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北海特色旅游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加快发展北海特色旅游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内容提要:北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对北海十几年来旅游数据以及与广西和区内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出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找出我市旅游发展的结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主题词:北海 旅游 对比分析 思路对策
一、北海旅游业的基本概貌
北海是北部湾畔的一颗明珠,拥有清新逸人的生态环境、风光旖旎的美丽景色和浓郁独特的南海风俗。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海定为全国11个国家旅游王牌景点之一。市委市政府已经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主导型”战略,坚持“不求大,但求美”的原则,按照“一体两翼”的布局(即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中区改造、西区旅游设施和外沙海鲜岛建设为主体,以涠洲岛及星岛湖、红树林开发为南北两翼),推进滨海旅游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目前我市旅游业已形成一定的格局,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一是旅游生产力初具规模,由接待型行业逐步转变为行、住、游、食、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旅游业总体增长速度已高于全区平均发展水平。二是采取政府主导、业主开发、资本运作的方式,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将较为分散的景点开发培育为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拳头”产品。目前银滩中区改造和外沙海鲜美食城已初见成效。三是政府扶持,鼓励企业进入旅游业发展。近两年来,各种所有制企业投入景区(点)建设资金8800万元,投资兴建饭店、宾馆资金4.3亿元。四是植入网络经营新理念,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除了开通北海旅游网站以外,在《北海市政府公共信息网》和《北海经济信息网》都制作了旅游网页,构建快速、便捷的宣传促销网络和旅游公共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北海旅游网站访问量已突破20万人次,70%的散客通过旅游网站服务到我市旅游。五是推进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较好地营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举办挪威三文鱼美食节、越南歌舞、古巴球赛等活动。六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造就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景观,催生绿色商潮。2001年我市生态观光点共接待游客近32.14万人次,占全市游客的10.8%。
二、北海旅游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一)旅游总收入对比。2002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7.98亿元,居广西第4位(前三位是南宁、桂林和柳州)。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13.04%,高出广西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2.67%,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旅游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旅游业在我市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旅游人数对比。2002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380.41万人,居广西第4位(前三位是南宁、桂林和柳州);接待海外游客42075人,居广西第6位(前五位是桂林、贺州、南宁、南宁地区和梧州)。数据表明,我市吸引的游客还是以国内为主。从全区接待海外游客来看,人数最多的是桂林,占全区总数的72.2%。与上年相比,接待海外游客增长较快的有百色市、贵港市、贺州市、玉林市、河池市、南宁地区和柳州地区,增长幅度均超过2位数。这说明北海在海外的知名度还要进一步拓宽。
(三)人均消费对比。调查显示,2002年我市在旅游销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饮食,占20.29%,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第二是游览,占19.44%,高出全区11个百分点;而长途交通占15.33%,低于全区14个百分点;购物所占比重为14.40%,低于全区10个百分点。其余各项消费比重差距均在5个百分点之内,与全区水平相差不多。由此看来,北海的饮食(尤其是海鲜)是最吸引游客的。至于游览比重高与景区消费水平较高有关。与此相反,购物比重低又说明我市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四)主要客源地对比。我市的客源市场与广西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一是都以本区居民为国内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周边、华东地区等省份为辅,其它省份占有旅游客源市场份额很少。北海市本区游客所占比重为52%,全区为60%。二是在海外游客中,港澳比重最大,超过1万人次。外国客源市场中,按人数多少排位前10名的国家就有8个同时出现在广西前10位客源市场中。这说明,北海旅游已经整体融入广西旅游之中,广西旅游不能没有北海。
(五)前景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十五”期间,北海旅游总收入年增长速度平均可达13%。2005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可达12%,总收入可达25亿,约占全市GDP的13.63%;2010年增长速度可达15%,总收入可达50亿,约占全市GDP的16.92%。全市旅游业将逐步建成一个中心(景区景点开发为中心)、两个重点(宣传促销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重点)、四大支柱(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四大体系(旅游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的产业发展构架。
二、北海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一是入世后,由于我市的旅行社规模小,组团能力差、竞争力弱,而且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一旦外国旅行社进入,客源市场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对我市的旅游业将造成一定的冲击。二是广西各地市及周边地区的压力。桂林启动大旅游进程;南宁以“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都市旅游;桂东的贺州、玉林、梧州旅游业后来居上;海南的热带滨海观光度假旅游业全面铺开。北海再不奋起直追,就有可能被抛在局外。三是今年由于SARS的影响,我市上半年旅游受很大冲击。自4月20日起,根据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旅游局的要求,各旅行社基本停业,五一期间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90%,减少14.40万人次,收入减少约7200万元,并直接影响旅馆、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行业。虽然随着对疫情控制的加强,一些旅游制裁会有所放松,但SARS对旅游的影响却不会是十天半月,据专家分析,旅游要恢复元气,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与县区的景点有机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很多资源优势如涠州斜阳岛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在产品结构上,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缺乏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文化、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型旅游项目。近几年,会展旅游、会议旅游基本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在消费结构上,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目前,我市还存在旅游商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等问题,在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上,“购”和“娱”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各旅游景点和商场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难以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北海的旅游商品收入一直徘徊在国内旅游收入的10%左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更快发展。在客源结构上,还有相当多的客源市场有待促销和开拓。
