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与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1:3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与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与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与心得体会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内容: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双重任务。即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实验室、自然调查法)四)问卷法

(五)个案研究法(数据小、代表性差)。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1转变课程功能;2改革课程结构;3改革课程内容;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区、学校)。

全新的教育观念: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崇高的师德形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下述几个阶段:

(一)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注意:

1、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2、要有改革和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挑战。3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独特风格阶段。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思维的知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其划分为形象记忆(具有直观性,又叫表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容量20个字母或数字)、短时记忆(5秒——两分钟,)和长时记忆。

3、根据记忆的显著来划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

2、间接性。

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敏捷性

5、思维的独创性(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引起的,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把它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极端表现:白日梦)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

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明显的外部行为和认识活动及自我体验。

中学生的早恋原因:

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社会上过量的情爱和性方面的信息刺激,再加上迅速广泛的传播,是导致早恋的主要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原因。)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的个人原因。

中学生的早恋特点:

1、普遍、低龄化;

2、大胆;

3、成人化;

4、舆论宽容;

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

6、发展迅速、变化快;

7、相互感染;

8、自我显示。

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1、早恋弊多于利;

2、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

性教育应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志行动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

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点:

1、倾向性;

2、复杂性;

3、独特性和共性;

4、稳定性和可变性;

5、完整性;

6、积极性。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点:

1、意识性(自我觉察性);

2、社会性(本质属性);

3、能动性;

4、同一性;

5、独特性。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第一,必须要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说有价值;第二,必须能够对应作为客体的性能和属性,包括认识和评价客体,这里的客体自然包括人。

弗洛姆将价值观分为:接纳型、剥削型、贮藏型、市场型、厌世求死型和生产型。斯普兰格:理论、艺术、政治、社会、经济、宗教型等。

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核心成分)、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个基本成分。价值观的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新颖性和独创性,主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要成分:发散思维福尔德)创造力的构成三个方面:(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一般认为创设合适的环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

(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

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

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

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三水平六阶段);

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道德表现形式: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感);

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2、消极的情绪体验;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不良行为习惯;

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6、道德意志薄弱;

7、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心理。

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

(一)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二)示范与讲解;

(三)练习与反馈。

中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

(一)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

(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四)科学地进行练习。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考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焦虑对象:考试的情景、考试的过程、考试的结果,包括:焦虑性和情绪性)。

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1、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2、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

3、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班集体对其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也就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

班集体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群体,具有调节:社会、家庭、学校多重教育影响的独特功能。主要表现在:(1)筛选择优功能。(2)整合功能。(3)自我完善功能。

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1、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2、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

3、班集体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

4、班集体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

5、班集体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

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1、在教师的“教”方面,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组织、激励、协调、整合、凝聚等管理功能,集体的规范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言行起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调控作用;

2、在学生的“学”方面,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3、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中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良好的班集体还可以发挥它的各类专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指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

1、注意力集中;

2、认知活动积极;

3、师生情感和谐融合。(赞可夫:“自由呼吸”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社会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掌握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及共他象征符号)来接受社会经验,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以便积极地再现社会经验的过程;从群体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一个社会或民族通过社会教化对其成员进行塑造,从而使社会经验得以传递和更新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重要性:中学生社会化的最大课题就是要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其由一个社会情境到另一个社会情境的转换。所有这些转换都被包含在社会化的进程之中。

偏离行为所谓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它主要分为:

(一)一般性社会偏离

(二)违章偏离行为

(三)轻度违法行为

(四)违法犯罪行为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一)求知需要

(二)交往需要

(三)情感宣泄

(四)休闲娱乐

(五)好奇心理

(六)自我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即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以应对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

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1)作为学生自身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2)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3)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撑;(4)家长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时注意查问题、不迁就;(5)要彻底遏制厌学根源,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造目前的应试考试体制。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下:(1)恐惧心理;(2)自卑心理;(3)孤僻心理;(4)封闭心理;(5)嫉妒心理;(6)逆反心理;(7)逃避心理;(8)放任心理。调适方法:(1)克服怕羞的毛病(2)清除误会(3)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正确对待被人嫉妒和嫉妒别人(4)消厌世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表现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关爱学生);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等正面态度多余仇恨、嫉妒、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

