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称誉。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是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秀丽的山川风貌、丰富的客家文化胜迹、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梅州的新兴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梅州市的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接待海内外游客78万人/天,比增1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4万人天,比增76.2%。而至2009年,全市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约553.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4.81亿元,比增20%和17.5%,占本年度第三产业值的28.9%,拉动GDP增长约1.5%,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先锋产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其中省内来梅游客增幅达25.3%,外省游客增幅达11.3%,自驾车游客占来梅游客的七成,梅州已成为黄金周各地自驾车游客的一方乐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在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中还处于开发、发展期。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根据本人平时观察及兼职带团所看,我们梅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
一是旅游资源优势,梅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区意味着山多水多,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发出大型的旅游基地将是今后的一大课题。对于这方面,雁南飞茶田和千佛塔森林公园是很成功的例子。而还未被开发的优秀旅游资源还有很多。
二是自然环境优势,由于工业不发达,污染少,梅州到处都是山青水秀,环境秀丽淳朴。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的绿色旅游潮流和健身体育旅游 ,为山区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是客家文化优势,梅州市是世界客都,客家风情十分浓郁。乡土气息浓厚的客家历史、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些年来风情游等文化旅游兴起,在这方面梅州是很有优势的。
四是土特产优势,旅游购物和餐饮往往大有发展潜力。梅州的沙田柚和脐橙早已闻天下,而梅州的客家菜系是广东四大菜系之一,肉丸、酿豆腐、梅菜扣肉、客家娘酒一直都受到大众的欢迎。
另一方面,梅州旅游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概括而言,梅州的旅游业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交通不便,一些很好的景点过于偏远和分散,难以得到现实的客源市场。各景点过于分散,如梅县雁南飞茶田跟平远的南台山、五指石相距50多公里,组织旅游观光团存在很大难度。这个问题总而言之,就是旅游基础设施不齐全,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二是资金不足,一些很好的资源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得到开发,如平远的南台山,前几年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进行大力开发,但最终因资金的严重缺乏而不得不放弃。又如五华的七目嶂等。
三是旅游业专业人才不足。梅州市是山区城市,经常会面临人才留不住,流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面。旅游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导游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是梅州市一些旅游景点往往开发力度很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特色开发不足,总体形象包装不够。当然,这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先天优势很好的旅游景点不为人所知,养在深闺无人识。
五、旅游业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有待提高效益。这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梅州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政府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的话,受益的并不只是旅游业,它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意景区的各项管理、人才激励措施等。这方面可向其他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例如海南省学习。
三、必须克服山区区位和对外交通的制约,靠规模和特色赢得竞争优势,开拓客源市场。在开发重点景区的同时,要注意配套完善其他景点,达到从点到线,形成一条旅游线路。
四、在开发、建设景区的同时,要注意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把开发变成变相的破坏。如果把青山绿水破坏了,就把等于自己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道路又堵死了。
五、尽量选择投资少、有特色、见效快的项目。尽量降低投资门槛,增加投资渠道;选择依托自然条件而投资较少、较为独特的项目。
六、鼓励外地旅客的消费,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梅州市的自驾游市场很火爆,我们就应该从如何吸引自驾游客人这方面去着手。
七、注重景区的宣传包装,必须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和旅行社,要多邀请客源城市的新闻记者、旅行社来考察。
八、充分发挥梅州的土特产及客家菜优势,大打购物和餐饮牌,大力发展沙田柚和脐橙的种植,通过这些项目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九、重点保护客家乡土风情,客家村落民居,打好客家风情牌,打造的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客家文化,形成旅游服务产品特色。
《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把梅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为: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梅州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及其特色,促进“世界客都”品牌的不断完善与延伸。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政府各部门,旅行社及民众的多方支持。
今后梅州旅游事业的发展,要突出以梅城为中心,客家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为主体旅游点,抓紧筹划兴建突出集客家民俗建筑精华于一处。就本人所见,客家文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业的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发展。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困难大,思路就更为重要。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创新。
数据来源:梅州政府网
参考资料:《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
第二篇:浅析梅州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
浅析梅州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
地理系096班李佩卿2090823105