(三)产品包装策划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旅游宣传大篷车东拓西进,提高了北海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是北海旅游包装策划宣传在围绕银滩这一核心进行的同时,还没有把县区旅游资源融入,形成有机整体。对各县区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推荐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银滩的辐射作用,向县区引导输送客源。在地区合作方面,由于北海与南宁、桂林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性质不同,双方在可进入性上可以相互提供便捷条件,但从近几年宣传促销的方式来看,各地宣传基本上还是单打独斗,地域界限还没有完全打破,未实现联手促销来降低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没有更深挖掘景观人文内涵。现有的景点规模都不大,文化含量也不高,而且比较分散。北海是一个新兴的滨海城市,对各种新观点、新事物包容性极强,蕴藏着巨大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和广阔市场。一个好的景观没有溶入浓郁的人文内涵的话,是很难持久的,容易被同类产品所取代。
(五)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仍很严重。目前我市旅游存在低价招揽(包括零团费、负团费等)、导游回扣、诱导购物、欺诈游客、购物漫天要价、质次价高等不良现象,市场机制、管理体制还不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的旅游形象。
四、加快发展北海特色旅游的对策研究
(一)抓住有利机遇,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一是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天然的开放型行业,“入世”后将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因此,要抓住“入世”契机,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投入北海的景区景点及旅游设施建设,开办中外合资旅行社,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国际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北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完善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力争开辟连接东盟发达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航线,争取设立北海海上出入境一类口岸。与东盟有关国家和区内其他城市合作,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线路,实行多赢战略。可开通桂林—南宁--北海--越南河内--海防--下龙--顺化--胡志明市--柬埔寨金边或桂林—南宁—北海--河内--下龙--胡志明市--柬埔寨金边--老挝万象--泰国曼谷等跨国旅游线路。
(二)海洋资源开发是北海发展特色旅游的主攻方向之一。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海洋正是北海旅游最具特色的资源和优势。把北海发展成以南亚热带风光,南国渔家风情和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集观光、美食、度假、购物、休闲、会议、娱乐、海上运动和海底博览为一体的,以西南地区为基础,面向港澳、辐射东南亚各国的海上国际旅游区。
发展项目:一是海洋渔业旅游。传统的渔业文化,增添了旅游丰富多彩的内容,除水族馆和海底世界外,还可建海洋渔业展馆,陈列各个时期渔船与渔具;开展海上垂钓与随船出海捕捞等旅游活动。二是海洋生态旅游。北海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生态文化,多姿的岛礁,形态各异的各种热带动植物,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景观,可开发海底生物观赏游等。三是海洋民俗风情旅游。勤劳勇敢的疍家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渔船、渔网、渔家女„„时时展现一幅幅古老质朴,风情浓郁的画卷。拟推出“渔家乐”民俗风情游,让游客参观访问渔民家庭,吃、住在渔家。四是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辽阔的海面、怡人的气候,为开发海洋体育项目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拟开发海钓、海上帆船、冲浪、滑水、水上飞机等项目。
(三)SARS非常时期北海旅游要避重就轻,恢复时期要加大宣传。第一,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可以培训员工,也可以利用放假策划新的旅游线路。第二,建立散客平台,将散客订房、散客订车、散客订票、会务接待、自游人等业务全面开展起来。据悉,在“五一”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旅游团队流动,但还是有一些散客出游,一些旅行社就推出一些订房、订票业务。第三,开展健康旅游活动,主题为“健体魄,抗非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认为,户外运动有助于防止非典,提倡分散、小型的户外健身运动。那么在SARS时期旅行社就可以推出新奇的户外运动,如露营、越野、攀岩、滑水、远足、滑草、拓展、飞行滑索等等,这些活动在城市拥有相当大市场,可通过旅行社专业的服务,给一些爱好户外运动的客人提供咨询、指导。第四,在抗击“非典”中,旅游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损失严重,仅靠旅游企业本身力量难于克服困难,需要政府、社会扶持,救助旅游市场,共渡难关。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旅游业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二是对大型商业性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或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收益金。三是对旅行社适当退返部分质量保证金。四是对旅游企业实行与生产性企业同等的水、电使用价格。第五,在恢复期间,市财政增拨宣传促销补贴,加大对旅游促销的投入。我市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可以借此大作“来北海,没非典”的宣传,重塑旅游者的信心。
(四)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旅游产品,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国外、国内、省内、市区周边四个层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第一,深入挖掘北海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老名牌推出新产品。第二,把节庆活动做活做大,增强吸引力。节庆活动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宣传方式,同时也是集经贸交易、文化交流与民众休闲游乐于一体的活动,如南宁民歌节、美食节等。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办出一些与旅游有关的节庆活动,在主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具体内容和举办方式要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借势造市,真正形成良好的旅游效应。第三,要满足游客的享乐需要。旅游是一种高级消费,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要以景点为中心,搞好配套服务项目,如歌舞观赏、民俗风情表演、自然博物展览、文艺欣赏、饮食服务等项目,使旅客在游览之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服务和享受。第四,加强与周边地市“强强合作”,实现资源互用、客源互流、利益互享。
(五)在开拓客源市场方面,要对客源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看准客源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找准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点。从目前来看,我市国内外客源市场开发要重点营造联片规模效应,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国外近期以亚洲市场为重点,大力开发中越边境旅游和“胡志明之旅”,加大对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周边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新市场的开发。外省重点开拓地缘市场(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缘市场(长三角、珠三角)和亲缘市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区内主要开拓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南宁、桂林、柳州等);市内要重视城郊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近郊和城市周边建设环城旅游带,满足当地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采摘、购物等旅游消费需求。
