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QC经验分享-墨脱
做QC的经验是什么?比如有一个好的课题,严谨的思路,精彩的发布等等。或者我可以拿出一本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给你们讲大一堆的经验。我的QC经验也是吸取了他们优秀的经验。所以我这里就不讲如何做好QC,我就讲讲如何“坚持”做好一个QC!
参考借鉴。
这是我第一次组队做QC,当初第一次真正要开始做QC时,心想QC是什么,完全没概念。但是事情既然开头了,还是要坚持走下去。后来我就拿了几篇过去一两年写的比较优秀的QC做样本,最后一篇完整的QC也总算做出来了。
认识失败。
后来,我们收到通知说写完的可以去参加第十四届“海洋王杯”QC大赛的初审,初审过了就可以去海南参加比赛,听说去海南还是挺兴奋的,毕竟这么大了没几次机会出过远门。于是我们总共有五个组交了成果去参加初审,五个组有三组通过了初审两组没通过,我们小组的课题就是两个没过的其中之一,百分之六十的成功率我都没赶上,心理还是挺失落了,失败归失败,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因为后头的路还长着了,机会还是有的。我们还要拿着这个QC项目参加公司、省公司以及其他质量协会的比赛。
寻找问题,改正问题。坚持学习。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经常找一些QC的优秀者帮我看看问题有哪些,不断地找问题和修改问题,比如**在认真看过我的课题之后,在肯定课题的同时也发现了QC内容不够充实的缺点,还有**和曾经获得两次国优的**都发现并指出我课题在“方案选择”环节上的重大错误,同时提出了他们的修改意见,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有我们团队这个比较圆满的QC成果。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们陆续参加了公司和省公司的QC发布会,并取得省公司二等奖的成绩。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既提高其企业的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公司的消耗。在参加省公司发布完后,我们还参加了QC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QC课题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QC课题是边走边学的过来了。虽然省公司比赛获得了二等奖,但是我也看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获得省公司一等奖**的《*********》和**的《*********》,让我知道一份优秀的QC作品所要具备的条件,再跟自己的QC作品对比一下,觉得跟他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此后我们的QC作品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很快又到了7月份的厦门市质量协会的发布会,等待了两个星期后的市质协评审的结果出来之后,只是被评为奖励等级最低的市优秀奖。又踏踏实实的失落了一回。而此时今年已有三个小组拿到了“国优”。
把握每一次机会。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幸运之神再一次降临在我身上。第一届“全国创新型QC比赛”在北京举办,在我们公司今年做创新型课题的就只有三个小组,我们的课题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抱着再试试的心理去参加初审,后来初审过了,接下来日子里我开始总结前面几次比赛成果不理想的原因,比如课题细节性不够注意,课题在行业内和行业外有不同的要求而我却没有及时改正以满足要求,还有现场发布效果不好等等,或许这些不一定是我前几次失利的真正原因,但是有可能成为这一次失败的原因,所以在比赛前我不断去修改去完善我的QC作品。经过反复的修改完善后,考虑到课题在自己手上已经改到不知道如何去改的阶段了,抱着坎坷的心理想课题在这次比赛的所有作品中或许已经没有太大的差距了,突然发现现场的发布也是很是重要的,于是我想着如何在发布阶段能够获得更高的成绩,之前几次都是我一个人上台发布,感觉发布效果并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所有在考虑了诸多原因后,我这次决定由两个人配合发布,并且经过多次排练。去参加比赛时已是金秋九月,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北京比赛之旅。在北京经过了四天紧张激烈的比赛,由于准备充分,改变发布的风格,在枯燥的发布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言语,并且在现场发挥良好,此次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国优。
其实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摸着石头前进,从对QC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迈出去的第一步。项目是我们机械维修的师傅们辛苦完成的,QC编写的过程得到许多人的指导与帮助,成果应该是属于大部分人的,而不是我自己的。
及时把握QC新动向,并作出调整。
2017年的QC项目已经在进行中了,写QC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要学会边写QC边学习改进。其实开始大家都一样,没做QC前,接受再多的QC培训也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有你开始动手了,你就会知道问题在哪,然后再去学习再去琢磨,你的QC学习才有效。
在做QC的过程中,你要学会多接受多人意见,毕竟现在QC在行业内和行业外有着不同的要求。想要把握住每一次发布的机会,就得努力去充实自己的QC内容,保证内容的严谨性。
第二篇:走进西藏墨脱
走进西藏墨脱•民警王勇的酸甜苦辣② 坚守墨脱,天空依然辽阔 采访:本报“西部行”赴西藏采访组 执笔:本报记者 孙贵田 刘建伟 摄影:本报记者 王首锋
如今,2000年和王勇一起到墨脱工作的19人中,只有包括他在内的5个人还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一起来的人、比自己来得晚的人,经常会有人离开。每一个离开,对于留下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一次心灵的震颤。
分离,后会无期?
