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3 21:1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第一篇: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1.《史通》与刘知几

《史通》: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但《史通》

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

2.《通典》与杜佑

《通典》:它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唐代杜佑撰。编撰背景:①正史制的编撰有利有弊;②唐朝时就有典书;③唐大一统的格局由繁荣走向衰落。内容特点:《食货》为首,《田制》为先;原始述终;备载议论;重视礼制。评价:新的史书体例;重视经济;礼多冗杂。杜佑:字君卿,唐代的重要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扩充研究范围,博采经、史及汉魏六朝的重要言论,参考《大唐开元礼》,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分门别类,撰成《通典》。

3.《通志》与郑樵

《通志》:宋代郑樵撰,所叙时间,大抵本记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从《汉书》以后,企图打通王朝的界限,像《史记》那样,编写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的,寥寥可数,《通志》便是现存的一部。评价:①《通史》“二十略”给史学家提出了若干新课题;②虽卷帙浩繁,但除“二十略”外,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史学巨著。

郑樵:字渔仲,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等各方面均有研究。

4.《文献通考》与马端临

《文献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撰。继杜佑《通典》以后,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许多专著,除郑樵《通志·二十略》外,只有这部书可同它相媲美。《文献通考》凡分二十四门,记载时间大约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通典》《通志》与《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又加《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最后又加《清续通考》,称为《十通》。

马端临:字贵兴,宋末元初人。

5.《资治通鉴》与司马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通鉴》最大特色在“通”。其次,《通鉴》又突破了断代史采择史料的领域限制,网罗宏富,取材精审。再者,体例谨严,淹通贯串。缺点:《资治通鉴》是为封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通鉴》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维护纲纪名分,主张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给封建统治着提供历代君臣治民的借鉴。司马光:字君实,又称司马温公。

6.《通鉴纪事本末》与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全书除标题外,袁枢没有添加一个字。但编排本身,就表现出他不但熟悉历史,还有自己的识见,因而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当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的人很有帮助。但是它取材没有越出《通鉴》,全书内容局限于政治和封建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标题的遣词造句,也刻意模拟《春秋》笔法,突出地显示了袁枢的封建正统史观。在袁枢的影射下,明清两代仿作甚多,于是纪事本末体史籍便贯穿古今而自成一个系统。

袁枢:字机仲。

7.《明实录》与胡广等史臣

《明实录》:明胡广等历朝史臣撰修。《明实录》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件分别归属。内容异常繁重,凡各种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情况,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要记录。清修《明史》,涉及清朝祖先的事都隐讳不言,但《明实录》记载边疆少数民族,据事直书,就材料真实性说,实比较《明史》为胜。

8.《明儒学案》和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代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由于系统比较清楚,结构比较严密,纲目和主次的关系处理得很有逻辑性,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前人;同时,作者对各派原著都做过直接研究,因为叙述各派学术思想,简明扼要,选材比较精审而有代表性。作者处理材料的态度也相当严肃。他的见解倾向于王学,但书中对程朱的拥护者时有好评,对包括王守仁在内的王学各派也时有非难。书中不仅介绍受到明朝统治者尊奉的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层社会的思想家。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

9.《日知录》与顾炎武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顾炎武从三十岁以后,开始写作读书笔记。有所收获就记下来,有不对的再修改,发现前人已有的就删去,积累三十多年,乃成一书。顾炎武前曾因友人多求抄写,患不能给,遂于康熙九年先刻《日知录》八卷行世,世称符山堂初刻本。顾炎武去世后,其弟子潘耒从其家求得《日知录》全部手稿,经再三校勘,于康熙三十四年(刻于闽中,是为遂初堂刻本。

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9.《读通鉴论》与王夫之

《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著。王夫之在哲学上服膺北宋的张载。张载论“气”在“理”先、“道”不离“器”的学说,尤使他心醉。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王夫之选择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而发,处处表现了他的特殊见解。值得注意的还有王夫之对历史进化的朴素见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而农,号薑齋(jiangzhai)

10.《潜研堂文集》与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清钱大昕撰。本书是钱氏卒后,由长子东壁与门生等汇编钱氏专著以外的经史论著、序跋、信札、传记、墓志铭等文章而成。本书体例分为十四类,是钱大昕生前所自定,本书同《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一样是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特别是有关重要事实的考订方面。钱大昕也偶尔表示对清朝皇帝专横暴虐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辩护。

