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后,感触颇深。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区,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亮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市场、大经济、大格局逐渐形成,品牌战略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作为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区,发挥资源优势,做强特色品牌,建立支柱产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区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旅游业带动了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将*省建成旅游大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区第三次党代会也把“旅游兴区”作为*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这些战略部署为*区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为抢抓机遇,盘活旅游资源,正确认识*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持续、快带、健康、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区旅游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
*区作为*西线旅游中心,在****内,环绕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区内有**、**、**等人文景观,**、**、**等自然风光,以及被称为“**”的**文化。全区自然风光丰富,人文景观别致,民族民间风情多姿多彩。被誉称为“**、“**”。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年*区(原县级*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年,*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万元,旅游收入逐渐成为推动该区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
——切实找准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具有的优势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区是*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位于*中部,距省会城市****公里,素有“**的称谓。交通发达、便捷,是*中西部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公路、****公路贯穿全境,与军民两用**机场形成航空、铁路和公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市政建设优于全市各县区,区域内星级酒店**家(**),其中:四星级级酒店*家,三星级酒店*家,二星级酒店*家,有*家旅行社,在景区内有星级*家。
二是*特色小吃独具风味,美名远扬。选用*高原特产**加工而成的**,加上佐料,食之爽滑可口,其味甚佳。以**为主要配料的**,加上**等配料,面条红脆,汤色鲜红,**,味道浓香。以优质米、大豆和鲜肉为原料炸成的**,其外脆里嫩、酥软相宜、肉馅鲜美。用**加工而成**,撒放上**等配料,酷热天气,喝上一碗清凉爽口,驱暑解渴。以**为主料,经过特殊的加工后,加上**等佐料制成的冲冲糕食之味美、香甜,松软可口。其它的还有美味可口的**等等。*的小吃文化享有“****”的美名,*特色小吃的发展壮大将成为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一大保证。
三是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使旅游商品市场更加丰富。有**之称的——**以其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老精美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布依地毯图案新颖别致,具有典雅庄重、质扑大方、色调明快、立体感强、民族风韵浓郁,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产品曾多次被评为轻工部、国家民委及*省旅游产品奖。享誉国内外的*“**”以**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产品”。**奇特怪诞,线条粗犷雄强,在人与神的交汇中,表现了夜郎山乡的扑拙美和狰狞美,古朴凝重,蕴含丰富,以其奇特想象和夸张造型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现散于民间的**艺人近百人专事**,***万个。种类繁多的旅游土特产品将成为我们吸引游客消费的一大优势。
四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从正月到腊月,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节日活动,如**族的“**”和“**”、而且节日文化常伴有民族风情浓郁的文体活动,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体育竞技可谓是异彩纷呈,斑驳陆离,其古朴和盛况令人大饱眼福,对于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布依族特有的**,**“**”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乐器,配之以曲调或婉转或高扬的歌唱,令人心旷神怡。*的**”,深受国内外游客的赞美。这些丰富、纯朴的民族节日活动为我区发展旅游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五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著称于世的国家*A级风景区“**;有始建于**单位,以石雕建筑艺术著称的古建筑群***;有峰峦叠翠**;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位一体的汉代遗址;还有独特的知青文化景点千峰山风景区。其中,六百年的历史文化遗存——**堡风景区是*区最具特色的旅游优势资源,**多年来,这里完整地保存了明初时代的服饰、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堡文化。****年**古建筑群被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年,**、**与**,作为**被列为*省**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深入了解实施旅游兴区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是旅游接待能力差,导致旅游收入单一。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城区星级宾馆床位不足****张,致使留不住游客,严重影响旅行社团组织游客进入。加之清黄高速公路的建成增快了游客旅游往返的速度,也降低了游客继续在*区境内休闲消费的比例,导致全区旅游收入单一,仅有门票一项大型收入作为支撑。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一个方面来讲,清黄高速公路的建成、**机场的通航,使*似乎具备了陆、空运输体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路难”问题,旅游景区与周边的旅游城市缺少快捷的直达班车,必须通过**中转,特别是南北口处于封闭状态,无法以**等旅游线路连接,游客进出不方便,从而使景区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制约着景区的开发和客源腹地的拓展。
三是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规划及社会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开发的。*区虽有丰富的土特产品,但是由于资金紧缺,投入开发力度不够,资源未有效整合,同时,旅游景区单一,旅游路线没有创新,难以吸引游客多次观光旅游;规划编制滞后,旅游相关设施常常重复建设,影响大规模、大区域旅游景区的建设步伐;社会治安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需要继续抓好城市综合环境建设,为游客的旅游观光提供舒适、安全、周到的服务。
