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椒江区农村民主法治创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析椒江区农村民主法治创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更新日期:2009.12.01 来源:椒江区司法局 杨良德 今日/总浏览:1/606
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主要载体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如何妥善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村现代化法治建设问题,探索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新农村法治建设新路,成为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椒江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民主法治创建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现状分析:椒江区农村民主法治创建的概况
椒江区从2003年起在农村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村务管理、村务决策日趋民主、科学、规范,群众对村务工作及村干部的监督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推进了依法治村工作的进程,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区275个行政村中有229个村达到三星级标准,25个村达到四星级标准,4个村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前所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民主选举基本普及。民主选举搭建民主平台。从调查走访来看,各村均按照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由村民直接选举或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在选举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村两委会成员的候选人都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在2008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据组织部门统计,在已完成的273个村党组织选举中,一次性成功的有222个,占81.3%;在已完成的262个村委会选举中,一次性选举成功的有229个,占87.4%,分别比上届都有提高。另外,全区有144个村党组织采取了“无候选人选举”方式,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党组织班子,占52.7%。全区有111个村在村委会选举中采取“无候选人直接选举”方式,占42.2%,进一步拓宽了选人渠道,扩大了基层民主。通过选举可以看出,椒江区农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和完善。
(二)民主决策基本落实。民主决策体现村民意志。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椒江区农村基层普遍实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等。
(三)民主管理基本规范。民主管理实现民主内涵。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各行政村都制定了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有的村还把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规范等各项自治制度进行汇编,装订成册发至各村民手中,通过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民主监督基本健全。民主监督还群众于明白。从调查走访来看,去年以来,椒江区以“村级阳光理财”工作为载体,全面推行“三点式”理财模式--全程式监督、透明式操作和点题式解答。各村均成立了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制定了民主理财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阳光理财监督成员,设立村级阳光理财监督室,并以“村规民约”形式明确理财监督室的财务公开监督程序、理财职责以及相关权利和责任追究等。通过成立“村级阳光理财监督室”和健全工作制度,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了村民对集体经营管理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的权利,从而使阳光理财活动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促进了村级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公开、透明。
二、创建瓶颈: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虽然椒江区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按照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使“四民主、两公开”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椒江区农村法治创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民主法治建设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村民整体法治创建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对创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作为村民自治的有效载体从上到下还没有形成气候,有的街道、村为了创建而创建,有的是为考核而创建,有的是为了好听而创建,在创建中出现了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涵,重突击轻长效的现象,没有认识到创建的真正意义。
(二)基层组织在创建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据调查,椒江区农村在民主法治创建中,基层组织强则创建好,组织软弱涣散,则创建没有成果。就椒江区基层组织而言,先进的大约占20%—30%,后进的约占5%—15%,其余的多数处于中间状态,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这种中间状态的党支部组织,工作不上不下,经济不穷不富,战斗力不强不弱,严重影响了椒江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整体水平,也导致了这些对民主法治创建工作成效的不突出,没有发挥基层组织在创建中的应有作用。
(三)法治理念仍较落后。
一是农民法律意识总体上仍然比较淡薄,从而直接影响了法律这一有力工具在农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对法律的作用认识不足,往往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按法规来办。按法规办理对已不利的,就无理取闹,采用上访,缠访或者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来处理事情,往往导致矛盾激化,社会不稳。二是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在推进村级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缺少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民主选举虽然越来越民主,但在选举中仍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少数村受派性,家族势力干扰、请客、拉票等不正常现象也时有发生,村民投票也往往不看候选人的个人素质和领导能力,而
是权衡好处的多少,而有的选出来的村主任,对上顶着干,对下不服务,光想着捞好处。三是村民自治制度不能政策很好落实。椒江区广大农民虽然在民主法治村创建中,按照“四民主、两公开”的要求,都相应的建立了村规民约,有些薄弱村对这些规章往往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不能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村里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和化解,村里出现的违法违章事情,不能及时的制止和处罚,村两委往往是当作视而不见,或将矛盾纠纷上交街道解决,一推了之,导致村里管理混乱,影响农村和谐稳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思路探析:创新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创建工作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椒江区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一个农村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民主法治村的创建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创建活动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的统一。
(一)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全力推进椒江区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在创建过程中,一是要保证村党组织在村民选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保证村党组织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要保证村党组织在日常村务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把是否切实保障村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享有充分权利,作为一条基本的标准。在民主选举过程中,要尊重和保障村民的选举权、投票权和罢免权,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中,要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要把政策交给群众,重大事情要告知村民,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通过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由群众民主决策、让群众参与日常的村务管理,公开村务的运作过程,接受村民的监督。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水平。
(三)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水平,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要逐步把农村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任何人都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村干部要带头执行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村民既要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又要切实履行应尽的义务。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查处破坏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行为
