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市的经济。而城镇建设的速度、质量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又紧密相关。所以,发展县域经济与进行城镇建设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其地位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稳定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
1、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必将严重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没有县一级普遍的小康,就没有市的小康,也说不上全省的小康。因此,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是极其正确的。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市、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2、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县域经济现代化。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一定规模人口的集聚为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也必然会加快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
3、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紧密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奔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城镇化的本质是把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城市经济是在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使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现代化,而且可以为城市经济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使城市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只有县域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有全市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县域的城镇化,才能有全市的现代化。
4、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具有较大的反推力。如果县域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则全县的GDP总量无疑会得到提高,这对于积累城镇建设的资金也是一大
好处。在大力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资金不足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城镇建设的一大瓶颈,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也只有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城镇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加紧完成整个县域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的编制。当前要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引下,加快完成广宁县城区总体规划、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还必须花大力气完成各县市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是“龙头”,推进城镇化,规划要先行。要树立“城市规划是生产力”的观点,真正把城市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这几年来,广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渠道,抓紧抓好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南街镇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邀请肇庆市城乡规划局专家组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并得到一致通过,确定城区的城镇性质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以造纸、建材、林产化工为主导,集商贸、旅游观光、资源深加工于一体的竹乡生态城市,突出宣扬“武术之乡”的传统文化特色。根据总体规划的定位,广宁县城镇发展战略为: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围绕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我县的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县城旧城区逐步得到了改造,新区也得到了同步的开发,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区6个,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到8.7平方公里。根据防洪设施建设的标准整治了南街河,提高了防洪能力,与此同时,对一河两岸进行了绿化美化,建设了县城文化广场、河堤花园,其它各公园景点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1至9月份竹海大观景区收入已突破6000多万元;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县共接待游客14.65万人次,同比增长22.1%。竹企业、竹博园、竹景区等竹业,今年产值将超过6亿元。竹字招牌孕育出广宁竹业经济,打响了全国十大“竹子之乡”的旗号。可见,推进城镇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么巨大。
2、加速工业化,繁荣第三产业,以培育现代产业为基础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深刻根源,而城镇化又能利用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三大效应,增强城镇发展的吸纳、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县域经济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说,现代产业的发育推动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反过来又推进了现代产业的培育。因此,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建设小城镇要立足于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以及当地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文化中心。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吸引乡镇企业进镇,并引导他们合理集聚。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销、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拓宽服务范围,到城镇开展各类商业保险业务。作为欠发达地区,尤其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走工业化支撑城市化的路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乡镇工业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平台,也是欠发达地区产业与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现在看来,把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与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主动适应清理整顿开发区政策的调整手段,又是做大做强中心城镇最有效的载体。欠发达地区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高效的管理,吸引外资和发达
地区的企业来投资兴办加工制造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转移。同时,也要鼓励当地中小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加快向园区集聚,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实施“经营城市”战略为手段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推进城镇化,就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除国家规定的特殊部门和行业外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领域,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引导,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化建设,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推进城镇化的路子。要以招商引资为平台,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有效手段。欠发达地区不仅工业园区建设要招商引资,城镇建设也要重视招商引资。要建立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要树立通过市场机制去变钱,通过借外力、挖潜力去生钱的理念,尤其要在经营城镇、经营土地上狠下功夫,集约化经营土地,做好“以地生财”这篇大文章,拓宽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贸业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的兴办,做到以城养城、以城拓城。
4、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机会,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任务。欠发达地区推进城市化进程,尤其要把鼓励农民进城、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只有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和就业问题,让农民进入城镇后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屋可居,城镇化才能顺利推进。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改善政策环境,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是加快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
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得去”的问题。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制度,逐步放宽对农民进入肇庆市区、县城及各类小城镇落户的限制。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富得起”的问题。坚持就地转移与跨地区流动就业相结合,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渠道。坚持城乡统筹就业,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消除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逐步建立一切劳动者权利平等的机制。
三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进城农民工“无后忧”问题。应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并落户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此外,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得了”的问题;改革城镇住房制度,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住得下”的问题。
