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0:1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信息)一班 姓名:陈海文学号:0907523126指导老师:张居永

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与单一的生活,越来越多得人想到了旅游。而清远市阳山县是广东省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作为一个贫困县,如何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改革步伐发展经济是一个得探讨的问题。但发展旅游业也存在很多问题,贫困山区的落后,使得旅游业发展缓慢,并且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所以如何在贫困山区更好的发展旅游业。

为此我设计了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问卷,利用暑假对阳山县县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居民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为此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80份,回收率为80%。

以下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

 18岁以下的有10位,占了12.5%; 19~35岁的有29位,占了36.25%; 36~45岁的有21位,占了26.25%; 46~60岁的有17位,占了21.25%; 60岁以上的有3位,占了3.75%。

2.被调查者的职业情况

 学生占了16.25%,共有13人;

 公司或工厂职工占了50.25%,共有41人;

 企业管理层占了3.75%,只有3人;

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占了10%,共有8人;

 科研人员占了1.25%,只有1人;

 个体经营者占了5%,只有4人;

 离退休人员占了6.25%,只有5人;

 其他职业占了6.25%,共5人。

通过调查,我得出发展旅游业的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这三个因素分别为:旅游资

源,交通情况,食宿情况。这三个因素解决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那就让我根据阳山县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来说明阳山县是如何利用这三个因素的。

一、旅游资源

通过调查,如果被调查者想旅游的话,他们中大部分人的首选是天然风景区或名胜古迹,这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和34%;这说明游客对天然风景区和名胜古迹情有独钟。而天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对于我们阳山县来说是一大优势。阳山县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县政府致力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已形成了“广东第一峰”、“韩愈文化”和“四驱越野”三大旅游品牌。阳山县拥有面积达276万亩的生态公益林,居广东省之首,拥有国家级南岭称架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贤令山森林公园。在南岭称架自然保护区内有广东省最高的一座山峰——广东第一峰。而以广东第一峰为名牌打造的第一峰景区集漂流、温泉等项目于一体,让你在漂流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泡温泉时,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能让你暂时忘记生活的烦忧,达到旅游的目的。根据调查,60%的被调查者到山区游玩一般是去放松心情,欣赏风景,享受当地的特色,所以第一峰景区的特色正符合游客们的心理。又因为阳山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区,所以拥有很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如玉龙宫溶洞,连江河沿岸山水风景,都是鬼斧神工之作。阳山从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并不是因为这2200多年的历史使阳山积累了一些文化底蕴,而是因为一个人。公元803年,唐代大文豪韩愈被贬任阳山县令,虽然韩愈只在阳山呆了一年多的时间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如“鸢飞鱼跃”等一系列的摩崖石刻。现在阳山县以韩愈文化为另一张品牌,大力挖掘韩愈文化;更在贤令山上建起了韩愈纪念馆与贤令山森林公园和北山古寺融合在一起建立了贤令山韩愈文化风景区使得自然风景与名胜古迹结合。最后一张旅游品牌是“四驱越野”,阳山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条件最为优越的四驱越野车运动比赛和训练场地,以及“中国四驱之城,越野之都”的称号。面对阳山的灵山秀水,韩愈曾以“吾洲之山水名天下”的词句来赞美,现代诗人、书法家陈列先生发出了“人间常云桂林好,只缘未到阳山来”的慨叹。

二、交通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有48%的被调查者一般都会选择在节假日出游,再接下来是24%是利用年假出游,而至于利用周末、闲暇时间或其他时间出游有28%。大家选择在节假日出游大概是因为在那时才拥有比较多的时间而且时间珍贵,所以肯定会想用最少的时间

游玩最多的地方。而要达到这个要求,游客们肯定会选择那些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拥有便利的交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且如果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修路。又由调查得知,有62%的被调查者在交通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去山区旅游。所以交通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们阳山县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县城距广州170 km,到清远110km里;距离广州新国际机场160km,处于珠三角与湖南连接的地带,由北到南贯穿全境的清连高速在连接上广清高速到广州就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还有国道323线和省道260线、347线等。水路有小北江航道直达穗港澳。便利的交通使得阳山县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其中自清连高速全线开通以来,来阳山旅游的团队,自驾车游的人大幅增加。便利的交通能使游客在车上花费的时间小一些,令游客欣赏多一点大自然的美景。、三、食宿情况

