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

时间:2019-05-13 15:4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

第一篇: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旅游资源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所以对旅游资源的研究至关重要。特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来凤县的旅游资源,我们对来凤县的旅游资源作出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和较彻底的分析,以及对如何利用作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二篇: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骆 英

〔内容摘要〕 本文着重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前景、旅游收入、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我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对策措施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旅游业现状前景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委党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着力打造“凉都”品牌,加快发展六盘水市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及有关部门统计数据作简要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成就

(一)旅游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42亿元,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63.4%,大大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投资渠道也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的方向上来。

(二)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近几年,六盘水市的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明显增多,品位有所提高,为加快发展六盘水市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截至2004年末全市各种类型旅游企业已发展到9家,上一定档次的宾馆和饭店达19家。

(三)旅游景区、景点总量规模扩大

“十五”期间,六盘水市旅游景区、景点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批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截至2004年末,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26处,年接待量达100万人次以上,其中国家级名胜区 1处,省级名胜区5处,其它景区景点20处。

(四)旅游总收入增涨幅度大

从1997——2004年,国内游客人数年平均增长48.5%。其中2001——200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55.85万人次,接待总量比前四年增加了218.5 万人次,增长5.85 倍。2004年,六盘水市国内旅游人数达116.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倍;

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大幅度增加。2001——2004年,国际旅游累计创汇124.5 万美元,比前四年增长了3.02倍,年均增长21.1 %;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35678万元,比前四年增长了6.12倍,年均增长 54.3 %。

(五)旅游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了国民经济收入。2000年至2004年,六盘水旅游业增长速度快于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至2004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3.5%;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9.4%和51.6%,比地区生产总值分别高出5.9个和38.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0.36%提高到2004年的0.93%,增加了0.57个百分点。预计未来5-10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左右。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到了明显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与国内乃至我省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旅游市场所占份额依然很少,从长远来看,与现代旅游市场需求还远远不适应,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旅游发展处于初级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目前,六盘水市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初级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住宿、设施分布不均、档次不高、总体数量不足。除市区景区旅游住宿、设施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外,六枝、盘县景区旅游饭店、住宿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二是旅游产品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一些独特资源由于开发深度不够,配套程度差,缺乏内涵式发展而严重削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三是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二)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

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高山峡谷风光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别具一格,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六盘水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就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太少,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六盘水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鲜明,不突出,短时间内难以从煤都的形象中走出来。

(三)景区景点的环境质量差

一是六盘水处于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生态绿化相对较差,影响了景区的质量;二是由于煤炭等传统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凉都”品牌的打造。

(四)交通不发达,制约了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六盘水市集中财力、物力,大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内干线公路已有了很大变化,但通往景区的交通滞后。从航空方面看,还没有打开六盘水与国内省市以及重点城市区域间的空中通道,与现代旅游通达、便捷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从铁路方面看,旅游专列数量不足,高等级车较少;从公路方面看,到省会城市贵阳未通高速公路,到六枝、盘县的公路等级较低,特别各景区景点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交通旅游线路,市民前往景区景点旅游较为困难。

(五)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涉及面相当广泛,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总体上看,六盘水的旅游人才不足,旅游研究远远不够,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要开发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就需要对资源本身进行一定的研究,就需要制定可行的开发规划。从旅游企业来讲,中高级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到位,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导致旅游服务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

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六盘水夏季气候凉爽,地处夜郎腹地,是川、滇、黔、桂四省“立交桥”、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和贵州与云南接壤的重要城市,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特别是以黄果树为代表的贵州西线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我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

(一)加强产业规划

旅游规划决定着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要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要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全市区域经

济发展相结合,与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相结合。二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重视休闲度假旅游。三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

(二)重视基础建设

按照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线路为型,整合资源。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主干道为骨架,加强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或配套公路建设;在干线公路与景区的连接点设立汽车站场,并提供自助交通服务,同时建设汽修厂、加油站等配套设施。二要按照特色化、规范化的要求,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住宿设施体系,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要抓住建设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契机,积极打造矿山公园,力争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强化旅游主体形象

将旅游形象与整体形象塑造相结合,推进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六盘水文化自然旅游特色,又要符合旅游时尚;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和发展;既符合市场要求又易于传播;既突出主题,又立体多面。二是要重点策划设计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及红色旅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在体现“煤都”特色的同时,要大力突出气候优势,着力打造“凉都”品牌。

(四)加快市场培育与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要狠抓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理顺全市旅游市场秩序。编制《六盘水市旅游行业管理细则》,在旅游星级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旅游安全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方面系统地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三是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四是积极培育发展上档次的酒店和旅行社。五是要抓好岗位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