(六)改革创新,打造旅游经济的“航空母舰”。首先,要讲求旅游景区的效益性,必须要体现经济效益,旅游项目的投入要有所回报,产生旅游收入;同时还要体现社会效益,通过景区建设,拉动景区的交通、文化、商贸、饮食和服务等各行业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的改革创新步伐,推进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优化等资本运营方式和连锁经营形式,淘汰一批“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做强做大或成立一批旅游大企业,如桂林旅游总公司、广西旅游集团等,增强北海旅游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再次,中小旅游企业要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大型旅游企业的网络服务协作关系,提高旅游组织程度的社会化水平。另外,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鼓励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实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
(七)规范旅游市场行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坚决贯彻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关于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假打非”的工作部署,由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和“游戏规则”,增大市场运作透明度;要抓好旅游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工作,公安、海关、工商、物价、文化、税务、建设、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搞好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要重点整治“黑社”、“黑导”、“黑车”以及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和文化娱乐场所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努力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本期编辑: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韦 亮 作者:顾 裕 冰
第二篇: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工业现状
(一)调整结构,工业初具规模。巴东工业经历三峡库区搬迁复建,按照国办[1999]53号文件精神,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破,原国有、县属集体工业企业 除巴东县电力公司外全部关闭、破产。巴东工业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加大了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力度,确定“产业兴县”的发展目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无论是工业产值,还是利税贡献均翻了几番。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589家,就业职工人数达到23205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职工人数5723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3.24亿元,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6.27亿元。水电、采矿、农副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巴东工业的支柱产业。截止2009年底,水电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现价总产值的38.15%,占规模工业现价总产值的59.8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18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36.38%;上交税金9334万元,占全县工业上缴税金总额的50.66%。
(二)壮大产业,工业初见成效。在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业在全县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扩大,通过全县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上升到第一,使我县县域经济在全省的排名从2007年的69位前进到37位,首次进入全省二类县市行列,对财政的贡献率也逐年上升。截止2009年底,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1.45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20亿元,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11.7亿元,占总数的58.42%;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8.3亿元,占总数的41.58%。三大支柱产业优势突显,其中电力产业总产值12亿元,占总数的59.88%;煤炭开采总产值1.43亿元,占总数的7.12%;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5亿元,占总数的12.46%。
2009工业企业利润2.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44亿元,上交税金1.84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48亿元,上交税金0.93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12亿元,上交税金0.7亿元;个体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81亿元,上交税金0.21亿元。
2009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15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54亿元。
(三)后劲乏力,发展问题突出。纵向比,我县工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横向比,即使不看发达地区,与周边县市也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巴东工业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产业技术支撑力较弱。缺少产品升级研发队伍,难以形成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抢占市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支撑。一方面,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科技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建设创新型产品的要求,没有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技术支撑力不足致使产业升级缓慢,如果不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势必影响工业持续发展。二是缺少办大工业交通运输条件。办工业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不便,不仅制约了本地企业的发展,还制约了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三是缺少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拉动力较弱,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产品的数量不大、知名度也还不高,市场空间仍很狭小,一业兴、百业旺的格局还没形成,难以支撑和拉动一个或几个产业集群。
二.发展思路
巴东要大发展,核心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快推进特色工业发展,这是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发展
工业要突出立足县情,在特色资源中寻求项目,在特色地理环境中寻求差异,在特色人文环境中寻求商机。抓住商机,突出发展特色工业,是我县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求特色是发展我县工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必须切实引起高度重示,不断加强研究。
