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

时间:2019-05-12 11: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

第一篇:浅析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

浅析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

摘 要:从今年1月1日起,新的《预算法》开始正式施行。该法强调要全面规范各级政府的收支行为,加大预算约束力度,进一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同时,要追究不规范预算行为的法律责任,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控制方式、地方债务风险、转移支付制度、预算支出约束等多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文章从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健全预算管理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预算控制机制等方面,结合新《预算法》对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预算法》 预算管理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健全预算管理 激励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预算法》被称为“经济宪法”,肩负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在它的修订过程中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新《预算法》规定: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必须以预算为依据;二是限制年中出台收支政策;三是规范超收收入使用。因此,财务预算是行政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须和重要的手段,也是今后开展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只有切实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财、物全面组织、计划、协调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实施财务预算是法律赋予的功能之一,既必要,又充分。

一、“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标志着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都需要纳入预算管理和监督范围

1.良好的财务预算有助于收紧“口子”,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约束,全面规避财务风险。新的经济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甚至是贫困县,群众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0元,但是县城里各家行政办公大楼却一家比一家豪华、气派。“四风”问题严重。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新颁布并实施的《预算法》坚持勤俭节约的理念,从严、从细、从实,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经费以及办公大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的基建投资;并规定新法出台前已经建设的预算之外抑或是超标建设的,必须立即改正;同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处理。

2.明确全口径预算体系,打造透明预算制度,下好“单子”,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力。新《预算法》从主体、用途、规模、方式及控制风险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作出限制性规定。由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在经过认真、深入、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才作出战略决策的,因此,掌握了准确的财务预算就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全面按照预算标准开展工作,下好每一份“单子”,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执行力。

3.收回“票子”,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新《预算法》改进了预算控制方式,建立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实现行政事业的中长期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预算是一种全新的未来预期性管理理念,做好预算对任何一家行政事业单位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财务预算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的具体化,“接好地气”,做好预算可以使每一家单位及时收回“票子”,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从对新的《预算法》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预算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作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调节年度资金丰歉的重要工具。”因此,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建立结余结转定期清理机制,对包括本级财力抑或是上级安排形成的结转资金,只要是连续两年没有使用完的,都应该作为结余资金管理。这其中作为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可以用来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政事业单位要以新的《预算法》为依据,加大力度,进一步树立全员参与意识,营造一个和谐、稳定、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环境。要坚决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赏罚严明,“公开、公平、公正”,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日常的业务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顺利地完成各项预算任务。

1.要积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科学推进预算管理工作。“正确的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涉及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因此,只有让全体干部职工都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都主动地为单位的预算管理建言献策,从每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工作环节考虑怎样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预算,积极为单位、为大局承担自己所能够承担的职责。那么,做好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要积极推进预算民主管理,实行预算公开。新《预算法》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也就是说除了涉及到国家重大机密的事项外,其他一切只要是经过批准的预算、决算、预算调整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各种报告和报表,都可以也都应该在规定的期间向社会公开发布。只有以“公开、公正、公平”的透明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说明,开诚布公,襟怀坦白,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新的《预算法》的宗旨,也是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改革力度的方向。无论是各级政府抑或是事业单位,都应该积极推进预算民主管理,实行预算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单位的干部职工,真正感到自己有了知情权和参与权,受到了社会和单位的尊重,能够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大家积极主动地为更好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出谋划策的热情,“众人拾柴火焰高”。

3.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预算管理的科学、透明的和谐环境。要注意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通过整治政府预算的碎片化管理方式,进而清除预算外与体制外资金的滋生环境。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单位领导往往容易忽视为员工营造一个有利于预算管理的工作环境。他们不注意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激励员工逐步将自己的能量进一步释放,从而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因此,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一个适合广大干部员工有效地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环境,满足更多员工的合理需求,激励他们对单位预算管理所做的任何一个积极、有利的行动,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4.要积极推行预算管理的责任化。如何才能将行政事业预算管理的责任化落到实处,一是要认真编制责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单位的全面预算,还有各个部门的责任预算,由表及里,由内到外,形成了全面覆盖单位经济活动的预算管理体制。全面预算是从经济活动的客体来反映,责任预算则是从经济活动的客主体来反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责任预算是责任单位的工作目标,每一个责任单位的工作状况决定了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二是为了保证完成各项预算,各行事业单位要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和配套措施,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资方面的,只要是对全面实现预算目标有利的,都可以采用。具体方法有对短期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激励措施,也有对长期目标实现所开展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多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将预算管理的责任化落到实处。

