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大学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修订)》
山东大学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修订)
为进一步促进我校本科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经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与意义
本管理办法所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学校把“社会实践经历”作为与“在校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并重的“四种学习经历”之一,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认知社会角色,适应社会规范,提高服务社会技能,加速个人社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结构,明确就业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我校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以下三类:
一是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的家庭角色体验类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从事不少于十五天的家务劳动,具体内容包括每天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卫生,外加一项其它家务劳动。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发挥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承担家庭责任,增强感恩意识。此类活动主要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其它年级学生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不纳入考核范围。
二是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的各种社会角色体验类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依托某一社会单位,在某一具体岗位上,从事不少于十天的工作,具体形式包括岗位体验、社会兼职、勤工助 学、社会观察等。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以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增加学生岗位责任感与社会规范意识,积累社会阅历与社会经验。
三是以发展职业与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各种专业素质拓展类实践活动。学生可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结合专业方向,开展不少于十天的社会调查、专题调研、创业实践、科普宣传、支教支农、卫生服务、法律援助、文化传播、帮残助困、政策宣讲、培训指导、科技服务等活动。此类活动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育学生的职业与服务社会的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实践与操作、表达与表现、创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三年级学生必须结合专业实践,开展专业素质拓展类社会实践活动,三年级学生开展其它类社会实践活动不纳入考核范围。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全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由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统一规划管理,由校团委总体协调。各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总体负责,由学院团委具体组织实施。
(二)学校在一、二、三年级开设《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必修课,每学年32个学时,每学年计1个学分。其中形势政策、社会实践每学年各16个学时,形势政策考试成绩、社会实践考核成绩分别按5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成绩。社会实践环节授课教师由部分专家学者、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以及辅导员担任。
(三)社会实践包含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部分,其中课内教学每学年8个学时,每次2个学时,用于讲授社会实践理论方法、进行实践报告撰写指导,规划设计年度社会实践经历、交流考核年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每学年8个学时。
(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个人分散活动和参加团队活动两种途径。其中,团队活动是指以学院、班级、党团支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课题组等集体形式进行组织,参与人数在五人及以上的社 会实践活动。团队可以由本学院、本年级、本班级的学生组成,也可以由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团队活动以各级各类学生实践基地等为主要依托,按照项目化运作模式,按需设项,按项组团,配备指导教师,集中组织开展。
(五)学生要合理规划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和学院具体安排,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学期集中时间,相对固定地进行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并争取在校学习期间,将本管理办法所规定的三类社会实践活动都经历一遍。
(六)学生要及时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填入《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以下简称《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依据此表和相关辅助性证明材料,按照一定程序,学校以学年为单位对一、二、三年级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同时进行《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的成绩测评。
(六)学院要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划,学校以学年为单位对各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总结考核与评比表彰。
四、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办法
(一)考核组织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工作由班级团支部、学院团委和学校团委共同完成。其中,辅导员在班级团支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完成考核等级的初步认定;学院团委、学校团委分别组织学院层面与学校层面的抽查回访,完成对考核等级的最终认定。
(二)考核等级划分及成绩
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人数一般占参加考核学生总数的25%。当学年,社会实践活动考核优秀计95分、考核合格计80分、考核不合格者计0分。
(三)考核合格的基本条件
学生在本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达到十天以上(以家庭角色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时间达到十五天),提交真实、详细、准确、完整的《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以及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报 告(根据活动形式与内容,可以是家庭体验报告、岗位体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科技开发报告、实践活动心得等),以及辅助性证明材料,班级团支部评议认可,学院团委、学校团委抽查回访确认,无弄虚作假现象存在。