外出旅游就是短暂的在外生活几天,所以要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而根据调查可知,人们出外旅游绝大多数人都会根据食宿条件而选择旅游的目的地。30%的人因为在吃的方面的问题而选择不去山区旅游;32%的人由于住宿问题的考虑而放弃到山区旅游。由此可见,食宿在人们选择旅游的目的地时起了相当重要的影响。现在我们阳山县也拥有一些比较好的酒店。例如:卓代花园酒店、凯逸假日酒店、雄风大酒店、阳山宾馆、天泉度假村等。都可以提供比较好的食宿服务。在吃一方面我们阳山拥有丰富的特产,比较有名的有阳山鸡、同冠梨、淮山、板栗、沙田柚、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和小北江河鲜等。当在食宿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后,可以让你在游玩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尽情的放松心情。

阳山县比较好的运用旅游资源,交通情况和食宿情况这三个因素,让它们能够比较协调的发挥作用。就以去年为例,去年全阳山县旅游累计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营业收入1.5亿元,旅游收入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48%,35.54%,97.44%。

四、对于阳山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建议与意见

1、完善旅游的基础设施

外出旅游就是换个地方进行短暂的生活,既然是生活就一定缺少不得基础的生活必备设施。旅游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拥有这种娱乐方式的人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这样的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虽然阳山县在这方面做的还可以,但为了招揽更多的游客,那些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一定不能马虎。

2、旅游的服务指导

人们旅游通常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不免有些磕磕碰碰。为了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对于旅游的服务就起了越来越重要成为锦上添花之笔,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山区的旅游。完善的服务更是不可或缺的,在山区旅游对于山路的指点,以及对景点的解释。这些是许多导游是无法做到的,而根据调查得知,很多被调查者认为山区旅游业发展的缺陷是缺少资金和相应的旅游人才,占了48%和40%。因此需要一些相关旅游业人才且熟悉当地文化和其他情况的人来充当导游一职;而为游客安排行程,计划路线等服务也由专业人士来操作,做好这些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服务的好坏决定了游客师傅会再次来旅游也就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这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3、旅游周边产品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

在贫困山区旅游完全不同于城市旅游城市几乎大同小异,风景的观赏度不敢恭维,但是城市旅游的发展程度却让山区旅游望尘莫及那是因为旅游的周边产业。例如特产、旅游纪念品等等。这都是些直接的经济利益,对于贫困山区而言应该是更有利才对,贫困山区旅游拥有更为独特的特色,在开发纪念品及特产方面更有优势。我们阳山县拥有很多特产,但现在只开发了很少,纪念品更是少之又少了;只有少数的几个品牌而已。

游客在欣赏风景,浏览景致之余购买一点当地的特产,带回一点纪念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且几乎每个游客都会带上一两件,甚至更多。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购物,更是对一次旅游的纪念,意义非凡。所以发展旅游周边产品是对旅游业发展最直接,最快速,最稳定的方式之一。而且普通山区农民也能从中直接享受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收益。这是旅游业发展最直观的体现。

4、旅游的宣传

根据调查得知有95%的被调查者对山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了解,但有5%对这还不甚了解。对于这个结果我感到些许的惊讶。因为要想搞好旅游业不搞宣传是不行的。对于刚刚开发完成的山区旅游不能恶搞炒作,但是也决不能缺少宣传、推广。再好的东西如果不传播出去也等于废物。好的宣传让人短暂记住这一旅游信息,优秀的宣传能让人在知道这一旅游消息后有一种冲动,就有对此的向往,如此一来旅游的人就会大量增多。只

有旅游的人增多,消费才能发展。没有宣传山区旅游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要做好宣传,提高知名度,游客才回来。游客增多才能促进旅游发展,经济的增长。若能全面有序的从基础设施,文化,宣传等全面发展。贫困山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突飞猛进就在眼前。

五、对本次调查活动的思考与感想

通过这个时间活动,我学到了,感受到了很多东西。这个时间活动从开始的选题到制作调查问卷;到上街去派发调查问卷;再到统计调查问卷;最后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些以前从来没经历过的事。例如上街去发调查问卷。刚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在街上走来走去;不过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开始向路人发调查问卷。但是路人好像对这并不感冒所以很少人理睬。不多的问卷愣是花费了我一个下午的时间。不过我还是收获不少,因为所派发的所有问卷竟然大部分都收回了,说明这次调查活动不会没有收获,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又在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在查找关于家乡阳山县的资料时也让我了解到了与我认识所不同的家乡。在以前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住了十几年都很少去了解家乡。而这次活动使我重新了解了家乡的情况。还有就是对旅游业的了解增加了我对不同行业的一些了解和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后,我不认为自己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小的变化还是有的。那就是慢慢积累了一些实践的经验与勇气。这可能还会影响我的一生。