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五、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六、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首先,我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书中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是否受学生热爱,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再有,我明白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现在的教学中如何对待对学生进行的奖励?原来我认为奖励可以带来学习的动力,但是这是外部的,不能持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王现的读书笔记

第二篇: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及心得体会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内容: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双重任务。即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实验室、自然调查法)四)问卷法

(五)个案研究法(数据小、代表性差)。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1转变课程功能;2改革课程结构;3改革课程内容;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区、学校)。

全新的教育观念: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崇高的师德形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下述几个阶段:

(一)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注意:

1、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2、要有改革和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教学方式挑战。3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独特风格阶段。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思维的知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其划分为形象记忆(具有直观性,又叫表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容量20个字母或数字)、短时记忆(5秒——两分钟,)和长时记忆。

3、根据记忆的显著来划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

2、间接性。

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敏捷性

5、思维的独创性(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引起的,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把它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无意想象,(极端表现:白日梦)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

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明显的外部行为和认识活动及自我体验。

中学生的早恋原因:

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社会上过量的情爱和性方面的信息刺激,再加上迅速广泛的传播,是导致早恋的主要原因。)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的个人原因。

中学生的早恋特点:

1、普遍、低龄化;

2、大胆;

3、成人化;

4、舆论宽容;

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

6、发展迅速、变化快;

7、相互感染;

8、自我显示。

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1、早恋弊多于利;

2、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

性教育应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志行动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

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点:

1、倾向性;

2、复杂性;

3、独特性和共性;

4、稳定性和可变性;

5、完整性;

6、积极性。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点:

1、意识性(自我觉察性);

2、社会性(本质属性);

3、能动性;

4、同一性;

5、独特性。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第一,必须要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说有价值;第二,必须能够对应作为客体的性能和属性,包括认识和评价客体,这里的客体自然包括人。

弗洛姆将价值观分为:接纳型、剥削型、贮藏型、市场型、厌世求死型和生产型。斯普兰格:理论、艺术、政治、社会、经济、宗教型等。

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核心成分)、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个基本成分。价值观的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新颖性和独创性,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福尔德)创造力的构成三个方面:(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养创造力;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一般认为创设合适的环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

(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

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

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

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三水平六阶段);

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道德表现形式: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感);

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2、消极的情绪体验;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不良行为习惯;

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6、道德意志薄弱;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7、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心理。

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

(一)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二)示范与讲解;

(三)练习与反馈。

中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

(一)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

(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四)科学地进行练习。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考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焦虑对象:考试的情景、考试的过程、考试的结果,包括:焦虑性和情绪性)。

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1、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2、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

3、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班集体对其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也就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

班集体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群体,具有调节:社会、家庭、学校多重教育影响的独特功能。主要表现在:(1)筛选择优功能。(2)整合功能。(3)自我完善功能。

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1、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2、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

3、班集体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

4、班集体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

5、班集体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

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1、在教师的“教”方面,良好的班集体具有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组织、激励、协调、整合、凝聚等管理功能,集体的规范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言行起调控作用;

2、在学生的“学”方面,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3、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中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良好的班集体还可以发挥它的各类专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指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

1、注意力集中;

2、认知活动积极;

3、师生情感和谐融合。(赞可夫:“自由呼吸”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社会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掌握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及共他象征符号)来接受社会经验,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位臵,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以便积极地再现社会经验的过程;从群体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一个社会或民族通过社会教化对其成员进行塑造,从而使社会经验得以传递和更新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重要性:中学生社会化的最大课题就是要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其由一个社会情境到另一个社会情境的转换。所有这些转换都被包含在社会化的进程之中。

偏离行为所谓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它主要分为:

(一)一般性社会偏离

(二)违章偏离行为

(三)轻度违法行为

(四)违法犯罪行为

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一)求知需要

(二)交往需要

(三)情感宣泄

(四)休闲娱乐

(五)好奇心理

(六)自我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即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以应对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发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展与变化的需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

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1)作为学生自身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2)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3)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撑;(4)家长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时注意查问题、不迁就;(5)要彻底遏制厌学根源,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造目前的应试考试体制。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下:(1)恐惧心理;(2)自卑心理;(3)孤僻心理;(4)封闭心理;(5)嫉妒心理;(6)逆反心理;(7)逃避心理;(8)放任心理。调适方法:(1)克服怕羞的毛病(2)清除误会(3)正确对待被人嫉妒和嫉妒别人(4)消厌世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表现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关爱学生);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等正面态度多余仇恨、嫉妒、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

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五、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六、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首先,我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书中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是否受学生热爱,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再有,我明白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

王现的读书笔记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现在的教学中如何对待对学生进行的奖励?原来我认为奖励可以带来学习的动力,但是这是外部的,不能持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王现的读书笔记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笔记

第一章 做合格教师 1.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2.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教育信念。

3.教师的智力素质:敏锐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4.教师的情感素质:成熟而稳定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爱的恒长性)5.教师的意志素质: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克服困难坚韧性、选择教育决策果断性、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6.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7.教师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教师职业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所教学科提供的思维方法)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和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8.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视、检查、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9.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创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分寸)7.教师的人格素质:浓厚的职业兴趣、正确的动机、健全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调控)良好的性格(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善断)8.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它直接支配、调节教育教学活动,影响活动效率。9.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9.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布鲁纳德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教学

1.布鲁纳关于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靠动作作用于事务来认识外部世界)、映像性表征(这一阶段儿童凭借对客观事务留在头脑中的表象,或依靠照片或图形等,来获得和运用知识)、符号性表征(运用符号或语言文字等为媒介,来获得和运用知识。)2.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意义:有助于

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3.螺旋式课程(布鲁纳),即课程内容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随年级上升而做多次循环,进行反复学习,不断的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直接得到知识,而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

5.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假设;验证假设;拓展应用。发现学习的特征: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内部动机;重视直觉思维;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6.发现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检索。7.发现学习的缺性:发现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需要的时间更多;发现学习对于低年级儿童不太适用;发现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适用于以严密逻辑为基础的数理等学科,也适用于有显著结构的社会学科。7.发现学习的特征:

1、重视学习过程;

2、重视内部动机;

3、重视直觉思维;

4、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它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了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对任意的(或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获得的过程。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接受学习,指学习主要内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或理解,但其中贯穿着教师有计划的指导。

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性质不同:发现学习是一个归纳过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称为“例-规法”。接受学习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称为“规-例法”。思维过程有所不同:在智力发展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适用对象有所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儿童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接受学习则被认为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学习比较抽象的概念与规则。适用的教学内容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没有严谨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接受学习比较适合学习那些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技能。

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它只是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则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性命题。

5.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思想”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且这些学习都是通过同化实现的.下位学习:在新知识和旧知识构成的类属关系中,下位的新观念被上位的旧观念包容和概括,这种情况下获得新观念的意义的过程叫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一些观念,现在要在这些旧观念的基础上下学习一个包容、概括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产生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上位学习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当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对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

6.学习(或教学)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教师和教材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加以分化。整合协调原则(综合贯通原则),指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加以联合和重新组织。除上述两条原则外,奥苏伯尔还提出了序列原则和巩固原则。

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

1.历史渊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认知学徒: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2.建构主义理论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建构主义教学基本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抛锚式教学,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给予问题的教学”,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

贾斯珀系列(范得毕特大学开发)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学习数学;创设了一种帮助学生整合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的情境;充分运用了影碟等现代技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一段相对宽松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发展深层理解为数学概念的机会;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共享的教学情境。第五章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 1.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言语-语言智能: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逻辑-数理智能:指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利用三维空间方式进行思维和表现的能力。

