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谈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略谈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摘 要】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期。学前阶段很多能力都在培养中,笔者结合多年在音乐方面的实践和探讨,从聆听、生活、想象三方面对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经验与同仁们做一分享,以期音乐教学更加精进。
【关键词】 幼儿音乐;感受力;培养
音乐课程教学可以说是幼儿学前教育的一个基础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步骤。在音乐教学课程中,通过音乐这一学科的自身的特点和音乐本身的独特的感染力可以使幼儿加深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幼儿的音乐素养,增加幼儿的音乐积累,开拓幼儿的音乐视野。可以说从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的音乐的感受力加以培养,为今后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做铺垫。
一、借助聆?,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在学前阶段,幼儿的年纪较小,对于音乐的感知也较为敏感,所以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及时地在幼儿阶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培养,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取符合他们兴趣的一些轻快音乐,充分地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对于音乐的整体感知。学前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给幼儿大量的音乐知识,提高幼儿的音乐水平,更多的是为了训练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所以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加强幼儿对于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辅助的教学工具和适合的教材来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感知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学前音乐教学课堂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聆听教学,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教师无法要求幼儿能够掌握大量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教材来引导幼儿的音乐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旋律简单,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易于理解,唱来朗朗上口的歌曲,比如《虫儿飞》、《月亮船》、《采蘑菇的小姑娘》等,这些他们非常熟知的的儿童歌曲往往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幼儿在进行聆听的过程中可以跟随着音乐进行轻声的附和,在聆听和附和的过程中,幼儿往往能够感知到音乐的特殊的旋律和节奏,激发幼儿潜在的音乐潜能。
二、融入生活,增强音乐感受能力
生活,是最丰富的教学课堂,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情景和音乐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结合生活,通过生活来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指导幼儿、使幼儿能够学会倾听、学会感受音乐是学前音乐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目的,这或许是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提高自身音乐欣赏能力的重点或关键因素,也是幼儿能够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的必要途径,所以在进行幼儿的音乐教学课堂时,教师要注意不能像普通音乐教学课堂一样,忽略幼儿知识的掌握能力,一味地要求幼儿掌握足够多的音乐技巧以及音乐技能,教师应当结合生活进行幼儿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教师要从能够通过结合生活、结合自然的音乐课堂,激发幼儿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热情,使幼儿能够在结合生活的音乐课堂中充分地培养对于音乐的独特的感受能力。
在进行音乐课堂的教学时,教师有时也可以将幼儿音乐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课外探索活动,将幼儿代入到自然中,让幼儿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逐渐地积累幼儿对于各种声音的理解经验,这是促进幼儿增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与此同时,如果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教师不妨在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中设计音乐教学情景,使幼儿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游戏,歌曲和表演来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和感受能力,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以及生活的经验全方位地提高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想象,促进音乐欣赏能力
处于孩童阶段的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故事的理解能力较强,教师一般会在幼儿音乐教学课堂中,将幼儿喜爱的故事和音乐欣赏相结合,通过故事和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使幼儿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趣味性,与此同时,音乐形式的故事教学也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的进行呈现,促进幼儿在故事中对音乐进行欣赏。通过故事教学,幼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音乐的相关节奏和风格,于是进一步的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以此提高音乐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欣赏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先给幼儿放一遍义勇军进行曲,然后在课堂中,教师在根据配乐,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斗争,努力解放中国的故事讲述,教师在进行故事的讲述时,可以着重强调在音乐中涉及到的内容,使幼儿对此提高重视。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分为小组,进行相关的“历史还原”表演,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在学前音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尤其重视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施,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合适的音乐作品,使幼儿能够在学前阶段就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打下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美华.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J].学前教育1994(5).[2]戴巧玲.发展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几点做法[J].江苏教育1983(13).
