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贫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3: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贫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贫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贵州贫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贵州贫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黔东南州的村级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为例

张力1,龙晓英2,(贵州省凯里市第十一小学,贵州省凯里市红洲路14号,556000)

摘要:

本人生在山村,长在山村,教在山村,发现很多农村小学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我们儿时所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模式没有多大改变。带着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愿望,我于今年对贵州其他地区的小学进行调查统计,发现我们贵州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课上得很随意,缺乏应有的教学步骤和程序,缺乏专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缺乏专门的体育教师。为了加快西部贫困地区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调研案例来解剖分析其中落后的原因,并对贫困山区的体育发展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体育教育发展策略时作为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对策

一、研究目的:探寻制约贫困山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调查访问,举证分析,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可见,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今后的学校体育教育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体育教学工作,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中国贵州贫困山区,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一直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应试教育长期制约着农村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前进步伐,本人小时候就在农村小学读书,长大后又到农村从事了12年的教学工作,发现只有一样变化:原来的木质结构教学楼大部分变成了砖木结构教学楼。而现在的农村体育教学条件比20多年前没有多大改变。现在上级管理部分对农村小学的评价标准基本上还是走应试评价路线,对音体美及科学实践科目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乡镇中心校或乡镇的教育分管领导多年来只习惯于用学生的统考分数来评价一个学校和一群老师的业绩。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就不会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的体育设施就得不到改进,体育教师就得不到进修培训,学校的体育教学就很难发展。

在贵州贫困山区广大地区的村级小学的课程表上,基本上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足时足量地安排了体育课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课程表下的体育课无法足时足量地完成既定课时目标,更难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去实施体育教学内容了。

原因分析

1、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体育场所过于简陋和狭窄。以贵州黔东南凯里市龙塘小学为例,该校连个乒乓球台、篮球场都没有,更不用说跑道了,整个学校的学生有300多个,但是学生的活动场地才有85平方米。这样的学校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正规的体育训练了。再以黔东南从江县岜沙小学为例,该小学虽然处于著名的原生态文化旅游村寨,但还是没有钱把学校的活动场地硬化,学校的活动场地坑坑洼洼,使得体育课的开展常受到天气的影响。只要下一场雨,地下就变成了泥潭,想要让操场能够正常活动,得需要太阳晒一天或两天。如果长时间不下雨,操场上又是尘土飞扬,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虽然该学校有了篮球场,但是这些篮球场顶多只能够按放两个篮球架,而且绝大部分是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长宽高的标准尺寸。上体育课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可在这满是灰尘的操场上反而诱发了呼吸疾病,怎能给学生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呢?在这不合格的场地上开展体育课,很难达到国家教育部的强身健体的目的。

今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发展思路。但是由于贵州贫困山区当地的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学校的体育运动器材过于欠缺和简陋,提高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只能是空谈。比如:大部分学校能用的器材只有几个胶球和几根跳绳,条件好一点的还可以用水泥和砖头砌成一个乒乓球台。在贵州的广大农村,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山羊”,真正的足球有多大和有多重。至于其它体操、举重、田径等等竞技用的器材不仅没见过,而且连听也没听过。贵州的关岭县属于石漠化山区,操场是很难推平,碎石遍地,师生走在操场上还担心被石头绊倒磕伤,有谁还敢去练习竞技运动呢?贵州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高谷深。大部分农村小学都建在半山腰或坡顶上,校园没有围墙和防护网,村民的猪狗牛鸡鸭鹅随时可以走进学校的操场“逛逛”。体育课堂上,经常有篮球掉下坡去,一滚就滚到几百甚至上千米的山脚,且山脚树木茂密,学生下去寻找球就得花上一两节课的时间,这时候体育老师不得不花一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山脚下去找球了,也意味着这节体育课的篮球运动被迫取消了。还有让学校更头痛的事情经常发生,学校所在的山坡脚下,还有很多民房,如果篮球把民房屋顶的瓦片砸破了,学校还得赔农民的瓦片损失费,老师还得去帮农民上房顶盖瓦片。举个实例,黔东南凯里市白水小学建在寨子的坡顶上,经常有篮球往山脚下掉,一次又一次把村民的房瓦砸破,主人家气得拿起菜刀,划破了一个又一个胶球。这一切都是学校没有钱修建围墙和安装篮球防护网造成的。

