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家风 继往开来
传承家风
继往开来
尊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跟大家又相聚在校园广播中,我是杨涵文、我是XXX、我是XXX、我是XXX。
我们今天广播的内容是《传承家风 继往开来》。甲:谁能跟大家说说什么是家风?
乙:我来说。家风就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
丙:说的太正确了。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礼仪之邦。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丁:古人留下了很多关于家风家训的脍炙人口故事,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甲:说的没错。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
—1—
的潜移默化。那么我就先来听一则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总理家风家训的故事。
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进京做事,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十分反感这种任人唯亲的腐朽作风,认为新社会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
丙:为此,他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丁: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甲:周总理侄儿周尔辉的父亲是烈士,周总理将其接到北京抚养。当时北京办有干部子弟学校,是专门培养烈士、高级干部子女的。
乙:但周总理没有让侄儿周尔辉上这样的学校,而是让他到普通的二十六中学住校学习,还特意嘱咐无论是领导谈话、填写表格,还是同学交往,千万不要说出与他的这层关
—2—
系。
丙:后来,周尔辉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1年结婚,学院领导帮助他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难题,把他爱人从江苏淮安调到学院子弟小学任教。
丁:周总理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批评道:“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国务院也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邓颖超也从一边给侄儿、侄媳做工作:“伯伯是抓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带头执行这项政策。”
甲:就这样,在周总理夫妇的耐心说服下,侄儿、侄媳一起调回了淮安工作。周恩来说过,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诠释着家风的重要。
丙:其实在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家风,这些家风既有共同性,又有着各自的特殊性。
丁:比如说,尊老爱幼、勤劳简朴,诚信为本是我们绝大多数家庭的家风。而喜欢读书、喜欢运动等又是各个家风的不同之处。
甲:是的。良好的家风对我们的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家风就像是土壤,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让我们一起来继承我们良好的家风,陪伴我们一生的成长。
—3—
下面就让我们在一曲《中国好家风》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广播。
—4—
第二篇: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浅议“疾控精神”
疾控精神是疾控之魂,是所有疾控人的共同信念凝聚而成。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疾控精神,自疾控的一点一滴凝聚而成,同时又指引所有疾控人前行的方向,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推动疾控事业顺着时代潮流一并前行。
曾经的防疫站
中国的疾控事业始于1949年,中长铁路设立中国首个卫生防疫站,紧接着各地区按行政区划建立卫生防疫站,这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正式建立。随着防疫事业的发展,疾控人的队伍逐渐壮大,但是开展工作的条件却艰苦。当时有一首打油诗深入人心:有女莫嫁防疫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捧回一堆破衣裳。短短四句话,生动刻画出当时防疫人员收入少、工作累、社会地位低下的窘迫形象。人们常说,吃一行恨一行。期盼好的生活,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捱不住艰苦的同志纷纷转行,留下的同志组成一支“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防疫队伍。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大肚能容天下事,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大气。经费不足,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旁人不解甚至嘲讽。面对种种困境,这支坚韧的队伍紧咬“累得、饿得、说得、忍得”的“四得”精神,要求自己吃得起苦,捱得住饿,说得动人心,忍得住寂寞。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意旁人眼光,扛起了新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公共卫生逐渐为政府所重视。度过痛苦的转型期后,曾经的防疫站已经脱胎换骨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经的“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是否已陷落在记忆长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的疾控中心
2003年,SARS疫情,造成危机四伏。
2004~2005年,人禽流感危机,让人闻鸡色变。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防疫刻不容缓。
2009年,甲流爆发,竭尽全力将灾祸拒之门外。
此外,严重威胁幼儿健康的手足口病数度来袭,以及2011年日本核辐射事件给民众造成巨大的恐慌„„
细细数来,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历的磨难着实不少,只靠双腿走天下的防疫队伍已不能应对日益严苛的突发卫生事件,迫切需要一支装备精良、快速响应的应急队伍作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讲究苦干狠干硬干的“四得”精神攻不破新世纪变幻莫测的种种疫情。在SARS、人禽流感和甲流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和地震、各种极端气候的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疾控队员随时随地即刻出击。他们在行动中磨练自己,在磨练中提升队伍,时刻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准则要求自己。
曾经,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全部认识仅停留在定期灭鼠灭蝇,核发健康证,给孩子打预防针之类的闲杂琐事。长期以来,由于疾控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即使耗尽心力,疾控人也只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民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度亦随之下降,但是作为新时代的疾控人,我们不能安然得当着幕后健康卫士,而要走到台前,唤起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我们需要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学会反思,钻研外国的先进理念,汲取其中的精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并将其化为自身特色。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大背景下,服务意识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组成。经过几年的努力,疾控中心改变服务模式,注重服务的实效性,强化自身的品牌特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例如在社区分发控盐勺,编制以预防肿瘤为主题的“肿瘤宣传周专刊”,及时跟进“核辐射”、“塑化剂”事件相关的食品监测项目,积极推行控烟日活动等。