5.要积极开展预算自主管理的绩效化考核。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审查将终结粗放管理阶段,从而进入以绩效论“英雄”的科学管理轨道。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可以进一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落后的原因,落实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使责任预算能够尽快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要在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的协调与指导下,通过绩效化考核,对每一阶段的执行情况进行论证,督促经济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有意识地实施相应的预算管理,采取正确的方法,“比学赶帮超”,尽快落实相关责任。

6.要实行弹性责任预算。新的经济常态下,社会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政事业单位所进行的编制预算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预计的业务量与实际业务量相差甚远。因此,要实行弹性责任预算,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根据最终的结果与原来的预算水平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增加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设计的可比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要实施有效的预算控制机制

新的《预算法》将遏制腐败,反对“四风”,避免“三公”经费支出以及“过头税”等乱支出、乱收费问题作为重点监控,要求在“制、建、推”上做好文章,尽快建立切实有效的预算控制机制。

1.做好远期规划。新《预算法》强调规划能力,要把开展财政规划、部门预算规划和重大财政规划相衔接。

2.做好目标控制。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收支目标,做到既不贪大求洋,好高骛远,也不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要深入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在切实掌握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根据新经济常态下的具体状况和客观要求,将经济发展的预算设定在合理的空间。要避免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发展要求,排除任何只对小地方、小单位有利,只在短期内有利,却对长期发展有害、损害全局整体利益的投机行为。引导整体的预算目标向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

3.做好风险评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地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建立坚不可摧的抵御风险防线,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隐患,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4.做好预算平衡控制。要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论是在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了超支抑或是短收现象,都要进行调节,通过补充预算稳定基金、化解政府债务或者其他预算资金等方式,实现收支平衡。

5.做好信息与沟通。大数据时代,及时掌握与了解信息并做好沟通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与完善信息平台,及时了解与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与每一个责任单位的所有信息,掌握他们的责任预算履行情况,了解各项指标的完成进度。从而掌握主动权,控制脱离预算的差异,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

6.做好内部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坚决执行新的《预算法》,开辟弊革风清的新局面,以上率下,从严要求,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要对包括内部审计、预算管理领导小组以及各个责任预算实施主体的监督机制进行定期抑或是不定期的评估,检测其有效性与执行力,提升整体水平,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要敢于自我加压,敢于向自己开刀,不断优党风、清政风、纠行风、正社风,强化内部监督,雷厉风行,动真硬,才能保证预算目标得以保质保量地实现。

四、结语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一份承诺,一份责任。新《预算法》的颁布与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是很大的,涉及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健全预算管理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预算控制机制等方面的工作。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学法、知法、守法,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全面贯彻落实《预算法》,就一定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长楼继伟.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 依法加强预算管理.人民日报,2014.9.1

[2] 李晓岚,赵炜林.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8

[3] 傅光明,傅文,等.预算法大修凸现十四项制度创新.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9.18

[4] 刘小川.新预算法的五大创新性亮点.第一财经日报,2014.12.4

[5] 郭治琛.加强预算管理,切实构建现代财政.山西财税,2014(10)

[6] 辜胜阻.新预算法呈现六大亮点,对地方发债设置“九道锁”.人民网-理论频道,2014.9.1

[7] 张华.深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扎实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篇:关于新《预算法》在县乡实施及 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预算法》在县乡实施及

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铜陵市义安区财政局课题调研组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重新修订后的《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预算法》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财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在预算管理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为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引领方向。为全面了解新《预算法》在县乡贯彻落实情况,深入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和困难,规范实施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根据市财政局年初集中调研课题要求和区财政局的安排,我区专门组织了课题调研组,到部分预算单位和乡镇深入了解新《预算法》的实施情况。提出具体贯彻新《预算法》的几点工作思路。

一、新《预算法》的实施及贯彻落实情况

从这次课题调研的总体情况看,县乡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并严格依法编制预算,预算执行日趋规范,财政监管稳步推进,预算收支运行良好,对于保障县乡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新《预算法》的学习培训宣传。一是组织学习。学会、学懂、学深、学透是前提,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县乡镇两级政府领导,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财务领导,财税部门全体干部职工,通过专家专题讲座、系统内培训、座谈讨论、不同部门间相互交流等方式,对新《预算法》进行多角度解读,多层次解剖,明确其重要意义,目的和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法律的每一项具体规定,理解法律调整和完善的深层次原因,需要部门间相互协作的事项,预算法与自身工作以及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县级深化财税改革和提升经济和财政管理水平的要求等,扫清新《预算法》执行的障碍,减少执行的阻力,为新《预算法》的贯彻落实打下一个坚实的执行基础。二是开展广泛的培训。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召开相关会议等,对所有财务会计工作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新《预算法》内容的培训、介绍,使之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新《预算法》,自觉地遵守、执行新《预算法》,为新《预算法》的贯彻落实打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大力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高频次地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对《预算法》的相关内容,逐项运用案例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将新《预算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吸引全社会关注新《预算法》的实