所以,在竞争日益加大的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进行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的相互关系;也只有真正从根本上认识了二者的相互关系才能把城镇建设搞好,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健康、快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生活的小康。
第二篇:新阶段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调研思考
我市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的山区、**,历经**、并镇、扩村,目前,市级重点扶持16个欠发达镇乡和3个街道(镇)的3个片,共有382个行政村,人口43.4万人,镇乡(街道)数、行政村(居委会)数和人口数分别占全市总数的13.1%、12.3%和7.8%;陆域面积约2050平方公里,耕地28万亩,分别占全市总数的21.2%和
8.9%。
欠发达地区是我市水资源的发源地和主要供给地,涵养着我市的青山绿水,承载着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头重任,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和无法忽略与替代的特殊地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迈上关键的提升阶段,欠发达地区与全市整体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紧密,欠发达地区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市快速发展的拉动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因缺乏先发优势和现代发展要素而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其建设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这也对各级党委政府在统筹谋划全市发展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一、新阶段欠发达镇乡村实现了较快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原市级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摆脱贫困和实现基本小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市委、市政府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变化和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确立了“进村入户、整村推进”的扶持工作思路,实施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扶持规划,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扶持措施,加快了城乡一体化保障体制的建设步伐,促进了欠发达镇乡村的较快发展。
一是欠发达镇乡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6个欠发达镇(乡)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561元,比2000年增长77.6%,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欠发达地区382个村当年实现集体经营性总收入2925万元,平均每村达到7.7万元。尤其是通过连续多年重点扶持欠发达村和薄弱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一些资源型、特色型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了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担负和支撑村级管理运行与服务保障的功能也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群众生活也持续改善。2006年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7元,比2000年的2648元增长76.2%,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略微超过全市农民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
二是山区**农民梯度转移致富的综合效益明显。着眼“彻底摆脱贫困、保护生态源头”的山区人口梯度转移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截止2006年底,全市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了**、**、**、**的三批高山、深山、**农户,累计搬迁9253户、27165人,整体拆迁225个自然村,退宅还耕还林3414亩。今年计划搬迁2150户的第四批下山移民,目前也已下迁1500多户。据去年10月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对第一、第二批移民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下山移民户的收入普遍大幅提高,人均纯收入从下迁前的2672元增加到下迁后的5154元,增幅达92.8%;移民户的收入结构也变化显著,就业趋于稳定,固定就业收入比重达到56%以上,梯度移民对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效益明显。同时,梯度移民也减轻了各级政府对偏远山区**的管理难度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力,化解了偏远山区**的新农村建设难点,促进了山区资源的统筹利用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了当地中心村、镇的建设,改善了我市众多大型水库的源头生态保护。
三是主要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经过连续多年的重点扶持和建设,截止2006年底,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电话、农村电网改造的实现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0%以上,启动两年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已解决了15.3万人改善、3.3万人解困的安全饮水问题,方便群众生产经营和降低生产成本的资源型机耕路已建成75条199公里,标准海塘修建、水库除险加固、流域综合治理、海涂围垦造田、农业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也在重点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主要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网络,对当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功能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贡献率也越来越大。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建设加快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16个欠发达镇乡村、3个片已有38所中心学校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建设评审,达标率为64.4%,远高于全省、全市的达标水平;教育“四项工程”(即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也已向欠发达地区积极倾斜,九年制义务教育段“两免一补”(即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政策于2002年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实
施,每年惠及学生近3万人。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建设,山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惠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同时,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于2004年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行,截止2006年,16个欠发达镇乡村、3个片的1000余名“五保户”大部分已进住镇(乡)敬老院集中供养,敬老院每万人床位已达到29张,为全
国平均数的2.4倍,年人均供养标准超过当地农民收入的60%。欠发达镇乡村当年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低收入户也有12512户、17740人,分别占全市农村低保总户数、总人数的29.6%和30.2%。以大病统筹为主、困难家庭医疗补助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2006年,全市专项民政救助资金共资助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21万人,其中欠发达镇乡受助者就达到30.6万人,占全市资助总数的78.1%。在此基础上,许多生活困难的农户和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农户,还享受到了政府发放的医疗救助卡、救助金,以及危旧、倒塌住房的修建重建补助。就人口基数比较而而言,欠发达镇乡村农民的保障面和救助面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老有所养、基本生活有保障、灾害病患有救助的社会保障实现程度在欠发达地区得到了重点倾斜。
另外,16个欠发达镇乡的卫生院已有6个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近半数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推动和影响下,大部分村落实了卫生保洁制度,多数村也实现了村内路灯亮化,近半数村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欠发达地区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庄的管理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总的看,欠发达镇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面貌在近几年中得到了较大改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提高,衣、食、住、行等农村传统民生问题解决得比较扎实、彻底,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以及趋于城乡一体化的各种公共服务保障等现代民生需求供给正在得到不断提升,推动欠发达镇乡村今后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也进一步增强。
二、欠发达镇乡村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欠发达镇乡村在新阶段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其与全市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尤其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综合起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和压力:
一是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问题逐步突显。当前,“三农”发展问题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低收入农户发展问题则是“三农”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现阶段已经不同于“包产到户”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发展阶段。之前大家都处于几乎相同的同一起跑线上,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农村普遍贫困、整体落后的状况基本消除,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产生了高、中、低之别,不同个体积累的条件、基础也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新的起点差异性大,户间不平衡性增大、分化严重,农村社会繁荣中有落后、富裕中有贫困的客观现象和变化趋势也就随之出现,于是逐步形成了农村低收入群体。