二、推进*区旅游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区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如何能实现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有一产业率先带头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共同发展壮大。最近,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如何发展和谐旅游,在《*日报》撰文指出:“在我省旅游业发展中,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保住青山绿水,又能发展和谐旅游的具有*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区旅游资源、旅游优势明显,要实现**中崛起,发展旅游业是必由之路,也是快捷之路,更是提速发展的关键。为此,*区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将*省建设成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和石宗源同志关于“发展和谐旅游”的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的发展思路,借助**被评国家**级景区的东风,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由旅游业率先提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2]下一页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对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推动,在这当中,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已提前进入小康,并向全面富裕迈进;贫困县从整体上实现了脱贫,向小康过渡。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如铜山县2008年人均GDP达到20653元,正向富裕迈进;睢宁县2008年人均GDP达到8148元,正在逐渐脱贫,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近些年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苏北县域GDP总量最大的铜山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21.6%;GDP总量最小的金湖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24.7%,这反映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苏北县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如2008年,铜山县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12.9%下降到11.5%,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6.6%、31.9%;2008年,金湖县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21.2%下降到18.9%,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6.6%、34.5%。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随着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苏北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2008年,铜山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8671元提高到21883元,泗阳县由13624元提高到16081元;农民纯收入水平也在稳步提高,铜山县由6340元提高到7176元,灌南县由4247元提高到4804元。
(四)一批有竞争力的县市脱颖而出。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苏北地区盐城的东台市、大丰市和徐州的铜山县已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强县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增长质量高、发展后劲足,成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苏北县域经济与苏南县域经济的比较分析
经济整体水平偏低。经济总量偏小、人均GDP水平偏低,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突出体现。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在苏北县域中,经济较为发达的铜山县的GDP总量、人均GDP只占昆山市的16.70%、9.43%或江阴市的16.37%、16.18%;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睢宁县2008年的GDP总量、人均GDP只占昆山市的7.21%、3.72%或江阴市的7.07%、6.38%。
工业化程度偏低。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相比,其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例如,江阴市、昆山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5%,而铜山县、睢宁县的比重均在10%以上,差距明显。苏北地区县域经济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程度较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譹?訛苏北县域第二产业发展较慢,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偏低,相比苏南差距更大,即使是苏北县域中相对发达的铜山县,其第二产业的产值也只相当于江阴市、昆山市第二产业产值的15%左右,主要是工业中缺少骨干、优势企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工业化发展进程明显落后。
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苏北县域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苏南发达县域的差距还是在日益拉大。从统计数据看,苏北县域在对外贸易方面劣势明显,2008年铜山县进出口总额只占昆山市的0.22%、江阴市的1.00%,铜山县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只占昆山市的3.81%、江阴市的9.71%。由于苏北县域对外贸易起步晚,底子薄,这使得苏北县域贸易进出口总额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苏北地区县域的文盲率为9%,高于全省的7.9%和苏南地区的6.2%;另外,苏北县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3~7.34年,苏南为7.68~8.63年。苏北县域人口素质较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能力较差,对市场信息反映迟钝,缺乏创新精神等。
县域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苏北各市县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08年,在GDP总量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3.7倍;人均GDP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9倍;财政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7倍。
加快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发乡村旅游业,较好地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提高苏北县域的人口素质。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大县域内的人才培养,留住高科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加强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在内的基础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用工保障。