身体-动觉智能: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身体-动觉智能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较好的控制身体,对时间能够给出恰当身体反应,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自知-自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交往-交流智能:主要是指觉察他人情绪意向的能力,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现象、科学和动物等特别有兴趣。2.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教育改革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3.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特点:关注“智能类型是什么”;由单一走向多元

第六章学习积极性及其培养

1、学习积极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心理状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2.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学习要求或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

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要包括

认知需要(是指个体处于好奇心,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需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需要(指学生为了保持教师或者家长等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4.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5.学习动机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强化理论(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归因理论(伯纳德·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包括三个特征,即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6.学习动机的作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7.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具体描述了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与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达到最佳强度,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下降。

8.学习态度: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性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9.学习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学习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的品质。

1.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观因素:身体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学习策略 2.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客观因素: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影响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格、性别、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自我激励。

4.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

建立学习的大概念观。学习的大概念观认为只要是个体经验的获得都是学习,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接受上,学习的范围变得更为广阔。

5.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部动力:科学使用奖励;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结果即使反馈。

7.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训练学生对学习成败的正确归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知识:狭义知识指贮存在语言文字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广义知识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分类: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和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

接陈述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梅耶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即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安德森认为程序性知识 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4.知识学习的分类:奥苏伯尔依据知识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有意义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进一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5.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在这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6.影响知识学习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自身的生理健康状况、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焦虑、学习准备等等。(学习准备包括: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外部因素:教师的态度;班级心理气氛;学习环境。

3.知识的获得与理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和对学习内容的概括。

4.感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直观 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根据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的不同,可以把直观教学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教学。

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具有生动性、鲜明性、和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不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受到时间、空间和感观特性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进行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是通过对事物模拟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效果。但是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象不如实物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总有一定距离。

言语直观是在生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文字)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直观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和更多物质条件的限制,只需借助口头或书面语言就能完成。言语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言语直观的效果受教师的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经验的限制。5.理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的概括 知识的概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学习内容所获得的直观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感性概括,也称直觉概括,是指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概括的高级形式。从感性概括中,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理性概括,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

6.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言语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运用感知规律,突现直观对象的特征。(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各种感观参与直观过程。培养学生良好观察能力。7.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调动学生地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8.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信息贮存时间极短,大约0.25-2秒;贮存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5秒到1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特点:信息保持时间很长;保持容量非常大、长时记忆经过词的编码以有组织的状态被保持,并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9.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指记忆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1.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2.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学习者的态度 3.遗忘的原因及理论: 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结果。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艾宾浩斯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只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动机性遗忘说:又称压抑说,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是由于对所记忆信息的不良情绪体验导致了对该信息产生了压抑作用,如果这种压抑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同化说(奥苏伯尔);提取失败说 教学中合理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4.对知识的保持:加深对材料意义理解和加工程度。有效运用记忆方法。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复习要及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组块化编码策略。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5.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论述如何进行有效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先快后慢规律,遗忘的开始发展很快,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节省学习时间,减缓遗忘的进程。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刚学过的新知识应该多复习,每次复习的时间应长些,而间隔时间要短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第八章学习策略及其培养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2.学习策略的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的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3.学习策略的分类:丹瑟洛的二分法:主策略和辅策略。迈克尔的三分法: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奥克斯福德和皮连生的多分法

4.学习策略的意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个体成长的需要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学习训练中应发挥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既是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又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径。内化性原则:是指在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

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从而能在新的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特异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相适应。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SQ3R:浏览、提问、阅读、陈述、复习);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8.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认知、评价、监控和调节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分四种: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自我评价策略。9.元认知策略培养的具体途径: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1.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方法: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第九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种类: 从产生的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具有积极影响。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从学习迁移的水平这一角度划分: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主要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抽象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和抽象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为:下位经验向上位经验的迁移,如掌握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还表现为上位经验向下位经验的迁移,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什么是直角、锐角和钝角。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层次(在概括性和抽象性方面没有差异)的学习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它们的概念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这些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为水平迁移。

