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五四运动史》有感
读《五四运动史》有感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成洁萍
五四运动已成为历史,但它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已确定,到现在每年的五月都有不同规模和主题的纪念活动,就说明五四没有被人们忘记。五四对中国产生如此大而持久的影响是作者周策纵先生致力于研究的主要动机。他说“五四”运动是活历史,它的精神还活着。周先生提到,五四时代的主要前提是:从思想知识改革着手对传统重新估价创造出一种新文化,发展教育是富强之道,真正的富乃是知识,因而五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合于未来潮流之处,所以只到今天人们依然在五四的指引下前进和探索。
五四运动仅是1919年5月4日那天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吗?周先生认为是复杂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等。由于对五四的争论很多,他尽量以史实和当时经历过五四人的谈话记录为依据,透过原始资料,让五四替自己说话。所以,周先生说五四运动是思想和政治相结合的运动;新知识分子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从本质上看是思想革命,领导者是知识分子,更准确的说是新知识分子,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民族的独立与生存,核心工具是民主与科学,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并改造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拯救中国。新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处于中心,所以本书始终坚持关于新知识分子如何形成,如何领导五四运动,近而影响整个社会这么一条线索来展开的。促成该运动有两种人,一种是视“二十一条” 签定为国耻的爱国者,另一种是处于该运动核心地位的新青年知识分子。
新知识分子主要是通过创立社团和创办杂志来宣传新思想,唤醒民众,开起对中国国民思想的启蒙之路。《新青年》通过对传统的批判和新文化、新思想的介绍,杂志的销路一直看涨。陈独秀强调推翻腐败的传统和唤醒中国青年,带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倾向;胡适则强调通过学术,教育和文化改革;但主编们更关注的是思想文化领域。在该杂志新思想的宣传下,知识分子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中国的旧文化和旧传统发起了的攻击,通过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集中对束缚当时人们思想的传统伦理观进行批判。在此感召下,一批有影响的社团纷纷创立,如北大学生创办的《新潮》、留日学生创办的《国民》杂志等。若说《新青年》面对的是年长和层次较高的文化批评者,《新潮》面向的就是中学生,因为这些年轻主编受新式教育引导,关注点是知识,正如傅斯年所说他们这代人的担当起帮助国民克服对世界思想无知的重任,集中关注西方的科学。正是这批新主编们比《新青年》的主编们走的更远,所以他们直接领导了后来的五四事件,并对中国20-40年代的思想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民》的创办背景与《新潮》有区别,它的创办者更多是刚从日本集体回国的留日学生或一些活跃的知识分子对北京政府与日本的亲密关系不满,如李大钊、曾琦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主旨就是提倡爱国主义,关心社会各界包括教育和工商业。他们集中致力于联合新知识分子和民众来共同参加爱国救国活动。同时,在新思潮和新思想的感召下,毛泽东和朋友们在长沙创办了新民学会,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
国民对巴黎和会及山东问题处理不满是五四事件的导火索,民族意识随着新思想的不断传播和中国危机的加剧,五四运动爆发。因为参加和会前,国民对西方抱有幻想、寄予重望,他们认为中国能收回对山东半岛的主权,但结果令人失望。于是,北京11所高校学生牵头的五月四日游行示威开始了,要求“内惩国贼和外争国权”。随后各地学生罢课支持北京,一直到工商、劳工界的罢市、罢工,五四运动从知识分子转向了普通民众,扩大到全国范围。五四事件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造成的影响,是作者更为关注的地方。
新知识分子在办杂志宣传新思想时就思考如何使新思想通过知识界传给普通大众。在当时,中国国民大约有80%不识字,要使他们接受新思想,就必须创造出不同于古文的文字,白话文应运而生,新文学革命也开始了。新诗,新小说等多种文学题材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流。白话文运动的意义在与消除知识分子和平民的鸿沟,通过语言的改变,动摇了知识分子在语言乃至社会的权威,他们开始为平民写作。当然,白话文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的社会心理和观念。知识分子主动与平民联系,把新思想的传播付诸于实践,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出现了,这与蔡元培要求北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密切相关。一向不问国事的中国百姓突然关心起国家的危亡并关注着巴黎和会与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是分不开的。而这个演讲团在五四示威后的半年里成为工厂和乡村的主要话题,学生们也从中获得了关于中国现状的第一手资料。随后的演讲团从街头转向农村,平民对演讲内容兴趣不大,他们便开始转变方式。1920年讲演团开办工人夜校,加强对工人的教育。夜校的开办最终使思想的启蒙走向大众。
这些知识分子不断加强新思想的传播,使国民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五四事件演变成全国性的运动。这也是新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势力大规模合作的开始,一系列活动对中国后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认为五四运动先是思想革命,其次才是当时社会平衡方面发生的实际变革。在思想上五四运动的影响集中在知识分子内部的观念和政治上的分裂,知识分子内部可分为自由主义者、左派分子、国民党部分党员和进步党的部分党员。自由主义者坚持从思想和教育入手对中国进行改革,避免涉及政治纠纷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后来自由主义者转向保守和消极,无视经济问题的紧迫,躲避政治,最后躲入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左派知识分子主要是宣传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渐进党,他们在1919—1920年提倡一般的社会主义理想,后来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如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主张直接参加政治运动)而进步党处在胡适和陈独秀之间,特别是1919年梁启超率团参观法国之后,他认为西方的科学万能论已经破灭,应该用辅助意味的政治运动消除文化运动的种种障碍。