摘要:会展旅游是会展和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被誉为“旅游皇冠上的钻石”会展旅游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本文主要以梅州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上海和苏州的会展旅游的发展经验,探讨梅州会展业发展的可行性,以及对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会展旅游发展经验可行性梅州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在国际上,会展旅游就是MICE,包括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其具有消费档次高、影响力大、停留时间长、创汇能力强等特点,据全球权威的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达40万次以上,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面对会展旅游这一巨大的金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加入到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大中型会展特别是国际性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上海市会展旅游的发展经验
1.1 具有优越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商贸发展水平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是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事业发展较快的城市。2002 年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 亿元,目前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 4900 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列。而且,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2002年末,上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有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纪念地点29处,保护地点14处。
1.2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讯便捷
就交通区位条件而言,上海独占鳌头,尽得海上便利,加之洋山深水港投入使用,更加如虎添翼。上海的地理位置是我们国家海岸线的中点,而且又是通向内陆的长江入海口,如果说我们国家海岸是一张弓的话,长江就是一根箭,上海又在箭头上。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成为对外贸易的焦点。上海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拥有11条轨道交通路线。轨道交通占全市客流总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0%左右上升到40%左右。另外,上海的公路、航空、铁路和海上交通十分发达,这就使上海与世界拉近了距离的同时为它发展会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3会展设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
在会展设施方面,上海同样具备了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目前,上海展馆总面积为14.5万平米,拥有饭店354家,客房5.6万间。饭店和会议、展览场馆比较健全且较多层次。此外,上海第三产业发达,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功能;健全的法律、咨询服务中介;发达的广告、装饰、运输等配套服务,为上海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1.4成功举办会展的经验
近几年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自2000年起,在上海举行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2001年的国际会展数量为117个,2002年则增到262个;展览面积也不断扩大,现已经超过300万平方米,并有40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办。此外,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意大利米兰展览公司等十多家国际展览巨头已经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将许多国际品牌导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一些大型会议如1999年“财富500强论坛”和2001年APEC会议的成功举行,以及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申办成功,更使上海的会展业吸引了全球的眼光。
2.苏州会展旅游的发展经验
2.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毗邻上海,交通非常便捷,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铁、苏嘉杭高速公路都横贯苏州古城,交通网络覆盖全面,到达上海仅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被称作是上海的“后花园”,受到了上海作为会展旅游的中心城市的较大的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
2.2旅游资源丰富,对旅客具有极大吸引力
苏州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古城,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俗话说“上有天国,下有苏杭”,苏州的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古城、太湖、吴文化等旅游资源都对国内外会展旅游者产生了极强吸引力。而且苏州城内环境非常优美,气候宜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更加是一座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因此,苏州本身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环境为其会展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3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苏州的经济外向型和国际化程度较高。苏州先后兴办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同时私人经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也雨后春笋般掘起,鞭策苏州经济快速成长,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苏州发展会展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
2.4会展设施设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
苏州现有大型专业会展中心两家--苏州市会议中心(中心大酒店)、苏州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市会议中心拥有大小不
一、装饰各异的会议厅、多功能宴会厅等接待设施,还配有语言同声翻译、计算机网络等系统。该中心拥有一批专业的会议接待人员,具有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成功经验。而且苏州已成功举办多次大型展览会,有一定的会展接待经验。
3.梅州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上海和苏州会展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会展旅游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一,良好的交通条件;二,相当规模和基础的会展设施;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四,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等。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客家风情、名人故居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了来自周边城市的旅者及世界客家华侨到梅州旅游。
梅州政府对旅游业十分重视,强调要把梅州建设成为广东最有影响力的旅游地区之
一、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世界客家人最有影响力的目的地,并拟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梅州旅游业的发展,这使得梅州会展旅游业有
了政策上的优势。
