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时间:2019-05-12 11: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第一篇: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平淡生活,快意人生

——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

人生在世,极其短暂,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如昙花一现。所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让生命过得精彩而辉煌。有人追求财富,认为金钱可以换来一切,能使生命光彩夺目;有人追逐地位,自认只有显赫的地位,才能流芳千古;有人到处卖弄学术,标榜自己各种头衔。可是当我们回顾历史,这些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整日孜孜以求的人,不但没有名留青史,相反,往往是落得个臭名恶名,甚至成为阶下囚。

尤其在当今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性浮躁,诱惑弥漫,种种物欲侵蚀人的思想,权力攀比刺激人的神经,很多人因此迷失自我,甘愿成为金钱的奴隶,甘做权欲的俘虏。在权力面前,原铁道部部长、铁道部党组书记刘志军倒下了;在金钱面前,身为军人的原总后勤部副部长**躺下了,还有李圣君、白培中„„他们穷其一生去追求,到头来却是一无所有。他们认为抓住了名与利,就抓住了生命的全部,却不知生命的真谛是放下贪婪与欲望。平平淡淡就是真,踏踏实实便出彩。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好。”

平淡是一种待人之道,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法宝。

人生苦短,做人从简。要耐得住寂寞,人生才会有深厚的积淀,唯有如此,才能认清自我,才能接纳别人。生活中有很多烦恼,都是源于我们不能体谅他人,过分的在意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自然是闹得两相生怨,生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所以,生活很多时候要求我们学会一种体谅,拥有一份理解,怀着宽宏大度的胸襟去看待事物,对待别人。记得康熙时期,有位大官员叫张英,当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文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张英出面“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家人的却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从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所争之地变成宽阔的“六尺巷”,流传至后代,张英的平淡人生观,大度的胸襟,不仅化解一桩纠纷,更应成为后世的楷模。

平淡是一种处世的境界,唯有平淡方能活得精彩。

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怀忧愁悲伤。心若坦荡,奈我如何,心静如水,心也淡然。知足者放得下,看淡者心宁静,心宽者少忧愁,你拥有平淡就能收获宁静,你拥有宁静就能收获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和渴望,最终无非是想让心灵得到满足,但人生知足者容易,满足却是很难很难。我们何不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一切,日子自然过得真切而幸福。我有一位亲戚,自己在环保部门任职,丈夫是国税局的科员,家里房子宽裕,车子两部,孩子又聪明,这样的家庭本该非常美满,但我的这位亲戚就是不满足自己在单位的地位和级别,一心想着捞一个大官来当,于是拼命工作,日夜加班加点,力争把工作做的细致,做的完美,对周围的同事是细心对待,唯恐得罪别人,逢年过节还要串串门,拉拉关系,害得孩子嚷着妈妈不关心他,丈夫怨她没有打理好家务,单位又有人对她冷嘲热讽,最后是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里外不对。几经协商,还是丈夫说服了她,放弃刻意去追求权力、地位的念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一切顺其自然,工作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和家庭之上,多陪陪孩子,常常走进大自然,注意锻炼身体,现在一家人是自由而快乐,其乐无穷,她也真正领悟到快乐生活的与真谛。

人的一生有很多面对:有喧嚣浮躁与空灵净界,有顺境与逆境,有坦途与坎坷,有失败和成功„„既然命运如此安排,你不必倨傲人生大幸,也不用悲叹命运不公,就像范仲淹所提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欢忧之中,不妨适时地认识、把握好自己,去驾驭命运,实现自我,因为真正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其实源于自然与和谐,取决于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平淡从容的态度。我们都是平常人,也许我们不能超越现实,不能成为不顾自己只为天下人着想的“圣人”,但我们也不能因一身私欲,为了现实的荣华,为了虚有的名誉,而挖空心思,奴颜婢膝、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用不必羡慕别人的容貌和姿态,也不必羡慕别人的金钱与权力,不必追随别人的脚步,也不必摄于别人的威名。我们就是路过这喧闹的尘世匆匆过客,是好是坏,都只有这一回,所以,面对生活,过于小心是自卑心态,过分追求是自我伤害。有一段禅语讲得很好: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因为在乎,所以痛苦。因为怀疑,所以伤害。因为看轻,所以快乐; 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

注:练性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读红楼有感谈性格与人生

读红楼有感谈性格与人生

闲来无事,突然有种想看书的冲动,就随手在书橱上翻了翻,拿起一本,却是《红楼梦》。又放下了,连那本就不多的看书冲动也消失了。并不是我不想看,也不是我不喜欢看,是怕看到黛玉。怕看到她,并不是我不喜欢她,而是太喜欢,却又难以接受她。这颇有点情人想要个名分,不是不想给,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感觉。

