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思考(精选)
桂林理工大学课程作业
《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姓名:黄 洪
班级:旅游管理2009级(1)班
学号:3090920130
2012年6月
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思考
摘要:桂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其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在经历最初的粗级发展后,旅游升级和持续发展成为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桂林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对桂林民族旅游业的深度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及建议。关键词:桂林民族旅游业;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
民族旅游是一种融民族文化于旅游活动的人文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观看人文景点,而是将游山玩水、观看人文景点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在轻松愉快地游玩过程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生活情趣,改变枯燥无味的生活方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异军突起之后,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时尚。桂林既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又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一、桂林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位于广西北部,北与湖南接壤,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辖12县5城区。桂林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分散分布,相对聚居的地区,有汉、状、瑶、苗、侗、回6个世居民族,现居住有3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75.1万人,占总人口的14.7%。桂林辖区内有2个民族自治县,1个享有自治县待遇的县,15个民族乡,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成立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四个主体少数民族;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相对聚居的地区,有尖顶瑶、花瑶等六个瑶族支系;资源县享受自治县待遇,苗族是当地的主体少数民族。桂林不仅拥有迷人的山水风光,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
历史上,桂林就由于多民族聚居于此而被称为“百越之地”。不同的民族孕育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宗教、风俗乃至建筑形式,使得民族风俗文化称为桂林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折射出其民族文化的特色内涵,民族节日集中表现了本民族文化,例如壮族的三月
三、回族的古尔邦节、瑶族的盘王节、禁风节以及侗族的冬节等,都引发了游客的强烈兴趣。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形式,更多的希望能通过体会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改变枯燥无味的生活。所以,作为具有丰富民族旅游资源的桂林,民族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业,大力开发民族旅游资源,不仅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游客对体验民族文化风情的心理。民族旅游主要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布局以县城龙胜镇为中心,温泉—龙脊壮瑶民族文化风情带、平等—南山水电旅游观光区侗族风情带、芙蓉河苗族风情带为依托,开发周边的民族村寨。但是,民族旅游不完全等同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比如世外桃源、义江缘等民族风情园,通过统一规划,拟建民俗展览厅、歌舞表演厅、民族风味厅、土特产展销厅和民族工艺作坊厅等,使游客即使没有身处少数民族地区,也能体验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桂林民族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问题
桂林民族旅游资源和景点很丰富,分布广,数量多。但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产品,其品味、规模、丰度和竞争力不够强,多以粗放型为主,看中的往往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出现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为代价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蜂拥而至,景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管不顾景区景点的生态承载力、当地的社会承载力,一再无节制地增加景区的游客数量,造成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不可挽回的破坏,及游客旅游质量的迅速下降。在淡季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改进景区景点的设施环境,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恢复被破坏的旅游大环境,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民族旅游基础设施的问题
交通工具不能满足大部分自助旅游者,这一现象在旅游旺季时表现得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一部分居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为了获得经济收入,不断哄抬市价,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住宿方面,民族地区的住宿大多以当地特色民居为主,都是一些条件不错、价格适中的旅店。但在旅游旺季,住宿都会出现紧张的局面,这就造成住宿条件下降、价格普遍上扬的现象。餐饮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特色小吃,色、乡、味俱佳,让人垂涎欲滴,但在卫生方面稍差。
(三)民族旅游发展保障体系的问题
有关部门管理机构不健全,民族地区全民办旅游的意识薄弱,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之间由于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相互协调、配合不够,影响了民族旅游业格局氛围的形成。旅游行业管理落后,因而旅游经营市场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宰客”等现象已成为顽症,未能从根本上治理,严重损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形象,影响了民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四)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以电视、电信、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现代化必将进一步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生活的纵深层次推进。传统文化面对这些渗透和冲击所呈现的衰退和变异也将愈加明显。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发展的确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其主体旅游资源是在特定自然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其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五)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周边省份的激烈竞争