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仅靠有限的耕地是绝对发展不起来的。只有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同时,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规划好工业布局,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大力培育民营经济。苏北与苏南相比,民营经济发展严重落后,苏北地区需要重点扶持一批远期、前景好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通过促进苏北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县级财政收入成倍增长,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提高苏北各县域的城镇化水平,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城镇能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实施城镇化战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苏北要组织强有力的招商队伍,引进优质项目,特别是要集中抓好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引进,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上加快开放,加速发展。苏北县域在引进外资项目时要坚持两个主要原则:一是有利于当地优
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项目要优先引进;二是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项目不引进,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苏北县域要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根据自身条件,全力打造特色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小政府,大服务”的思想,竭尽全力为投资者“雪中送炭”,乃至“锦上添花”,为投资者提供透明、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要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另外,苏北县域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沿海、沿运河资源,加快发展内河运输;加大对苏北县域城乡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积极加快铁路、机场建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上级对苏北发展的高度重视,苏北县域经济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苏北各县域应结合当地情况,创新体制和机制,相互协作,促进苏北各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汉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摘要:本文结合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深入分析了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同时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条件及自身优势,并由此提出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解决对策。
1.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受自身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第一产业多为传统农作物及其产品,深加工比例相对较低,新产品和特色品种较少,这种状况必然导致高产出低收入,最终导致竞争力弱;其次,第二产业门类不齐,工业化程度低,支柱产业力量薄弱,从而难以形成规模;再者,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设施缺乏。
汉寿县位于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湖南省北部,沅澧水尾闾,洞庭湖西滨,地处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水域辽阔,湖泊棋布,沃野平畴,耕地连片,土宜稻棉,泽足鱼蒲。规划组于2002年8月受汉寿县人民政府的委托承担了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对全县的产业发展现状做了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觉得汉寿县城是我国中部广大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典型代表之一。
1.1农业生产力落后,竞争力弱
汉寿县的农业生产尚未充分走向市场,产品种类单调,以传统农产品居多,新产品和特色品种少,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生产、加 工、销售环节割裂,效益比较低;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仍占相当比重,生产效率低。
1.2工业化程度低,支柱产业力量薄弱
汉寿县工业门类不齐,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企业分布较散,既影响环境,又难以形成规模,全县除纺织、机械、食品加工以外,其他工业如化纤、生物制药、陶瓷、玻璃等均只有1~2家生产企业,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全县一、二、三产业比37.8:19.7:42.5,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偏大,第二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1.3科技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汉寿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14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和教育部门。全县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98.3人,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105.7人);全县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及各种技 术专家,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汉寿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1.4城镇规模小,城市首位度低
汉寿县城作为全县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够强,人口集聚程度低。目前,县城的首位度为2.3,工农业总产值与蒋家嘴、太子庙两个建制镇基本持平,导致县城的辐射力减弱,区域竞争实力不强,不能充分体现中心城市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除县城和蒋家嘴镇以外,汉寿县其他乡镇的非农业人口基本上均在3500人以下,各乡镇的规模过小,经济总量有限,小城镇建设资金分散,造成城镇内面貌陈旧,吸引力不足,严重影响城镇化进程。
1.5乡镇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设施奇缺
除319国道和S205省道以外,汉寿县的各级公路特别是乡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大部分为砂石路面,且缺乏维护,交通设施落 后,通达性差;各乡镇普遍缺乏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化服务设施,乡镇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2.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
2.1交通区位分析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距省会长沙170km,处于长江经济开发带与石长开发带的交汇点,常德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长沙市,居湖南省第二,长常高速公路、石长铁路与机场形成了常德市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作为湘西北一个重要城市,湖南经济北进的理想突破口,常德市的发展潜力巨大,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也相当明显。