虽然一些条件好的学校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但要达到国家的《等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许多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部分学校一个学期也没有用一分钱购置体育器材。而破损器材不能及时维修,就会给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导致一些学生受到伤害。所以,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很多人对这样的一条标语不陌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现实生活中。

一边是摇摇欲坠的教学设施,一边是花天酒地的公款挥霍。甚至还有很多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的领导还想找借口来挪用中央下拨的教育专款。所以说,教育经费的落实将是学校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条件。

2、农村体育专业教师严重欠缺是制约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次要原因,而造成体育专业老师严重欠缺的主要原因是体育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足,很多师范院校招的体育专业学生太少,造成供不应求。另外,农村小学教育的偏科造成体育专业教师“隐性流失”。在优秀、先进教师等一些名单里,很难见体育教师的名字,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对体育老师存在一定的偏见。在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如果不上语数英这些主科就没有统考成绩分数,就无法评上中级职称。所以导致许多体育专业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改行上主科。体育教师的这种遭遇源于两个方面得原因:一是广大乡镇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期末统考均分为标杆。二是家长“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没有改变,认为孩子学好主科,将来才能吃财政饭,才能跳出农门。三是有些边远农村小学教师人数太少,体育老师不得不参与包班教学。基于以上原因,农村小学对体育课就不再被重视,很多学校长期以来不组织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也不对体育教师进行奖罚,导致体育老师没有上进心,体育课变成了一种应付。在农村小学,大多数体育课是这样上的:体育教师把篮球、品乓球拍、跳绳一丢给学生,就回到办公室改作业去了。至于体育课的“队列”和“准备活动”都免了,甚至有些学校常年不组织学生做体操和做眼保健操。

3、老师、家长没有体育竞技观念意识,也是导致体育课程不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村的家长和老师认为,农村的孩子每天基本上要走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的路才走到学校,走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的过程了,在学校就没必要进行体育锻炼了。所以至今很多农村小学向来很少重视体育技能训练,这样的后果就是中国的许多奥运冠军苗子都被扼杀在小学教育阶段了。就拿中国的篮球和足球来说,最大的弱点是就是耐力太差。而拥有一身耐力的农村孩子却不会打球和踢球,这不就是农村小学不注重体育技能培训造成的吗?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这些孩子终生不能走向奥运领奖台,悲哉哀哉!

4、农村的学生来自不同村寨,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寄宿制条件不够完善,许多学生放学后不得不要走两小时左右的路回家,没时间留在学校进行课外锻炼;老师的住校条件也不具备,也要早早走很远山路赶回家。从体能锻炼上讲,孩子们得到了锻炼,但是从技能上讲,没有机会学习。

以上四个原因,导致农村的孩子无法享受到正规的体育教学培训。现在有很多随迁进城读书的民工子女连简单的“立正”、“稍息”、“向后转”、“齐步走”等等基本动作都不会。可想象还有多少留守儿童将来会变成“体育盲”。

四、结论与建议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中央7号》的颁布,给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正规化”带来一定的效果。仅在2008年奥运举行之前,很多农村小学领到了很多体育器材。让农村的孩子终于大开眼界,老百姓也对此赞赏有加。从这一点足以证

明:政府行为是农村体育教育事业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这种现象只是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一时冲动”而已。现在那些器材已经严重老化和破旧,却没有再看到新的器材下拨。城关小学的体育条件就相对要好些,比如贵州的三穗县城关一小,台江县城关一小的体育条件基本达到了国家的等级标准,而贵州的大部分边远农村小学条件就不容乐观。共同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器材和场地欠缺;二是师资水平不足;三是教育评价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四是观念转变滞后。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只要党委政府真正重视体育教育事业,定能解决影响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资金、师资、评价体制、观念四个方面的问题。

作为基层教师,我们认为,要真正的提高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体育投入预算,落实体育经费拨款制度。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体育教学发展规划,在对体育教学的人力财力投入上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不能只抓典型,要着重均衡发展。要让“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器材支持项目真正运作起来,辐射到贵州贫困山区地区的每一个农村角落,彻底解决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及设施的改善问题。并且把培养乡村体育专业教师列为大学扩招的重要组成部分,2、落后的考评制度必须来个大换血,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不能只看学生的主科考试成绩,要看教师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懂创新,能吃苦,善思考,有特长的新一代人才。学校必须正确对待体育教师,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要与主科教师一视同仁。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体育教师去挖掘体育苗子,培养体育人才,对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要做好个别辅导,促其成长为一名体育专业人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同时,学校要做好体育教学意义的宣传,让农民知道,做好体育锻炼,就能减少疾病开支,就能避免因病返贫。让全民支持和参与体育教学事业。

