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迷失的青春期观后感
迷失的青春期观后感
迷失的青春期>观后感
(一)这个星期天我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回到学校,因为晚自习是>班主任,所以要早早的回学校。
晚自习的时间班主任在多媒体上给我们放映了关于青少年的节目《迷失的青春期》光从名字上我们可以联想这正是我们现在正处于的阶段,所谓“青春期”多少谎言,多少泪水,有多少迷茫,又有多少叛逆?
利用了两节晚自习的时间,同学们看完了老师为我们放映的节目,从头到尾同学们看的都非常认真,因为我们正处于节目中所表现孩子年龄一样的岁月,正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同样处于青春期,同样拥有着叛逆,冲动,自以为是的心理。
青春期的我们正生活在充满冲动遇到事情不能够控制自己,没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青春期的我们对于父母不能做到百依百顺,反到父母对我们越来越宠爱,对他们感到厌倦,一件小事父母做的不对就生父母的气,甚至有的骂父母打父母,可是有一点我们会后悔,正因为我们做事冲动,所以青春期对我们来说并无好坏,它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当然也有坏的一面。
青春期的我们应该去理解别人,遇到事情要控制自己,冷静下来,想想该不该去做这件事,后果会怎么样,在交朋友这方面,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出什么可交,什么人不可交,看清是非。
在学校听老师话,生活中听父母,邻居,亲戚的话,因为他们绝对不可能害我们,只是往好的方向指导我们,看完《迷失的青春期》我深受启发,应该更努力的去生活学习。
迷失的青春期观后感
(二)昨晚看了一个法制节目《迷失的青春》,看的时候我感到很震憾,看完之后,我感到心情沉重,不仅在为这些花季少女感到心痛,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
提起“女孩”会让我联想到单纯、可爱、阳光、善良、温柔等一些美好的词语,怎么也不会和暴力的殴打联系在一起。可是女生打架事件目前是屡见不鲜,网络上也流传着许多校园女生打架的视频,看了让人感到很心痛。曾简单的认为打架群殴只能和男性联系起来,可现在看来,暴力已经和性别没有关系了。看到那些年轻的像花儿一样美丽的女孩,在粗暴的对另一个女孩实施群殴,就好像看到美丽被邪恶撕扯的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深思打架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分析如下:
1、现在的青少年中,许多人认为这样的打人反而是一种光荣,是自己能力超强的表现,让别的人都怕,才能证明自己是有本事。
2、一些人曾经被人打过,于是出自对自己的保护,也加入打人的队伍,通过这种方式,来使自己强大起来。
3、还有一些人,由于交友不慎,或不好意思不出手,或出自哥们义气。
4、现在学生的暴力倾向或许与社会上解决问题的暴力有直接联系,家长和教师们是不会让他们这样去打架的,但是,社会上许多事却因为暴力而得到解决。
5、现在的娱乐,比如游戏,电视,网络等,都很暴力化。
6、综观打架的人,他们的学历都很低。
如果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没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会打架的,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是家庭的责任。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或溺爱,或放纵,孩子从小没有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或是有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畸形成长,自私狭隘,没有爱心,自我封闭等,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其次,做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而我们没能将学生教育好就将之流入社会,对此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可耻的。
最后是社会的责任。只凭学校和家庭教育,太难了。社会的影响力,远超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要治理好社会的很多不文明现象,才能影响到学生。
最后我想说为了祖国的花朵开的更鲜艳,为了祖国的明天更辉煌,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向那些心理黑暗的孩子播洒更多的阳光雨露,去帮助挽救每一个失足少年,而不是仅仅是同情。
迷失的青春期观后感
(三)青春期,是生命中的灿烂期。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好多习惯都是在青春期养成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青春期,是美好的,可又是惊险的。
**年3月1日凌晨,一群人在打架斗殴。斗殴场面足已让我惊心动魄:拿着有瓶盖粗的棍子,棍子打断了也不住手;拳脚相加,棍棒交错,如同一阵疾风;直到一人被刀刺中,晕倒在地上,警察来袭,他们才如同耗子碰到猫那般,抱头鼠窜。这次事件,共24人,未成年人16人。(内容摘自《迷失的青春期》——今日说法)
只为了一句不称心的话,就出手打人;只为了一次轻微的挨打,就呼朋引伴;只为了一个出风头的机会,就打群架;只为了一时脑热的冲动,就杀死了一个人。只为了所谓的“帮朋友”,就迎来了几年的牢狱生活。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不因为一些琐事而记恨于心;不因为出风头而出来打架,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可是,时间难改。即使再怎么仟悔,也回不到那时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严格规范自己,不要让一时脑热酿成大祸。
若能再来一回,他们没有喝酒,没有学会去酒吧,没有学会交坏朋友,没有学会凌晨不回家,就不会有这件事的起因;若能再来一回,他们能想到事情的后果,能有坚强的意志力,能有自我控制能力,就不会有这件事的后果。