梅州位于广东的东北部,距离珠江三角洲较远,目前还属于一个山区城市,航空、铁路和公路交通体系不够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较差,这使得梅州会展旅游业得发展受到区位和交通上的限制。
梅州目前还缺乏发展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及配套服务。首先,梅州没有专门的会展中心,有的酒店和宾馆设有会展厅或会议厅,但设备并不完善,且配套服务也跟不上。其次,梅州的会展旅游方式单一。这使得梅州会展旅游发展缺乏坚强的后盾的同时,会展旅游呈现低水平,专业程度低的特点。
此外,梅州的经济虽然在不断发展但目前的水平还比较低,这使得梅州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总之,梅州对于会展旅游的发展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我认为梅州会展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呈现不断向多样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梅州发展会展旅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使其向纵深发展,必须要克服某些弊端。
4.发展对策
第一,加强对会展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认识。当地居民对会展旅游还不够了解,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会展旅游是什么。因此,要加强宣传,使人们对其内涵、特点以及意义有全面的认识。这样也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举办会展旅游的支持,获得较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要完善会展接待设施。要建设会展场所,完善内部接待系统,如安全系统、通讯设施、娱乐设施、医院、图文传输系统等,还需要提高配套服务水平,这些会议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是会议地成功举办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
第三,改善交通条件。梅州政府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改善梅州的交通条
件,增强梅州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
第四,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由于梅州缺
乏会展举办经验和会展专业人才,梅州在发展会展旅游过程中,在资金、技术、人才、航空交通、市场促销等可以多向泛珠三角地区学习和合作。
5.结论
在会展旅游蓬勃发展,但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谁都想在会展旅游业仲分得一
杯羹。而梅州作为一个名不惊人的山区旅游城市,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克服和改善不足的条件,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梅州的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一定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浅析上海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叶林,http://
【2】《苏洲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http:// 【3】《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梅州市旅游局,2009-06-23
第三篇: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相聚在美丽的X湖畔,共同参加X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理事会议。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疫后重启,走进春天,对风景旅游业寒潮的热思考”。
我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选择在这个特定地方就这一特别话题开展研讨,可谓是适得其所,正当其时,很必要也很有意义,充分展示了风景名胜区协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作为。这也是我接到邀请函后,想方设法一定要来参加的理由。这次会议主题是思考,接下来我先抛砖引玉,简要谈三点想法和体会。
一、三点想法。回顾历史,风景名胜区是旅游发展的先行者,地位很高、分量很重。
从品牌的角度看,就像星空中的月亮,皇冠上的明珠一样。风景名胜区是文化和旅游品牌中主打之主打的拳头产品、最靓丽的金名片,对游客来讲这是一个地方最有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X省现有X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XA以上景区达X家,国家XA级景区X家,占据了X旅游精品的半壁江山。我省首批XA级景区中X、X、XX家全都源自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从资源的角度看,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有三个“老”:一是老天爷赐予的自然景观,二是老祖宗留下的人文景观,三是老百姓创造的现代景观。而这其中,风景名胜区独占其二,自然风景和人文名胜有机结合的风景名胜区,可以说是所有旅游资源中精华之精华,是我国旅游业发祥地和策源地,我省的旅游最早就是从XX、X这些名山秀水率先开始的。
从效益的角度说,X湖、X、XX、X等X家国家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超过X千万人次,是我省千万亿级核心景区中核心之核心。应该说,X文化和旅游业有今天的发展成绩,离不开风景名胜区建设这些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在这里,我谨代表X省文化和旅游厅,向在座的各位同行,并通过你们向为风景名胜区发展而长期不懈奋斗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立足当前,疫情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转型升级挑战严峻、任务很重。和全国各地一样,今年我们度过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春节,也迎来了一个极其难忘的春天。面对疫情的汹汹来势,全省各风景名胜区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及时果断地按下了暂停键,该关的关、该闭门歇业的歇业了;而在省委省政府号召复工复产后,各风景名胜区又率先按下了重启键,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促消费推复苏。
清明小长假期间,以X湖为代表的健康游、生态游、周边游等产品又迎来了反弹性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清明小长假三天,我省A级景区开放率达X%以上,共接待游客X万人次,在有序限流的情况下,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X%左右。
虽然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是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旅游的复苏和振兴都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心所在,矛盾、纠结的状态也将持续存在。可以说,当前所有的旅游景区的境况都十分的矛盾和艰难,既要抓疫情的防控,又要抓产业的复苏,“既怕没人来,又怕人多来”。
所以现在是两个“怕(音同盼)”,一个是盼望的“盼”,一个是害怕的“怕”。也因此,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迫切需要我们对疫情的冲击有一个正确的前瞻的判断,对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消费模式和游览模式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冷静的思考,所以我梳理了一下,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思考。
二、八个问题。一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方面,我们究竟把握多少度为合理合适,是否存在着向自然环境索取过多、掠夺过甚的问题,我经常在想我们的旅游怎么样才算好,难道像X断桥、清明节期间的黄山景区这样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就是我们的追求?特别是在专家反复提醒要防集聚、不扎堆的劝告下,我们应怎样建立可控可收、疏密有度的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机制?