(四)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必须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是加强村干部思想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强村干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强调奉献精神,以先进典型事例激励人,在工作中兑现竞选承诺。同时,加强村民委员会自治理论、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产业技术知识、提高村干部的素质。二是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坚持从优秀村
干部中选拔街道干部制度,提高干部待遇;组织农保机构牵头,切实解决村干部离职后的养老保险,让村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得实惠,退职后有想头。三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保护村干部的合法权益。各级各部门都要为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依法行政,充分尊重村民自治,避免越位瞎指挥。要鼓励、支持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人开展工作,坚决打击诬告陷害、报复卸任村干部的行为。
(五)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自治章程是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主要是对村民委员会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是村民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相当于一个村子的“小宪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从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入手,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章程的每一项都必须做到于法有据。要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大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调委会等组织的主要任务、村民的权利义务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二是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贴近当地农民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做到简便易行、实在管用。三是要严格程序。由党支部、村委会讨论明确制度起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由专门起草小组进行起草;召开各个方面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召开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修改;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张榜公布,同时报街道备案。
(六)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形成符合自治要求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经常碰到村民与集体之间、村民相互之间发生一些矛盾纠纷。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到一方的安定。因此,要以大调解组织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调解网络,特别是对村以下的调解组织要做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充分发挥其作用,凡涉及村民与集体、村民与村民之间发生的矛盾,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出面调解,形成调解协议,双方自觉执行,一方反悔的,可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进行解决。要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七)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必须抓好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要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农村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好法制文艺、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等社会阵地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公民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农村干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民主治村。要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深入农村,为农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为解决“三农”问题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并在全区农村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做到“有问必答、有纠必解、有诉必帮、有困必助”,全方位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村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通过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工作,使椒江区的农村民主更加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第二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7-02-10 16:48:3
5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年初,民政部、司法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近两年来,合川市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安排,细化和量化了创建工作标准,加强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年月初,合川市委法建办组成
个检查调研小组,对全市个镇、街道办事处申报的“民主法治示范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抽查表明,“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突破口,是加强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有效措施。近两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作为扩大基层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四民主、两公开”的内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在工作中依然存在若干困难和问题。
农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民主制度不够健全.村民自治氛围没有先全形成。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和农村交通条件差,集中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有一定困难,许多村只有在村委会换
届时即年召开一次会议,村里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一些村没有依法治村规划,或者虽有依法治村规划,并建立了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但内容没有按新的政策及时进行规范、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自治进程。
二村干部法律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从抽查调研的村来看,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之过去有很大提高,多数在高中文化以上,少数取得了大专文凭。但是,随着基层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一部分村干部的素质、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民主治村的意识差,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工作上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导致干群之间矛盾增多、关系紧张。如在调处各类民间纠纷过程中,个别村干部在解决问题时缺乏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无调解申请书、无调解笔录、无调解协议,资料的收集不能做到一案一宗。这种工作方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常常因证据缺失而影响人民调解协议应有的法律效力。
三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法制宣传形式单一。从检查调研的单位来看,村民在渴求致富的同时,特别渴求法律服务,渴求社会治安状况好转。一些村虽然有调委会、治保会等村级组织,但没有一个负责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普法骨干网络不健全,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法制宣传专栏长期只有一个版面,不能根据村民的需要及时更新。村里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形式单
一、收效甚微,村民更多的是通过电视、走村串户的方式片面地了解法律、政策。如农业税的缴纳,根据有关规定,重庆市农业税在五年内逐步取消。而部分村民却断章取义,认为农业税已经取消了,不必上缴,影
