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贫困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9:5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贫困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贫困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论贫困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7号文件精神,加快贫困山区民主进程,以辩证的眼光审视高寒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与问题,我们深入鄂西北某县11个乡镇、村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出如下浅见:

一、山区基层民主现状

鄂西北某县是省定新世纪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全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61个村和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中办发[2004]17号文件下发以来,该县在广大农村全面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村务公开规范推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层层建立领导机构,组建专班,并始终坚持把村务公开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范畴,印发了《某县村级组织规则》和《某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指导、相关部门配合的机制,规范推进了村务公开:内容上,变过去只公开办事结果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通过公开墙,将17号文件规定的16项内容连同“五事”制度情况实行了全面公开。还采取“明白卡”、“明白袋”,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公开。范围上,由事务领域向“三个文明”领域延伸。把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发展党员、干部,争创文明户等都纳入公开范围进行了公开。方式方法上,变背靠背间接公开为面对面直接公开。通过点题公开栏和回音壁以及干部问事、群众说事等“五事”制度,把“我贴你看”的单向公开变成了墙上公开和“我说你问我回答”的双向交流。形式上,由单一的文字公开变为文字、数表、多形式公开。时间上,做到了常规性按季公开、固定性长期公开、单项在任务完成后一次性公开、临时性随时公开。并严格操作程序,做到了真公开、实公开,群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有效维护和保障。

(二)民主管理范围扩大。由最初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全方位拓展。一是民主决策机制普遍建立。1999年以来,该县步入依法民主决策的轨道,能够依法民主选举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建立了农村党员议事会议制度、村民议事会议制度等各项民主决策制度。对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95以上的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议和党员议事会议讨论决定,农村“两会”的作用日益增强。2006年,该县大坪村支两委计划兴建15个项目,在召开村民会议时,用投票表决的办法,公推公决了13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否决了其它三项内容。由于尊重民意,切实做到了事前听意见、事中国共产党决策、事后有监督,村民参与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很高。二是民主管理制度日趋规范。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该县各地结合村情民情,普遍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该县大部分村把制度汇编成册,印发到全体村民手中。同时,各村普遍成立了3—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审核村组收支单据。2005年底,该县台子包村民主理财小组在审核该村第四季度财务收支时,发现3名村主职干部超领干部工资1500元,马上提出质疑,要求3名干部退出了多领的工资,通过民主理财,该县每年减少村级不合理开支20万元以上。三是选举严格依法办事。不论是选举上级人大代表,还是选举村干部、村民代表,各地都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政治权利。通过村“两委”并行选举,实现了“两委”干部交叉任职,通过群众表决撤销了村民小组,少数保留村民小组的组长职务由村干部兼任,从而使民主范围进一步扩大,民主氛围日渐浓厚。

(三)民主实现形式丰富。该县积极探索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党建结合的路子,并不断创新方法,丰富民主的实现形式。一是建立“五事”制度,探索民主管理的新路子。早在2002年,该县就建立了“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事制度”,始终坚持每个月的5日、15日、25日为集中说事日,村干部轮流值班,负责接待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群众说、定期评等形式,拓展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新途径。二是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推促县、乡政府职能转变,在为民服务中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2005年初,全县在县、乡镇、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代理机构,针对农村群众村务活动中的“办事难”现象,规定代理机构定点接收农民群众的办事申请,无偿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全天候、无休日、一站式”的全程代理服务,化解了村民群众在自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办事难问题。三是探索联户自治,展示山区民主特色。针对山大从稀、居住分散的客观实际,该县龙坪等高山乡镇,根据村民居住情况,随湾就片,将村民划分成若干小区,实行发展经济联带、公益事业联合、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对象