3、农村小学校必须勇于探索,找出适合自己村情校情的体育教学发展路径,农村小学的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必须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尽量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办学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以改善办学条件。用自己对体育的热情行动来改变农村落后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

4学会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特色体育。举个实例,享有“浙江省农村示范性学校”之誉的浙江缙云县长坑小学,他们的活动场地过于狭窄,无法开展田径类活动,于是,该校的老师扬长避短,他们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品乓球和跳绳上,因为这两项运动不需要多少场地。结果,每年的小学生运动会他们基本上包揽了全县品乓球和跳绳的前三名。贵州省凯里市的鸭塘中学把“苗拳”作为大课间操来锻炼,凯里十一小学把粗狂豪放的反排木鼓舞和芦笙舞步带进了体育课堂,把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编成了大课间操。这三所学校的体育各有特色,值得很多农村小学借鉴。体育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得需要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民族民间体育资源。

5、要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对体育教学要有正确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促进体育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体育方式的认识,促进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克服体育教学的“随意性”,禁止主科课程随意占用体育课时,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体育教育步入正轨。

6、建立学生体育达标制度,推动校园体育运动热情

(1)实行小学体育毕业考试。每个学期将学生的体育达标测试分数加入其毕业考分数中,当地教育局要按学生的体育和主科成绩对各校作出恰当的评估,对在体育比赛中拿奖的同学适当加分。对体育不达标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学生”或其他优秀。以此行动引起学生、教师对体育的重视。

(2)学校每年组织一至两次全校运动会,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运动比赛,鼓励家长加入到这些轻松愉快、陶冶性情,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来,鼓励家长支持学校的体育教学事业,从而加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

7、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制定详细可行的落实计划

学校要抓好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各班级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明确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实施。学校必须建立“两操”制度,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提高学生做操质量。各班学生做操的检查情况应列入文明班、先进班的评比范围。学校要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意识,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的课外活动更丰富多彩。

贫困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的经济又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艰苦落后的区域环境不能成为我们西部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们用以惰教渎职的借口。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希望广大贵州贫困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能利用国家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的时机,克服自身的困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紧跟全国素质教育的步伐,为我国培养出各式各样的杰出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2007年5月7日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8月20日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

艺〔2006〕6号2006年12月20日

第二篇: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覃塘区黄练镇的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健康状况也大为提高。特别是在倡导提高全民素质和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乡村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农村教育的现状出发,全面分析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在改革开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及体育等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发展还很不均衡,特别是乡镇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滞后,与城市体育教育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在我国,乡镇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这就意味着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快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1、目前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1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滞后

由于城乡差别的原因,部分乡镇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可以说,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1.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体育教师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职业。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长期在条件简陋、环境较差的条件下工作。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学校各项体育活动都付出辛勤劳动。但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上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时常得不到认可。体育教师职称评定、业务考核进修学习等方面,不能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这就严重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1.3体育场地、器材、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普遍狭窄,场地形状极其的不规则,学校活动范围小,达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人均占地面积的要求。调查统计,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8%,村小学和村教学点仅为33%,与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差普遍在60%以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学经费紧张。

调查显示,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一般占不到学校总经费的0.5%。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紧张是突出问题,有90%以上的学校认为,体育经费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的主要原因之一。1.4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师争论的问题,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教学体系,学生的体育应达到什么标准,教师心中没有把握。同时,专职体育教师缺乏,对于是否开设体育课不够重视,体育教学显得较为随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2、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 2.1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2.1.1必须转变体育课的传统观念,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要提高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育体的基础,它的发展有利于全民体质的增强,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1.2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探索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以及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2.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2.2.1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2.2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切实提高体育教师各方面的待遇,使体育教师和其他科目的教师一样,同工同酬,并且每学年都应给予外出听课、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3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2.3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2.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水平

首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活动动机与兴趣。从体育教育的“全体性”着眼,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渴望的心理。教师要解放教学思想,利用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综合相关体育与非体育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将学生在体育课中体会到的乐趣上升为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行动,树立参与体育的终身观念。文明建设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牢固树立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尽快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由于我国各地区学校体育展不平衡,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全面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有很大困难。对于这些地区和学校则不强求一律,应当依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倡结合实际自编教材。

四、结束语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五、参考文献: [1]王振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思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3).[2]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3]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3,(1).[4]关于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5]于向 马跃琪.我国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6]曲宗湖 尚大光 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98,(4).