①六盘水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②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③六盘水市旅游局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④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⑤六盘水年鉴

⑥中国、贵州旅游信息等

第三篇:关于仙居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仙居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旅游业是效益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逐步凸现,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5月24日,市委书记张鸿铭同志在仙居视察时,明确提出仙居要坚持旅游兴县,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如何做大旅游产业,推动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建设,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我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仙居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自然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旅游开发潜力大、前景广,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这一目标,加强旅游规划编制,重视旅游资源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构建大旅游格局,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旅游门票收入2160万元,综合收入达9.2亿元。

(一)旅游发展目标明确,旅游规划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在全面分析仙居自身优势和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并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为我县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今年8月,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了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建设问题,作出了《中共仙居县委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决定》,明确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我县旅游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旅游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重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规、专项规划等多个层次规划的编制,先后编制或修编了《仙居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仙居县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仙居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仙居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仙居县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及雪洞景区修建性详规、蝌蚪崖景区控制性详规等,为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景区建设不断推进,旅游产品逐步丰富。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力度,积极鼓励民资和外资投入旅游业。目前,已开发了神仙居、永安溪漂流、景星岩、皤滩古镇(桐江书院)、高迁古民居、响石山、淡竹原始森林等七大景区,初步形成了“山、水、古、月、林”五大特色景区框架。在理清思路、修编规划的基础上,重视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大神仙居”品牌景区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神仙居景区于2002年5月被列入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又被命名为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淡竹休闲谷景区获市级科普景区称号。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快休闲度假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县共有农家乐特色村点25个,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

(三)市场营销不断拓展,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立足浙江,主攻苏沪,拓展闽京”的总体目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方式,以产品策划包装巩固扩大老市场,以区域合作开发拓展新市场,稳扎稳打,广泛合作,确保仙居旅游市场的快速拓展。通过举办“杨梅节”等大型活动和邀请记者、摄影家、电视剧来仙采访、拍摄外景等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得以提升,神仙居景区被评为浙江十大游客喜欢的景区之一。不断推出“暑期快乐游”、“果园观光游”、“仙踪探秘游”、“逍遥清凉游”等特色游线路,游客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3.4%。

(四)配套服务不断完善,行业管理得到加强。台金高速公路和35省道改建工程的相继建成,县内各主要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正在规划,旅游专用道已动工建设,对外旅游交通瓶颈将得到缓解。东方、月塘等大酒店完成创星、创绿工作,全县有挂牌的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绿色饭店3家,宾馆不断增加,总床位达5000多张。旅行社已发展到11家,取得各种导游资格的导游人员300多人,旅游汽车公司1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5000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旅行社综合考核”、“优秀导游评比”、“饭店星级评定”、“行业技术比武”、“行业培训”、“诚信旅游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监管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探索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旅游企业的体制创新。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培训班、引进人才等形式,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氛围不够浓厚,整体合力有待强化。有的部门对旅游产业功能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把旅游看成是旅游部门的事,职责意识不够强,没有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一些乡镇(街道)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大环境、大产业的理念。有些旅游企业只顾及眼前利益,特别是宾馆酒店在节假日期间存在大幅度抬高价格现象。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大旅游的认识不够到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二)无序开发仍然存在,精品景区还不够多。一是规划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虽然编制了不少规划,但随着形势发展,有的规划已落后实际,存在不够科学、合理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分期分批开发规划尚未编制,近期优先开发不够明确。二是无序开发现象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全县一盘棋思想,遍地开花、无序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三是精品景区较少。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普遍存在“小、散、低”现象,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景区知名度较低。一些景区人气不够旺,经营较困难。神仙居景区投入不够,深层次开发缓慢,景区容量较小,游客还是走“回头路”。蝌蚪崖景区开发前期政策处理虽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多种原因至今仍未启动。

(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一是旅游内部交通较为落后。通往各景区的道路普遍过窄,旅游旺季交通堵塞、停车难现象时有发生;景点专线班车较少,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影响车辆的通行。二是城区市容市貌较差。“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内大中型停车场缺乏,交通秩序拥挤混乱,严重影响旅游形象。三是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较低。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建设项目进展不够理想,工程未真正启动。星级宾馆酒店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住宿冷热矛盾突出。如杨梅节期间,许多旅行社因住宿紧张而推辞了接团业务。娱乐设施缺乏,适合游客娱乐消遣的场所较少。四是以游兴贸还不够明显。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尚未充分挖掘我县的优势,开发出档次高的工艺纪念品和特色鲜明的农果特产品。旅游购物缺乏,特产商场较少,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旅游总消费的2%至5%左右,旅游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仍然较低。