联教、计划生育联责、人际关系联心,形成了高山农村“六联一体”的自治新格局。

(四)村务监督机制健全。一是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开展村、组财务清理,实行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严查违规违纪行为,有效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每年审计的农村集体资金均在1500万元以上,挽回集体经济损失达50万元以上。二是农村财务监督机制健全。近两年,该县先后实行了财会人员集中办公制度。推行了“村级资金、账务委托乡镇代管制度”,村组会计、出纳全部取消,各村只设一名报帐会计,村组开支实行严格报帐制,更加有效地强化了村级财务监督。三是考核评价办法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县、乡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实行一季度一督办,半年一考核、一年一结帐,通过严格考核,进一步强化了责任。四是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实际,把村务公开纳入了县、乡党风廉政建设百分考核,制定了村干部廉洁自律五不准:即不准开支接待费,实行村级零接待费制度;不准新增村级债务,涉及公益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不准设立帐外帐,各村理财监督小组按旬集中办公,审核村组财务收支,不合格不入帐;不准村干部乱发钱物,干部务工补贴标准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不准自行增设不合理开支项目;不准随意增加村组干部职数。真正把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公开透明、阳光作业。

通过村务实务方面实实在在地表达民众意愿,该县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群干群关系逐步密切,村支两委的威信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村务和政务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遏制了因不公开、不民主导致的上访,维护了农村稳定,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山区乡村民主的主要问题

客观评价该县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落后的基础条件短期无力改善,落后的经济结构与原始的生产方式束缚了经济产能,传统的基层管理体制和乡村管理模式在改革中尚未彻底超脱行政干预影响,导致实际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素质不高与基层民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群众层面上,山大人稀和交通不便,额外加重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负荷,加之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农活繁忙等因素,尽管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有了普遍提高,但由于教育程度不高,宣传方式落后,部分群众没有接受系统培训,思想素质提高不快,在公与私的利益冲突中,往往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态度不坚决。表现在村级层面上,高寒山村民主决策程序不规范。由于高寒山区组织村民会议困难,少数高山村决策村务达不到村民代表会议规定人数要求,“民主”表现在形式上;表现在党政机关层面上,行政管理意识强烈。个别地方把村级组织视为派出机关,指导和管理村一级的方式方法比较欠缺,仍习惯下命令、压任务。突出反映在结构调整上,乡镇对村、村组对户,层层下达任务,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与村民自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二是区域间的差距与民主水平全面提高的新目标不相适应。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乡镇之间有差距,经济发达的乡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反之则较差;村组之间有差距,班子好的村民主氛围浓,反之则较差;山上山下有差距,河边、路边、集镇边的地方民主氛围浓厚,民主作用发挥较好,偏远闭塞的山上相对较差。从村务公开情况看,不同的内容公开力度不一样,中央惠农政策,整村推进扶贫政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农村财务收支、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款物兑现等,涉及群众眼面实惠的内容公开较好,不仅上墙公示,而且通过会议、明白袋等形式广泛公开,而宅基地使用、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级企业收支等方面公开不够、不细、不全。从民主管理情况看,各地虽然都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虽然制定了农村党员议事制度和村民议事会议制度,但部分地方坚持不够;虽然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财务管理制度等,但实际落实不够;虽然开展了民主评议村干部、但没有很好的应用结果。

三是村级财力不足与基层民主的新任务不相适应。中央17号文件明确了公开范围、增加了公开次数、严格了民主管理、监督、决策及选举的程序要求,落实这些任务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然而,村级财力紧缺在山区县比较普遍,基层反映强烈。该县261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不到三分之一,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空壳,还有一部分村负债运行,有的连村委会办公用房都没有。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来源靠上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及农业税附加返还,该县村平不到3万元,难以保证必要的村务公开成本费用和正常的运转支出,村级财力不足成为山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制约,民主管理必须的活动无经费来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村务公开的质量。