第三篇: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课题名称:《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课题类别:中学音体美 课题批准号:GS[2011]GHB332 课题负责人:周祖辉

所在单位: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课题组参与人员:贾继宏

汪军

杨成绩

王炜

张永天 者勇 岳登喜

蒲虎军

成科

张顺赛 李晓江

一、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新一轮改革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一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注重“以人为本”的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在全国范围实验的基础上甘肃省于2010年全面实施。新的课程给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也促使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进展。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学校规模发展的相对不均衡,在经济发达地区早已进入研究优化小班教学的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多、教育经费少的状况,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较好的完成大班额、场地小、器材 少条件下的体育课教育教学任务,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急需解决、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在体育教学阐述较多,国内同仁对发达地区实施新课改的做法研究不少,而对于西部农村高中体育发展情况,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涉及极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映西部农村高中发展中的实际现状,从而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为西部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我们从所处的地域特点出发,以陇南市农村高中为例,结合陇南实际情况、研究特色、师资水平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尝试开展《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为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点滴参考,不断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由于本课题研究属于调查报告研究,区域性、年龄性、职业性特征较强,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作者只能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等条例、文件精神作为理论依据指导课题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

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高中体育课新课改的实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陇南市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陇南市农村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状况;

2、陇南市农村高中体育教师现状;

3、陇南市农村高中体育教学开展情况现状;

4、体育教学物质条件;

5、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情况;

6、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认知态度等方面找出影响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症结所在,反映西部农村高中发展中的实际现状,建议性提出改善陇南市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的对策,为西部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提供参考依据。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本课题拟采用理论思辩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涉及农村高中发展现状问题的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理论思辩旨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策略;教育实践旨在将发展策略运用于实践,检验其科学性、有效性;再通过思辩性研究对检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制定应对策略。

2、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相关的教育理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B、.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各阶段的成果,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C、数理统计法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其规律性。通过进行对比研究,并将结果用于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完善即得理论。

D、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寻找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过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组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优势,积极带动覆盖陇南九县区成员学校农村高中40余名体育教师参与课题调查研究。在体育教师问卷调查中以甘肃省陇南市九县(区)中随机抽取16所高中或完全中学高中部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武都区独立高中2所,其它各县各1所;完全中学西和、文县各1所,武都、礼县2所。研究对象中男体育教师11人(占73.3%),女体育教师4人(占26.7%)。在学生问卷调查中以陇南市武都 二中、成县一中、西和一中、徽县一中4所中学的学生2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级60人(占30%),2010级70人(占35%),2011级70人(占35%),男生105人(占52.5%),女生95人(占47.5%)。

五、课题研究条件

1.课题研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本课题的参与人员结构看,年龄、工作岗位结构合理,既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他们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有部分论文获奖,共同合作参与省“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

2.课题负责人:周祖辉,中学一级教师, 学校校报编辑室主任, 市级“体育学科中心教研组” 负责人,已在教学一线工作9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曾参于两次省级课题研究,多次参与省、市体育教学研讨活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教学一线任教,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3.课题主要参与者:

贾继宏,学校校长,中教高级,50岁,主持甘肃省 “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策略与效益评价研究》的研究工作,分别于2009年、2010年通过省教科所鉴定;

汪军,中教一级,45岁,已在教学一线工作20多年,已培养50余名学生被大专院校录取,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4.课题参与者中有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学校校长、一线教师,每天参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有丰富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经验,多次主持学校课题研究,能为本课题研究的课题问卷设计、课题结构、课题论证等环节把好脉。同时,学校领导重视和参与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在管理层面上提供宝贵意见,也为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人员调配、资源利用、关系协调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5.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组长:周祖辉,中学一级教师, 学校校报编辑室主任。负责整体策划、组织协调工作,课题审报、问卷设计、结题定稿。

组员:贾继宏(中学高级教师)、汪军、杨成绩(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调查问卷设计、课题结构设计、结题报告初稿的撰写。

组员:张永天、王炜、者勇、岳登喜、蒲虎军、成科负责对测试数据收集、统计、学生个案调查、学校、教师情况的调查。

六、课题研究过程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对研究课题进一步进行论证,制订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及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2011年7月我们在学校及教研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论证、修改,提出了课题申请并被通过立项。