看《红楼梦》就是看黛玉,这话也许有点过了,但对于我来说,毫不为过,每当想到那“两弯似蹙非蹙睊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容。就会低吟她那首《葬花吟》,“汝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奴又是谁”。古人云:“读《出师表》者,不流泪者是为不忠。读《陈情表》表者不流泪者是为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者不流泪者,是为不慈。”我想读《葬花吟》者不流泪者是为无情。《葬花吟》应该说是颦儿的内心写照,也是一个寄人篱下之人的难言之苦。

我之所以现在有时会怕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不敢看到黛玉在内心那样的折磨自已,那样的不珍视生命。黛玉最后无疑是自杀的,因为他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了。为谁生,她无所适从。“金玉良缘”已成事实,“木石前盟”无人再提。也许自殁是最后的路,但她忽略了自己,她难道只能为宝玉活吗?难道只能为那份爱情活着吗?曹雪芹这样写无疑是为了让读者有所看,有所悟,但我们抛开此书,单看黛玉,她是不是太儿戏生命了,生命是父母所赐,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活着吗?不应该去珍视她,敬畏她吗?想想那“一生遭遇实堪

伤”的香菱,《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

为侧室”这应该是对香菱最真实,最直白的描写了,但就是这样,她却对生活充满了兴趣,极力想去学诗,而且异常努力,且学的有模有样。“一生遭遇,闻者涕泪”的她整天却无多少烦恼,可能香菱一直到“自从两地生孤木”之时,她都不曾知道什么叫爱情,但她还是快乐的活着,几遭买卖,却未有选择自殁。而出身富贵,备受珍爱的黛玉去选择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读红楼较深的人则喜欢索引,寻其人物原型,然这难免落入窠臼,对于大多数的人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意义。对于当做闲书闲文牍大多数的人又不免纠缠于“木石前盟”于“金玉良缘”的爱情纷葛中,虽然读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那所谓的“金玉良缘”不过是薛家自导自演的一幕闹剧罢了,无任何的趣味。所以我们若要由心读此书的话应脱于以上两种路子,从人物的行为与言语来看他们的性格,进而参照他们的结局去思为什么。找到与我们处人处事可借鉴的道理。佛曰:前世所造,今世所报。爱此书的人往往哀叹那些钟灵毓秀的女孩儿皆落得生离死别,红尘倒影。研读红楼的人往往将这些都归咎于什么封建主义的腐朽于残酷,礼教的无情,因为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看书论文的观点就不同,但小子无知。还是认为将一本书强加给予阶级色彩是对古人的一种不尊重,试问雪芹先生在没有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情况下又怎么会有那些现在学者所谓的《红楼梦》是一本反

封建的书。从其量雪芹先生是对社会有所不满的,仅此而已。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如果真的由心爱此书,就以一个常人的心态,像看人生百态,兴衰荣辱一样来读此书。研习书中人物的生死荣辱的原因,也可算是增了我们的人生阅历了嘛。何必斤斤于其他的穿凿附会呢。

在红学中有影子说,如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江南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影子等等,实际这就是将性格相近的人写在了一起用以给读者比较,黛玉性格直拗,爱是小性子,孤高自傲,最后在爱情无望后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回头再看晴雯,在《薄命司》中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出身下贱,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招人怨。写出她的死因,那是一种为抗争,为尊严而不屈的真名士,虽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我辈看来,肃然起敬。做人当如此,当以真性情。在看宝钗,八面玲珑却少言语,曲意奉承却无痕迹,她虽然得到了想要的,回首确是一场空,看起影子袭人,袭人的名字很有意思取自陆放翁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鸟声穿林识新晴”的诗句,而袭字,攻击者也,所以晴雯的死,黛玉的死,芳官的被逐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然在众人心里其仍是一个温柔守规矩,待人宽厚的好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伪君子,比真小人更让人讨厌的一类人。读红楼我们应该多出能为我们所用的东西,而不是局于书或理论。我读秦少游的诗“春去也,飞红数点愁如海”,不由的镇住了,当一个人愁如海的时候好能活下去吗?不出韩琦所说,她真的少游了。而刘禹锡,一生坎坷。在“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曾“二十三年弃自

身”,但即便如此,他却仍能写出“种桃道士今何在,前日刘郎今又来”的豪言壮语,怎能不教人敬佩,这份对生命,对人生的自信怎能不让后辈动容,这种大性情岂能不被人所倾倒。