四是现行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不完善与基层民主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村委会选举,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委会成员的罢免和辞职等问题,法规规定不够具体,没有配套的司法解释,也没有建立纠错机制。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于违犯组织法的行为没有规定刚性处罚措施,现行的刑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都没有把村级民主权利纳入调节范围,目前的司法实践和政府行政复议制度将村级民主权利排斥在外,对个别地方出现的故意扰乱选举会场、村务不公开或假公开、村干部腐败等问题的处理,缺乏具有纲性的法律依据,严重影响了民主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另外,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指导不力,宗族势力的存在,影响并制约着农村民主的进程。当前,在个别地方乡镇行政干预以及农村血缘、姓氏、家族或宗族关系为纽带聚居出现的“群体”势力,稍不注意,就会干扰选举、干扰重大事项决策,影响村民民主议事,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三、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对策

中央17号文件是农村新形势下全面深化基层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根据基层意愿,结合山区实际,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加快发展村级经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乡村民主效果。继续争取加大对边远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物质扶持,特别是对山区困难村的扶持;要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扶持发展农村新型产业合作经营,尽快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扩大规模,提高产能,优化质量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政府要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引导和政策支持农户在市场竞争中自愿形成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营,可以选择“农户 协会 龙头企业”、“农户 协会 市场”等多种实现途径,从而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从而增强村民自治的内动力。

第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村民素质。村民自治,重在以人为本。为此,应建立农村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依法选好领导班子,有效解决农村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问题。要加大乡、村治理骨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干部培训机构和渠道,系统开展专题培训,让干部熟悉业务,了解政策,懂得法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大力普及和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科技事业,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17号文件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学、效益、创新的现代意识,使之逐步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成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体,切实维护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机制保障。建立县、乡(镇)党委、政府、民政部门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具体指导和运作程序,通过规章中的职能界定,明确村级各个组织的职责,通过各自章程明晰地位,理顺村级组织特别是“两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将部分公共职能移交社会中介机构,还权利与村民,逐步理顺法律与农村民主管理中涉及的干部“离任”审计和村委会“委托审计”;村级财务托管和村财务乡管制度等关系不理顺的问题,从源头上真正预防和根治农村的腐败问题。

第四,依法规范宗族、家族行为,保障基层民主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创新和拓宽民主实现的新路子。通过不断创新,正确引导广大村民树立科学、民主、法制的意识,淡化宗族、家族意识,自觉抵制宗族、家族中的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建议党和政府加大立法进程,适时将村级民主权利纳入国家司法调节范围之内,确保村民自治有法可依。

第五,加大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财政投入。科学调整农村政策资金科目,建立民主政治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转移支付农村经费中增加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所需经费的科目,明确所需经费的开支渠道,并核定基数,列入预算。同时,建议建立农村干部激励机制,调动村干部、村民代表的热情,逐步建立完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考核办法,对义务制村民代表作用突出的,建议适当给予待遇,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对已享受误工补贴的在职干部,应依据法规规章规定,纳入保险保障制度范围,逐步解决其养老等后顾之忧问题。

联教、计划生育联责、人际关系联心,形成了高山农村“六联一体”的自治新格局。

(四)村务监督机制健全。一是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开展村、组财务清理,实行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严查违规违纪行为,有效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每年审计的农村集体资金均在1500万元以上,挽回集体经济损失达50万元以上。二是农村财务监督机制健全。近两年,该县先后实行了财会人员集中办公制度。推行了“村级资金、账务委托乡镇代

第二篇:浅论贫困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7号文件精神,加快贫困山区民主进程,以辩证的眼光审视高寒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与问题,我们深入鄂西北某县11个乡镇、村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浅见:

一、山区基层民主现状

鄂西北某县是省定新世纪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全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61个村和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中办发[2004]17号文件下发以来,该县在广大农村全面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村务公开规范推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层层建立领导机构,组建工作专班,并始终坚持把村务公开纳入政府工作责任目标考核范畴,印发了《某县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和《某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指导、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规范推进了村务公开:内容上,变过去只公开办事结果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通过公开墙,将17号文件规定的16项内容连同“五事”制度情况实行了全面公开。还采取“明白卡”、“明白袋”,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公开。范围上,由事务领域向“三个文明”领域延伸。把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发展党员、干部,争创文明户等工作都纳入公开范围进行了公开。方式方法上,变背靠背间接公开为面对面直接公开。通过点题公开栏和回音壁以及干部问事、群众说事等“五事”制度,把“我贴你看”的单向公开变成了墙上公开和“我说你问我回答”的双向交流。形式上,由单一的文字公开变为文字、数表、多形式公开。时间上,做到了常规性工作按季公开、固定性工作长期公开、单项工作在任务完成后一次性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并严格操作程序,做到了真公开、实公开,群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有效维护和保障。

(二)民主管理范围扩大。由最初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全方位拓展。一是民主决策机制普遍建立。1999年以来,该县步入依法民主决策的轨道,能够依法民主选举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建立了农村党员议事会议制度、村民议事会议制度等各项民主决策制度。对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95以上的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议和党员议事会议讨论决定,农村“两会”的作用日益增强。2006年,该县大坪村支两委计划兴建15个项目,在召开村民会议时,用投票表决的办法,公推公决了13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否决了其它三项内容。由于尊重民意,切实做到了事前听意见、事中国共产党决策、事后有监督,村民参与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很高。二是民主管理制度日趋规范。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该县各地结合村情民情,普遍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该县大部分村把制度汇编成册,印发到全体村民手中。同时,各村普遍成立了3—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审核村组收支单据。2005年底,该县台子包村民主理财小组在审核该村第四季度财务收支时,发现3名村主职干部超领干部工资1500元,马上提出质疑,要求3名干部退出了多领的工资,通过民主理财,该县每年减少村级不合理开支20万元以上。三是选举严格依法办事。不论是选举上级人大代表,还是选举村干部、村民代表,各地都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政治权利。通过村“两委”并行选举,实现了“两委”干部交叉任职,通过群众表决撤销了村民小组,少数保留村民小组的组长职务由村干部兼任,从而使民主范围进一步扩大,民主氛围日渐浓厚。

(三)民主实现形式丰富。该县积极探索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党建结合的路子,并不断创新方法,丰富民主的实现形式。一是建立“五事”制度,探索民主管理的新路子。早在2002年,该县就建立了“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事制度”,始终坚持每个月的5日、15日、25日为集中说事日,村干部轮流值班,负责接待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群众说、定期评等形式,拓展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新途径。二是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推促县、乡政府职能转变,在为民服务中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2005年初,全县在县、乡镇、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代理机构,针对农村群众村务活动中的“办事难”现象,规定代理机构定点接收农民群众的办事申请,无偿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全天候、无休日、一站式”的全程代理服务,化解了村民群众在自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办事难问题。三是探索联户自治,展示山区民主特色。针对山大从稀、居住分散的客观实际,该县龙坪等高山乡镇,根据村民居住情况,随湾就片,将村民划分成若干小区,实行发展经济联带、公益事业联合、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对象

第三篇: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如何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冷水井乡又是新田县的边远山区,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作为一名在山区工作十多年小学教师兼班主任,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

1、学习成绩总体不好。一是由于家庭贫困认为供孩子上学教育费用太贵,二社会压力太大许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上学要花那么多钱,不如早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划算,所以导致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大部分农村孩子缺乏好的学习惯导致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三是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同时要带几个小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缺乏父母亲情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为了挣钱基本无空回家(一般一年回一次),就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家,孩子从小就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从小就和少于父母接触,自然而然与父母交流就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少。这样,孩子的心理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孩子的-1-

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1.5、隔代监护导致违法行为趋多。

隔代监护是指由山区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或者在家为了生活奔波无力照顾孩子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

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

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我们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活范围内,应该争取社会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弘扬社会正能量,多关注注独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作者单位(冷水井学校陆梅艳老师)

