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少年南怀瑾》有感
读《少年南怀瑾》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少年南怀瑾》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近,我阅读了《少年南怀瑾》。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南怀瑾成长的故事。南怀瑾小时也如我们一样,调皮好动,可他能静能动,一读起书,就特别安静,但他并不是发呆的静,而是专心致志的,读过的内容,能滚瓜烂熟的背下来,他还十分好学,不懂就问。南怀瑾从小体弱,他就努力练功,使自己渐渐强壮。年年过去,南怀瑾虽然已经读过了很多书,武功也十分厉害了,可他并没有中断他的学习生涯,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更加高,看更多的书。他也从不骄傲,四处拜访名师,锻炼自己的武功。南怀瑾的长辈也总是教育他,指引他,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最后,经过自己不断学习,和许多高人对他的指点,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
读完书,我咽了一口唾沫,陷入了沉思:
南怀瑾的成功原因是什么?除了他有父母长辈的教育和高人对他的指点,剩下的一样是什么?正是南怀瑾始终在学习,从不骄傲的品质。
想到这里,我再一次思考反思自己:
南怀瑾和我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同是一样学习,一样吃饭,一样用两只腿走路。是啊,我们没什么不同,甚至我现在学习的环境比他那时候好得多,他身体比我虚弱,我有什么资格比他落后呢?他能做到的.我又怎么不能做到?
我又回过头想了想我和他的差距:
我拥有一丁点优势就高傲自满,而南怀瑾获得比我大的多的成就却从未骄傲过,始终是“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我就是因为自己的优势骄傲自满,而南怀瑾他总是寻找着自己的缺陷,查漏补缺。
南怀瑾的故事让我深有体会,我要想书中所说的一样:“痛苦、烦恼、得意统统从心里丢出去。”
第二篇:读《父亲南怀瑾》有感1500字
读《父亲南怀瑾》有感1500字
原创: 心灵美
在不断的感动中,读完了南一鹏先生所著的《父亲南怀瑾》一书。
南一鹏先生娓娓道出南老师家庭出身、学习成长环境,成年后对真理的求知探索,中年时对传承文化的鞠躬尽瘁,以及到了老年仍不忘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在读南怀瑾老先生编著的《论语别裁》之前,我先读了《父亲南怀瑾》,此书共有上下两册,是迄今为止,首部最完整详实还原南怀瑾先生一生的作品。《父亲南怀瑾》的作者南一鹏,祖籍浙江温州,是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也是子女中跟随先生时间最长的一位,曾长期亲炙南师教导。读完该书,我有以下几点浅显的感想,和诸位学长一起分享:
一、做人需每日反省自己、改过自己
南怀瑾先生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觉得他有时过于严苛,剥夺了南怀瑾先生幼年时一部分童真,但是这对父子之间用到的“功过格”教育方法确实很值得我们借鉴。南怀瑾先生的父亲在书房里贴了一张纸,画几十个同等大小的格子,这些格子就叫“功过格”,幼年时的南怀瑾每天睡前都要对自己当天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检视和反省,如有犯错就在格子里点上黑点,如有做善事就在格子里点上红点,一段时间下来对自己日常做人做事是否得体就一目了然了。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南怀瑾先生从小就受了父亲的教诲,长期坚持用这种方法观照自己的内心,一辈子养成了努力精进、自我督导的好习惯。
阅读这部分章节后,发现自己过去的人生旅途中恰恰就是缺少这种时时反观自身“功过”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我于是每天学着来认真对照自己、反省自己、改过自己,尤其是在“戒多言”和控制脾气上狠下功夫,每当要开口说话时,我都会提醒自己:所说的话必须比沉默更有价值才能开口说话!这样一段时间下来,虽还未完全把这个习气改掉,但还是很见成效,会继续努力。
二、以善为本、忠厚待人是传世之宝
南怀瑾先生一生传奇,他做过教官、当过老师、开过农场、做过生意,但他最大的成就却是精通佛学、传播文化、乐善好施、一心为国。先生一生以实际行动做善人、做善事。他青年时期在杭州读书时曾经遇到一个自称是其同乡的人,该人谎称生意失败跳湖轻生,骗走了先生当时身上大部分的钱。事后,先生不仅不后悔,反而说到:“有时候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他来向我借钱,我还是会借给他。他向我开口,说明他有难处,我能帮忙,为什么不帮?”姑且不去讨论南怀瑾先生的做法是否会纵容骗子再次行骗,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先生豁达的心胸和乐善好施的性格,这种心胸和性格贯穿先生的一生。1949年,先生从内地初到台湾时手头并不宽裕,却尽力接待无处落脚的难民,其中一个叫杨晓薇的难民后来成为了先生的妻子,留下一段佳话。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怀瑾先生却在当时那种饭不饱肚,衣不保暖的困境中依然知礼节,知荣辱,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着实让我敬佩。跟先生相比,()我们现代的一些年轻人,因为受了西方文化近100年的冲击和影响,快要忘记老祖宗教诲的很多传统美德了,不懂得施比受更快乐,也不懂得“凡是人,皆需爱”的道理,这些美德的缺失,我们有责任和使命重新拾起,并不断传承。
三、学无止境、持之以恒