撰写日期:2010年08月06日

第二篇:关于仙居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仙居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旅游业是效益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逐步凸现,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5月24日,市委书记张鸿铭同志在仙居视察时,明确提出仙居要坚持旅游兴县,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如何做大旅游产业,推动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建设,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我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仙居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自然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旅游开发潜力大、前景广,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这一目标,加强旅游规划编制,重视旅游资源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构建大旅游格局,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旅游门票收入2160万元,综合收入达9.2亿元。

(一)旅游发展目标明确,旅游规划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在全面分析仙居自身优势和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并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为我县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今年8月,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了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建设问题,作出了《中共仙居县委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决定》,明确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我县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旅游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重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规、专项规划等多个层次规划的编制,先后编制或修编了《仙居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仙居县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仙居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仙居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仙居县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及雪洞景区修建性详规、蝌蚪崖景区控制性详规等,为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景区建设不断推进,旅游产品逐步丰富。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力度,积极鼓励民资和外资投入旅游业。目前,已开发了神仙居、永安溪漂流、景星岩、皤滩古镇(桐江书院)、高迁古民居、响石山、淡竹原始森林等七大景区,初步形成了“山、水、古、月、林”五大特色景区框架。在理清思路、修编规划的基础上,重视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大神仙居”品牌景区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神仙居景区于2002年5月被列入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又被命名为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淡竹休闲谷景区获市级科普景区称号。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快休闲度假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县共有农家乐特色村点25个,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

(三)市场营销不断拓展,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立足浙江,主攻苏沪,拓展闽京”的总体目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方式,以产品策划包装巩固扩大老市场,以区域合作开发拓展新市场,稳扎稳打,广泛合作,确保仙居旅游市场的快速拓展。通过举办“杨梅节”等大型活动和邀请记者、摄影家、电视剧来仙采访、拍摄外景等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得以提升,神仙居景区被评为浙江十大游客喜欢的景区之一。不断推出“暑期快乐游”、“果园观光游”、“仙踪探秘游”、“逍遥清凉游”等特色游线路,游客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3.4%。

(四)配套服务不断完善,行业管理得到加强。台金高速公路和35省道改建工程的相继建成,县内各主要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正在规划,旅游专用道已动工建设,对外旅游交通瓶颈将得到缓解。东方、月塘等大酒店完成创星、创绿工作,全县有挂牌的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绿色饭店3家,宾馆不断增加,总床位达5000多张。旅行社已发展到11家,取得各种导游资格的导游人员300多人,旅游汽车公司1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5000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旅行社综合考核”、“优秀导游评比”、“饭店星级评定”、“行业技术比武”、“行业培训”、“诚信旅游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监管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探索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旅游企业的体制创新。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培训班、引进人才等形式,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氛围不够浓厚,整体合力有待强化。有的部门对旅游产业功能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把旅游看成是旅游部门的事,职责意识不够强,没有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一些乡镇(街道)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大环境、大产业的理念。有些旅游企业只顾及眼前利益,特别是宾馆酒店在节假日期间存在大幅度抬高价格现象。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大旅游的认识不够到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二)无序开发仍然存在,精品景区还不够多。一是规划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虽然编制了不少规划,但随着形势发展,有的规划已落后实际,存在不够科学、合理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分期分批开发规划尚未编制,近期优先开发不够明确。二是无序开发现象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全县一盘棋思想,遍地开花、无序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三是精品景区较少。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普遍存在“小、散、低”现象,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景区知名度较低。一些景区人气不够旺,经营较困难。神仙居景区投入不够,深层次开发缓慢,景区容量较小,游客还是走“回头路”。蝌蚪崖景区开发前期政策处理虽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未启动。

(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一是旅游内部交通较为落后。通往各景区的道路普遍过窄,旅游旺季交通堵塞、停车难现象时有发生;景点专线班车较少,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影响车辆的通行。二是城区市容市貌较差。“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内大中型停车场缺乏,交通秩序拥挤混乱,严重影响旅游形象。三是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较低。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建设项目进展不够理想,工程未真正启动。星级宾馆酒店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住宿冷热矛盾突出。如杨梅节期间,许多旅行社因住宿紧张而推辞了接团业务。娱乐设施缺乏,适合游客娱乐消遣的场所较少。四是以游兴贸还不够明显。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尚未充分挖掘我县的优势,开发出档次高的工艺纪念品和特色鲜明的农果特产品。旅游购物缺乏,特产商场较少,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旅游总消费的2%至5%左右,旅游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仍然较低。

