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赖座男”让研究生教育“蒙羞”
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从头到尾让人都感到气愤和难以理解,无论“赖座男”后来在警方和记者的面前是如何的真诚,作出何种解释,“劝位女”小潘的皮肉之苦在所难免,看着充满血色的脸就足够让人心痛,替她喊冤。然而更让人气愤的是整个过程“赖座男”的表现实在让人痛心不已。从开始的横眉冷对到最后的道歉整个过程戏剧性的逆转,读来得知竟然是迫于“研究生”这个名头的压力,不得不致歉。
后来“赖座男”对自己的解释中充满了委屈和无奈,称自己也有身体不适。这显然谁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理由和幌子让人啼笑皆非。由此推理,如果真有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作为一名研究生开口解释的本领不至于没有学会吧,竟然在与“让位女”争吵一番后,还文绉绉的冒出一句“言尽于此”,保持了沉默。从停止嚷嚷到挥拳打人,中间停顿一段时间,充分说明“赖座男”是经过了一番思想上的斗争和考量的,怎么能够荒唐的说出自己是一时冲动呢,如果当“劝位女”刚说出让其让座那一刻的争吵中他立即出手到还可以说得过去,可是事与愿违,再怎么编造也就显得苍白无力,让人难以接受。
类似诸如研究生打人等事件近年来还真不在少数,几年前一研究生骑自行车带人闯红灯打交警,女研究生闯红灯闹事被拘,到今年前不久发生的中央音乐学院博导“潜规则”女研究生,这些问题无不折射出研究生教育中的“怪胎”。原本博导“潜规则”女研究生事件就足以让研究生教育“遮羞布”随“讽”飘去,一片哗然。近日发生的“赖座男”事件又给研究生教育泼了“冷水”,着实让人感到恼怒,又感到悲哀。如今的研究生都怎么了?问题出在哪?不得不让人深思和探析。
人才的培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今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倒是与日俱增,盲目的扩招势必造成教育的泛化,导师带的学生越多,自然精力就少,很难逐个手把手的辅导和教育,多以自学为主,好多学生入学几年和导师也见不上几次面,何谈学习提高,导致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没什么大不同,只是毕业混个研究生名头而已。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导师们也不是十分敬业传到授业解惑,反倒顺应时代潮流,盲目的赚钱,谋求个人私利,自然学术造假,腐败成分也就在所难免了。许多大学搞什么学术硬性规定,一年内出多少成果,并把这些成果与教授和学生的成绩挂钩,好像也不合理,有的科研成果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其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诸如此类的就显然不能一概论之。中国的诺贝尔奖呐喊了多少年,仍然没能出现,不得不惋惜的是中国恐怕不是没有人才,关键在于制度。除了制度层面的因素以外,关键在于教育,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加强道德建设,如果光有体面的学历和满脑子的知识,没有社会公德意识,道德败坏,不但起不到模范表率作用,反而会给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带来损失,严重挫伤了研究生教育的公信力。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诸多的社会事件中分析问题的根源,不能简单的加以定性和盲目臆断。“赖座男”事件无疑又是接了一次研究生教育的伤疤,如何使研究生教育真正走上高素质的精英教育,拥有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能力,还要有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的自我素养,这无疑是我们值得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所在,让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运行,坚决杜绝诸如“赖座男”事件发生。
第二篇:什么让菲律宾美式民主蒙羞?