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来,时间不会倒流,做过的事情也不会更改。
所以,我们不要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弥补,要学会遇事冷静,才能避免坏事的开始。
每个人的青春期都会教给我们一些东西,但若是白白浪费,就会使自己的人生留下一片空白。
第二篇:迷失女人心观后感
浴室春情·观后感
文化管理学院·唐梦云·201314027 影片出来时候看到《浴室春情》这个电影名,顿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部情色片,或者可以说是一部委婉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完整的看完后,我可以肯定这不是一部表现复杂曲折爱情的电影,也不是一部偏好姐弟恋扭曲心态的电影。
从剧情来说,Mike第一天上班是在女宾客的房间里,那个胖女人狠狠地抓住Mike的衣服和头发,自我陶醉地讲述着足球,每一个激动的情景、动作或者时刻的描述语言都充满着丰富的欲望,激动而膨胀,闭上眼睛就像是一场性爱足球赛般精彩,还有一个场景是Mike在游泳池里面和“梦中情人”畅泳的两场戏,赤裸的身躯在淡蓝色的池水里面胶着,彼此柔软缠绕而紧贴伸展,动作缓慢却令人心跳加速,想象无限。
这主要说明15岁的Mike看似单纯却充满矛盾的心灵,Mike虽然生活在社会的低层,但却毫无顾虑地将自己挣来的工资花费在“梦中情人”身上,他平时面容斯文俊朗腼腆,但却极其主动积极表达自己对“梦中情人”的爱意,他年少无知心智单纯,但却充满着对“梦中情人”私有的遐想和苛刻的要求,他性格忠厚直率,但却隐藏着执着的破坏冲动和报复心理。电影通过Mike心理及行为的细腻描写,鲜活地表现出他丰富多变的情绪心理和专一执着的爱慕态度,这也为电影最后酿成悲剧结局而奠定了扎实有力的宿命基础。Mike的爱是纯净的、专属的、盲目的,更是痴狂的。他从未想过需要破坏和报复,只是这种感觉让他无法自拔。但当他一走进这个公共浴室工作、当他一迷上这个公共情人的一刻开始,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大人们的复杂善变、时冷时热的漩涡,把持不住单纯而幼小的心智,越陷越深越难自拔,爱恨交缠,不顾一切地为爱痴狂着。
前面的节奏还是比较缓慢的 但中间开始铺垫 以至后面开始慢慢升华 第一段是在水中抱着海报板 以及最后那段裸体在泳池 都让影片升华了不少。
开始看的时候我真的想不出来结局会是这样的,感觉女主角像是突然的以及不小心的就死了。在那一霎那,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我觉得并不算什么。电影中也没有很刻意的表现出当这个女主角死的时候是有多么的震惊,感觉像是早就预谋好的,插曲还有红色的油漆把这种情景表现的既不夸张又有一种沉默震撼心灵的感觉。
这所有的一切,我认为,这个主要归责于小男孩mike的一种未成年的心理以及女主角令人难以捉摸的个性,女主角的样貌和神态还是很迷人的,对男主角的态度总是若即若离的,这一点对于十五六岁的小男生来说真的是太有杀伤力了,这更是一致命的一点。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还不错,稳稳的一条剧情线,把故事讲得很明白,整个故事少的是做作,多的则是难能可贵的情感。
第三篇:价值迷失观后感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的思考
为何在全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不断增加?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重大成果,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有一种社会生活上的不安全感?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性巨变,原有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迷失、迷离后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成为现今中国社会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任剑涛教授关于《社会结构断裂和价值迷失》的讲座深度剖析了在社会结构断裂的中国社会现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的深层价值诱因。
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社会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到都市社会,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转变,这种剧烈的转变的交织不仅考验着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也同时在考验着人们内心的价值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封闭、半封闭社会的绝对价值已经逐渐沦落,取而代之的开放社会所接纳的各种价值。当我们习惯了和周围的人持有相同的价值观,因而害怕异于他人,害怕自己出错,这种不安的具体表现就是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事实上,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缺少个性的民族,但是现在我们的个性、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却被绝对主义的价值习惯、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所扼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像流水线,生产出一摸一样的产品。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崇高的价值观,一种英雄主义的崇高——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牺牲自己利于他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种崇高的价值观教育往往过多的关注了人们非常时刻的价值评判,却忽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我们在社会转型的生存竞争中很难做到完完全全的利他,于是我们偶尔利他的时候我们需要掩盖这一次的崇高。而大多数我们利己的时候,我们又会受到自己从前所谓崇高价值的谴责。这种价值的摇摆让我们的内心仿佛很纠结。因此,过于理想的价值观念教育往往导致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价值选择的迷失。
