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

时间:2019-05-12 11:4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

第一篇: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

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著有《孟 子》一书。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孟之道”。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是一 种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一生倡导仁政,在与 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这源于他拥有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做人深深影响着后人。

孟子的天命观思想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 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要懂得“尽心”、“知天”和“事天”,“顺天者昌,逆天者 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如果人人能够保持善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人皆 可为尧舜”。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是周游列国而弘道。孟子到齐、魏、滕、薛、宋、邹、梁等国,所述乃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等的 礼遇,被齐宣王拜为上卿,使其行仁政,民心归附,多次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当时孟子声望颇高,据传,孟子一次从齐国到魏 国,途经干城被大雨所阻,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孟子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此地人如此好施乐道,决定留下讲学数日。干城人也以此为荣,后来就在孟子讲学的地方建“先师庙”,也称“孟轲庙”。孟子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学生们一起著书立说。孟子认为 君子必须只追求符合道义的东西,劝化君臣、百姓树立道义至上、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使德入人心。以下为他坚定不移劝善的几个故事。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孟子来到梁国,梁惠王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 „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 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往往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往往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 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 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西汉司马迁说自己 每次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好善足以治天下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听说这一消息 很高兴,他的学生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经验吗?”孟子说:“不。”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呢?”孟子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且做事尽职尽责。”公 孙丑问:“这些就够了吗?”孟子说:“凭这些可以治理天下,更何况鲁国呢?如果喜欢听取善言,就愿意与善人结交,小人就没有市场;如果不喜欢听取善言,那 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徒就会来到,他身边要都是这些小人,要想治理好国家,怎么可能呢?为官就要敢于维护正义和 公道。不能尽职,不能尽责,当什么官呢?”阐述了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正气,识大体、明大义,以从善扬善为己任。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孟子两次来到齐国劝齐王行仁政而不被采纳。当 孟子第二次离开齐国时,齐国的尹士对孟子的学生高子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 子。

孟子说:“尹士哪里会知道我的想法呢?千里迢 迢地来向齐王阐述王道,这是我自己愿意的;劝谏没有成功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是觉得太快了,心 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如果他召我回去,我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机会。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走。我虽然这么做了,难道 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行善政,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 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尹士听 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孟子听说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第三次赶到 了齐国,齐宣王问他说:“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孟子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昆夷。只有聪明的 人能以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 人。乐于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齐宣王说:“讲的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孟子说:“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 这只是个人的小勇罢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武?《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整军备武保护莒 国,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 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严守道德规范,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份?‟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 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对内施行仁政,减轻赋 税,让百姓在耕种之余学习忠孝、仁义、礼仪、守信的道理,必会使近处的人们安居乐业,而远方的人也会前来归附。如果哪个诸侯失道,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 之中,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您,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啊。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 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的住他。”齐宣王点头称是。孟子因势利导,从天理、民心的角度向齐宣王阐述王道,最终使其放弃了 战争,实施仁政,齐国得到了大治,百姓们都非常感谢孟子的恩德。

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子说:“唯有仁人才能够无敌于天下,唯有仁 政才能使国泰民安。如果在上的不依照义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约束自己,朝廷不信仰道义,官吏不遵守法度,君子触犯理义,小人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 的,只是由于侥幸罢了。所以说,城墙不够厚,军队不够多,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有扩大,财富没有积聚,不是国家的祸害。不尊崇道德,才是国家的祸患。因 此,进谏君王修德行仁,这才是恭敬;向君王陈述正理,使其消除邪念,这才是尊重;阿谀逢迎,这叫坑害君王。自身端正,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他。《诗经》上 说:„永远配合天命,将拥有众多的幸福‟。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富贵不能 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此为仁人之所为。”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然而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弘扬道义,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能否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认为君子应启迪人们心中的善念而使其归于天理正道,这也正是劝善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二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亚圣”。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先驱。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孟子文化精神以“文以载道”为思想实质,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为了在沉沦的世俗世界中挺立世人的道德主体,他找到了经由文化守成主义达成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道路。

更透彻的了解孟子可以去读读《孟子的世界》,作者以不同观点带你探索孟子之道。

齐鲁书社出版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是在《浩然正气——孟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作者提出,孟子研究不仅需要重视哲学——观念史进路,而且要重视历史——思想史进路;我们不独需要通过孟子思想研究以凸显“文以载道”的信念依托,还应该经由孟学史研讨去还原“道在史中”的心路历程。

看的是书,读的是世界,养成的是人格。唯有在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世界相逢的漫漫长路上,才能不断虔诚地体证孟子的教诲。