(二)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相关研究,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调查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1.开题论证,完善方案

2011年7月,课题被立项后,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011年9月,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为开题论证做准备,组织成员制定开题报告,对课题题目做进一步讨论修改,并对开题报告的框架做适当调整。11月份,由学校组织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建议,指导课题进一步实施。

2.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本课题研究以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为切入点。根据课题组安排,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改的理念,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知识,共召开6次专题学习会议。其次,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在学习交流中,课题组成员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了农村高中学校体育的优势与 不足,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方向,促进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为进一步促使教师研究思路更加开阔,课题组成员周祖辉、王炜、张永天先后赴外省市进行业务培训。

3.积极采取有意义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活动。

(1)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发现问题。首先,课题组召开研讨会,在交流的基础上确定问卷的形式和内容。其次,在大家制定问卷内容的基础上商讨确定最终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有关专家评价论证,按照问卷设计原则,运用特尔斐法,对所设的问题进行两轮筛选,制定出研究调查问卷。2011年底向研究对象(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剔除无效问卷18份,共计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90.6%。2012年9月在陇南市召开“七运会”期间,向研究对象(教师)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18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共计有效问卷16份,有效回收率80%。最后,对问卷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2)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的行动研究。

4.及时总结研究经验、成果。通过经验总结,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最终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5.主要活动:

(1)2011.7—2011.10月: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各种调查资料,课题研究理论知识学习,课题组成员王炜参加西北中小学体育教师传统项目培训学习。

(2)2011.10—2012.4月: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制作教师、学生问卷调查样本。

(3)2012.5—2012.10月:实地进行教师、学生调查问卷,走访部分教育专家、领导、体育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周祖辉参加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人员培训学习。

(4)2012.10—2012.11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撰写分析报告。(5)2011.10—2013.4月:先后形成《陇南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 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陇南市武都区中小学体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农村高中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等12篇子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课题主论文《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收集调查分析数据,撰写课题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实验工作总结和成果鉴定推广工作。

通过两年的研究,先前提出问题,已基本解决。课题方案提出的研究目标已基本完成。为了能真正总结出课题成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完成结题工作:(1)收集整理分析课题材料,分类整理成论文集、教学反思、优秀教学设计等,从中提取相应的策略和经验。在教师各自整理分析基础上,交流、讨论。课题组长负责汇总提炼,由经验提升为理论成果。(2)讨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申请表,经讨论共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纲,由负责人按提纲执笔,完成研究报告和结题申请。(3)总结课题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工作的设想,继续研究活动。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结论

(一)课题研究成果

1.完成课题研究调查分析报告:《武都区中小学体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调查分析报告,《农村高中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陇南市为例》的研究报告,《陇南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报告,形成了《农村高中体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总报告。

2.完成课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教学论文7篇(其中2篇获省级一二等奖、1篇获区级一等奖,有2篇分别在省级刊物发表),具有代表性教学录像课2节(2节分获省级奖)、教学反思具有代表性的4篇(其中有3篇分别在省级刊物发表)。

3.本课题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摸清了陇南市农村高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结构;二是摸清了陇南市农村高中学校在开展体育课教学、评价机制,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三是摸清了陇南市农村高 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体育经费使用情况;四是摸清了陇南市农村高中生体育锻炼现状。这些成果的取得对陇南市今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借鉴与参考作用。同时,课题对教师及学校产生积极影响:1.消除了一线体育教师不能搞课题研究的错误认识。2.为本校和其他周边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申报、研究、总结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3.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主要结论,为今后高中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样本。4.通过研究改变了师生的工作、学习方式。由于师生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间的调查研究等活动中促使家长、社会及周边环境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造出一定的教研示范效应。本课题的研究经验为本校及其他周边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申报、研究、总结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主要结论,为今后高中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样本。本课题的研究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带来教育教学的群体效应。2011年5月我校体育教研组被陇南市教育局确立为陇南市体育中心教研组,本课题组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优势,积极带动覆盖陇南九县区成员学校农村高中40余名体育教师参与课题调查研究。在参与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研意识、水平、能力得到一定得提高,这种教研活动所辐射出的群体效应也是学校和各位教师所期望的。同时,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也推出一批如杨成绩、周祖辉、蒲虎军、张永天、者勇等甘肃省农村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陇南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武都区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带动了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激发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为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科研精神。