(四)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管理体制亟需理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扶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县委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决定》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正在拟订,尚未出台。对旅游资源开发中涉及政策处理、部门(乡镇)协调、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招商引资等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生态公益林保护开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对旅行社考核办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旅行社之间无序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森林公园开发机制有待完善,相关部门职责有待明确。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0%,优秀管理人才、旅游策划人才和优秀导游较少。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宰客、不诚信经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良好氛围。旅游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县政府要牢固树立旅游兴县理念,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全县性的协调管理机制,总揽旅游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要及时总结我县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景区所在地乡镇的积极性。各部门、乡镇(街道)要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积极做好各自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品牌培育。要以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抓好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制定旅游开发重点。每年要有计划地推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新景点或新项目,增强吸引力和关注度。要增强精品意识,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充分利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加快蝌蚪崖景区开发,打造“神仙居”大景区的景观链,提高旅游景区的品位,提升旅游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抽水蓄能电站这一项目,做好相关旅游规划,带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仙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做足“仙人居住地方”文章,深入挖掘道教文化,重视大佛洞和第十洞天等景点的开发,提升旅游业的文化档次。要积极扶持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同时,要紧紧围绕“立足浙江省、主攻长三角”的宣传促销思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仙居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完善配套服务,做大旅游产业。要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健全景区配套功能,实现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旅游休闲胜地档次,繁荣旅游经济。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启动景观大道、游客集散中心等建设,开通主要景区之间的旅游班车。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增设游客接待厅、司机休息处等。要精心编排旅游线路,积极探索开拓具有文化风情特色的娱乐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要积极实施以游兴贸、以贸促游战略,把“旅游经济”发展摆上突出的位置,充分挖掘我县各类工艺品、农果特产品优势,大力开发旅游农副产品、旅游工艺纪念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强化支撑体系,优化旅游环境。一要坚持政策引导。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旅游业发展涉及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项目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的推动作用。要健全旅游业的投融资体系,大力鼓励本地和外来资金投入旅游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二要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快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把景点推向市场,推进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要制定和完善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工作流程和开发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加强监管,规范工作,防止旅游资源无序开发。三要优化发展环境。要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环境摆上重要位置,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要建立健全旅游休闲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仙居旅游良好形象。

第四篇:关于安康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安康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卢杰火

镇坪素有养猪传统,但长期停留在副业型水平,养殖规模一直徘徊不前。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在深入研究县情的基础上,把生猪产业确定为富民、兴企、强县的立县之业,通过生猪养殖的率先突破实现了三次产业的结合和联动,有力地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扩张基地强基础,率先突破生猪养殖规模

基地是产业基础。针对我县传统养猪产业基地规模小,良种繁殖能力弱,产业效益低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做大基地规模,建好“第一车间”作为助推生猪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先导工程来抓,围绕建设25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县,迅速作出了《率先突破生猪产业,加快发展一县一业建设的决定》,研究制定了《生猪一县一业建设规划》和标准化圈舍、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保障四个配套规划,探索形成了以行政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为主要特征的“镇坪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的快速突破。一是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坚持“龙头引领、大户带动、适度规模、整体推进”的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建成钟宝、小曙河、牛头店3个生猪养殖强乡镇,13个万头生猪专业村,9个万头养殖场,培育出栏2000头以上的育肥场9个,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480户,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07户,发展10000头仔猪繁育场5个,1000头以上规模良繁场24个,良繁大户150户,良种母猪存栏1.11万头。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总量达到23.8万头,出栏13.05万头,人均养猪达到4.8头,实现产值9572万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55%、66%和89%。二是养殖效益大幅提升。结合我县高寒山区特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生猪养殖先进理论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镇坪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等技术规程,探索形成了以“良种繁育、圈舍规范、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为主的“镇坪标准化养猪”技术规范体系。通过推广普及以“良种自繁自育、人工调温圈舍、封闭喂养、程序防疫、全价配方饲料、圈沼园配套”为主要特征的“镇坪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圈舍面积16.75万平方米,较2006年增长139倍,专业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户良种普及率100%,圈厕沼一体化普及率100%,养殖周期由原先12个月缩短到4个月,生猪出栏率提高300%,平均养殖效益每头猪80元左右提高到200元左右。三是产业投入持续加强。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生猪一县一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等10余项政策措施,除省农业厅每年安排500万元陕西省生猪“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外,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专项资金,争取生猪贴息贷款2000万元以上,扶持标准化圈舍、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鼓励、引导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三年全县共捆绑产业资金3000余万元,投放贴息贷款5000余万元,撬动民间资本2.3亿元投入生猪养殖,推动了基地建设规模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二、培育龙头拉链条,加速发展肉食品加工业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生猪产业,在抓好养殖基地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升值,实现了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个,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5638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8%。一是加快发展猪肉食品加工工业。以县屠宰厂为基础,进行兼并重组、产权置换,培育组建了以生猪屠宰、分割肉加工、腊肉食品开发为主的镇坪腊肉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满足养殖基地快速扩张的需要,按照屠宰、加工、配送、食用全程控制的理念,镇坪腊肉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了两次技改扩能,建成年屠宰生猪10万头、生产分割肉5000吨、加工系列腊肉食品1000吨的生产线各一条,自主开发腊肉系列产品10个,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被评为省级二星级屠宰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镇坪腊肉”品牌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9年,完成生猪屠宰45000头,加工分割肉950吨,腊肉食品71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600万元,较2006年增长15.5倍,年均递增155%。今年上半年,完成生猪屠宰36000头,加工分割肉613吨,开发腊肉食品669吨,实现产值5158万元,同比增长145.3%,占到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的40.1%,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2亿元,将成为我县历史以来首个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二是突破发展饲料加工龙头。随着基地规模的快速扩张,生猪饲料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以县饲料加工厂为基础,组建了渝康饲料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政策扶持,加强引导,技改扩能,企业产能呈现跨越式发展,三年产能增长10倍,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0吨,成为我县生猪养殖发展催生的第二家规模企业。今年,企业又投资500万元进行二次技改,将于8月正式投产,年饲料加工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年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津元春”食品有限公司抢抓市场机遇,突出腊肉礼品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目前正在进行技改,扩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