第二篇:抓好音乐教育基础,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
抓好音乐教育基础,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
武钢第十九幼儿园 冯汉玲
文章摘要: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感受力是基础,表现力是建立在感受力之上的,创造力则是音乐能力的最高境界 关键字:
音乐感受力 表现 创造力 欣赏 作者简介:
冯汉玲,武钢第十九幼儿园外聘教师,从事幼教工作5年多,多次被评为先进,2003年参加中心优质活动竞赛获得“活动进步奖”,曾担任班组教研组长。
音乐感受力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的一种特殊能力,同时,又是从一个人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领悟音乐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根据这一目标,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感受力是基础,表现力是建立在感受力之上的,创造力则是音乐能力的最高境界。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则应该从幼儿入园开始,对幼儿进行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发展这目的。
一、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优化音乐活动
传统的教育方法已满足不了音乐教学促进情感发展的需要,要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较大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法,全方位地精心组织、安排、优化每一个音乐活动。
1、情景交融。
随机地在幼儿活动中融入相应的音乐内容,使音乐、动作、意境、情感融为一体或将歌曲、乐曲情节化、游戏化。如:下大雨时,让幼儿站在走廊上看大雨学唱歌曲《下大雨》,模仿着雨点的节奏:“滴答,滴答”;玩汽车时,就学唱歌曲《小汽车》,模仿着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嘀嘀嘀,嘀嘀嘀”;把《娃娃家》改成有情节的《娃娃上灶》。在此景、此情、此歌中的相互交融中,幼儿学歌兴趣浓,理解容易、掌握快。从而摒弃为他人表演的观念行为,在快乐中学习、体验,激发幼儿内心积极、主动的情感,以幼儿的情绪、感受为基础,在追求过程的完善,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
2、唱、动结合
让幼儿在唱歌时,身体的各部位,包括四肢均能自由地活动。可以与歌词匹配,也可以不匹配,只有是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即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因此,在听音乐、唱歌时,都带有明显的动作性的特点。但是,美国一些音乐教育家认为,幼儿不应过多地教舞蹈动作,应让他们充分地自然地听音乐,自由地跳起来,反映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如歌曲《雪花》就是让幼儿在了解歌词内容,联想漫天飞雪的奇如景象,感受并体验用动作表达歌曲内容的欢快的情绪。在音乐实践中,我们打破发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在形式上的分类,所有的曲子都可以让幼儿高兴地边哼唱边律动。幼儿通过自身艺术动作的参与,满足了好动的心理需要,感受到了音乐与动作的直接体验,在足够时间与空间中,使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参与音乐和动作表现的“乐趣”。
3、多种形式综合活动
采用正规的音乐学习活动和各种非正规的音乐活动,一般每月两次的正规形式的音乐活动,从选材、准备到教法、评价都作精心地设计,尽力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形象性、方法的生活性、创新性、评价的客观性、求实性,使每个活动都为下一个活动提供改革为借鉴,成功这经验。另外开展一些非正规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每学期一次的“卡拉OK演唱会”,每月一次的“我会唱,我会跳”,每两周一次的“小小音乐会”等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表演的机会。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希望受到成人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自我表现,展示能力的需要,又使幼儿有一种荣誉感,更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作品,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
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远远超过再现音乐的能力,通过欣赏,幼儿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其音乐境界,并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理解能力,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健康的审美态度。音乐欣赏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则能萌发幼儿对音乐的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会音乐的真、善、美。
三、“音画合壁”开拓音乐视野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绘画可以超过边境进入音乐家的领域。”这充分说明绘画是凝固了音乐,音乐是绘画的活动。以《大海和小溪》为例,因为这首乐曲是用钢琴演奏,整首乐曲旋律亲切、优美,富有歌唱性,很有诗意。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幼儿能感受并区别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但对幼儿来说,理解大海的“汹涌澎湃” 和小溪的“柔和舒展”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就引导幼儿运用听音乐画旋律图的方法来理解;把“汹涌澎湃”画成一群大鱼,把“柔和舒展”画成飘动的水草,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都变成发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笔画帮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内涵,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简笔画的翅膀飞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四、营造教育环境、渲染音乐氛围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们引导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根据幼儿期是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氛围,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是急于教音乐,而是触发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萌芽。
