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范文]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九中学校 杨德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因而体验教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的本体。
近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对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的德育实践中,我校逐渐总结出一套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目的,以贴近学生实际为原则,以“三会两课一练”为基本途径,提倡学生自主参与,注重情感体验,追求德育实效性的“体验德育”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 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
所谓“三会”即每周一的全校升旗仪式、每周二的班(团队)会、每周四的学生会例会。在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国旗下教育活动, 加强对全校学生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每周二的班(团队)会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每周四的学生会例会,则让学生会成员自主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通过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两课”即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常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课题研究、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深入浅出, 潜移默化。“一练”即通过每个月的德育主题活动训练,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真切情感体验,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形成做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改变德育被动的灌输局面,从而帮助学生将高标准的德育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会两课一练”式德育教育,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使我校的校风和学风不断优化,学校已经走上了健康、快速、和谐发展的道路。如何将“体验德育”模式贯穿于行为规范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 工作中呢?我校的实际做法是:
一、创新国旗下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国旗下教育活动是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的德育方式。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上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具有比其他集体教育形式更优的效果。如何利用好每周一次的 国旗下教育实现德育目标呢?我校在建校近三年的时
间里,不断探索和创新国旗下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主题创新:以月为单位,结合每月的重大节日、纪念日,于学期初制定每周的国旗下教育主题,而在实践操作中,则有机结合上级下达的文件、国内外形势和校园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得教育主 题能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为学生接受。
2、形式创新:教育形式从单纯的演讲创新为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些教育形式一经推出,受到全体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热烈欢迎,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让学生在笑声和沉思中实现了情感体验并将情感升华、内化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来指导行动。
3、角色创新:将个人的演讲创新为集体的表演。以年级为单位,根据一学期每个月的德育主题,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共同策划国旗下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老师和家长参与,师生和家长同台表演,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三个角度来演绎同一个主题。在此基础上,校领导围绕同一主题作精辟的演讲,从学校的高度强化教育主题并对全体师生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样教育的主题就能深入到每一个师生心中,使学生对该教育主题的认识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也将该主题教育的影响扩大到了家庭和社会中,为学生成为有良好行为 规范的社会人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主题教育月活动,引导学生行为体验
以三月的“学雷锋主题活动月”为例。在校级活动方面:首先,学校通过校园宣传栏和报刊栏介绍了雷锋知识,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主题曲营造了浓郁的学习雷锋氛围。其次,学校组织了以“做雷锋式的美德少年”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以此来号召全校师生学习雷锋的大公无私、乐于助人,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随后,校团委组织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为甘孜阿坝等贫困山区的捐款达4000多元,捐献图书达2000多册。学校团委还组织了“走进黄再军敬老院”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班级活动方面:在“学雷锋主题活动月”教育活动中,全校各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各班召开一场学雷锋主题班会,出版了黑板报和手抄报激发了学生的关爱欲望。同时,各班发出关爱倡议书并制定关爱行动计划。初一年级组织开展了“从小事做起,为父母和他人做一件小事”的活动,初二年级组织学生开展“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做好事不留名”的活动,初三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与爱同行,将爱心化为行动”的活动。有些班级的学生则是在校园内开展了“浇浇水、除除草”以及清理校园死角的活动。班主任用学校统一制作的 “爱心卡”来记录学生的爱心事迹,全校学生积极行动,坚持每天都做好事,并在“爱心卡”上记录上自己献爱心的点点滴滴。更可喜的是,好人好事从校园走进了家庭,走向了社会。家长们都反映孩子在家能帮忙做家务、关心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学雷锋主题活动月”教育活动,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爱心天 使”和“爱心班级”,校风和学风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挖掘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社会实践体验