作为民族自治区的广西,除了桂林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外,还有金秀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周边省区,如云南、湖南、贵州等。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丰富多彩的民族旅游产品给桂林民族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桂林民族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民族地区的资源特色和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桂林民族旅游业要深度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政府与政策的支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地方政府在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桂林作为具有丰富民族旅游资源的地区,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民族旅游业是不可能得以发展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还体系在政策的引导上。《广西自治区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在优化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中提出要深化挖掘民族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以大桂林旅游圈为框架,以秀美的山水风光为背景,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习俗融入“行、游、住、食、购、娱”的各个旅游环节之中,使中外游客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有赖于多部门的支持和协调,建立健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机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机构上下联动、社会广泛支持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的宏观环境。同时,还要健全旅游管理机构,由于民族旅游资源生态基础薄弱,发展民族旅游更需要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民族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三)做到利用与保护并重 加强民族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民族旅游业持续发展。民族旅游资源是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句话体现了民族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一个民族的所长、特色,正是其他民族的所短和所缺的,所以,民族旅游资源又具有易逝性,在开发和利用中因种种原因很容易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在发展民族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保护及其经济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坚持有限发展原则,建立旅游接待地的环境承载力指标系统,严格控制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规模,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民族旅游产品
发挥桂林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景观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顺应21世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追求个性的旅游大趋势。着力改造提高现有的山水景观项目内涵,挖掘民族风情文化,开发一批生态型、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结合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等吸引游客,以特色旅游精神培育和开发新的旅游增长极。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开发,交通先行。为进一步开发桂林民族旅游资源,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繁荣,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旅游交通瓶颈。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好地发挥桂林旅游东连西接、南来北往的区域性旅游枢纽作用,便利八方游客。
(六)深化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开发经营民族旅游商品,不但是民族旅游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起到宣传作用,对民族旅游业的影响更为深远。
(七)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走科教兴游的道路
当前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培养旅游人才,提高整个旅游业的科学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技能,使经济的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上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效益,从而推动桂林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旅游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应摒弃传统的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发展观。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注重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实现生态、人文资源、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使民族旅游业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让民族地区获得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参考文献】
【1】 刘晖.旅游民族学.民族出版社,2006 【2】 马林,孙丽坤.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论,2007 【3】 邓永进.论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措施.云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4】 李成远.新时期发展桂林民族文化的若干思考.广西: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 【5】 玉时阶.关于发展广西民族旅游业的思考.学术论坛,1996
第二篇:关于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关于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民族贫困山区如何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永顺县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农业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成效。199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7万人次,旅游收入2750万元。
一、要进一步加深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且旅游资源可永续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富县富民。永顺县自1985年开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10余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亿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为财政提供税收近200万元,同时,一部分农户依靠旅游服务摆脱了贫困,如王村镇私营企业主向隆生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创办了土家织锦厂,培养出土家织女120多名,年收入1O多万元。二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商贸、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崛起。1995年,永顺县交通运输业实现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邮电通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三是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对外开放。民族贫困山区要扩大开放的制约条件很多,但通过发展旅游业,同样能够加快对外开放步戊。永顺县“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发展路子已初见成效,如在1995年举办第四届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期间,借助旅游戏台,高奏经贸笙歌,共与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厂商签订合同6个,引进资金350万元,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450万元,创利税570万元。同时,还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1850万元。四是发展旅游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旁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会更大。