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上网方式调查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普及,网络已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更加伤愈通过传媒获取科技知识和传递信息。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快捷方便等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的优势中也潜伏着危机。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并且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在当今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年代,认识到互联网对当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影响,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尤为重要。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影响 建议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的。总计46人答题,男女比例2.6:3,其中以理工类专业占比最多为75%,接下来分别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比较能代表当下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态度。
二、数据分析(1)上网时间
1、通过上网时间题目调查统计,我们发现56.25%的同学每天上网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3-5小时的占比为25%,而5小时以上的为18.75%。从上网时间占比来看,绝大部分的同学每天的上网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说明当下的大学生还是比较能控制自己在网络上使用的时间的。但18.75%的5小时以上的同学也并非小的数目,说明有部分同学每天比较依赖互联网。
2、而对课外阅读题目的统计则显示62%的同学每天有1-2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2-4小时的为31.25%,而4小时以上的仅仅为6.25%。说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依旧
重视从书籍中获取知识。结合课外阅读1-2小时的统计和上网1-3个小时的统计我们发现,大约50%的同学每天能够通过网络和书籍同时获取知识,这也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对大学生学习途径的改变。
并且,在接下来的“你比较习惯于网络学习模式还是传统的书本学习模式?”这一题目也印证了上面的推断。(2)上网方式、上网目的及上网频率 1、43.75%的同学经常上网,18.75%的同学偶尔上网,31.25%的同学每天都上网,说明经常上网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
在关于在校时间上网方式的调查显示接近3/4的同学是通过手机上网的,其余同学基本上都是在寝室上网。而在家上网方式的调查显示56%的同学是通过手机上网,其余同学则使用自家网络上网。通过这两个题目的调查对比不难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上网没有在家容易,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同学只能使用手机来上网。
2、“您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上网的主要时间用于()。【多选】”题目的统计则显示50%的同学上网并没有明确目的,62.5%的同学在上网查资料/学习。56.25%的同学在购,43.75%的同学是有社交需求,43.75%的人在看动漫和漫画。这充分说明了当下大学生上网活动的丰富与多样,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仍然有一半的同学选了上网没有明确目的。大学生上网目的呈现多样性趋势。数据显示,接近6成的同学在把互联网学习和搜索资料作为最主要的目的,这个结果是非常让人欣慰的。同时,由于网络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仍然有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为娱乐,比如看动漫的和看电影的占比接近5成。
通过1、2的综合对比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在校期间以手机上网为主,体现了智能手机时代对大学生的巨大影响。
(3)对大学网站的态度及对网络学习的态度
1、接近8成的同学对大学的网站感到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认为大学网站太过行政化,缺乏与大学配套的网上学习的平台和内容;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许多信息没有参考价值;网站外观落后,不符合当下网络的流行风格等。
2、在关于网络学习对大学生影响的题目中,56%的同学认为认为对自己影响很大,18%的同学认为大。80%的同学都选择了会通过网络资源来帮助自己学习。从这两个题目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得出目前绝大部分同学对网络学习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并且网络也确确实实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看法中,依然有68%的同学认为目前网络上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或者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4)网络文化 看法:
68.7%的同学认为当下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但多数是健康有用的,31%的同学认为其是对现在人们的生活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重复意识到了网络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2、6成以上的同学认识到了当下网络文化的不足和缺点,但是
也不否认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健康有益。影响: 1、87%的同学认为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影响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同时也有大约30%的同学认为网络文化让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化还是对大学生积极的一面大过消极的一面,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网络文化本来就是有年轻人、大学生所建立起来的,其本身就是符合大学生价值观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下的学生都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有着难免的依赖性,也从网络中学习掌握到了相当多必要的知识,从而认识到了网络的有益性。
2、关于使用网络文化的原因的调查则显示75.7%的同学是因为网络文化本身有新鲜感而使用网络,网络做为一个新兴事物还是比较能吸引年轻一代的。
3、关于不良网站和网络不良内容的调查中,接近80%的同学认为不良网站应该关停或者严格管控,另外剩余的部分同学则倾向于让网站自己觉得尺度。而在对“有过浏览不健康网站的经历?”的调查中,56%的同学投了从来没有,31%的同学偶尔有只有不到5%的同学选择了有时或者经常。
从以上两个调查中也不难看出网络的多样也滋生出不少不良网站,而且接近50%的同学是浏览过这些网站的,在关于原因的调查中显示浏览不良网站的原因大部分的因为偶尔误入或者弹窗之类。说明网络不良信息的管控还有待加强。而在投票调查中80%的同学对这类
网站持正面态度,认为其应该关停,这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性。
三、结论及建议
(1). 加强校园网络的投入与维护
在软件和硬件层次上提高学校网络的质量。学校应在校园网上营造校园主流文化氛围,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精品网站。并阻止不良信息进入网络终端,限制不良信息的蔓延,减轻不良信息造成的后果。同时,学校的网站建设要紧跟网络的发展步伐,当下大学生更加喜欢网络学习,学校应该开发配套的网上学习的平台和软件。(2). 开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