三、整体联动促多业,强力带动三产发展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迅速壮大,加速了社会分工分业,在带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催生了新的市场主体。依托规模场家、养殖大户、龙头企业、腊肉烘炕户、营销大户,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经营方式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48个,吸收了90%以上的养殖户。通过合作组织运作,与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强化了养殖场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推动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向专业协会组织生产转变,实现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最大程度地拓展销售市场。今年,在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镇坪腊肉食品有限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保护价进行订单生产,让利养殖户450余万元,既保护了养殖户利益,也增强了产业稳定性。在生猪合作组织的助推下,我县腊肉食品开始走出陕西,远销上海、重庆、湖北、江苏等地。二是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依托生猪养殖,带动了销售企业快速兴起,建立腊肉食品销售网点57个,兽药门市部42家,专业经营腊肉销售商店5个,吸引10余家饲料加工企业来我县设立销售网点51个,年销售饲料20000吨以上,实现销售额5600余万元;拉动了城乡建材市场长足发展,三年来,标准化圈舍建设拉动建材销售2000余万元;推动了物流运输市场持续繁荣,年新增生猪产品物流运输费用150余万元。据估算,2009年,生猪养殖直接带动社会零售品消费额6000万元以上,占到全县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的40%以上。三是带动了农村金融业发展。2007年以来,全县金融企业投向生猪产业的贷款达1.52亿元,村级互助资金社投入生猪产业的贷款达250余万元,实现利息收入180余万元;落实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年完成保费收入50余万元。由政府、龙头企业、养殖户共同出资,建立了镇坪生猪育肥风险基金,补偿养殖户育肥生猪意外死亡损失64000元。四是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在生猪养殖三次产业带动下,新增城镇居民就业100余名,转移5000名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育农村经纪人500余人。生猪养殖开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9年,农民人均实现生猪养殖纯收入259元,占到一产纯收入的32.3%。

目前,生猪产业在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五篇:资兴“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研究

资兴“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研究

一、资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资兴旅游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了蓬勃生机,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旅游景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建成了一批旅游码头、旅游停车场,改造了通往各景区(点)的旅游公路;二是开通了景区内的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三是旅游饭店已有8家,农家休闲游50余家,旅行社及门市部3家;四是旅游项目更加丰富,先后已开发了东江漂流、龙景峡谷、兜率岩溶洞、水上跳伞、水上摩托、东江大坝、雾漫小东江、农家休闲游、白廊“五岛一村”、汤市温泉、回龙山、青岛啤酒工业游等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游客接待人次显著上升,旅游综合效益逐年增长,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257.1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32℅、14.32℅。旅游业已成为我市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同时2002年东江湖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4年资兴市被评为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12月东江湖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二、资兴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一是产品与品牌问题。从旅游产品看,由于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重量级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滞后,加上开发周期较长,目前还没有打造出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休闲旅游产品。从旅游品牌看,也还没有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特色明显的响亮旅游品牌,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