施,引导社会监督新《预算法》的落实,为新《预算法》的全面贯彻落实打下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按照新《预算法》规定编制全口径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将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一是增强部门预算的完整性。部门预算实行综合预算,将部门及所属单位的所有收支编入部门预算,并严格按照统筹兼顾、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预算支出。二是坚持保证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有保有压,从严从紧编制各项支出预算。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统筹财政资金。彻底查清单位的资产、资源状况,认真测算支出范围、开支标准,并分析近年来的财务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统筹使用单位结余资金,事业收入缓解财政供给压力。四是严格项目申报管理。做好预算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项目支出要细化到具体项目,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五是规范了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将部门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对基本支出采用定员定额的预算编制方式,对项目支出按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六是提高预算编制细化程度。人员支出按财政供给政策分类安排,专项业务费支出细化至经济分类科目,项目支出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单位。七是规范

了预算编制规程。实行了“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规程,加强了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使预算编制更加合理、规范。

(三)严格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按照人大审批的预算安排预算支出,严格按支出项目和进度拨付资金,不随意追加调整预算,预算调整必须报人大批准后执行。一是编实编细年初支出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要编列到项,按经济性质分类要编列到款。二是强化年初预算约束力。所有支出必须以经过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三是严格限定预算调整。原则上日常公用经费预算在执行中不予追加安排预算支出,特殊性、临时性的预算追加,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政府研定,人大批准后追加执行。各预算单位是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各预算单位支出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用途,未列入预算的一律不得支出,财政对部分重点项目的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四)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县级财政部门对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后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就新修订的《预算法》提出的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相关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措

施。一是加强存量资金管理。按照“摸清底细,分类处理”的原则,积极消化和压缩结余和结转存量资金,对以前结余结转的项目支出资金进行全面清理,超过两年以上尚未使用完毕的,一律不再结转到下一使用,全部收回财政预算,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加大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力度,规范财政资金账户的管理,全面开展县乡预算单位、乡镇财政专户核查工作,通过清理整顿,截至目前,已撤销县级各类财政专户6个,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将政府性债务收支纳入全口经预算管理,摸清家底,锁定债务,对政府性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截至6月30日,县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3.76亿元,一类债务29.53亿元,二类债务0亿元,三类债务4.23亿元。全区债务率65%,偿债率19%,逾期债务率为0。债务总体规模适度,债务使用效率较高,偿债能力较强,各项债务风险指标均处于较好区间,风险可控。

(五)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同步公开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实现财政预决算公开全覆盖。县级2016年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情况于法定公开期内已全部在政府信息公开网和单位子网公开。2015年决算公开已经布置,并将决算公开延伸到8个乡镇,现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财政部门于7月5日下发《关

于印发2015年决算公开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部门及乡镇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在门户网站上设置公开专栏公开决算,特别是加大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扶贫等民生领域资金分配信息的公开力度,接受媒体及群众监督。其次根据测算于年初下达各预算单位“三公”经费控制数,切实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截止2016年6月,县乡两级“三公”经费支出为752.5万元,同比下降15.79%。

(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对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对预算安排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严格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做到公共基本支出有保障,事业发展支出有成果。加大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推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发挥社会审计机构的作用,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整改问责力度,切实提高整改实效。严格维护《预算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困难和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部分预算单位及乡镇在预算编制、执行、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一些乡镇及部门对预算编制认识不足,法律意识不强,预算编制随意。新《预算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应将所有的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但部门在实际编制中,由于部分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知识参差不齐,漏报、少报预算收入及虚增预算支出问题突出,影响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导致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出入较大,预算与决算流于形式。

(二)一些乡镇及部门部分项目支出无预算、超预算。乡镇自身收入规模小,财力有限,财政运作主要依赖于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补助。同时,乡镇财政监督上的弱化,导致经费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的现象突出,只要银行账户上有钱,不管资金来源随意开支。这种情况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就显得更为严重,东联乡毛桥村是2015年美好乡村省级中心村,省市县各级安排奖补资金379.5万元,而实际该村2015美好乡村建设支出达734万元(未审计确认),超支354.5万元。由于乡镇本身支付压力大,化解债务难,上级转移支付有限,这部分支出没有预算,但必须开支,财政东拉西挪,很难运转。类似此类情况在各个乡镇及部门均不同程度存在。