以“德育为先、体验为主、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为指导思想,我校在书本育人、课堂育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教育和转化法纪意识淡薄的学生,学校邀请法制副校长来做报告。在法制教育课中,法制副校长选择了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围绕这些案例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法律解剖分析,同时对寻求法律保护以及防范自然灾害的常识进行了讲解说明。以案说法的法制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安排学生走出去,近期将组织部分学生代表参观宝安区看守所,通过与犯人对话、进餐等活动,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违法犯罪的后果,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校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力量,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体验集体生活。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金沙遗址,四川科技馆、成都动物园等,使学生们对祖国和家乡的历史、人文、地理、自然有了更深的接触和了解。今年11月,我校八年级的学生前往 “成都市雏鹰校外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在此期间,学生们参加了“群力安营、自助野炊、联欢晚会、升旗仪式、颁章仪式、丛林探险、过巨人梯、黑夜前行、同履共进、众志攀壁、飞夺泸定桥、智抢阵地、网上骑兵、巧过绳网”14个项目的活动,每一个活动对他们来说既新奇、又富有挑战性,既有乐趣、又感到好奇,同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通过5天的体验活动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豆腐块、什么是现代军人、什么是团结互助、什么是纪律、什么是服从、什么才是军人的风采。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学生们磨练意志,体验艰辛,培养团结精神,增强节俭意识和安全纪律观念,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收获了沉甸甸的成长经验。
四、深化班级文化建设,倡导参与式生活体验
为了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营造一个绿色和谐、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争创“文明班级”和“书香班级”的活动。经过学校、班级对活动的宣传,各班学生都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班级读书计划,设立图书角,积极为图书角捐赠各式各样内容积极向上的图书。图书角建成后,各班还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一起分享、体验读书的乐趣。
此外,各班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主题,精心布置教室外墙的班级文化展板。有的班级将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优秀作文、手抄报张贴;有的班级布置了学生亲手剪的剪纸作品。这些风格迥异的展板,体现了各班学生集体的智慧与团队精神,体现了班级特色,展示了学校学生的风采。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互动式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体验式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活动为主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校每学期都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和特殊心理问题制定教育计划,分主题、分层次、分对象开展系列知识讲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考试焦虑等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开展了《青春期异性交往》、《社交技巧训练——小天使游戏成长营》《中考考前心理辅导》等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通过团体互动活动,体验到积极的心理品质,促 进学生领悟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学校心理咨询室“启欣室”秉承“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情绪愉悦,快乐成长”的工作理念,向全校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咨询、信件回复、活动减压等方式为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和轻度障碍,内容包括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感情困惑、学习压力、不良行为的矫治等。
几年来,随着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德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在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的同时,通过创设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强化,在强化中内化,达到知、情、意、行和教、导、学、做的有机统一,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津贴过低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究其原因,班主任津贴过低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清晨到校督促学生打扫卫生、收作业、早读,召开例行晨会;课间找学生谈话,与各科教师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下班后处理班上的各种琐事;放学后组织学生体育锻炼及当天未处理完的相关事情(如作业批改),晚上到家后接听家长的电话或主动打电话与 “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大多数班主任本身的教学负担并未因担任班主任而减轻,一般来说,班主任都在学校任主科教师。此外,班主任更会为不期而至的学生安全等问题提心吊胆,为学校班级间的各项评比、检查而焦虑,还要应付家长随时找上门来的“问责”。
把班主任津贴提高到适当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标志着他们工作价值的被承认,从而会极大地调动起他们干事业的激情。
教育部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笔者理解,“令人羡慕的岗位”应该是既有精神待遇也有物质待遇的,而且物质待遇应是其中的基础条件。因此,班主任津贴应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班主任队伍中的一员。