2001年,也就是王勇到墨脱工作的第二年,同到墨脱工作的一名同学要走了。由于另一名一起来的同学巴桑(现为墨脱县公安局副局长)在乡里做特派员,赶回来要走三四天,所以,王勇独自为要离开的同学饯行。
那天,王勇托人买了6瓶蓝带啤酒,每瓶25元。他越喝越伤感:“下次再见,不知会是多少年以后。”虽然同学在一起早已聊尽了所有话题,但只要在一起,哪怕是一个眼神,依然可以相互慰藉。现在却要分开了。“有机会也早点出去吧。”同学劝道。
接下来的日子依旧是寂寞的。说话的人不多,新鲜的话题更少; 警情不多,不过是吵嘴打架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巴桑的交流方式是写信,方便的时候让人捎过去。县里没有书店,更没有电影院等娱乐场所。一本绿皮的刑侦案例小书,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最后又托人捎给了巴桑。
放手,让机会溜走
2003年,离开这里的机会来了。林芝地区公安处刑警支队因为人手不够,把王勇借调到支队帮助工作。很快,王勇就得到了地区公安处领导和刑警支队领导的认可,正式调到地区公安处工作的事情也基本确定了。
王勇把这事告诉了墨脱县公安局时任局长折宝。折宝问他:“想走吗?”“想走。”折宝沉思之后对他说:“你想好。只要想走,我不强留。”
大家都以为王勇很快就会办理调离手续离开墨脱,可他却放弃了这次机会。刑警支队的领导很惊讶:“为什么?”王勇说:“我在林芝工作这段时间,发现外面的确很好。但是心里老是念着墨脱,那里虽然闭塞,但人和人的交流很真诚。”“这里不真诚吗?”王勇语塞。其实,不是林芝不好,而且林芝毕竟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但他发现他更能融入墨脱的氛围。他已经适应了那种环境。
王勇回来了。他继续迈开双脚,用时间丈量墨脱的土地。塌方了,自己开路;车坏了,自己修车。下乡的时候,往往早晨出发,半夜十一二点才到;去时蹚过的小水沟,返回的时候水可能已齐腰深。
危险,习以为常
墨脱的很多路都是在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另一侧是汹涌的江水。很多地方的宽度只能两人侧身而过。遇到两头运送货物的牛相遇,双方要各自卸下货物,等牛交换完位置,双方再交换货物,然后驮上货物离开。
墨脱多雨,泥石流也多,王勇和同事下乡时经常遇到。每到这时候,他们都会拉开距离,一个人过的时候,其他人看着。如果有石头滚下来,便指挥着“往前跑!”“往后跑!”经历多了,也不知道害怕了。曾有一名副局长和王勇一起下乡,眼见有山石滚下,王勇连喊“往前跑”,那名副局长边跑边喊“先别塌,等我过去”,众人笑了。
其实,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面对的危险。2004年,一名医生出门采药失踪,县里派出大批人力四处寻找,可如果掉进江里,找到的希望微乎其微。“那次,找惨了。”王勇说。
2010年,县里开展收枪行动。王勇和乡镇干部一起负责3个乡的收枪工作,同时兼做二代身份证的信息采集工作。这一趟转下来竟跑了20多天,收枪上百支。