二是:在营收模式方面,如何适应现代旅游消费的多元化、碎片化的新趋势,早日摆脱一直来我们想摆脱的门票经济这个依赖,着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着力延长游客的消费链,推动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让风景名胜区真正成为扩大消费的主阵地?
三是:在供给模式方面,过去那种依赖大人流、大活动、大集聚支撑的供给体系是否还能持续?还能走得多远?分时游、错峰游、健康游应怎样来实现?
四是:在流量管控方面,如何以游客为本,正确处理好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效益领先的关系?具体讲,预约制游览能否能成为疫后旅游出行的常规操作?游客到来后如何落实落细好实名预约、扫码入园、总量控制、分时分流、分区域开放等相关举措,切实做到管控有度、收放自如?
五是:在产品类型方面,“观光有余、休闲不足”的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能否适应现今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如何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既有知名的景点,又有知名的文化活动,知名的旅游商品,知名的菜肴,知名的服务品牌?如何通过实施旅游融合工程,通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科技等方式,打造出一批丰富多彩的游客喜爱的体验型产品?特别是通过实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大力挖掘文化精髓,着力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风景名胜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六是:发展方式方面,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好“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实现绿色规划设计、绿色生态开发、绿色环保运营、绿色健康消费,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七是:在智慧应用方面,如何依托科技先进的力量,开发利用好云游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引导广大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在云上自由自在地浏览景区景点,让网络平台的“直播带货”成为文旅商品销售的主渠道和新常态?在疫情警报还未解除的情况下,如何以摸底、研判为基础,科学运用好大数据进行精密智控,实现柔性管理、隐性管理、闭环管理?
八是:可以肯定的说,受本次疫情影响,接下来我们广大游客的出行方式、出游方式、消费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甚至于革命性的改变。比如说公共场所人们戴口罩出行将成为常态;饮食时,分餐制、公勺公筷的健康卫生习惯定会大行其势;出游时,生态健康的产品将成为首选,等等。对此,我们应该如何以变应变,顺势而变?另外,在假期结构方面,随着带薪休假、X.X天休息制、“假期银行”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我们能否做些超前的积极探索和应对,切实提高我省的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延续力、应急应变力、核心竞争力?