钱大昕:清代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他的史学见解,虽在许多史籍的序跋中偶有表见,但总觉不够系统。集中赋、颂、箴、铭之类,多数是歌颂封建功德,抒发庸俗情感,无甚学术价值。传、碑、墓志铭之类,也多讳饰。有些讨论学术的论著,或者不免观点陈旧,或者仅作客观主义的阐述,价值也不高。

11.《廿二史札记》与赵翼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著。本书所考正史,实际包括全部二十四史;所以命名为《廿二史札记》,是因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在当时尚未被清廷正式承认为“正史”的缘故。本书具有与严格采用正统考据方法的同类作品(例如《廿二史考异》)既相似又不同的若干特色。首先,就二十四史的编撰人、编撰经过、成书时间、材料来源及其真伪、方法的优劣与史料价值的高下等,进行叙述和审核,对二十四史作了全面介绍和评价,使读者阅读后就能了解各史的一般情况。其次,整理、排比了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同一性质的分散史料,按专题归纳比类,并加以综合分析,不专论个人善恶和一事得失,使读者能大体了解一代政治的利弊和兴废沿革的原因。而且在复杂纷纭的史料中,钩稽出重大事件,这些都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不过,在史学方法上,赵翼仍然深受清儒以经证经的影响,采用以本书证本书,或以其它正史证某一正史,而不像其它考史家喜用稗说野史同正史歧异的互证。这一方法的采用,对于揭露历代正史在史料方面的自相矛盾,无疑是有用的。

至于一般封建史家共同的缺点,在赵翼身上也很显著。他对史籍所载五行灾异,认为并非空言;对一些猥琐小事,也不惜详载,同时摄于清朝统治,涉及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关系时,也殊多曲笔;而完全否认野史笔记的真实性,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都给本书带来了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审慎辨识。赵翼: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又字耕松,号甌北(ou)。

第二篇: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起初在河南安阳的废墟中出土,所以过去又叫契问、卜辞或殷墟文字。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的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也有少量的记事文字。留下来的记录,内容很广,包括商朝的宗教、战争、农业、等等 在我文字研究上有成就的,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保存资料较多的早期著作有《铁云藏龟》《殷墟书契前编》和《后编》《殷墟书契精华》《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后期有郭沫若的《卜辞通纂》《殷契萃编》王国维的《古史新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甲骨文合集》等 其历史价值:

1、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

2、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

3、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

金文:在文字形态上,和甲骨文同属一个体系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时代也比甲骨文略晚。过去又叫钟鼎文或钟鼎彝器铭文。内容以记录历史时间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是古代奴隶主阶级留下的历史记录,其中混杂着睡觉的欺骗,事实的歪曲以及阶级的偏见,但是它不象其他有的文献一样经过后人的修改,所以仍然可以算做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文字史料。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容庚的《金文编》和《续编》《商周彝器通考》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文物编辑委员会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 其历史价值:

1、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

2、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

3、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

4、为学术界开拓新的课题提供了重大的作用。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按传统的体例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重要的内容一为敬天法祖,二为讨伐逆命。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其史料价值:1、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

2、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

3、《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后三家诗全失传,《毛诗》独传。记录的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甘肃的南部,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诗经,包罗万象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作品。

其历史价值:

1、为研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为以后的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以后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 1 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国语:春秋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全书共21卷。以国分类,以语为主。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着重记齐、晋、楚、吴、越五国霸业的兴衰,以晋在中原称霸而最终被三家瓜分特详。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战国策: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辞的过别体史料汇编。《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优点:

1、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

2、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

3、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

5、文学价值很高

其缺点:

1、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2、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由东汉班固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历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完成《汉书》一百卷。《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共120卷。《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是作者以帝王将相为中心,思想渗透着封建意识,许多篇章里充斥着天人感应等神秘的宗教气息。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它记述人物不以时代先后为序,注重人物分类,反映了门阀世族统治下注重品第人物的风尚,但是范晔作史,是为了借历史表达政见,不能避免客观历史事实为服从主观需要的弊病。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三国志〉采择的面比较广,不挂表感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人物立、传还注意到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人物,关心到不少特殊的社会历史问题,在编撰方法上受当时统治阶级以九品评人物的影响,〈三国志〉比史记,汉书根号注重按人物的事迹进行分类。