下乡的路上,有一处塌方路段,几米宽的路塌得只剩20厘米左右。王勇他们只能用脚尖踩着仅存的一点路,双手抓着树根慢慢通过。有一名刚参加工作的乡干部无论如何不敢过,乡里一名老同志原路返回,拉着他的手一点点走过那段路。
成长,心有不甘
在巴桑的眼里,王勇工作能力强,是心细、想事办事特别周到的一个人,民警想不到、百姓可能忽略的一些事,他都记在心上。正因为心细,王勇的烦恼事也多:墨脱县的通讯光缆由于塌方经常中断,与上级公安机关的沟通非常不畅;由于墨脱县的路况太差,上级统一配发的警车,其他地方的还六七成新,墨脱县公安局的已经差不多快报废了;因为墨脱空气湿度大,枪放进“标配”的枪柜不久就会生锈。另外,还有派出所建设的问题、民警的住房问题、年轻民警找不到对象的问题……
按说,27岁任公安局副局长,31岁任政委,王勇在墨脱的成长应当是顺风顺水。可王勇却仍心有不甘。相比其他地方的同学,他觉得自己成长得还不够快,不是职务上,而是在业务上。
这些年,王勇的很多业务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的,实践中根本接触不到。比如交通管理,对别的地方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业务,可对于刚刚通公路、车辆暴增的墨脱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好警察是案子练出来的。在墨脱,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说这话时,王勇透着遗憾。
下乡,想家的民警
王勇驾车带记者前往背崩派出所。背崩派出所是最近的派出所,也是唯一通公路、通网络的派出所。
28公里土路,坑坑洼洼,走了1个多小时,过去徒步是一天的 路程。路边,芭蕉熟了,柠檬虽然没有成熟,却已有木瓜大小。路边,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阵雨后,天空中架起虹霓。
这一切对王勇来说,再普通不过。他却指给我们看路边唯一的木板房。他说,过去到背崩,都是一早出门,中午在这里歇脚,天黑前再赶到派出所。
背崩派出所有4名民警,一间半办公室。一块玻璃破了一半,看上去已坏了很久。但“玻璃这东西太娇贵,很难运过来”。
我们跟随王勇和所里民警走访群众,一对门巴族老夫妇。记者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通过民警介绍,知道他们在聊着诸如儿女最近有没有回墨脱之类的家长里短。
这一家应当是距离派出所最近的。现在民警下乡主要靠走,依然是以“天”为单位。去年县公安局治安、交通民警和背崩派出所民警一起到辖区9个村里开展法制宣传,一圈下来,竟然走了1个半月。
离开前问起民警“最大的心愿”,在所里的3名民警商量了一下,写了5个字:“常回家看看。”毕竟他们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和王勇当年进墨脱时相仿。
墨脱县公安局现在已有106名警察,工作超过3年的不足20人。
对话:
记者:你们王勇政委有什么特点?