从学习迁移的顺序和方向上,分为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对后来学习应用字母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后来对英语字母的学习对先前学习汉语拼音的影响)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英语学习中,在学习grand和mother后,再学习grandmother,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如,对一种外语的语法结构、构词规则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将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属于同一语系的外语。

从学习迁移作用的情境的相似程度来看,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远迁移指已经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与原初学习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的运用。如,学生把在数学中学习的逻辑推理规则运用于物理或化学问题的解决。近迁移指将已经习得知识和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如,利用掌握的数学公式完成某一数学题的解答。

3.学习迁移意义: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使教育者“为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心理定势;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习方法。

6.如何从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去促进迁移(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要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第十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1.问题: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根据问题的确定性程度,分为定义良好问题(或结构良好问题)和定义不良问题(或结构不良问题)

2.问题解决: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活动过程。(基本特征:目的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3.问题解决的过程:识别和确定问题;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状况,确定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状态;定义和表征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分配问题解决资源;对趋向目标进程的监控;对问题解决效果进行评价。

4.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

5.发散思维,是基于已有信息,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大量设想,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6.创造性过程:确定问题或任务;准备,收集并激活适当的信息;产生反应,寻找并产生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法 验证和传达反应,对可能反应进行重要的检查;最后阶段,决定继续下去还是停止,当任务完成或失败时,个体可以决定停止,也可以决定回到其他阶段或者重新开始。7.问题解决的两类策略:

算法,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时,计算出所有可能的途径,对每种解决方法逐一尝试的策略;启发式。时利用一些经验性规则或者其他有用信息来帮助解决问题的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推理法;选择性搜索;类比。8.问题解决情境与策略运用: 当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问题时,解决者可以直接制定各种具体的计划来解决问题,并根据相应的计划解决一系列的子问题,如直接运用选择性搜索或逆向推理等。当面对的问题相对熟悉,但是缺乏具体的解决策略时,可以使用一般计划,尽管不能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法,但还是可以采用一般计划把问题分解成很多子问题。如河内塔问题中通过子目标策略连续地尝试解决问题。当个体对问题缺乏具体或一般地计划时,可以求助于过去经验。通过类比策略,把过去经验应用到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上。当个体对面临的问题缺乏了解,没有什么有效经验时,唯一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使用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如手段-目的分析等。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外部表征)动机状态(通常,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较低的动机水平更容易达到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而对比较容易的问题,要达到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则需要较高的动机水平;难度中等的问题,中等动机水平容易达到最佳问题解决效果。)定势(是由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倾向性。)功能固着(指的是人们在问题解决时把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种物体,而不能考虑到物体的其他功能。)知识经验;个性特征

1、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

2.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低智力的人不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力的人既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智力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与科学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质(经验的开放性和思想的灵活性;驱力、雄心和成就动机;自信、自大、专断;自主、内省、独立);影响创造力因素的综合观点:创造力投资理论(斯滕伯格)

3.创造力的促进:树立创造性意识;激发创造性动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提供创造性环境 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阶段: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有一定的自觉性。

内化阶段: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a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中的主要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与文化程度;家长的榜样状况;家长的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主要由社会舆论、社会风尚、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榜样等构成;c同伴集体;d榜样人物或事件;e强化与惩罚:正强化,指导致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即通过在行为之后施加有益的刺激,达到增强所期望的行为的目的;负强化,通过移去伴随于行为之后的有害刺激,也可以达到增强所期望的行为的目的。

内部条件:a个人信念,尤其是道德信念;B认知失调;C态度定势 6.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醒悟阶段:可采用两种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

转变阶段:应注意切断不良诱因;故意提供不良诱因。巩固与稳定阶段: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帐;使犯过者形成完整自我观念。

第十三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2.智力个体差异的表现: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智力总体上并无差异,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并随年龄的发展互占优势)3.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学生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发展的教学策略。具体做法:学生主体层次化;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

运用掌握学习,变革教学方式(布卢姆)