二是功能与结构问题。从旅游功能上看,目前还没有建成功能齐全的旅游集散中心,同时,咨询服务网络、自驾车服务体系、旅游停车场等系统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产业消费结构看,“游”要素强,“吃、住、行、购、娱”要素弱。尤其是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要素发育不充分,游客逗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旅游产业链不长,综合效益有待提高,“游在资兴、消费在郴州”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知名度和影响力问题。虽然通过举办徒步东江湖、首届“东江湾”杯美食节暨烹饪大赛等目的地营销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推广宣传,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总体来说,我市在旅游营销投入等方面与旅游发展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缺乏大手笔,资兴旅游知名度还较低,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

四是体制与机制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市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形势喜人,但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合力兴旅的机制不够健全,旅游投融资机制尤其是对已引进的投资者投融资跟踪监督机制不完善,且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条块分割,景区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没有得到解决,旅游发展合力不强。

五是营销与投入问题。继建市二十周年庆典后,资兴已六年未举办大的主题营销活动,且旅游营销投入不足,没有象浙江千岛湖那样足额的旅游宣传投入,资兴旅游在湖南省的影响已逐渐下降,并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基于这些问题,总结旅游发展历年来经验,实施“大旅游、高起点、大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决策,以东江湖为核

心,全面开发周边景区、景点,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是“十二五”旅游发展的主要课题。

三、资兴旅游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协作”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突出东江湖和东江湾核心景区建设,协调推进回龙山、汤市温泉、天鹅山、八面山、程江口等景区发展,以养生度假、祈寿寻根为主题,以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为重点,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为突破口,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充分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大力开发文化型旅游产品,全力打造“长寿之旅、古南岳寻根之旅”等旅游品牌,全面构建 “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开放带动型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树立“寿佛故里、养生资兴”、“东江湖——中国养生第一湖”旅游目的地形象,把资兴建设成为“湖南旅游重点城市,珠三角和长株潭首选休闲度假区,养生旅游重要目的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游客年接待量达400万人次(其中景区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50亿元,占全市GDP的30%以上,使旅游业成为全市主导产业之一;东江湖由国家AAAA级旅游区晋升为国家

AAAAA级旅游区,资兴市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江经济开发区、兴宁镇、白廊乡、坪石乡成为集餐饮、住宿、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中心城镇;汤市温泉、程江口等旅游景区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八面山(含龙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基地。

(二)具体目标

到2015年,创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1个(东江湖)、AAAA级旅游景区2个(东江湾、天鹅山)、AAA级旅游景区2个(回龙山、汤市温泉)。新增国内旅行社5家,发展国际旅行社1家,导游持证率100%以上。旅游饭店由现在的8家发展到1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0家以上,全市旅游饭店床位数达15000张。创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1个。全市旅游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逐步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四、资兴旅游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东江湖和东江湾为核心,以生态旅游为主体,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把参与性旅游活动与观赏性旅游活动、把娱乐性旅游活动与休闲度假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资兴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全市的旅游发展联系在一

起。通过对东江湖景区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增强东江湖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地增强东江湖景区的吸引力,增加游客在东江湖景区的滞留时间和旅游消费,形成相互渗透的生态、娱乐、餐饮、体育、度假等旅游圈层,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一流大规模、综合型、高品质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并以此为中心,带动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总体布局

根据资兴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旅游现状,总体布局为“两个旅游支撑中心,四大优先开发组团,一个后续发展组团、三大旅游品牌”。即1+1旅游支撑中心:资兴城区(包括资兴经济开发区、鲤鱼江、东江湾区域)、黄草镇;四大优先开发旅游景区:东江湖休闲度假组团、回龙山佛教文化组团、汤市温泉养生休闲组团、程江口观光休闲组团;一个后续发展旅游景区:天鹅山及八面山生态旅游组团;三大旅游品牌:一水---东江湖、一山---回龙山、一寺---寿佛寺。

1、资兴主要旅游景区(点)项目布局 A、东江湖景区

实施东江湖二期精品旅游项目开发,充分利用东江湖优

良的生态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尽快实施项目结构调整,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围绕“生态东江湖、休闲东江湖、动感东江湖、文化东江湖”主题,深挖东江湖山水、生态、文化、历史资源,形成相互渗透的生态、娱乐、餐饮、体育、度假旅游圈层;新建旅游景观地产项目、高科技游乐园、植物花卉园等,对龙景生态公园进行后期开发,对爱琴岛诸岛提质改造,适度发展中高端农业庄园、乡村酒店,加强景区内道路建设,盘活松林岛;完善东江大坝旅游码头集散功能,规范旅游商品销售小摊点,装修建筑物外观,充实历史博物馆文化内涵并纳入东江湖旅游整体;对兜率岛旅游项目进行深度开发,提升项目档次;开行旅游客船,投入各类中高档旅游船只,开发水上运动体验型项目,丰富东江湖水上运动,将东江湖建成湖南最大的水上运动度假休闲旅游带;通过精品特色项目的丰富和调整,使之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一流的大规模、综合型、高品质的度假胜地,并以此为中心,带动全市旅游业的发展。B、小东江景区