第四篇: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汉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汉阳镇又是汉阴县的边远山区镇,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据调查,我镇现有人口20539人,现有5861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935人,占总数的34.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490人,占总数的18.1%,二者合计为52.6%,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占适龄入学儿童的52.6%。因此,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反,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滑坡。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9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占90%-1-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父亲或母亲由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山西煤矿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空闲时间少,回家次数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法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父母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

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5、违法行为趋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

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

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基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的退休干部和教师,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从而构建一个由教育、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桥梁作用。

第五篇: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727次

2007-09-01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投入不足,自我造血功能差、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差、“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工作困难;

对策:强化依法治学、集中教育投资,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中心、完善内部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采取分类教学。

关键词:

强化依法治学 入学率

办学规模

教育资源

教育环境

教育投资

教育体制

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分类教学

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低,办学规模呈滑坡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四川省布拖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定贫困县,平均海拔2000多米,又是一个高寒山区县,在西部贫困县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就以布拖县为例,浅析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据调查小学入学率达94.3%,其中女童入学率为87.2%;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9.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为32.8%;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0.6%。小学辍学率为6.9%,初中辍学率为9.7%,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为61.2%。2005年,小学6年保留率为45.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初中3年保留率为76.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历史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有相当多的群众, 甚至部份干部对文化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 认识不清。尤其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致使女童入学率更低,初中流失的学生中多数为适龄女童。二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增加了学生读书的困难。三是部份党政领导干部对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将教育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四是全县各乡镇没有制定有利于学龄儿童入学的优惠条件、办法,在《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中没有列入有关教育方面的条款,如对不支持学龄儿童入学的家庭可采取哪些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五是现行教材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中存在着围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的现象。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知识生活中用得上的太少,教育投资回报率太低。挫伤了群众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群众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所起的作用不大, 甚至读了书的学生不愿、不会劳动了。在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方面,读不读书区别不大,甚至吃亏。

2、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全县现有幼儿园1所(另有3所学校附设学前班),小学167所,中学4所(其中:高完中1所、单设初级中学1所、附设初级中学2所),教师进修校1所,教育科研机构1个。

全县现有13个幼儿(学前班)教学班,在园(班)幼儿548人;小学57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538人;初中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60人;高中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9人。

全县现有各类公办教师935人,其中:学前教育教师29名,小学教师742人(包括扫盲、成人教育教师30人),另外现有小学代课教师达306人,初中教师133人,高中教师18人,成人中等教育和教育科研教师13人。

全县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5所,2005年培训学员7200人,劳务输出培训学员6450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5.68%,扫盲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6%,农技培训面达33%。

全县开办中小学一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3所、5个教学班、165名学生;开办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46所、365个教学班、11198名学生。

全县有34所学校开办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学生5480人,其中重点寄宿制学生1680人。

从全县在岗公办教师总数计算,人均负担学生21.8人。其中小学人均负担24.98人,初中8.72人,高中8.28人。与正常要求初中人均负担学生16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算上代课代职教师,这一结果会更低。另外,布拖县还有一师一校近30所。由于学校(主要是村小)分散偏僻,教师、教学设备,教室、场地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社会经济效益较差,造成较大浪费。仅代课代职教师每年代课费近16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布置不合理,县城和区中心校教师超编,而乡(镇)、特别是村小教师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山区地理条件限制、群众居住分散;二是办学思想指导有误,教育发展总体上没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统筹规划。教育资金投入分散,过分强调村村建学校,解决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造成村小过多,学校规模小、多数学校不象样子;学校分散且分布不合理;三是学校管理不健全,尤其对学生安全管理、生活管理不正规,导致学生家长不放心,对学生寄宿制学校生活不支持;四是教育资金短缺、对学校正规化建设和学生宿舍修建投入少,无力承担更多的学生寄宿。