1、让音乐走进幼儿
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让他们自然地接受音乐熏陶,生活在音乐的天地中,以激起愉悦的情感和兴趣。来园接待、早操、活动间隙、进餐,饭后活动、散步、午睡、起床等各个环节都播放不同性质的音乐,有节奏明快的童谣,雄健有力的进行曲,柔和安静的摇篮曲,缓慢流畅的舞曲,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从而激发他们想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2、让幼儿走进音乐
在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知的基础上,我们选用了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学会听音乐。如:《摇篮曲》是睡觉的音乐,《进行曲》是走步的音乐等等。同时感知、体会、想象音乐艺术和思想内容。我们还根据幼儿对会发声的东西表现出浓厚兴趣年龄特征,让幼儿经常摆弄打击乐器,无论在音乐活动中还是各种活动间隙均可自由使用。还常用瓷碗或瓶子装上水,让幼儿敲打,发出不同音高的乐音。既让幼儿得到不同音色、音高、节奏的感受,又给幼儿带来极其愉快的创造性经验。
五、结论与思考
经过教育实践证明: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虽具有先天解剖生理的特点,但是,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优化教育方法,创设有趣的音乐教育环境的新颖的音乐教育过程,幼儿的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得到培养的提高的。同时,对幼儿的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中显而易见的,不可估量的。常以旋律动听、节奏明显、情感色彩明朗的音乐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教育,久而久之,必定使其内心情感更丰富、更深刻。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他们的生活会更精彩,生活质量会更高。的确,音乐是幼儿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要具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3、朱慕菊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第三篇:培养感受力
培养感受力:儿童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
王树华
摘 要:借助几个场景阐述儿童作文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感受力上,并说明什么是感受力。从作文是表达内心感受的角度阐明培养感受力是当前儿童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停下匆忙的脚步”“留下思考的时间”“推动细腻的对话”“记录点滴的感悟”几个方面谈怎样培养儿童的感受力。关键词:感受力 儿童写作 首要任务
传统的习作教学在文章结构性知识学习上花费太多精力,如何积累素材,如何构思选材,怎么谋篇布局等等方面反复讲述;在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上也是煞费苦心,写景的方法、写人的方法、记事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联想的方法无不关注,甚至如何开头结尾、怎么点明中心、引用名言警句的技巧等等也无不穷极。现今,一些新潮的习作教学流派,注重激发儿童的习作兴趣,强调释放儿童天性,鼓励创新作文。放胆作文、自由作文、创意作文、绘图作文等等各有侧重,各领风骚。儿童不再说假话、空话、套话,敢于讲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但是这类作文思想内容普遍欠缺深刻,观点也常常偏激,甚至价值观缺失,文字运用相对随意、轻薄,无论是实用性还是艺术性都可能留下“后患”,值得充分关注。传统与新派,各有利弊,那么儿童作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入手?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于培养感受力。
一、什么是感受力
何谓感受力?先来看几个场景:
场景1:五年级某班观看中央电视台2014“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十位少年不同家庭背景下,用实际行动践行孝心的故事。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故事,都打动人心。一部分孩子很快被吸引,认真倾听每一位孝心少年的故事,情不自禁鼓掌致意,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同时,有部分孩子也在观看,但从始至终看不出什么感动,甚至其中个别还嘲笑孝心少年不标准的普通话和穿着。
场景2:准备写《小动物园的早晨》一文。大清早,四年级某班跟着老师一起去学校的小动物园实地观察感受——“几只小兔懒洋洋地,好像刚刚醒来,母鸡悠闲地踱步,公鸡抖动着羽毛,时不时还叫几声,一群鸽子扑棱棱飞起,在空中盘旋一阵,停在体育馆的顶棚上。”有几个孩子完全被这场景吸引了,他们默默地欣赏着,悄悄地一句话不说,连走路都那么小心,似乎怕破坏了这样的宁静。同时也有一些孩子完全不在意,只顾说笑,偶尔逗一下小兔和山羊。
场景3:五年级《爱如茉莉》一文的学习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教材同时还配了一副插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欣赏画面,阅读文字,说说感受。有部分孩子完全被那温馨的画面感染了,沉浸在静谧美好的氛围里。同时也有不少孩子,显得比较木然,有个别孩子甚至在窃笑(或许是认为这个爸爸太好玩)。
第四篇:浅谈教师对幼儿文学艺术美的感受力培养
文学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形象的,在好的文学作品中,有和谐的语言节奏,有优美的文辞,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栩栩如生的形象,有启人心智的哲理„„这些都构成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现在一般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对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以恰当的文学艺术作品为教材进行美育。因此,我们通过解读和领会纲要精神,在幼儿对文学作品理解和感悟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