就我市欠发达镇乡村而言,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问题已开始呈群体性特征逐步显现出来。根据市扶贫办今年统计建立的低收入农户档案显示,目前,根据2006年报农民纯收入,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共有13280户农户纳入了市级重点监测范围,这些农户主要分布在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下12%、3500至4500元之间10%和4500元以上8%的三个比例层次内。综合起来看,基本确定在总农户数的10%左右。与全市比较,2006年欠发达镇乡村农民4667元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市农民平均水平的52.8%,而上述这些农户的收入更低,基本只有全市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调查分析,这些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受自然力量影响遭受重大损失和重大变故而失去原来积累的发展基础,有的因受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束缚而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的因受发展成本和社会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而倍感“入不敷出”,还有的因受自身身体条件和能力素质的制约而无法实现较快发展致富。总之,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低收入农户加快致富困难,使之成为今后各级政府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任务仍然艰巨。近几年来,尽管欠发达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全市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超过66万元,其中各种经营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欠发达地区382个村平均每村只有32余万元,且大部分村来自上级拨款的收入占到七至九成,同时,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还有近200个。这些村的年经营性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甚至不够支付村庄的基本“开门费”,已越来越难以与村民对村庄管理服务保障的不断需求相适应,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难以上大台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发优势缺乏、资金技术薄弱的原因,也有发展模式传统、逐年积累空白的原因,还有生态保护限制、产业人才外迁的因素,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的规模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难以在欠发达镇乡村形成,尤其在今后发展现代农村经济的问题上,更是面临着多种致因共存和多方条件缺位的实际困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压力仍将十分明显。
三是建设公共项目和完善服务功能的任务仍然较重。目前,欠发达镇乡村需要抓紧建设的各种公共项目还比较多。382个村中,仍有一半左右的村尚未建立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半数以上村的自来水需要改造,需要修复的小型山塘水库还有796座,村内“泥巴路”状况仍较普遍,村民对资源型机耕路修建的需求大。但同时,欠发达镇乡村财力支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功能的能力却还比较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要求和公共服务需求,尽管上级已承担了大部分建设资金,但镇乡负债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现象仍然普遍,各种债务逐年积累、增多。据初步调查测算,16个欠发达镇乡平均历年累计负债1000万元左右。以“显性负债”比较少的**县桑州镇为例,2006年镇帐面累计负债350万元,其中当年“康庄工程”建设负债120万元、镇中心小学建设负债120万元,农村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历年负债110万元。在调查过程中,镇乡普遍反映,各种相对滞后的公共项目能够得到抓紧建设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希望,是各级对欠发达镇乡村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真实体现,但同时也意味着镇乡债务的大幅增加,其间的“两难境况”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四是山区**梯度移民整村搬迁和加快推进的难度增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山区**梯度移民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渐渐显现出来,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开始影响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增加了整村搬迁、加快推进的难度。从拆迁房屋价值和新建住房成本看,现有移民补助标准增加了今后的搬迁难度。前二批移民中,大部分拆迁的是石木结构、年代已久的低矮旧平房,房子折价值底;从第三批开始,水泥砖钢结构两层楼房列入拆迁范围的逐步增多,这些房子是村民历年积累所建。同时,近两年新建或新购住房的成本急增,在一拆一建(购)的过程,除去市县两级共1万元的补助,移民户需贴出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对于世代居住在山区**、历史积累少的移民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开支。从安置宅基地落实看,现有土地审批规定增加了移民的安置成本。一些迁移户的旧宅基地还耕后,土地指标被收购,但异地安置的新宅基地却没有得到及时审批和落实,迁移户只能租屋暂居,镇乡村也为支付租赁费所拖累。如**市梁弄镇横坎头村,2003至2005年共搬迁周边小自然村农户74户,但中心村宅基地一直审批不了,几年下来,移民补助费已基本支付了房租。从户籍等权属管理看,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增加了管理服务移民的难度。根据对318户已迁移农户的调查统计,仅有135户迁移了户口,其余仍挂靠原籍地,对已安置移民的管理服务比较混乱。特别是跨镇、跨县迁移的,原行政村虽已拆迁,但机构尚存,新迁入地又分散,移民入户困难。一些农户迁入其他村后,因无法入籍,其所建造的房屋产权、子女就学、参加合作医疗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样,原整村搬迁后,由于农户迁移分散,村级无固定办公场所,村级机构无法正常运行,事关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自留地等权属管理问题也不易落实。除了上述问题,也还存在县(市)资金配套不足和部门之间在规划、行动上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主要对策
新世纪以来,对于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已从全市发展战略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部署中进行了统筹谋划和规划实施。为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欠发达镇乡村的加快发展,市政府又于今年4月份出台了31号文件(即甬政发〔2007〕31号《关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扶持的目标、政策、资金、措施和责任进行了具体明确和分解细化,并进行了专门部署和推动。对于今后如何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扎实贯彻好市委市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能不能形成合力推动的有效局面,能不能形成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极实践和加强探索:
(一)多措施齐助,进一步缓解低收入户的实际困难。
对于农村的困难群众,之前主要帮助一些贫困户和特困户脱贫解困。从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欠发达镇乡村的低收入农户。目前,已经建立了13280户的低收入农户档案,并将其纳入了市级重点帮扶范围。对这些低收入户的帮扶,应根据他们的困难致因和困难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解决或有效缓解实际困难。一是实施“生产发展扶助”。对于尚有劳动能力但又缺少致富门路的增收困难型低收入农户,要将其纳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项目中,通过实行“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解决生产资料,落实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和示范基地进行带动,实现增产增收。二是实施“危房改造补助”。对于住房拥挤、残破简陋、难御风寒、倒塌损坏而又无自救能力的各类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要采取新建扩建住房、旧宅改造、买房调剂、村集体联建和租赁闲置房等办法,先急后缓、分批分次地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三是实施“子女入学援助”。在低收入农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段继续享受“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将此政策延伸到高中段,免除其子女就读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学杂费。同时,对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四是实施“因病致贫救助”。在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和政府专项民政医疗救助的作用,对因病致贫低收入农户进行专门补助,并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缓解其生活困难。
(二)多路子并行,进一步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十一五”时期,市级将重点扶持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的206个欠发达村。扶持这些村发展集体经济,应根据当地的地理资源特点和中心村规划,走分类扶持、特色发展、规模经营和异地创收的路子。一是根据村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中心村。对于具有中心村功能和列入中心村规划的欠发达村,在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这类村的集体经济扶持。通过壮大中心村的集体经济,提升中心村的管理服务功能;通过中心村管理服务功能的提升,吸纳、兼并周边非中心村,扩大中心村规模,发挥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益,以此促进中心村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根据资源禀赋,重点扶持特色村。对于具有山海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的欠发达村,重点发展海塘养殖、特色种植、小水电开发和“农家乐”观光休闲旅游,扶持和推进一批特色村的建设和发展。三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重点扶持规模经营。对于农业副业化、兼业化和小型化经营的欠发达村,应针对土地做文章,依托市场谋发展。通过专门安排财政资金,补助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组织并推动小块种植、散状经营的耕地林地集中流转,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基地开发、规模经营,发挥土地集约、资金集中、技术更新和市场引导的作用,培育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四是根据工业发展布局,重点扶持异地创收。对于资源匮乏的欠发达村,应结合县(市)的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安排专门资金帮助欠发达村在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建造标准厂房或商业用房,以租赁的形式实现异地创收,培育村集体的固定收入来源。
(三)多体系同建,进一步构筑服务保障的基础网络。
二十多年来,欠发达地区走过了增产增收、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推行公共服务保障的发展历程。扶持工作也从以解决广大群众的衣食问题为重点,逐步向改善住行条件并重转变,如今,已向全面提供教育、卫生、医疗、就业、住房、低保、救助和人居环境等各种公共服务推进。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公共管理与服务保障的作用尤为重要,人民群众对此的愿望也十分迫切。