(四)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管理体制亟需理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扶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县委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决定》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正在拟订,尚未出台。对旅游资源开发中涉及政策处理、部门(乡镇)协调、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招商引资等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生态公益林保护开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对旅行社考核办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旅行社之间无序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森林公园开发机制有待完善,相关部门职责有待明确。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0%,优秀管理人才、旅游策划人才和优秀导游较少。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宰客、不诚信经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良好氛围。旅游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县政府要牢固树立旅游兴县理念,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全县性的协调管理机制,总揽旅游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要及时总结我县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景区所在地乡镇的积极性。各部门、乡镇(街道)要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积极做好各自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品牌培育。要以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抓好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制定旅游开发重点。每年要有计划地推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新景点或新项目,增强吸引力和关注度。要增强精品意识,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充分利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加快蝌蚪崖景区开发,打造“神仙居”大景区的景观链,提高旅游景区的品位,提升旅游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抽水蓄能电站这一项目,做好相关旅游规划,带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仙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做足“仙人居住地方”文章,深入挖掘道教文化,重视大佛洞和第十洞天等景点的开发,提升旅游业的文化档次。要积极扶持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同时,要紧紧围绕“立足浙江省、主攻长三角”的宣传促销思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仙居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完善配套服务,做大旅游产业。要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健全景区配套功能,实现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旅游休闲胜地档次,繁荣旅游经济。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启动景观大道、游客集散中心等建设,开通主要景区之间的旅游班车。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增设游客接待厅、司机休息处等。要精心编排旅游线路,积极探索开拓具有文化风情特色的娱乐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要积极实施以游兴贸、以贸促游战略,把“旅游经济”发展摆上突出的位置,充分挖掘我县各类工艺品、农果特产品优势,大力开发旅游农副产品、旅游工艺纪念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强化支撑体系,优化旅游环境。一要坚持政策引导。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旅游业发展涉及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项目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的推动作用。要健全旅游业的投融资体系,大力鼓励本地和外来资金投入旅游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二要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快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把景点推向市场,推进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要制定和完善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工作流程和开发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加强监管,规范工作,防止旅游资源无序开发。三要优化发展环境。要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环境摆上重要位置,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要建立健全旅游休闲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仙居旅游良好形象。

第三篇:关于安康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安康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卢杰火

镇坪素有养猪传统,但长期停留在副业型水平,养殖规模一直徘徊不前。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在深入研究县情的基础上,把生猪产业确定为富民、兴企、强县的立县之业,通过生猪养殖的率先突破实现了三次产业的结合和联动,有力地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扩张基地强基础,率先突破生猪养殖规模

