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引言
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坐落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其发展无论是对贵州还是对国家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概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8%,其中苗、[1]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
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
[2]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1980年7月,贵州省正式接待了第一个来到贵州的旅行团——港澳师生联运团。从此之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但发展较缓,速度较慢[3]。十一五以来贵州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并出台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贵州旅游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特别是加快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与世界旅游经济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在旅游方面硕果累累,也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8年,全省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发展和谐旅游”为主题,以政策推动、恢复启动、精品带动、市场拉动和“满意”行动为主线,以市场恢复为重点,采取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突出我省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旅游市场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平稳增长
[4]。
经过近30年的战略实施和艰苦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000余个,近20万人受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从而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五点。
2.1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布依族“六月六”,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约定的地点,白天在歌场上对唱,晚上还到布依村寨里继续对唱,用这种方式表达彼此爱慕之情。“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过节,有的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过节。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身穿盛装,高举火把,到田间驱除害虫。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活动。
2.2 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
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交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礼俗,表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理智文明的美德。例如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一家客人全寨亲”的风俗;侗家人所讲究的“酒满敬人,茶满送人”等;更有意思的要数各少数民族的婚俗,如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 “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
2.3 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群众,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和“酒歌”;侗族“大歌”一领众和,高、低声部合唱,歌声宏亮,反映出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三都一带的水族亦是 1
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民族。总之,贵州各个
[5]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2.4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男装一般都比较简单,而女装则多种多样。女装一般又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比较简单,没有花饰或花饰很少,是平时穿用的。盛装花饰很多,非常精美,特别富于传统的民族色彩,鲜艳多姿,只有在新婚、节日、集会、走亲访友时才穿。少数民族妇女特别是苗族妇女盛装的制作很费功夫,一般是先分块挑、绣,然后再连缀成套,或是将已作好的各种图案部件分别贴在各个部位。
2.5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位于隆起的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属于高原山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往今来民族交往、结集的大走廊。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渊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包括彝族、土家族、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畲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大山阻隔,交通不便,造成民间的自然隔离,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往往也因为支系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相当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不发达,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料,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地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从而增加资金积累。
旅游者前来旅游,必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费,从而促进我省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因而能够提高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增加经济的收入。
3.2 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其发展可以增加各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因此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3.3 提高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完善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带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完善健康的生活习惯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开发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5促进当地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力、资金短缺,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等一系列原因,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至今仍处于起步阶级,需要回忆发展步伐,向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25%以上增长,2010年,旅游总收入将达800亿元以上。虽然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这并不是跟我们的资源利用成正比的,我们应该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4.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来分析,凸显存在着5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2.1 缺少旅游精品
尽管我省近年来的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来说我省基本上没有精品旅游路线。我省的入境旅游消费者大多是单次游客,我们的景区之所以留不住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能让游客满意的“精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纪念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但是品种太少,而且大同小异、品位较低、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很少有收藏价值,由此造成的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4.2.2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简单,公共设施、通讯设施建设薄弱,娱乐设施建设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多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旅游的“游兴”和降低旅游经济效益的产生。在我省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车辆过于陈旧,舒适感差、车况不好,旅游路途辛劳,公共设施薄弱,如上厕所难、打电话难、洗澡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部分地区对旅客的最基本“食、住、行”要求都难以满足,造成游客除了必要的旅途花费和游览时间外,不愿多滞留景区。
4.2.3 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虽然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开展了多次旅游推介活动,例如“爽爽的贵阳”、“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台江施洞龙舟节等,但就其资源与知名度相比,其宣传力度显然是不够的,造成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地处深
[6]山少人知”的状态。
4.2.4 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开发,不惜牺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的破坏为惨重的代价,造成了“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开发方式,最终经济没有搞上去,反而得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做好治理工作,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4.2.5 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服务人才,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适应不了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新需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除了靠党委、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之外,亦决定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所谓旅游管理,就是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组织旅游推介促销,建立培养导游队证,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5.1打造旅游精品并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旅游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和一批精品民族文化旅游路线,增加旅游产
[7]品的附加值。
5.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其次再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各
[8]项基础设施,例如满足吃、住、购、娱和乐的各项设施。
5.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来加大宣传力度
5.3.1应用新媒体网络来宣传
宣传贵州民族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下,我们应大力开发应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网络新媒体,这样才能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受地域限制的弊端。因此,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建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5.3.2 借用品牌媒体来宣传
贵州民族地区应巧借品牌媒体来宣传自己。例如:黔东南州得到国家旅游局的支持,邀请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时代杂志摄制组”、加拿大星岛日报、加拿大“至尊假期”旅游公司等三家经营中国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于2007年7月19日到隆里古城考察并拍摄专题片,目标直指加大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这些著名媒体由于权威性高、受众面、影响力大,让贵州民族地区以少数
[9]民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大大提高贵州民族地区的知名度。
5.3.3 巧借歌舞产品来宣传自己
贵州民族地区还要巧妙借用歌舞来宣传自己——让这些原生态艺术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出现在千万观众面前,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在千万观众朋友们的面前。例如:“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这两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中屡放光芒;“苗族歌后”阿幼朵,她不但在青歌赛中获得佳绩,还光荣地做为少数民族代表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歌喉,让外国朋友欣赏到苗族飞歌的魅力。
5.4 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辩证的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5.4.1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迅速,但由于认识还很不到位,许多旅游经营者还是把片面追求旅游规模、争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从而导致破坏性开发。例如,一些珍贵文物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一些传统风俗也因被过度舞台化、艺术化
而失去了原有韵味和风貌。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民族文化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旅游时,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5.4.2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因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采用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少数民族人民追求富裕和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其本质是阻止民族文化的进步。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性开发”的道路[10]。
5.5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思路和人才,我们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界造就一批文化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管理、导游及服务人才,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结束语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贵州来说,想要更好的发展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的特色,充分发挥各民族地区的旅游优势,并根据这些优势更好的发展其地区经济。同时我们还要预见在旅游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早做出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其发生,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好的为“多彩贵州”创造出一番新的旅游胜景。
参考文献: [1] 马驰.贵州民族文化旅游遭遇诸多瓶颈[N].《经济导报》,2005年9月.[2] 刘峻岭.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年7月第535期.[3] 张齐.涌多彩贵州——贵州省旅游业跨进发展黄金期[N].贵州日报,2009年9月.[4] 肖进源.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回顾及发展的对策建议[R].贵州省政府研究室,2008.[5] 张琪亚.民族歌舞戏剧与地区旅游开发[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6] 吴安玉.发展旅游业是促进黔西经济社会[J].金黔在线,2009:2.[7] 郭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E].中国论文,2009:2.[8] 徐晓光.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9] 唐小鹏.试论贵州民族地区发展其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媒介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期.[10] 田丽华.论旅游资源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策[N].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4月 第26卷第2期.
