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贫困山区农村公路路网建设现状与对策
探析贫困山区农村公路路网建设现状与对策 湖北省保康县财政局余兴洲
过去十余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区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但山区自然村庄规模小、集聚密度低,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出行畅、运输难的问题。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相差较远,路网结构还要很长时间进行优化和完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进入“十二五”以后,随着人民对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逐步提高,群众不仅期盼着“通村路”,更期盼“路路网”,要求解决“断头路”,“通组路”甚至于“通户路”的呼声迫切,对新时期的公路建设不仅从质量标准、选址规划、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山区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继教育、医疗之后最大的民生支出。当前我们应该清楚看到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不足,特别是贫困山区县尤为明显,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现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模式
现行农村公路建设主要是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采取计划管理的方式,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独立制。即采取“先建后补,据实补助”的原则,由省市交通运输部门自上而下地直接将计划和资金下达到基层交通部门,县级财政部门不参与资金管理,这种模式在兴建之初,大大激发了基层路网建设的积极性,缺点在于一个部门操作,难于及时管理与监督,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第二阶段是联合制。即由省财政、交通部门将项目建设计划与资金同时下达到县级交通与财政部门,县交通运输局负责项目计划安排,组织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及验收,委托有资质的交通质量检验站对公路建设质量进行取样抽检。县财政参与完工项目验收,负责资金的监督管理。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都离不开项目的计划与质量管理以及建设资金的统筹安排。
二、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交通资金财政监管难。当前的联合制模式表面上看加强了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但实际上,工程项目规划与管理、建设组织与验收均由交通部门负责,财政部门没有参与资金的分配、项目的计划管理,监督管理实质上流于形式。近些年来,从基层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公路无序建设,缺少规划,质量不高,重建轻管甚至于借公路之名套取挪用资金的问题屡见不鲜,已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需要加以切实解决。
二是交通投入资金筹措难。现行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中央车购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转移支付资金等形成的交通专项资金,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农村公路建设应当筹措地方配套资金,但随着公路收费取消之后,地方财政偿贷压力增大,某山区贫困县一年的偿贷资金达到2000余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5%左右,难以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路网建设,许多县、市公路投入仅仅依靠于上级财政的交通专项资金,与农村公路建设的迫切建设需求相差甚远。
三是项目建设科学规划难。省财政、交通部门每年依据基层交通运输部门的申报下达项目建设计划,附有明确的建设地点和建设里程,但地方实际执行过程中基本没有按照省里下达的计划去安排和执行,大部分建设项目都进行了调整,存在着计划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如某县2009年省下达计划177.7公里,实际建设220公里,超计划42.3公里; 2010年省下达计划170公里,实际建设326公里,超计划156公里,2011年省下达170公里,实际建设52.58公里,弥补2010超计划部分后仍超当年计划22.68公里;2012年省下达计划100公里,实际建设160.8公里,弥补2011年超计划部分后仍超当年计划83.48公里。由于没有严格地执行省财政与交通部门下达的计划,当年的建设资金又不能完全到位,只能年年用下一年的资金弥补上一年的缺口,出现了一方面拖欠工程款,财政无预算难以被动埋单。
四是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保证难。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老百姓说,公路建设补助从实施当初的5万元/每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5万元/公里,但因减少水泥用量,偷工减料,工程质量却从新修改扩的“水泥路”倒退到“沙石路”。现行工程质量标准依据于交通部门上报的方案,招投标将此作为重要的条件,年度质量验收是以交通检测站等中介机构验收后确认,因为许多检测站是交通部门分流的人员,交通部门缺乏应有的质量监管,极易出现权力寻租的问题,一些中标的项目法人想方设法地拉拢中介机构人员,违规对不合格的公路出具合格认定,财政作为资金分配管理部门,每年只能被动地按照各村实际硬化的路面测量验收,没有充分发挥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作用。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不高,人民群众不满意,不仅与项目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不符,也违背了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新的矛盾不断累积。
五是农村公路管护难。县级财政一般对农村公路的管护都按一定的标准纳入了预算,由交通部门乡道所负责管理,大多数乡道所成为交通部门分流乡镇交管部、养护站富余人员的一个机构,没有尽到管理之职,而是仅仅委托各村进行管护,与村及管护员签订协议,实行半年一考核,全年总结算,财政部门按考核结果拨付养护资金。但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村只是在考核时进行临时管护,平时没有进行常规性的日常维护,交通管理部门缺乏监管,一部分乡镇村组公路路面不清洁,维护不及时。这种重建轻养的现象,不仅使农村公路达不到“畅、洁、绿、美、安”,而县还会缩短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还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三、科学加强农村公路路网建设的对策建议
贫困山区农村要发展当地经济,离不开公路建设,公路建设要发挥应有效用,就离不开加强公路建设管理。为了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加强资金监管,对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公路建设管理方式,将科学的公路建设管理方法引进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建立监督管理体系。让质监站、建设、监理单位各司其职,严格监督。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认真处理,限期整改或返工。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把好材料进入关、施工工序关、工程监督关、现场管理关和工程检测关等“五个关口”,把质量监管落实到位,认真消除质量通病。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竣工验收,财政部门要全程参与,确保建设资金安全。