因此建议,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不同,国家有关部门应为财政困难的地方提供这方面的财力保障;有财政能力的地方,其主管部门应率先一步将班主任津贴的发放标准提高;对班主任津贴已进行分等级发放的地方和学校,制定的标准应尽量科学客观,避免挫伤部分班主任的职业热情;有关福利(外出参观、旅游、假期疗养、进修等)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班主任,对班主任参加各种培训也要给予时间安排和经费支持,以真正“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
2、德育的地位不高
具体表现为:第一,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招致老师或学生的不满),德育的经费不足等;第二,部分老师观念陈旧,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德育只是学校德育处跟各班班主任的事情。
3、家庭教育对德育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使得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可以在短时期内可以赚到为数可观的钞票,一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读书没有用,还不如回家赚钱。”可是由于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不完成义务教育又不行,于是一些家长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不把学生送进学校,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只希望子女早一点毕业,然后回家赚钱。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4、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冲击
现代社会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较高的生活水平和一些比较超前的意识,这本无可非议。可是这些超前的意识也逐渐波及到了学校。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净土”,它培养人才的地方,可是这些超前的思想意识迅速向学校“蔓延”,逐渐影响到学生那本应该很“纯洁”的思想,使得学生过早的出现了和他们的年龄阶段不相应的“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变得渐渐“成人化”,一些本不该出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的“新潮”行为渐渐出现在学生身上,其中就有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惯。例如讲究生活的奢侈,追求高消费,喜欢穿着奇装异服、过于成人化的打扮,语言行动的过分“社会化”等等,这些都对一个初中学生的言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使那些本应该把心思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过早地走向社会。
5、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人们接触生活的面变得越来越广,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社会传媒。无容质疑,这些现代化的传媒对于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它对于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对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力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如果我们多留一个心眼,就会发现现在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比如早恋、张口就是粗话、生活观念上的“游戏人生”、盲目地追星等等,无一不与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有关。
6、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但是现在的德育工作往往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7、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当前,德育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不少教育局相关部门及学校都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比如开展了某项活动就加分,没有开展或开展得不够好就减分,年终评定,便是一年的德育结果。
第二篇:创新德育方法构建和谐校园[推荐]
创新德育方法构建和谐校园
——常德石门县五中德育教育方法创新
侯武忠
(湖南师大教科院2007级教育硕士学号200700310182)
踏进石门五中的校园,你会感觉一种诗意的和谐。学生举止文明,落落大方;教师温文尔雅,神采奕奕。校道整洁亮丽,花园姹紫嫣红,教室窗明几净,好一个精修学问的场所!走过宣传橱窗,学校的一项项荣誉令人目不暇接:“市级安全文明校园”、“市级平安校园”、“省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省园林式单位”;2007年又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为100%,连续三年被评为石门县社会德育评价Ⅰ类学校;2007年荣获常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奖”,全市获此殊荣的仅三所学校。其创新德育教育的经验先后被《常德日报》、《常德晚报》、《科教新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其中,该校根据实际、创新实践的“预警制”“电影课”“连心卡”的德育方法最具特色。
预警制——解决学生违纪行为的新途径
前些年,随着农村劳力大量外出打工,“空巢家庭”广泛出现,留守学生的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家庭道德教育滑坡、自制能力下降,重大违纪事件频繁发生。前两年学生中不假外出等违纪事件屡禁不止,教育批评显得软弱无力。此后,学校不断摸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举措,2006年,形成了“告别八种重大违纪行为预防教育”预警教育体系,简称“八告别”。具体做法如下。
一、全面宣传、教育在先
每学期开学初,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校本教材《告别不良行为――八种重大违纪预防教育》,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对外出上网、不假外出、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谈情说爱、顶撞老师、偷盗等八种重大违纪事件的处理程序和办法,并附有大量的典型事例材料。
二、调查摸底,突出重点
学校定期分年级进行摸底,将有违纪记录的学生建立档案列为重点对象,学校每月召开一次主题会议,学习有关规定、典型案例,并要求学生每周向学生处进行一次思想汇报。学校结合违纪学生一月的表现,评出优秀学生予以表扬。还对违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制力增加的基础上,确实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恢复自信。