(四)考核优秀的基本条件
学生在本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达到十天以上(以家庭角色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时间达到十五天),提交真实、详细、准确、完整的《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以及不少于3000字的切合实践主题、突出实践感悟,对学生成才、企事业单位成长或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参考应用价值的社会实践报告(根据活动形式与内容,可以是家庭体验报告、岗位体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科技开发报告、实践活动心得等),以及辅助性证明材料,并取得显著成绩成果及良好的社会影响,班级团支部评议认可,学院团委、学校团委抽查回访确认,无弄虚作假现象存在。
(五)考核程序
⒈每学年开学第一周,学生向所在班级团支部上交《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等相关材料;班级团支部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社会实践经历交流活动,并对学生申报等级进行评议;辅导员在班级团支部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成绩认定,结果填入《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成绩统计表》(以下简称《考核成绩统计表》),并将《考核成绩统计表》、《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及辅助性证明材料汇总后报送学院团委。其中,申报“优秀”等级的学生须向全班同学汇报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成果与心得。
2.第一周末,由各学院按照《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成绩计算办法计算并记载当学年学生《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成绩,并将《考核成绩统计表》报送学校团委。
3.第二周,学院团委组织抽查回访,抽查回访结果填入《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考核抽查回访记录单》(以下简称《抽查回访记录单》),对抽查回访中发现问题的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并将《抽 查回访记录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存在问题学生的考核材料报送学校团委。
4.第三周,学校团委组织抽查回访,抽查回访结果填入《抽查回访记录单》),根据学院、学校抽查回访情况对发现问题的学生做出处理,对需要变更的考核结果进行更正,确定最终考核等级,并按照有关程序对有关学生的《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进行更正。
5.学制为四年的三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考核工作在当学年五月份进行。
(六)成绩管理及相关规定
1.当学年考核优秀的学生方可参加当学年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类评比表彰(优秀社会实践报告评比不受此限制)。
2.当学年有“第二校园经历”或超过1个月时间的“海外学习经历”,在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可以“海外学习经历”或“第二校园经历”充抵《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其考核等级统一评定为合格。其中,拟申报“优秀”等级的学生须结合在海外、其它高校学习期间的实践经历提交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并按照考核程序参加考核。
3.学校每年通过遴选向500名左右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等级全部达到合格,且获得一次以上(包括一次)“优秀”等级的本科毕业生颁发《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优秀等级证书》。
4.社会实践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在下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重修补考,重修补考由校团委统一组织,具体形式为统一命题的社会调查或专题调研。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
(一)学院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积极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渠道,建设学生实践基地,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筹措社会实践 活动经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二)学院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按照学校规定的程序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进行抽查回访。校团委也将组织专人按照一定规程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进行抽查回访。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工作中经他人反映或抽查回访发现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的,包括虚造、伪造社会实践经历,或虚造、伪造社会实践报告或辅助性证明材料,或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辅助性证明材料违反学术纪律的,当年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成绩一律认定为不合格,并按《山东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违反考试纪律或违反学术纪律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四)在年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工作中发现弄虚作假问题而未如实上报或未如实进行成绩记载的,以及在年度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评比工作中,学院推荐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团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社会实践报告经校团委抽查回访发现存在弄虚作假问题的,取消该学院年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评选资格,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在对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有争议时,由校团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定,该认定为最终认定。
六、附则
(一)本办法由山东大学学生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2009—2010学年度执行。
第二篇: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
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项目资助旨在支持获奖学金学生科研创新、素质拓展,活跃校园文化。为规范此项工作的开展,明确相应的程序及职责,特制定管理办法。
第二章 立项、审批、执行
第二条 项目资助申请与某种类奖学金同时申请。申请人必须是山东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要求学生符合相应规定申请条件外,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第三条 申请资助课题或活动,主题应围绕学生科研创新、素质拓展,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条 申请人填报《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项目资助申请书》,学院予以初审,公示无异议后,将初选推荐名额按要求报送学生处审核,由学校奖学金本科学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审批。