二是科学规划建设方案。要讲实际,权轻重。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时候,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而不顾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能改建的地方,绝对不重复建设,要重视质量而不可把外观看得太过重要。在设计时,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经久耐用、安全畅通、利于环保”等原则。在申报建设项目时,要抓主要问题,不可一窝蜂的上。要根据实际条件而定,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可对农民群众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
三是建立资金筹措机制。要建立多渠道的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农村公路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于国家投入,应建立广泛地资金筹措渠道,如县乡分级财政负担比例,区分产业路与公益路,引进外资及利于民间借贷等有偿资金,财政部门要整合所有涉路资金,加以集中投入,以奖代补,以奖促建,进一步强化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对连片贫困地区行路难、通行难应当整体规划,分年实施,限期达标。
四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计划。运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对拟定项目与计划执行进行管理,县交通部门在全面开展普查的基础上,搞好规划,在上报年度建设计划的同时必须报送县财政部门一份,省财政、交通部门下达建设计划及资金后,县交通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省下达的计划进行建设,在每年的6月底以前将省下达的计划下达到建设地点所属的村组,并报财政部门备案,作为拨付资金的依据,不得随意进行调整,确因自然因素需要调整的,调整的比例不得超过5%,计划下达后严禁各乡镇、村随意调整计划,自行变更的或随意调整增加的一律不予验收,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拨付资金,谁建谁负责,谁打招呼谁负责,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规范化、程序化。
五是积极建立公路建设质量检查制度。实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是工程施工的最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应该建立“企业自检、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的四级保证制度。在竣工时应实行“项目法人初验和交通部门竣工验收”的验收方法。凡是验收不合格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资金,需要整改的必须出据整改验收合格通知单后才能拨付资金,承建商一年不整改的,一是将所属公司及监理单位列入违约黑名单,三年内不得承建县域内项目,二是由农村道路主管部门用所留的20%尾款予以整修,所有的农村公路建设在完工验收后拨付资金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预留5%的质保金,待一年后无任何质量问题再予以拨付,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六是农村公路要建养并重。要想农村公路长期保持良好的公路环境和技术状态,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经济,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要认真贯彻学习交通部门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应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专业养护队伍,专门的养护经费,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第三是县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考核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真正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把建设和养护放在同等的位置。
第二篇: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如何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冷水井乡又是新田县的边远山区,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作为一名在山区工作十多年小学教师兼班主任,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
1、学习成绩总体不好。一是由于家庭贫困认为供孩子上学教育费用太贵,二社会压力太大许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上学要花那么多钱,不如早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划算,所以导致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大部分农村孩子缺乏好的学习惯导致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三是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同时要带几个小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缺乏父母亲情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为了挣钱基本无空回家(一般一年回一次),就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家,孩子从小就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从小就和少于父母接触,自然而然与父母交流就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少。这样,孩子的心理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孩子的-1-
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1.5、隔代监护导致违法行为趋多。
隔代监护是指由山区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或者在家为了生活奔波无力照顾孩子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
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
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我们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活范围内,应该争取社会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弘扬社会正能量,多关注注独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作者单位(冷水井学校陆梅艳老师)