旅游业是劳动集型产业,能促进劳动就业。近几年来,永顺县通过发展旅游业,共新安置劳动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综上所迹,具有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山区应该而且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特色的宣传。民族贫困山区一般都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永顺县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不二门公园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司,土司王故都老司城、芙蓉镇王村、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边省政府旧址塔卧声名远播。此外,永顺县古称溪州,至会仍保留着土家族的许多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特别是茅古斯、摆手舞、板凳龙、打溜子等新奇别致。为了把永顺县的旅游资源推介出去,县委、县政府在长沙、深圳等地设立了办事处,特别是从199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属猛洞河国际游漂流月活动,大大提高了永顺县的知名度,旅游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5年8月永顺县在举办第四属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活动期间,先后在广州、深圳、长沙、吉首等地举行了新闻发市会,并多次派出宣传小组到省内外部分大中城市的一些机关、厂矿、学校上门进行宣传,反响很大。如1995年7月15日,永顺县在上海举行了第四属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市委宣传部、市体改委、市旅游局等10多个部门的领导,《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市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1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市中旅社、市国旅社等30
多家旅行社的负责人以及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新闻发布会后,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前来永顺县考察的各级领导和观光旅游的市民达1万多人次。仅漂流月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为此,永顺县将继续把旅游贸源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争取猛洞河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该县旅游观光。
三、要进一步加快旅游设施的建设。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民族贫困山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从而为施行者提供便利条件。近几年来,永顺县投入1000余万修建了西哈、抚哈、永哈等3条41公里的旅游公路,投资40万元对县城至老司城的公路进行了改造,预算投资2100万元的旅游主干线王石公路的改造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可望1996年全线拉通,猛洞河风景区的行路问题将迎刃而解。同时,新建了一栋二星级的宾馆,购置了10余艘中档豪华游船和160多艘橡皮漂流舟,修建了30间高档浴池,整修了1座码头,兴建了1处接待站。丹通了和控电话、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增辟了30多个旅游新景点。此外,预算投资853万元的猛洞河漂流水源调节坝正在加紧施工,该工程完工后,可使猛洞河漂流由季节性漂流变为常年性漂流,并可开通哈妮宫至老司的黄金水道。
四、要进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永顺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竞相开发旅游商品的势头。目前,“不二门”优质天然美容矿泉水、土家织锦“西三卡普”、土家族腊染服装和折叠太阳帽等旅游商品走悄市场。同时,自产自给的板栗、酸菜等土特产品也摇身一变,成了畅销商品。永顺县旅游商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在系列开发和规模开发方面还将继续研究和努力。
总之,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虽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但只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改善旅游环境和提高旅游品位上下功夫,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旅游发展路子,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第三篇:旅游——关于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关于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湖北武当山旅游景点游览之所感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旅游部门对发展国内旅游重要性认识不够,发展国内旅游的方针、政策、措施不具体和缺乏力度,对发展国内旅游宏观管理和正确引导不够,制约着国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本人有幸游历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南,武当山最早的寺观为唐代所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宫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共建造7宫,2观,36庵和72崖庙等建筑群。
作为旅游胜地,武当山主要有两方面的特色。宏伟的古建筑群: 一是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了五龙祠,宣扬道教。以后道教逐渐增多,武当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玉龙宫、遇真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处大建筑群。此外,还建了39座桥梁,12座台,铺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天上瑶台金阙: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金殿内有“真武”铜像,重达10吨。殿外是白玉石栏杆台,台下是长约1500米的紫金城。城墙由巨大的长方形条石依山势垒砌而成。这座金殿建在武当山群峰中最雄奇险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瑶台金阙”的效果。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共有殿宇、楼阁、廊庑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
二是山峦清秀,风光壮丽。自然景观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九泉等。而这些自然景观又与精致的古建筑融为一体。如被认为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南岩,就有一座建于元朝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雄踞在悬崖之上。在绝崖旁边,有一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龙头香”。过去,有些香客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竟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游客来到后,一般都要来游览南岩,观看此险。此外到武当山,如果不吃一顿正宗的“道家斋饭”,真是一大遗憾。武当道教斋 饭原料来源主要是山生山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 足植物生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足植物生
长所需 营养,诸如盐干笋、鹿尾笋、九仙子、冻豆腐、核桃、板栗、猕猴桃、木耳、香 菇、黄精等,油料一律选用植物油,寓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反朴归真”于饮食起居。