3、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缺教室、缺课桌,正常教学秩序受影响;村点校办学条件差,绝大部分学校校舍都是土木结构,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除了教师和课桌外,基本一无所有;乡级及以上学校危房多,达7361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就有5281平方米(其中布拖中学存在C级生活用房1200平方米、D级教学辅助用房1500平方米;特木里小学存在C级生活用房880平方米,D级教学用房1000平方米,D级生活服务用房2060平方米);各级学校设备简陋,缺乏起码的教学用具、图书和文体器材;寄宿制学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借宿情况,不利于统一管理;县村小大部分校舍破旧,设备紧缺,经费困难,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很不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落后、财力有限,还存在办学只靠政府的陈旧观念,争取社会资金较少;二是部份领导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认为教育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难以体现政绩;三是各学校没有校办企业、农场,没有经济创收来源。

4、“两支队伍”建设和教育内部管理面临较多问题,“两基”巩固和推进“普九”面临巨大压力。

教育干部管理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虽然有较大改善,工作积极有极大提高,但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有待更新和改进。

教师队伍量少质弱,教师编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

村级学校代课教师比例大,全县小学有近一半的教学班由代课教师代课,学生家长对绝大部分代课教师不信任,对教学成绩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学生入学、巩固造成极大的冲击。

当前位置:第1页

请选择>>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小学生流失量大,全县小学流失率达6.9%,巩固下滑的势头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治标的措施还有待加强。

女生比例低,在校生中,小学女生比例仅有27.6%。

高年级学生流失严重,从2003年“普初”验收至今,全县小学高年级共减少学生1800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生。

上课率低,与要求相差很远,抽查部分乡村学校的上课率最高的有90.7%,最低的仅53%,平均只有73.4%。

5、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差。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许多学校偏僻、不便管理、监督,教学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村小的学校管理缺少科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由于贫困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教师福利待遇较差,积极性不高;三是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差、校风、学风较差;四是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一方面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少,简单粗暴地惩罚多;另一方面对有恶习的学生不敢管,甚至有“迁就了坏学生、吓跑了好学生”的现象,学生外流现象严重;五是部份教师素质差,责任心不强,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使当地群众意见较大,六是招生制度和毕业就业制度改革也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6、“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工作困难。据统计,布拖县的文盲、半文盲有 64000 余人,占人口总数的49.2%,每年新增文盲700余人,复盲 3300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份领导对此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认为人力物力投入多,见效差;二是不断有新文盲出现。三是扫盲经费短缺,要彻底消灭文盲每年需投入扫盲经费20万元;四是部份群众,尤其是年轻妇女受落后思想的影响,不愿参加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是走走形式,致使扫盲工作不易开展,扫盲成果巩固难。

二、对策及建议

从总体情况看,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重视不够,缺少信心和决心,措施不得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对文化教育作用认识不够;教育投入不足,争取社会资金少;学校分散,布置不合理,办学指导思想背离教育规律,办学规律效益差;学校管理差,教学方式单一;入学率、巩固率低;文盲、半文盲多,扫盲工作难度大。为此,我们一方面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针对现状和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调整思路,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开展扶贫教育、实体教育、创新教育等,以教育发展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促经济,努力增加教育的实用性,服务于社会生产;提高教育投入回报率,增加群众对教育的热情、提高积极性;鼓励群众对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提高当地群众整体文化水平;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其主要措施有: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依法治教,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县乡主要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认识到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要树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高低”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担负起对教育工作所负的职责;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宣传,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努力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每年为教师办几件实事、好事。各工委乡(镇)党委必须将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实施和管理。特别是要对当地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完善有利于当地教育发展的《乡规民约》,特别写进强制学龄儿童入学的条款等措施,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教育,使之法律化、合理化,并严格执行。各工委,乡(镇)要对教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制定实施细则,分类量化教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层层落实任务,签订责任书,实行年终考核。各工委、乡(镇)应成立教育学会,业务上由县教育局具体指导,各工委、乡(镇)党委书记任会长,区、乡中心校长任副会长,动员全社会办学力量,支持当地教育;同时,要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工委,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制定出具体的奖惩措施,对教育工作任务完成得好、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教育事业长期落后的要限期整改,并追究责任,对有关人员进行组织处理;对当地教师和群众普遍反映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的领导干部,要给予警告,记过或撤职处分。