这一系列的目的都归于一处,即将民众“有病治病,大病大治,小病小治”的陈旧观念,改造成“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新理念。中心内部则开展对“预防为主”方针的研究学习。我们不再等着疫情找上门,而是面对疫情主动出击,力争将大病治于未病。同一张铮铮铁嘴,从“劝人治病”转为“劝人防病”,真可谓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公共卫生的范畴内,并不尽然是蛇虫鼠蚁痛苦病痛,让我们将时间拨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的节日。对于疾控人来说,亦是一次甜蜜的“危机”。试想一次活动历时184天,涉及24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更需面对7300万参观人员。整个疾控中心组成一支超规模的应急队伍,参与到世博保障这项宏大的工程中。多少次错过饭点,随手泡碗方便面充饥;多少次困得和衣而眠,醒来后只是拢住衣裳继续工作;多少次„„ 新时代的疾控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喊出“舍小家,顾大家”,“5+2,白加黑”的口号,渴望着为公共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对于闻所未闻的世博安保工作,上海的疾控队员们全无头绪,但是他们不畏惧不守旧。利用头脑风暴等新形式,调动每一个队员的聪明才智,集众人之长,合群体之力,最终力保世博顺利闭幕。世博会7300万的参观人流来自五湖四海各个群体,中外语言、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世博保障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上海疾控中心通过四轮风险评估,开创了国内大型活动健康干预的新模式,10万余册中英文对照《履行健康提示手册》覆盖了全市所有的三星级及以上宾馆,确保将所有中外人士在进入上海的刹那,已经被纳入世博保障的监测体系。未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流行事件。首次推出的世博双语健康指示手册,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可见,公卫事业的核心亦是创新,与中国发展的潮流一致。唯有创新才能前进,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辈们的“四得”精神,继承先辈的关荣传统,但不被前人规划所局限。新时代的疾控人欣然接受之余,更要有“来得快,战得动,赢得酣”的风范。
疾控中心的未来„„
近十年来,我国各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公共卫生方面,从被人们淡忘的角落里走到台前,唤起人们对“治未病”的意识。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两者的差距还不小。早在80年代初,美国就对疾病预防控制引起重视,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建立起一个相当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相较之下,我国的疾控事业起步晚,投入少,重视度也不够。若我们一叶障目不知窗外事,盲目自大的享受发展成果,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最终从世界这个大舞台上黯然落幕。
如今的上海正处于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机遇期,疾病预防控制及城市发展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身处第一线的疾控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疾控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财力物力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花在最紧要的刀尖上?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唯有人才开创事业,而事业亦能造就人才,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是成事之基,人是发展之础。如何求发展求创新?先储备人才方为上策。
对于人才的把握,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自有她独特的见地。她深知科研力量的创新发展,学科体系的建设完善和合格公共卫生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实现政府公共卫生职责,创建一流疾病预防队伍的保证。过去几年中,吴凡主任鼓励科技工作者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在她的牵头带领下,上海市疾控中心与美国CDC开展双边合作,建立现场流行病学上海中心,先后执行20余个合作项目;与WHO合作开展EXPO、老龄化、气候变化等项目;与欧盟CDC合作开展舆情监测;与美国Hamner中心签约共建SCDC-Hamner国际健康与安全研究院„„这些科技成果化成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在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中心的科技力量得到大幅提升。交流过程中,西方国家的超前意识和完善制度更是让疾控队员们受益匪浅,卯足劲要将国外的先进理念运用在自身的常规监测工作中。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我们不能循着前辈的足迹原地踏步,必须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准方向主动出击,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我们的学术修养,为将来更艰巨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学习,要学得好,更要学得精。将所学到的先进科研知识与现有的技术能力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
在公共卫生领域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疾控人的身影,我们始终奋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在灾后防病防疫的工作中,这支疾控队伍抢时间抢进度,不顾小家顾大家日日夜夜得奋斗着;在疾病控制这片战场上,疾控人凭借满腔热血,运用所有的智慧披荆斩棘,为民众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疾控人,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传承老一辈疾控人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新时代的疾控人要把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行动准则,新时代的疾控人更要 “学得精”才能踏进中国发展的步伐,跟上世界前进的规律。做一个“来得快,战得动,赢得酣,学得精”的“新四得”人才,为明天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疾控人永恒的追求。
第三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
我家的祖传家风是:勤劳善良,忠厚传家,为人正直,包容谦让、乐善向上,不计个人得失。
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庄稼人。以最普通的方式,在大地上辛勤的耕耘着自己的希望。这就是他们的追求。往日如昨天,他们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赤着脚,扛着一柄锄,踏着一方土,头顶一片天,深刻的印在我脑海里,至今历历在目„„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病床前三年无孝子”。我的祖母因血压高,留下后遗症,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在床上一躺就是5年。衣褥的换洗,一日三餐的喂食,都是母亲精心照料,直至病故。谁人不夸我的母亲贤德孝顺。
父亲的忠厚诚实更是受人敬佩,种田完粮,天经地义。每次交公粮,父亲总是扬好、晒干,籽粒饱满的粮食上交国库。有一次交公粮,因司磅员误把100㎏的磅坨看成200㎏,开单据多填写100㎏粮食重量。父亲发现后,毫不犹豫告诉司磅员,司磅员一经核定(看磅)确实多称100㎏,并且当众夸奖父亲忠诚实在!有的社员背地里说“父亲傻”,可父亲就是用“傻”的思想和态度去做事待人去,一直这样。
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别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且生动的讲述了一则故事,阐述了人生做人做事的哲理,使我终生受益(这就是内求品质;做事不找任何借口,只有自身拼搏努力,直至成功)!