(三)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体系不够科学。受财力制约,部门日常公用经费采用定额标准测算,财力保障能力与实际需求差异较大,预算安排不足,为了弥补部门公用经费和人

员经费的缺口,普遍存在挤占挪用预算专项经费的现象,加大了资金控制和管理的难度,也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受到影响。

(四)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对预算绩效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财政管理中“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支出责任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部门只重视争取财政资金,而对资金使用效益和产出结果等绩效工作不够重视。不利于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是造成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以及随意调剂、挤占、挪用预算资金等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几点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活动,调查组结合新《预算法》相关规定与要求,提出几点建议:

(一)细化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落实新《预算法》精神,县乡财政部门要按职能对本部门落实的事项进行逐条梳理落实,制定工作计划表,列明完善提高的内容、落实时间、责任部门、责任人、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对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事项以及贯彻落实的措施,县级财政部门要安排到位、跟踪到位、服务到位、督促到位,保证新《预算法》的落实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对需要上级领导执行的事项,作专题汇报,取得支持,营造好的环境。

(二)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巩固改革成果。为提高预算执行率,增加预算绩效,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保证了收支直达,减少中间环节,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收入的真实、准确,支出的专款专用,今后要编制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继续提高财政直接支付的比重。财政对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强制结算目录的费用支付采用公务卡结算,保证费用开支的真实性,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提高财政决算和部门决算质量,今后要强制性推进公务卡的使用,全面控制现金支付,推进改革到位。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继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按规定编制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作为部门预算的补充。加大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支出执行进度。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严格预算单位帐户开设审批。

(三)主动接受监督。新《预算法》对财政预算的审批和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大及其常务会预算审查重点从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将收入预算由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明确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增加了债务情况、资金绩效情况、结转结余资金使用情况等。县级财政部门要将审查的重点内容在日常工作中重点落实,按规定的时间要求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务会主动上报相关资料,接受预算、预算执行、决算和相关重要事

项的审查。将财政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化,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予以细化和说明,公开的形式力求多样化,逐步采用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开财政相关指标、政策及执行情况等,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极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

(四)开展督促检查。新《预算法》调整和规范的一些财政收支行为较过去有较大的变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长期习惯可能对贯彻执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级是薄弱环节,需要外部力量采取强制性措施给予推动,督促检查工作十分重要。上级财政等部门要给予指导帮助,不定期地开展业务帮扶和检查,同级人大要将审查工作执行到位,组织专家查细查实,促使相关部门提高执行率,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审计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利用上审下、同级审、专项审计等平台,就预算法的执行落实情况全面监督,共同推进新《预算法》的贯彻落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新预算法解读

学习贯彻新《预算法》提高科学依法理财水平

——新《预算法》解读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历经三届人大,启动四次审议,经过十年时间最终完成修订,于8月31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重新颁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为更全面了解新《预算法》,依法依规做好预算编制及执行工作,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县政府办组织县财政局,对新《预算法》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整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供县领导参阅,并希望借此增强各预算单位对预算工作的认知度,积极配合做好全县预算编报和执行工作。

一、预算的定义及我国预算制度由来

所谓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或地方政府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它规定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数量、财政支出的各项用途和数量,反映着整个国家或地区政策、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中国的国家预算制度产生于清朝末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清理财政章程”,拟由清理财政局主持编制预算工作,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最早产生于革命根据地时期。1937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是建立预算制度的重要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3月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关于统一管理1950财政收支的决定》以及其它有关规定,形成了 统一的国家预算。

二、《预算法》修订情况及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后的新《预算法》,在内容上进行了大幅修改,法律条文从原来的79条增加到101条,其中修改53条、新增28条,直接保留未变的仅20条,不足新《预算法》总体内容的五分之一。

从这次修改来看,充分反映了我国在财政改革上秉承的公共财政理念,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新法的立法宗旨,由过去的“强化预算的分析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转变成现在的“规范政府收支行为”。这标志着《预算法》从“授权法”到“限权法”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政府管理法变成了规范政府、管理政府的法。

三、新《预算法》的主要变化

总体来讲,重新修订后的新《预算法》可以用“四个全”来概括:一是全纳入,规定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全规范,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等进行全过程规范;三是全公开,强调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信息;四是全监督,强化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全程监督和审查。同时,新法还对预算行为主体和违规法律责任进行了全面明确。