政治观念上的不和,使知识分子内部关于如何改革和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产生了巨大分歧。该分歧的出现与五四事件直接相关。支持这场现代化运动的西方学者杜威,罗素等认为该运动的发展将创造一个强大的中国。但多数西方在华经济利益代表坚持维护他们的特权。在巴黎和会上国民对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未能实行的失望以及英法等国对日本的妥协,同时在五四事件开始时他们的不支持不反对到后来镇压态度的转变等一系列行为使中国青年感到失望。与此同时,苏维埃宣布放弃一切在华租界,使一些知识分子重新调整方向开始投向共产主义,1921年11月北大马克思学生研究会成立,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中国现代意义上民族的形成,五四运动做出巨大贡献。新知识分子致力于重新估价传统以创造新文化的过程,而这种工作须从思想知识改革着手:用逻辑推理来代替盲目的伦理教条,用理知来说服、解放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他们试图打破长期束缚民众的封建思想,唤醒民众,开启思想启蒙之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新知识分子掀起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最大贡献是民众认为语言文字不再是知识分子所独有,不再是权威而是能改变人的社会心理和观念,于是民众和知识分子形成一个共同体成为可能。中国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读《五四运动史》有感
读《五四运动史》有感
讲到五四运动,我们就会想起那一群热血的学生与工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我们民族的强大,追其本质其实就是一场思想洗礼,为什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这么大也就是周策纵先生这本书所致力于研究的,在这本书里,对于五四运动本身的叙述,是本书的精彩部分。作者以生动、感人的材料,具体地描写了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的酝酿和发动以及这场斗争向全国的发展。周先生说“五四”运动是活历史,它的精神还活着。本人觉得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它既继承丰富了新文化运动,又推动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再一次无产表现了阶级的力量是惊人的和有力的!作者引用当时报刊的话来评价五四运动,指出“这是一个全民的运动,不是任何武力所能压制得了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五四运动就是那一场游行示威和罢工罢学,在这本书里,周先生则认为其实是个很复杂的行为,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等,当然由于对五四运动的争议太多,周先生也是尽量让五四运动的事实来说话,他用史实记载来说明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政治相结合的运动,一些新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所以本书始终坚持关于新知识分子如何形成如何领导五四运动,近而影响整个社会这么一条线索来展开的。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也就巴黎和会的失败,中国人对于不能收复山东半岛不能理解,也不能释怀,于是那积压的多年的怨恨和多年的屈辱在中国蔓延,于是北京的十一所高校的学生首先发起游街示威,要求“内惩国贼和外争国权”。随后各地学生罢课支持北京一直到工商、劳工界的罢市、罢工。五四运动从知识分子转向了普通民众,扩大到全国范围。五四事件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造成的影响是作者更为关注的地方。
当时的思想是如何这样迅速的传播在全国的呢?想那会识字的又有多少,尤其是生硬难懂的文言文呢,于是白话文就应运而生了,各种新的文化题材都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写易懂的文章给大众群体看,平明百姓让知识分子的思想得以实现,也让不关心国家大事的百姓们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由于知识分子的不断的传播,使国民产生了强烈的名族意识,也让五四运动一步步成为全国性运动,这也便是知识分子与其他大规模合作的开始,这些对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先是思想革命,其次才是当时社会平衡方面发生的实际变革。五四运动的原因使知识分子内部产生了各种矛盾,他们一开始提倡社会主义理想,后来受布尔什维克主义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而也有人认为西方的科学万能论已经破灭,政治观念的不和,于是在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巴黎和会上国民对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未能实行的失望以及英法等国对日本的妥协,同时在五四事件开始时他们的不支持不反对到后来镇压态度的转变等一系列行为使中国青年感到失望。这都是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和进步。
五四运动带来的巨大影响绝不是一句两句就可以说的完的,在这场运动中,再一次证明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要想带动全体大众,思想上的改变时最重要的,在这场运动中,白话文的出现至关重要,它拉动了大众,让文字不在只属于知识分子的,也不再是那么遥远难以看懂的了,于是让知识分子和大众联系在了一起,最终取得了一次完整的胜利,让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道路。当然,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是所有的历史问题都已过去,请我们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认为当时的怎么不好或怎么好,所有的历史都是在自己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思想主流,不同时代的人所拥有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不同,还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只能用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所有的问题。
第三篇:《五四运动史》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读书笔记
之浅谈《五四运动史》彭明著