基地是产业基础。针对我县传统养猪产业基地规模小,良种繁殖能力弱,产业效益低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做大基地规模,建好“第一车间”作为助推生猪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先导工程来抓,围绕建设25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县,迅速作出了《率先突破生猪产业,加快发展一县一业建设的决定》,研究制定了《生猪一县一业建设规划》和标准化圈舍、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保障四个配套规划,探索形成了以行政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为主要特征的“镇坪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的快速突破。一是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坚持“龙头引领、大户带动、适度规模、整体推进”的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建成钟宝、小曙河、牛头店3个生猪养殖强乡镇,13个万头生猪专业村,9个万头养殖场,培育出栏2000头以上的育肥场9个,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480户,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07户,发展10000头仔猪繁育场5个,1000头以上规模良繁场24个,良繁大户150户,良种母猪存栏1.11万头。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总量达到23.8万头,出栏13.05万头,人均养猪达到4.8头,实现产值9572万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55%、66%和89%。二是养殖效益大幅提升。结合我县高寒山区特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生猪养殖先进理论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镇坪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等技术规程,探索形成了以“良种繁育、圈舍规范、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为主的“镇坪标准化养猪”技术规范体系。通过推广普及以“良种自繁自育、人工调温圈舍、封闭喂养、程序防疫、全价配方饲料、圈沼园配套”为主要特征的“镇坪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圈舍面积16.75万平方米,较2006年增长139倍,专业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户良种普及率100%,圈厕沼一体化普及率100%,养殖周期由原先12个月缩短到4个月,生猪出栏率提高300%,平均养殖效益每头猪80元左右提高到200元左右。三是产业投入持续加强。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生猪一县一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等10余项政策措施,除省农业厅每年安排500万元陕西省生猪“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外,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专项资金,争取生猪贴息贷款2000万元以上,扶持标准化圈舍、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鼓励、引导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三年全县共捆绑产业资金3000余万元,投放贴息贷款5000余万元,撬动民间资本2.3亿元投入生猪养殖,推动了基地建设规模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二、培育龙头拉链条,加速发展肉食品加工业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生猪产业,在抓好养殖基地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升值,实现了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个,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5638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8%。一是加快发展猪肉食品加工工业。以县屠宰厂为基础,进行兼并重组、产权置换,培育组建了以生猪屠宰、分割肉加工、腊肉食品开发为主的镇坪腊肉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满足养殖基地快速扩张的需要,按照屠宰、加工、配送、食用全程控制的理念,镇坪腊肉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了两次技改扩能,建成年屠宰生猪10万头、生产分割肉5000吨、加工系列腊肉食品1000吨的生产线各一条,自主开发腊肉系列产品10个,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被评为省级二星级屠宰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镇坪腊肉”品牌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9年,完成生猪屠宰45000头,加工分割肉950吨,腊肉食品71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600万元,较2006年增长15.5倍,年均递增155%。今年上半年,完成生猪屠宰36000头,加工分割肉613吨,开发腊肉食品669吨,实现产值5158万元,同比增长145.3%,占到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的40.1%,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2亿元,将成为我县历史以来首个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二是突破发展饲料加工龙头。随着基地规模的快速扩张,生猪饲料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以县饲料加工厂为基础,组建了渝康饲料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政策扶持,加强引导,技改扩能,企业产能呈现跨越式发展,三年产能增长10倍,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0吨,成为我县生猪养殖发展催生的第二家规模企业。今年,企业又投资500万元进行二次技改,将于8月正式投产,年饲料加工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年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津元春”食品有限公司抢抓市场机遇,突出腊肉礼品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目前正在进行技改,扩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

三、整体联动促多业,强力带动三产发展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迅速壮大,加速了社会分工分业,在带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催生了新的市场主体。依托规模场家、养殖大户、龙头企业、腊肉烘炕户、营销大户,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经营方式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48个,吸收了90%以上的养殖户。通过合作组织运作,与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强化了养殖场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推动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向专业协会组织生产转变,实现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最大程度地拓展销售市场。今年,在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镇坪腊肉食品有限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保护价进行订单生产,让利养殖户450余万元,既保护了养殖户利益,也增强了产业稳定性。在生猪合作组织的助推下,我县腊肉食品开始走出陕西,远销上海、重庆、湖北、江苏等地。二是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依托生猪养殖,带动了销售企业快速兴起,建立腊肉食品销售网点57个,兽药门市部42家,专业经营腊肉销售商店5个,吸引10余家饲料加工企业来我县设立销售网点51个,年销售饲料20000吨以上,实现销售额5600余万元;拉动了城乡建材市场长足发展,三年来,标准化圈舍建设拉动建材销售2000余万元;推动了物流运输市场持续繁荣,年新增生猪产品物流运输费用150余万元。据估算,2009年,生猪养殖直接带动社会零售品消费额6000万元以上,占到全县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的40%以上。三是带动了农村金融业发展。2007年以来,全县金融企业投向生猪产业的贷款达1.52亿元,村级互助资金社投入生猪产业的贷款达250余万元,实现利息收入180余万元;落实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年完成保费收入50余万元。由政府、龙头企业、养殖户共同出资,建立了镇坪生猪育肥风险基金,补偿养殖户育肥生猪意外死亡损失64000元。四是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在生猪养殖三次产业带动下,新增城镇居民就业100余名,转移5000名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育农村经纪人500余人。生猪养殖开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9年,农民人均实现生猪养殖纯收入259元,占到一产纯收入的32.3%。

目前,生猪产业在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篇:清远市清城区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分析

清远市清城区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分析

一、城区旅游发展需要城市规划的配合近年来,清城区不断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已经逐渐显示出品牌效应。要体现和凸显清城区城市的旅游功能,强化清远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和形象,不仅要有科学、完备的城市规划作为先导和基础,更需要城市规划的支持与配合。

二、城市规划中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缺乏同步性

清城区是清远市的中心辖区,但其旅游规划并不作为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清城区旅游规划在城市规划完成之后进行,两个规划的职能分属于不同部门,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两个规划在具体内容、实施时间等方面发生偏差,不能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和发展城区城市旅游功能。