总之,这场疫情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一场严峻的大考。我认为上述这些问题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有点危言耸听,但是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问题熟视无睹,手足无措。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重树旅游者消费的信心,营造出令人安心、放心出游的环境,给他们享受到舒心、暖心的服务体验。
展望未来,相信风景名胜区必将成为X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责任重大、使命很重。危机危机,危中思变,危中有机。对我省的风景名胜区发展来说,显然仅仅怎么思考怎么办不是目的,知道怎么干和马上行动干才是最好的出路。风景名胜区分量很重,作为文化和旅游业“精华中的精华”、“核心之核心”,有基础、有优势、有能力,我觉得也有必要成为X展示“三个地”政治优势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位同志们、朋友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风景名胜区的同行们,只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决心、“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回”的信心,一定能成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开放的“模范生”和“样板戏”,成为文旅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探索者”和“构建者”,成为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让复工复产的过程变成我省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早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推动我省文化和旅游事业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和幽静的绿荫,因此,近几年,温州的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还有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44个省级文保单位,旅游景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4.2%。根据《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温州市共有3279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的密度为0.28个/平方公里。
据我们调查分析,温州的乡村旅游分三大类型:
一是滨海乡村休憩风景游,随着高速公路和温州东海大道建设以及“半岛工程”的建成,依托壮观的岛桥工程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当代渔村风貌为主题,沿温州东海岸从乐清至苍南滨海游憩风景,兴起了集滨海观光、休闲、度假与海鲜美食为一体的滨海游憩,如洞头、炎亭、灵昆、蒲歧、北麂岛、南麂岛等渔村风貌和海鲜美食吸引了都市人的一日至二日渔村游。
二是山水乡村户外游。近年来,温州都市人兴起了到户外运动热潮,利用节假日到山水乡村吃农家乐,享受自然风光,徒步户外运动,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如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文成飞云湖·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仙岩泽雅风景区、大罗山风景区。
三是自然生态古村落自助游。依托雁荡山与楠溪江秀美的山水风光、古村落群等旅游资源和泰顺的廊桥、古道、古村落、氡温泉、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展自驾车和背包游客的自助乡村旅游。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存三大不足。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温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自然型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气象气候、水域类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如乌岩岭、飞云湖等。陆上自然型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于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如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开发还起步不久或刚刚起步。许多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还很不够,有些甚至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蒲壮所城、刘基庙、永昌堡等,此外还有众多级别较低的旅游资源还处于自然未开发状态。同时,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目前温州市郊乡村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 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乡村的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温州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如: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景点宾馆或休息点、洗手间及电话亭等景点小配套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较差,难以留住游客。以苍南海滨度假、南麂自然生态游为例,其住宿设施、交通条件、餐饮服务等都不尽如人意,不仅接待设施数量不足,而且接待档次也偏低。再如,泰顺廊桥在近年来的背包客市场中名气很大,但交通标识缺失、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温州的旅游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社会投资金额较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例如,温州“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清单中,单个景区项目的总投资额度超1亿元的项目只有8个(总数85个),其他项目的投资额度一般都在2000万元左右,仅有少数超5000万元的项目。与杭州市的旅游项目投资额度比(杭州某些区县市的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不审批),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提升。从而更大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扩大经营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温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首先,要组织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挖掘旅游资源,增强乡村特色旅游。
一是以滨海风景休憩游为主题。以“半岛工程”为重点,开发以洞头、灵昆、北麂、南麂海洋生态旅游区。设计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和海岛渔家风情游,展示渔人文化、体验渔民生活。
二是以山水自然风光游为主题。以打造温州“都市绿心”为总的指导思想,整合三垟湿地、泽雅、仙岩、茶山以及温瑞塘河沿岸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瓯越文化、休闲游憩、山水观光等产品,塑造推广“纸山古坊都市绿心”的旅游形象,高标准、协调地开发三洋湿地、大罗山、仙岩泽雅风景区,开发以自然旅游、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使其成为温州城郊生态休闲游憩地。建立大型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在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民俗风情等方面逐步恢复温州水乡生活的传统风貌,建设具有水乡风情的特色城镇。
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轻、中、高)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登山活动和节事整合大罗山十大景区,开发多条环山的登山步道,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以泽雅造纸古坊为核心,深入发掘纸山文化和瓯越文化,将其延伸至竹文化、印刷文化、山溪古村文化、民俗文化,并将文化产品化,形成系列文化产品,侧重于打造文化名山品牌。利用朱自清文章《绿》的影响力,主打“绿”品牌,通过设立名人山水美文碑林、举办梅雨诗会、圣寿寺托钵节、圣寿寺新年祈愿等活动等带动仙岩旅游的发展。以传统的二月初一大会市为启动点,恢复温州各类会市习俗,并将瞿溪古镇作为各会市的集中举办地之一,形成会市规模与品牌,打造“会市温州相聚瞿溪”品牌;恢复古镇格局,办成二月初一民间艺术大集。