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与娱乐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模式。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在网上开展各种活动,甚至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一些慕课活动,既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校园网文化知识阵地。建立知识精品库,介绍经典及前缘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建立网络课程,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网络;建立网上文化课堂,开辟“名人演讲厅”、网上学术沙龙等栏目,营造学术文化氛围。
(3).学校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增强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重复利用网络和网络外的时间空间学习。促进学生正确
三观的建立。
(4). 加强大学生教育
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网络自由与自律、责任与道义相互统一。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树立和宣传良好的网络道德榜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使他们能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专业课老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大,以避免网络知识空前发展的时代自身知识的不足。同时培养老师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其能更加有效快捷地抓住网络的热点问题并加以分析,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问卷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report/8600278.aspx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文化对思想品德的影响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调查问卷
1、您所在高校:
2、您所在省市:
3、您现在是大学几年级:
4你所学专业:
5、性别: A男B女
6、目前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
A 1个小时以下B 1~3小时C 3~5小时D 5小时以上
7、您最感兴趣的网站是:()
A 谷歌B 百度C 腾讯 D 淘宝 E其他
8、您上网一般都在干什么:()
A 聊天,听歌B 学习C 看小说 D 看视频,电影 E更新人人微博等各种个人主页F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灌水G其他
9、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A 经常 B 偶尔用用 C 极少
10、您认为网络对您自身的学习的影响:()
A 网络时间过多,影响到学习B对学习有一定程度上的好处 C 无好处也无坏处
11、上网最大的收获:()
A 缓解压力 B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C 获取知识D 找到一片逃避现实的空间
12、当您离开网络文学,动漫或者游戏中所构建出的虚幻世界,是否觉得空虚或现实难以忍受:()
A 经常有这种感觉 B偶尔有这种感觉 C 无特别感觉
13、网络给您的印象:()
A 资源多,有价值的东西多B 很好的娱乐工具C 不良的信息和诱惑很多,容易误导人D 垃圾信息泛滥E 网络上假话多,骗人的更多F 极易产生依赖感G其他
14、您是否有在网上受骗的经历:()
A有 B 没有C 周围的人有这样的经历
15、您对不健康网站认为应该:()
A关掉B 严格监控C 放任不管D 自己决定自己的尺度
16、对于网络上一些消息是否会相信:()
A 全部相信 B 半信半疑C 不相信
17、没有网络的生活您能否接受:()
A有没有都一样B没有也能适应,还是希望有 C 离不开网络
18、您有逃课在宿舍上网的经历吗:()
A 常常B 有时C 偶尔D 从来不
19、您认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正负面影响哪个更多:()
A 正面B负面
20、您认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最关键在于:()
A 国家出台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B 网络文化氛围是社会文化氛围的反映,应从现实层面入手C 依靠网民的自觉维护
第三篇: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3-15~2012-4-15
调查地点: 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学生寝室和校园
调查对象: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大一至大四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
王新华:结合现状,集思广益对调查问卷的内容编排、打印。
崔红亮: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对敏感的、普遍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调查结论。
李海林: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社会性的分析。三人共同:在校园和寝室,分发调查问卷,在不耽误同学们日常活动的前提下邀请同学们填写调查问卷,回答问题。
前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遍布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8年6月和2009年2月,成为无数中国网民难以忘记的两个时间节点。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亲切交流,“亲密接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舆论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盛事”和网络问政的标志性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官员与网民频频“零距离”对话,回答网民提问,开展互动交流。近年来网络文化进入了大学校园,在方便、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对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学习、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影响 ,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参与水平和状态。
网络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特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共享等本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创新性、相对的不可控性等基础性特征。功能方面主要包括:传播知识、从事商业活动、服务于社会和个人、供人娱乐和休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功能。这种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其对“人”特别是大学生必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主体
调查的统计结论之一是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从指标看,上网查找资料、扩大信息量的比例最高,占62%以上;追求时尚的最少,只占2.5%;有42%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44%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全面了解社会和比较中西文化、政治思潮,两者相加占86%;有3%的同学认为,网络对个人的学业会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网络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无疑具有相当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过程中,诸多良好的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它扩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交往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同时网络文化还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的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