完善东江湖门楼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含购物街、游客中

心),维护休闲木栈道,设置部分休憩观景台;新建部分草屋、木屋、亭和观光游步道,恢复小东江铁路,开发峡谷探险、户外拓展项目。C、汤市景区

以温泉养生为主题,建设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酒店,开发温泉度假疗养区:包括娱乐中心、温泉浴室、庭院绿化、亭、桥、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天然沙滩浴场、原始森林观光游览区、炎帝养生文化体验街:包括设置养生饭店、药膳房、养生书店、长寿文化展览馆、健身俱乐部等;规范汤市整体布局,改善汤市镇貌。D、坪石—兴宁旅游区

坪石作为资兴旅游休闲、度假、垂钓的最佳去处之一,兴宁作为资兴老县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渊源;对两地进行深层次旅游开发,并主要在历史文化挖掘、鱼文化、休闲垂钓、乡村旅游等方面做文章,建设项目为①坪石:建立湖边人工沙滩浴场、垂钓区、钓鱼山庄、商店、快餐厅、烧烤场、停车场、沿湖游道。建设石盈钓鱼度假村、沿湖旅游度假地产开发。②兴宁:建设世界淡水鱼类水族馆,开发仙桥农业观光休闲园,建设展示资兴发展的历史墙及资兴古县城变迁展厅,建设规模型东江湖鱼美食城,兴建湘南小吃和旅游产品一条街,挖掘古民居群落。

E、黄草景区

将黄草景区作为一个既融入大东江湖景区又相对独立的景区来打造。通过继续对东江漂流等项目进行提质改造,发挥世外桃园、沃水峡谷、景烈白兰群、雷公仙等景区点的补充作用,使之成为东江湖景区高端旅游目的地。将现有漂流起漂点下移,完善漂流基础接待设施,提升漂流品质和服务,围绕漂流,延长产业链条,开发、销售漂流相关纪念品,强化东江漂流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将现有规模小、分散自发型建设成旅游氛围浓厚、旅游特色突出、旅游规范标准的乡村旅游典范;并将黄草镇创建成全国最具特色名村名镇,将花园岛开发成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区;同时建设高标准旅游码头和旅游产品一条街,改造横岭公路,开发旅游地产。

F、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

对公园内的自然环境和原始森林、峡谷进行全面的、封闭式保护,并适度发展森林观光旅游、开发特种探险、科考旅游。提高森林观光旅游的可进入性,建设种子园、天鹅顶小木屋区、登顶观光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乡村度假休闲旅游、特色旅游、特色商品,并与东江湖串线。G、程江口景区

依托程江口良好的山水、丹霞地貌,重点开发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项目;利用程江岩葬、烟火台、穴洞人家等人

文资源,开展探密、探险活动。结合程江沿线的历史文化古迹开发百里丹霞旅游项目,依托白石岩寺发展乡间休闲旅游;并重点建设旅游停车场、沙滩浴场、旅游厕所、旅游码头、游船、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H、回龙山景区

充分利用回龙山的自然景观特色,围绕“宗教朝拜、烧香请愿”主题,配套完善景区设施;建设景区观景台、峡谷游道、休闲木屋、景区门楼、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上山游道等项目,开发瑶族民俗体验园,向游客展示瑶族服饰、生活习惯、语言以及原始古朴的民间生活方式,举办瑶族节庆、篝火晚会,体验瑶族婚恋习俗,品尝瑶家饭菜,开发特色产品。I、大王寨景区

充分挖掘丹霞地貌和宗教文化内涵,整合龙仙寺文化宗教资源,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改建大王寨上山旅游道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美化、亮化力度,打造以丹霞景观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区。J、东江湾旅游区

以东江湾水域为中心,整合寿佛寺、湘南植物园、五岭

农耕文明博物馆、风情酒吧步行街、千福塔、木市老街、凉树湾大桥等资源,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突出水上特色餐饮、水上运动、康体健身、休闲娱乐等城市旅游功能。引进水上运动项目、水上特色餐饮船、各类休闲游乐船只等,举办水上灯会,开发“东江河泛舟”、“水幕电影”、和“东江湾夜游”等项目,规划建设沙滩浴场、半岛公园,提升休闲长廊和沿河两岸休闲娱乐档次,打造东江湾旅游亮点。K、八面山旅游区