今后几年,将是我市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时期。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上,应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加重视和优先安排欠发达地区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拓宽服务保障领域,增加服务保障品种,扩大覆盖受益面;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和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减免欠发达镇乡村和群众的筹资比例和配套比例;应完善管理服务和保障救助机制,提升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增强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也应不断增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把建立完善的各种服务保障体系作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稳定的支撑条件。
(四)多部门联动,进一步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随着扶持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深入和拓展,担负相关扶持职责的职能部门也逐步增多,目前,已形成多个部门参与、多项政策扶持的工作局面。这种格局在使欠发达地区得到越来越多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也无疑增加了部门间协调、政策上对接、行动上配合的难度和问题。因此,各部门在今后合力推进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工作中,应在三个方面做到协调一致:一是在规划编制上一致。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与依据。要在全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框架内确定欠发达镇乡村的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安排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尤其在各部门编制具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凡涉及到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应通盘考虑,避免因规划错位而发生建设错位和设施置闲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在政策制定上一致。市委市政府对欠发达镇乡村的扶持举措,是通过各部门的具体政策来体现的。因此,各部门在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时,一方面要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实现部门之间各项政策措施的对接,避免因政策错位而影响扶持成效的发挥。三是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上一致。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必然推动政府转变管理服务社会的职能、方法和机制。在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工作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山区**梯度移民进程中,诸如移民安置宅基地落实难、户籍管理和山林自留地权属管理难、复耕土地指标收购价格低等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显现,成为影响梯度移民综合效益的制约因素。而要解决类似这些新问题,单个部门已无法做到,也无法仅仅局限于欠发达镇乡村的区域内去解决,这就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并从全市的大视野和发展的大趋势上去谋划,努力探索新的管理服务方式和体制,积极推进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继沿海开放之后提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任务,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的又一重大决策,也是向约占国土面积2/
3、人口近1/2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吹响的进军号。这些地区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快速发展迎头赶上,事关改革开放的成败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于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尤为重要。
根据多年来在市、县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作为国民经济首要基础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属于中观层次,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充分激活这一区域经济主体,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推动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的区域经济,对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政策因素等制约,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偏小,市场化水平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财力有限,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弱,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就拿朔州市来说,全市国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2万,1998年六个县区的GDp仅为59.46亿元,财政收入3.37亿元,人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60和45。六个县区现有工业企业5154个,总资产48亿元,工业总产值48.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资产和产值分别为93.2万元和94.9万元;煤炭工业占总资产和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8和4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417元和2306元,人民生活水平同经济发展程度一样不够理想。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支柱产业受到严峻挑战,后续的多元特色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发展出现了低速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封闭保守、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吃老本,坐吃山空,抱残守缺,形成了一种惰性经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经济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挥、挖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形不成向外拓展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群体,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使原有的资源优势萎缩甚至丧失,劣势却更加明显,经济发展处于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是受物质基础的局限,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与外界经济交往的负面影响,失去了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与外部环境交换的大好机遇,使自身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发展的差距愈来愈大。
县域经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社区,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因此,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应该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坚持“固农、强工、兴商”的方针和“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总体推进”的原则,坚持以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形成区域经济极具活力的增长极。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一个切入点——潜力项目
振兴县域经济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由过去的“资源指向、短线定位”转变为“市场导向、竞争定位”,从发展潜力项目入手,在产业上求特色,在项目上求突破。这里所说的项目概念是广义的。内涵包括开发项目、引进项目、调产项目、科研项目、扶贫项目、技改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等。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载体,覆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来抓。要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工程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
对于衡量项目的好坏,应该有个正确的长远的观点。要立足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评价和选择项目。尤其是产业投资项目要瞄准市场,服从市场,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深入调研去选择项目,把握项目的发展定位,并结合县情作出科学决策。因为项目建设的成败功过是市场说了算,要经得起国内外市场的鉴定和检验。市场需求是周期性变化的,任何项目都不可能是常胜不衰。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项目要迎合市场需求周期性变化的节拍,否则就会造成风险和损失。这就是说项目建设应是动态性的。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主要靠传统产业,而且多为“夕阳”产业。因此,要发展,要扩大经济总量,就要积极进行项目储备,做到“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开发一批”,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当前发展的关键是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嫁接传统产业,高起点地建设一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产业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再造新优势;同时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快农林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要项目的建设,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突出两大基本点——特色产业和“双非”经济