2、完善内部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职业化的技术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一是抓好以“四制”改革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即“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教学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二是抓好教师“五项”基本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及教材、教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抓好教育科研、优化课堂结构、掀起教改高潮,向科研要质量;四是各校必须因地制宜,创办特色学校,努力抓学生劳动技能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吃苦精神。五是农村学校必须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上课时数;六是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健康、科学、国防等教育,举办多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乐不思蜀”;七是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五讲”“四美”教育,形式生动活泼,不要说教;八是抓好学生常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树文明校风”,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阵地作用。

3、采取分类教学,不同收费的办法。针对家庭情况,学生学习及学生兴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由学校,家长及学生协商(主要是初中以上学生),采取不同收费,分类教学方法进行管理教学。

(一)、收费不同。A类学生收费低。主要是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或虽经济条件好,但只希望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家庭);或学生成绩不理想,兴趣在其他方面;B类学生收费高。主要是对经济条件允许,读完小学后要继续升学、读初中、高中、上大学;或家庭困难,但本人条件好,成绩优秀,有继续深造读书的愿望。(对后一种情况,由本人写申请,当地政府予以适当补助,以保证该学生正常读书,接受良好教育)。

(二)、A、B两类学生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一是教材不尽相同,A类学生所用教材,一方面包括现行教材,但教学中以生活、生产实际运用为目的,强调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校、教师要有选择性教授有关内容,侧重点不在考试,而在所学知识能否适用于社会,并化为技能;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根据本县,本乡实际,传授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方面所需知识,强化技能培训,如现代养殖和种植技术等;二是对A类学生要注意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先进生活方式和科学观念,民族文化、歌舞表演等;三是A类学生应有一半时间用于劳动实验,在学校农场把所学知识尽快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使用,并定期举办学生成果展;四是B类学生则按现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学习。但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五是A、B两类学生考试内容、深浅要求和方式不同,A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测试和书面成绩应各占一半。

(三)、教学方法不同。A、B两类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不再死记硬背,教师由灌输转为引导,所学知识技能以理解运用为主相同外,A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各阶段,除必学的科目外(不包括英语),其余大部份科目由学生和家长自己选择,或由教师建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师喜好或自身特长,或根据教师建议,选择不同课程和教师。教师的课是固定的,学生的课不固定,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时可能在一起上课,听同一个教师授课。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B类学生则按现行教学方式,但不同班级的学生有可能在一起上课,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师喜好选择教师上课。B类教学同一年级必须至少保证两个班,课程安排一样,如上语文时,要由两个教师在两个班同时进行,教学进度也应保持一样,以便学生选择。

(四)、实行不同收费和分类教学的好处在于:一是保证困难家庭学龄儿童上学,提高入学率、巩固率;二是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群众对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三是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增强教师责任心;四是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减少教师花费在学生不守纪律等方面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不同收费和分类教学目标:A、B两类学生入学率提高;B类学生升学率逐年提高;A类学生完成普初毕业后在各行各业有一定生存能力,较快适应社会,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更多的技能和办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根本改变。

4、集中教育投资,形成县区乡三级文化中心。由于贫困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群众居住分散,学校布置也较分散、偏僻。但分散办学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学校规模小,偏僻,不易管理、监督,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易损坏,造成浪费;二是不易留住较好人才,即使留下来的教师也不安心教学;聘请的代课教师、一方面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占去大量教育经费;三是各村小教学管理不正规,教学随意性较大;四是没有教育文化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培养教育。