开发成集健身娱乐、休闲度假、风情体验为一体的原生态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为建设景区观景台、游道、休闲木屋、景区门楼、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道路、景区内水电站等,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和农家休闲旅游;投资总额1亿元。

2、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布局

(1)建立旅游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扩大绿色蔬菜、水果、瓜果、家禽家畜、淡水鱼虾、鲜花盆景和农村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基地,把乡村特色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环境营造,改变传统农业观念。

(2)建立农业观光休闲基地。建立以黄草---白廊为代表的集生产、观光休闲、农家乐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主要供游客观光游览、种花、摘果、垂钓、捕捞、餐饮、提供节假日休闲场所,为传统农业注入旅游休闲功能。同时开发农家饮食项目,把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家菜进行排序整理,让每户农家的饮食有各自的特色和风味。

(3)培养提升“亦农亦旅”的新型农民和旅游职工队伍素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而休闲旅游业从业主力军主要为各景区(点)及农家乐周边农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从事旅游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3、工业旅游观摩点建设布局

工业旅游是国内外正在兴起的一种集观光游览、科技普及和宣传促销三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尝试发展以青啤、东江鱼、金浩茶油等企业为主的工业观摩旅游。主要思路: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由政府倡导、牵头协调,旅游、商务、科技、林业等主管部门配合,旅行社与厂矿企业、科教单位合作,媒体宣传,共同设计和推出工业科教旅游产品。②工业观光线路要精心策划设计,辟建企业历史和产品展示室和音响放映厅,印制精美实用的宣传品,配备训练有素的导游讲解员;③如产品适合游客购买,可设置兼有休息饮茶、饮酒、品鱼等功能的销

售厅,如有可能,可开辟一车间、一段生产流程或某一道工序让游客操作。④开发以金浩茶油为主的榨油手工作坊。

4、旅游商业建设布局

旅游商业在我市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但旅游商业在旅游经济收入中一般占有15%以上的份额,因此十二五期间应繁荣旅游商业,在市内及旅游区附近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和购物街。一是以资兴东江湾旅游区为基础,对周边环境加以优化,使之成为资兴的旅游商品交易市场,交易市场以批发业务为主,兼营零售业务,发挥交易市场规模化优势,方便商品集散和商贸活动,也可作为定期举办旅游商品交易会的会址。二是在新的旅游城镇和重点景区设立新的旅游商品街,出售富有资兴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土特产品及特色地方小吃等。三是在各景区(点)及附近区域内设置旅游商品销售点。四是举办旅游购物节,向旅游者集中出售本地特色旅游商品。

5、旅游产品建设布局

(1)对名优商品进行重新包装。如狗脑贡茶、仙龙茶、东江湖生态鱼、青腰玉兰片、蕨菜、薇菜、苦菜、小笋、雷公芯、葛粉、山茶叶、野果等系列产品。

(2)内外结合,对土特产品进行深加工。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建立产品厂,对现有的名优特产品进行深

加工,如滁口柑橘、官溪蜜橘、八面山玉兰片、碑记大辣椒、波水小干鱼等。

(3)在主要旅游景点设置旅游商品销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提供诸如送货、代购、代邮、代托运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游客购物的需求。

五、加快资兴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及对策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建立统一的、全市一盘棋的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机制。建立全市无障碍旅游机制,加强市内各景区间全面合作,实现市场共建、客源互动、协作共赢的战略合作目标。建立决策协调机制,加强景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快推进机制联动和要素互补。

(二)健全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修订和完善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建设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充分征求旅游、文化部门意见,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城市建设项目尤其是东江湾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旅游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并

征求旅游部门意见。重点景区及涉旅乡镇和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建设用地的规划,预留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大力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禁止在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保护区域内新建、扩建工业等非旅游项目和设施,禁止在旅游景区建设对环境有破坏、生态有损害的项目。

(三)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创造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交通建设投入,提升技术等级,优先考虑通达重点旅游区的道路建设,加快形成旅游的大交通网络。重点加快建设和改造市中心城区道路、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的省际市际旅游交通干线,完善道路、码头、停车场、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讯、消防、游客中心、安全防护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健全旅游客运线路,开通市内各大旅游区之间的旅游专线车和城区旅游公交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2、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深入实施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战略,以项目建设扩景区、提质量,促进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围绕打造“长寿之旅、古南岳寻根之旅”等旅游品牌,集中力量对东江湖、东江湾两大景区进行重点开发、提质,协调推进回龙山、汤市温泉、八面山、天鹅山、程江口等景区开发,努力把东江湖建设成“中国养生第一湖”和国家级自驾车旅游基地,切实打造南部养