(一)将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原《预算法》框架下,政府的收支只有一部分在法律的笼子里,还有许多游离于监管外的各级政府的“第二财政”。对此,新《预算法》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全面增强预算的完整性,这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

一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所谓全口径预算,简单地说,凡是凭借政府行政权力取得的收入和为行使行政权力所安排的支出,都应该纳入预算管理,而此次《预算法》修订最为重要的就是将预算外资金纳入了预算管理。原《预算法》只是规范了预算内的资金,对于政府掌握的预算外资金没有纳入管理范围,这样不符合预算的完整性要求,不能反映政府财政资金全貌,也不利于人大监督。新《预算法》在规定“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应该纳入预算”的同时,删除了老法第29条的相关内容和第76条。这样,就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我国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既有利于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以及管理活动,又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使自1952年出现,已经使用60余年的“预算外资金”概念,从法律制度上成为历史。

二是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融资机制、预算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市县级政府如何举借新债务进行了明确:首先,只能采取政府债券方式,由省级政府代为举借,规模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第二,举债主体只能是政府及其部门,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也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并要求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第三,地方政府债务要细化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需要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来源,并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对存量债务,新《预 算法》要求“把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相关部门、单位将债务收支纳入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并确保在新旧《预算法》过渡期内,严格控制任何形式的新增债务。

三是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预算。新《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在预算执行中,一般不出台增减财政收支的政策和措施,切实维护预算刚性。第二,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说明预算调整的理由、数目和金额,并提前30天报人大进行初审,调整后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再次调整。第三,因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进的预算支出变化,不属于预算调整范围,但须向本级人大报告。可以看出,新《预算法》对预算追加调整设置了诸多限制。因此,在年初预算编制时要将大事要事考虑全面,不能寄希望于预算追加,尽量减少执行中的预算调整。

四是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新《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在一般公共预算中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中,由于市县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不得列赤字,所以其超收收入只能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各级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也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预算内财政收入短收了,首先要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弥补;超收了、结余了也不能“突击花钱”,只能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同时,对于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短 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它预算资金、削减支出等措施还不能实现平衡的,可通过申请上级政府临时救助实现平衡,并在下一预算中归还。这样,既确保了预算平衡,也从法律上切断了超收收入和结余资金随意转化为支出的可能性。

(二)按照全面、准确、细化、高效的要求编制预算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确保顺利执行、减少追加调整和及时有效公开的前提,因此,编制好年初预算尤其关键。新《预算法》主要对预算编制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强调。

一是“四本”预算的编制。就是要编制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内的“四本”预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编制,不列赤字。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将向特定对象征收或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应当按照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做到收支平衡。

二是重点支出预算的编制。对于重点支出保障方式,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的总体要求,新《预算法》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在 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点支出。因此,各部门重点支出能否得到保障,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充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具有足够的政策支持,是否能够及时规范地执行。因此,预算申报质量尤为关键,申报重点项目时要及时提供政策依据,以确保重点支出的优先保障。

三是转移支付预算的编制。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新《预算法》首次在法理上提出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明确了预算管理要求。首先,在编制转移支付预算时,提出应“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注重规范、公平、公开。同时,要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第二,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别在人代会批准预算后的30 日和60 日内下达,这将杜绝以往12 月31 日晚还在下专款的问题。第三,要求“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使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不再只增不减,避免部门利益的固化。

四是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的编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国务院从2013 年起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实现政府由“养人”向“办事”转变,凡是适宜由社会力量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举办,不再就此增设机构、增加人员。需要说明的是,编制政府 购买服务预算,只是改变了原有预算项目的执行方式,其资金来源仍为原有项目的预算安排资金,并非财政另增加安排一部分资金开展此项目。

(三)及时、主动、规范地进行预算公开

在国家《政府信息公司条例》2007年出台以后,各级政府和部门一直按此文件开展工作。本次预算公开纳入新《预算法》,使此项工作的依据由原来的财政部规范性文件级别,直接提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约束力大大增强。

在公开主体、公开内容和公开时限上,新《预算法》第14条明确规定,财政部门要将经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在批准后的20日内进行公开;预算部门要将经财政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在批复后的20日内进行公开;审计部门要将“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需要说明的是,部门预算公开主体,包括党政群团及其他相关组织,也就是说,除涉密事项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公开预决算。同时强调,预算公开时限的20日,是指20个“自然日”,而非原来习惯的20个“工作日”。