汉寿紧邻常德市鼎城区,又与益阳的桃江、沅江、资阳相连,区位条件优越。作为常德市域的二级中心城市,汉寿距常德市区仅 20多km,离省城长沙仅120km,县城距常德桃花源机场约80km,是常德至省会长沙的必经之地。长常高速公路的开通,境内设有太子庙、军山铺、聂家桥三个出入口,还有319国道和石长铁路的快速连接,大大加强汉寿与常德以及周边市县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提高汉寿县的整体经济实力。
2.2自然资源分析
汉寿县土地总面积为2034km2,农用地1275.8 km2,其中耕地56577.5hm2,林地38975.0hm2,园地5838.5hm2,养殖水面18666.6hm2,全县土地利用率高达94.1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水域和耕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0.05%,土地垦殖率28.03%。从土地利用类型看,中北部平原区以耕地、园地为主;南部山地区则是以林地为主。
据调查,汉寿境内有乔木68科、162属、305种,属珍稀、濒危的有银杏、楠木、梓木、花榈木、南方红豆杉、黄心夜合等;有水生维管植物67种,隶属2门、3纲、27科、44属,常风优势种群有芦、野莲、菖蒲、苦草、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茨藻、黄丝草、浮萍、紫背萍、风眼莲、菱等。县境陆栖野生动物种类不多,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区,境内水面辽阔,共有鱼类124种,隶属24科、78属。全县已知矿点、矿化点29处,矿种有黄金、锑、铅、锌、铁、粘土矿、草炭、钾矿、天然气、石煤、花岗岩、石英砂等。境内旅游资源也已初具规模,沅水、澧水横贯境内,江东市水库、柳溪水库、清水坝水库风景宜人;五宝山、蔺家山、金牛山、冷铺山山势连绵、巍峨秀丽;鹿溪森林旅游区、目平湖自然保护区已初具规模,并已向游人开放;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开发潜力巨大。
2.3自身优势分析
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自 然也存在着某些特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3.1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丰富的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对坚实的物质基础;
2.3.2国家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发电站等)的大力建设,拉近了城乡距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源和运输条件;
2.3.3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涌入小城镇谋求发展,为该地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主要的人力资源;
2.3.4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发达地区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也为小城镇生态高效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5我国近几年大力推行的重点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潮都为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3.解决小城镇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分析
3.1汉寿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3.1.1产业结构目标:继续优化经济结构,根据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巩固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与第一产业相关的第二产业,并利用前两者的带动作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为第一、二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使三者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002年汉寿县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7.8:19.7:42.5,根据近十年汉寿县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趋势,参考全省发展水平,预计至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5:30:45;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5:35:50。
3.1.2根据现状城镇产业特点及资源分布状况,依据县域城镇发展的交通区位条件,兼顾行政区界完整性,按产业分工协作方式,将县域划分为三个经济区,依托3条发展带动轴。
①中部中心经济区规划以城关镇为核心,以太子庙为次中心,将围堤湖与西竺山纳入县城的发展,并且带动、吸引蒋家嘴、军山铺等乡镇的发展,形成中心城镇群,发挥其全县领导核心作用。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条件好,有较强的生产加工及科研开发技术基础。
中心区将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大力提升文化、信息功能;以第二产业为动力。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强化化纤、纺织、绿色食 品加工及配套服务建设;组织好城郊农副产业生产,形成生态农业基地,并利用沅水、目平湖等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假日旅游。
②北部高效农业区
该区域包括罐头嘴中心镇,以及洲口、酉港、坡头等乡镇,该区域拥有S205省道及沅水等交通设施,劳动力充足;该区域规划为农业基地,着力开发特色农产
品,建立绿色食品基地;走深加工、产供销“一条龙”道路,带动农业相关的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区域性的农贸交易中心。
③南部特色产业基地
该区域以丰家铺为中心,包括朱家铺、崔家桥等乡镇,该区域有鹿溪森林旅游区、江东市水库、金牛山等自然景观以及金牛山金矿等矿产资源;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丰富,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山林水库资源,以鹿溪森林旅游区为中心,结合生态农业,开发旅游链,带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产业发展带动轴
采取点轴发展模式,以轴带点,以轴及面,以区域性交通线为轴,以临近交通线的城镇为点,带动全县发展,完善发展,完善汉寿县县域城镇产业体系。
发展轴线一:呈南北走向,沿S205省道,北至鼎城区方向,南至桃江方向。带动罐头嘴、县城、太子庙、丰家铺的发展,其中太子庙为县域次中心;罐头嘴作为北部农业经济区的中心镇,规划为区域性农贸交易中心;丰家铺为南部经济区的中心镇。
发展轴线二:呈东西走向,沿沅水流域,东至汉寿蒋家嘴(中心镇),西到沧港。加强沧港、县城、岩汪湖、周文庙、蒋家嘴的联系,通过县城的辐射力带动东西两翼的发展。
发展轴线三:呈东西走向,沿319国道,西至聂家桥,东至军山铺。太子庙作为全县的次中心城镇,位于轴线中心;将带动崔家桥、毛家滩等乡镇的发展,强化聂家桥、军山铺的地区优势,使其影响辐射至邻县。
3.2小城镇产业发展困境的解决对策
坚持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改革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产业来发展一体化进程。首先,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提高农业效益,增强竞争力;二是实施以中心城市工业园区为核心的集中工业化战略;三是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四是促进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当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作保证。
3.2.1乡村的基本功能是农业生产,不能因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而由非农产业取代农业。因此,乡村工业发展的规模和位置必须受到限制,非农产业发展集中到乡镇,每个乡镇非农产业发展只能集中到1~2个点,由乡镇统一组织实施。村一级不准发展非农产业,以保护耕地和防止工业污染的四面扩散。
3.2.2乡镇的发展要制定规划,规划要划定农田保护区、工业发展区和商住发展区,特别要明确农田保护区的面积、范围。现代农业的发展需大量的投入,明确了农田保护区的范围后,一方面可保护农田,另一方面可使经营者放心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3.2.3乡镇的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移到提高企业效益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防止乡镇的非农产业总是停留在收取租金和管理费的阶