最近闲来无事,发现即将临近五四青年节,偶遇一本书名为《五四运动史》,遂一时兴起,拜读了这本著作,此篇乃我读书之后的随想,对此书及五四运动及对看待历史问题的一些认识。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五四运动史》是由当代著名史学家彭明所著,这本书共20章,共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研究五四运动的学术著作,全书的二十章是按照时间按顺序,以爱国运动和文化运动为线索,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和描述。在第一条线索中,不仅详细叙述了爱国运动的全过程,而且对涉及的各个领域,如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统治阶级的动态也做了详尽的论述。在第二条线索中,作者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评述新文化运动涉及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依据大量新近发现的原始资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全面分析,作者特别把“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列为专章论述。此外本书最后还附录了《一九一二年一月——一九二一年七月大事记》。全书的旨在说明了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决不是偶然的,且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它是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1946年开始搜集资料,到1983年最终脱稿,作者为本书付出了36年的辛劳,是以严肃的态度写成的科学著作。这部著作不仅史料翔实,立论严谨,而且它的写作风格也是值得称道的。在本书中,作者不是在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带着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向读者讲述中华民族所经受的深重苦难和所进行的英勇、悲壮的斗争;不是在作史料的铺陈,而是力图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分析向读者揭示这个时期历史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五四”前后的史实,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是迄今海外公认的对“五四运动”记述最详细、资料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对于五四运动本身的叙述,是本书的精彩部分。在“古城在怒吼”、“震撼黄浦滩”、“星火燎原”这几章里,作者以生动、感人的材料,具体地描写了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的酝酿和发动以及这场斗争向全国的发展。
作者叙述了“六三”北京学生的被捕如何“触发了全国响应、支援的运动”,着重指出了“以六月五日上海‘三罢’斗争的实现为标志,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斗争由此进入了新的更高的阶段。他强调,当学生“沿街跪求”上海商人罢市时,上海工人却自动举行了罢工。罢工完全是工人“自己独立地发动起来的”。正如上海学联当时所说的,“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他们一开始就在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力量。尽管“在工人中仍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组织”,但他们正是在这个时期“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在运动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诚然,五四运动并非止于曹、章、陆卖国贼的被罢免。
正因为如此,本书随后还叙述了同年6月旅法的中国工人、学生和侨民为反对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所进行的斗争以及这个斗争所起的作用,叙述
了全国各界人民对同年8月发生的鲁案及11月发生的闽案的声援,并把这两场斗争看作是五四运动的延续;同时也还叙述了从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到全国各界联合会成立的历史过程,以此说明爱国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团结战斗的意义,并正在探寻组织起来的道路。作者引用当时报刊的话来评价五四运动,指出“这是一个全民的运动,不是任何武力所能压制得了的”。
总的来说,本书所列举的大量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知识分子确是中国社会中首先觉醒的成分,他们曾经在革命过程中起到过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他们在运动中所表现的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巨大的战斗勇气,是感人至深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启蒙,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的发展均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觉得,我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绝对不能犯这样错误: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昨日的人物。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和那个时代的必然存在的思想局限性,所以,任一时代的人发起的任何一次历史运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看待历史。
第四篇:《五四运动史》读后感
【篇一】
《五四运动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五四运动的经典之作。全书注重从细节出发回望历史瞬间和事件现场,生动阐释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等重大历史意义。这部著作对新时代青年官兵了解五四运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99年前的五四运动启示新时代的青年官兵,赓续和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就要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无悔青春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力量、新希望。正如书中所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可以说,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将每年的五月四日确定为“青年节”而不是“文艺节”,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彰显出中国青年奋进勃发、上下求索、无畏牺牲的刚毅与雄健。xx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同师生座谈。他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五四运动,以其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一代中国青年,成为照亮革命青年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也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照亮中国革命的一盏明灯。五四运动爆发后,梁启超等人把“中华民族”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成为引领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重要开端。