三、主题教育,分类防范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在不同时段可能发生较大面积的某种违纪行为,我们就进行有重点的主题教育,如每年三月、九月,学生可能从家里带来了香烟,我们就开展以“告别抽烟喝酒”为主题的预防教育活动,十月、四月开展“告别上网”的主题教育,五月、十一月开展“告别不假外出”教育活动,六月、十二月开展“告别打架斗殴”教育活动等,每个月主题教育形式包括主题班会、演讲会、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全方位营造宣传气氛,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须认真写出心得体会。
四、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学校对各种预防教育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查统计,不断改进。每学期末,学生处对该教育体系的系列活动写出总结和反思,对违纪学生的档案进行整理,对下期工作提出设想。
电影课——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渠道
电影问世以来,一批优秀的影片己成为影响每一代人的经典;农村学生与外界联系相对少,很爱看电影,因此,学校决定以电影为媒介,开发‘电影课’这一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渠道。学校参与了中央电教馆《电影课实证研究》课题,课题组建立了几十个系列、500部影片的资源库。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特点,学校从电影库中选出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主要做法:
一、筛选影片
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特点,从电影库中选出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以明理诚信、仁爱孝悌、自强自信、正直勇敢、求索创新、团结互助、爱国守法、乐善好施为单元,汇集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指导学生观看。
二、组织看片
1、集中分主题观看:各主题电影结合学校德育月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以班为单位每周每个班组织1到2部电影,每月一个主题教育。
2、与学科教学结合:将电影课与学科教学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的使用电影资源,大量优秀的电影片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到每一堂课。
3、与时事时政结合:不失时机的补充最新教育影视、影片、优秀人物事迹,进行时事时政教育。如《太行出上》《东京审判》《洞穴之光》《新东方王强演讲》
《任长霞》等。
三、加强过程管理,及时总结
每次看片均有详细的看片计划(分周计划工作与月计划),有专任教师导看,看片时有严格纪律,及时记录。每看完一部影片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观后感。
四、丰富多彩的观片后实践活动
每个月在观看影片时结合当月的月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如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电影歌曲合唱比赛、电影绘画作品展、黑版报、手抄报,影评征文等活动。
五、开展电影课课题研究
学校电影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人格品行变化的可测性研究》已在中央电教馆立项,学校安排专门的队伍对此进行研究,力求使之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从而更好的指导学校的实践。
连心卡——架通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新桥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催生出了“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据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学生总数在880万左右。该校学生处的违纪记录显示:“留守学生”的违纪远远高于双亲均在家的孩子。从2005年下学期起,学校开始实施留守学生“连心卡”教育管理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调查摸底、整理分析
每学年开学初,学校分班调查登记留守学生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情况、父母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联系方式,学生在校表现及思想,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统计发现:
1、以留守情况和监护情况分为:父母均不在家、父母一方不在家、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其它方式。从监护人看,45.5%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20.5%是亲戚,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学生主要的监护方式。
2、从监护人感受看,43.5%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学生”,39.3%的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11.2%的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81.6%的亲戚表示“不乐意帮管孩子但没办法”。
3、从监护人与学生交流看,55.1%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2.3%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候能和照顾我的人说”。
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责任及方法上存
在着很大的盲区、误区,难以尽到教育责任。
二、组织实施、及时沟通
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制定不同的连心卡,分配不同的联系人,将父母全不在家、隔代监护、急需沟通的学生分成重点教育对象,联系人为各班主任,学生处人员;将其它学生定为一般教育对象,联系人为各班任课教师。
连心卡实行一人一卡、一月一卡,先在连心卡上写好本月学习计划目标、需克服的困难、想要对父母说的话等。联系教师根椐情况关注学生一月的学习、生活,及时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其父母、监护人联系,并将情况反馈给学生,同时监督鼓励学生与家长联系,并将情况记录在卡上。月末由学生与联系教师共同对一月情况做出总结。并将连心卡交学生处存档。
三、及时总结、不断完善
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比,评出优秀学生、指导教师并予以表彰。学校根据条件变化,不断充实完善与家庭、家长“连心”方式。2007年3月,石门五中网站成功开通了“留守之声”栏目。该栏目是“校园留言”栏目的子栏目,“留守学生”与家长均可随时在此栏目留言,它将成为沟通留守学生与家长联系的又一“连心”快捷通道。
通过采取连心卡教育方式,该校探索出了一条留守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思想状况明显好转。
二00七年十二月
第三篇:加强文明建设 共建和谐校园
加强文明建设 共建和谐校园
——应城市实验小学文明创建结硕果
吴春清