内容摘要:
菲律宾一度被视为“东方民主橱窗”。菲律宾独立后实行总统、两院国会和法院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以及两党制的政党制度,这些制度皆为美国模式的翻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 发展 迅猛,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在发展 中国 家的 现代 化进程中也处于领先地位。1960年菲律宾的人均gdp为254美元,比同年韩国的156美元、泰国的97美元高出了许多;而到1987年,菲律宾人均gdp为590美元,而同年新加坡为7940美元,韩国为2690美元,马来西亚为1810美元,泰国为850美元,直到2007年菲国人均gdp才达到1590美元,菲律宾却已被昔日落后于自己的邻国们远远甩在了身后。
与此同时,菲律宾差不多集中了发展中国家的所有病症:人口暴涨、贪污腐败泛滥、司法不公、贫富悬殊、国家负债达到极限、银行业瘫痪、投资退缩,经济 长期紊乱。2009年11月23日,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马京达瑙发生一起57人遭残杀的血腥绑架案,其中共有31名新闻工作者遇害,多名女性遭到强奸后射杀。这场因选举发生的大屠杀传出,震惊世界。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菲律宾正成为东南亚的一个失败国家”。
而《环球时报》的一篇深度报道对此事件的评论中则认为,之所以“选举暴力困扰”的菲律宾是因为“照搬了美式民主”才“嫁接出的苦涩果实”,民主在“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就成了 政治 毒药”。北京政治学者吴稼祥则坚决反对此观点,认为“祸害菲律宾最深的”是“独裁暴力”,是马科斯血腥独裁所导致。因此,菲律宾的民主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因此试图探寻到底是什么让菲律宾美式民主蒙羞呢?!
西班牙、美国殖民让菲民主政治“先天不足”
自1521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到达菲律宾后,此后1565年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一名取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西班牙人对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基本上采取西班牙人占据总督位置,总揽绝大部分大权,此外也认命一批当地人担任地方长官,形成了殖民当局和天主教会政教合一的封建集权统治。
西班牙人还一度把本国的赐封制度用于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常把大片土地赠给有功的军官、官吏、天主教修道院和支持政府的地方士绅。受封者实际上相当于地方长官,拥有在封地内征税和分派劳役以及维持治安、协助教会传教等权力。久而久之,菲律宾便形成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大田庄制。西班牙人还垄断了对外贸易,大量掠夺资源和财富,并逐渐为菲律宾植入单一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三百余年的殖民统治下来后果便是,贫富分化明显,几乎造就了两大截然对立的阶层——掌握各种资源的西班牙贵族、少数当地贵族阶层与永远贫困的广大佃农阶层。大量无地的农民只有租种土地才得以生存,并在租种土地的过程中形成了依赖心理,把地主视为自己的恩人和保护人,保护人制度和主从关系由此而生。这种主从关系不仅从西班牙殖民时期经美国殖民时期延续于独立之后,而且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西班牙人是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十字架征服菲律宾的。”加上政教合一的殖民统治使得天主教会逐步在菲律宾形成强大的势力。菲国国民中有93%信仰天主教和新教,天主教加强了菲律宾社会的不平等的依附关系,天主教会在菲律宾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菲律宾,社会等级高的阶层和社会等级低的阶层往往通过以教父、教母的宗教仪式方式来结成这种保护-扈从的依附关系。菲律宾民众对宗教的忠诚甚至比对国家的忠诚更深入人心。当世俗的政权无法控制社会秩序的时候,教会就由隐性权力机构转变为显性权力机构,实际控制国家权力。毫无疑问,这削弱了中央专制集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菲律宾社会经济中的不平等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阻碍了菲律宾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菲律宾政治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任人唯亲的现象。