三是以民俗文化和古村落为主题。开发楠溪江古村落和泰顺廊桥遗风,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游整合楠溪江旅游资源,依托优美自然水景和山景、朴素静谧的古村落,开发建设系列休闲度假区,配合企业庄园(企业第二基地)、商务会议、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康体健身等产品和项目开发,将楠溪江打造成为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深厚的瓯越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地”。
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以芙蓉古村、丽水街、苍坡村等古村落为载体,开发古村落旅游产品,具体包括耕读文化产品、宗祖文化产品、宗族文化产品、风水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通过产品策划和场景设计,把古村落文化活化和产品化,打造“最美的中华古村落”品牌。
建设泰顺廊桥自游风景道系统,设立野营地和游客接待中心,以自游风景道为骨干,串联周边的村镇、古村落、氡泉、九峰等景区景点,开发遗产旅游、徒步旅游、自然生态、温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主打产品,通过与宁德、丽水等廊桥集中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背包族旅游目的地。
四是以“美食街”为主题。加大“美食街”建设力度。继续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加快泽雅农家乐建设,在现有镇中心初步形成的餐饮业进行整改,形成特色,在现有自发的基础上提升品位,鼓励和引导经营者创造品牌和特色菜,提高市场发展能力;同时,拓展“美食街”区域,在大罗山周围区域,如仙岩、三垟、大学城等地形成另具特色的餐饮业。利用东海渔村美誉,开发建设灵昆、洞头、炎亭、蒲歧等地的“海鲜美食街”。
第五篇: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旅游开始从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继而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2005年,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实际,提出了全力打造“绿色、红色、古色”
三大品牌,加快建设蜚声中外旅游胜地进程的发展思路。建设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为主的绿色旅游、以聂帅陈列馆为主的红色旅游、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山为主的古镇旅游,既是“十一五”工作重点,又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三大品牌的含金量,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十五”期间,**旅游业围绕“两地一中心”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区域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四面山、大圆洞、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为载体,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进展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逐年加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日渐清晰,实现了旅游管理体制的突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五年来,全市旅游稳健增长,假日旅游空前繁荣,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五年翻了一番,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898万元。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都在12以上。旅游产业在全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重庆旅游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标志着旅游进入发展新阶段。
二、问题
开发建设资金缺乏,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开发建设资金缺乏,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保障配套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发展滞后,各景区(点)旅游交通连结不畅,景区(点)间“断头路”过多,路况较差且收费点过多,游客走“回头路”现象突出,影响了**旅游通达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市场分析研究不够,旅游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向、游客消费心理、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跟不上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旅游产品传统陈旧(基本上以传统的观光产品为主),**地方独特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市场营销理念与手段传统落后。
招商引资富有成效,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十五”期间,虽然成功地引入了重庆新华集团投资开发四面山景区,但总体上招商引资模式仍以“政府招商”和“坐等招商”为主,引资手段传统单一,整体招商成效不明显,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发展的巨大需求。
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整体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辖区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受到思想观念、资金缺乏、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和旅游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景区(点)独立分散,各自为政;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缺乏配合,辖区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联动性的协调配合。各景区(点)环境保护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环境卫生整治状况、旅游形象、景区建筑风貌设计等方面存在缺陷。旅游服务档次低、服务质量差、环境卫生不理想、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除四面山外,各旅游景区(点)基本处于“农家乐”式的开发经营档次,影响了全市旅游整体优势的发挥。
三、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型和创新型产业为指导方针;以“发展大旅游、开发大产业、丰富大市场、建设大和谐**”为总要求,以体制改革和产业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以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资源整合和产业促进为纽带,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成为旅游经济强市。为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目标
**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努力把**建设成为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蜚声中外旅游胜地。
——旅游产业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格局。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经过五年的努力,扩大旅游规模,聚集人气,不断拓展旅游市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产品”有序推进
;四面山—金三角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古镇人文体验旅游区、红色旅游鉴赏区、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区“四大旅游功能区”协调发展;国有、外资、民营共同参与,呈现经济贡献、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三大效益”综合体现的科学发展格局。
——旅游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旅游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和超过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水平。旅游