第五条 通过审批的资助项目正式立项,由学生处备案,并组织专家对项目开展进行指导和追踪检查落实。
第六条 学生所立资助项目开展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学年。申请人在项目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调查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提交成果报告书(主要内容涉及项目活动概况、经费使用方法与手段、项目完成形式、成果价值、得失经验等)。
第三章 项目资助经费发放
第七条 项目资助经费的划拨采取一次批准、分期拨款的办法。由申请人在《山东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项目资助申请书》中,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合理、节约、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明确的经费预算。
第八条 经费总额及分期拨款数额由学生处审核批准,经费总额一般不超过相应种类奖学金额度。第九条
项目审批后,可预支经费总额的50%以便开展项目研究;项目成果最终验收优秀,拨发项目剩余50%的经费。对未能按计划开展科研创新和素质拓展活动的,将视其情况缓拨、停拨项目经费,直至撤销资助项目。
第十条 因故中止或撤销资助项目的,学院督促学生要及时清理账目,学校将及时核销有关资助经费;未经批准擅自终止项目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停止资助或退赔全部资助金等处罚;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受到校级以上处分,停止资助并取缔相应奖学金获得者荣誉称号。
第十一条 因故需要对项目计划作重要调整、变更或中止研究的,须提交书面报告,经学生处批准后方可更换或取消。
第十二条 项目资助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各项经费开支,须由项目负责人认真审核,签字批准后方能使用。经费使用情况由学生处管理备案。
第四章 项目资助终止
第十三条 凡有以下情况者,将失去奖学金项目资助资格:
1、触犯国家法律,违反校纪校规,受行政处分者;
2、非健康原因而休学者;
3、退学者;
4、学年内有两门课程不及格(不合格)或因学习成绩差而留(降)级者。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归山东大学学生工作部(处)。第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00七年十一月
第三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促进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快速、健康的开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投身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有效方式。
第三条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社会实践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活动宗旨。
第四条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密切配合、加强宣传、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五条我校学生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及教学实习活动,也可以回到家乡或自发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为专业学习和学术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
第二章组织和实施
第六条为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由院领导、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院团委及各系(部)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组成学院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各系(部)应相应成立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第七条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专业特长,为基层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努力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把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播到当地,积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第八条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围绕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活动。同时,根据我院教学实习周期长、地域广等特点,依托教学实习,继续坚持社会实践与教学实习相结合,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第九条学校重点扶持带有科研选题和去老、少、边、穷地区以及跨系(部)、跨年级的实践团(队)。实践团队成员可跨年级、跨专业、跨系(部),团队人数在10人以上实践团队需有老师带队方可参加活动。
第十条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使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并自行联系有关单位。实践计划要求具体化、专业化、书面化。实 1
践团(队)实行申报制,经所在系(部)对实践项目进行论证并做出基本评价,由系统一上报学院团委。跨系、跨学科的实践团(队)由院团委组织,报学院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第十一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团(队)应仔细整理实践活动中搜集的各种资料并作好总结;在学期开学时提交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论文。院团委将组织各系(部)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
第三章活动要求
第十二条学校各级团组织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人才的战略高度,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组织社会实践团(队)的系(部)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择优筛选组队,并选派老师带队。
第十三条 我校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必须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次时间不得少于一周。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要认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并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2000字且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调查报告。
第十四条 参加学校集中组织的实践活动的学生,需有书面总结或实践成果,经团支部初评交所在系(部)团总支复核后,将成绩报院团委审批备案。
第十五条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了解基层需求,科学规划项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第十六条 实践过程中,各团(队)在完成调查的同时,应遵循实践团(队)守则,确保安全,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活动主题进行,扎实工作,明确意义,讲求实效;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积极维护学校的声誉。