在预算行为的责任主体上,新《预算法》对各个预算事项都赋予了行为责任主体,除了保留财政部门对预算管理活动的总体组织实施职能外,着重强化了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的主体责任。新《预算法》规定:“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由此可见,各部门是部门预算的责任主体,如果不按新《预算法》 的要求实施预算行为,责任追究的就是部门相关人员。同时,新《预算法》集中规定了20 种违法情形的法律责任,惩戒方式均是先责令改正,再到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降级、撤职、开除等相应的处罚。其中,以第94 条最为严厉,对违反新《预算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挪用重点支出资金”、或“在预算之外及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直接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

(四)严格落实人大审查监督要求

新《预算法》在人大审查监督方面,大大提高了其内容和程序的细化程度和可操作性,使人大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审查监督更加规范有力,这是新《预算法》约束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对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提出的更高工作要求。

在监督程序上,一是由原来只对预算草案的一个初审,扩展至对预算、预算调整、决算、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四个初审。二是每个初审草案的报送时限,都提前至本级人代会举行的30 天前。三是人大有关工作机构可以在常委会授权下进行预算审查。四是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明确了八项重点审查内容。五是政府对人大审查意见提出反馈意见,还要一并送交各个代表审议,人大代表关于预算方面的建议会更多。六是县乡人大审查预算草案前,要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意见。七是财政部门批复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预算要抄送人大。以上各项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如果不严格执行,就是违法,新《预算法》中也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审查内容上,新《预算法》第48 条,规定了人大“对预 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八项重点审查内容:一是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二是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法规定;三是预算安排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四是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五是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六是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七是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八是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以上八项内容,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预算草案的重点,也是各级人大常委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有关工作机构进行预算初审的重点。

四、对预算编制执行工作的几点建议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新《预算法》而实施不力,那么法立得再好也会打折扣的,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贯彻实施好新《预算法》,是当前地方财政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级财政及各预算部门开展学习,全面理解新《预算法》,准确掌握新《预算法》的精神、原则和具体规定,增强《预算法》治意识,自觉把新《预算法》的各项规定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严格依法办事,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新《预算法》,让社会公众了解掌握《预算法》律知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 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是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落实新《预算法》即依法理财,依法理财即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必须树立职权法定、权责统一的理念。职权法定,是指实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是指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有多大权利就有多大责任。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讲,对于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落实新《预算法》,也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既要敢于担当,又要防止不作为或乱作为。

三是坚持依程序行政。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等。长期以来,一些工作中不讲程序、违反程序的事情时有出现,既影响办事效率和质量,又容易助长不正之风。新《预算法》本身就是一部程序法,程序要求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预算编制、审查和批准、执行、调整、监督、决算等各个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规定流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预算管理事项,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四是转变决策方式。以往一些部门在实践中,有拍脑袋出政策、编预算、上项目的情况,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和浪费;在预算执行中,只花钱不问效、一本糊涂账的事也时有发生。新《预算法》对部门预算编制的依据和程序、预算追加和调整、预算绩效评价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部门要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就必须改变旧习,转变以前简单决策的方式。通过决策方式变化,克 服决策的任意、随意和短视,使决策更加科学、严肃、审慎。

五是改变习惯性做法。以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过去的一些做法习以为常,不认为这么做是不合法的。如今按照新《预算法》的有关规定,这就是违法的,而且还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未将所有的财政收支列入预算或者虚列收支的,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用途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的,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支出标准的,该公开该说明的事项未公开未说明的,超时批复预决算的,违规开设财政专户、或者将国库库款放入财政专户虚列支出的,等等。这些行为在过去时有发生,如果不克服这些旧习,就容易稀里糊涂地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加强和完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既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又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的深入推进,新《预算法》必将成为倒逼财税改革提速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学习读懂新《预算法》,是各级各部门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和关键,希望通过此文提起大家的重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做好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做到科学理财、依法理财。

第四篇:新预算法心得体会

新预算法心得体会之新预算法的七大亮点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重新颁布修订后的预算法,《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历经四次审议,预算法在出台20年后,终于完成了首次修改。新预算法比较好地总结了20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比较好地回应了各级人大代表的要求及社会各界的关切,并与此前中央批准的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衔接,确保新预算法的顺利贯彻执行。

与原预算法相比,新预算法在立法宗旨、全口径预决算、地方政府债务、转移支付、预算公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进行了诸多创新,在预决算编制、审查和批准、执行和调整、监督和法律责任方面也有许多完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亮点:

(一)匡正立法宗旨,极大提高新预算法的地位和作用 原法规定,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新预算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新预算法将原法“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修改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将原法“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修改为“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预算法从过去的政府管理法转变为规范政府法、管理政府法,从过去的“帮助政府管钱袋子”转变为“规范政府钱袋子”,政府以前仅仅是管理监督的主体,而现在同时也是被管理、被监督的对象。

2、我国财政改革秉承公共财政的理念,在财政功能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的作用“不越位”、“不缺位”。新预算法删除“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规定,正是体现了财政的“二不”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真正让预算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法定预算改革的目标为“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同时,新预算法第2条增加“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依照本法规定执行”,极大地拓展了预算法的调整范围。

(二)实行全口径预决算,政府全部收支入预算接受人民监督

1、确立政府全口径预算的基本原则。新预算法第4条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13条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2、明确全口径预算的范围,新预算法第5条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时,对以上四大预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规范。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新预算法首次确立全口径预算体系法律框架,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概念、编制原则、如何衔接,为日后中国特色全口径预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法制基础。

(三)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风险

原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出于发展需要,还是采取多种方式融资,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这些债务多数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的监督,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按照疏堵结合、“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新预算法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同时从六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

1、限制举债主体。新预算法第35条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主体只能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2、控制举债规模。新预算法第35条规定,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内举借的债务。

3、明确举债方式。新预算法第35条规定,举借债务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不得采取其他方式筹措,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在法律规定之外以其他任何方式举借债务,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4、限定债务资金用途。新预算法第35条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共预算中必需的部分建设投资,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5、列入预算并向社会公开。新预算法第14条和34条规定,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政府举借债务的情况要向社会公开并作出说明。

6、严格控制债务风险。新预算法第35条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国务院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督。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仅解决了地方政府多年来举债合理不合法的问题,也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原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没有规定,针对近年来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如地方可自由支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限定用途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交叉重复、资金分散、配套要求多等,新预算法第16条、第38条、第52条等对转移支付的种类、设立原则和目标、预算编制方法、下达时限等做出规定。

1、种类。从纵向划分,转移支付包括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从横向划分,转移支付包括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2、原则和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

3、预算编制方法。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但是,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除外。同时还增加关于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的规定。

5.下达时限。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当将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下级政府。地方政府应当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转移支付,应当及时下达预算;对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的转移支付,可以分期下达预算,或者先预付后结算。

新修改的预算法首次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奠定了法制基础,有利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查的重点是收支平衡,同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于是在客观上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容易导致收入征收部门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为完成任务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在经济过热时,为不抬高基数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新预算法增加规定,各级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是: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等内容。为确保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新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

同时,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新预算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预算资金的不足。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果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经本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批准,可以增列赤字,报财政部备案,并应当在下一预算中予以弥补。这就为今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并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留出了空间。

(六)亮点四:“预算公开”入法,从源头防治腐败

与原预算法相比,新预算法首次对“预算公开”做出全面规定,第14条对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等社会高度关注事项要求公开作出说明,并在第92条中规定了违反预算公开规范的法律责任。

对于预算不够细化问题,新预算法第32条、37条、46条等多处做出明确规定,如强调今后各级预算支出要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按功能分类能明确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知道政府支出是用到教育上还是水利上;按经济分类则明确反映政府支出按经济属性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知道有多少用于支付工资,多少用于办公用房建设等。两种方式不能偏废,分别编制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预算有利于更全面理解预算是怎样实现的。

将预算公开实践成果总结入法,形成刚性的法律约束,有利于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七)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支出约束。针对现实中的奢侈浪费问题,新预算法对于厉行节约、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做出严格规定,如第12条确定了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第37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

相对于原预算法仅就擅自变更预算、擅自支配库款、隐瞒预算收入等三种情形设置了法律责任,且不够具体明确,新预算法重新梳理了违法违纪情形,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在第92、93、94、95四条里集中详细规定了法律责任。如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规举债、挪用重点支出资金,或在预算之外及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此外,如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财政改革实践中较为成熟的制度。为体现这一改革成果,新预算法增加规定,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

第五篇:新《预算法》解读

第1部分 判断题

题号:Qhx012409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预算体现着整个国家政权体系、各级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重点和其中的政策要领,体现着国家怎样履行它的职能。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12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2.《预算法》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24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3.根据《预算法》规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13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4.全口径预算要以公开、透明为准则,以特殊事项的保密为例外。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28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5.举债方式阳光化有利于兴利除弊,化解矛盾积累,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10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6.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员共和国预算法》正式施行。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析: 1995年1月1日,《中华人员共和国预算法》正式开始施行。题号:Qhx012425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7.根据《预算法》规定,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可以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析: 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但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应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除外。题号:Qhx012411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8.土地批租收入一直以来都是以预算内资金存在的。