第三篇: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汉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汉阳镇又是汉阴县的边远山区镇,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据调查,我镇现有人口20539人,现有5861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935人,占总数的34.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490人,占总数的18.1%,二者合计为52.6%,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占适龄入学儿童的52.6%。因此,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反,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滑坡。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9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占90%-1-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父亲或母亲由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山西煤矿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空闲时间少,回家次数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法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父母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
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5、违法行为趋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
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
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基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的退休干部和教师,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从而构建一个由教育、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桥梁作用。
第四篇: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思考
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思考
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思考2007-12-15 21:33:0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思考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思考(2)第1文秘网http:///-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是全县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十一五”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新时期,近年来,由于省市政府有关政策的出台,竹溪县掀起了公路建设新高潮,农村公路得到飞速发展,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使竹溪县农村交通面貌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群众称赞“路通车通民心通,‘三个代表’在交通”,农村公路工程切切实实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称道的“民心工程”。但是,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将是下一步工作的主题。公路验收通车后,农村公路的养护机制、资金的筹措、路权路产的维护、如何开展日常养护等等问题,都亟待公路管理部门去探索和解决。为此,笔者通过对竹溪县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并结合实际,对目前建成的农村公路在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基本情况 至2006年底,竹溪县县道、乡道、村道总里程公里。其中县道4条公里;乡道52条公里;村道204条公里。县道、乡道、村道等级公路为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其中:三级公路公里,四级公路公里;等外级公路公里。15个乡镇均通公路,353个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0,公路密度为,每万人拥有公路为公里。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民出行难为目标,全县累计完成通村水泥路174个行政村公里,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4%,公路网络逐渐趋于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下一步工作的主题。如果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农村路几年就坏了,那民心工程就变了质。但是,由于受资金限制,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目前处于无人养护、无人管理、水毁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状态,导致了只建不管,重建轻养,公路损坏严重,逐步形成了新的“行路难”局面。
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投入不足、养护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村公路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
(一)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短缺 首先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兴建一条通村水泥路,省市给的仅是补助资金,当地乡、镇、村还需筹集拼盘资金,据了
解,竹溪县3个行政村中95无村级经济,所筹集的拼盘资金是按每户人口数而筹集,因此,再筹集一笔巨资用于公路的日常养护就显得后继乏力、力不从心。其次水毁经费无着落。自然灾害是不可预见的,暴雨过后塌方的清理,挡墙、涵洞、路肩、边沟的修复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如水坪镇前进茶场公路全线公里,总投资110万,省补每公里10万,自筹资金40多万元。又如龙坝乡吴家坝村公路因无法解决水毁经费,但为了公路正常使用,村委会贷款用于恢复路况,但如何还贷将又成为村委会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差