经济总量在重庆市排位明显提升。到2010年,年接待游客达220万人次(年均增长15),年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05年(109.5万人次,2.09亿元)翻一番,实现跨跃式发展。
——旅游经济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随着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实力更强,旅游经济规模更大,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五、对策
(一)突出旅游精品,产业联动发展
以“四面山·金三角---生态旅游、聂荣臻元帅---红色旅游、中山古镇--文化旅游和农庄、农家乐休闲走廊—乡村休闲旅游”四大品牌为主线,突出“四面山·金三角”的**标志性旅游精品建设,突出提升“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和“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旅游”的**旅游城市形象。带动交通运输、宾馆住宿、餐饮、旅行社、保健理疗(足道之乡)、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花椒、米花糖、白酒等)商贸流通,促进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挖掘地方文化,培育旅游特色
从**古老的文化元素中挖掘旅游亮点和稀有特质,发掘**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发掘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内在精神情感价值,抢救、保护和传播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文明痕迹,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现代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观赏体验。适应旅游市场现实和未来的消费需求,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培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凸显**旅游的文化品位。
(三)旅游区域合作,政府推动双赢
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荣的发展格局。加强与“渝川黔金三角”、“中山联盟”、“长江三峡”、“成渝经济圈”、“红岩精神—红色旅游联线”等旅游区域合作和主题联线的外部环境营造;加强各级行政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分工互助,整合旅游营销体制,各类专项规划融合衔接等内部环境营造。
立足**,融入区域。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通过联合制作宣传品,共同编制旅游路线,联手开展区域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资源整合互补、宣传促销联动、线路组合互利、客源组织共享”等方面取得多赢,推动**市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实现各个方面的利益均沾,合作双赢。
(四)强化旅游形象,构建产品体系
立足**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以四面山为龙头,向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国际化区域旅游品质的中国一流的山区休闲度假地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原始生态“金三角”出入门户和区域旅游中转辐射的中枢,树立“四面山--西南旅游‘金三角’龙头”市场地位和旅游形象,形成“四面山”等于“中国西南原始森林生态旅游‘金三角’”市场认知效应。依托有形山水,凸显文化价值,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统领、包装、串联、组合,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五)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传递辐射
**向东与重庆“金佛山”、向西与四川合江佛宝及泸州,向南与贵州习水及赤水、桐梓等地接壤,目前虽没有高等级公路连结,但随着“成渝经济圈”南线循环高速公路的建成,**市将成为“成渝经济圈”南线进出重庆的“西南大门”和重庆西南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在“金三角”中的区域旅游中枢地位将会凸现出来。“金三角”地区共同面对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重庆直辖市,将形成以**市为旅游中转的“旅游交通节点”和“旅游传导节点”。
(六)整合营销资源,发展电子商务
创新思维思维创新,超越旅游发展旅游。改变目前旅游营销各自为战的做法,处理好**旅游整体形象(大形象、总形象)与各旅游景区(点)形象(小形象、子形象)的相互关系,避免形象冲突、形象矮化和形象掩蔽,避免营销资源浪费。开发相关旅游景区时,加强与政府配合,进行整体策划和整合营销,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实现城市旅游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改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突出文化创造式的新型文化旅游,完整全面地表达**旅游文化品位和**旅游总体形象。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信息网等旅游电子商务建设,丰富**旅游信息量,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多的、可任意选择的自助旅游产品、旅游线路预定、饭店客房预定、招商引资、电子结算和旅游商品出售等电子商务功能,积极加入重庆市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推动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信息化旅游。
(七)培育经营主体,搭建投融资平台
鼓励支持各类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旅游投资开发经营主体,促进政府资源的资本化和政府资源市场化运作,引导、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逐步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八)开发乡村旅游,促进脱贫致富
将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旅游交通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带动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探索出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经,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六、措施
为顺利实现**旅游产业“十一五”目标,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经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建设旅游强市,培育旅游新兴支柱产业,是全市的大局。从全局出发,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通力合作,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新型旅游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把我市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立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体制和机制,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强化旅游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加强旅游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发展方向上的统筹协调,在建设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先期沟通,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进一步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1、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
旅游景区(点)按照国家所有、部门监管、企业经营的原则,实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在确保国家资源国有和主管部门有效监管下,改革国有旅游景区经营体制,采取授权经营、委托经营、特许经营的方式,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对旅游景区(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招标、拍卖方式,进行开发经营权依法转让。旅游经营权依法转让所得转让费,全部用于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旅游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业主选择,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以保证确有实力的投资商优先获取开发经营权。