响了当前农业税的及时收缴。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随着乡镇人民法庭的撤并和调整,村民为打一场官司常常花相当长的时间在路途中,一些小纠纷如经济赔偿,村民往往不能也不愿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以致酿成重大疑难纠纷或恶性事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四缺少激励保障机制,难以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一是工作负荷大。村干部一年到头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常年是风里来、雨里去,在农业税征收、计划生育、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具体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在领导与群众之间“两头受气”,工作难度大。二是工作待遇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干部承担大量的工作,而所得到的报酬却偏低。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各镇、街道办事处财政十分紧张,农村“两委会”的办公经费捉襟见肘,少数村干部的待遇十分低微,有的甚至不能及时兑现,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工作没有奔
头。工作干得再好,职务最高也就是村支书,年老后生活没保障,因此许多村干部思想压力很大,对工作缺乏信心,热情不高,干劲不足。
进一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建议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对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三农”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党中央非常重视。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对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同步发展,而不能有丝毫偏离,也不能有任何动摇。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
育。一是要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培育典型,整体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通过“示范村”的作用,带动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创建工作标准,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动态管理。三是在组织村民学法中,方式应更灵活,措施应更扎实,内容应更具体,使广大农民群众时时、处处受到法制教育。如法制宣传资料,应针对农村工作的特点,做到内容实用、携带方便。四是整合各单位普法骨干与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形成农村普法合力。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农村的“当家人”、“致富能手”作为普法骨干力量,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要建立一支以行政执法、司法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爱好者、离退休政法干部、法律院校学生为主体的、面向基层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以当前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有关方面
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法、懂法和用法,增强他们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
第三,要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举措。一是要建立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在司法行政部门与各镇、街道办事处的共同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稳定社会秩序、“创建平安镇街、平安村”中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作用,完善并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机构、调解队伍、业务工作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落实调解经费和调解人员的工作补贴。各级调解组织要设定专职的人民调解员,对专职调解员的文化程度和年龄应有较高的要求,并集中培训法律业务知识,以提高调解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调解水平。二是要加强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稳定和充实司法行政队伍。要加大基层司法所的硬件投入力度,进
一步发挥基层司法所片区的辐射功能,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要通过建立法律服务站、法律服务连心卡等方式使各项法律走进农民、走进农户,满足农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解决广大农民打官司难、法律咨询难的问题,使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成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排头兵。三是要培养和选拔一定数量的“法律明白人”或“法治村主任”。从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中选拔政治素质强、法律业务精的法律工作者推荐给各个村,帮助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督促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并为农村“两委会”及村民提供各类涉法事项的服务,依法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之中,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要加强村干部法制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认真抓好村干部法制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责任落实。各镇、街道办事处、农村“两
委会”应结合实际制定出法制教育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和时间安排具体化,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职能要明确,责任要落实,督促检查要到位,从而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二是紧紧围绕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将法制教育培训工作与参加对象及其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分期分批组织培训,确保教育培训取得实际效果。三是精心组织安排,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确保培训质量。
第三篇: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是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二是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三是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
四是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现实农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子女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甚至相互之间闹矛盾,其结果有:
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
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
3、都不养老,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要求政府府帮助解决“养老”问题。
五是无儿女的老人。这部分老人都属于五保户,分散居住的,一年由政府发给1800元五保供养款,村委会负责况现600斤口粮,1500斤烧柴,不过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素质的差别和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有些村在给五保户况现粮食和生活护理方面出现了问题;部分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敬老院包吃穿住医,生活水平较好,但由于敬老院管理经费不足,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不能接收。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养老观念差,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厚。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影响,个人和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是法律意识淡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尽“反哺”义务。
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难运作,年青的家庭成员要去工作挣钱养活老
人和抚养孩子,家庭中无闲人照顾老人,特别是子女较少的老年人,这种类型正在增多。
三是资金投入不够,社会保障缺乏,老龄工作机构和服务设施不健全。各乡镇都有老龄工作机构和人员,但都是由民政办兼管,业务也仅仅是办老年证、发放百岁老人补贴,老龄工作基本是处于应付型,与当今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今年城西才在部分村开展,但基本养老金标准只有每人每月80元,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太低,不足以改善老人的生活。
建议与对策
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为了积极推进农村老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是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各新闻媒体要从多个角度开展为老服务宣传,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认真总结养老敬老以及老年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
二是健全法律法规和老龄服务机构,要结合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日常护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心。理顺和健全老龄机构,确保各级老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上,配备专人(或)兼职工作人员从事老年工作。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现状,让广大农村老年人权益得到保障。
三国家要加大对基层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资金实行社会化筹集,社会化发放,普及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金、护理金、医疗补助金等,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培训从业服务人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不断保障,而且在精神慰籍上得到充实,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