应城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加大德育力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文明建设,共塑时代风范,共建和谐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所采取的举措是落实“五个结合”:
一、把文明单位建设与树立学校形象相结合
学校号召全校教师广泛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文明形象,明确提出了“实践‘三个代表’,实施和谐管理,打造阳光教师,培育君子少年”的奋斗目标。以市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行为规范“八不准”》为准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仆意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落实德育首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跨世纪“四有”新人。努力擦亮“窗口”,展示教职员工良好精神面貌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为学校文明单位创建打基础。
二、把文明单位建设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之魂,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本。学校成立有创建工作专班,把校园文明创建纳入学校工作首位,并制定了实施规划和激励机制,把两个文明建设一起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参照湖北省《创建文明城市办法》和应城市《争创文明城市的规划目标》及《文明单位验收细则》进行对照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学校与每位教职工鉴定了《文明创建责任书》,并定期检查。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学校狠抓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实行“三考一评”(考勤、考绩、考纪、评优)责任制,考核结果与个人的结构工资挂钩,增强了创建活动的激励机制。对班级文明管理,学校制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量化表”,组织专班考评,并把其作为文明班级、三好学生的评选条件之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文明程度的提高。学校还制定了教师文明执教系列标准——《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爱生条约》、《教师行为规范“八不准”》、《文明教学指南》等制度,用规范、制度、条约等规范教师的言行。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保证了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为学校文明单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把文明单位建设与德育系列化活动相结合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学校开展的系列革命传统教育,如邀请英模作报告,组织师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两史一情”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系列活动。在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大型歌咏、书法、绘画、作文比赛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学生中开展系列评优活动,树立一批优秀典型。学校还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如通过文明礼仪规范班、卫生达标班的评选,掀起“人人讲文明、生生讲礼仪”的热潮。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和热爱劳动的思想,为学会做人奠定关键的一步。组织学生开展雅行操比赛,培养学生感恩的美德。这样,让学生在德育系列活动中得到陶冶和教育,把学校文明建设落到了实处。
四、把文明单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每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学校在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促进创建工作。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建设走廊文化、墙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和功能室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使楼道有画语、校园有歌声,力争“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努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促进师生健康发展,为文明单位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把文明单位建设与创造成绩相结合
学校以“科教兴市”为己任,以建设文明单位和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认真落实德育首位,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两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还先后荣获“全国扶残助残先进单位”、“全国优秀红旗大队”、“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北省综合实力50强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湖北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推动了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向更高层
第四篇: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争做文明学生” 12秋数模2班主题班会
主持人:
1、主持人开场白:
主持人: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12秋数模2班主题班会《建设文明和谐校圆,争做文明学生》现在开始。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两校合并是大势所趋,目的是整合资源,把英德职业教育做强做大,为英德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这是明智的做法,是符合全市广大人民的意愿的。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丽的校园,每天我们呼吸着她馥郁的芬芳,采撷着知识的花粉。多少个清晨,教师的身影朦胧在乳白色的薄雾中,为校园,为我们默默辛勤地耕耘着。我们不应只听着老师的箴言,校园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来营造,需要我们做一个文明的技校生,在良好的言行下为学校增添光彩。
现在我想问大家,我们们现在是双重身份:既是英德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南华技工学校的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尽快地去适应这个校圆环境呢?
