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香门第 家风传承
书香门第 家风传承
——读邓格伟先生《梦鼍集》之《家族回眸》有感
罗明妍
认识邓格伟先生是在2006年春天,当时邓老应邀到我校文学社做讲座,他渊博的学识与谦和的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每次经过阳江北门街必登门造访,邓老也总会放下手中文稿与我谈天说地,意兴盎然。
我所了解的邓老是位令人如沐春风的仁厚长者,一个古道热肠的学问家。我常常思考,邓老为什么能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中固守一方精神家园,保持独立的个性。在拜读邓老大作,《梦鼍集》中《家族回眸》一章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书香门第,家风传承。邓老的高祖父邓琳先生是清末一位高风亮节的文人、教育家、社会公益家,他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后世子孙也自觉地传承着这种优良家风。
奖掖后学
据记载:“邓林,道光26年中举,后屡试不第,转为乡梓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创建南恩书院、字祖庙、同敬文社......掌教南恩、濂溪两书院多年,培育人才不少,阳江翰林姜自驹、姜自驺出其门下。对贫寒学子免收束修。”邓林先生不以科举落第为患,兴办学校,培育英才。他是一介寒儒,深知贫寒学子求学的艰辛,于是免收学费,他对后辈学子的关爱提拔令人动容。
作为邓琳的五世孙,邓格伟先生同样乐于奖掖后学,邓老曾多次在阳江中小学开办讲座、举办书画展,分文不取。我个人也从邓老身上获益匪浅。每次我去拜访他,他必然先关切地询问我近来工作状况如何、读些什么书、有什么疑难问题。有一次,我把我校自己办的《海螺报》带给他看,他接过报纸,并非草草地扫一眼就收下,而是去书房拿了眼镜仔细阅读。他首先称赞片面和色彩都不错,进而指出报头、排版、字体和文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他的见解让人特别愿意接受。当时,我刚开始学办报纸,听到各方面的声音批评不少,很少有人肯静下来读一读,并为我提出可行性建议。我只是一个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邓老能够这样真诚热心地帮助我,确实令我很感动。每次离开他家,我都会满载而归——邓老将自己的许多书籍赠送给我。
天道酬勤
邓氏一门中,有几位出身寒微却在某些某些方面成绩斐然的先辈,如邓老的高祖父邓琳先生“幼孤贫,然勤奋好学,擅长书法,各体俱隹......时人有‘邓琳草书可当钱之誉’”,有珍贵的书法作品《神思帖》流传于世。邓老的祖父邓宗鑫先生同样身世不幸,自幼丧父,五岁丧母,家境贫困,无钱读书,但他精心研究手工艺,擅长扎各种花卉、动物,扎的纸鸢远近闻名。
邓老继承其祖上遗风,励精图治,用十八年时间著成《梦鼍集》,将“阳江历史、漠阳风情、名人轶事、收藏文化、宗教史迹、海洋文化”融于一炉,堪称阳江的百科全书。在谈到创作体会时,邓老总是毫不隐讳地说:“我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许多名人都不敢正视自己的出身,避之惟恐不及,而邓老却主动谈及此事。其实,一个人起点越低,在取得成就后就越令人敬佩。邓老读高三时恰逢十年浩劫,而他不忘祖训,不坠青云之志,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坚持“看书、剪报”,“静夜伏案”。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作、采访,成绩却超过了专业水平,这与他的勤奋密不可分。
有一次我发现,海陵岛上有许多地名都以“那”字开头,想到在广西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当地人解释说“那”在壮语里是“田”的意思。难道海陵岛上曾有壮族人居住?我曾问过许多当地人,却无一人知晓,后来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邓老。邓老听后首先称赞我问得好,并肯定了我的怀疑,他说两广是古越人居住之地,在古越语中“那”就是“田地”之意。后来汉人南迁至广东,许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邓老说完还从两个落落大满的书架中抽出一本解释方言地理的书,三两下翻到“那”字解释的一页给我看,果然与他所说的不差分毫。他的博学强志和清晰的条理使我开了眼界。若说《梦鼍集》是阳江的百科全书,那么邓老就是阳江的活字典。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邓氏家族中这三位前辈皆因勤奋刻苦,突破自身自身环境的限制,成为行业佼佼者,这不能不说是天道酬勤。