2、实现保护属地化、开发市场化、经营企业化
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按照产权归属主体的原则,建立统筹协调的、以所在地政府为主、市级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的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坚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加强对企业经营、建设行为的监管,防止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景区(点)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实现景区(点)经营企业化。
(三)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提高旅游资金使用效益
1、加大旅游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十一五”期间,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在2006年11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10。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主要用于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整体宣传促销、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等方面。国有旅游资源和企业整体或部分转让、拍卖收益所得,专项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项目策划包装,建立旅游重点项目库,争取国家财政及各级部门组织的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对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开发经营,以及对旅行社和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创新融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
鼓励条件成熟的旅游景区(点),采取BOT、BT、TOT、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委托经营、合资经营、租赁经营等开发经营方式;支持各类旅游经营主体的权益质押、租赁融资、股权置换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旅游补助、贴息、小额信贷担保等方式,引导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客运、文化体育、房地产、饮食娱乐等相关行业,立足自身优势向旅游产业延伸发展。
3、优化政府投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政府投资方式,变“拨”为“投”。改变政府无偿划拨资金支持各类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方式,政府资金按照投资入股的方式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把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种子资金”的作用。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通过市计委及重庆发改委综合协调,实现与旅游扶持资金的打捆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改变资金渠道分散,项目投资时序和资金到位时间不统一,资金使用效益低的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制定具体可行的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政策扶持引导,培育整治结合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旅游企业按企业规定实行税收减免;对重点旅游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制定土地等优惠政策;对非政府投入单项投资1千万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可按建设规划,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分期供地,分期办证,土地出让金、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分期会款或缓缴。加大景区(点)开发企业的清理力度,对确无投资开发能力,又占用景区资源的企业,按照国土转让等有关政府坚决清除,为更有实力的开发商进入扫清障碍。
2、扶持相关行业,营造宽松环境
制定相关行业优惠政策,扶持旅游商品生产、旅行社、旅游运输、旅游饭店等细分行业;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纳入小额贷款担保体系,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旅游产品研发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配备的旅游营运车辆,交通部门应给予支持,凡允许公交车通行的道路,原则上允许旅游客车通行,对外地进城旅游车辆的一般性违章,从快从简进行调解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旅游星级饭店水、电、气价格,按“工业类”水、电、气价格收取;引导支持市外旅行社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旅游发展目标责任制
1、建立党政一把手责任制
党政一把手要充分重视、支持、关心旅游业的发展,真正把旅游产业放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和要求。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合理制衡、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旅游发展问题,统一协调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管委会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按各自分工,把支持配合旅游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议事日程,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2、建立旅游发展目标考核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加快旅游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本级综合目标管理与考核之中,旅游业发展目标考核要逐步做到定性、定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商会)肩负协调会员关系、维护行业利益、组织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协调企业间的纠纷等重任。协会要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和服务公约,规范约束行业行为。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各旅游镇(街)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协会及其分会工作,了解和规范协会的各项业务,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六)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加快旅游管理、旅游规划、营销策划、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培训,建设多层次旅游培训网络,对**旅游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开阔用人视野,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机制,引进一批骨干旅游人才。通过知名旅游机构和企业挂职观摩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推进导游社会化进程,落实导游资格认证制,优化导游队伍结构。
(七)建立旅游监控制度体系,规范秩序依法治旅
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诚信监控体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营造以人为本、和谐旅游的环境氛围,营造令游客放心的、可信的、温暖的旅游历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违法行为,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