为了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较慢,管理水平低,县城和区中心校教师超编,村小教师严重不足等现状,希望今后集中有限的教育投资,加大群众对教育的投工投劳,以县城,各区乡(镇)为中心,形成县、区、乡(镇)文化教育中心,以化解各种现存的问题。其中关键在搞好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安全,生活管理和寄宿校舍的修建;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对群众做好动员宣传,制定好送子女入学的奖惩措施,让群众高高兴兴,放放心心把子女送到县城及区、乡中心校读书,接受教育。

5、加大寄宿制管理力度

2004——2005学年我县完成寄宿制发展计划,全县有34所学校开办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学生5480人,其中重点寄宿制学生1680人。拖觉中心校、西溪河中心校、沙洛中心校寄宿制规模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县寄宿制经费的管理,加大了《布拖县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管理使用的办法》的执行力度,寄宿制经费都按要求及时拨付,各校建立了寄宿制学生档案,据实填写了《布拖县寄宿制学生基本情况卡》并按月公布经费开支情况,深入到各寄宿制学校开展了内部审计。根据《凉山州寄宿制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我局连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各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各校加强了对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纪律、劳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生活管理员、事务长、炊事员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管理办法日趋完善。大部分寄宿制学校伙食堂都申领了《卫生许可证》,大部分炊事员都参加了体检,取得了《健康证明》,使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都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以较好发展,基本做到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寄宿制办学效益有所提高。

6、认真落实好国家“两免一补”

一是建立健全实施“两免一补”的有关管理制度措施,根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布拖县关于“两免一补”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严格杂费的管理、审计制度;二是严格“两免一补”对象的审查监控,确保贫困农村学生能享受国家补助,使贫困学生能在国家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今年共为全县14925名农村贫困中小学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除了杂费;三是加大“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学生和家长明白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关怀,提高了群众的办学积极性;

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全县及各乡(镇)大力宣传教育,逐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提倡教育优先,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念。

2、制定全县群众投工投劳的措施办法,无条件为教育服务,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

3、在救济款发放上应优先照顾到有子女入学的困难家庭,最好把救济款发放到上学的学生手中,解决学生生活困难。

4、扶贫首先是教育扶贫,将部分扶贫资金应集中到学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促进乡(镇)文化、卫生建设,形成乡(镇)经济文化中心。

5、A类教学的假期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气候,农忙等情况做相应调整,但总课时不应少于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以利于学生养殖、种植等试验教学。

6、将机关的电视等有利于教学的器材、设备无偿捐赠给所包乡、并做适当的集中和调剂、进行分配。

7、结合A类教学实际、定期抽调农、林、牧、水电等农口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培训学生,传授基本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8、将县、区、乡(镇)党校及农民学校集中在县城学校及区、乡中心校,集中资金的使用,既可培训乡(镇)干部,也可办扫盲班,提高各种资金的使用率。

9、加强农村教育附加费、职工教育附加费、城市教育附加费管理使用。每年要从农村教育附加费中拨出一定经费作为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补贴。

文章来源:彝学网(网聚彝学)http://222.210.17.136/mzwz/news/20/z_20_4220.html

下载浅论贫困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贫困山区乡村民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对策 (西昌农学院农学2009) 李 奇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投资银行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必然会加速催生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的诞生。投资银行在中国已经初......

    探析贫困山区农村公路路网建设现状与对策

    探析贫困山区农村公路路网建设现状与对策 湖北省保康县财政局余兴洲过去十余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区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已基本......

    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合集]

    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

    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分析(模版)

    贫困山区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巧家县老店中学 饶祥平[摘要]:贫困山区,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大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表现在基础教育不够重视,同城市......

    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边远山区顺峰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孰能中心小学刘利利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贫困山区村干部现状堪忧

    贫困山区村干部现状堪忧 文栋梁 我是一名基层乡镇工作人员,在贫困山区工作了三十多年,我发现贫困地区村干部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他们在工作上,待遇上,前程上都有难言之处。他们现......

    椒江区农村民主法治创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析椒江区农村民主法治创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更新日期:2009.12.01 来源:椒江区司法局 杨良德 今日/总浏览:1/606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主要载体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