(一)立足资源,推进特色工业发展。资源是加快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虽然县内各种资源储量丰富,但是我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和长江中上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资源型工业发展的进程中,要用活、做足资源文章,不能重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资源市场。巴东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能、煤炭,石灰石、硅矿、铁矿、煤矸石,要把围绕这六大资源开发,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载体,不断加强项目前期研究;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力争把“蛋糕”做大;作为工业发展研究的重点,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加强研究。为确保我县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资源利用的中长期规划,确保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资源使用,促进资源型工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措施,抓好重大项目谋划。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没有更多的项目,增长就难以保证,结构就难以调整。要加快工业发展、扩大工业总量规模,关键在项目。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大项目的支撑,有了项目又存在着难以落地的问题。要分层次,分进度,着力加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一是支持已投产项目扩能增效。大力支持三峡酒业、阅山硅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我县新的年产值过亿元企业。二是支持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加快博爱科技、优拓电子、长友公司、水布垭银杏酒业、福诚矿业、金德矿业、杨家坝和白磷岩电站等企业的建设进度,早日投产,早日见效。三是支持意向项目早日落户。力促御食园食品、三峡现代农业、预拌商品混凝土项目、日产4000吨水泥项目等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巴东,及早启动项目建设。四是加强项目前期研究工作,选择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和引进投资业主。
(三)突出优势,统筹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支撑体系的集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力,是产业发展由单一型、粗放型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和打造“区域品牌”的有效途径。为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县资源分布状况和品质特点,重点发展电力产业集群、矿产产业集群、畜产品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茶叶产业集群、特色蔬菜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6个产业集群,具体把握我县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狠抓工业经济的认识,继续坚持“产业兴县、工业优先”的决策不动摇,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对内开发”的决定不动摇,继续坚持“举全县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的决心不动摇。
(一)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好产品,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要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活动,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的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支持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围绕支柱骨干产业抓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17大产业已初具雏形,电力、煤炭、畜牧、桑蚕、蔬菜、魔芋、柑桔、药材等一批重点产业优势已凸现出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几年,要紧紧围绕这些优势产业,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电源点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快沿渡河、桥河、后河、支井河、泗渡河、庙坪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力争5年内实现电力现价工业产值20亿元。矿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煤矿、铁矿、硅矿开发。采取整合、扩能、新建的方式,重点加快麻沙煤田的兴建,力争5年内现价工业产值达到18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是今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按照“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兴科技、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项目资金的调控手段,继续强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实行“农、工、贸”和“产、供、销”的良性互动。引导企业和农户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魔芋、蔬菜、桑蚕、小杂粮、茶叶、药材基地。要靠规模经营赢得效益,要把“农业大县”做成真正的“产品大县”和“商品大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力争5年内农副产品加工现价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
(四)努力培植工业产业集群。重点促进资源基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以及产品研发、中介服务的有效配置和组合。工业发展起着龙头牵引作用。巴东工业产业集群,必须以服从全州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为前提,实行有效链接和集聚。重点建设洁净能源、煤矸石、煤炭、铁矿、硅矿、新型建材、茶叶、特色蔬菜精深加工、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魔芋、特色饮料、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药业等13大产业集群体系。
巴东工业发展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契机和手段,实现产业的规模增容、结构优化和提升。一是要注重错位发展。融入全州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区间协作和产业整合,要抢占重点产业工业集聚中心的制高点,抓住特色、错位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率先在州内培育和发展具有龙头带动和产业聚集作用的大企业,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格局,利用各种经济资源,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实行非均衡发展。要针对我县经济的调整布局和经济中心建设,结合全县资源分布、交通条件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特点,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力避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实行非均衡发展,实现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辐射带动的工业体系建设目标。三是加大产业优化组合力度。产业集群必须以现有17大产业为基础,实行优化和组合,在全县4大工业体系中,着力培育水电、矿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3大重点产业集群。当前,要着眼于这3大产业的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落地,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关联产业的配套和融合。
推进产业链延伸。以支柱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供、销上下游产业和企业,建立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以产业和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全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等产业链条的延伸,符合“产业兴县”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把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培育各类市场主体相结合,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形成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以及其他配套项目的产业链条,以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延伸。
(五)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以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平台,结合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园区支柱产业为中心,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目标,引进高科技、少污染、有市场的企业和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关联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招商引资工作从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
(六)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的快速发展和推进,对工业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刚