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固然是主流,但是在现阶段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初见端倪。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网络文化自身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对网络文化认识和准备不到位的原因。耗时最多的网络项目是查找资料、网上阅读等,其次是游戏娱乐、聊天。我校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两大目的:即追求知识和娱乐放松。目的基本上是健康的、理性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说没有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有不少同学在游戏、娱乐和聊天上耗时最多。通过调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弱化现实人际关系,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手段大致如下:电子邮件、BBS、网络文本聊天(QQ、MSN等)和网络游戏。每周上网1~7小时的占46.96%,每周上网30小时以上的只占6.9%,有3.48%的同学通宵上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
拟”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我主义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沉迷必然影响到其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思维能力减退,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很多大学生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很多大学生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丧失了对知识的最基本的积累;价值取向紊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结尾
近年来, 高校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校园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我国还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网络自由与自律、责任与道义相互统一。使他们能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它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进校就想到毕业,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很容易走入歧途。最后,我建议学校校园网上开通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同时,我们号召大学生洁身自好,把握青春。
原始材料
第四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问卷调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问卷调查世纪将是网络文化信息的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 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本调查问卷旨在了解 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状况,您只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这样有 助于我们最后的分析,谢谢。
1、您一般每天的上网时间大概是()
A 1 小时内 B 1-3 小时 C 3-5 小时 D 5 小时以上
2、您在校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哪种方式上网()
A 手机 B 学校阅览室 C 网吧 D 寝室
3、您是否经常有上网时间过长却难以自我控制的情况()
A 是 B 否
4、您是否经常下线之后感到空虚()
A 是 B 否
5、您上网的目的在于(多选)()
A 打发时间没有明确的目的 B 查资料学习C 游戏 D 社交需求 E 下载 F 看电影和电视剧 G 购物 H 看动漫和小说 I 写博客 J 其它
6、您对网络文学的内容的总体印象如何()
A 积极向上的因素居多 B 消极的因素居多 C 说不清
7、您认为健康的网络文学应该具有()
A 价值导向性 B 通俗趣味性 C 哲理寓意性 D 鲜明时代性
8、您是否幻想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A 经常 B 有时 C 很少
9、您觉得国内目前的网络文化产业(网络小说、网游、动漫、网络电视等)现状如何()
A 蓬勃发展,前景光明 B 尚未成熟,但前景不错 C 乱像丛生,前途暗淡
10、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A 经常 B 偶尔有用 C 极少 D 没有太关注
11、您如何看待目前网络上低俗与恶搞现象(多选)()
A 低俗和不低俗只是相对的 B 无所谓,有趣就行 C 被媒体过分放大了 D 与社会目前氛围有关 E 与网络本身性质与网民素质有关 F 其它
12、您对网络红人的看法()
A 都是炒作的结果 B 分别对待 C 不关心 D 目前文化没落的表现 E 其它
13、您认为网络文化给您带来最大的好处是()
A 非常方便与人联系和交流 B 能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很多 东西 C 没怎么感觉到 D 其它
14、网络给您带来的最不良的影响是()
A 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B 让我的生活更复杂、没有规律 C 影响我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D 让我变得有些堕落 E 给我带来经济负担 F 没啥不良影响
15、您对未来网络文化持何态度()
A 网络文化将会成为文化主流方式 B 网络文化会逐渐淡化最 终回归传统文化 C 始终作为辅助文化存在2012-06-11
第五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班级:13级生物技术 组长:李延尚 *** 电话:***
组员: 程云伟***
位晨翔***
李朋戈***
杨超辉***
胡超超***
罗东
*** 麻亮
***
王璞
***
方海军 ***
崔振振 ***
指导老师:杨达昆
实践时间:2014年11月20日—11月28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生物技术13-1班 李延尚 位晨翔 麻亮等)
摘要: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了很大冲击。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氛围。我们通过调查,深入地了解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品德 对策
调查目的
了解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上访谈等方法。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以因特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由于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对我校各院系的44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调查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频繁接触这样的网络信息,其意识形态出现了西化的倾向。对于“你认同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传播的那些价值观?” 23.1%的大学生认同“资本主义的政治观”;52.3%的大学生认同“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18.6%的大学生认同“性自由、性解放”的观念;52.3%的大学生认同“拜金主义”思想。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通过访谈得知,网上宣传的英雄模范事迹,使大学生受到了良好品质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质。但问卷调查也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素质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认识上的迷惘
由于网络社会冲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道德规范并存的道德规范多元化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原有的道德价值受到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也出现迷惘,再加上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特点,更加剧了这种迷茫,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网上的言行应该是完全自由的,是不需要道德约束的。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3.8 %的大学生认同“我认为网络是虚拟的、自由的,不用为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任”。