第四章经费来源及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学校每年拿出固定资金作为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另外,积极寻求、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扩大经费来源。
第十八条 学校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资助立项的重点和一般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优秀报告和优秀指导老师;为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购买统一的服装等开支(配备社会实践的装备)。
第十九条 社会实践经费由院团委统一管理。社会实践团(队)须通过各系团总支向院团委上交具体活动方案(含:课题论证或可行性报告、预期形成的成果说明、所需经费的详细预算、团(队)成员统计表等),以进行立项登记。院团委将根据申报材料确定是否对有关社会实践团(队)立项,并报院领导审批。
第二十条 学校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实践团(队)的基本活动费用,同时参考路程远近、人数多少等因素决定资助额度。
第二十一条 对于虚报实践经费的团(队),一经核实,学校不再考虑予以资助,并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作虚假活动策划或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院团委将追回先期拨付的经费,并将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社会实践团(队)要合理使用实践费用,专款专用,且账目要清晰、规范,在规定期限内到计财处报销冲帐,并将开支情况进行公布。
第六章奖惩办法
第二十二条 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推进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向前发展,学校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调查报告,先进个人、实践团(队)和组织进行表彰。获得省和省级以上先进实践团(队)、优秀调查报告、先进指导教师和先进个人,按学院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第二十三条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记入综合素质测。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六条
社会实践活动成绩与其他必修课程成绩具有同等效力。第七章附则 本办法自年月日起试行。本办法由院团委负责解释。二○○六年三月七日 3
第四篇:山东大学本科学生校长奖学金申请表
山东大学本科学生校长奖学金申请表
: 2007-2008类别(填综合或单项)
梁荣个人事迹:
在大
一、大二这两年的时间里,在思想上,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并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并且利用它不断深刻的剖析自己,修正自己思想认识偏差的地方,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入校后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处处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我已通过了党课的考试,成为大学里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经过支部的考核与发展,我现已成为预备党员。
在学习上,我努力学习,一丝不苟,认真踏实,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大一时基础性成绩及综合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并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银座奖学金。大二学年我再接再厉,基础性成绩及综合成绩又都是年级第一,并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并且,在搞好自己学习的同时,我也能认真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课余时间,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不断锻炼自己能力。大一时参加了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不仅锻炼了自己在公众面前讲话的勇气与自信,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大一下学期,我还和其他同学一道,卖过一段时间的花,培养了自己的创业主动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此外,我还在院里的经济学类刊物《基石》发表了一篇文章,并在迎院庆短信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大学生就业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大二学年,我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更是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拓展自己的素质,并获得了多种奖项。我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也读诗经》获第六届大学生读书征文校三等奖,《足迹》获我的大学征文三等奖,我眼中的十七大征文获二等奖,在迎奥运短信评比活动中获院二等奖,形式与政策社会实践报告获院二等奖。我还有多篇文章发表,像《际遇 尼采》发表在校报上,《情系三十年院庆 高尚全专访》发表在经济学院网站上,后又被校报采纳,《情系三十年院庆 史晋川教授专访》发表在经济学院网站上,《形势与政策课课堂讨论制度的分析》发表在《基石》上等等。并且,由于我在楼管会中的优秀表现,我被评为楼管会优秀成员,现任楼管会安检部部长。此外,我还获得经济学院2007年共青团网络建设与宣传调研工作先进个人、经济学院优秀志愿服务者和经院优秀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我还和其他同学组队参加了挑战杯创业大赛,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却收获很多,像专业知识的拓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等。另外,作为对学术的一点追求,我也注重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和张程合作的《归责原则与质量选择》已成为科技创新基金校级立项。虽然申请国家立项的答辩没有获得通过,但在这不断的历练过程中我也有很多收获。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很多实践类的活动。在07级新生入学期间,我参加了迎新生志愿者活动,服务热情,为新生提供了很好的入学帮助。在三十年院庆期间,我参加了志愿者服务,参与了整理礼品、接机及其他礼仪活动,工作认真负责热情诚恳,并受到来宾的好评。在大二上学期,我每隔一周去济南普利中学(外来打工子女学校)进行义务家教,每次各为两名初二学生辅导各门功课,对课业的讲习细致准确,并且态度真诚可亲,又传达一些做人道理,进行心理辅导,受到学生的喜爱。另外,我还参加了迎新晚会《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在趣味运动会中,也代表我们院参加了比赛。
除了校内的活动,我在寒暑假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投身社会实践。在寒假中,我曾去一家企业做会计实习,拓展了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培养了自己做事认真负责踏实的好习惯,而完成的社会实践报告则被评为院二等奖。在大一暑假中,我侧重了社会角色体验,进行了家教角色的体验,并对济南的家教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调查。而在家教过程中,我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工作质量,获得好评。之后,我也认真地完成了社会实践报告。大二暑假,我与其他人组成团队,调查了限塑令的推行,并进行了环保宣传。在这一活动中,不仅培养了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热情与经济分析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及各项能力。