刚起步,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要把握时机,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把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坚持“产业集聚、布局合理、集群发展”的原则,切实把园区建设成承载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提高园区经济品味。
(七)努力打造招商投资软环境。我县仍然存在“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优”的问题。在硬环境方面,交通、水电、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仍然不能满足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电力、资金仍然是制约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开发区很多企业都受到供电供水问题的困扰,在资金问题上,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做好金融部门与企业对接。二是政府应搭建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工业企业。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硬条件。环境好,发展快,工作推进有力;环境差,难发展,事业举步维艰。改善环境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工作的重心放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放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激发社会活力上,把该管的切实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真正放下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职责,对行政流程、工作模式再创新、再突破,不断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承诺制度的通知》精神,对项目审批流程进行再优化,审批程序进行再简化,这是政府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一项硬举措,并以此为契机,把简政放权的工作深化到各部门、各行业,不断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
第三篇:乐亭县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业发展纪实
乐亭县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业发展纪实
追逐“朝阳产业”的脚步
——乐亭县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业发展纪实
乐亭拥有大小62座海岛和全国著名的海滨浴场和海岛渔村,群岛数量为中国北方之最。乐亭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兼具红、蓝、绿三色旅游开发潜力的资源大县之一。这县的决策者们提出的三色互动、整体推动的综合旅游开发体系,在近年的实践中,为乐亭县的旅游资源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我第三次来乐亭旅游!”站在通往海滨三岛的游船上,北京游客何先生俨然成了同行者的“导游员”:“这里有离北京最近的海岛,菩提岛是华北第一大岛,这里是李大钊的故乡,还是全国闻名的鲜桃之乡。”
像何先生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乐亭,成了“回头客”,乐亭旅游业也随之“水涨船高”。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3120万元,创社会效益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3%、78%。
打破僵局
大自然特别眷顾乐亭,造就了其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渤海湾上的乐亭县不仅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乡,而且长达98.2公里的海岸线风光旖旎,菩提、月坨、金沙等62座近海岛屿和优质海滩相映成趣,果菜产业的飞速发展又为它戴上了“中国鲜桃之乡”的耀人光环。然而,如此美妙的景色却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当与之毗邻的南戴河已经蜚声海内外,成为知名旅游胜地的时候,它却依然籍籍无名,不成气候。
1998年,乐亭县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引擎”的口号,确立了“借梯上楼”的开发思路。所谓“借梯上楼”,关键是“借”资金。当年年底,在北京举办的乐亭县旅游项目发布会便成为了拓宽这一思路的破题之举。也恰在此时前后,一直困扰乐亭旅游业发展的交通问题得以解决,唐港高速公路和秦唐沧沿海公路相继通车,京津游客到此游玩只需两个小时的车程。更重要的是,沿海公路把乐亭和北戴河、南戴河穿成了串儿,两个世界级的邻居无疑为乐亭提供了客源依托。转机也就在此时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第一笔大额投资来自银安集团。2000年6月,乐亭县政府将月坨岛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了该集团,开发建设欧陆风情的“荷兰风情园”。之后,北京满汉全席技术交流中心、华林旅游开发公司、东海旅游发展公司相继入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入景区开发及旅游相关领域,使乐亭旅游业在惊喜中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发展高潮。
化“点”成“区”
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乐亭县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9年,由省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成为该县第一部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旅游总体规划。随后由北京达沃斯规划设计院对总体规划的整体修编更着眼于乐亭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在规划原则、功能布局、景观设计、开发前景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使乐亭旅游的一起步便瞄准了世界潮流。
从事多年旅游工作的旅游局局长李健侠对旅游开发颇有见地,她说:“大手笔的规划让散落于乐亭境内的各个景点融合成景区品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乐亭旅游内容‘质’的变化。”化“点”成“区”势在必行!依托李大钊故乡的优势,以李大钊故居、纪念馆为中心,整合取意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警言的青春广场及革命烈士纪念馆,串结成红色经典游;融合果菜等农产品资源、乐亭大鼓、皮影、秧歌等乡土文化,以“三乡六村十园百户”为内容的绿色生态和民俗旅游;以三岛旅游码头为纽带,联系菩提、月坨、金沙三岛及浅水湾、碧海两浴场的蓝色海滨海岛游使县内景点散、小、浅的格局逐步改变。
“以红色旅游为龙头,蓝色旅游为支撑、绿色旅游为补充。”乐亭县的决策者们提出的三色互动、整体推动的综合旅游开发体系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来乐亭旅游的“磁石”。据了解,去年以来,前往李大钊纪念馆和故居参观的游客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其中很多都是自驾车或跟随旅行社来海滨或乡野游玩的大中城市游客;反之,许多专程来参观红色景区的游客被“顺路”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成为蓝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的消费者。
蓄势待发
日前,月坨岛投资超千万元进行百花园、百果园、风情木屋、圆型餐厅、防潮堤等设施建设已具雏形。为期一个月的“海洋美食节”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随后,一大批与旅游相关的项目将相继启动与实施。与此同时,李大钊纪念馆正在为争创5A级景区做准备。在《乐亭县民俗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中,赵庄、大黑坨、黄湾等村被列为民俗旅游接待村。目前正在对发展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看红色展览、赏绿色生态、观蓝色沧海”。以最大的能量整合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乐亭县不遗余力。按照2008年乐亭建成中等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要求和已制订的全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乐亭已把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尤其是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红色旅游,乐亭被《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北京—遵化—乐亭—天津”第一条精品路线,李大钊纪念馆和故居跻身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乐亭旅游上下共同创造特色旅游品牌的时机已到。
乐亭旅游,潜力无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轮的整合和竞争中,乐亭在京津冀大旅游格局中的地位将日益显现,乐亭旅游必将在更广阔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出亮丽的光彩!