(二)课题研究主要结论

1.我市总体体育教师师生比基本达标,但从分层比较来看,学生人数与专职体育教师人数比未达标。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年龄比较年轻,主要在26—35岁之间,男教师人数是女教师的7.6倍。

策略一: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和学校应深入调查,了解教师队伍现状,对照国家有关法规,寻找差距,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政府 部门从学校规模、人员编制、人事制度、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分布合理。通过加大政府主管部门招考力度,提高招考名额,逐步缓解专业体育教师紧缺问题,逐步替换非专业体育教师,使体育师资结构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2.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5.58%;高中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中,高级、中级教师比例偏低,体育教师职称以初级为主,占总调查人数的66.35%。

策略二:切实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希望政策给予倾斜,积极鼓励学历较低体育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提高学历;加强管理,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缩小体育教师待遇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按照学科特点,能够合理分配全校学科教师职称比例,逐步解决体育教师职称较低的问题,以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促进我市学校各学科教育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3.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地位的态度比较端正,现在主要存在的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充实自身新课改理念、提高科研能力、训练能力和专业技能;在课堂研究中主要缺乏专家指导和缺乏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部分体育教师还没有熟练掌握新课改理念,体育课教学模式依然陈旧,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策略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体育教师培训力度,针对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定期组织各级体育教师课堂技能竞赛和校际间、区域间体育教师交流活动,提高其教学能力。

4.按照国家标准我市高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为62.5%,仍有37.5%的学校不能有效开足体育课;每学期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开课调查中,开课率也为62.5%。我市高中体育课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校评价学生体育成绩方式较为单一,且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优选先基本脱钩。我市高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情况滞后,半数以上学校在制度上没有对课外体育活动做出明确要求,活动开展随意性比较大,在已开展课外体育 活动的学校频度、时间上还没有达标。

策略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初中升学考试体育加试制度,实现教师异地对调或集中、分片进行体育加试,使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确实提高对体育加试的重要性;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力度,严格落实市、区示范校评审中学校体育工作所占的指标赋分。

5.我市高中体育经费总体投入水平低,学校经费短缺的状况明显。学校场地、器材较为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策略五:加大总经费投入,多途径、多方位的筹集学校体育经费,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提供有益保障;加强器材、场地的管理,采取措施适当增补体育器材,合理利用学校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Z].2008-6-9 [2] 李志清,谢翔.21世纪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学历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1999(5).68.[3] 郭卫等.西北地区高等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3(5):41—43.[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Z].2002-7-22 [7]周祖辉.甘肃省陇南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C].甘肃省第一届中学届中学生运动会论文集,2010.132.[8]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陇南市年鉴编纂委员会.陇南年鉴[M].2009/2012

第四篇: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如何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冷水井乡又是新田县的边远山区,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作为一名在山区工作十多年小学教师兼班主任,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

1、学习成绩总体不好。一是由于家庭贫困认为供孩子上学教育费用太贵,二社会压力太大许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上学要花那么多钱,不如早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划算,所以导致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大部分农村孩子缺乏好的学习惯导致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三是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同时要带几个小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缺乏父母亲情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为了挣钱基本无空回家(一般一年回一次),就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家,孩子从小就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从小就和少于父母接触,自然而然与父母交流就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少。这样,孩子的心理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孩子的-1-

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1.5、隔代监护导致违法行为趋多。

隔代监护是指由山区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或者在家为了生活奔波无力照顾孩子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

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

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我们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活范围内,应该争取社会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弘扬社会正能量,多关注注独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作者单位(冷水井学校陆梅艳老师)

第五篇: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汉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汉阳镇又是汉阴县的边远山区镇,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据调查,我镇现有人口20539人,现有5861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935人,占总数的34.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490人,占总数的18.1%,二者合计为52.6%,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占适龄入学儿童的52.6%。因此,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反,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滑坡。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9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占90%-1-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父亲或母亲由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山西煤矿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空闲时间少,回家次数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法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父母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

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5、违法行为趋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

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

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基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的退休干部和教师,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从而构建一个由教育、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桥梁作用。

下载贵州贫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贫困山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铜仁市太极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铜仁市太极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李 洪 摘要: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发展,随着西部开发健身思想不断传入铜仁市,“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实施,太极拳的发展也日期完善。虽然在太极......

    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以来,全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

    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张秀巍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1 引言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

    大庆市幼儿体育现状调查报告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对大庆市3-6岁幼儿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体育......

    浅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小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有赖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也就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

    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吴琼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贵州应根据实际......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