在生活上,我亦是十分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也从不乱花一分钱。在和其他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我亦是热情诚恳,开朗大方。并且,我兴趣广泛,我热爱读书,并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喜欢乒乓球、慢跑等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为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还喜欢跳舞等活动,不断培养自己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等。
在工作上,我在班里担任组织委员,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我一方面待人诚恳,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另一方面与其他班委精诚合作,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收好党费、团费,做好党员发展的民主工作,并协助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团支部达标评比的过程中,由于我与团支书、宣传委员等的努力与合作,我们团支部在大二学年获得了校级优秀团支部的称号。
总之,在这两年里,我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认真的做好各方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五篇: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规范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
规定》(教育部第21号令),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学制与学习年限
第二条标准学制为四年,按四年制制定培养方案。
第三条免费师范专业学生实行学年制管理。其他专业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采用弹性修业年限,学生可在3-6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达到相关要求,准予毕业,毕业时均为四
年制本科。
第三章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在规定期限内按学校有关要求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以书面形式,并附原单位或所在街道(乡镇)出具的有效证明向录取专业所在学院(部)请假,并报教务处备案,方为有效。请假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未请假或请假超过10个工作
日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五条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学校按国家招生规定对其入学资格、思想品德、健康状况等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并完善相关手续者,准予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
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其学籍,退回父母或监护人所在地。
第六条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应在接到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办理相关手续离校;如超过10个工作日无故不办理离校手续或拒不离校者,取消其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不享受在校学生待遇。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在下一学年开学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并经校医院审核合格者,方可重新办理入学手续。逾期未申请入学,或提出申请但复查不合格,或复查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不办理入学手续
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七条每学期学生须履行注册手续方可获得在校继续学习资格。学生应在每学期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和其他费用后,持学生证到各学院(部)办理注册手续。若因不可抗力原因或者患病及其他正当原因不能按期注册者,应向学校申请,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和其他费用或存在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特困学生经学生管理部门批准,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注册。未注册学生不能进入教务系统参加选课、成绩记载等各类
学校教学活动,各学院(部)应于注册截止日的次日向教务处报送学生注册情况。
第四章考勤与纪律
第八条学生应按时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学生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坚持学习的,应办理请假手续。请假10个工作日以内的,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审批;达到10个工作日的,由主管本科教学的学院(部)领导审批。学生一学期请假时间最长不超过30个工作日。请假期满后,学生应及时到校学习,并向学院(部)销假。需要
续假时,其手续与请假手续相同。续假批准与否,学院(部)应及时回复学生本人。学生请假的申请书、医院(县级以上)证明及有关负责人审批意见应存所在学院(部)备查。
第九条未经请假或请假未经批准而缺席上课为旷课。对旷课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
至纪律处分。
第五章课程选修、免听、辅修、重修
第十条学生修读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5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和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发展课程分为专业发展课程必修课和专业发展课程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生产劳动等;自主创新学习获得的学分包括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
等。
第十一条学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在学院(部)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安排好各学期所修课程和学分。每学期学生选修学分数由学生自主决定,但一般不得低于16个学分,不得高于
35个学分。
第十二条学生成绩优秀或学有特长,对培养方案规定的某些必修课,经自学或网络课程教学等途径确已掌握,达到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且已修课程成绩全部达到85分或良好以上者,可申
请免修。
课程免修申请须由学生在相应课程第一次选课开始前提出,填写《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免修申请表》,经任课教师审查签字同意、学院(部)领导批准后,参加免修考核。免修考核合格者,准
予免修,学生可获得该课程应得学分,记入成绩档案。
参加免修考核未达到免修要求的学生,可在下学期(或学年)开学5个工作日内办理该课程的补
选手续,修读该门课程。
第十三条经批准选定的课程,学生应按时听课;对部分学习优秀、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已修课
程成绩全部达到85分或良好以上,可以申请免听部分课程。
申请课程免听的学生须在开课后10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审查同意、学生所在学院
(部)领导批准后,方可免听,免听不免考。