第二篇:论贵州旅游业发展
论贵州省旅游业经济政策——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背景资料简介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旅游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要使得贵州旅游业持续又快又好发展,并把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那么,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
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2、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着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
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1、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
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四)、总结 为了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
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第三篇: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吴琼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 贵州 旅游业 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
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
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
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
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
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作者简介]
吴琼(1980-12),女,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旅游酒店与管理 邮编:556000电话:***
第四篇: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 旅游业 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贵州旅游,极有可能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
4.十六届三中全会带来的融资机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决议,使民营资本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无疑会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对于进入成本较低、地方经济实力较弱的贵州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机遇。
(三)贵州旅游市场的劣势
1.交通很不方便。贵州地处高原,境内山地众多,铁路、公路建设成本高,因而许多景区交通很不方便,易到达性较差。游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逗留时间短。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贵州很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游人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舒适感和亲切感。
3.贵州旅游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品牌。
4.旅游资源整合尚未完成,旅游业宣传、目的地营销等方面与建设旅游大省还有一定的差距。贵州旅游的产业性还没完全显现出来,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点,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很小。因而发展旅游业的动力不足。
5.贵州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不足。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世界遗产的申报上都还存在空白。
6.从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来看,住、行、娱、购等方面与旅游者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二、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1.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
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加大对外旅游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旅游行业的投入产出是比较高的。所以要舍得在这上面花钱,要利用新闻媒体、电视媒体、广告宣传画进行宣传介绍,将一些风景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真山真水录制成专题片。不仅要在省内宣传,更要在省外、国际上宣传,利用信息网络,扩大海外宣传,将一个崭新的贵州介绍给海内外的朋友们。让他们对神奇的贵州充满向往,产生一种不得不来此一游的想法。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落后的交通设施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要改变当前的状况,必须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抓好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厕所、通讯、住宿、餐饮等设施的配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3.增强整体意识,规范服务,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窗口”,是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即使我们的硬件上去了,却没有规范的服务,给来客留下遗憾,让来客不满意,这无疑对我们的前期工作是一个否定。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放眼未来,我们必须加强行业管理,纠正不正之风。
4.打出自己的特色牌
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任何一项都不能缺,而旅游购物,能直接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而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之所在。旅游特色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我们必须看准这一市场,运用传统手法表现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内容,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不仅在旅游商品上要有特色,而且要在旅游线路上也要有特色,要突出我省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让我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5.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合理,不能盲从
我省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在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断子孙路,而应把眼光看远些,要有长远意识,要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把凝结在旅游资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子孙后代,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让子孙后代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将自然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我们的旅游业搞得更好,经济更发展。
6.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开发的投融资机制
就目前全省财政状况看,一段时期内政府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开发。所以贵州旅游产业开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走改革旅游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路子。要增强宣传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投资主体办实事,提供切实帮助,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让投资者有发展,能赚钱。为此,应把招商工作与旅游制度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掌握投资主体的利益关注点,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优惠建设,让利经营等,吸
引投资者,加快招商工作。同时,加快旅游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旅行社产权改革路子,选择一批旅游景区、景点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试点,鼓励外商收购旅游企业或参股、租赁经营,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兴办旅游企业或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造。
第五篇: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惠州市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也具备开发的潜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特色产品。针对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思路。
关键词:惠州;滨海旅游;现状;对策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滨海旅游岸线长达20多km,滨海地区主要位于惠阳区和惠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山傍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先天条件。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 420万元。大亚湾旅游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尽管惠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具备把滨海旅游业做大做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
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
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
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5.加大滨海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份额
客源市场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应扩大惠州市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媒体,加强对惠州市整体滨海旅游业形象的宣传促销,同时强化对个体滨海旅游产品的宣传。继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将重点客源圈的范围扩大,逐步向省外、国外市场延伸。
经过惠州市各级领导以及全体滨海旅游产业工作人员的努力,把惠州市沿海区域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休闲避暑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
参考文献:
[1]洪贤兴,韩立民.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20.[2]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汇报
[EB/OL].http://.cn/xlogin/news/upfile/***15.doc.[3]林璇华.广东滨海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33-136.[4]黄晓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悠闲度假基地——对惠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04,(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