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下总结(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1:2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7下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7下总结》。

第一篇:历史7下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江津中考)新中国建立后,人 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人民解放军包括以下哪四个军种()①陆军 ②通信兵 ③空军 ④海军 ⑤装甲兵 ⑥第二炮兵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2.2010??武汉学业考试)现在,我国已同100多个国家建 立了外交关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在中国政府制定 的外交原则、政策和战略中,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 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政策 C.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战略 3.(2010??广州中考)2010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2周年,下列属于周恩来参与的重大活动是 ①黄埔军校 ②南昌起义 ③秋收起义 ④重庆谈判 ⑤万隆会议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4.(2010??梧州中考)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北京机场握手时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这句话表明了 A.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开始“融化” B.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中美两国领导人亲密无间 D.中美两国消除了矛盾 5.(2010??贵阳学业考试)上海,自近代以来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见证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以下史实与这座城市相关的有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0??无锡中考)1970年4月24日,在神州大地无数地方的人们,怀着无 比激动的心情,目睹了我国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伴随着《东方红》的悦耳 曲调划过夜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是()A.神舟1号 B.神舟5号 C.东方红1号 D.神舟7号 7.(2010??泉州中考)他“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是 8.(2010??南宁中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实施了一项着眼于未来、造福于后代的伟大工程,这就是 A.阳光工程 B.希望工程 C.211工程 D.幸福工程 9.(2010??宁夏中考)有关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内容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积极筹办上海世博会 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10.(2010??龙岩学业考试)下列最能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A.以大米为主食 B.肉禽蛋奶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了稀饭馒头 D.食品在总消费中的支出比例下降

二、非选择题 11.(2010??青岛学业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二 不同时期中美领导人的握手(如下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2)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列举两例。(3)材料二中的三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对其中反映的信息,最恰当的理解是 A.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畏惧美国而与之交往 C.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D.中美友好源远流长,近现代史上从没有过摩擦和对抗(4)中美之间的关系,从几十年的敌对恢复到邦交正常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主要原因: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长期实行敌视政策。文件:《中美联合公报》。(2)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等。(3)A(4)认识: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情;外交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等。(言之有理即可)目录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目录 目录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目录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目录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目录 目录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目录 框图巧构建 中考零距离 单元评价检测

第二篇:初三下历史总结

1课: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后的主要任务: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新经济政策:①时间:21年3月,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成立:时间: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后来扩大到15个。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4年列宁逝世。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①时间:28——37年,②领导人:斯大林,③主要成就: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农业集体化步伐加快。

新宪法通过:时间:1936年,意义: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的“新秩序”: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②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③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④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④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国际联盟:成立时间:20年1月,主要控制者:英、法。

华盛顿会议:时间:21年到22年,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课: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2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①时间: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建立过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军部。二2.26兵变:①时间: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会议:①召开的时间:38年9月,②参加的国家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③英法的目的: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世的和平。④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⑤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绥靖政策:在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达到祸水东引。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后果: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的全面爆发:时间:39年9月1日,标志: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主要事件:德军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英国遭到猛烈轰炸——丘吉尔上台,主张强硬政策

二战的扩大:①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②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一步扩大的标志)。

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建立时间:42年1月,②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③参加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④会议召开地点:华盛顿。⑤建立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雅尔塔会议:①时间:45年2月,②主要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③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④主要决议: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42年7月——43年2月)。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时间:44年6月6日。标志: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二战的胜利: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二战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时间 表现(特点)原因

五六十年代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80年代产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阻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的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经济稳定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恢复到战前水平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繁荣时间: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原因:美国的大力援助,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欧共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1993年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成员:法国和联邦德国等12个国家。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崛起时期:表现: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

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70年代始,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东欧改革:背景: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

主要事件:匈牙利改革:背景:1956年发生了匈牙利事件。内容: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高速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被苏联镇压。

东欧剧变:背景:80年代,东欧各国出现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过程: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两德统一。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亚非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印巴分治和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印度化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现印巴分治。后来,印、巴分别建国。

印度独立后,工农业和科技有显著发展。新加坡和韩国成为现代化国家。

非洲的民族独立浪潮: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埃及独立运动:1952年,纳赛尔领导革命,赢得了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

“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战火频仍的中东:产生的原因: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各地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以巴分治:1948年联合国通过“以巴分治”方案,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英国结束在该地的“委任统治”。战争的爆发:从以色列建国到1973年,共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使其成为各个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水资源的争夺以及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使中东地区矛盾极其复杂化。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

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2、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2)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①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彭德怀

过程:五战五捷。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4、结果: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意义:(1)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

第三课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4、意义:(1)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

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1)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制定:1954年9月,由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主要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合作化的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合作化的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公”指国家,“私”指资本家。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大会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背景: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

4、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5、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6、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1、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2、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赢得了“铁人”的称号。