段。因此,必须对乡村非农用地的规模作出限定,建议以户籍人口为依据,规定每个村民非农用地的总量和每年可开发的量。每个乡镇定额用完后,如果还要发展非农产业,则由镇区统一规划发展;如果乡镇继续在区内征用农田发展非农产业,则要向政府缴纳“超额使用农田费”。
3.2.4成立农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资助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荒地的开垦,资金来源一是政府财政;二是“超额使用农田费”。这样,经济较落后的乡镇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可能。
3.2.5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证,但沿线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往往对交通干线的交通功能造成冲击,也影响公路两旁的景观。因此,对国道、省道、市道两侧的城镇发展进行规划控制,对干道的断面形式,两侧的建设形式进行硬性规定,做到既要保证交通干线的交通功能,又要兼顾到乡村的使用。
3.2.6乡村不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发展工、商业,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改变农民素质不高的局面。
3.2.7乡村具有与城镇完全不同的景观和环境,随着乡村设施的逐步现代化,未来它将成为都市区的居民假日度假的良好场所, 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优势。因此,乡村的建设必须注重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文物和景点,建设的规模和尺度也应与乡村环境相适应,防止在“城镇化”的思潮影响下,照抄照搬大城市的建设形式。
总之,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产业状况各有不同,但其主要问题所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要我们能够客观地面对现状,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化为目标,规划为龙头,合理地规划,科学地管理,努力完善并提高地区的硬件和软件,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的飞跃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07.[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8.[3]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4]汉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成果(2003-2020).汉寿县建设局.2003.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第四篇: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韦传慧(1979-),女,安徽舒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
游规划与管理。
收稿日期2005!08!29
开发贫困地区旅游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发展战略的需要[1]。西南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
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贫困
地区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的“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
发”,其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
发展机会[2]。笔者针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两大障碍因子,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广泛参与和获益的旅游业发展策略。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两大主要制约因子
1.1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贫困地区因为长期封闭,受教
育机会少,人口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区域整体来看,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低下,文盲
比重大,而且在接受过教育的群体中,小学和初中水平的占
很大比重(表1)。第二,思想观念落后。贫困地区落后的思
想观念主要表现为缺少积极性与热情、听天由命、懒散、拒
绝新事物、不相信科学等。许多居民只要每天挣够预期收
入,剩余时间便用于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等,满足于吃饱
喝足的生活,对于进一步的改善,以及精神生活的丰富缺少
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
韦传慧,张兆干(南京大学城资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近年来,贫困地区旅游业开发逐渐兴起,以期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但贫困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特征限制了贫困人口的参与及发展。针对贫困人口资金短缺和综合素质低两大主要制约因子,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
口脱贫致富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贫困人口;旅游业;发展策略;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 2006)02-0296-02
Strategies of Tour ism Development Profited Pover ty Population———As a Case Study of Shucheng of Anhui Province
WEI Chuan!hui et al(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springing up and is hop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in poverty rural area.But
the speci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character of it impede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verty
population.Two big problems are lack of
financing and low population quality.The paper took Shucheng of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provided the strategi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are profitable to poverty population.Key words Poverty population;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Strategy
表1 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人/10(0 劳动力)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上
全国合计7.59 30.63 49.33 9.81 2.09 0.56
江苏7.23 26.41 52.26 11.21 1.86 1.04
安徽10.95 27.42 51.98 7.31 1.87 0.48
云南17.37 44.13 32.39 4.92 1.19 0.09
注:①资料来源于2003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②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476 元,江苏为3 979.79 元,安徽为2 117.56 元,云南为1 608.64
元,故选取江苏为非贫困地区代表,安徽和云南为贫困地区代表进行对比。
信心和想法。
1.2 资金短缺所有贫困现象都是由于区域、群体或个体的经济发展受到一系列内部和外部不良因素制约,造成劳