张凯(背崩派出所所长):政委对工作要求很严格,但对我们都很好,工作上是领导,平时是老大哥,把我们当亲兄弟对待。我们所 里的4名民警都不是警校毕业的,又都非常年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所不足,培训等方面的事情,政委一直在帮助我们解决。
微评:
用工作来定义坚守
在去与留的抉择面前,每个人的选择都可以理解,每个人的决定也应当尊重。王勇选择了留下,而且一干就是10多年,这种坚守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人不时地埋怨着环境,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命运对自己如何不公。留在墨脱的王勇没有埋怨,他默默地用学习打发寂寞,用踏实的工作充实自己,很好地定义了坚守的意义。或许,走惯了墨脱道路的王勇更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再难走的路也可以到达终点,关键在于坚实踏好每一步。
第三篇:《心跳墨脱》观后感
心跳,无处不在——电影《心跳墨脱》观后感
今天晚上观看了电影《心跳墨脱》,本来是抱着上形式政策课的心态去的,看完电影,收获的却是感动和震撼。
《心跳墨脱》是解放日报记者王晓鸥编剧的电影,在“第十届政府华表奖”评比中荣获“优秀故事片奖”。它是一部以发生在上海的一件真人真事为背景创作的影片。
这部电影的拍摄,不是帅哥靓妹们浮光掠影的游程,不是花团锦簇下这种“恋”那种“爱”的嬉闹;而是挑战艰辛的历程,是感受心跳的意境。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为背景的影片,情节简单,却使人感动。它描写了一位78岁的知识界的退休老人,立志要攀登中国百座名山,不经意间,他来到了西藏最偏远的墨脱县,在那里他建立了一座小学,并希望那里的孩子们都能受到教育,影片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主人公患有冠心病,并装有一个心脏起搏器,需要每年做一次检查,然而在那偏远的山区却没有医生,于是,一位从城市来的记者和一队人马带着一位从未登过险山的医生,一起踏上了那条没有公路的、4800米海拔的大雪山,踏上了处处都是危险的旅程。
首先,这部影片拍摄了迄今尚未被拍过的美丽而又神秘的风景。影片气势庞大,却没有采用近年所流行的电脑合成技术,而是采用了一种相当真实的而又危险的拍摄方法,我为他们的这种认真敬业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了。不仅如此,这部影片的真谛在于人们用生命谱写出这段艰辛的旅程上所发生的动人的故事。那些朴素的,有着强烈个性的,且大多数却没有受到专业演技训练的藏民,出乎意料地显示出他们那颗闪着光辉的美丽心灵。
在整个电影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小果达。果达,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十分想上学,可是,因为家里穷,十二岁就当了民工。十二岁!那时的他和我现在的年龄一样,可是,我十二岁时,手中拿的是书本,身上背的是书包,而果达,手中拿的是斧头,身上背的是那一捆一捆的木柴。果达,为了一名给孩子送书包的记者,为了别人的书包,为了其他的孩子,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十五岁啊,果达十五岁就结束了自己短暂而遗憾的人生。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有一条陡峭的山路,路很窄,一不留神就会坠落到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中。可是,去墨脱必须经过这里,人们只能踏上了这条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路。“啊!”记者叫了一声,原来,他差一点掉了下去。可是,小果达为了救他,已经掉了下去。幸好有一根粗树枝把他挂在了上面。人们想办法救他,最后,把一根栓着绳子的拐杖扔了下去,可是,果达却把身后背着的一筐书包挂在了这根救命的拐杖上。而自己却因为树枝折断,坠入了山下滔滔的河水中。“果达——”记者伤心极了,他知道果达非常希望自己能有个书包,于是,记者毅然把一个书包扔了下去,他希望果达能到一个可以背着书包上学的地方„„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下泪来,我觉得命运好不公平,为什么对他那么残忍,让一个那么爱学习的孩子永远也无法上学。看到这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果达,一个普通的藏家孩子,年仅15岁就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在危险的道路上跋涉。而我们所生活的大都市里,有多少富二代,官二代确在肆意挥霍金钱,享受奢侈的生活。“我的爸爸是李刚”,“开私家车撞人将人砍死的大学生”等等。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慢慢地流失。
这部电影对我的震撼很大。感动,心跳,无处不在。为墨脱艰难的旅途,为
果达的善良,坚强与无私。看过电影,我想了很多,对比果达的生活,我越发的感恩现在,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虽然现在我不漂亮,不富裕,不聪明,但我拥有生命,拥有读书的机会,拥有爱我的父母,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珍贵,我应该好好珍惜。
第四篇:核电站现场QC经验反馈
核电站现场QC经验反馈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金属质量控制科在现场的定位、工作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对刚参加核电施工工作者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和工作态度的了解有较大帮助。
5.1 QC的定位 5.1.1 狭义QC 检验产品检验产品的质量,是产品质量检查员。(是我们常说的找茬,是挑毛病的)5.1.2 广义QC 为了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对一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管理,是管理者。(要预见、发现、解决问题,并加以总结)
5.2 做好QC的基础知识要求
CME的QC分很多专业,但所有QC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且面要广,如原材料制备、设备制造、设计、工艺原理都要懂得一些,并且知道哪些是重点。