然而,武当山虽然是个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但是由于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滞后,只有武当山在一带独领风骚,不能有效的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收入的提高。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民族贫困山区如何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要进一步加深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且旅游资源可永续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富县富民。武当特区自1985年开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10余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亿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为财政提供税收近200万元,同时,一部分农户依靠旅游服务摆脱了贫困。二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商贸、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崛起。1995年,武当特区交通运输业实现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3%,邮电通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三是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对外开放。民族贫困山区要扩大开放的制约条件很多,但通过发展旅游业,同样能够加快对外开放步戊。武当特区“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发展路子已初见成效。四是发展旅游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旁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会更大。旅游业是劳动集型产业,能促进劳动就业。近几年来,武当特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共新安置劳动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综上所迹,具有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山区应该而且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特色的宣传。民族贫困山区一般都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武当特区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古建筑群被收录为世界遗产目录,声名远播。此外,武当特区至会仍保留着道教和武术的许多传统文化,如2008年10月,国际武当艺术节在武当山拉开序幕。出席的不仅有国内知名部门的领导,1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等。为此,武当特区将继续把旅游贸源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争取猛洞河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该县旅游观光。
三、要进一步加快旅游设施的建设。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民族贫困山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从而为施行者提供便利条件。近几年来,武当特区入投入数千万修建旅游公路,投资40万元对县城至老司城的公路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建了星级的宾馆,修建了30间高档浴池,整修了1座码头,兴建了1处接待站。增辟了30多个旅游新景点。
四、要进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永顺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竞相开发旅游商品的势头。每到一个城市旅游大家总忘不了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回家,到了武当山你也不会空手而归的。武当山之旅沿线城市具有特色的商品也不少,有中华猕猴桃、蜜桔、茶叶等,另外烙画工艺品和玉雕工艺品亦很有收藏价值。同时,自产自给的板栗、酸菜等土特产品也摇身一变,成了畅销商品。特区旅游商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在系列开发和规模开发方面还将继续研究和努力。
总之,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虽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但只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改善旅游环境和提高旅游品位上下功夫,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旅游发展路子,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第四篇: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相聚在美丽的X湖畔,共同参加X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理事会议。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疫后重启,走进春天,对风景旅游业寒潮的热思考”。
我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选择在这个特定地方就这一特别话题开展研讨,可谓是适得其所,正当其时,很必要也很有意义,充分展示了风景名胜区协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作为。这也是我接到邀请函后,想方设法一定要来参加的理由。这次会议主题是思考,接下来我先抛砖引玉,简要谈三点想法和体会。
一、三点想法。回顾历史,风景名胜区是旅游发展的先行者,地位很高、分量很重。
从品牌的角度看,就像星空中的月亮,皇冠上的明珠一样。风景名胜区是文化和旅游品牌中主打之主打的拳头产品、最靓丽的金名片,对游客来讲这是一个地方最有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X省现有X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XA以上景区达X家,国家XA级景区X家,占据了X旅游精品的半壁江山。我省首批XA级景区中X、X、XX家全都源自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从资源的角度看,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有三个“老”:一是老天爷赐予的自然景观,二是老祖宗留下的人文景观,三是老百姓创造的现代景观。而这其中,风景名胜区独占其二,自然风景和人文名胜有机结合的风景名胜区,可以说是所有旅游资源中精华之精华,是我国旅游业发祥地和策源地,我省的旅游最早就是从XX、X这些名山秀水率先开始的。
从效益的角度说,X湖、X、XX、X等X家国家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超过X千万人次,是我省千万亿级核心景区中核心之核心。应该说,X文化和旅游业有今天的发展成绩,离不开风景名胜区建设这些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在这里,我谨代表X省文化和旅游厅,向在座的各位同行,并通过你们向为风景名胜区发展而长期不懈奋斗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立足当前,疫情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转型升级挑战严峻、任务很重。和全国各地一样,今年我们度过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春节,也迎来了一个极其难忘的春天。面对疫情的汹汹来势,全省各风景名胜区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及时果断地按下了暂停键,该关的关、该闭门歇业的歇业了;而在省委省政府号召复工复产后,各风景名胜区又率先按下了重启键,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促消费推复苏。
清明小长假期间,以X湖为代表的健康游、生态游、周边游等产品又迎来了反弹性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清明小长假三天,我省A级景区开放率达X%以上,共接待游客X万人次,在有序限流的情况下,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X%左右。
虽然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是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旅游的复苏和振兴都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心所在,矛盾、纠结的状态也将持续存在。可以说,当前所有的旅游景区的境况都十分的矛盾和艰难,既要抓疫情的防控,又要抓产业的复苏,“既怕没人来,又怕人多来”。
所以现在是两个“怕(音同盼)”,一个是盼望的“盼”,一个是害怕的“怕”。也因此,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迫切需要我们对疫情的冲击有一个正确的前瞻的判断,对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消费模式和游览模式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冷静的思考,所以我梳理了一下,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思考。
二、八个问题。一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方面,我们究竟把握多少度为合理合适,是否存在着向自然环境索取过多、掠夺过甚的问题,我经常在想我们的旅游怎么样才算好,难道像X断桥、清明节期间的黄山景区这样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就是我们的追求?特别是在专家反复提醒要防集聚、不扎堆的劝告下,我们应怎样建立可控可收、疏密有度的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机制?