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的不足而产生的[3]。也即资金缺乏是贫
困人口面临的直接困境,资金短缺限制了贫困人口只能从
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以及初级农产品销售
等,而这些收入又仅够维持日常生活,长期下去,形成恶性
循环,难以走出贫困的困境。
综上可知,要提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广度和深度,必须遵循3 个原则:首先是不断的知识充电,包括基础教育
和职业教育,要摆脱贫困,教育是根本。其次是无投资或少
投资,旅游业应依托地方传统产业,减小贫困人口的参与难
度。最后是管理方式深入浅出,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贯穿旅游
发展的始终,但在实施中应具体化,让贫困人口明确自己可
以做什么。安徽省舒城县实证分析
2.1 区域概况舒城县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总面
积2 092 km2;山区面积广,约占总面积的70 %。2003 年末总
人口98.9 万人,3 次产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是农村人口占
84%的农业县。2002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780 元(同年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476 元[4])属国家级贫困县。但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 皖中花园”的美称,近年来旅游业逐
渐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效益明显。2000 年,万佛湖
风景区周边5 个乡镇14 个村,人均增收200 元,核心景区
周边群众受益高达50 %以上。舒城县将旅游业放在三产的龙头地位,推出“ 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因此,如何使贫困
人口更广泛的参与,获得更多的利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旅游业发展策略
2.2.1 以教育为本。教育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根基不牢,发展必然会夭折。知识不足,使人们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抓住发展机会,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以吸引游客,致使许
多藏于民间的资源被埋没。
鉴于以上原因,要把教育作为旅游投资的主体。同时还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 34(2): 296-297 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曹淑华 要注意两点:首先,要采取“ 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由于本地
居民的文化基础薄弱,其教育方式应以“ 面对面”的直接学习、培训为主,这样既易于农民消化吸收,又能防止一些农
民因担心学不会而拒绝接受教育或培训。如组织居民或干
部到发展比较成熟的旅游地实地参观、学习,邀请旅游专家
亲临指导,现场答疑。其次,培养本地人才是根本。利用本地
人才可获得双赢,一方面省下了吸引外地人才的资金投入;
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发展的根基问题,即居民素质的不断优
化。目前,舒城县只有3 所职高,且只有柏林职高、舒城三中
职高设有旅游班,且专业课多为地理类或其他课程较少的教师承担,这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
出外打工。因此必须吸引、宣传、动员本土旅游类、管理类的高校毕业生回乡,服务于旅游业的直接和间接教育。
2.2.2 依托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地方特色产
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不仅可以避免景区旅游商品雷同现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参与。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制造,让更多居民参与,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
舒城县旅游商品市场正在筹建之中,眼前可以从两个
方面挖掘:一是农产品。该地优质农产品有茶叶、板栗、大
蒜、黄姜、白鹅等,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深加工,推出品牌。
如南京的鸭类产品,鸭子本无特色,全国各地都有,但一加
工就会出特色、出精品,如“ 板鸭”“、桂花鸭”“、咸水鸭”“、鸭
血粉丝”等;同样,舒城县也可以把大众化的产品加工成独
具特色的产品,如鹅肝、鹅掌、鹅油和鹅内脏都可以拿出来
做文章。二是工艺品。该区的特色工艺竹编,有着悠久的编
织历史和高超的编织技巧,舒城篾席曾在巴拿马国际商品
博览会上获一等篾业奖。竹席生产过程复杂,产品光滑精
美,清凉耐用。其他竹制品还有竹编字画、竹枕、竹编玩具和
各种竹类餐具,如餐盒、锅刷、竹勺、竹铲,以及竹筒、竹杯、竹木盒等。可以在“ 竹器之乡”孔集镇建一条类似于大理洋
人街的“ 竹艺一条街”,既是购物场所,又是旅游景观。
2.2.3平民化的服务理念。旅游业是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旅游活动过程即是游客享受旅游地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所以,对于游客来说,服务质量是度量一次旅游是否
愉快的关键;而对于旅游地而言,服务质量就是客源的保
证,发展的保证。
针对本地居民特点,确立“ 真心真意、实惠服务”的宗
旨,给游客满意的服务。确立这样的服务理念的理由是:①
符合乡村居民纯朴的性格特征,短时间内即能内化为居民
意识。②言简意赅,容易传播,不同层次的服务人员均能理
解、接受。③符合游客的消费心理。从游客的角度来说,都希
望享受的服务经济实惠“,真心真意”更能反映旅游地居民的亲切友善,让游客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
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首先可以从小处着手。俗话
说“ 细微处见真情”,一些细节所体现出来的信任和关怀,印 象更加深刻。如一些零售摊点,找零时常常让游客等很长时 间,可以把装有零钱的小罐子放在面向游客一侧,让游客自 己找零,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让游客增加对旅游地的信任
感。其次,友好用语。从业人员普遍存在“ 情感缺失”,把与游 客的关系看成简单的利益关系,存在许多“ 侵略性”语言,如
“ 你到底买不买?“”、不买,看什么看?“”、你说多少钱买?” 游客不买脱不了身,买了又会很压抑,有上当受骗之感。居 民必须摆正心态,真正把游客当作是自家的客人,用充满亲 情的语言表现出热情好客的一面。
2.2.4 导引式的管理。抽象的理论灌输,命令式的说教,不 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决定 了必须采用导引式管理方式,一步一步将居民引上发展之
路,并产生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1)干部导引方向。无论从素质基础,还是发展机会上
看,干部都具有更好、更有利的条件。所以干部必须发挥这 种优势,把握发展的大方向,如区域旅游业向什么方向发展 以及如何顺利发展,旅游地的规划、土地利用,资金分配,环 境保护等,引导居民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之路。
为此干部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不断完善自
身素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摒弃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 发展思想,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目的地居民是 否也得到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必须是同步的。与居 民相比,干部拥有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进行再学习,所 以必须抓住机会“ 充电”。如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 精神、实干精神等,深入乡村挖掘旅游资源。其次,多与居民 沟通。交流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常到景区走走,了解市场管理是不是规范,居民经营有没有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旅游地规划也可以让居民参与。