这从一个现实的角度反应出我国的价值教育体系存在着问题。教育是要使人社会化,是要使人尊重秩序,是要成为社会化的人。但问题在于只是崇高的政治教育,就免除了政治教育之外,比如政治教育之外的经济教育,做人的教育,规则的教育,对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实际日常生活智慧的教育就没了。因而在以政治教育替代了所有教育的情况下,我们以现代教育楔进传统教育里头的时候呢,增加了一个政治教育之外的知识训练。然而人的价值判断,既不因政治控制,也不因知识教育可以摆在我们面前。因为知识越多,并不见得价值判断就越准。因为政治教育越强,不见得你价值判断的是非准则就越明晰。因而在这样的一种教育选择的情况下,由于日常生活教育的缺失,我们跟人一旦发生冲突,我常常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忍耐;要么克敌制胜,所以这样两种判断,就使得我们这个社会的忍耐和恶性事件两极跳。平常的恶性事件少,就在于我们都能忍耐。就像我们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的社会矛盾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忍耐,因为明天会更好,所以我能够忍耐。当我发现明天不会更好的时候,我的幸福生活指数直线下降的时候,我就逮着谁看不顺眼我就想把他砍掉。这样的一些悲剧事件的背后的文化教育基因缺失,确实我们要深刻反省。
说到反省,中国人缺少一种反省精神。人们往往习惯评判别人的行为同时,却忽视了其自身的错误。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然而现在的人们仿佛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缺少反省精神的人们,很容易接受绝对主义的价值观,但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冲击的时候,往往会丧失其价值评判能力。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几千年封建社会,儒家的绝对主义价值观一直占据着制高点。改革放开以前,崇高的价值观一直是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我们的文化从来通过一种登高一招,叱咤风云的气势,而掩盖了具体的判断。而这样一种具体的判断,使我们对于爱的教育,对于尊重的教育,基于过程的相互尊重,和对于后果本身的日常担忧,这些问题都被掩盖起来。我们对于生命和爱的价值的追究,比之于我们对某种社会悲剧性事件的恨,要来的弱得多。因而才发生我们在价值判断当中,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价值失准。
当中国现代社会提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时候,人们混淆了这一概念和规则至上的关系,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人往往凌驾于规则之上。如此,社会法律和日常规则得不到尊重,社会秩序也就得不到保障,人们也就得不到安全感。社会不公平、社会财富分配不当这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不利。之所以会不断发生群体性事件、自杀和凶杀事件、仇富等现象,和我们日常生活漠视社会规则有很大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完善社会各项不健全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树立遵守正当的社会规则下的价值取向。而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思想的一个催促,思想的一个驱迫。所以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的,和谐不是国家包办。我们要敢于正视冲突,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正视国家和社会,各有自己的领域,在自治领域里头,国家不要去干预。而在国家权力里头,社会要提供理性精神,使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地引导,得到有效地规范,得到有效地约束。在和谐社会目标感召之下,我们给予社会行为的现实期待,是我们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和谐社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中国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最关键的十字路口,要建立一种什么社会的结构的答案,油然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该通
过政治上的理性,思想上的互动以及社会自治来建设我们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社会理念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
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不是所谓的“好人”来作为我们教育体制的目标呢?我觉得这里面既有历史传承的原因也有国家机器的价值教育体制原因。历史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对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关注,而价值教育对日常生活价值教育的缺乏也使得我们忽视了日常的小恶以及由小恶积累起来的大恶。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之中。经济改革的核心便是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变革的核心则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变革的核心相应的便应该是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结构。