人生路本就不好走,但无论他多么难走,我们走要善待生命,把握我们的性格,不要让其左了,亦要防止其右了,如果中庸之道让你不齿,又何妨大性情的活一把呢。

读红楼有感

张继亮 2009175552 人资09<一>班

第三篇:读红楼有感 谈性格与人生

读红楼有感

谈性格与人生

闲来无事,突然有种想看书的冲动,就随手在书橱上翻了翻,拿起一本,却是《红楼梦》。又放下了,连那本就不多的看书冲动也消失了。并不是我不想看,也不是我不喜欢看,是怕看到黛玉。怕看到她,并不是我不喜欢她,而是太喜欢,却又难以接受她。这颇有点情人想要个名分,不是不想给,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感觉。

看《红楼梦》就是看黛玉,这话也许有点过了,但对于我来说,毫不为过,每当想到那“两弯似蹙非蹙睊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容。就会低吟她那首《葬花吟》,“汝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奴又是谁”。古人云:“读《出师表》者,不流泪者是为不忠。读《陈情表》表者不流泪者是为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者不流泪者,是为不慈。”我想读《葬花吟》者不流泪者是为无情。《葬花吟》应该说是颦儿的内心写照,也是一个寄人篱下之人的难言之苦。

我之所以现在有时会怕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不敢看到黛玉在内心那样的折磨自已,那样的不珍视生命。黛玉最后无疑是自杀的,因为他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了。为谁生,她无所适从。“金玉良缘”已成事实,“木石前盟”无人再提。也许自殁是最后的路,但她忽略了自己,她难道只能为宝玉活吗?难道只能为那份爱情活着吗?曹雪芹这样写无疑是为了让读者有所看,有所悟,但我们抛开此书,单看黛玉,她是不是太儿戏生命了,生命是父母所赐,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活着吗?不应该去珍视她,敬畏她吗?想想那“一生遭遇实堪伤”的香菱,《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

为侧室”这应该是对香菱最真实,最直白的描写了,但就是这样,她却对生活充满了兴趣,极力想去学诗,而且异常努力,且学的有模有样。“一生遭遇,闻者涕泪”的她整天却无多少烦恼,可能香菱一直到“自从两地生孤木”之时,她都不曾知道什么叫爱情,但她还是快乐的活着,几遭买卖,却未有选择自殁。而出身富贵,备受珍爱的黛玉去选择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读红楼较深的人则喜欢索引,寻其人物原型,然这难免落入窠臼,对于大多数的人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意义。对于当做闲书闲文牍大多数的人又不免纠缠于“木石前盟”于“金玉良缘”的爱情纷葛中,虽然读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那所谓的“金玉良缘”不过是薛家自导自演的一幕闹剧罢了,无任何的趣味。所以我们若要由心读此书的话应脱于以上两种路子,从人物的行为与言语来看他们的性格,进而参照他们的结局去思为什么。找到与我们处人处事可借鉴的道理。佛曰:前世所造,今世所报。爱此书的人往往哀叹那些钟灵毓秀的女孩儿皆落得生离死别,红尘倒影。研读红楼的人往往将这些都归咎于什么封建主义的腐朽于残酷,礼教的无情,因为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看书论文的观点就不同,但小子无知。还是认为将一本书强加给予阶级色彩是对古人的一种不尊重,试问雪芹先生在没有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情况下又怎么会有那些现在学者所谓的《红楼梦》是一本反封建的书。从其量雪芹先生是对社会有所不满的,仅此而已。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如果真的由心爱此书,就以一个常人的心态,像看人生百态,兴衰荣辱一样来读此书。研习书中人物的生死荣辱的原因,也可算是增了我们的人生阅历了嘛。何必斤斤于其他的穿凿附会呢。

在红学中有影子说,如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江南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影子等等,实际这就是将性格相近的人写在了一起用以给读者比较,黛玉性格直拗,爱是小性子,孤高自傲,最后在爱情无望后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回头再看晴雯,在《薄命司》中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出身下贱,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招人怨。写出她的死因,那是一种为抗争,为尊严而不屈的真名士,虽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我辈看来,肃然起敬。做人当如此,当以真性情。在看宝钗,八面玲珑却少言语,曲意奉承却无痕迹,她虽然得到了想要的,回首确是一场空,看起影子袭人,袭人的名字很有意思取自陆放翁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鸟声穿林识新晴”的诗句,而袭字,攻击者也,所以晴雯的死,黛玉的死,芳官的被逐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然在众人心里其仍是一个温柔守规矩,待人宽厚的好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伪君子,比真小人更让人讨厌的一类人。