1901年美国通过美西战争的胜利将西班牙人赶出了菲律宾,并打败当地民族势力的反抗,建立了新的殖民统治政权。新殖民者为换取菲精英阶层的支持以及缓和菲社会的反殖民运动,在菲律宾推行以“菲化政策”为中心的政治策略,提出“菲律宾人的菲律宾”口号,逐步实行“本土化”和“宗主国化”并行的政策。美国殖民当局竭力笼络菲律宾上层亲美人士,在各省、市、镇地方政府到中央行政各部门、最高法院、菲律宾委员会以及1907年后创设的菲律宾议会中广泛安排了菲籍人士。唯独例外的是,几十年间,美国人一直占据着 教育 部长一职。当局规定 英语 为正式官方语言之一,以英语为教学媒介,采用美国的教科书,实行公费留学制度,有计划地派遣菲律宾留学生到美国深造,培养亲美人士。在美国的培植下,菲律宾形成了一个人数不多、但受过教育的上层集团,包括地主、自由职业者、律师、法官和政客等等。所以在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形成了强大的精英阶层和地主阶级。而当时,只有在少数受过教育、拥有财产的阶层才拥有选举权,广大的民众完全被排除在政治制度之外,连最基本的选举权都没有。这种既要遵循一定的民主程序又要依靠裙带关系的半民主半传统的选举制度一确立,地方政治立刻被本地区的少数地主家族所把持。此后,这些家族又通过自己掌握的公共资源巩固家族地位,并进而形成政治家族。因此,在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形成的菲律宾特权阶层在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地加强。这种有碍于现代民主发展的庇护制和主从依附关系不仅没被消除,反而进一步渗透到政治领域,在菲律宾的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建立起政治精英操控政府,资本家聚敛财富,地主掌握土地并基于与佃农的私有契约关系作为政治角逐的选票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相结合的复杂塔型结构。
由于美国实行“训练菲律宾人使之自治”的统治政策,在思想上俘虏了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菲化”政策的实行则给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提供了广泛的参政机会,使其感恩戴德。而这种表面上朝着“自治”方向发展的政策,软化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使菲律宾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从武装斗争转向渐进的、“合法”的和平请愿的道路——用和平请愿、民意测验等方式,向美国表达菲律宾要求独立的愿望,提醒美国遵守诺言,早日给菲律宾独立。因此,在美国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独立,不是走武装斗争道路,也没有发生一场伟大革命,更没有从很本上动摇旧殖民社会模式,为独立后菲政治发展奠定全新基础。相反,独立后菲律宾政治发展与殖民时期比较表现为一种继承关系。因而,独立后菲律宾在政治生活背景、政治机制的运转、政治发展轨迹等方面,暴露了种种问题。
还应看到,美国正是在继承了西班牙时代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框架下,移植资产阶级代议民主体制的。美国殖民官员通过与菲地方政治寡头间相互勾结,集中表现为庇护者-依附人关系。美国的惯例是,通过树立一个全国领导核心,作为最大的平衡法码,先是让奥斯梅纳,以后又是奎松集中了巨大的权力。正是依赖宗主国的强权,奎松获得了同国内政治斗争的巨大筹码,才得以摧毁反对派,减少对本党领导人依赖。同时,外国的庇护也使奎松能够同广大民众保持远距离接触,便于操纵。这样,在殖民背景下,所谓民主体制的移植,通过美国殖民官员与菲律宾地方政治寡头间的相互勾结,一开始便被操纵了。这样,一方面,使菲地方政治寡头成为美国殖民统治工具,美菲间形成一种“特殊”关系;另一方面,使所谓寡头精英对菲社会控制合法化、永久化,这是形成当今菲律宾寡头政治之根源所在。
再由于殖民当局仍然要控制国家的权力,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积极地推动民主选举,至少没有像地方立法机构那样在殖民时期就形成了一定的机制。这种情况 自然 导致了国家行政机构功能的弱化和国家自主性的缺失。因此,西班牙和美国殖民统治的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就是使菲律宾的地方政治势力膨胀和国家功能相对弱小。
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结束,西方在东南亚的撤离,宗主国,作为一种外在平衡力量,依靠强力维系殖民地各政治力量的某种平衡被打破,原来隐蔽的分歧矛盾表面化;政治发展又长期脱节,缺乏连续性、一致性和继承性;经济又十分脆弱。因而,造成菲律宾现代政治发展长期陷于混乱、摇摆和不稳定。
马科斯独裁对菲民主政治致命打击导致其民主 “后天不良”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虽然获得了独立,但战争的破坏使菲律宾千孔百疮,国力衰竭政治脆弱。尽管殖民统治结束后,菲律宾的公民权利逐渐扩大,但政治家族早已确立了对国家政权的主宰。不过,独立后的头15年里发展迅猛,菲律宾曾是二战后东南亚最富有的国家。新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出现要求政治结构的变革:那些想要保护国内市场并得到政府赞助的新 企业 家和那些希望经济向外国的竞争与投资更加开放的专家官员与自由商人,处在一种相持不下的局面之时,但菲律宾立法机关腐败无能,人们对那个由地主占支配地位的狭隘且妨碍议案通过的国会普遍感到绝望,菲国发展过程的政治化最终延迟或阻碍了菲国的结构与经济的改革。
1965年底,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上台。他担任总统初期,他大举外债,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公共工程项目,他的政府兴建了比其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要多公路,和比以往任何一个前任兴建了更多的学校。1969年,马科斯再次当选总统,成为自菲律宾独立以来第一位实现连任的总统。在他第二任期里最大的特点是内乱徒增。1972年,在马尼拉发生一系列爆炸后,马科斯警告说,共产党将推翻政府并宣布军事管制。马科斯的独裁最终给予菲律宾民主最致命一击。