(2)舆论导引观念转变。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现状、前景
不了解,导致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恐惧心
理,患得患失,害怕亏本,投入难有回报。所以首先要利用舆 论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如在晚间黄金时段播放国内外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让居民认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居 民对资源的自豪感,对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帮助农户订购旅 游报等。其次,利用舆论引导居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例如 尊重游客,规范经营,保护环境等。
(3)典型导引行动。面对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农民却不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必须通过条件类似的典型旅 游地的导引,使农民获得参与发展的灵感。农业是该区的主 导产业,因而应以农村旅游区如国家4A 级景区浙江奉化腾 头村为学习对象,组织一部分农民去实地参观学习。同时理 论指导也必不可少,一些最新的农村旅游、乡村旅游研究成果都可以借用。有学者指出,农村旅游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要 素寻找开发的线索: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农民生活、农业生 态和农业收获物[5]。该区除农村聚落无明显特色外,其他4 方面均有挖掘的潜力,尤以农业收获物为优。
参考文献阳国亮.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与旅游扶贫[J].学术论坛,2000(,6): 83-85.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3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 报,2002(,4):5-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03.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2):73-76.34卷2期韦传慧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297__
第五篇:浅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关于新疆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顺利转化的思考
陈玉轩
(天津农学院 人文学院 11酒店2班)
摘要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新疆 欠发达地区 旅游经济经济优势
1、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我国新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游不尽的丝绸路,看不厌的火焰山,神秘的伊犁草原,还有天山、昆仑、等等,新疆无论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
但就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水平比较低,总量规模不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实际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相符,存在“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情况。尽管新疆各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新疆外汇收入为55057.00万美元;同比增长新疆为18.40%;北京外汇收入514900.00万美元,是新疆的9倍;云南外汇收入为194708.00万美元,是新疆的4倍[1]。由于新疆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进而形成了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富区”,旅游开发“低谷区”和旅游经济“贫困区”的现状。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较小,恐怖分裂主义活动是目前新疆旅游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1.1观念滞后
旅游开发需要突出新疆的地方特色。新疆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密切相连。目前新疆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走过的老
路,依照东部经验,并没有开发新疆特色,走新路子。新疆旅游业观念之所以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经济的落后。
1.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特色互补效应
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但新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显得不足,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2]。
1.3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西部大开发后,新疆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新疆交通设施较为落后,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异,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3%,公路的通车里程里占了全国的0.03%,通车密度比较低,尤其是代表现代化交通的高铁,高速公路,近年来所有大的发展,但总里程数仍然较低,无法满足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3]。例如,喀纳斯这一知名的景点就因交通不便而对其旅游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1.4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落后的旅游产业观、管理体制加上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最终难免会促成难以扼制的破坏性的资源开发行为。新疆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实行公益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投入、低产出;低开发、低保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公益型管理普遍地为经营型管理所代替,资源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4]。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企不分的经营型管理并非一定能够达到“高收益、高保护”的目标,反而束缚了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因非理性决策而导致的资源滥用现象。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2、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
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西部大开发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
2.1政府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强