读红楼我们应该多出能为我们所用的东西,而不是局于书或理论。

我读秦少游的诗“春去也,飞红数点愁如海”,不由的镇住了,当一个人愁如海的时候好能活下去吗?不出韩琦所说,她真的少游了。而刘禹锡,一生坎坷。在“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曾“二十三年弃自身”,但即便如此,他却仍能写出“种桃道士今何在,前日刘郎今又来”的豪言壮语,怎能不教人敬佩,这份对生命,对人生的自信怎能不让后辈动容,这种大性情岂能不被人所倾倒。

人生路本就不好走,但无论他多么难走,我们走要善待生命,把握我们的性格,不要让其左了,亦要防止其右了,如果中庸之道让你不齿,又何妨大性情的活一把呢。

张继亮 2009175552 人资09<一>班

第四篇: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孩童,会因为浅读了一个奇妙的童话而幻想世界;老人,会因为浅读了一封亲人的书信而倍感温暖;你,会因为浅读了一篇睿智的哲理小品而心生感悟;我,会因为浅读了一本学者的感悟书籍而思绪翻腾。

为什么说是浅读?因为这样一位几乎可以说是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国学大师,又拥有了90余年的生活感悟,凭我一位十几岁的中学生是不可能完全读懂的,至多也只能读懂一二。但就是在读懂这一二后,我发现自己对人生就已经有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大部分人是通过别人来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看法,而季羡林则完全是提笔用文字表达。这位国学大师无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写作,写作已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点,单看他每篇文章后的落款便了然。他可以将一篇文章写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像是在叙述一件事那么简单,仔细品读,却发现其中暗藏着许多的哲理,简单却又不失“风度”。但在文学方面有颇深造诣的他还在谦虚自己的文笔不好。一个成功者是永远不懂得满足的,这不是贪婪,只是不想安于现状的表现、想要更努力的表现。

就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有输有赢,但重要的那个点绝对不能放在结果上,过程才是最快乐的,最能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好的,结果它坏不到哪里去;过程是不好的,结果它好不到哪里去。对于我们来说,体验了过程,就是抓住了结果。

在为人处事方面,季羡林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譬如: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季老将“糊涂”与“潇洒”分为真假两类,他认为“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季老在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还能嬉皮笑脸大说其笑话,这就是真糊涂,极不难得,却极为愉快。

想必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季老用的时间最长的座右铭是老老实实的、朴朴素素的四句陶诗:

纵观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实现这个座右铭,季老采用的是顺其自然,随遇则安的方法,这位国学大师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论礼貌,一个无礼之人定不会夺得大家的喜爱,它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这是季老评判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子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子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人生在世,请拥有一颗友爱之心,保留一份友善之情吧!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季老说的人身在世必须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社会不停在变,想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用了一生的时间都没有能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在书的《做人与处事》这一章中,国学大师季羡林给我们完完整整地解析了这三种关系。能将这三种关系分析得这么透彻的一定是一位成功的生活者。从他身上,你学到的绝不会是漂浮在表面上的东西,而是真正发人深省,能让人受用一辈子的心灵的感悟。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季老一定是属于前者,他用他90余年的生活感悟,诠释了这世间最复杂的一个名词——人生。

第五篇: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问题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有幸拜读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观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及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大智大慧者,自然返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词藻来修饰?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到: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老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节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为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诚实意对待,不充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唯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事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季老的思想象一本厚厚的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下载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我读《季羡林谈人生》 最近我看了一本对我的人生非常有益的的书,那就是季羡林的《季羡林谈人生》这是一篇随笔共53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在这本书中,季爷爷在书中......

    读《少年南怀瑾》有感(推荐5篇)

    读《少年南怀瑾》有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少年南怀瑾......

    读《父亲南怀瑾》有感1500字

    读《父亲南怀瑾》有感1500字原创: 心灵美在不断的感动中,读完了南一鹏先生所著的《父亲南怀瑾》一书。南一鹏先生娓娓道出南老师家庭出身、学习成长环境,成年后对真理的求知探......

    南怀瑾有感

    读《南怀瑾演讲录》有感《南怀瑾演讲录》是一本很深刻揭示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现状本质以及内在联系的演讲 录,他是一本关乎哲学的书,向我们阐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它是一本警示......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五篇)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2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欢......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最终五篇)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羡林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1500字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1500字作者 | 常伟班级 | 清华大学中国卓越企业工商管理研修班第十二期《季羡林谈人生》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的语言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近日得读《老子他说》一书,因时间关系,仅读一遍,恐不得其精髓,虽认为它类似于随谈,文章散且无序,但浅显和随意笔法使人读起来不像文言文那样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