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主要记载当时封建士大夫的佚事趣闻,分门别类,辑录成三十六门,开了后代专事搜访旧闻近事而写述的笔记、野史的风气。〈世语〉各篇文字简练,叙述生动,不仅是史学有用的资料,而且的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作者被当时风气习俗所局限,对颓废等形态多采取欣赏态度或者纯客观的叙述,容易给读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水经注:《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全书约计三十万字,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余倍,达32万字。其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因此此书已不是简单地注释《水经》,而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再创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北魏时的许多故事也赖注文保存了梗概,另外内容丰富多彩,体例严谨,文笔绚烂,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作者是北魏杨衒之。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第五卷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研究六世纪中亚交通和中国同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以水经注被合成为双壁。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1362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它以编年为体,年经事纬,突破了断代史的限制,重视历史运动的时间性;体例严谨是一部集体的著作,但是结构完整行文一致;对历史上的怪诞谬说很少记载,文字质朴优美,叙事翔实生动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为是为封建低完个编写的教科书,目的就在于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代君臣治民的借鉴,所以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纲纪名分,主持维持现状,反对任何变革。对历代改革家虽不乏中肯的批评,但是总的态度的隐善扬恶,很不公允。对农民起义采取诋诬的态度。全书大部分篇幅记载政治兴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绝少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断代编年史,作者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续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观点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李焘对于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本书由李焘独自编纂,采择浩繁所以不免有缺憾。

续资治通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记录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共四百一十一年,全书共220卷,清毕沅撰。全书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其优点:

1、矫正了旧作详两宋而略辽金元的弊病,增加了辽金元的篇幅

2、资料以宋辽金元四朝的正史为为主,宋代史加详,辽金元另据其他记载,补其缺漏

3、仍用〈通鉴〉旧体,折中诸说异同,阐明取舍原因,将《考异》散载于正文下,便于检阅。

4、据事直书,使善恶自见,不采用主观论断。

其缺点:

1、体例书法多有欠妥处,记载一事往往有始无终,或有尾无首

2、《考异》考订不够详细,事实脱漏,以及衍文讹字比比皆是。

3、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本书涉及满洲先世有关的辽金史实不免曲笔讳饰。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

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按内容可分为八类: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书中大量篇幅都在讨论历史问题,以及研究历史所需要的文献学等,是一部史学著作。

纪传体:以记传为主体,表书为辅助,既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后人称之为纪传体。纪传体的创制是我国史书编纂方法上突出的成就,成为后世封建史学史书体例的主流。编年体:是一种按时间发展顺序的史书体裁。首先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年下依次记时、月、日。日期之下记具体史实。以年日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全载一体,便于了解各史实之间的联系。

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将记载的内容分门别类排列组合,条贯归纳为一个或数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事件独自成篇,标以相应的题目,按年日顺序记录其始末。学案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各个学术门派区分门类,对每个学派详细叙述,每派各立一学案,先以小序叙述其源流及要旨,分述其代表人物的传略,并摘录其重要著作或语录,以具体材料说明各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和他人的评论等,或列表以阐述学术渊源和传承关系。史通: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其中内篇和外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地方,可能是作者的读书札记,虽严禁稍逊,但议论广泛,更能表达作者的史学观点。他与一般的史家不同的是他对封建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学著作的批判。他反对绮丽的文章但是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史论:以评价为主,对史实、史籍、或者是史学剖析评价和研究。史考:以注释考证为主。通过对史籍或史实的辨析考证以求得到正确而明细的记录或答案的一种史体。

史才三长论:是指才、学、识。三者中最重史识,史才是指写文章的表达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史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

六家:即尚书家——记言家、春秋家——记事家、左传家——编年家、国语家——国别家、史记家——记传家、汉书家——断代记传家

刘知几史学主张:

1、在评价纪传体时,赞美断代史的《汉书》,贬低通史体的《史记》

2、本着倡导实录的精神,揭示过去史书弊端,对儒家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书著作的批判。

3、反对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

4、反对华丽的文章提倡严肃淳朴的作品,提倡文史分途。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通典》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通典》以《食货》为首,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了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是他的首创。另外对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任务的议论得失也有记载。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因此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第三篇: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5、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

6、国防戏剧:“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戏剧,国防戏剧在内容上强调反帝抗日追求民族解放,艺术性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重视戏剧的宣传功效,推动了现代广场戏剧的发展,代表剧作有洪深执笔的《咸鱼主义》《走私》,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田汉的《回春之曲》等。

7、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8、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大会还通过其它17项提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期的经验教训,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份指导性文献。“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也由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9、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