古道热肠
邓老在我心中是个个非常热情善良的长辈,他了解到我和丈夫都在海陵中学教书,工资微薄,又要供养弟弟、妹妹读高中,就特别关心我们。所以每次我们去看望他时,他总与我们促膝长谈,一方面鼓励我们不要被目前状况所困,而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断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做长远打算,想办法改变现状,为我们指出许多出路。每次跟他交谈都会觉得很愉快,信心倍增。邓老自己以写作为生,生活也比较清贫,有一次聊天到中午,他执意要请我们吃饭,怕我们谢绝,就急切地说:“我的经济状况比你们好一些......”如此质朴真诚,真让人无法拒绝。我是外地人,对阳江还不熟悉,每一次拜访邓老时,他亲自送我下楼,还到街口叫了辆摩托车来,交待好地点、帮我还好价才目送我离去。这位老人给了我许多感动,他是当今少有的古道热肠的人,与他交往,令人心中阳光灿烂。
从《梦鼍集》中,我看到邓氏家族祖祖辈辈都不乏重义轻财、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之士。邓老高祖邓琳先生热心公益,“移筑北门拱桥,重修东山石塔......领衔倡导,管理其事"。邓老祖父邓宗鑫先生“性情忠厚”,帮邻居配钥匙“从不收费,不管开多少次锁,从不介意”他还在抗日战争中挺身保护十几个难民。邓老伯父邓石先生热心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代表基督教会到广州筹集善款,还曾应邀为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员作翻译。这真是忠肝义胆,世代相传。
不难看出,邓老的热情真诚并非偶然,而是植根在邓氏家族古道热肠的淳朴家风的沃土之中。
收藏字画
邓老从中学时代就喜欢收藏,这大概是受其祖父的熏陶。邓老说,他的“祖父是位有恒心,有心得的人,他花了几十年时间,潜心收集民国时期的刊物图片及资料剪辑,还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内容包括中外风景名胜、人物、古迹、风土人情及民国时期阳江发生的某些事件”,辑成六册,邓老幼年时“总要翻看,看得入迷”。
比起祖父,邓老的收集面更广,除收集名人字画外,还收集老照片、文革传单小报、门卷、请柬、铁路站台票、菜单、纪念封、碑帖,对剪报也情有独钟。42年间,仅剪报就有近40本。少年时他以收藏为拓宽视野的手段;成年之后,则将此作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途径。邓老说他的本收藏皆是心血凝成,千金不易。一个人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爱好已属不易,能如此详细地分门别类足见其思维的缜密。更可贵的是邓老还常常将珍藏品向世人展示,使其发扬光大,更充分地彰显其价值。
保护祖屋
邓老祖屋所在地北门街是阳江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狭窄的小街上商铺林立,过客如云,车水马龙,喧嚣不绝,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缩影——拥挤、喧哗、浮躁。很难想像,上世纪80年代前,它还是一条舗着青石板路的古巷,巷子两边的明清故居在风雨中静默。随着岁月流逝,古代民居和青石板路大都不复存在,这条街上唯一能给前人留下回忆,给后人带来遐想的就是邓老的祖屋。小巧的青砖门楼,上面悬挂着著名画家关山月手书“邓林故屋”四个大字的牌匾,门两侧的大红灯笼似与林立的商舗争辉,进入大门,左侧几间旧屋飞檐上的雕饰仍清晰可辨,这就是邓老的祖屋给我的全部印象。邓老及其族人一定为保护这方寸之地的百年祖屋尽了全力,其意义至少在于向后人昭示了阳江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个人无法阻止城市发展的进程,也无力参与保护古城抑或建立新城的决策,但至少可以力尽绵薄之力,保护自己所能保护的文物。
邓老的书房在大门右侧小楼的第三层,楼道狭窄、阴暗,如同攀爬古塔,书屋陈设简朴,一桌、一椅、两书架而已。闹市喧哗却不妨碍邓老文思泉涌。让我想起陶潜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贤德女性