“十五”期间和未来十五年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大潮的到来,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处于战略性大调整阶段。因此,产业优化调整是全国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区域经济,一个地市、甚至一个省的产业结构都不可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求平衡,更何况县域经济这一层次。而且如果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经济,无法获得比较经济优势,也无法得到区域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因此,不应该把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和行业门类是否齐全看作考察县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而应是在吃透县情,面向国内外市场,搞清优势的基础上,宜重则重,宜轻则轻,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追求“专”、“精”、“特”、“优”,切忌别人抓啥我抓啥,从而走出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在特色抓对了之后,要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努力把产业链中关键的一段做优、做好,并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不断开发新产品,靠品牌拓展市场,靠质量赢得市场,就会在区域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在煤炭支柱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坚持地下地上并举的方针,以发展“龙头企业特色县”为重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山阴乳业、应县梨花春、右玉汇源果汁、朔城区亚麻等龙头企业,夯实了县域经济的基础,壮大了经济实力,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双非”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强。目前,欠发达地区县乡财力困难,部分国有经济萎靡不振,因此应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原则,改变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的局面,降低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份额,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努力把“双非”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生长点。担当起发展县域经济大舞台的“主角戏”。“双非”经济不仅机制灵活,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而且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老百姓有一句话,“增加一个企业主,就养活一批特困户,增加一个个体户,就减少一个贫困户。”因此,要大胆并善于发动群众举办经济实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启动民间投资,扩大引进外资。不失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就拿朔州市来说,199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84亿元。这是一笔可观的社会投资,如何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放“虎”出笼,从而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县域经济应该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搞好积极的引导,通过调控市场来推动县域“双非”经济的发展。当然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投资门槛越来越高,要以股份合作方式推动民营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强化内部管理和机制转换,推动由商贸流通、社会服务向产业投资领域的转换,实现“双非”经济质的飞跃。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双非”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向
小城镇的集聚和规模发展,发挥好中心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抓住三个支撑点——政策、资金和人才
首先是政策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除了部分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外,多数地方资源较为丰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在一些地方投巨资建设了一些重点工程和大中型企业,对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分工和利益关系处理不够协调合理,中央企业的税收全部上缴,中央企业所在地受益不上,使得当地财力得不到应有的份额,中央企业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带动作用发挥不了。例如朔州市作为能源基地的优势区位,有年产1500万吨洗精煤的平朔露天煤矿和装机235万千瓦的神头一、二电厂,服务由地方搞,但在税收上地方享受不上。因此,建议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以转移支付方式反哺县(市),同时,要加大政策性贷款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产业布局上,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在国家重点建设的同时,与之相配套建设一些关联产业项目和资源加工延伸转换项目,比如在“十五”期间神头二电厂二期扩建的工程中,应对朔州三元碳素等高载能项目予以支持。同时对地方拟建的硅铝合金、争取日元贷款建设的1100万吨洗煤厂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和重点倾斜安排。对生态环境建设、交通通讯等项目也应予以适当的补助投资,以形成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双赢”的格局,这不仅是对中央企业的支持,也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要选择有区域特色的县(市),进行试点、示范,赋予其特殊的开发、开放政策,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新路。
其次是资金保证。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来源。从目前来看,资金缺口较大,瓶颈约束明显。因此,如何筹措大量的发展资金已成为迫切要求。在当前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形势下,国家财力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投资的比重占到95以上,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可能是国家投资。因此,要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把经济发展的重点建立在依靠自身发奋图强和开拓进取的基础上。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巧辟蹊径。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加盟,引导和扶持农村合作基金会、职工股金会等民间融资形式,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外、省外和国外资金,靠外力启动内部的经济活力,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用足用活国家掌握的政策资源,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投入和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第三是人才开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是制约因素,但相比之下,企业家资源、科技开发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却更为突出。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谁拥有了人才便拥有未来。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我们建议中央加快东部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横向转移的步伐,实行东西互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对口产业扶贫和“产、学、研”联合,结成“队子”,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区域经济联合政策,积极鼓励东部人才、技术向西“位移”,鼓励科研人员到欠发达地区领办企业和兴办科研经济实体,结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提升;县域经济还要把开发人力资源,启动“跨世纪人才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激活作为生产力内生力量的核心要素——知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产品开发、研究、创新上取得突破,为县域经济注入知识含量和新的活力,才能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攻克四个突破点——政府职能转变、企业体制创新、居民需求扩大、硬件环境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成为必然趋势。政府逐步改变了过去既扮演组织者又扮演实施者的角色,身份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社会管理者,变为县域经济的调控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因此,要结合地方机构改革,把政府从宏观到微观、大事小事都要管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强化监督、增强保障上来。工作重点要从抓项目、抓企业转向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来调控社会经济运行,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有作为的政府。
企业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县属企业采取包、租、股、卖等放小改制的有效办法的同时,要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培养和壮大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还要通过产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整体创新。要在国有资产的运营改革中,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建立起资产管理层——资本运营层——生产经营层为构架的新的县域企业管理体制。
居民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农副产品,目前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销售难。因此,如何加强市场开发,是关系县域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市场网络建设,开发农村市场潜力对县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同时要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修路、引水等方面的建设,通过以工代赈、退耕还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五、紧扣五个着力点——增长极、开放度、竞争力、市场化、调控力