经学,民国文学,经典文学

第三篇: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心得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 :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还说过:国君与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统一天下,反对兼并战争。在经济上,发展“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每家要有最起码的生产资料;要“无夺农时”,要保证农民有劳动时间;要“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儒家的思想原则是向善,而“性善”这个词也在《孟子》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的用语是学生的综合记载,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第二次也是出于学生之口,公都子问:“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常说:孝悌、孝悌忠信、仁义忠信、仁义礼智,他认为孝悌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善的开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把对老人的尊重作为实现其理想的王道政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他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即不只是敬养一己之父母,而且还要尊重别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长者;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慈爱别人的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从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看出。

孝是孟子“仁政”主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之一。孟子对孔子孝论的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今天,弘扬孝与尊老传统,从而促进家庭和睦,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他所推崇的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便直接把“仁”和“善”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善行必须出于真诚。“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我觉得孟子的这一观点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性本善的先天品德出发,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去发现人们思想中的“善”,用富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感化教育对象,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之所以喜欢孟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大丈夫精神,那种浩然之气是儒家特有的,正是因为他修炼了内心,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于是就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做了好事,做久了内心就会觉得充实吧。

坚持自己的志向是孟子培养浩然之气的一个表现。孟子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把生活上的一切挫折,都列为修养心志的方法,越立于厄境,越能锻铸自己之精神。在面对外在的诱惑时,在面对失败、身体的痛楚时,个人需要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原有的志向而不变,所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和诱惑,都不能够干扰、影响自己的志向。

这有个例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片段。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对君王时的凛然正气。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敢于批驳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义。孟子,是个真人,敢于说真话的人。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诚,率真,对统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面。我感觉,孟子有豪侠之气。他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正是孟子更亲近庶人民众,所以,他才会最终发展为那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之前,还没有人敢“颠覆”君位“至高无上”的传统。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仰望孟子这样的先贤,也怀念鲁迅、巴金等作家学者,他们都是敢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的伟人!只有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啊!

读懂孟子就会发现,《孟子》一书在现在社会最有益处的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有主观,一定要有原则性,不可随波逐流。应该向着正义,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屈服一步。让我们懂得,人不一定要地位尊贵,富有,但是一定要活的有尊严,尊严就是我们坚守着正义得来的。

读过《孟子》已经好久了,但他传播仁义礼智、心系万民忧乐、文章浩然之气、人格配王者之师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

第四篇:孟子读书心得

《孟子》读书心得

我认为在读这本《孟子》之前应该要做的就是先了解有关孟子的大小事。了解孟子,应该可以把孟子思想摸透。本着以前老师教过的印象,再加上网上细查一下,我可以知道,孟子生于战国时代并是孔子思想的接班人。孟子医生都执着地宣扬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他不但向大家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更积极地致力于游说各国君主实行“仁政”。孟子为了实现梦想,也和孔子一样,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

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课件他被世人的推崇与支持,虽然他生在战国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是我非常佩服的。回头看看现今的社会,许多人经历一点挫折就马上放弃,工作一换再换,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再看看自己,有时候也没有坚定、稳重的心去完成一件事。有时候觉得累、觉得烦,就开始浑浑噩噩的混时间,我们实在应该向孟子多多学习,有着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不受乱世影响,仍然坚持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

其中的几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例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是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令命也。”一个人充分时间他内心的要求,就会了解他的本性。了解他的本性,也就会了解天了。保存内心的原状,养育他的本性,就是侍奉天的正确方法。短命与长寿都不改变态度,修养自己来等待任务,就是建立使命的正确方法。我很喜欢这一篇,一般人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本性,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充分实践自己的心。既然要实践自己内心的要求,就会有所谓的“心之四端”。分別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心是不断在发出要求的状态,那我们就会知道人的本性是“向善”的,而这种向善本性的根源就是“天“,另外一中说法就是,天给了人向善之性,所以人生之道自然就是“泽善固执“了。

很喜欢解读孟子所说的话,光看文字无法理解它其中的含意,一定要反复思考,一遍又一遍的解读,才能明白其中的精髓,实在很有趣。

第五篇:学习《孟子》心得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是儒家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读后收获颇丰。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儒家思想,我们一定好好阅读,提升境界。

下载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孟子》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感悟 读过《孟子》后,你可以为理想、事业而重新开始奋斗。孟子的思想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一朵浪花,一粒沙子可以隐藏一个世界,这些思想的浪花隐藏着儒家对天地万物,人......

    《孟子》读书心得

    《孟子》读书心得 《孟子》读书心得1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

    浩然之气教案

    品孟子的浩然之气 养我们心中的善苗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导入新课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

    《孟子》浅读心得

    《孟子》浅读心得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

    孟子读书心得笔记(共五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孟子读书心得笔记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

    《孟子》故事

    《孟子》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事半功倍 原文: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

    孟子论文(范文大全)

    孟子之性本善 ----我学国学经典 《韩非子·显学》里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这“儒分为八”,究竟是说儒学分裂为八个学派,还是说呈现出八大“掌门人”,抑或说这......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感染着。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