浅水湾浴场位于打网岗岛中部,浴场面积达500000平方米,与南、北戴河同处环渤海湾旅游的黄金地段。
这里的海岸线绵长、沙滩细而柔软、坡度平缓,海水湛蓝清澈、水质优良,是渤海湾乃至全国最难得的大型海滨浴场和旅游度假的场所,最适宜夏季旅游度假
李大钊纪念馆坐落在河北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1997年8月16日建成。该馆牌楼式的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题写的馆名。院中矗立着的八根功绩柱,象征李大钊的八大功绩;八块浮雕,展示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三十八级台阶,寓意李大钊走过的三十八年历程。序厅两侧镶有工农革命运动浮雕;瞻仰厅正面设有李大钊汉白玉像,后衬邓小平的题词;东、西展厅用丰富的实物和史料,配以现代化的设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李大钊的生平业绩。
李大钊纪念馆既是李大钊同志生平业绩的陈展,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研究李大钊的中心,又是独特的旅游景点。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提岛位于乐亭县大清河口西南方,为华北第一大岛,面积2.09平方公里,为国家AA级景区。此岛有“孤悬于海上的天然动植物园”的美称,具有“大岛、沙岛、海岛、绿岛、鸟岛、荒岛、日月岛、佛家岛”八岛特性。有各种植物260多种,原始植被保存完好,自然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岛上灌木丛生,绿草繁茂,野生动物种类很多,是国内著名的观鸟基地,每年春秋季节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到此观赏。有海鸥、野鸭、白肩雕等40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其中还有黑鹳、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有“三日同辉”、“岛霭蜃气”、“密林探幽”等十大胜景,有潮音寺、朝阳庵遗址等文化古迹,有“李世民驻跸海岛”、“法本佛事传奇”等传说故事
月坨岛又名快乐岛,是乐亭县西南渤海湾中的沙岛,因形似一弯晓月而得名。由月坨、腰坨、西坨等七个岛屿断续组成,是天然的浴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
月坨岛东北西南走向,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陆域面积0.43平方公里,因其位居渤海滨,人迹稀少,原始风貌保存完好,这里绿阴植被覆盖,野生禽鸟、小型兽类栖息繁衍,岛上沙阜隆起,连绵起伏,景色十分秀丽。在岛南形成一条长达5公里的沙滩,沙丘松软,素洁坦阔,是天然良好浴场之所在,它和菩提岛,打网岗互相对应,形成了东起山海关、南北戴河、黄金海岸,西至曹妃甸一条漫长的沿海旅游观光链。而月坨则是这条金色观光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月坨岛离陆岸4.8公里,封闭性良好。岛上灌木丛生,鲜花野果散发出淡淡幽香,几近封闭的自然环境鲜有人为的干扰和破坏,生态景观保留了原始状态。
第四篇: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尉犁县科技信息网 >> 专家顾问团 >> 专家顾问团 >> 正文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和对策热★★★【字体:小 大】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佚名专家顾问团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21更新时间:2007-5-20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党的十六大强调在农村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要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这一强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一大创举,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的一种形式,其间,农村集体经济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在农村经济总体快步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止不前,有的地方对发展农村经济重视不够,导致村集体经济有名无实成了空壳,无力开展对农村生产经营的服务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出现的一些矛盾,都与农村集体经济脆弱有关。
在我县,共有七乡两镇4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行政村),农村人口3.39万人,2005年人均收入4577元,在49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30个,占总村数的61%,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4个,收入在5—10万元的村8个,5万元以下的18个,收入最高的村可达38万元,其余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没有收入的村19个,占总村数的39%,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此,县农经站对怎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调研走访,从接触到的群众和大部分干部中了解到,他们认为当前的农村工作比较难做,因为集体经济实力小,有的是空壳,所以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是找村集体或村干部解决,而是直接找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村干部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挑战。另根据调查统计,全县村级债务1298.5万元。而债权仅为735.06万元,债务大于债权,由此推断,空壳村的比例会更大。
在调查中,当问及农村工作难做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好有无关系时,多数干部认为有一定关系,他们说我们手中没钱无法为群众办事。当提及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不上来。综上所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人心所向,但缺少的是清晰的思路和发展的路子。怎样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现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一、认识上必须清醒,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非常必要,意义重大,其
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包含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集体
经济。其
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有强而力的集体经济去为农民服务,去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否则农民增收难以保持稳定。其
三、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积累资金,而积累资金靠向农民摊派是不行的,因为违反政策,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是根本之策。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要有清醒的认识,都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二、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村干部的素质,这种培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可以通过农广校进行干部学历的培训,解决有些村干部文化偏低的现象。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以利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三是强化岗位培训,利用县乡党校为阵地,每年对村的支部书记等主要干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市场经济知识,涉农法律和WTO知识。四是实行挂职锻炼的方式增长才干。选拔一些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或村主要领导到外县(市)去挂职,也可在本县发展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跟班学习,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在实践中增长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
三、拓宽用人视野,大力探索选拔村干部的路子,可选拔政治素质好,有经营管理能力,热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愿意回报村的各类企业、经商人才当村两委领导,选拔县乡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村级组织,也可选拔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个体户、种植大户和党员经济人充实到村级组织,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素质。
四、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县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林网化面积,经过多年的定植,已有相当一部分林地积累,目前,全县大田、路渠边种植的林带对增加集体收入潜力较大,可考虑这方面的挖掘。
五、进一步完善集体机动地、水面、果园、荒地等专业承包,为
提高透明度,可采用竞标的方式进行承包,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对承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收足承包金。
六、采取多种形式盘活集体资产存量,对集体固定资产重新登记,对村属所有的砖厂、面粉加工厂、扬水设施(站)、农业机械、自来水厂、牲畜、林木、排灌渠道等集体资产明晰产权,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保证保值增值。同时要对闲置的房屋、村的靠街门面房等可采取收取租金的形式加以利用,从盘活资产存量上增加集体收入。
七、依靠区位优势增收,交通沿线或离县城较近的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服务业,增加一部分集体收入。
八、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的兴办村办小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及服务实体。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可以从小做起,逐步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好,资金雄厚的村可以采取强村联合,兴办股份制联营公司进行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既为农民提供了服务,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九、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我县的土地整理项目要加以充分利用,项目工程增加的土地、打出的机井等可对外承包,增加集体收入。