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南怀瑾先生在跟学生们交流的时候也多次提到古人说的“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先生他一生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他幼年上过私塾苦读诗书,少年时钻研佛学、武术,青年时四处漂泊求学、传播中国文化,老年时学问大成却依然孜孜不倦,他一辈子都走在学习的路上,就算到了八九十岁迟暮之年,也依然每日坚持学习和写作,先生不仅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而且忧国忧民,一直在为两岸和平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殚精竭虑,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2年9月,南怀瑾先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七都太湖安详辞世,享年95岁。一代国学大师、禅宗大师一生言传身教,用其秉持的信念,向我们传递一种信念,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承和续接中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我们年青一代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END
作者简介
by:特立独行…
心灵美,原名韩明蓉,云南弥勒人。15岁在《云南日报》发表第一篇习作《小偷》,是个喜欢用文字温暖生活的女子。
第三篇:南怀瑾有感
读《南怀瑾演讲录》有感
《南怀瑾演讲录》是一本很深刻揭示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现状本质以及内在联系的演讲
录,他是一本关乎哲学的书,向我们阐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它是一本警示语录,让我们居
安不忘思危,它是中国文化的导读语,让我们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还不忘去回味中国古文
化的古老韵味。
南怀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等等,总合拢来,人的每一个生活态度言行举止,总体叫做文化。文化从狭义方面讲,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精神世界
观方法论,从广义方面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文化潮流精神状态社会的和谐包
括它的运转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威胁是精神疾病,这种观点很犀利但也有这种观点提出的依
据,青少年一代,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问题,或许是社会新兴文化有了病态的出
现,也或许是传媒文化的发展,总之青少年的犯罪率在逐步增长,青少年的精神也越来越多的出现问题。青少年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因为学业压力精神崩溃的也越来越多,孩
子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也决定着祖国的将来是
否能够一片光明。病态的领导者永远不会领导出健康的文化。
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兴,要是国
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就像他成了历史,成了一个永远沉寂的迷,永远不被
人想起,于是更永远也不会再有他的拥护者,他的爱戴者,也就再不会有人会为他的复兴而
大费周折。这就是文化灭亡的严重后果。没有人生观,都是跟着大家走,那叫做随波逐流,跟着时代的浪潮随便转,这是很有问题的。就像如今在这个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们似乎
更加注重了物质的享受,对金钱的追求,对权贵的追求到了狂热的程度,为金钱,诈骗分子的欺诈伎俩层出不穷,不管你手中的钱是否是用来救助生命垂危的老母,不管他的欺诈对象
曾尽心尽力的帮过你多少,跟你有多么亲近的血缘关系。只要他看中了你这个猎物,就会实
施他的那一套欺诈伎俩。为权贵,官员似乎都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或许被动的求生存,或许
本性就贪图富贵,他们的心不再在为百姓谋福上下功夫,而是整天想着如何能再攀高位。或
许说还是存在部分人依旧正直,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我们需要的是至少大部分人,而不是
个人奋斗,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建设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虽然我不欣赏中
国的传统制度,但我却一直为古代那种纯正的社会风俗文化和真挚的情感精神所痴迷,所以
我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再次真挚淳朴。伊甸园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他那种闲适朴素健康的文
化氛围是我们现在无法拥有的。“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或许就是在讲现在的中国社会吧。
如同有文化没道德的人永远比没文化没道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大相同的道理。
正所谓因为存在问题才会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南怀瑾演讲录》中读书与工商文化一
章的存在是因为有了相应问题的存在,中国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文化出现了问题,既然提出
了问题,我们就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努力解决它。南怀瑾老师提出提倡阅读古文,了
解传统文化,但是坦白来讲,在这个各种诱惑充斥的社会环境下,很难想象会有大量青年会
潜心研读枯燥难懂的古文。于是出现了百家讲坛等等古代文化的分析解读节目,也曾引起一
番争论和热潮,复兴中国文化之路本人认为人很漫长和艰辛,所以愿我们共同努力,也很美
好的希望中国文化能够重新走上积极健康之路。
第四篇: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近日得读《老子他说》一书,因时间关系,仅读一遍,恐不得其精髓,虽认为它类似于随谈,文章散且无序,但浅显和随意笔法使人读起来不像文言文那样令人费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和他的著作《老子他说》,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亦影响至深。