第四篇: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海安曲塘顾庄幼儿园 陈秀华
随着早期教育的开发和重视,许多家长都是怀着一颗望子成才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农村幼儿家庭。由于广大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心理准备,得不到具体、科学的指导,加之年轻的父母普遍缺乏育儿经验,因此,当今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不少观念和行为盲点、误区,致使他们在进行教育时候感到困难重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些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至上
近年来,家长把家庭教育的中心由原来较多关心子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规范转移到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甚至出现重知识轻品德的倾向,不惜血本下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开发智力,利用空余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兴趣班,有的家长还要求幼儿园布臵家庭作业,提前学习小学的拼音、写字和计算等课程。不难发现,一些家长在接孩子离园的时候,迫不及待地问孩子:今天老师教写字了吗?他们关心的是幼儿园传授了多少知识,教写了几个字、会算多少道题、认识多少拼音,他们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品德的早期培养和良好行为的早期训练。
二、期望过高,限制过严
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强迫小小年纪的幼儿学这学那,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揠苗助长。有些幼儿在双休日、假期参加了各种兴趣班,高强度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负担。况且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家长在没有征求孩子的意愿的情况下,擅自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学习,可见孩子参加学习大多是迫于家长的压力,缺乏兴趣的学习,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荡然无存。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的,但许多家长以孩子的安全为由,对其行为诸多限制,要求孩子处处按家长指令去做,甚至不准其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玩耍,孩子就像一个提线的木偶,失去了自我。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束缚了幼儿个性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三、无原则爱护
由于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心血浇灌的对象,倾注过分的爱,形成严密的保护层。比如不让孩子离开
身边,或者是怕孩子受欺侮,又或者怕不卫生、学坏,不让他们独立的活动,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了。人为的隔裂了孩子和其他同伴的接触,使得孩子不能以伙伴的行为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明明是错误的行为,却要百般庇护,从来不敢说“不”。
尽管现代家庭趋向小型化、简单化的核心家庭,但为了照顾孩子,小家庭与父母家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住在父母家,也有的请父母来同住,4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孩子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老人深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念的影响,在教养态度上极容易出现溺爱,纵容护短,包办代替。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极弱。孩子容易产生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
四、亲子关系淡漠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上班、工作、学习进修,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有些家长只顾坐在麻将台前,不分日夜地“酣战”,丢下孩子不管。我园有名幼儿周末在家,家长因为要打麻将把孩子锁在楼上,孩子竟然从阳台上跳下来,幸运的是没有生命危险,但两腿却留下了残疾。幼儿长时间缺乏亲子接触和父母的关怀,也缺乏与父母进行沟通。家长即使有时间陪同孩子玩,但不知道怎样开展亲子游戏,更不会有效地利用家中的日常用品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玩得枯燥而又索然无味。
五、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指导
一些年轻的父母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不懂得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让幼儿全面发展。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而没有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关心身体健康多于关心心理健康,重视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为孩子树立榜样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时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主观性。
六、家庭气氛紧张,单亲家庭的增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也在孩子逐年增多。离异家庭中的家长,有的视子女为累赘,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满足孩子不合理得要求,以弥补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的孩子,极易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另外很多家庭夫妻关系不和,或是婆媳相处产生矛盾,经常出现争吵或冷战,使得家庭气氛紧张,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孩子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以上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幼儿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对策:
一、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要管孩子,家长先要把自己管好,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管教孩子的,在孩子身上一定会毫不走样地反映出来。”我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今天你具备家长资格了吗?》,家长资格就是你的榜样作用,你的教育方法,你的教育观念。那怎样来提高呢,就要求我们树立学习理念,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做一个他们喜欢的父母。
二、利用幼儿园和家长学校,指导教育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由于家长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参差不齐,职业、思想状况及对子女的期望各不相同。教师可采取集体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使家长通过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家长会、家长通讯和家长学校的指导、教育,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其要求,及时清楚幼教的最新动态和教改的方向,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需要。过于专制、过分限制,只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感到压抑。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学会用赏识方法教育孩子。还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有关孩子的事,应当和他商量后再做出决定。多用蹲下来说话的形式和孩子沟通,让他感到自己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同时使得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三、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愉快的家庭氛围是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家中的每一位成员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应该学习为他人着想,为家庭幸福着想,互相体谅,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克制
自己不良情绪,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处理家庭的问题,多点谦让,少些争吵,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教育榜样。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点上互相协调,尽量保持一致,避免因为教育观点不同引起 “战争”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要因为孩子失去母爱或父爱就盲目地娇宠孩子,应该注意纠正自己不良言行、举止以及心理状态,以免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家长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和广泛兴趣的培养
孩子的认识活动是受到兴趣和需求直接影响的,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家长应该鼓励、尊重孩子由自发兴趣引起的各种学习,使孩子的活动、学习、游戏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尽最大可能培养孩子宽泛、多样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多种智力潜能的全方位开发,也有助于孩子在多种体验、多种感受中奠定个人兴趣的基础。