2.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
在虚拟、隐蔽的网络空间,人和人的交流是人――机――人的交流方式,交流双方常常难以确定对方到底是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淡漠,常常放任自己,不太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或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40.0 %的大学生认同“在网上时,我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等” 不象现实中那么“明确、强烈”。
3.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降低了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下降,出现一些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9.5%的大学生认同“我在现实中遵守道德规范,但在网上有时不遵守”。
4.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强,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一些大学生常常借助网络的隐蔽性这个安全屏障,进行各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诽谤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的账号、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本次问卷调查显示,19.9%的大学生认同“我曾经使用过一些网站提供的盗取别人QQ号的软件”。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为了消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各种消极影响,政府、学校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给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教育条件。
(一)加强政府管理
1.国家要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大执法的力度
为了规范网上秩序,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对从事国际网络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做出了规定。有了网络法律法规,才能使大学生有法可依,提高网络道德意识,防止犯罪。
在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国家还要大力加强执法的力度,严格执法,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对那些违反网络法规的行为,如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侵入他人网络、设立黄色网站、制作传播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的不法分子,要给予严惩。只有严格执法,才能有助于减少、防止网上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2.加强网络管理技术
政府应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以阻止和防范大学生发生网络失范行为。在网络接入时,要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过滤,阻止反动、黄色、邪教等非法信息的侵入;利用技术规范惩罚网上侵害行为,如利用吊销侵害者户头、抑制其使用权限的办法对其行为进行约束;采用“数字化目标”这一概念和新型的加密数据结构,解密的钥匙则另外传送,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盗用。
3.加强网吧管理
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之一,一些网吧为了提高点击率,有意炒作明星隐私,传播黄色图片文字等不良信息,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对网吧加强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强制网络运营者执行相关的政策,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设置相关的防火墙、网关等;对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络业主,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加强网络业主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网络法规,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其取得入行资格方能从事网络管理工作。
(二)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
1.加强网络法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如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网络诈骗、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为了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律和道德,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遵守网络法规。
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为了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教师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了网络操作技能,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网上开设“在线交流” “时事论坛”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阵地
互联网上的反动、迷信、色情等不良信息,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必须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主动占领校园网这块阵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比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大新闻网”等。[2]这些网站,是用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对引导学生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自觉抵制那些低级的、黄色的、反动的和迷信的信息的侵蚀,发挥了很大作用。
4.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健康地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教育逐渐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日益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逐渐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然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从出现之初就是矛盾的产物,一方面,网络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拓宽了新的求知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无法自拔,网络毒瘾贻害一代。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明辨网络文化冲击,提高自己提出了挑战。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参考文献:
[1] 张世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思考[D];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李玉凤、刘志国、张国烨.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安阳工学院;2011 [3] 鲁卫平;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D];西北工业大学,2004.[4] 卢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