3、邓稼先:两弹元勋。

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斗争。

3、“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5、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0年至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6、“四五运动”:1976年初,周恩来逝世。“四人帮”压制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激起广大群众的愤怒,爆发了“四五运动”。它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7、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这场内乱。

8、“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9、教训和启示: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③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③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①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加紧立法。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九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影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②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对外开放

1、开始──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扩大──开放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党的十二大(1982年),邓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党的十三大(1987年),邓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指出:①特区姓“社”不姓“资”。②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敢于试验。③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④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实行: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如西部大开发战略。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者:邓小平。

2、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

2、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3、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总之,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一、海军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二、、空军

1、人民空军建立之初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三、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2、过程:(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时间、地点:2001年,中国上海。

2、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3、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五、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1、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第六单元

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7课

——第21课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航天技术: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863计划:(1)时间:1986年3月。

(2)涉及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

5、计算机网络技术: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二、教育、文化和体育

1、教育

(1)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3)高等教育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211工程)。

2、文学艺术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育

(1)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第一个奥运金牌获奖者:许海峰;获奖项目:射击。

(2)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3)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三、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部分未解决温饱。

吃饭问题得到解决,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居住条件较差。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条件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快。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4、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第四篇: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筹备会: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地点:北平

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开国大典

(1)时间:10月1日下午3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抗美援朝原因: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2)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3)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4)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抗美援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0月 4司令员:彭德怀

5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6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7历史意义: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三课 土地改革

1旧中国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2根本原因: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完成标志: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

7历史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底

2背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5成果:(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2)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5)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了。

6交通运输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7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时间: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是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3、农业

1主要改造原因: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影响: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改造的形式: 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5、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意义(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3)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缺点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良好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失误:(1)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失误原因:(1)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2)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3)又急于求成(4)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6、经济恢复原因: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和后果: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8、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2)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3)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2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为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2时间:1966—1976 3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4目的: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5指挥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6对象:刘少奇,邓小平

7表现:(1)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局面(2)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3)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8结束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方针

2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1)是建国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3)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强

1成就: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义务教育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环境保护法》

2作用: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第九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2对外开放步骤(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3)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特区(4)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5)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国有企业改革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共十二大:(1):时间:1982年

(2):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时间:1987年

(2)内容:1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4南方视察时间:1992年

5中共十四大内容:(1)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平等(3)民族团结(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回归时间:1997.7.1 3澳门回归时间:1999.12.20 4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两岸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3)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海峡两岸交往密切的原因:(1)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字的基本方针指引下(2)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3)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4)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时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导弹部队建立时间:1966年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旧中国外交:屈辱外交,叩首外交,即不独立,不自主,不和平的外交 2新中国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

4建国初美国对华政策: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处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和平共处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7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8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9万隆精神含义: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国际形势的变化 2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标志着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建交时间:1979年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10.25 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中日建交时间:1972年

7中国承办APEC会议时间:2001年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1“两弹一星”含义:原子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间:1964.10.16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7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8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9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863计划领域:生物技术 航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能源技术 新材料 海洋高技术

第十九课————第二十一课

第五篇:七年级下历史教学总结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步骤地开展,按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工作作出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做了以下几点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上课 :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反思,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

4、作业 :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并及时进行了批改,记录在案。

5、评价。注重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搞好单元测试和当堂测试。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及时做好了查漏补缺工作。本学期每讲完一个单元都对学生进行了检测。特别是总复习阶段,强化了模拟训练,并及时做好了成绩分析。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开展课外活动。本学期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如下活动: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每次活动教师都认真组织安排。收效明显。

7、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

1.进行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突出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

2.教会学生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法。

3.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归纳明清前期国家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政府政策作用,而且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结果,使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重塑祖国统一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向历史无数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能工巧匠学习,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三、个人学习:

本学期我深入学习了教学理论不断扩宽知识面,努力学习历史专业知识,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势,给自己充电,为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了准备。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听课达10节,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及教研能力。

四、教育科研方面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我还尝试着开展科研工作,参加了教研组教研课题的制定,并制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围绕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效果,使自己在业务水平上和教科研能力上有所提高。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历史7下总结(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7下总结(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2006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七年3班、七年4班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以及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其总结内容如下: 一、在教学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成绩方面: 首先在思想......

    九年级历史下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教 学计划与进度安排 学校:板当中学 姓名:王密龙 任教学科:历史 一.目的要求 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

    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1.《史通》与刘知几 《史通》: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

    八年级下历史时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年:6月 美国派兵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土地改......

    八年级历史下材料题精选

    八年级历史下材料题精选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会议是什么?请说一说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答:(1)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时间......

    历史题(初二下)

    1.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此你如何理解?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身......

    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十八里中心中学 张帆 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

    八年级历史下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教学计划 李荣芳2013. 3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54,55班的历史课教学,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