获准免听的课程,学生可不听该课程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但应主动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按时向任课教师提交该课程的读书笔记、作业等,按时参加该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及各类考核。根
据学生学习情况,任课教师有权适时中止学生的课程免听,以确保其学习质量。
第十四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军训课、就业指导课和实验课、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生产劳动课、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或免听。
第十五条学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修读辅修专业或选修本校其他专业课程;或根据校际间协
议跨校修读课程。
第十六条考核不及格必修课程,除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外,可按时参加下学期开学初组织的补考(补考时间为开学后第一周周末至第二周周末),补考合格后成绩记载为60分,补考不及格必须重修;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不及格,只能重修,不能参加补考;选修课程考核不及格,不予补考,可重修,也可另选课程。学生所在学院(部)应于开学前1周内将补考课程
和补考学生名单送达任课学院(部),并报教务处。
学生在校期间同一门课程重修不得超过2次,结业离校后不合格课程在学制范围内可继续重修。课程重修应办理重修登记手续。不及格的课程如下学期继续开设,学生可在下学期开学后的10个工作日内办理重修登记手续;隔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可按正常选课程序或在相应开课学期开学
10个工作日内办理重修登记手续。
重修课程可以参照第十三、十四条规定申请免听。
各学院(部)应在每学期开学后的第3周内清理、审核学生重修课程登记情况,并报任课学院(部)
和教务处,由任课学院(部)组织重修课程教学和管理。
第六章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七条学生应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系
统,归入本人档案。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学期考核,不予评定成绩:
(一)无故缺课累计达该门课程学期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缺交该课作业达总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缺做该课实验达总次数三分之一以上;
(四)缺交实验报告达总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五)实验实习考核不及格。
每学期期末考试前10个工作日内,由任课教师负责审核学生考核资格,将取消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送学生所在学院(部)复核,由学院(部)通知学生本人不得参加该门课程考核,并报教
务处备案。
第十八条学生应按时参加所修课程的考核,一般不得缓考。若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课程考核的,应在考核前向所在学院(部)提出书面缓考申请,经主管本科教学的学院(部)领导和开课学院(部)审核、教务处批准,方可缓考。学院(部)将学生缓考申请存档,学生将缓考申请复印件送交所修课程任课教师。因病申请缓考者应于开考前提交医院(县级以上)证明,课程开考后送交的病假证明无效。获准缓考的学生,应及时向学院(部)申请参加下一学期开学初举行的缓考。学生所在学院(部)应于开学前1周内将缓考学生和缓考课程名单送达任课学院(部),并报教务处。缓考成绩一般以实得分数记载,不记平时成绩。缓考不及格不得补考,只
能重修。
未经批准擅自不参加课程考核者,以旷考论处。凡旷考学生,该次课程考核成绩以“0”分记,并计入该课程总成绩。旷考的学生不得参加正常补考,只能重修,其“0”记录不得删除。
第十九条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一)课程考核类型分为考试和考查,考试采用百分制评分,考查采用五级分制(优秀或A、良
好或B、中等或C、及格或D、不及格或E)或百分制评分。
百分制与五级分制的折算: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在绩点计算中优秀或A按90分计算、良好或B按80分计算、中
等或C按70分计算、及格或D按60分计算。
(二)课程考核方式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堂讨论、单元测验、期中测验、案例分析、文献综述、实践技
能考核、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成绩的百分比原则上根据学时数折算。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课终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30%~50%,具体比例由
学院(部)确定。
(四)涉及违反学术道德的,该门课程成绩以“0”分记。
第二十条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教学〔2005〕5 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第21号令)和学校有关学生德育考评办法为主要依据,采取
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学生体育课成绩根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情况综合评定。因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校医院证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者,经学生本人申请、学生所在学院(部)审核,公共体育教学单位批准,由公共体育教学单位安排适合学生本人身体状况的体育保健活动课程,并由
相应的教师评定成绩。
第二十二条学生选修本校其他专业的课程成绩(学分),由学院(部)审查、教务处审核后,可以录入系统;修读其他大学的课程成绩(学分),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学生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以“0”分计,视其违纪或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受到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不能参加该课程的正常补考,只能重修。
第七章转专业与转学
第二十四条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的专业完成学业。学生申请转专业,按学校转专业的相关规
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学生一般应当在本校完成学业。患病或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进行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第二十六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
(二)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
(三)招生时国家已有明确规定不能转学(提前批录取的学生,招生时均有特殊要求,一般不予
转学);
(四)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
(五)已达到退学程度;
(六)三年级以上;
(七)正在休学、保留学籍;
(八)已有转学经历;
(九)其他无正当理由。
第二十七条学生办理转学的时间为每学期结束至下一学期开学一周内,学生先填写校内转学申
请表,经审核同意后再填写《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表》,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第八章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八条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有下列情况之一,应休学:
(一)经校医院检查证明,因伤、病停课治疗休养占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上;
(二)一学期请病假、事假缺课累计达到本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经济困难、创业、参军、出国(境)留学等;