(1)增长极: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还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因此,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轨迹,要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同时,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这是县域经济一个重要增长极。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动乡镇工业的集聚和扩散,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结合城镇规划、投资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努力开拓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开放度:“入关”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县域经济要积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一方面积极继续争取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强同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的合作,通过老企业挂靠嫁接外资,改造老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同时,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导向,扩大向基础设施和技改项目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和利用国外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亲和力,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和全球经济竞争,尽快形成新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外引”和“内联”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要做好国内的开放,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为我所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市场化:经济市场化程度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县域经济应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建设有特色的商品流通大市场,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各类商品交易专业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增强对周边经济的吸纳和吞吐能力;同时要加快建立要素市场,促进技术、人才、劳务、金融等中介市场的发育,增强广告、营销等行业协会的管理能力,形成功能完备的新型服务业。在产业领域,农业要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市场风险。工业产品销售要更多地吸纳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订货会、交易会、
第四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九五”期间,我省在区域经济的划分上,将13个地级市分为“沿江8市”和“苏北5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纵向比较各县(市)都有较快的发展,横向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明显,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省委“十五”计划建议正式提出“苏中板块”的概念,将南通、扬州、泰州从“沿江8市”中划出。在全省中比较,苏中、苏北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下属县(市)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就南通地区而言也存在“南三县、北三县”之说。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发达地区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滞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成败。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差距,但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迫使我们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我国加入wto后,我们是“与狼共舞”,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会不断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思路、政策导向等都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嫁接提高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起高效的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使之能经受住入世后的考验,在广阔的世界经济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不敢加大投入,不愿意到国际市场上去闯。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迟早要被陶汰。只有主动地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积极寻求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联发集团和鑫港公司在引进外资方面力度很大,特别是我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鑫港公司2001年成功引进投资额达1400万美元的“鑫港电动工具城”项目,今年一期工程将投产,全年可望实现销售额3亿元。通过引进外资,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培育管理人才、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引进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引进后,还会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的组织模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方管理人员、普通职工都会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锻炼、学到经验、得到提高,从中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开放型经济定位在龙头经济的位置上,着力以引进外资,带动外经、外贸,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海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禽、丝绸、纺织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苏南而言较低,必须抓住外商抢滩中国的机遇,做强优势,吸引外商来海安投资。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牢固树立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既面临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国际化进程。
㈠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感
入世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主动应对,迎难而上,迅速做好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就我县而言,入世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丰富的、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且我县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丝绸等产品,国际市场配额逐步取消,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在海安交汇,火车站场的开工建设,沿海高速公路的施工,苏通大桥的规划选址,都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区位优势的提升和资源的升值,改善了我县的投资环境。因此,抓住新一轮发展商机就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耽误一时就可能落后多年,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丢失一个时期,甚至丧失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增速加快这一有利时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入世的正面效应,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细化应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㈡充分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
近几年来,苏中各县市都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将“富民强县、实现宽裕型小康”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但由于我县受历史、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低,其成效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地区的地位不相称;外贸出口的规模偏小,出口总量在南通市8个县(市)、区中仍是最小,仅占全市第一名通州的13.6%,占第7名海门的40.9%。全县26家出口类企业,全年出口超100万美元的仅8家,超300万美元的仅3家,与多年来我们引以自豪的“种养加出”、“海安之路”的美誉不相应;利用外资的数量不多、领域不宽、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去年我县到账外资仅占南通市的6%,占昆山市前11个月的0.3%,除鑫港公司外,只有一家合同外资为80万美元,其余12家合同外资均不足50万美元,与“十五”期末主要经济指标北三县争第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外经直接签约、承包工程数量少、规模小,以中低档次的纯劳务项目居多,发展后劲不足,与“建筑之乡”的称号不相配。发达地区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开放型经济作为“龙头”经济、战略经济来抓,做到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战略来认识,把开放型经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落实,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增强时不可待的紧迫感和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居安思危,临危思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开放型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㈢彻底清除各种思想障碍,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责任感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领导者和经济工作者要不畏艰难、振作精神,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紧密协调,拉长开放型经济这条短腿。笔者认为,要克服四种不良倾向。一要克服模糊认识。少数领导认为本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接受辐射少,又没有高质量的项目,抓开放型经济会吃力不讨好;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是非经济主管部门,与三外工作基本不搭界,不能放下“主业”抓“副业”。二要克服畏难情绪。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人不熟,信息少,经费紧,人手缺,抓开放型经济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自找麻烦。三要克服忧患思想。少数企业过去在利用外资上受过挫折,走过弯路,心有余悸,怕重蹈覆辙。四要克服自满感觉。有些企业满足于目前有效益、日子过得去的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既是压力也是潜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强大动力,潜力可以转化为现实优势,关键取决于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就海安而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必须放眼世界看行业,立足市场求发展,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技、引资、引智并举,形成倾全县之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途径