2、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由A到F 发言发言)
主持人:这几同学说的多好啊!既然来到这所美丽的学校学习,我们就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她,更好更快的融入这个大家庭,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度过丰富多彩的技校生活。和谐是 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做到更好地与职校学生相呢?请同学们说说。(G、H发言)主持人:这两们同学说多好啊!我们就是要这样做,每个人都要有宽容别人的意识,要有自我克制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在学校里才能和谐相处,愉愉地学习,生活,最终度过丰富多彩的技校生活。
3、小品表演《碰撞以后》
第一场:两位同学,其中a站在窗前欣赏校园风景,悠闲得很。b走过身旁时,正好a转身,无意相互碰撞,便互相出言不逊,后厮打起来。此时,班长瞧见,批评双方,才得以和解。
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种因小事而导致事态扩大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既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又损害了集体的荣誉。如果他们碰撞以后,采取另一种方式,又会是如何呢?请大家看第二场。第二场:a碰撞b后,a先微笑地说:“对不起!” b再微笑地说:“没关系!”礼貌和解。
主持人:小品《碰撞以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特别是第二场,双方采用了微笑的表情和礼貌的语言,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微笑”和“文明礼貌”是何等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呢?
4、同学们讨论、发言。(I、J、K、发言)
主持人:这几位同学说不错,我们要做文明学生。下面我们请班长来宣读倡议书。
5、倡议书
(班长宣读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
学生是家之学子,国之未来。我们应该切之弊病,正身立己,扫除不良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自身思想上的认识与重视。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只要我们真正有“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这个信念,就能清除掉所有的“问题”,完善自我。踏踏实实做事,正正稳稳做人,积极树立校园新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源上发现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提高个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文明合格的当代技校生。在此,我们呼吁大家以文明为己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你身旁点滴小事开始,时刻紧记我们的口号:人人讲文明,,从改掉一个不良习惯做起!在此,由班委倡议:(全班同学跟着班长朗诵)
(1)、爱党爱校,说文明话,作文明人,塑造职校学子文明形象。(2)、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杜绝损坏公物。(3)、遵守公共规则,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4)、戒除抽烟酗酒,严守校规校纪。
(5)、服饰整洁大方,不配带耳环、项链等饰物。(6)、同学之间举止文明,言行得体。
主持人:同学们,让我们借此契机,端正思想、严守校纪、去病端、树新风。以文明人的行为去争建文明和谐的校圆!请记住我们的目标吧——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主持人:下面我们请班主任做总结。主持人: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第五篇:建设和谐文明文明校园发言稿
创建和谐文明校园发言稿
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很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文明行为是一个人德行的具体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文明的践行者与传播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后而凡事举。”鲁迅先生说的“立人”就有要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做文明之人,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文明、用礼仪,既体现了个人素质,反映出社会公德,更弘扬了民族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心中是否做到做文明之人、行文明之事、践文明之行?
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任务,但却不能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符合学生身份、健康向上、大方得体的形象的塑造。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影响命运!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质。一个不讲文明的人,一个放松了自身思想品质培养的人,一个迷失了文明和道德标杆的人,那一定是现在最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因为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文明和谐的校园,就是当老师和同学从你身边经过时,你点头致以微笑与问候;当你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时,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文明
和谐的校园,就是当你看见校园内发生违纪行为时,你一声礼貌的劝阻;文明和谐的校园,就是当你看见地面有垃圾时,你弯腰拾起;当你在用餐、用水、用电时,少一些浪费、多一点节约。是的,这些能够轻而易举就做到的细节,就是构成文明和谐校园的要素。做好这些,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勇气,不需要体力,不需要钱财,它唯一需要的,是你要有心。它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正如濮存昕所说的:“文明离我们很近,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文明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就在我们的日常细节中,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中。做好文明礼仪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讲究卫生,不扔纸屑;遵守纪律、不搞破坏;着装得体、不求前卫;说话文明、举止大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等。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要知道“顺手捡起的是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心灵;有意擦去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我们既是校园文明的创造者,更是校园文明的受益者。从现在做起!让文明礼仪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学子的自觉言行!让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自我内化的一种快乐!希望同学们学习文明礼仪,实践文明礼仪,倡导文明礼仪。修身立德,文明就餐,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倡文明之风,践文明之行。让我们高呼“除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大学生”的口号,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绣出自己的完美人生而努力奋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