从前,有个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于是大发善心,想帮助他致富,富人送穷人一头耕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播了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穷人满怀希望的开始奋斗了。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要艰难。穷人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生小羊,等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将计划实施了,只是吃了一只羊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不是办法?不如把羊卖了,买些鸡,鸡生蛋的速度快些,卖鸡蛋立即赚钱,日子可以立即好转。穷人将计划实行,但是鸡生蛋的日子也很慢。穷人又忍不住杀鸡,就这样杀到最后一只鸡时,穷人感到理想破灭,想致富没有希望,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无愁。穷人依然穷着。
包容、谦让更是我家的祖传家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记得:我家的家前,队里分了半亩自留地,用来种菜。谁知:地邻把菜种在两家分界的陇上,地头上种上香椿树,遮我家的菜的荫,吸食我家菜地的里的养分,锄草、耕地弄的我家浇菜都没有法浇。经父亲多次和谒的商量都不听;别人家也说:“太不像话,欺人太甚”。父亲没法了,最后说:“即他去吧,咱少种点地,吃一点亏,只要把陇里面管理好了,照样不少长菜”。凭着父亲的辛勤劳动,精心管理,种出的菜的品质、产量都比他家的好。包容、谦让是一种品质,父亲常说:“吃点小亏算不了什么,不去计较,因为这点小事两家闹生分了,激化矛盾不值的”。
“孩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家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我深深的感激着我的父母亲。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风气中成长起来的 ——这就是我的家教!
我一定继承发扬家庭的优良作风及传统美德。建立幸福和谐家庭,教育好子女,好好学习,倡导文明家庭风尚,走科技兴国道路!在公司里,能以团结同事,多学技术,干好本职工作,回报公司及社会!
墙冠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员工:何作秋
2015年8月1日
第四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
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家最重要的家风是阅读求知。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的父母希望把阅读求知家风传承到了我的身上。小时候,为了让我爱上读书,妈妈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为了让我融入书的氛围,妈妈还经常带我去书店看书。每天晚上,妈妈和爸爸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开始我并不想看书,但爸妈看书时聚精会神的表情吸引了我,我也就默默地跟着一起看了。天长日久,渐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有时作业写晚了,浓浓的倦意向我袭来,我也得看上几眼书才能入睡,阅读求知的家风已从父母的行动中渐渐的传承到我的身上。
每当夜幕降临,我在认真地写作业,爸爸妈妈或读书看报、或帮我学习,家里总有浓浓的书香气。每次过生日,爸爸妈妈也不忘送我精美的图书,总能让我惊喜不已。一家人去旅游出远门,每个人都会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机场、在宾馆,只要有时间,三个人都各自看着自己书。
这就是我的家风——阅读求知之风,愿它永驻在我家,书香悠远。也愿它飘进千家万户!
第五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观后感
实验小学二年三班吴奕霖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短视频,是关于家风的传承。我在这段视频里看到了有一位阿姨陪着一群福利院里的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还有一位中年叔叔,他在一间屋子里吹糖人;在班级里教孩子们剪纸。他们都受到了***的夸奖。
因为他们善良,懂得帮助别人,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我们家也有个家训是:尊敬老人,尊敬长辈,大年三十,我到姥姥家住,陪姥姥姥爷开心的守岁,住到正月初二,初三给长辈们拜年,祝愿他们幸福安康,我也想成为一个善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把这个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