邓氏一族中有几位优秀的女性,特别引起我的关注:邓老高祖父邓琳先生自幼丧父,由其母含辛茹苦培养成才;邓老的祖父邓宗鑫先生幼年父母双亡,亦是由其庶祖母抚育成人;邓老的人生中,也有三位女性默默地帮助和支持他。
第一位是他的母亲。到邓老父辈时,邓家生活仍很艰辛,他母亲为改善家计,与其父开了一家饼坊。她“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孝敬公婆,勇于承担养活一家老小八口的重担,并且,她深明大义,力劝丈夫为儿子订阅报纸,邓老也正是从此走上文学之路,养成收藏的爱好。
第二位女性是邓老已过世的妻子。她在困境中与邓老相濡以沫,虽性格各异却尊重丈夫的选择,她是邓老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也是将邓老作品看得最重的人,她得病后邓老倾力相救却无力回天。悲痛之余,邓老仍坚强地生活、写作,将深挚绵长的爱与思念化作前行的动力,使人深感“真正的爱是一种精神力量”。
第三位女性是邓老的新婚妻子。邓老于去年十月喜结良缘,其妻是一位中学教师,两人可谓志趣相投,琴瑟和谐。说到新妻,邓老掩抑不住激动,向我们大谈心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把握机遇......”我们与邓老交谈时,师母频频出来为我们添茶,继而又回到书房为邓老誊写书稿,其态娴淑端庄,我们看到青春与幸福洋溢在邓老脸上。
若说邓氏家族中多有才有德之士,我则认为这几位贤德女性也毫不逊色地撑起了半边天。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传子孙以金银财宝,不如传之以优良家风和良好教育,俗话说得好:“花香不经久,书香百世新”。邓氏家族优良家风与文化已相传百年,相信会历久弥香。
2007年3月15日于海陵岛
个人简历:
罗明妍,河南省开封市人,生于1977年11月30日,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中学教师。199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开封市求实中学工作。后于2004年报名参加团中央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到国家级贫困县广西省田阳县支教。其间与广东志愿者陈观华相识并结为伉丽,支教结束后共赴广东,从2005年至今在阳江市海陵中学高中部任教。
主要工作业绩
在河南省开封市求实中学期间:
2003年带领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从事公益劳动和社会调查,任教班级被团市委授予“青年志愿者班”光荣称号。
2002-2004年连年获全校公开课一等奖 2004年获全校教育理论演讲大赛第一名
2004年所带毕业班语文平均成绩86.2分,位居全市第一 在广西省支教期间:
2005年在广西省田阳县桥业中学指导学生参加全区语文竞赛荣获指导一等奖
2005年期终考试中任教的初一年级段语文成绩获全县第四名,南部山区第一名,创历史记录。2004至2005年帮助田阳县内31名面临失学或已经失学的贫困生联系资助款,保证其继续求学。
第二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
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家最重要的家风是阅读求知。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的父母希望把阅读求知家风传承到了我的身上。小时候,为了让我爱上读书,妈妈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为了让我融入书的氛围,妈妈还经常带我去书店看书。每天晚上,妈妈和爸爸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开始我并不想看书,但爸妈看书时聚精会神的表情吸引了我,我也就默默地跟着一起看了。天长日久,渐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有时作业写晚了,浓浓的倦意向我袭来,我也得看上几眼书才能入睡,阅读求知的家风已从父母的行动中渐渐的传承到我的身上。
每当夜幕降临,我在认真地写作业,爸爸妈妈或读书看报、或帮我学习,家里总有浓浓的书香气。每次过生日,爸爸妈妈也不忘送我精美的图书,总能让我惊喜不已。一家人去旅游出远门,每个人都会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机场、在宾馆,只要有时间,三个人都各自看着自己书。
这就是我的家风——阅读求知之风,愿它永驻在我家,书香悠远。也愿它飘进千家万户!