十、规范集体资金管理,严格控制集体资金的支出范围,在当前,首先是保证转移支付等村级资金落实到位,不得改变集体资金的性质,不能以集体资金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或解决其他的短缺,确保村有乡管村用。其次是属于村集体的应收欠款应及时签定还款协议,抓紧落实到具体债务人,坚决防止集体资金的流失,一但时机成熟,应及时抓紧进行回收,这是一笔可观的数额,收回以后,既解决了村里的负债问题,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十一、强化管理监督,进一步规范村干部行为,乡镇每年对村两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提出发展集体经济的量化指标和奖惩办法。做好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从开源节流上增加集体收入。
十二、按照新政办发(2004)128号文件精神,加快地下水和四荒资源的开发。目前,最有效和便捷的办法是每村能有一块集体经营的土地(200亩左右为宜),用于定植果园或对外承包,扩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另外对清理出的企事业单位或公职人员占地,交还给村组织对外进行承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十三、提高待遇,强化激励措施,应对那些发展集体经济作出贡献,又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村干部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为村组干部添希望,增信心,鼓干劲。对政治素质高作为大的干部优先进行选拔,对在村组工作多年,年龄偏大且有实绩的同志,可通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形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干劲和积极性。将村干部的升降去留与工作实绩挂钩。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工作机制。为了更好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乡镇在审批工资时有必要加大实绩工资的比例,使村干部的报酬与村集体收入直接挂钩。
当然,无论采取那种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需要认真严格的把握政策,处理好一些关系,做到既积极又稳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积累,一是要坚持正确的途径,因地制宜,选择能发挥当地优势项目作为起点,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求增量”之路,切不可平调农民资产,坚决防止侵犯农民合法权益。二是要处理好壮大集体经济与管好用好集体资金的关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服务和惠及农民,与此相悖的任何做法都必须防止,要在严格管好的同时提高集体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上级各有关部门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给予多方面的鼓励,鞭策和扶持,努力做好促进工作。
专家顾问团录入:kjjqtxc责任编辑:kjjzcm
上一篇专家顾问团: 香梨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下一篇专家顾问团: 关于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主办:尉犁县科技局尉犁县科技局办公室制作维护
地址:尉犁县解放路18号E-mail:ylxkjj@126.com
第五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引言
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坐落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其发展无论是对贵州还是对国家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概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8%,其中苗、[1]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
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
[2]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1980年7月,贵州省正式接待了第一个来到贵州的旅行团——港澳师生联运团。从此之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但发展较缓,速度较慢[3]。十一五以来贵州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并出台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贵州旅游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特别是加快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与世界旅游经济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在旅游方面硕果累累,也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8年,全省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发展和谐旅游”为主题,以政策推动、恢复启动、精品带动、市场拉动和“满意”行动为主线,以市场恢复为重点,采取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突出我省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旅游市场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平稳增长
[4]。
经过近30年的战略实施和艰苦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000余个,近20万人受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从而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五点。
2.1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布依族“六月六”,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约定的地点,白天在歌场上对唱,晚上还到布依村寨里继续对唱,用这种方式表达彼此爱慕之情。“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过节,有的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过节。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身穿盛装,高举火把,到田间驱除害虫。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活动。
2.2 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
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交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礼俗,表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理智文明的美德。例如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一家客人全寨亲”的风俗;侗家人所讲究的“酒满敬人,茶满送人”等;更有意思的要数各少数民族的婚俗,如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 “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
2.3 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群众,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和“酒歌”;侗族“大歌”一领众和,高、低声部合唱,歌声宏亮,反映出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三都一带的水族亦是 1
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民族。总之,贵州各个
[5]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2.4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男装一般都比较简单,而女装则多种多样。女装一般又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比较简单,没有花饰或花饰很少,是平时穿用的。盛装花饰很多,非常精美,特别富于传统的民族色彩,鲜艳多姿,只有在新婚、节日、集会、走亲访友时才穿。少数民族妇女特别是苗族妇女盛装的制作很费功夫,一般是先分块挑、绣,然后再连缀成套,或是将已作好的各种图案部件分别贴在各个部位。
2.5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位于隆起的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属于高原山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往今来民族交往、结集的大走廊。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渊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包括彝族、土家族、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畲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大山阻隔,交通不便,造成民间的自然隔离,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往往也因为支系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相当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不发达,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料,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地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从而增加资金积累。
旅游者前来旅游,必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费,从而促进我省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因而能够提高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增加经济的收入。