一、设置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情境,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物,并结合文学作品的内容,让幼儿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在鲜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创设中,让幼儿浸润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之中,情境表演让幼儿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教师时时注意设置文学作品展现的情境,那么,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形象性,还可以促进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春姑娘来了》的散文,为了让幼儿欣赏好这篇作品,我请一个舞蹈好的女孩儿做春姑娘,然后,用磁带录好配乐散文。朗诵声,音乐声,春姑娘的轻盈舞步,蝴蝶的自由飞舞,交织成一幅春天的立体画面,将幼儿带入春天的无限美好之中。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学无论是创作或欣赏,需要一种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挖掘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调讲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幼儿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渲染的过程。幼儿情绪容易受感染,其情感激发水平依赖于教师的传达途径和传达水平。因此,“要想让孩子感动,教师自己应先感动”。
教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情感也自然地被周围的情绪所影响感染。比如,我在讲《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时,对兔妈妈敲门的语调来讲,以表现兔妈妈对小兔的爱;讲到大灰狼敲门想吃小兔时,我就用一种低沉、沙哑的语调,且速度加快,显出不耐烦,竖起眉毛,瞪起眼睛,表现出想一口吞下小兔的凶残面目;在表现小兔机智对付大灰狼时,我音调提高,眼珠转动,表现出又天真、又机灵的神气。当然都要先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协调,而且在有些字词、语句上降低声高、加快语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一般文学是诉之于视觉的,而幼儿文学更多诉之于听觉。幼儿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成人是怎么理解并读出来的。老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教幼儿有感情地反复朗诵
文学作品能让幼儿置身于欢快、明朗、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中。教师必须深入地观察、理解幼儿,挖掘自己童年的记忆、经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让幼儿在夸张、反复的朗读中,“走”入文学作品。
有些文学作品,不仅有形象美,还有节奏美、文采美,这些只有引导幼儿通过富于情感的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得较深刻。比如《春雨》这首诗,通过反复和排比的手法,表现了万物需要春雨的强烈情感。我在朗诵上作了具体指导:“滴答滴答”要求平缓,“下小雨啦”语气欣喜,音量稍微提高;第一个“下吧”用轻声,第二个“下吧”稍响,“我要发芽”用响声。“我要发芽”这一句还要紧接“下吧”用后面,停顿要短,表现种子要发芽的急切心情„„幼儿的情绪完全融入诗的意境。这就说明孩子们在反复朗诵中感受了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幼儿在享受纯正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并富于情感的朗读的同时,无形之中为幼儿营造了愉悦的审美旅程,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让幼儿参加文学作品的表演,使幼儿在乐趣中体会作品的形象
加登纳说过:“一个听音乐和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幼儿不仅要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还要用嘴巴说一说,用小手做一做,用身体来演一演。
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故事的情节,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幼儿参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具有重复特征的幼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基本是重复的。比如故事《小刺猬藏猫猫》中每一个情节中小兔子和小刺猬之间的对话都是一样的,为了幼儿感受这种语言的重复,活动中我们请男孩扮演小刺猬,女孩扮演小兔子,老师读旁白,再交换角色体验一次。
幼儿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他们的兴趣也易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来“消化”审美对象,因而,幼儿缺乏静观欣赏的能力,他们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动态的,喜欢自己动口、动手,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并且在动手、动口的参与中获得审美感受。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做到以“情”入手,以“美”贯穿,以“境”相连,以“神”烘托,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注意运用文学作品进行中的美育价值,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口语艺术表达能力。
第五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 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 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如在音乐教育活动《到全国各地去旅行》中,孩子们一会儿骑上小车去游览天安门,一会儿又在草原上快马加鞭,一会儿又在长城上挥汗如雨。在活动《看大海》中,孩子们一会儿划船学习海军,一会儿又下网捕鱼;在《冬天》中,孩子们一会儿是狂风怒吼,一会儿是雪花纷飞,一会儿是热火朝天的堆雪人,一会儿又抒情地载歌载舞。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用耳朵去听音乐,而且用身体去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