二是:在营收模式方面,如何适应现代旅游消费的多元化、碎片化的新趋势,早日摆脱一直来我们想摆脱的门票经济这个依赖,着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着力延长游客的消费链,推动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让风景名胜区真正成为扩大消费的主阵地?
三是:在供给模式方面,过去那种依赖大人流、大活动、大集聚支撑的供给体系是否还能持续?还能走得多远?分时游、错峰游、健康游应怎样来实现?
四是:在流量管控方面,如何以游客为本,正确处理好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效益领先的关系?具体讲,预约制游览能否能成为疫后旅游出行的常规操作?游客到来后如何落实落细好实名预约、扫码入园、总量控制、分时分流、分区域开放等相关举措,切实做到管控有度、收放自如?
五是:在产品类型方面,“观光有余、休闲不足”的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能否适应现今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如何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既有知名的景点,又有知名的文化活动,知名的旅游商品,知名的菜肴,知名的服务品牌?如何通过实施旅游融合工程,通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科技等方式,打造出一批丰富多彩的游客喜爱的体验型产品?特别是通过实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大力挖掘文化精髓,着力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风景名胜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六是:发展方式方面,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好“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实现绿色规划设计、绿色生态开发、绿色环保运营、绿色健康消费,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七是:在智慧应用方面,如何依托科技先进的力量,开发利用好云游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引导广大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在云上自由自在地浏览景区景点,让网络平台的“直播带货”成为文旅商品销售的主渠道和新常态?在疫情警报还未解除的情况下,如何以摸底、研判为基础,科学运用好大数据进行精密智控,实现柔性管理、隐性管理、闭环管理?
八是:可以肯定的说,受本次疫情影响,接下来我们广大游客的出行方式、出游方式、消费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甚至于革命性的改变。比如说公共场所人们戴口罩出行将成为常态;饮食时,分餐制、公勺公筷的健康卫生习惯定会大行其势;出游时,生态健康的产品将成为首选,等等。对此,我们应该如何以变应变,顺势而变?另外,在假期结构方面,随着带薪休假、X.X天休息制、“假期银行”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我们能否做些超前的积极探索和应对,切实提高我省的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延续力、应急应变力、核心竞争力?
总之,这场疫情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一场严峻的大考。我认为上述这些问题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有点危言耸听,但是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问题熟视无睹,手足无措。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重树旅游者消费的信心,营造出令人安心、放心出游的环境,给他们享受到舒心、暖心的服务体验。
展望未来,相信风景名胜区必将成为X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责任重大、使命很重。危机危机,危中思变,危中有机。对我省的风景名胜区发展来说,显然仅仅怎么思考怎么办不是目的,知道怎么干和马上行动干才是最好的出路。风景名胜区分量很重,作为文化和旅游业“精华中的精华”、“核心之核心”,有基础、有优势、有能力,我觉得也有必要成为X展示“三个地”政治优势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位同志们、朋友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风景名胜区的同行们,只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决心、“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回”的信心,一定能成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开放的“模范生”和“样板戏”,成为文旅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探索者”和“构建者”,成为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让复工复产的过程变成我省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早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推动我省文化和旅游事业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和幽静的绿荫,因此,近几年,温州的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还有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44个省级文保单位,旅游景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4.2%。根据《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温州市共有3279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的密度为0.28个/平方公里。
据我们调查分析,温州的乡村旅游分三大类型:
一是滨海乡村休憩风景游,随着高速公路和温州东海大道建设以及“半岛工程”的建成,依托壮观的岛桥工程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当代渔村风貌为主题,沿温州东海岸从乐清至苍南滨海游憩风景,兴起了集滨海观光、休闲、度假与海鲜美食为一体的滨海游憩,如洞头、炎亭、灵昆、蒲歧、北麂岛、南麂岛等渔村风貌和海鲜美食吸引了都市人的一日至二日渔村游。
二是山水乡村户外游。近年来,温州都市人兴起了到户外运动热潮,利用节假日到山水乡村吃农家乐,享受自然风光,徒步户外运动,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如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文成飞云湖·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仙岩泽雅风景区、大罗山风景区。