其实,马科斯上台之始,全国上下都企盼着这位新总统能将国家和民族引向繁荣富强之路。可他却利用权力走上了另一条路:为自己聚敛财富之路。早在马科斯当议员时,他就有“10%先生”的绰号,意思是要找他办事,就要收取10%的回扣。当上总统后,马科斯的胃口更大,仅从日本公司就收受450万美元的回扣;甚至总统府中的一个文件明文规定:每进口一箱鱼罐头,必须给总统1500比索的捐款。马科斯中饱私囊后,常说:“放心吧,你们要什么样的 法律,尽管告诉我,我就会让国会通过。”这样,大小公司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让马科斯家族的人当“保护伞”,然后偷税漏税,非法牟利。越战期间,菲律宾出兵越南,美国拨款2200万美元,但马科斯同时又向国会要求拨款,并将其全部据为已有。1984年世界银行的一个秘密报告说,1978-1982年给菲律宾贷款137亿美元,其中31亿美元不知去向,多数被马科斯夫妇化公为私。一个叫维娜格兰的美国影星和马科斯有染后,拿着录有马科斯内幕的磁带大敲马科斯的竹杠,一共要了上千万美元。
第一夫人伊梅尔达同样敛财有术。为树立自己形象,下令维修马尼拉一座有城墙环抱的老城———因特拉穆罗斯,将它辟为 旅游 胜地;在马尼拉海滩上造地,建造一座面积很大的文化中心,目标是使它成为太平洋现代雅典的海滨城市;模仿巴特农神庙的样式,修建一座电影中心等等,给新闻媒介提供了很多吹捧自己的素材。在世人眼里,总统夫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然而,大兴土木等活动不过是聚敛钱财的幌子而已。
伊梅尔达手下的人也不会闲着。他们将工程回扣算作成本的一部分。首先从高层开始,官员要求拿20%的回扣,然后层层加码10%,总承包者、转手承包者、材料供应者,雁过拔毛,所有回扣加在一起高出总承包价格的80%。这些人都是她的亲信,一项工程就能使他们暴富起来。所以马科斯独裁期间,其家族及其朋党对国家财富大肆侵占,成为了“发展”和“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马科斯政府并不是把商业合同、补贴、信贷公平地让各个企业来竞争,而是和这个菲律宾第一家庭的关系的亲密程度,给予的是裙带公司、朋党公司,从而在国家经济中形成了一个为了自身利益而具有排他性的、攫取了经济的所有重要部门的权威利益集团。长期以来作为菲律宾社会特征的庇护关系和对个人效忠,在马科斯统治时期已膨胀和增强到了荒谬绝论的程度。
在主要的经济、政治资源被少数人垄断的情况下,马科斯统治下的“发展”是畸形的,其“发展理念”也是畸形的。在菲律宾,几乎没有竞争,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自由企业。上世纪70年代模仿韩国设立的经济自由贸易区由于行政腐败和管理混乱,成为走私天堂和坑害消费者的投机市场。更可怕的后果是,腐败使菲律宾早在1981年就发生 金融 危机,比1997年从泰国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早了16年。马科斯时期菲律宾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马科斯家族及其集团的财富的增长。马科斯执政20年,其家族和手下转移到国外的财产多达200亿美元,而当时菲律宾全国一年的财政支出仅为33亿美元。马科斯家族带头搞腐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全国每年有40%的国民财富被各级官员吞掉,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而当时国家的外债达260亿美元,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实行军管法期间,原已不均等的收入与财富分配更加恶化了。排斥民主的结果最终是让广大的菲律宾民众饱尝经济动荡和社会分化之苦。
第三篇: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让中国教育蒙羞
“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让中国教育
蒙羞
出国留学的学生越多,年龄越低,那只能证明,我们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越来越留不住人才。
据中安在线报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今日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经济条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中国留学人员数量急剧上升,规模空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14%,中国已连续两年超过印度成美国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人民网2012年9月17日报道)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首先折射出国民思想的进步与经济状况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学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而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幅攀升,而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则大幅增长。