青春因信仰而绚丽,青春因担当而厚重。五四运动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深情呼唤,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运动后,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思想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更有一大批爱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和指引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此后,一代代中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光芒照耀下,用汗水、智慧和热血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澎湃动力。
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品格,每代青年都有其价值担当。今天,对沐浴着真理之光的新时代青年官兵来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感召下,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勇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永葆初心使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书写出优异时代答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篇二】
一年一度的五四又要到了,这个日子对于这个国度有着太多的意义。
五四很重要。读中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这里是个重点,几乎必考。不管主张如何,胡适之、陈独秀、刘半农、周树人这些名字得熟记的,冷不丁的就会冒出个一个两个的。文学革命很重要,分数当然更重要。尽管看不懂《新青年》封面上的拉丁字母,但是德先生与赛先生一定要背熟。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一句至今犹记,就是拜当年所赐。虽然很纠结登台后的演出是什么,但是这章却是这册课本的终点。通俗点说就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线。
作为一名大龄青年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读着《五四运动史》别有一番意义。
在五四研究的领域周策纵的名声如雷贯耳,不过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着实被它吓了一跳。短短的一个事件却可以做成如此之后的一本书!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其实就那么几天。
五四运动的起源,其实通过累年来的宣传早就人尽皆知。《我的1919》里面也有所表述,里面顾维钧的一段话更是楔入灵魂深处,“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世界第一大好人”并没有解决“公理与和平”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日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铁证之一。虽为战胜国,却成了巴黎和会上的俎上肉。公理并不能战胜强权。由是中国的知识阶层很愤怒。他们火烧了曹宅。
在金花绽放的年代,五四显得分外红。而出身kmt的周策纵在披阅了大量史料,考据了双方之后,感慨“所见前后异辞,所闻前后异辞,所传闻前后异辞“。去除层累,发现一个真实的五四,这才是周策纵的用意所在。
五四常常与爱国相伴。使用国货,抵制日货,即便是在今天看来它也带有很强的民族主义的味道。但是五四的爱国并不等于盲目排外。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说作者以事实给我们阐述,它与排外的立场相对立。它并不等于义和团运动,没有去“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而正是在五四时期及以后的一个时段内,一批西方杰出的学者来到中国讲学。
对于五四后的中国来讲,或者说对于中国的命运而言,五四运动或许最重要的就是知识分子的分野。这一问题透过对北京政府的态度表现出来。左派逐渐走向革命的道路,自由主义者回归学术,进步党选择留在政权之内。日后北京城头的风云变幻大多与这三派知识分子相关。
如今五四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亲历者应该都已成为历史。但是五四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被尘封。““五四”有点像可以再充电的电池,即使时代变了,它还可能有它无比的感召力。“
【篇三】
这本书是周策纵用英文写成,后周子平等人译为中文。总的来说很体现五四运动发生的始末。由西方思想的引进到后来拒绝巴黎和会上的签字爆发的学生和工人的运动。文中将五四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在巴黎和会上赢得的中国代表团的拒签,更重要的是其“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意义。
本书的一个客观性就是为段祺瑞的军阀统治并非需要背负一切的黑锅。相比于后来的其他日本继承者的内阁,段祺瑞政府对于学生的处理还属宽容,当然这其中不乏蔡元培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帮助。
里面比较有意思的一节是讲蔡元培的出走写下的启事中有一句是“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什么意思呢?就是骑着马出去有人称赞这匹马漂亮,骑得快,于是在鼓励中,这匹马一直奔跑,人们越是鼓掌马跑得越快。最后,这匹马就在大家的喝彩中活活累死了。
很明显蔡元培以此马自喻。
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捧杀”吧。