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虽然难度较大,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并非无所作为,必须正视现实,克服制约因素,扬长避短,努力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
(一)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区争资金、争技术、争项目的问题更趋突出,只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
1、明确招商重点。其一,明确重点招商目标。从海安县的具体情况出发,招商重点目标以台港侨、日、美、韩为主。台湾地区一直是我县境外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地,由于其制造业、加工业基础较强,而当地劳动力价格偏高,许多企业正在向岛外迁移,大陆是其首选目标;香港有着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大多看重大陆。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台港侨的招商力度,大力兴办台、港、侨资企业。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国和重要的合作国,要寻求机遇,争取合作机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坚持“县外就是外”的工作思路,引进更多的县外民资,吸引更多在外的海安籍实业家回乡兴业,实现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其二,明确重点招商阵地。招商阵地要盯住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北京有外商驻京机构9000多家,上海、深圳也是外商云集。要彻底改变以往大呼隆、一阵风式的招商方式为重点城市的阵地招商、小分队式招商,建立牢固的招商根据地。其三,明确重点招商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是企业,苏中建设集团、茧丝绸集团、联发集团、鹏飞集团、申菱公司、化纤一厂等,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要认真制订发展规划,选择、编制、包装项目,推进项目招商活动,开展课题招商,从技术、市场、效益等多方面增加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力。
2、改进招商方式。一是强化专职招商,发挥招商“正规军”作用。开发区、外经局要发挥专职招商的主体作用,认真行使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组织策划诸如项目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为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搭建舞台;同时要在一些大城市设立招商代表处,选聘能人,敲门引资。二是组建招商公司,发挥“后备军”作用。要组建招商公司,实行市场运作,以招商实绩获得报酬。三是鼓励兼职招商,发挥“野战军”作用。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家、营销员、农村经纪人、机关干部以及各界人士参与招商,按外资到账额的比例由政府和企业给予奖励。同时要积极尝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招商工作
3、拓宽招商领域。欠发达地区要继续抓好工业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同时,争取在一、三产业利用外资上取得突破。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对外承诺原则,农产品将适度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我县是农业大县,围绕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挖掘种植业、家禽、水产养殖业,特别是茧丝绸等农副产品的开发潜力,加大农业项目开发力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兴办合资企业、参股购并等合作形式,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
第五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九五”期间,我省在区域经济的划分上,将13个地级市分为“沿江8市”和“苏北5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纵向比较各县(市)都有较快的发展,横向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明显,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省委“十五”计划建议正式提出“苏中板块”的概念,将南通、扬州、泰州从“沿江8市”中划出。在全省中比较,苏中、苏北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下
属县(市)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就南通地区而言也存在“南三县、北三县”之说。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发达地区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滞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成败。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差距,但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迫使我们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我国加入wto后,我们是“与狼共舞”,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会不断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思路、政策导向等都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嫁接提高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起高效的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使之能经受住入世后的考验,在广阔的世界经济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不敢加大投入,不愿意到国际市场上去闯。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迟早要被陶汰。只有主动地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积极寻求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联发集团和鑫港公司在引进外资方面力度很大,特别是我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鑫港公司2001年成功引进投资额达1400万美元的“鑫港电动工具城”项目,今年一期工程将投产,全年可望实现销售额3亿元。通过引进外资,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培育管理人才、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引进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引进后,还会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的组织模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方管理人员、普通职工都会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锻炼、学到经验、得到提高,从中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开放型经济定位在龙头经济的位置上,着力以引进外资,带动外经、外贸,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海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禽、丝绸、纺织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苏南而言较低,必须抓住外商抢滩中国的机遇,做强优势,吸引外商来海安投资。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牢固树立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既面临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国际化进程。
㈠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感
入世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主动应对,迎难而上,迅速做好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就我县而言,入世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丰富的、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且我县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丝绸等产品,国际市场配额逐步取消,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在海安交汇,火车站场的开工建设,沿海高速公路的施工,苏通大桥的规划选址,都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区位优势的提升和资源的升值,改善了我县的投资环境。因此,抓住新一轮发展商机就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
权,耽误一时就可能落后多年,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丢失一个时期,甚至丧失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增速加快这一有利时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入世的正面效应,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细化应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㈡充分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增强发展
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
近几年来,苏中各县市都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将“富民强县、实现宽裕型小康”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但由于我县受历史、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低,其成效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地区的地位不相称;外贸出口的规模偏小,出口总量在南通市8个县(市)、区中仍是最小,仅占全市第一名通州的13.6,占第7名海门的40.9。全县26家出口类企业,全年出口超100万美元的仅8家,超300万美元的仅3家,与多年来我们引以自豪的“种养加出”、“海安之路”的美誉不相应;利用外资的数量不多、领域不宽、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去年我县到账外资仅占南通市的6,占昆山市前11个月的0.3,除鑫港公司外,只有一家合同外资为80万美元,其余12家合同外资均不足50万美元,与“十五”期末主要经济指标北三县争第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外经直接签约、承包工程数量少、规模小,以中低档次的纯劳务项目居多,发展后劲不足,与“建筑之乡”的称号不相配。发达地区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开放型经济作为“龙头”经济、战略经济来抓,做到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战略来认识,把开放型经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落实,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增强时不可待的紧迫感和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居安思危,临危思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开放型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㈢彻底清除各种思想障碍,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责任感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领导者和经济工作者要不畏艰难、振作精神,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紧密协调,拉长开放型经济这条短腿。