A、对 B、错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析: 土地批租收入一开始的概念,一般人认为是预算外的,在2012年财政部的具体工作中已经明确预算外资金概念要退出历史舞台。这次预算法已经适应了2012年之后要求所有的政府财力进预算这个客观需要,一些特殊的收入比如说土地批租收入,应该有特殊的管理形式。政府性基金预算是预算体系里面一个相对独立,但是要跟其他的预算内容,形成合理衔接关系的一个部分,这就有了非常清晰的规定。第2部分 单选题

题号:Qhx012431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9.根据《预算法》规定,()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督。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财政部门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D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29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0.根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的主体是()。

A、政府转移支付 B、一般转移支付 C、专项转移支付 D、企业转移支付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15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1.根据本课程的内容,被称为我国“准宪法”的是()。

A、民法 B、经济法 C、刑法 D、预算法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D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32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2.根据《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方式是()。

A、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B、发行国债

C、发行国有企业债券 D、发行政府项目债券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16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3.()新修订的《预算法》将正式施行。

A、2015年1月1日 B、2015年4月1日 C、2015年7月1日 D、2015年10月1日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33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4.()强调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A、十八大 B、十八届二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C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17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5.我国自()取消预算外资金概念。

A、2010年 B、2011年 C、2012年 D、2013年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C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14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6.()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A、十八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十七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析: 未找到解析 第3部分 多选题

题号:Qhx012438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7.根据本课程的内容,适度举债建设的意义包括()。

A、坚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长期均衡 B、平滑处理公共工程支出负担

C、适应社会需要,满足社会心理,缓解相关矛盾 D、有机结合公平和效率的追求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BCD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35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8.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存在哪些方面的限制?()

A、限制主体 B、限制用途 C、限制规模 D、限制方式 E、限制客体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BCD

解析: 在增加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正面表述的同时,也给出了5个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即:限制主体、限制用途、限制规模、限制方式和风险控制方面的限制。题号:Qhx012437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19.以下国家中,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有()。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E、中国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BC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三十五条: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不列赤字。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举借的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除前款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

题号:Qhx012419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20.根据本课程内容,政府预算体系的“四本预算”包括()。

A、财政预算 B、公共预算 C、政府性基金预算 D、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E、社会保障预算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BCDE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23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21.根据《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的原则。

A、统筹兼顾 B、勤俭节约 C、量力而行 D、讲求绩效 E、收支平衡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BCDE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36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22.政府财权包括()。

A、征税权 B、举债权 C、收费权 D、融资权 E、筹资权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B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20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23.基本养老从制度框架来说,已经形成了()的结合。

A、社会统筹帐户 B、银行账户 C、个人帐户 D、保险账户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C 解析: 未找到解析

题号:Qhx012422 所属课程: 新《预算法》解读

24.社会公众有知情权后,对于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事务、公共生活可以行使()。

A、质询权 B、建议权 C、监督权 D、支配权 查看答案 您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ABC 解析: 未找到解析

下载浅析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新《预算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预算法解读

    新预算法解读:取得5方面重大突破 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

    新预算法解读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解读》讲义 讲解提纲: 一、预算与政府(预算法基本知识) 二、公告新预算法解读(新预算法重点内容解读) 三、重点条款分析 第一课时 第一讲 预算......

    新预算法试题(答案)

    《预算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预算法自( C )起施行 A.2014年9月18日 B.2014年8月31日 C.2015年1月1日D.1995年1月1日 2.预算是由( A )组成。 A.收入和支出B.收入和消费C.审......

    新预算法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新预算法心得体会学习新预算法>心得体会(一) 《预算法》作为安排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制度。它一方面以法律形式明确了预算管理职责权限的划分,另一方面又以法律形式严肃了......

    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考试试题

    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一、单选题(共30分,每题2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

    预算法及实施条例测试题(含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实施条例》 测试题 答题人:得分:阅卷人: 一、单选题 1、我国的《预算法》通过于。 A、198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8年 2、新预算法自起施行 A......

    在全县新预算法培训会上的讲话(精品)[5篇范文]

    在全县新预算法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预算法的修改和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新《预算法》的学习......

    新预算法的培训学习心得

    新预算法心得体会之新预算法的七大亮点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