《老子他说》的绪论中就首先谈及老子以及老子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当今人们对老子文化研究的不同。现在研究老子的学者遍布全球,但是有些论点不免拾人牙慧。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能洋洋洒洒地出一本厚厚的书。“道可道,非常道”在我肤浅的理解中,就是道理和规律等一些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让我觉得,像我们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不要总把理论挂在嘴边,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其实,人要学会一个字——“沉”,不沉难以深。有点儿想法就说出来,难免显得肤浅,有时亦会言多必失,就像美酒一样,越深藏越香,不深藏怎么能像美酒一样发酵酿香?人和酒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我对上文这段话有两种理解,首先我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瓶颈和问题时,不要苦恼郁闷,因为存在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大部分人觉得问题棘手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必将看到希望的信念,因为凡是失望和绝望的地方必有希望。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苦闷,不要忧郁暴躁,因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它,只是现在的方法并不适合现在的状况。
其次,我对这句话的另一个理解就是不要被世俗套牢、束缚,学会创新和另辟蹊径。先从修道方面来讲,无论后世哪个宗教,或者教育哲学,都会树立一个美和善的标准。殊不知变生于定,互相依存。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得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所以说在学习中,可以总结前辈的经验,但不可没有创新地全盘接收。当所有人说这个方法或者方案好的时候,不要以为找到了好的方法,因为它不一定还有它的不妥之处,如果可以就再去寻找更好的办法。如果不能替代它,就必须要完善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中国整个文化的根脉。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所处的文化大氛围就这一个字。知“道”且行“术”便能久立长存。
第五篇: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定稿)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老子他说》中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影响深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这部著作让我对老子的学说乃至道家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顿悟。
南怀瑾大师认为尽管历来的通人达士们,口头笔下,都在反对神仙佛道,但是遇到无可奈何之处,在潜在的意识里,何尝不懂憬超越人间,倘佯于天人的美景。所以练气行功,讲究气住丹田的人们,依旧多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骛。古往今来,无数贤人雅士乃至民间游人都对老子崇尚至致。南怀瑾先生在书中说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媚外,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我觉得南怀瑾先生真实地道出了当今中国时下的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弃。取其金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才是当代人类真正获得心灵深化的最佳途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让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人,不要总注重理论,更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南环瑾先生在《老子他说》的书中也着重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举历史的名例让读者去参透实践的意义,发人深省。老子教导我们要寡欲,谓之:“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这让我想起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这句话。无欲无求方能活得潇洒,而从古到今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无求无欲呢?有多少人又能摆脱世俗的羁绊,笑傲一生,淡薄于江湖之中呢?
《老子》中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何在。教我们要识道的真谛,做到不执著,为而不为.....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我觉得老子的这句话在告诉人们在深陷困境,挫折中时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相信前方就有出去的大门。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勇于突破,开辟新天地。
看到过这样一首诗:不系轻舟顺水流,也无欢喜也无愁。随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尽头。我觉得这首诗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老子的人生观,思想的精髓。我们要学会做个淡泊的人,但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才华,向社会奉献自己。学习老子处事的态度,但同时也要有所为,这才是当代人的义务责任,做一个有用的人,笑傲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