(二)城市规划缺乏旅游功能开发的导向性

近年来,清城区以发展工业为龙头,在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的同时,引发了对土地资源使用权及其他相关资源的争夺。城市规划中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的选址,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规划等大部分内容均突出强调了以工商业为中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城市规划作为宏观性的城市资源分配计划,对旅游发展所需资源的分配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清城区旅游发展规划在全市的城市规划中所占比重很小,城市规划中各项资源(如旅游区土地、旅游基础设施等)的配置与整合没有体现清城区“宜游中心”的目标定位,城市规划明显缺乏对清城区旅游功能开发的导向。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城市规划中商业区、影剧院、宾馆酒店等旅游服务设

施的布局,城市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园林绿地的空间布局、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等等,对游客的使用要求考虑不足。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购物设施严重缺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滞后,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不完善,旅游标示系统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城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清城区城市旅游的功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三)城市规划缺乏对旅游业发展指引的实操性

城市规划是旅游开发的前提与基础,所确定的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都应对旅游的发展起到纲领性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受规划方法与技术方面的限制,《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原则确定了清远市中心城区“珠江三角洲后花园,以轻加工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定位和“两轴三组团结构”的空间结构。但是并没说明清城区在城市性质定位与空间结构中所承担的具体角色。规划中对清城区旅游发展的描述,绝大多数是分析、论证和设想,缺乏具体的设计图纸,难以将设想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同时,在城市规划没有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优美旅游景观环境营造、旅游心理行为、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等旅游发展的社会需求制定明确的计划,对城区旅游发展的指引缺乏可操作性。

三、以城市规划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区旅游功能

(一)加强沟通,增强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同步一致

鉴于清远市城市规划与清城区旅游规划的制定分属于两个职能与级别不同的部门。增强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同步性,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协作。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充分听取清城区在规划时期内的旅游发展思路、旅游用地需求、旅游交通线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点布局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将对城区旅游发展的考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在制定城区旅游规划时,要认真分析并体会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景观风貌等方面的设计思路,结合城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未来方向,力争使清城区的旅游发

展充分融入到城市规划之中,在促进城区旅游不断发展的同时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规划的编制部门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与《清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及对比分析,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两份规划“真空”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二)统筹兼顾,增强城市规划对城区旅游的导向作用。随着清远市融入珠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清城区要借势借力做文章,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就必须要在城市规划中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统一规划、合理组织、优化结构,使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与旅游的发展形成相互配合的整体。在强调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适当增加城区旅游发展在城市规划中所占比重,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建设规划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清城区“一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游客中心),一条旅游发展轴(北江沿线),三大旅游主题(宗教一名山旅游渡假区、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温泉度假生态休闲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形成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营造和谐优美的旅游大环境。

一是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城市规划不仅要以当地居民为中心,更要以能否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制定规划的参考;在确定旅游区性质时要与潜在旅游者的特征相结合;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注意与旅游者进行角色互换,以旅游者的眼光评述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规划项目设施、线路设计中,努力使方案符合旅游者心理活动规律、日常行为规律。在清远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划尤其要符合旅游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设计与其出游能力和购买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另外,在规划过程中,还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注意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主客关系的良好互动。

二是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对公共设施的要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现有游客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游客对有关设施的使用频率,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

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为游客做周密详尽的考虑。在休闲娱乐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中,应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空间组合,增强设施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清城区的实际来说,第一,要进一步改善区内外旅游交通线路布局,确保到城区的游客“进得来———行得畅———游得欢———出得去”,借清远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之势,打造完善城区旅游交通网络。同时,加强景点之间的交通可达程度,克服城区内旅游资源屏蔽现象,提高客源共享力度,创造多赢局面。第二,要加快游客中心的建设,并在相应的景区、酒店和度假村设立游客接待点,形成城区旅游集散中心———酒店度假村———景区综合旅游集散系统。第三,要在《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中,增加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路,各公共设施的设置应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三是在城市规划中尝试把园林绿地打造成城市景观。合理布局区内景观点、景观带、景观区、景观轴线等景观体系的构成要素,加强以绿色空间体系建设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大力整治旅游道路沿线的脏、乱、差现象,使游客进入城区即有如入景区般的感觉。