(四)不能坚持正常学习,学校认为应当休学。
第二十九条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学年为期。休学次数不得超过2次,休学年限累计不得超过2年。
距毕业时间不足2个月时不能休学。
第三十条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向学校申请保留学籍至退役后2年。新生入伍,可按规定办理保留入学资格,至退役后2年。应征入伍休学的,休学
时间不计入在校学习年限。
第三十一条休学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在办完手续后5个工作日内离校,路费自理。学生休学期间,学校保留其学籍,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休学学生患病,其医疗费按学校有关规定
处理。
第三十二条学生休学期满,应于开学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教务处申请复学。
(一)因伤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应将本人书面申请、县级以上医院诊断恢复健康的证明和所在地街道(乡镇)等单位开具的学生行为表现证明等交所在学院(部),经所在学院(部)和校医院审查,证明确已恢复健康、能坚持正常学习者,由主管本科教学的学院(部)领导签署意
见、教务处审核、学校批准后,办理复学手续。
(二)入伍的学生凭退伍证明和退伍后安置地武装部的证明复学。
(三)因其他原因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应将本人书面申请和所在地街道(乡镇)等单位开具的学生行为表现证明等交所在学院(部),经所在学院(部)主管本科教学的领导签署意见、教
务处审核、学校批准后,办理复学手续。
第三十三条休学学生复学后编入原专业下一年级教学班学习;如下一年级无原专业,经学生本
人同意,可转入相近专业,编入相应的教学班学习。
第三十四条学生休学期间发生的事故责任自负,如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者,取消其复学资格。
第九章学业警示、退学
第三十五条学生在校期间必修课程考核不合格(重修合格不计入内)累计达12学分,学校对
其给予学业警示。学业警示由学生所在学院(部)作出并送达学生本人或学生家长。
第三十六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
(一)在校期间必修课程考核不合格(重修合格不计入内)累计达到24学分;
(二)休学期满,超过1个月未提出复学申请或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
(三)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
(四)未请假或请假未获准,连续2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
(五)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未注册且未以正当理由提出缓注册申请;
(六)隐瞒既往病史而录取在限考专业,不能坚持学习;
(七)本人申请退学。
上述原因退学的学生,由学生所在学院(部)提出报告并附有关材料、主管本科教学的学院(部)
领导签署意见,报教务处审核后提交学校处理。
第三十七条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备案。退学决定书由学生所在学院(部)以直接送交、书信送交、公示等方式送达本人。学生对退学决定如有异议,可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学生对复查决定如有异议,可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提出书面
申诉。
从退学处分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第三十八条退学的学生,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
在地。
第十章毕业、结业、肄业与授位
第三十九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毕业鉴定合格,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第四十条 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已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学分的75%,成绩优秀,在标准学制内能提前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者,可在进入三年级当年九月底前提出提前毕业申请,由学院(部)签署意见、教务处审核、学校审批。获准提前毕业的学生,参加毕业年级教学活动,其学籍列入毕业年级。实行学年制的师范生应按四年制缴纳学费,实行
学分制管理的学生应缴纳四年的专业学费。
第四十一条 学生在标准学制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未达到毕业要求,或受到学校处分尚在影响期,按结业处理,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学生结业后,在学校规定的最高学习年限内,可按程序申请重修课程或补做毕业论文(设计),受处分的可在影响期满后向学校申请解除处分;达到学校毕业条件的,可在每年五月或十月向学校申请结业证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经本人申请、学校审定同意后,可授予学士学位,授位时间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日期填写。按规定回校重修课程的结业生,其食宿、旅费自理,并应
按学校规定缴纳学习费用。
在学校规定的最高学习年限内,仍未达到培养方案规定要求的,或达到要求未向学校申请换发毕
业证者,不能换发毕业证书。
第四十二条学生主修专业达到毕业条件要求,需要继续攻读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者,可申请
延长学习年限。
第四十三条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颁发肄业证书。
第四十四条符合国家和学校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按照《西南大学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
工作实施细则》(西校〔2008〕328号)授位。
第四十五条学校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将颁发的毕(结)业证书信息
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注册。
第四十六条在确保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修完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并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发给辅修专业证书;修完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但未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修完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部分课程且成绩合格的,发给辅修专业单科结业证书。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并符合双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相应学科学
士学位证书。
第四十七条 学校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第四十八条 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予以追回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
第四十九条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遗失或损坏均不能补发,但经本人申
请、学校核实后可出具相应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一章附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中的“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第五十一条 外校来我校交流学习的本科学生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
法》(西校〔2009〕45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