新疆要发展,就必须培育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显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政府在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多数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2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新疆开发公路建设总体计划目标是打通新疆与中部、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国家的通道,完成新疆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等项目的建设。“十五”期间,交通部投入新疆交通建设的资金将不少于493亿元,占交通部用于公路建设投资总量的52%;加大对新疆乡村通达工程的投入,投资比例将占到通达工程投资总量的70%;预计用于新疆交通建设的科研开发资金达到10亿元[5]。另外,国家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到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2.3旅游设施更为齐全
伴随新疆大开发的“号角”,新疆旅游设施较以往也大为改观,各地都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更为科学,管理更加规范。以新疆冬季旅游为例,它起步比东北晚,近年来,新疆用于冬季旅游设施的投资达3亿多元,是前50年的总和。目前全疆己有大大小小近百处滑雪场,其中天山国际滑雪场的一条天然滑雪道就长达6000米,这在国内首屈一指。
2.4旅游商品更加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开发具有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为主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经营者为之奋斗目标之一。很多地区均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地方的独
特的旅游商品,制造品牌效应,不断的推陈出新,观光节、香包节、文化庙会、旅游交易会等都是旅游商品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
3、新疆应确立以下资源开发战略原则:
3.1旅游资源开发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资源的品质高低、蕴藏量大小、市场前景、开发条件、开发时机等情况有所选择性地进行开发。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有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其产品在目前的国内外市场上已经饱和。因此,这类资源即使开发出来,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也不大可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不必急于开发或大规模开发。(2)有的资源虽然丰富、品质也优良,也具备了开发条件,但因为目前的开发成本太高,与其开发不如利用市场资源,将本地资源暂时保存[6]。(3)对目前开发条件不成熟,利用水平低,且破坏大、浪费大的资源,应重点放在开发技术的研究上,切忌匆忙上马乱开发。(4)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资源开发应十分慎重,由于开发条件差,资源的回采率低,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严重不宜支持。
3.2.坚持市场导向定开发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开发决不能先开发后找市场,而是要找到市场再开发,或是一边开发、一边拓展市场。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决定资源开发,也就是说要由市场定位决定产品定位,决定资源开发的方向、种类、规模、利用方式等等。所谓市场定位,就是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坚持以需定产。考察市场需求,要做到把静态市场与动态市场相结合,本地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初级产品需求与深加工产品需求相结合,当前需求与远期需求相结合等,切忌片面性、盲目性。
3.3旅游资源开发集约化
旅游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必由之路。粗放经营的特点是技术加工层次低,经营规模小,从而造成消耗大、浪费大、质量低、效益低。要提高新疆的资源开发水平,必须逐步走集约发展道路。
3.4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将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与城镇建设相配套,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资源开发与市场沟通,减少资源开发后的积压、损失,尽量缩短产品变商品的周期。其次。基础设施的配套,能使资源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联网,参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再次,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配套,才能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界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资源的深加工和扩大再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逐步改变落后面貌,真正起到资源开发导向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对许多运输量大的资源开发,铁路、公路、管道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同步或提前进行。新疆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好等的综合竞争力低,从而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要改变这一局面,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严重匮乏。因此,在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适度负债,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应资源开发的需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
3.5旅游资源要走科技开发道路
旅游资源开发导向与技术导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一条鸿沟。我们说实施以资源转换型模式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新疆只有坚持资源的科技开发,才能为今后步入技术导向型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现代自然资源的开发,技术是手段,又是催化剂、加速器、增值剂。科技对资源开发的投入,是建立资源集约型产业体系的关键,既能提高开发速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更可以创立名牌,增强竞争力。
3.6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名牌战略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经经过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的“短缺经济”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需求已成为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导向仪”。在这种形势下,同一产品很难被独家所垄断,而多种同类性质的产品同时出现于同一市场进行竞争则是普遍现象。开发特色产品,创名牌,已
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因此,新疆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走名牌战略之路。
参考文献
[1]肖星,中新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探索[J],开发研究,1999,2
[2]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邹树梅,现代旅游经济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年
[4]徐飞雄,等著.现代旅游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刘霄.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人民日报.1986.3.5
[6]周玲强.旅游业对经济与就业的双拉动效应及制度研究.旅游管理.2003.3第23页
[7]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旅游学刊.1995.(5),9—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