(三)明确定位,增强城市规划对旅游发展的实操作用。城市规划要进一步明确清城区在清远市城市性质定位与空间结构中所承担的具体角色。清城区作为清远市的中心城区,应是清远市旅游总体形象和品牌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应该在明确清远市的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为“宜游城市”的基础上,根据清城区地脉、人脉、文脉特征,本着以人为本、整体优化、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城市规划为总纲,在城市规划中突出清城区高端商务休闲区、魅力宜居宜游城市、写意休闲度假胜地、乡村风情体验基地的综合特色。确定清城区由北向南形成山(林)、水(体)、城(市景观)、田(园区风光)、(温)泉的旅游景观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清城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当地文化的旅游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时突出设置能够反映当地文化内容的标志性建筑,如在城市中心广场或公园树立一些高品质的雕塑,或将现有广场冠以显现当地特色的名称,这不

仅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及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细节进行明确的规划和说明,大大增强城市规划对城区旅游发展的实操作用。((

第五篇: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沁水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转型发展,更有利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金融支持沁水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旨在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相关政策建议,为上级行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沁水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沁水县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北方第一文学大宅”——柳氏民居,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三都古城,华北地区最大的绿色观光牧场——示范牧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全省蓄水能力最大的水库——张峰水库。2012年以来,沁水县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古堡文化、红色摇篮、度假休闲”四大工程,完成了《沁水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历山舜王坪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则》《柳氏民居文物保护利用及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张峰水库旅游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则》《湘峪古堡和窦庄、郭壁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举办了山西沁水历山舜王坪文化旅游节、柳氏民居文化旅游节、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等大型促销活动,精心打造山、水、古堡“三张名片”,形成了“舜王坪山水特色生态游”、“沁河休闲度假游”、“明清古建筑人文游”三条精品线路,共投入资金2.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公路5条,总里程75公里,历山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全面铺开,柳氏民居、三都古城、赵树理故居等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建成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1处,2a级景区2处,农业观光示范点3个,宾馆饭店554家,商业服务网点882家,旅行社6家。旅游业发展壮大,为实现“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开辟了新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2010年10月,在北京第二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沁水县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县”,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绿色论坛暨成果发布会上,沁水县被命名为“中国绿色名县”。2016年,在中国生态年会上,沁水县荣膺“中国生态魅力县“称号。

二、沁水县旅游业发展的三大优势

(一)资源优势明显。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因沁河贯穿县境南北而得名,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旅游资源涵盖了高山、大河、原始森林、高原牧场、古村城堡、古寺壁画、战争遗址等。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既有远古的“下川文明”,也有周文王封原、三晋分家端氏聚、王莽击铜马国沁水、白起屯兵武安寨等历史传奇,现存的河头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夫人城等历史遗存映证了沁水历史的辉煌。2014年10月,在民政部第18次“千年古县”专家评审会上,沁水县成为我省继安泽、长子、襄垣和交城县之后,第五个被命名的“千年古县”,是一块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二)产业优势上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沁水县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正由旅游资源大县向全省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济大县迈进,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良好。2016年,山西高新普惠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沁水历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普惠旅游成功收购沁水历山65%的股权,成为沁水历山旅游开发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收购完成后,普惠旅游将用3-5年的时间,采用“旅游+互联网+金融”的组合发展战略,依托历山景区丰富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将历山景区逐步打造成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体验、生态农业、养老休闲为一体的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区。2017年2月,沁水县召开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对全县“十三五”及2017年全域旅游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新一轮旅游发展热潮逐步形成。

(三)政策优势凸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的发展高度来抓,国务院就此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我省打造成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晋城市政府制订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将全域旅游工程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十大战略工程”之一,沁水县旅游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政策优势凸现。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信贷投入总量偏少,金融支持旅游业力度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沁水县旅游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财政投入和民间融资,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参与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且未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据调查,截至2017年6月末,沁水县8家金融机构对辖内旅游业贷款余额仅为1.47亿元,仅占其贷款总额的2.97%,其中,信贷投放最大的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沁水县支行,发放农村交通中长期贷款1.47亿元,用于支持迎(头)白(桦)旅游公路建设。此外,沁水县农村信用社2017年以来对柳氏民居景区、历山风景区、三都古城景区56户“农家乐”进行了评级授信,对有信贷意向的农户投放信贷资金近百万元,促进了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有6家金融机构对旅游业信贷支持尚处于空白状态,金融对旅游业发展支持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二)经营管理体制与银行贷款要求不匹配,制约了金融机构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

一是旅游企业贷款大多属于中长期贷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开发投资所需资金量很大,建设周期长,利润回报慢,风险难以控制,各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趋于保守;