要化解社会结构断裂情形下的价值迷失,以及由此发生的种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任剑涛教授提出了两个建议:重构国家价值观,发挥国家机器强大力量,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反省人际关系和义利关系。但是除此之外,作为社会公民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价值不致迷失?我想我们至少应该做到的就是一日三省吾身,凡事三思而后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价值判断能力,不盲从、不盲目,勤于独立思考,把握好最终的价值兜底原则,保持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第四篇:迷失的初心观后感
《迷失的初心》观后感
3月6日,我局组织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迷失的初心》。影片披露了近年来永州市数十名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剖析了他们以权谋私、背离宗旨、丧失信念,无视党纪国法,最终踏上了不归路的过程和原因。习近平主席说:坚守清正廉洁,党的干部必须要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和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更是从政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贪婪,让我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金钱,满足我的欲望,却又毁掉了我的一切”,龚新智的话发人深省。贪欲之念,祸害无穷,一定要以廉为先,切勿与贪为伴,不在欲望中迷失自我。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在心里刻上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你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虽然不是官,但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醒自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服务群众,实现个人价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时时自律自省,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迷失的初心观后感3
警示教育片《迷失的初心》观后感
在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迷失的初心》警示教育片后,我深受教育和启示。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今天,在领导、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非常必要,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党纪国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片中通过龚新智等违纪违法当事人的现身说法、深刻剖析和忏悔,警示教育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他们案例中,认真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要廉洁从政,为人民用好权、掌好权。再次警示我们:
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道路,根源在于他们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思想上蜕化变质。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员领导干部要慎重使用权力。监督的实质是监督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职责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力,恪尽职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都是一种贡献,对自己也是一种肯定;如果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甚至以权谋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则是一种犯罪,最终也会毁了自己。如雷渊利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本钱,以为权就是钱,有了权就可以捞钱,从而见利忘义,利用手中权力之便收受他人贿赂人民币多万元,成了金钱、美色的俘虏。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手中的权力应该为谁谋利;凡滥用权力者,必将受到制裁。从而做到警钟常敲,时时警醒自己,时刻不忘权力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民公仆的本色。
牢记艰苦奋斗精神,切实抓好反腐倡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尤其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廉政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廉政的表现。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有了地位和权力,生活改善了,物质条件提高了,不享受白不享受,于是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怕苦怕累;有的将物质享受作为待遇高低的标尺来衡量,有的甚至因此而做出违背原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