生度假游、中部北部祈寿寻根游、东部红色旅游及温泉疗养游,形成资兴“一地三日游”旅游规模。加大我市与丹霞山、南岳、炎帝陵、井冈山等精品旅游区的线路对接力度,形成“东江湖—苏仙岭·万华岩—莽山、东江湖--汝城温泉--丹霞山、东江湖--苏仙岭·万华岩--南岳、东江湖--炎帝陵--井冈山”四条对外合作旅游专线。

3、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推进旅游文化法制化、诚信化、标准化、信息化“四化”建设。加强诚信旅游文化建设,建立旅游文化企业和旅游窗口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开展诚信服务窗口、诚信标兵、诚信企业标识活动。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金旅工程”,加强数字资兴、资兴旅游文化网站和手机旅游文化网站建设,建设海内外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推进与珠三角、长株潭等主要客源地城市的旅游网站互联,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完善网上旅游投诉功能,加快旅游信息电子化建设。加快旅游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发展和规范旅游文化中介组织。健全旅游文化监管体系,完善旅游文化质量监管机构,健全游客投诉受理机制,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报和应急救援机制。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创建工作,重点推进景区创A、宾馆创星、乡镇创优和创建全国文明景区工作。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重点加强旅游文化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导游“三支队伍建设”,通过“以人为媒”树立资兴旅游文化的良好形象。

(五)加大整体宣传促销力度,全面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不断强化对资兴旅游文化整体形象的宣传营销。整合旅游文化营销资源,形成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宣传相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建立市级旅游文化营销机构,积极推行“统一经营、统一营销、统一品牌、统一线路、统一价格”的宣传营销模式。鼓励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销活动。各级各部门开展对外交流等活动时,要注重把资兴旅游文化作为“名片”推出去。大力开展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做精做优几个节庆活动品牌。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珠三角主要城市设立旅游文化经营点。加大在重点客源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发展本地人市场,培育固定的客源市场。聘选资兴旅游文化形象大使。加大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凤凰卫视、广东卫视等主流媒体黄金时段的宣传投入,充分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进行宣传促销。在全市宾馆、酒店、车站、码头、商场等窗口设立旅游交通线路和景区介绍、电子图文版面,并向市外逐步延伸,在全市交通干道和景区道路设置景区标识和信息指示标牌,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

(六)出台切实可行措施,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资金投入,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工作经费用于发展旅游产业;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产业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或“财政担保”贷款等方式,由市级产业引导资金予以倾斜支持,并加大对旅游营销、创建的支持力度。金融企业要对旅游中小企业优先提供金融信贷。

2、加大发展资金投入。建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把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休闲娱乐企业等旅游文化企业每年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全额纳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按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增。市财政逐年加大对旅游文化宣传、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金融机构要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市财政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财税收入的企业要实施贷款贴息政策,对建设速度快、档次高的景点要实施以奖代投政策。

3、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将旅游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加强考核与监督检查,确保任务落到实处。设立资兴市旅游经济发展奖,签订旅游经济发展目标责任书,对旅游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把完成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落实工作任务的情况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资

兴市旅游局课题组)

下载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凤县旅游业发展调查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升发展旅游业的研究

    提升发展**旅游业的研究提升发展**旅游业,首先必须将**定位在原赋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亟需挖掘和整合各种可以有效利用的旅游资源,同时,**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交通区位有优......

    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本站推荐]

    沁水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转型发展,更有利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金融作为现代......

    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清远市阳山县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信息)一班 姓名:陈海文学号:0907523126指导老师:张居永 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

    旅游业研究

    [旅游业研究] 桂林休闲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秦宏莉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通过对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目前桂林休闲旅游发展......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发展研究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发展研究 2010-8-28 16:27:0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建立了创意城市网络(cmative Cities Network),且2006年给出了“创意旅游”的定义,并于2008......

    安徽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合集五篇)

    安徽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一 调查目的与方法: 调查目的: 旅游业目前已是一种新兴产业,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旅游需求的地域空间表现出以大城市或著名景区为中心的圈层......

    浅谈会展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长沙师范学校2009届毕业论文 正文范例: 浅谈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黑体二号单倍行距) 熊瑶(楷体四号加粗单倍行距) (学前教育系04学前教育503班,指导教师:王喜海)(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1 引言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