而普通民从之所以热衷于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还在于,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出国留学,就是镀金,即便是时代发展进步到今天,国内对出国留学的心态,越发地呈现较理性的心态,但是,许多人依然将出国留学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过程,尤其是在中国成功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的接轨,也确实给成千上万的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最大留学生生源国”的确定,随着出国留学的基数扩大,学成回国的,也必然是越来越多。这一切,对促进我国自身的学术与教育的发展,乃至对推动国家的整体进步,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出国留学的另一面。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出国留学,至少也得是大学毕业之后了,然而,“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甚至是初中开始就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状所确定的。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这种“留学低龄化”的趋势,让我们看到什么了呢?虽然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所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其实都清楚,越来越多的“低龄出国留学生”的涌现,与我们的高考(微博)制度的各种弊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弊端,除了不公平之外,还在于,考试方式的僵化与单调,逼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远赴他乡异地求学。而更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是,这么多“低龄留学生”的出现,是不是也在刻意逃避我们的高等教育?随着我们高等教育所暴露的丑闻越来越多,“低龄留学生”们,是不是也在借出国留学而寻求一种纯粹的高等教育呢?如果是出于这一层原因,那么,出国留学的学生越多,年龄越低,那只能证明,我们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越来越留不住人才。当我们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已经到了逼着家长花费额外的钱财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深造时,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为此而羞愧了。
第四篇: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复习方法指导〈语文复习版〉
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两天,看了被各报刊竞相登载的几篇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感慨良多,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特别是一篇名为《芬香永存》的文章,竟也被评为满分作文,我们感到十分震惊。
为了说明问题,先把该文全文引述如下:
芬香永存
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您,我变得更像姐姐。
【简评】
这一封发往天堂的信能在40多万高考作文卷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两个特点: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听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声音,也看到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作者撷取三个小材料勾勒成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文贵情真,这篇作文为此提供了一个范例。(点评教师王小应)
中国教育开发网
首先,我们也承认,该文确实有它的长处,比如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等,但这是一般的作文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作为一篇满分作文,我们认为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相比之下,它的不足更加明显。评卷者认为“文贵情真,这篇作文为此提供了一个范例”,而我们却认为本文就恰恰失在一个“假”字上。
第一,形式上僵硬生涩,处处着斧凿之痕。
考虑范围里了。
出现在满分作文里!而作者生怕读者不知道自己是在“纪念”似的,再者,评卷者说本文能“脱颖而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朴实的语言”,除去开头一段外,本文的语言确实是够“朴实”的,不必说没有华丽的辞藻、令人眼花缭乱的修辞,就是新鲜一点的词汇和句式都没有。但“朴实”绝不能“无味”,若只有“朴实”而没有“余味”,这“朴实”与“寒碜”又有何区别呢?当我们想起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十八座,有的是”这样朴实而美妙的文字时,《芬》文的语言还能用“朴实”来形容吗?