3.2 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其发展可以增加各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因此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3.3 提高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完善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带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完善健康的生活习惯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开发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5促进当地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力、资金短缺,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等一系列原因,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至今仍处于起步阶级,需要回忆发展步伐,向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25%以上增长,2010年,旅游总收入将达800亿元以上。虽然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这并不是跟我们的资源利用成正比的,我们应该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4.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来分析,凸显存在着5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2.1 缺少旅游精品
尽管我省近年来的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来说我省基本上没有精品旅游路线。我省的入境旅游消费者大多是单次游客,我们的景区之所以留不住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能让游客满意的“精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纪念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但是品种太少,而且大同小异、品位较低、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很少有收藏价值,由此造成的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4.2.2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简单,公共设施、通讯设施建设薄弱,娱乐设施建设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多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旅游的“游兴”和降低旅游经济效益的产生。在我省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车辆过于陈旧,舒适感差、车况不好,旅游路途辛劳,公共设施薄弱,如上厕所难、打电话难、洗澡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部分地区对旅客的最基本“食、住、行”要求都难以满足,造成游客除了必要的旅途花费和游览时间外,不愿多滞留景区。
4.2.3 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虽然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开展了多次旅游推介活动,例如“爽爽的贵阳”、“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台江施洞龙舟节等,但就其资源与知名度相比,其宣传力度显然是不够的,造成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地处深
[6]山少人知”的状态。
4.2.4 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开发,不惜牺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的破坏为惨重的代价,造成了“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开发方式,最终经济没有搞上去,反而得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做好治理工作,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4.2.5 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服务人才,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适应不了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新需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除了靠党委、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之外,亦决定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所谓旅游管理,就是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组织旅游推介促销,建立培养导游队证,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5.1打造旅游精品并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旅游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和一批精品民族文化旅游路线,增加旅游产
[7]品的附加值。
5.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其次再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各
[8]项基础设施,例如满足吃、住、购、娱和乐的各项设施。
5.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来加大宣传力度
5.3.1应用新媒体网络来宣传
宣传贵州民族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下,我们应大力开发应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网络新媒体,这样才能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受地域限制的弊端。因此,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建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5.3.2 借用品牌媒体来宣传
贵州民族地区应巧借品牌媒体来宣传自己。例如:黔东南州得到国家旅游局的支持,邀请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时代杂志摄制组”、加拿大星岛日报、加拿大“至尊假期”旅游公司等三家经营中国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于2007年7月19日到隆里古城考察并拍摄专题片,目标直指加大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这些著名媒体由于权威性高、受众面、影响力大,让贵州民族地区以少数
[9]民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大大提高贵州民族地区的知名度。
5.3.3 巧借歌舞产品来宣传自己
贵州民族地区还要巧妙借用歌舞来宣传自己——让这些原生态艺术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出现在千万观众面前,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在千万观众朋友们的面前。例如:“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这两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中屡放光芒;“苗族歌后”阿幼朵,她不但在青歌赛中获得佳绩,还光荣地做为少数民族代表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歌喉,让外国朋友欣赏到苗族飞歌的魅力。
5.4 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辩证的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5.4.1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迅速,但由于认识还很不到位,许多旅游经营者还是把片面追求旅游规模、争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从而导致破坏性开发。例如,一些珍贵文物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一些传统风俗也因被过度舞台化、艺术化
而失去了原有韵味和风貌。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民族文化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旅游时,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5.4.2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因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采用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少数民族人民追求富裕和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其本质是阻止民族文化的进步。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性开发”的道路[10]。
5.5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思路和人才,我们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界造就一批文化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管理、导游及服务人才,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结束语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贵州来说,想要更好的发展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的特色,充分发挥各民族地区的旅游优势,并根据这些优势更好的发展其地区经济。同时我们还要预见在旅游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早做出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其发生,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好的为“多彩贵州”创造出一番新的旅游胜景。
参考文献: [1] 马驰.贵州民族文化旅游遭遇诸多瓶颈[N].《经济导报》,2005年9月.[2] 刘峻岭.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年7月第535期.[3] 张齐.涌多彩贵州——贵州省旅游业跨进发展黄金期[N].贵州日报,2009年9月.[4] 肖进源.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回顾及发展的对策建议[R].贵州省政府研究室,2008.[5] 张琪亚.民族歌舞戏剧与地区旅游开发[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6] 吴安玉.发展旅游业是促进黔西经济社会[J].金黔在线,2009:2.[7] 郭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E].中国论文,2009:2.[8] 徐晓光.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9] 唐小鹏.试论贵州民族地区发展其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媒介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期.[10] 田丽华.论旅游资源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策[N].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4月 第26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