受到建设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作为“通达”“通畅”工程建成的农村公路普遍性地存在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薄弱的缺陷。如我县近几年完成的“通达”“通畅”路都是标准很低的准四级公路,特别是山岭重丘区的农村公路,因没有更多 的资金来完善边坡、挡墙等公路配套设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极易发生塌方、挡墙倒塌等险情,给公路安全和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如泉溪镇坝溪河村公路挡墙受投入资金的限制,未用砂浆浆砌,受去年夏季暴雨的影响,路基被冲毁,板块被架空,造成重大损失。
(三)农村公路实行有效管理难
根据公路管理部门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工程技术力量和养护管理力量,目前只能基本满足主要干线公路,而无力再来兼顾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因为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而且进去后往往是条“死胡同”,需原路返回,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同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延伸,侵占、损坏公路的行为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以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路政管理人员的配置和数量,根本不可能对农村公路实行有效管理。
三、加强农村公路监管的对策
为了使乡村奔向小康社会的通村水泥
路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笔者认为当前应尽快落实以下措施:
(一)理顺关系明确责任
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公路法》规定和交通部颁布并于二00六年三月一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县境公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
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思考
第五篇:违法建设现状与对策
违法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江东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利益日益巨大,由此引起的违法建设滋生蔓延。针对今年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江东区违法建设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带来的影响,思考日常规划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规范城市化建设。
一、现状
1、房地产开发项目
房产开发单位大多对项目建筑面积比较谨慎,把关较严,但往往对建筑高度、地面标高等其它内容认识不够,所以规划复核时发现的问题在建筑面积上基本上也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但也有个别开发公司存在侥幸心理,以提高建筑档次、客户有要求、已建好不能整改等理由,擅自改变规划内容,增加建筑面积。如华宏置业开发的华宏凯悦项目。
2、村级留用地开发项目
目前江东区村级留用地以商务办公为主,都需要引进投资项目。边建设边引资的特点,引进项目的不可预知,使得建设过程变数较大。建设方为满足引资要求,随意变更建设内容: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建筑高度、改变建筑立面等,还有部分项目先将结构建好,等竣工复核后再行搭建;如仇毕村建设的现代装璜市场、徐家村开发的徐家综合楼。
3、现状地块改扩建项目
江东作为城市中心城区基本没有规划工业用地,对现有的工业地块来说,面临二难的选择:建筑破损,急需改造,因未能列入开发地块,或虽然已进入土地储备中心,却迟迟不开发,而作厂房已不适合现有生产、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因与规划用地不符,规划部门不予许可。产权方现在的对策就是:一是申报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规划要求进行报批,按自己需要进行建设,报批完全是应对检查。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二就是直接进行违法建设:改建、扩建厂房,改变使用性质,如江东水表厂。
4、开发建设后留下的零星用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和道路系统的完善,城市道路两侧出现了一些零星的用地。这些土地有些是因为地块没有全部被征用,也有的是已被征用,因地块狭小或不规则而暂时不能开发建设。这些用地大多位于道路两侧,地理位置优越,由于近期没有明确的规划用途或没有及时进行绿化,被建成临时商业用房。这些商铺规模小,建造时就知是临时,所以建筑质量差。还因为没有规划控制,大多沿街而建,后退不足,没有停车位,经营时占用城市道路,妨碍交通,也影响城市形象。如中兴路(民安路北)、惊驾路(体育场处)、刚建好的沧海路两侧,有大量未经审批的建筑。
5、集体土地中的违法建设
随着江东区城市的发展,原处于城市边缘及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周边土地的不断升值,住房需求的提高,拆迁赔偿费增加,都让村民们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大范围违法行为随之出现,从最初在自己土地上扩建、加层,发展到侵占集体土地。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增加了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还破坏了环境,也影响了他人的利益,引起邻里纠纷。此类违法建设多存在于尚未收储改造的城中村如仇比村、桑家、江南村、史魏家等城中村。
二、对策
1、对房产开发项目,应重视规划许可的各项内容,审批时在符合规划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余量,以防施工产生的误差;同时加强批后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而对以种种理由故意改变规划内容,增加建筑面积的行为,规划部门将按照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处罚力度,不能让开发单位有利可图,以杜绝违法行为。
2、对作为村级留用地的开发项目,审批前主动联系,了解项目的真正意图,灵活布置各类建筑,避免建筑布局单一,以应对招商的需要。
3、对现有工业用地,应从实际出发,对短期不开发的地块,可以允许进行临时建设,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地块及周边环境。对这类用地,不能一味的堵,是既要控制,也要给出路,使企业在规划指导下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4、城市开发建设留下的不仅仅是零星用地,还有未被拆迁或拆了一半的建筑。这些留下的建筑与已开发的地块或已建成的道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影响了城市景观。因此,建议对这些用地分别对待:未被征用的土地,允许其在符合有关技术规定的前堤下自主开发建设;对已经征用的土地,在地块或城市道路开发建设完成后,尽快进行绿化,以保证城市规划顺利进行。
5、集体土地中村民的违法现象,涉及到很多村民的切身利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江东区均已划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自1998年以来,基本未再进行村民住宅的审批,因此,会有相当一部分村民会有建房的需求。对这些有真正需要的村民,政府是否可考虑先行安置,同时将退出的房屋给村里其他有需要的人,以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对那些仅仅只为自身利益的违法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以杜绝通过建造违法建筑来谋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