第二,内容的虚假苍白,情感如无根之萍。
首先,“九大娘”“二狗娃”“假小子”的称呼让人猛地一愣:“这是广东人吗?这不是北方的方言和命名习惯吗?”不过若是东南飞的孔雀的后代,原本就是北方人,这也在情理之中,姑且不去论它。但这几个称呼的“乡土气息”实在太浓,而文章除此之外只在下文提一个无关紧要的“村里”,其余就再没丝毫蛛丝马迹泄露出“乡土”的淳朴,让人不由得去质疑:这“九大娘”“二狗娃”什么的,真的是作者朝夕相处的邻居吗?作者生活的背景环境相当虚化,说是农村,又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的形影;说是城镇,偏又来个“村里”!这些虽是小节,但细节的可疑会导致整体的可疑。
退一步来说,令人肝肠寸断”后更为亲密的相依相伴!(应该是个老师吧)铁石心肠?
而感到振奋。所以,从某个角度说,满分作文不只是一个分数的问题,它的社会意义也不可小视。如果将《芬香永存》这种形式机械内容苍白的作文打成满分作文,不是对今后学生的误导吗?有识之士看到这样的满分作文,不是会严重怀疑我们的学生、老师以及阅卷者的能力吗?
但是,作为第一线的老师,我们不太相信四十多万份试卷里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文章。当然,也有可能有人说:“矮子里面拔高子。或许别的文章真的是还不如它呢!”若这样的文章确实是代表了全省四十五万考生作文的最高水平的话,那就是我们这些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无比的耻辱!我们都将为教出的学生只写得出象《芬》这样的“满分文章”而蒙羞!
[反思]
1、现在的很多学生,只能、只会写这样的八股文,这到底是谁的错?
2、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心灵,解除强加于他们身上的种种束缚,框架中,只会说空话、大话、套话?
3的自由天地?
4的良心和职业道德,并提高阅卷者的专业素养?
第五篇:新警座教育发言稿
新警座谈会发言稿
本人2007年分配到第四监狱,现任cccc狱政干事并兼任刑罚执行干事。在监狱工作3年多的时间里,我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在这个过程里我收获颇多,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刚刚到监狱工作时,自己感到十分的兴奋,也有一些迷茫,既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感到自豪,又为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而迷茫。在这里我要感谢一监区的领导和各位同事,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我讲解各种业务知识,并毫无保留的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罪犯教育改造经验传授给我。是我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熟悉了各种业务工作,进入了工作状态。这几年在监狱的工作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监狱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做好这个工作单纯的有知识、有能力是无法胜任的。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首先要有一颗正直的心,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思想理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从一开始工作就告诉自己,一定要牢记自己自己身负神圣的职责,通过不断的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始终紧跟党的指导思想,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正是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面对工作,我的宗旨是知难而上,要有始终不断接受新
挑战新任务的决心和信心。在2010年监狱的“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的比武活动中,我在多项比武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成绩的背后我也付出了许许多多。为了做好狱政管理和刑罚执行工作,我在接手这两项工作的一开始就用了大量的时间熟悉监区所有犯人的各项资料,并抽出大量的时间甚至牺牲了许多业余时间,主动加班与犯人谈心,了解犯人基本情况、改造表现和心理动态,很快在监区成为了最熟悉罪犯情况的民警之一。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在工作中取得了许多荣誉和领导的表扬,也赢得了其他战友的信任和赞扬。
对于自己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始终坚信,付出和回报永远都是相同的,只要你努力、勇于付出,就一定能够收获。正是这些经历使我坚定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和大家一起迎接我们监狱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