他累了,一场革命和运动也不该是某小众人的功过是非。而五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几乎触动到了绝大多数的人群。并且是带有一定觉悟的。工人罢工不是像西方那样是为了涨工资,缩工时,仅仅是为了反抗中国当时政府对于日本的软弱态度。学生们就更不用说了,满腔的热血和激情为爱国运动而奋斗。乃至金这种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篇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次极为重要的运动,“五四青年节”的设立与传承便是对这场运动重要性的最有力证明。在我读周策纵先生的《五四运动史》之前,我对五四运动的印象与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停留于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简单的论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近日,有幸翻读周先生的《五四运动史》,先生对五四运动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仿若能把当时的情景都还原一般。读其文字,如亲临“五四”之境。先生带领我一步步走近并走进五四运动,让我对“五四运动”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五四运动史》的特点
(一)全面、系统的著作
《五四运动史》一书共五十五万字,可以说是研究“五四运动”史最全面、系统的著作。当我翻开目录看到目录中整本书的框架时,我是有些吃惊的,竟不知道单就一个“五四运动”的历史便可以书写出这样许多故事。从导言到上编再到下编,从“五四运动的定义”到“‘五四’事件”再到“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这部书在总体阐释了五四运动的定义及经济、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意义后分两部分:对五四运动的展开与主要思潮的简析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史料丰富、分析精辟。在周先生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中,五四运动并不是被作为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被加以研究的,而是将它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周策纵先生既用整体的眼光来分析五四运动,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又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五四运动”进行论述,使读者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美国《东方学会学报》评论此书说:“一本材料详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这书把历史细节和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巧她地交织起来,造成一种完美的有解释性的关于中国的研究,实在是前所未有。”
(二)详细真实的历史细节
《五四运动史》最值得令人称道的即是它对于历史细节详细且真实的描写与叙述。书中对于历史事件有着“回到现场”般的真实解读,周策纵用放大历史事件的方法从细微处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五四运动”关于“五四运动”的定义,周策纵在第一章《五四运动的定义》中提到:“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这就说明周先生并没有简单的对“五四”进行定性,而是关注运动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思潮运动主体和社会因素等诸多细节。历史细节的叙述集中体现在书中对“五四”的发生与发展、“再发展”两个方面
首先,在“五四运动”的发生与发展部分,在第三章《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部分中,周策纵选择了《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和北京大学及新知识分子改革等几个关键因素,将《新青年》的创办、北京大学改革、新知识分子联合等几个基本的因素相融合,构成了“五四”文学事件发生的主体。其次,第四章对“五四事件”的重现,第五章中对游行时间、地点等细节以“回到现场”方式的展示等方面,皆足以证明作者对历史细节描写叙述十分重视。其次,周策纵在对“五四运动”的“再发展”部分进行阐释时,特别选取了1919年6月2日至5日这段时间进行了单独的论述,在表现这些日子重要性的同时,事件当天的具体细节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周先生在论述时截取运动发展中关于新知识分子、出版物、团体等几个焦点镜头,而不是像记流水账一般,没有重点,这样的描写增强了细节展示的力度,充分显示出书中对于历史事实和细节的重视程度。
(二)重视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意义
前面已简略提到,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游行示威和之后的爱国运动,更包括在此前后的知识分子所倡导推行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史》在说明了五四运动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改革意义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在文化思想层面的意义。周策纵评鉴“五四运动”最主要的成就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因而先生书中对思想文化的层面论述最为着力。周先生认为:数十年中国的思想发展的两件事一一文学革命、西方思想的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估一也是与“五四运动”相连的。在先生看来,五四运动的本质即是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变革……”也正因如此,现在很多学者将《五四运动史》看作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部著作。
周策纵先生用五十五万个文字全面且客观地为我们展示了“五四运动”的前因与后果,这其中也必然包合着先生本人对五四运动史的认知与思考。阅读之后,受其书中思想的影响,我们也会重新形成我们自己对五四运动的新的认知,并且拥有自己对它的独特思考。其实,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认真思考。研究历史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史学家对历史的记载总是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了解与认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想,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一个阅读、思考、实践、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在阅读大量的史书和资料后,才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我们自己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篇五】