第三篇:传承家风
传承家风——我心中的美德
中华民族的历史孕育许多优秀传统美德,有些是以“家风”的形式世代传承的,家风通过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中传承,形成不同家庭的不同家风,对家风而言,个人行为就是家风的最好体现。
要论家风,我家也有自己的传承。我爸总是跟我讲爷爷,在我爸记忆里说爷爷总是穿着那一身古老的衣服,款式不新颖,颜色不鲜艳,总是语重心长的对我爸说: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日子真好,要节俭,要艰苦朴素。我的奶奶在生活中也很节俭,总把洗菜水、淘米水、洗衣服用过的水用来冲厕所。奶奶跟我说:要节约点用水,水很宝贵。在家里爸爸是一个很有时间观念的人,他做什么事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准时到达,从来不迟到、不早退。他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把握好时间,多做有用的事情。妈妈在家是对我最和蔼可里亲的总是对我说:冷不冷,热不热,饿不饿,累不累,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去关心别人。
我特别喜欢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每次看我都很感动,母亲干了一天的工作,晚上照顾完自己的孩子,又特别疲惫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长辈洗脚。可是她没注意到她的孩子并没有睡觉,而是露出半个头偷偷地看到了妈妈的行为,于是就像摸像样也端了一盆水走向妈妈。有一天我看妈妈累了,我也这样做了,妈妈对我说:“女儿长大了!“我想我也有了自己的家风。
聆听着家风的细雨一定可以将我这幼苗浇灌成美丽的花朵,同时我也会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第四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
我家的祖传家风是:勤劳善良,忠厚传家,为人正直,包容谦让、乐善向上,不计个人得失。
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庄稼人。以最普通的方式,在大地上辛勤的耕耘着自己的希望。这就是他们的追求。往日如昨天,他们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赤着脚,扛着一柄锄,踏着一方土,头顶一片天,深刻的印在我脑海里,至今历历在目„„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病床前三年无孝子”。我的祖母因血压高,留下后遗症,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在床上一躺就是5年。衣褥的换洗,一日三餐的喂食,都是母亲精心照料,直至病故。谁人不夸我的母亲贤德孝顺。
父亲的忠厚诚实更是受人敬佩,种田完粮,天经地义。每次交公粮,父亲总是扬好、晒干,籽粒饱满的粮食上交国库。有一次交公粮,因司磅员误把100㎏的磅坨看成200㎏,开单据多填写100㎏粮食重量。父亲发现后,毫不犹豫告诉司磅员,司磅员一经核定(看磅)确实多称100㎏,并且当众夸奖父亲忠诚实在!有的社员背地里说“父亲傻”,可父亲就是用“傻”的思想和态度去做事待人去,一直这样。
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别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且生动的讲述了一则故事,阐述了人生做人做事的哲理,使我终生受益(这就是内求品质;做事不找任何借口,只有自身拼搏努力,直至成功)!
从前,有个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于是大发善心,想帮助他致富,富人送穷人一头耕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播了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穷人满怀希望的开始奋斗了。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要艰难。穷人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生小羊,等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将计划实施了,只是吃了一只羊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不是办法?不如把羊卖了,买些鸡,鸡生蛋的速度快些,卖鸡蛋立即赚钱,日子可以立即好转。穷人将计划实行,但是鸡生蛋的日子也很慢。穷人又忍不住杀鸡,就这样杀到最后一只鸡时,穷人感到理想破灭,想致富没有希望,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无愁。穷人依然穷着。
包容、谦让更是我家的祖传家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记得:我家的家前,队里分了半亩自留地,用来种菜。谁知:地邻把菜种在两家分界的陇上,地头上种上香椿树,遮我家的菜的荫,吸食我家菜地的里的养分,锄草、耕地弄的我家浇菜都没有法浇。经父亲多次和谒的商量都不听;别人家也说:“太不像话,欺人太甚”。父亲没法了,最后说:“即他去吧,咱少种点地,吃一点亏,只要把陇里面管理好了,照样不少长菜”。凭着父亲的辛勤劳动,精心管理,种出的菜的品质、产量都比他家的好。包容、谦让是一种品质,父亲常说:“吃点小亏算不了什么,不去计较,因为这点小事两家闹生分了,激化矛盾不值的”。
“孩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家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我深深的感激着我的父母亲。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风气中成长起来的 ——这就是我的家教!
我一定继承发扬家庭的优良作风及传统美德。建立幸福和谐家庭,教育好子女,好好学习,倡导文明家庭风尚,走科技兴国道路!在公司里,能以团结同事,多学技术,干好本职工作,回报公司及社会!
墙冠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员工:何作秋
2015年8月1日
第五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观后感
实验小学二年三班吴奕霖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短视频,是关于家风的传承。我在这段视频里看到了有一位阿姨陪着一群福利院里的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还有一位中年叔叔,他在一间屋子里吹糖人;在班级里教孩子们剪纸。他们都受到了***的夸奖。
因为他们善良,懂得帮助别人,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我们家也有个家训是:尊敬老人,尊敬长辈,大年三十,我到姥姥家住,陪姥姥姥爷开心的守岁,住到正月初二,初三给长辈们拜年,祝愿他们幸福安康,我也想成为一个善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把这个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