二是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使得部分旅游景区经营机制缺乏活力。如示范牧场、张峰水库等旅游企业目前实行以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景点管理还没有采用规范化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导致各金融机构对旅游业的支持慎之又慎。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滞后,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沁水县来看,由于金融机构尚未将旅游产业纳入信贷扶持的重点,对旅游企业信贷营销缺乏足够的重视,适合旅游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非常少,目前对旅游产业的信贷产品仅局限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相关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基本上未得到满足,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目前沁水县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沁水县支行开办了农村交通中长期贷款业务、沁水县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家乐经营贷款等,相对滞后的金融服务难以适应县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贷款抵押担保难,成为制约旅游业取得信贷支持的主要障碍

一是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自有资金及资产少,用于融资质押的资产更少,且多为国有资产;

二是旅游企业、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时间长,经济效益产生慢,且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有景区经营权,导致在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制约着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

三是以门票收费权作质押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难度。如目前沁水县风景区内的景点维护及管理人员工资收入大都依靠门票收入,一旦投资出现风险,不仅银行贷款难以收回,而且景点管理人员工资将难以保证。

(五)相关信息不对称,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能动性不强

旅游行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涉及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因信息不透明、沟通或获取信息成本大等缘故,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旅游项目融资需求、收益等主要信贷信息,出于稳健经营的原则,信贷准入门槛较高,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能动性不强。

四、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健全政银企协调机制,增强旅游业吸纳银行信贷资金能力

一是通过召开旅游项目招投标会、推介会等,搭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的合作平台。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重要项目开发等方面,积极邀请金融机构介入,使其全面了解政府部门支持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工作思路;

二是地方政府应切实落实好旅游业投资相关优惠政策,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解决旅游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开辟绿色通道,采取资本投入、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建立金融对旅游发展贡献奖励制度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旅游产业;

三是整合旅游资源,树立“千年古县,如画沁水”旅游品牌形象,以晋陕豫500公里半径周围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群为主攻方向,加强宣传力度,加强与周边市场对接,提升沁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力度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人民银行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县域银行加大对当地发展旅游业发展支持力度,使旅游业发展融入“南太行”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大环境,成为沁水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各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将旅游业纳入信贷重点支持行业,及时满足各类旅游企业有效金融服务需求。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探索建立旅游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推广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可移动pos机和“旅游一卡通”等,创造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保险企业应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丰富保险产品等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应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实际,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更多保险产品,如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场所安全责任险等,在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同时,降低旅游企业经营负担,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多种融资方式,推进实现旅游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格局

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前景广、收益慢等特点,应通过多元化融资格局推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实现旅游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格局。鼓励各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经营可持续的基础上,创新旅游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产业企业争取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扩大旅游业筹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机构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地方财政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产业资本等支持旅游业发展。二是积极推广完善政府主导的p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abs(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引导更多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发展直接融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上市辅导力度,支持旅游企业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挂牌,推动上市融资;

完善股权转让机制,引入私募股权投资(pe)和风险投资(vc),推广股权融资。

(四)对接金融精准扶贫,助推沁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沁水县是山西省58个贫困县之一,一些景区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如历山风景名胜区、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是贫困人口集聚区。各金融机构应对接精准金融扶贫,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手段,全方位支持景区周边群众从事旅游相关产业。放宽信用贷款发放条件、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力度,支持景区周边群众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家庭经营小店,为旅客提供周到服务;

支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支持吃、住、游、玩、购一条龙的农业生态园建设,让更多的旅客到沁水“愿望来、留得住、忘不了,乐意消费”。

(五)创新投融资方式,促进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应灵活大胆运用国家赋予山西的综改试验政策,利用晋城市融入中原经济区的种种优势,先行先试,加快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如ppp、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投融资模式,也可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旅游投入的可靠和有序;

引导旅游企业科学利用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如借鉴国家5a级风景区皇城相府以皇城相府(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利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3亿元公司债券进行融资的成功做法,推动沁水县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应探索建立大景区旅游圈,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进行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发展、一体化营销,带动周边景区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中,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

    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涂胜华 2010年第8期 ——文化建设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储量,蕴藏着发展旅游业潜在的优势。抢抓......

    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与思考范文

    **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与思考 我县自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广大林农经济收入增加了,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县林业经济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组......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称誉。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中......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相聚在美丽的X湖畔,共同参加X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理事会议。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疫后重启,走进春天,对风景......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