三是自然生态古村落自助游。依托雁荡山与楠溪江秀美的山水风光、古村落群等旅游资源和泰顺的廊桥、古道、古村落、氡温泉、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展自驾车和背包游客的自助乡村旅游。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存三大不足。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温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自然型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气象气候、水域类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如乌岩岭、飞云湖等。陆上自然型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于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如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开发还起步不久或刚刚起步。许多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还很不够,有些甚至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蒲壮所城、刘基庙、永昌堡等,此外还有众多级别较低的旅游资源还处于自然未开发状态。同时,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目前温州市郊乡村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 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乡村的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温州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如: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景点宾馆或休息点、洗手间及电话亭等景点小配套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较差,难以留住游客。以苍南海滨度假、南麂自然生态游为例,其住宿设施、交通条件、餐饮服务等都不尽如人意,不仅接待设施数量不足,而且接待档次也偏低。再如,泰顺廊桥在近年来的背包客市场中名气很大,但交通标识缺失、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温州的旅游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社会投资金额较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例如,温州“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清单中,单个景区项目的总投资额度超1亿元的项目只有8个(总数85个),其他项目的投资额度一般都在2000万元左右,仅有少数超5000万元的项目。与杭州市的旅游项目投资额度比(杭州某些区县市的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不审批),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提升。从而更大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扩大经营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温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首先,要组织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挖掘旅游资源,增强乡村特色旅游。
一是以滨海风景休憩游为主题。以“半岛工程”为重点,开发以洞头、灵昆、北麂、南麂海洋生态旅游区。设计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和海岛渔家风情游,展示渔人文化、体验渔民生活。
二是以山水自然风光游为主题。以打造温州“都市绿心”为总的指导思想,整合三垟湿地、泽雅、仙岩、茶山以及温瑞塘河沿岸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瓯越文化、休闲游憩、山水观光等产品,塑造推广“纸山古坊都市绿心”的旅游形象,高标准、协调地开发三洋湿地、大罗山、仙岩泽雅风景区,开发以自然旅游、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使其成为温州城郊生态休闲游憩地。建立大型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在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民俗风情等方面逐步恢复温州水乡生活的传统风貌,建设具有水乡风情的特色城镇。
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轻、中、高)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登山活动和节事整合大罗山十大景区,开发多条环山的登山步道,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以泽雅造纸古坊为核心,深入发掘纸山文化和瓯越文化,将其延伸至竹文化、印刷文化、山溪古村文化、民俗文化,并将文化产品化,形成系列文化产品,侧重于打造文化名山品牌。利用朱自清文章《绿》的影响力,主打“绿”品牌,通过设立名人山水美文碑林、举办梅雨诗会、圣寿寺托钵节、圣寿寺新年祈愿等活动等带动仙岩旅游的发展。以传统的二月初一大会市为启动点,恢复温州各类会市习俗,并将瞿溪古镇作为各会市的集中举办地之一,形成会市规模与品牌,打造“会市温州相聚瞿溪”品牌;恢复古镇格局,办成二月初一民间艺术大集。
三是以民俗文化和古村落为主题。开发楠溪江古村落和泰顺廊桥遗风,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游整合楠溪江旅游资源,依托优美自然水景和山景、朴素静谧的古村落,开发建设系列休闲度假区,配合企业庄园(企业第二基地)、商务会议、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康体健身等产品和项目开发,将楠溪江打造成为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深厚的瓯越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地”。
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以芙蓉古村、丽水街、苍坡村等古村落为载体,开发古村落旅游产品,具体包括耕读文化产品、宗祖文化产品、宗族文化产品、风水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通过产品策划和场景设计,把古村落文化活化和产品化,打造“最美的中华古村落”品牌。
建设泰顺廊桥自游风景道系统,设立野营地和游客接待中心,以自游风景道为骨干,串联周边的村镇、古村落、氡泉、九峰等景区景点,开发遗产旅游、徒步旅游、自然生态、温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主打产品,通过与宁德、丽水等廊桥集中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背包族旅游目的地。
四是以“美食街”为主题。加大“美食街”建设力度。继续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加快泽雅农家乐建设,在现有镇中心初步形成的餐饮业进行整改,形成特色,在现有自发的基础上提升品位,鼓励和引导经营者创造品牌和特色菜,提高市场发展能力;同时,拓展“美食街”区域,在大罗山周围区域,如仙岩、三垟、大学城等地形成另具特色的餐饮业。利用东海渔村美誉,开发建设灵昆、洞头、炎亭、蒲歧等地的“海鲜美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