运用合作学习,实现人人进步。消除智力的性别偏见,因性施教。重视智力特殊学生的教育。智力超常学生可采取跳级、丰富课程内容和单独编班等特殊教育方式。对智力低下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学,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进行一定文化教育。4.气质类型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5.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针对气质类型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6.性格结构差异的表现: 性格态度特征的差异,(一,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二,对工作、学习、劳动的态度特征;三,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性格情绪特征的差异(表现在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意志特征的差异:包括:一是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使行为受社会规范约束;二是学生岁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三是学生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四是学生对待长期工作的意志特征。性格理智特征的差异:这是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7.性格差异与教育:

利用榜样的作用,用性格培养性格。运用赏识教育,为性格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塑造性格。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善学生的性格。8.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持续一贯的学习倾向,是个人所喜欢的学习方式。雷诺等人概括学习风格包含六个

维度:认知方式、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最佳时间以及动机和价值观等。

9.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认知类型,是指个体所偏爱和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通过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主要有两组: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沉思型和冲动型。场独立型的学生不会因外在刺激而分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学习;并且喜欢独立思考,倾向于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分析和判断事物,较自信,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学校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具体的知识,所以概括化程度比场依存型学生高;数学成绩较好,偏爱自然科学。

场依存型学生易受各种学习情境,如学习环境、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影响;其学习更多依赖他人的帮助和反馈;喜欢教师结构严谨的教学方式;偏爱艺术和人文社会学科。在人际交往方面,场依存型学生的行为是社会定向的,在集体中能与人和睦相处,社会技能较高;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是,如调节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等显得特别内行;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记者、教师等。场独立型的学生往往是非社会定向的,不易受集体压力的影响;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人际关系较单纯而且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比如理论研究、机械修理等。

冲动型学生:遇到问题急于求成,往往在没有全面分析问题,甚至还没有弄清楚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就快速做出回答。当学习任务要求做整体性解释时,他们的成绩比较好;而对于强调细节的学习任务,其所犯错误较多。容易发生阅读困难,学习成绩常常不太好。

沉思型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出反应,他们看中问题解决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当然,对于简单、熟悉的问题,他们的反应也会比较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都比较好,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成绩优秀。

第四篇:读《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心理学》有感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应必读的专业书籍,但当我踏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后却没有再认真研读它。为了更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要求,更好地走进学生心中,寒假期间我又重新研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读后受益颇多,感想颇多。

一、学习心理学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这本书强调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育引领措施。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是对学生的赏识和认可,能增添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是他们迈出成功的动力。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教育寻常事——本学期我曾经在期中考试后,找一名成绩进步的后进生谈话,我很高兴的告诉他:这次考试你的成绩进步最大,最近课堂上也表现的积极,你的潜力很大,相信自己!”看见他信心不足的神情,我又和他耐心谈了许久,从学习方法的改进,同学间的交往及人生理想,及时对他给予了更进一步鼓励和表扬。从那以后他的学习劲头十足,我见证了他一点一滴可喜的变化,这也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础。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激发的,学习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

《教育心理学》也指出:“作为老师只有了解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只有认真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掌握学生品质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更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转变教学风格,提高教学实效。

在研读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这本书不仅要通读,更要精读。我要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努力做好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

第五篇: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读《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莲花寺小学

张娥

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与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可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1、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2、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地学习期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边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五、遗忘的规律的启示

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学习,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2013年5月28日

下载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与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兰文杰著《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与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03-读《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必读的专业书籍。但是当我走出大学的校门,成为老师之后,却很少再继续认真研读它。为了课题研究,暑假又重......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笔记整理版(5篇范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特别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收获颇......

    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有感[5篇模版]

    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有感 在参加嵊州市领雁工程培训期间,我得到了一本很好的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一年级:李盛美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所感动,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是教育的基本条件 ——读《江西教育》中《爱与教育》一文有感 从教几十年,《江西教育》一直陪伴着我,是我的良师益友。从她身上我获得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帮助,使我不断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