笔者认为,要克服四种不良倾向。一要克服模糊认识。少数领导认为本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接受辐射少,又没有高质量的项目,抓开放型经济会吃力不讨好;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是非经济主管部门,与三外工作基本不搭界,不能放下“主业”抓“副业”。二要克服畏难情绪。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人不熟,信息少,经费紧,人手缺,抓开放型经济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自找麻烦。三要克服忧患思想。少数企业过去在利用外资上受过挫折,走过弯路,心有余悸,怕重蹈覆辙。四要克服自满感觉。有些企业满足于目前有效益、日子过得去的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既是压力也是潜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强大动力,潜力可以转化为现实优势,关键取决于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就海安而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必须放眼世界看行业,立足市场求发展,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技、引资、引智并举,形成倾全县之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途径
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虽然难度较大,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并非无所作为,必须正视现实,克服制约因素,扬长避短,努力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
(一)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区争资金、争技术、争项目的问题更趋突出,只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
1、明确招商重点。其一,明确重点招商目标。从海安县的具体情况出发,招商重点目标以台港侨、日、美、韩为主。台湾地区一直是我县境外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地,由于其制造业、加工业基础较强,而当地劳动力价格偏高,许多企业正在向岛外迁移,大陆是其首选目标;香港有着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大多看重大陆。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台港侨的招商力度,大力兴办台、港、侨资企业。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国和重要的合作国,要寻求机遇,争取合作机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坚持“县外就是外”的工作思路,引进更多的县外民资,吸引更多在外的海安籍实业家回乡兴业,实现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其二,明确重点招商阵地。招商阵地要盯住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北京有外商驻京机构9000多家,上海、深圳也是外商云集。要彻底改变以往大呼隆、一阵风式的招商方式为重点城市的阵地招商、小分队式招商,建立牢固的招商根据地。其三,明确重点招商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是企业,苏中建设集团、茧丝绸集团、联发集团、鹏飞集团、申菱公司、化纤一厂等,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要认真制订发展规划,选择、编制、包装项目,推进项目招商活动,开展课题招商,从技术、市场、效益等多方面增加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力。
2、改进招商方式。一是强化专职招商,发挥招商“正规军”作用。开发区、外经局要发挥专职招商的主体作用,认真行使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组织策划诸如项目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为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搭建舞台;同时要在一些大城市设立招商代表处,选聘能人,敲门引资。二是组建招商公司,发挥“后备军”作用。要组建招商公司,实行市场运作,以招商实绩获得报酬。三是鼓励兼职招商,发挥“野战军”作用。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家、营销员、农村经纪人、机关干部以及各界人士参与招商,按外资到账额的比例由政府和企业给予奖励。同时要积极尝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招商工作
3、拓宽招商领域。欠发达地区要继续抓好工业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同时,争取在一、三产业利用外资上取得突破。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对外承诺原则,农产品将适度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我县是农业大县,围绕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挖掘种植业、家禽、水产养殖业,特别是茧丝绸等农副产品的开发潜力,加大农业项目开发力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兴办合资企业、参股购并等合作形式,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招商引资向服务领域延伸,在建筑、医疗、教育、法律、运输、中介等行业寻求与境外公司合资合作,形成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相对优势。要利用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和中国海安禽蛋节的机会,重点推介海安的特色产业,大力度吸引外资和县外民资。
(二)优化外贸产品结构,增加自营出口总量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美国经济因“9.11”事件遭受重创,日本经济衰退,欧盟经济疲软,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旺,竞争更趋激烈,这给扩大出口带来了较大压力。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抓住入世的机遇,熟悉市场游戏规则,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规模,努力寻求四个突破。
1、寻求商品结构突破。对我县而言,传统的出口商品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增加花色品种,加快更新换代。用进口技术、设备提升工业水平,用进口原料、配件配置生产资源。机电产品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更新设备,开发新品,培植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出口商品,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量,发挥海安机电行业的传统优势。
2、寻求市场结构突破。我县的外贸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市场,我们的客户渠道多、贸易量稳定,要加以巩固,保住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入wto后,我国可享受130多个国家的最惠国待遇,要抓住这一机遇,致力开发拉美、非洲、中西亚、东欧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从信息搜集、市场调研入手,把我县质优价廉的优势产品更多地推销到发展中国家去。
3、寻求贸易结构突破。海安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仅近20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不足10家。其数量少,也是制约我县对外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引导三资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寻找客户,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扭转进口业务下降的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4、寻求单体规模突破。我县要注重培植出口大户,对联发集团、友谊服装、南岛服饰等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服务制度,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信贷、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贴息方面重点倾斜。力争通过全方位培育,促其规模迅速扩张,档次继续攀升,使之成为支撑我县出口总量的顶梁柱。
(三)推进对外承包工程,提高外经合作质量
欠发达地区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要以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为重点,提高自营签约率,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不断提高外经工作档次和质量。
1、增加承包工程数量。承包工程技术层次高,综合效益好,除输出劳务外,还可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和产品的出口。这是提高外经合作总量、档次、效益水平和综合位次的关键所在,要作为拉动外经总量,做大、做强外经工作的突破口来抓。要拓宽承包工程视野,拓展工业厂房、路桥建设、河道疏浚、管道安装等工程,在继续承接二手和分包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致力总包工程、大中型工程项目,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我县的特级资质企业苏中建设(集团)公司作为拥有对外签约权的实体公司,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制订国际化经营战略,调整充实海外公司力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其他外经公司要发挥桥梁作用,寻求参与对外承包工程,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向外经合作的更高层次发展。
2、提升外经合作档次。发挥我县基础教育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扩大对外劳务输出,不断优化外派劳务结构。在稳定建筑、服务两大主导行业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种植、海洋捕捞、路桥建设、商业服务以及医疗护理行业的市场开拓。一是扩大热点市场,日本、以色列、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规范,收益率高,可作为重点开发;二是开拓新兴市场,拉美、大洋洲、东南亚等国,发展潜力大,与我国互补性强,合作机遇广泛,可集中精力开发;三是迈进发达市场,欧、美等国,是劳务输入大国,市场潜力巨大,但要求相对较高,要花大力开发,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形成遍布五大洲的多元劳务市场布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劳务层次,储备劳务资源,推动更多技术型、管理型、智力型和复合型劳务到海外就业,提高外经合作档次和综合效益。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的领导决策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将开放型经济置于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去通盘考虑,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会给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