我们大部分人员都具备相当强的理论知识,但现场经验往往更加难于获得,“百闻不如一见”。
我们日常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没有高科技含量,只是一些成熟的工业经验的组合和堆砌,对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十分清晰,对一些行规、术语要了解。(镀铬、淬火、马铁等)
标准是我们的“圣经”,对标准的学习和使用是尽快掌握相关经验的捷径。标准或规范通常有“禁止”,“强制采用”,“非强制性指南”,“可以评价”等区别对待。
外语能力也很重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向其它专业、小组学习知识。5.3 做好QC的态度
QC工作是烦琐的,要细心、耐心、善观察。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脑勤。建立在专业知识上,提高对质量问题敏感程度。敢于质疑,大胆求证。
善于总结:通常在发生改变(施工单位、人员、工艺等)时能够发现问题。同时根据施工频度(较低或过分重复)、难度、是否首次施工、不同级别、赶工、特殊时段、接口等易出现问题。
是质量理念和基本知识的普及人。5.4 与被检者的关系
他们即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又是要“时刻警惕的对象”。做QC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轻易相信种种理由,他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你要求什么样的程度,通常会让你给他们放松一点,但有第一次,必定有第二次。个人的坚持与较强的责任心是重要的,不能因为“交情”、“恭维”、“行政命令”或其它要素而动摇。
自身尊严需要维护,但标准规范是唯一的。防止过于强势,影响正确的判断。注意“过度承诺”。
客气地指出错误,气氛轻松。尽量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组织。5.5 掌握一些QC控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事先预防 全员参与 PDCA循环等
甘特图、特性要因图、关连图法等 西格码法、SPC等
本章小结:本章内容重点有QC的定位、QC的工作态度、QC工作方法和与承包商的关系。需掌握QC工作内容、基础知识和相关要求。
第五篇:电影《心跳墨脱》观后感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
——电影《心跳墨脱》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没有与外界沟通的像样公路,地形崎岖,虫灾、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每年仅有四个月的“开山”期,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这里的经济文化也落魄不堪,孩子们也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里就是藏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墨脱!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位78岁的患有心脏病的知识界退休老人,在立志要攀登中国百座名山并为之努力时,不经意间,他来到了西藏最偏远的墨脱县,在那里他建立了一座小学,并希望那里的孩子们都能受到教育。而后,一位从城市来的记者和一队人马带着一位从未登过险山的医生,一起踏上了那条没有公路的、4800米海拔的大雪山,踏上了处处都是危险的旅程,去访问那位伟大而平凡的老人。
这就是电影《心跳墨脱》所呈现观众的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与众多投资过亿,明星云集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是那样的平凡,而又那样的激起你巨大心灵的震撼!、它让我们知道,在我们享受完备的硬件教学设施的同时,还有那样一群同样渴望知识的少年们,上学对于他们来说上学只是一个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其中反映了在我们这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有多少可怜的人民们还没有机会沐浴在祖国改革的春风中,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奈,对此,我们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唯有集体的力量,国家的力量,是将的力量,才能够解决这些一个个问题!
除次之外,影片中那些感动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果达的质朴与善良,以及对知识的渴求,王记者不怕艰险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勇气,校长先生的淡定与执着……这群人们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下昭示了人性的美丽与高尚。那位伟大的老人,他不顾生命,“舍小家为大家”,那固执的善良是白色的雪莲,开在寒冷的高原上。而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在经济飞速发达的今天,有人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我,有人在觥筹交错中丢掉了人性,有人在歌舞升平中走向了不归之路……有时路走长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回首一下或思考一下呢?
另外,剧组仅以三百万元的低成本,亲赴墨脱拍摄,遭遇困难不计其数,包括自带小型发电机、3吨燃油进山发电,在海拔超过五千米的山上行走6日,到汗密蚂蟥区取景等,体现的敬业精神堪比上海老人。电影那唯美的景色同样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是在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情感的漂流。世界正等待着我们,请把我们干净的心灵奉献给需要他的人们吧,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美化家园,美化人间!
张爽 10240132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