五四运动因为特殊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现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历史书中把它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中国大陆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大都是以毛泽东的那篇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五四运动》为基调的。在这篇文章中,毛实际上指出了如下三点意见:1、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民族资产阶级可以而且也确实与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一个统一战线内参加了革命。3、知识分子担当了这条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而且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故而在中共党史上五四运动一般被界定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而且给予充分地正面评价。
狭义地来定义五四运动,就是发生于1919年五月四日那天北京学生的示威运动。在作者看来,这样来看待五四运动不大合适,这次示威活动最好界定为“五四”事件。这个想法我觉得很不错。关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就更复杂一些。一些人认为两者关系不大,是两回事,应该把它们分开来讲述。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两者有很紧密的关系,但是他们不认为“五四运动”一词包括了新文化运动。但也有不少学者对“五四运动”采取了广义地理解。把“五四运动”包括了当时知识分子提倡的社会改革和新文学、新思想运动。作者是站在对“五四运动”采取广义用法的立场上的,并在书中给出了一些比较充分地理由:第一、那些鼓励大众进行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的领导人物,有不少正是那些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新兴分子。其次、当时思想改革家的反军阀、反强权活动的根据,正是早期那群知识分子鼓吹普及的民主思想。第三、学生领袖认为运动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最终,这次运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思想界掀起的给吗和社会上推动的改革;
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偶像破坏。在这本书中,作者给“五四运动”下了一个定义: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在我看来,这样广义地来理解五四运动,是比较精当的。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的扛鼎之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包括中、日、西方语文的档案数据。这一点我们从本书的大量的注释得以窥见。这是我所见的到目前为止对五四运动最全面最深刻的分析和阐述。这本书对五四运动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运动本身,而是深入地挖掘了这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这也而这部书出版了五十多年后依然有很多读者阅读此书的重要原因。
第五篇:读“五四讲话”有感
读“五四讲话”有感
今天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使我颇受触动,受益匪浅。
作为中国青年一代,我无比较傲与自豪。在党和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才有了如今的优越条件。同时也要感谢那些为中华的崛起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青年前辈,是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也要秉承先烈留下的宝贵经验与启迪: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人们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事业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他是真正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青年前进才有方向。
必须始终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将国家利益放在最高。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为国家的建设献出我们青年的力量。
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投身人民实践,必须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将我们青年的点滴力量汇入国家建设与富强的洪流当中。
然而在我们高兴之余,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青年的问题,如啃老族,道德意识缺乏,目标意识不强等等。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胡主席对我们的几点希望。
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青年要将我们的理想与国家的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努力掌握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矢志不渝的为崇高理想奋斗,不惧艰险,不受干扰。
要坚持努力学习,我们青年时期是智力与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期,而学习又是我们青年的天职。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国家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只有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大脑,才能肩负起国家所给的任务。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是敢吃苦,愿吃苦的一代,我们不能惧怕吃苦,要迎难而上,用我们的青春干出一番事业。发扬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这样才不会被世界所落下,不社会所淘汰。发扬高尚的道德素质,我们一定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八荣八耻”为行动标准,引领社会风尚。
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要时时刻刻以史为鉴,不可过分享受如今的美好生活。要知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刻牢记胡总书记的五四讲话,将他的希望落实到行动上,将他的思想深刻在头脑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出青年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青春才有意义,我们的生命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