县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以推动森林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是要加强发展森林旅游业引导。森林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在林木资源使用取向上将发生重大改变,在面临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林木资源的采伐利用两重选择时,林农将越来越趋向于选择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而不再追求采伐林木的短期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走出传统林业思维定势,积极鼓励广大百姓通过以山林入股等方式参与森林旅游开发,或者参与森林旅游
工艺品的开发生产等。要把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销售,作为我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领广大林农走开发森林旅游之路,实现我县林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重要转变。
二是要加紧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我县有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九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伊山自然保护区、庐山西海等等,这些地方
森林茂密、环境优雅、夏季凉爽、远离闹市,是开展山地旅游、滨湖旅游、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县林木风景资源优势,提早规划,大力宣传,重点保护。要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发展公益林,推动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改造。要有选择地在滨湖地区和其他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起一批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等,逐年减少我县林木采伐量,为我县森林旅游积聚发展后劲。
三是要加快森林旅游产品开发。要广泛招商,吸引外资,激活民资,推动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森林旅游开发形式上,要敢于突破常规,鼓励地方百姓参与开发,参与分成。政府要按照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要充分利用森林内的动植物资源、奇树怪石、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开发好高山风光旅游、观鸟旅游、森林植物考察游和其他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产品。要充分依托我县丰富的木竹资源,积极开发旅游工艺品。在开发森林旅游产品过程中,要积极注入生动活泼的文化内涵、科技知识,使旅游产品更富有生命力。同时,要结合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相应的吃、住、行、游、乐、购等服务设施等。
第五篇: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称誉。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是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秀丽的山川风貌、丰富的客家文化胜迹、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梅州的新兴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梅州市的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接待海内外游客78万人/天,比增1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4万人天,比增76.2%。而至2009年,全市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约553.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4.81亿元,比增20%和17.5%,占本第三产业值的28.9%,拉动GDP增长约1.5%,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先锋产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其中省内来梅游客增幅达25.3%,外省游客增幅达11.3%,自驾车游客占来梅游客的七成,梅州已成为黄金周各地自驾车游客的一方乐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在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中还处于开发、发展期。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根据本人平时观察及兼职带团所看,我们梅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
一是旅游资源优势,梅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区意味着山多水多,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发出大型的旅游基地将是今后的一大课题。对于这方面,雁南飞茶田和千佛塔森林公园是很成功的例子。而还未被开发的优秀旅游资源还有很多。
二是自然环境优势,由于工业不发达,污染少,梅州到处都是山青水秀,环境秀丽淳朴。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的绿色旅游潮流和健身体育旅游 ,为山区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是客家文化优势,梅州市是世界客都,客家风情十分浓郁。乡土气息浓厚的客家历史、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些年来风情游等文化旅游兴起,在这方面梅州是很有优势的。
四是土特产优势,旅游购物和餐饮往往大有发展潜力。梅州的沙田柚和脐橙早已闻天下,而梅州的客家菜系是广东四大菜系之一,肉丸、酿豆腐、梅菜扣肉、客家娘酒一直都受到大众的欢迎。
另一方面,梅州旅游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概括而言,梅州的旅游业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交通不便,一些很好的景点过于偏远和分散,难以得到现实的客源市场。各景点过于分散,如梅县雁南飞茶田跟平远的南台山、五指石相距50多公里,组织旅游观光团存在很大难度。这个问题总而言之,就是旅游基础设施不齐全,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二是资金不足,一些很好的资源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得到开发,如平远的南台山,前几年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进行大力开发,但最终因资金的严重缺乏而不得不放弃。又如五华的七目嶂等。
三是旅游业专业人才不足。梅州市是山区城市,经常会面临人才留不住,流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面。旅游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导游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是梅州市一些旅游景点往往开发力度很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特色开发不足,总体形象包装不够。当然,这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先天优势很好的旅游景点不为人所知,养在深闺无人识。
五、旅游业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有待提高效益。这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梅州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政府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的话,受益的并不只是旅游业,它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意景区的各项管理、人才激励措施等。这方面可向其他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例如海南省学习。
三、必须克服山区区位和对外交通的制约,靠规模和特色赢得竞争优势,开拓客源市场。在开发重点景区的同时,要注意配套完善其他景点,达到从点到线,形成一条旅游线路。
四、在开发、建设景区的同时,要注意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把开发变成变相的破坏。如果把青山绿水破坏了,就把等于自己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道路又堵死了。
五、尽量选择投资少、有特色、见效快的项目。尽量降低投资门槛,增加投资渠道;选择依托自然条件而投资较少、较为独特的项目。
六、鼓励外地旅客的消费,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梅州市的自驾游市场很火爆,我们就应该从如何吸引自驾游客人这方面去着手。
七、注重景区的宣传包装,必须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和旅行社,要多邀请客源城市的新闻记者、旅行社来考察。
八、充分发挥梅州的土特产及客家菜优势,大打购物和餐饮牌,大力发展沙田柚和脐橙的种植,通过这些项目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九、重点保护客家乡土风情,客家村落民居,打好客家风情牌,打造的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客家文化,形成旅游服务产品特色。
《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把梅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为: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梅州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及其特色,促进“世界客都”品牌的不断完善与延伸。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政府各部门,旅行社及民众的多方支持。
今后梅州旅游事业的发展,要突出以梅城为中心,客家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为主体旅游点,抓紧筹划兴建突出集客家民俗建筑精华于一处。就本人所见,客家文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业的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发展。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困难大,思路就更为重要。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创新。
数据来源:梅州政府网
参考资料:《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