未来的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要让孩子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家长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各种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能适应日后的环境。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并不是简单地靠书本学习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加以培养的,有的家长忽略了生活、自然存在的教育契机,却刻意追求书本上的教育内容。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家长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家长不能仅仅要求孩子识字、会计算,还应该培养和促进孩子学习的基本能力、社会经验技能和行为,使其个性、心理和社会行为健康和谐地发展。另外,家长要客观、冷静地正视孩子的成长特点,创设多样教育活动和丰富的环境,以平和、坦然的心态期待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从而使孩子在人生初期获得丰富的发展经验、为挖掘孩子潜在的多种能力提供最佳的机会和可能。
五、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
较多的亲子交流不但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孩子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维护孩子健康情感的关键因素,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因此,家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应该尽量抽空陪同孩子一起玩,倾听孩子的真正需要,及时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使孩子获得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感受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从而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在此同时,家长要为
孩子提供创设各种亲子游戏的材料和环境,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开展各类游戏,并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成为他们游戏的伴侣,寓教于游戏。讲故事、外出参观、郊游和亲子锻炼等都是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家长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观察孩子的情绪、语言行为和动作发展等方面的反映,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指导孩子,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困难。
六、家长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要求家长们对爱的程度作这样的理解:“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超过一定份量就成了溺爱,这就要求家长的爱是是理智的,是爱和严相辅相成的,正如古人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对于孩子不合理或一时不能办到的,家长要耐心说服,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撒娇和任性所动摇,孩子有缺点错误要及时教育,不迁就、纵容更不护短。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地爱。父母“寓爱于严”“严中注爱”,表面看似乎无情,但从孩子个体发展的意义来看,却是一种真正的爱。
为此笔者衷心建议家长朋友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关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只有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合作,让科学的育儿方法进入到千家万户,这样您的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第五篇: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
4、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
现实农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子女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甚至相互之间闹矛盾,其结果有:
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
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
3、都不养老,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要求政府府帮助解决“养老”问题。
5、无儿女的老人
这部分老人都属于五保户,分散居住的,一年由政府发给1800元五保供养款,村委会负责况现600斤口粮,1500斤烧柴,不过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素质的差别和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有些村在给五保户况现粮食和生活护理方面出现了问题;部分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敬老院包吃穿住医,生活水平较好,但由于敬老院管理经费不足,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不能接收。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农村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1、养老观念差,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厚
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影响,个人和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尽“反哺”义务。
3、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难运作
年青的家庭成员要去工作挣钱养活老人和抚养孩子,家庭中无闲人照顾老人,特别是子女较少的老年人,这种类型正在增多。
4、资金投入不足
社会保障缺乏,老龄工作机构和服务设施不健全。
各乡镇都有老龄工作机构和人员,但都是由民政办兼管,业务也仅仅是办老年证、发放百岁老人补贴,老龄工作基本是处于应付型,与当今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今年城西才在部分村开展,但基本养老金标准只有每人每月80元,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太低,不足以改善老人的生活。
三、建议与对策
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为了积极推进农村老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加强老龄宣传工作
各新闻媒体要从多个角度开展为老服务宣传,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认真总结养老敬老以及老年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
2、健全法律法规和老龄服务机构
要结合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日常护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心。理顺和健全老龄机构,确保各级老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上,配备专人(或)兼职工作人员从事老年工作。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现状,让广大农村老年人权益得到保障。
3、国家要加大对基层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
资金实行社会化筹集,社会化发放,普及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金、护理金、医疗补助金等,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培训从业服务人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不断保障,而且在精神慰籍上得到充实,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
【参加文献】
(1)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社会保障制度,2005,(5)。
(2)孙立平,断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3-94(3)童星 张海波.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J].社会保障制度,2005,(8)
(4)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曹信邦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载《人口与经济》第2005年第1期。
(6)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张太英、刘小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王延中,《如何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7月6日。(9)马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1)迈克尔•米特罗著《欧洲家庭史》第145页,华夏出版社。(12)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第9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
(13)刘英著《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3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4)张德强著《嬗变中的婚姻家庭》第79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5)参见姚远《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载《西北人口》1999年第2期
(16)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资料汇编》,华龄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7)参见姚远《传统型家庭养老面临危机》,载《视点》1996年第11期,第10页
(18)参见《田雪原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19)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
(20)马文•哈瑞斯著《文化的起源》第178页,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