10、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

11、中国新诗派:抗战时期大学校园学生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年青诗人对人生价值与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了解西方现代派,体会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诗歌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追求诗歌的“现代化”和“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带有综合特征。

12、九叶诗派:这些诗人1948年集结到上海刊物《中国新诗》周围,显示出新诗潮的实力,包括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1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

第四篇: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

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

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

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5、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

6、国防戏剧:“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戏剧,国防戏剧在内容上强调反帝抗日追求民族解放,艺术性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重视戏剧的宣传功效,推动了现代广场戏剧的发展,代表剧作有洪深执笔的《咸鱼主义》《走私》,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田汉的《回春之曲》等。

7、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8、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大会还通过其它17项提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期的经验教训,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份指导性文献。“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也由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9、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

10、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

11、中国新诗派:抗战时期大学校园学生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年青诗人对人生价值与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了解西方现代派,体会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诗歌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追求诗歌的“现代化”和“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带有综合特征。

12、九叶诗派:这些诗人1948年集结到上海刊物《中国新诗》周围,显示出新诗潮的实力,包括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1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

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

第五篇:考研历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法 汉成帝时,氾胜之总结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区种法。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区种法的使用说明西汉农业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设官收税。但一些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置专卖署,任命盐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的事物。

3、匈奴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掠夺努力,也经常骚扰西汉的北部地区。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攻打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汉高祖闻讯率30万大军亲征,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了陈平的计策,像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4、五均六筦 公元10年,王莽改制实行五均、六筦制度。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成为五均司市师。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物价,收工商业税。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为——市平。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山泽税合称为五均六筦。

5、《史记》 汉司马迁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中心。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的零碎史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分别归类在一百多个人物的传记中,又总述了历史背景,在年表中排比年代。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势,是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6、汉赋 西汉的文学主要是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汉初比较盛行;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武、昭、宣之世,并取代了骚体赋,是汉赋的代表。汉赋是典型的宫廷文学,用华丽的辞藻和铺张的手法来堆砌丰富的词汇,描写西汉上层社会的繁华景象,是地主阶级的自我赞美,但形式呆板,词句艰深。不过在形式和技巧上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影响。

7、《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全书共分九个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很大。它不仅在中国的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

8、退功臣 东汉初年,为了削夺中兴将帅的军权,刘秀适时提出了“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其主要做法,一是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褒奖建朝之功。二是奉朝请,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就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退功臣政策巧妙地解决了皇帝任功臣吏职不能胜任,却因为昔日功劳无法真正用法律管理他们的问题。对功臣的妥善安置是东汉王朝重建过程中的成功之举。

9、赋民和假民公田 东汉初期由于人口锐减,为王朝缓和社会矛盾与恢复社会生产提供了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朝廷将大部分“公田”用于赋民和假民。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成为土体所有者,是向国家缴纳税负的自耕农。假民公田是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接受假田的农民实际上是成了国家的佃农。东南初期实行赋民公田或假民公田政策的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东汉初期赋民或假民公田还不完全只是荒芜之地,还包括有肥田,甚至有皇家园林之地,说明东汉王朝将此看成是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使贫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同时增加了国家收入。尽管在实施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常常进行掠夺,但对社会的进步仍具有进步意义。

10、度田 东汉初年,人口与田地状况十分混乱,直接影响了国家赋税的征收。公元39年刘秀下令“度田”,就是检核垦田户口。度田对象涉及自耕农和豪强地主。由于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存在度田不实、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等问题。由于度田官员惧怕或袒护豪右,没有具实检核豪强的田亩与户口数,将豪强隐瞒的田亩数与人口数转嫁给贫民,激发民怨。度田制度的失败等于政府放弃了对土地的管制,使东汉土地私有化程度不再受任何限制地发展,地主田庄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形成了古代中国从此以后地主管理农耕生产的主要形式。不过度田制度仍整顿了田亩、户籍和赋税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下载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综述

    建筑历史 名词解释 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指导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践历史教学的相对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它直接影响着中学......

    九年级历史下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教 学计划与进度安排 学校:板当中学 姓名:王密龙 任教学科:历史 一.目的要求 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

    八年级下历史时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年:6月 美国派兵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土地改......

    八年级历史下材料题精选

    八年级历史下材料题精选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会议是什么?请说一说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答:(1)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时间......

    初三下历史总结

    1课: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历史题(初二下)

    1.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此你如何理解?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身......

    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十八里中心中学 张帆 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